① 介绍春秋时期的韩国。
中国古代战国七雄之一
【韩国简史】
周代诸侯国:韩
国姓:姬姓韩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称王
国都: 1. 阳翟 (河南禹州) 2. 新郑 (河南新郑)
始封此国者:周威烈王
始祖:韩景侯韩虔 镞
兴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灭亡原因:被秦国所灭
史书记载:史记(卷45:韩世家)
韩是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韩,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这就是中原的韩国,也就是后来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故国。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着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韩国名人】
侠累,他官拜相国,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严仲子雇聂政杀之,于威烈王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被杀。
申不害是初期的着名人物,他官拜相国,是法家中“术”的代表人物。
暴鸢,将军,前275年救魏于秦,被打败。 郑国是晚期的着名人物,他是韩国派去秦国的工程师,他修筑了郑国渠。
韩非是晚期的着名人物,他是韩国晚年贵族,是法家代表人物,兼采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等三家学说之长,集法家思想的大成,后为秦国所用。
【韩国君主列表】
下表按《史记•六国年表》订:
韩氏领袖
韩献子韩厥
韩宣子韩起
韩贞子韩须
韩简子韩不信
韩庄子韩庚
韩康子
韩武子韩启章 前424年—前409年 在位16年
韩国君主
韩景侯韩虔 前408年—前400年 在位9年
韩烈侯韩取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又称韩武侯)
韩文侯韩猷 前386年—前377年 在位10年
韩哀侯韩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在位3年
韩共侯韩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在位12年(又称韩懿侯或韩庄侯)
韩厘侯韩武 前362年—前333年 在位30年(韩昭侯)
韩威侯韩康 前332年—前312年 在位21年(前323年称王,即韩宣王或韩宣惠王)
韩襄王韩仓 前311年—前296年 在位16年(韩襄哀王或韩悼襄王)
韩厘王韩咎 前295年—前273年 在位23年
韩桓惠王韩然 前272年—前239年 在位34年
韩王安韩安 前238年—前230年 在位9年(韩废王)
②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和现在的韩国有没有联系
韩国是三晋之一。他曾经也强大过一段时间,后来就一直是大国的追随者。命名国家通常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根据地名命名的,例如,契丹建立的国家称为辽国;另一个是以创始君主的头衔命名的。例如,老曹家族被汉朝封为魏王,因此由曹氏家族建立的国家称为魏国;第三,创始人是根据古代书籍中的某些文字命名的,如金,元,清。
例如,羯人建立的国家包括韩国的故乡,但是以赵的名字命名;鲜卑人民统治着北方的土地,并将魏作为国名;当鲜卑慕容部统治东北地区时,以燕命国名;氐、羌两族占据秦国故地,因此他们以秦命国名。韩国短命的关键在于他太弱,并且使用韩国来命名他的国家,无法展现自己的强大。
③ 为什么历史上的韩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无法强大起来呢
春秋时期是诸国的争霸时期,晋,楚两国在春秋时候算是最强的两大诸侯国,两国长期平等对立。战国开始是以晋国灭亡,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开端。可以说是,战国七雄里面,晋国独占其三位,而这三家,同样出生于晋国的战国三雄。
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雄的诸侯,在战国前期是相当强大的一个诸侯国。赵国在邯郸之战后崛起,是战国后期军力强大的一个诸侯国。那么,它强大到什么地步呢?竟然能够和秦国相抗衡。而相比之下,韩国就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了。
所以,虽然韩国商业很强,但是,韩国并没有强大的经济能力。所以,虽然韩国的军事、手工业在几国中处于领先的地位,有“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这一说法,韩国的剑锻造的也异常锋利,但是,因为自己的政治体制没有得到深入改革,一直被魏国拿来当做抵御楚国的缓冲地被魏国耍的团团转。到了魏国不行以后,赵国又强盛起来,韩国还是在三晋里面,一直处于最末的地位。
甚至,到了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韩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到了秦国强势崛起以后,最先灭掉的就是韩国。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④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凭什么能跻身七雄之一呢
传说周初有诸侯八百,也有一千二百说,四百说,七十一说,但到战国后期七雄再加上鲁卫等其他小国也只剩下了仅仅十几个。在如此残酷竞争之下,依然能够生存下来的都不会是等闲之辈,更不要说是七雄之一了。
韩国的弱小,主要来源于其地缘位置,北接魏国、西邻秦国、南面楚国,处四战之地,边上不是最后统一六国,就是曾经最有希望统一六国的超级强国。战国早期韩国唯一的发展方向,就是东面的郑国,却也曾经在春秋小霸过一段时间,并非弱国。
等韩国好不容易吞郑了,自身早已被秦魏楚三国死死包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一旦国际关系处理不好,就可能落到被三国瓜分的下场,所以只能不断的在三国之间摇摆不定,通过傍强者的大腿生存,和现在国际上那些夹在两个超级大国间生存的国家一样。
本来,韩国在历史上也是有强大起来的机会。韩昭侯时期,以申不害为相,采用法家“术派”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时间内使韩国迅速强大起来,终其一生无侵韩者。可是人死政息,申不害死后,变法也随之结束,韩国从此就再也没有雄起过,最后成为第一个被灭的七雄。
⑤ 能否简述一下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吗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里面的“韩”就是指韩国,
韩国发展的历程
韩国:公元前402-230年。
韩国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国被灭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韩国地处华夏,因地势原因,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围住,可以说是夹缝中求生,但奈何邻国强大,处处打压,所以彻底没有开展的空间,并且疆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秦国也是专拿软柿子捏,因此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公元前230年消亡。
在楚汉争霸时期,韩国出现了短暂的复国,后跟随刘邦入关,攻打项羽,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不能容忍中原还有个韩国,于是将韩王信改封太原,韩王信忿而叛汉归顺了匈奴。至此韩国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⑥ 能否简述一下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呢
韩是古国名,东周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国最闻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维却为秦国所用。
历史沿革
来源
韩国来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算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分割,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强盛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闻名的武器--弩,为各国所害怕。所谓“全国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反常尖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华夏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
⑦ 战国时的韩国都城
公元前403年,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
(7)春秋末期韩国是什么样子扩展阅读:
1、阳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为史记记载中夏启的都城。据传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
禹州之地,属暖温带气候,温和宜人。其地形有山区、丘陵、平原,且各占三分之一。更有颍水穿境而过,颍水之大小支流遍布全境,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使禹州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尤以此地曾为夏禹之故都,有钧台古迹之遗存而着闻,故后来又改称钧州、禹州。
2、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 。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 ,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 ,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
西周灭殷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管城区)建立管国,当时周朝在郑州地区的封国,除管国外,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密国等。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洛阳,是为东周。
但此时周天子己名存实亡,代之是诸侯兴起、互相争霸兼并的局面,而新郑则在“‘乱世”之际,作为一个重要都邑而兴起,并开始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
春秋初年,郑国向东迁都于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国势强盛,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将国都自阳翟迁至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多年。
⑧ 春秋时期韩国的介绍
中国古代战国七雄之一
【韩国简史】
周代诸侯国:韩
国姓:姬姓韩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称王
国都: 1. 阳翟 (河南禹州) 2. 新郑 (河南新郑)
始封此国者:周威烈王
始祖:韩景侯韩虔 镞
兴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灭亡原因:被秦国所灭
史书记载:史记(卷45:韩世家)
韩是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韩,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这就是中原的韩国,也就是后来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故国。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着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韩国名人】
侠累,他官拜相国,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严仲子雇聂政杀之,于威烈王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被杀。
申不害是初期的着名人物,他官拜相国,是法家中“术”的代表人物。
暴鸢,将军,前275年救魏于秦,被打败。 郑国是晚期的着名人物,他是韩国派去秦国的工程师,他修筑了郑国渠。
韩非是晚期的着名人物,他是韩国晚年贵族,是法家代表人物,兼采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等三家学说之长,集法家思想的大成,后为秦国所用。
【韩国君主列表】
下表按《史记•六国年表》订:
韩氏领袖
韩献子韩厥
韩宣子韩起
韩贞子韩须
韩简子韩不信
韩庄子韩庚
韩康子
韩武子韩启章 前424年—前409年 在位16年
韩国君主
韩景侯韩虔 前408年—前400年 在位9年
韩烈侯韩取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又称韩武侯)
韩文侯韩猷 前386年—前377年 在位10年
韩哀侯韩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在位3年
韩共侯韩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在位12年(又称韩懿侯或韩庄侯)
韩厘侯韩武 前362年—前333年 在位30年(韩昭侯)
韩威侯韩康 前332年—前312年 在位21年(前323年称王,即韩宣王或韩宣惠王)
韩襄王韩仓 前311年—前296年 在位16年(韩襄哀王或韩悼襄王)
韩厘王韩咎 前295年—前273年 在位23年
韩桓惠王韩然 前272年—前239年 在位34年
韩王安韩安 前238年—前230年 在位9年(韩废王)
⑨ 战国时期最不起眼的韩国,凭什么还能并列七雄
首先在战国历史上,韩国将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关键国家——郑国给吞并了。而在整个春秋时期,郑国一直是北方中原的咽喉要道。由此,在获得了郑国的土地后,加上韩国本来就十分重要的上党地区——也即引发了秦国赵国长平之战的领土。那么非常明显的是韩国作为隔断魏国的四战之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远远不是中山国、宋国、越国等同时期诸侯国相媲美的。韩赵魏三家基本掌握了晋国的军政、经济大权,晋国国君的影响力基本上名存实亡甚至于到晋幽公那一代,原本的春秋霸主晋国,便只剩下绛与曲沃二地掌握在国君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