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七国中的韩国又称什么

七国中的韩国又称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22 10:53:59

㈠ 战国七雄实际上是战国六雄,韩国为什么不能称雄呢

很多人认为中国从140多个国家的春秋进入战国时代的时候,由于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就直接进入了战国七雄的局面,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战国七雄最终成型是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在此之前,除七雄外还有一些大国,比如越国、巴国、蜀国、鲁国、中山国,还有宋国。小国也夹杂其间,如滕国、卫国、郑国、邹国等。


宋国虽然实力不差,但它基本上没有参与到战国连横合纵的战略格局的变化当中,其影响力相对于韩国来说是比较弱的。韩国无论是在战国初期还是在战国中期,都积极参与到与其他大国的战争之中去,比如马陵之战、伊阙之战、华阳之战、五国伐齐之战、垂沙之战等,都可以见到韩国的身影。战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役长平之战,是因为秦赵两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而引起的。韩国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虽然国力弱,但是一直参与合纵连横、纵横捭阖、想方设法延长自己的寿命。韩国对战国格局的发展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宋国却没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

㈡ 战国七雄里不起眼的小弟,为何有劲韩之名呢

战国七雄里的韩国是姬姓韩氏(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其祖先本是晋国公室旁支,因受封于韩原,故为韩氏。韩国立国之初就灭了郑国,并迁都新郑,与魏国、赵国结成三晋之盟;之后又有申不害变法,一时间声威大振,诸侯不敢侵韩,故取得了“劲韩”的称号。

韩国虽然土地峡小多山地,不利农业生产,但是国内经济较为发达,因为郑国在子产的变法下底子殷实。韩国坐拥宜阳铁山,天下良弓劲弩皆出于韩国,靠着这座铁山,韩国向六国出售铁矿亦收益颇丰。韩国靠近黄河,故水利发达,很多水家大士皆出韩国,比如着名的水家名士郑国就是韩国人。在政治上,韩国与赵国、魏国相处得都较好,至少这两个国家对韩国还是颇为尊重。

㈢ 七国之乱之韩国详细介绍

我想,你要找的应该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吧,因为西汉的七国之乱里没有韩国,他们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战国七雄之韩国
简史
韩国
国姓:姬姓韩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称王
国都: 1. 阳翟 (河南禹州) 2. 新郑 (河南新郑)
始封此国者:周威烈王
兴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灭亡原因:被秦国所灭
史书记载:史记(卷45:韩世家)
韩是古国名,东周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着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历史沿革
起源
韩国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强盛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着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验到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前230年,韩国军队在屡战屡败下,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七雄之一。
大事记
前403年:周命晋大夫韩虔、魏斯、赵籍为诸侯。
前400年:韩联同魏赵伐楚,至桑丘。郑围韩阳翟。
前394年:韩救鲁于齐。
前391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前385年: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前380年:齐伐燕,取桑丘。韩联同魏、赵伐齐,至桑丘。
前378年:韩联同魏、赵伐齐,至灵丘。
前376年:韩联同魏、赵三家废晋静公,分其地。
前375年:韩灭郑,徒都新郑。
前366年:秦败韩师、魏师于洛阳。
前362年: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前358年:秦败韩师于西山。
前353年: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
前341年:韩被魏伐。齐救韩,马陵之战。
前337年:韩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韩,拔宜阳。
前333年:合从。
前323年:韩、燕皆称王。
前318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317年:秦败韩师于修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麿、申差于观泽。
前316年:侵秦,败北。
前314年:被秦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前312年:秦、韩、魏南袭楚,至邓。
前308年-307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前306年:秦以武遂复归之韩。楚王与齐、韩合从。
前303年:秦复取韩武遂。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国引兵去。
前301年:秦会韩、魏、齐兵伐楚,败楚。
前296年: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
前293年:韩、魏伐秦。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韩,拔宛。
前290年: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前286年:秦败韩师于夏山。
前284年:乐毅领燕、秦、魏、韩、赵联合伐齐。
前275年: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
前273年:魏赵联合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秦王欲令韩、魏与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齐赵联合伐韩,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前262年: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韩献上党与赵。
前256年:秦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前254年:韩王入朝于秦。
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成为秦国的三川郡。
前246年:韩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
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233年:韩王向秦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聘秦。
前231年:韩向秦献南阳地。
前230年: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韩亡。
楚汉争霸时期,韩国曾复国,后被灭。
跟过的大王的世系列表参看网址:http://ke..com/view/3299.htm#sub5268388

㈣ 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七个国家是齐楚秦燕赵魏韩被称为什么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
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㈤ 韩国之所以叫韩国,和战国七雄的韩国有关系吗

名字一样而已,但是没有丝毫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国得到承认,正式成为诸侯国,但是却是在战国七雄中比较小的国家,后来被秦国所灭。而现在的韩国指的是大韩民国,是对朝鲜半岛南部国家的称呼。

所以我们现在也是这么称呼朝鲜和韩国,虽然说前者是有一种想要推翻大韩帝国以及之前被殖民的意图,但是在我看来,朝鲜和韩国不过就是同物不同名的关系,就像是猕猴桃和奇异果一样,本质是一样,起源是一样的,非得要费那个劲儿分个高低。

㈥ 谁能介绍一下,战国时期的韩国,不是现在的韩国,7国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韩国 是中国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起源 韩 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强盛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着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厘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末期的韩国成了秦国和山东各国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2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降于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的困境。前230年,韩国军队屡战屡败,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大事记 前403年:韩联同赵魏三家灭知。周初命晋大夫韩虔、魏斯、赵籍为诸侯。 前400年:韩联同魏赵伐楚,至桑丘。郑围韩阳翟。 前394年:韩救鲁于齐。 前391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前385年: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前380年:齐伐燕,取桑丘。韩联同魏、赵伐齐,至桑丘。 前378年:韩联同魏、赵伐齐,至灵丘。 前376年:韩联同魏、赵三家废晋静公,分其地。 前375年:韩灭郑,徒都新郑。 前366年:秦败韩师、魏师于洛阳。 前362年: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前358年:秦败韩师于西山。 前353年: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 前341年:韩被魏伐。齐救韩,马陵之战。 前337年:韩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韩,拔宜阳。 前333年:合从。 前323年:韩、燕皆称王。 前318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317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麿、申差于观泽。 前316年:侵秦,败北。 前314年:被秦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前312年:秦、韩、魏南袭楚,至邓。 前308年-307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前306年:秦以武遂复归之韩。楚王与齐、韩合从。 前303年:秦复取韩武遂。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国引兵去。 前301年:秦会韩、魏、齐兵伐楚,败楚。 前296年: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 前293年:韩、魏伐秦。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韩,拔宛。 前290年: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前286年:秦败韩师于夏山。 前284年:乐毅领燕、秦、魏、韩、赵联合伐齐。 前275年: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 前273年:魏赵联合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秦王欲令韩、魏与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齐赵联合伐韩,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前262年: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韩献上党与赵。 前256年:秦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前254年:韩王入朝于秦。 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成为秦国的三川郡。 前246年:韩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 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233年:韩王向秦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聘秦。 前231年:韩向秦献南阳地。 前230年: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韩亡。

㈦ 韩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韩国是现在的山东。韩国是周朝末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长葛市等地,辖12县:许县、阳翟县、长社县、鄢陵县、襄城县等,初都阳翟,灭郑国后迁新郑。
历史沿革: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承认晋三卿为诸侯,韩国正式立国。是为三家分晋,因而后世又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并迁都新郑。但由于七国间韩地处诸国包围之中,发展空间小;国土面积又最小。故屡遭其他六国攻伐。至韩昭侯在位时,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使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诸侯无侵者。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

㈧ 求战国七雄中韩国的详尽历史

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中 韩国或韩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着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较弱一个,又处军事必争之地。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
韩国君主列表
韩景侯
韩烈侯
韩文侯
韩哀侯
韩庄侯
韩昭侯
韩宣惠王
韩襄王
韩僖王
韩桓惠王
韩王安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作者: 风魔1 2005-6-19 16:10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有关韩国的资料(不全的请大家补充)
韩氏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

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韩国的始谋者 韩厥

韩厥,即韩献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生卒年不详,王要活动在晋灵公六年(前615年)至晋悼公七年(前566年)之间。

韩厥的祖上受封韩(旧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清人考证在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为食邑,故以韩为氏。

据《国语·晋语》记载,晋灵公时期,赵盾推荐韩厥任司马之职,执掌军中刑律。秦晋河曲之役,赵盾为中军元帅,他派出办事的人驾着他的战车横冲直撞,扰乱行军序列,韩厥当即将驾车的人逮捕,依法处以死刑。别人都为韩厥担心,对他这样不徇私情、不畏强权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以为这样只会触怒元帅,对自己不利。反而是赵盾庆幸自己推荐了一位十分称职的官员,还向其他将领夸耀自己的荐举之功。

韩厥担任司马一职的时间很长,一直以执法无私着称。齐晋鞍之战时,郤克为中军元帅。韩厥在军中即将桉律斩人,郤克知道后即刻驱车赶去,想说情救下。等他赶到,为时已晚,死刑执行完毕。郤克不但不能怪罪韩厥,还下令把尸体示众。于此可见,郸厥的执法是无可指责的,即便是他的上司也暗自折服。

以后韩厥任新中军主将,兼仆大夫;又为下军主将。晋厉公八年(前573年),任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韩厥的政治主张,是素朴的民本思想。在晋景公谋划迁都时,韩厥献策,主要就是从人民生活方面考虑。许多人建议,从故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迁到郇(今运城解池西北)、瑕(今解池南)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盛产食盐,“国利君乐”。韩厥认为,郇,瑕之地“土薄水浅”,地下水位高,太潮湿,容易生风湿病,引起人民愁怨,应该迁到新田(今山西侯马),那里“土厚水深”,利于居住,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服从政令,是十世之利。后来晋国迁都干新田,即是采纳了韩厥的建议。

在战争的战略问题上,韩厥也是这种人民本位的思想。晋厉公五年(前576年),楚国侵伐郑、卫两国,当时晋国执政栾书打算出兵伐楚,韩厥不同意。他认为,楚国要是经常驱使人民从事侵略战争,人民必然会反对。失去人民的支持,怎么能进行战争?所以,应该先让楚军横行一时,等待它失尽民心,那时就不堪一击了。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后来成为新兴贵族争夺诸侯公室政治权力的有力思想武器。

韩厥从政期间,诸侯争霸是时代的典型特征,他自己的活动都从属于晋国称霸的目标。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期,晋国内部各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和斗争已很激烈。而韩厥在这种内部斗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栾氏、邯氏协助景公攻灭赵氏。韩厥虽然与赵氏渊源甚深,但没有起兵发难,只是事后在保全赵氏后裔上起了作用。晋厉公七年(前574年),栾书与荀偃迫于情势,骤起发难,杀胥童,废厉公。他们曾请韩厥参与其事,韩厥断然拒绝。这两次大家族之间的斗争都与国君有牵连,所以韩厥说:“弑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实际上是不愿意参与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正是由于他这种超然的态度,使得韩氏家族得以保全壮大,成为后来“政在私门”时的六卿之一,三家分晋后的韩氏诸侯。

晋悼公七年(前566年),韩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坛,其子韩起(韩宣子)继位为卿。此后韩氏在晋国的显赫地位始终没有衰落。

㈨ 中国古代战国时的"韩国"与现在的朝鲜半岛上那个"韩国"有什么关系

没有任何关系。在先秦的时候,朝鲜半岛南部就有三韩国,后来变成了百济、任那、新罗三国。再来任那被百济所灭。朝鲜北部是燕国人建立的朝鲜,后来被汉武帝所灭。之后,到了所谓的“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原大乱,东胡高句丽崛起,占领了朝鲜北部。经过隋唐的征讨,高丽也就是高句丽、百济被灭,只剩下和唐朝关系最好的新罗。安史之乱以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后来高丽复辟,到了明朝改名朝鲜,并把疆域推进到鸭绿江一线。

㈩ 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和今天的韩国有关系吗

没有关系。
战国七雄的韩国起源于晋国,晋国在山西。晋国起源于西周王室,是中原地区和北狄(北方游牧民族)混血的产物。

而现在的韩国全称大韩民国,起源于朝鲜,朝鲜起源于高丽,高丽是渤海海峡居民与朝鲜半岛土着混血的产物。

二者在地理、血缘、文化上不沾边。

阅读全文

与七国中的韩国又称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