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韩国为什么从汉城迁都首尔
不是迁都,
只是觉得韩国的首都带个“汉”字,很没面子
所以,按发音改名“首尔”了
㈡ 韩国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韩国迁都
大韩民国在2005年初公背景及迁都原因
1948年8月大韩民国成立,建都汉城(于2005年正名为首尔),建国不久便经历韩战,其后大韩民国经济不断发展,首尔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到公元2000年左右,首都圈(包括首尔、仁川及其他周边卫星城镇)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人口增长至4800万。导致迁都的原因,归纳于以下各点:
1.首尔地利渐失
首尔位处汉江,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的临时军事分界线(三八线)只相距40公里,朝鲜和大韩民国长期处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对峙,甚至乎两国是在作战状态。早在1970年代冷战时期,首尔地理上的弱势,促使当时大韩民国政府动议迁都。随着近年驻韩美军的战略调整,从汉城周边向南撤至中部省份,令汉城军事保障渐失,迁都“避战”呼声渐高。
2.都市化恶象呈现
另外,大韩民国在战后的城市经济发展,着重于首尔,令到首都圈集中了全国半数的人口和七成的经济力量,相对制约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不均衡的城市发展令到首都出现人口密集、地价飞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化恶象,阻碍可持续发展。
3.政治因素
现任总统卢武铉在2002年底总统大选期间将迁都作为竞选口号之一,赢得中部选民的选票。而在野党的总统候选人也因为反对迁都,以致失去支持而在选举失败。卢武铉当选,必须要履行承诺,亦证明迁都是得到朝野的支持。
迁都议案
大韩民国希望透过迁都到中部地区,将新首都发展以辐射各方向的模式,令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和将行政权力(新首都)和经济首都(首尔)分均,避免过分依赖首尔。国会通过了《地方分权特别法》和《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旨在配合行政首都迁移,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和协调,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新首都候选地点
大韩民国国会于2003年12月通过了《新行政首都特别法》,为迁移行政首都奠定了法律基础,(虽然首尔市议会通过了一项反对迁都的决议,当中质疑《新行政首都特别法》有否违宪)。2004年6月15日,新行政首都推进委员会公布了新都的4个候选地点:
忠清北道阴城郡与镇川郡
忠清南道天安市
忠清南道燕歧郡与公州市
公州市与论山郡的交界地带
候选地点均占地超过7000万平方米,可置人口50多万。这些选址的现状均为郊野和农地。其中两处候选地点都涉及公州市,是指这两地都有公州市的管辖地带。
燕歧-公州——新首都的选址
2004年7月5日,大韩民国政府公布了新行政首都候选地综合评价结果,燕歧-公州这个方案得分最高,达88.96分。如无意外,将成为大韩民国新的行政首都。 燕歧-公州获选的因素包括:
有丰富的水资源(美湖川/锦江汇合处)
交通网络较佳(靠近高速铁路和首尔-釜山高速公路)
较多未开发的土地
按照政府时间表,地区规划设计会在2006年上半年内完成。由2007年起施工,2012年起政府部门迁入新址,分阶段搬迁计划直至2030年为止。据了解,被列入迁移计划的国家机关总数为85个,其中包括74个行政机关和11个司法机关。需要迁移的工作人员约2.36万人。
反对迁都的声音
反对迁都的声音,主要是来自在野党大国家党﹑及在首尔和新首都选址的反对人士。多数的反对意见是认为建新首都花费巨大(初步估计建设和搬迁政府机关的费用达45.6万亿韩元(约391.7亿美元),政府需要用民间筹资34.3万亿韩元,会令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另外,首都由首尔撤走,令原本在首尔投资的投资者却步,破坏首尔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亦有民众认为迁都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应以全民公投表决。
㈢ 韩国为何要迁都,
韩国迁都是为了减轻首尔的发展压力。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2002年在竞选总统期间提出构想,建议在韩国首都首尔以外新建行政首都,以减轻首尔的发展压力。新行政中心城市后来被命名为世宗。
从横空出世的行政首都,到受挫被贬成为行政中心城市,再到被定位为科学教育城市,随着韩国国会2010年6月29日否决李明博政府主导制订的《世宗市修正案》,设立世宗市再次回到历史老路上。
(3)韩国为什么迁都扩展阅读:
韩国的国家行政机构两地化已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所谓的备战,韩国决定把行政机构一分为二。外交通商部、国防部等设在汉城,财政经济部、产业资源部等设在距汉城30公里的京畿道果川市,人称第二行政首都。
国家行政机构两地化这种冷战时期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适应现实的要求,继续延续这一格局将影响韩国繁荣和发展。
另外,驻韩美军的战略调整,尤其是驻韩美军从汉城周边向韩国腹地的南撤,将使汉城失去美军的保护。因此,行政首都南迁从安全以及战略纵深的需要上看,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决定。
至于迁都是否会伤及韩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筋骨,韩国政府认为,迁都反而会促进国家的整体发展。因为迁移的只是行政首都,汉城作为韩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并未改变。
㈣ 韩国为什么迁都新郑
若是真有这种考虑打算的话,最有可能就是现在的首都离朝鲜太近了。
1.现在韩国的首都,离三八线非常的近
2.韩国的首都首尔,都在朝鲜的火力打击范围之内。一旦发生情况瞬间会变成火海。
㈤ 韩国迁都的迁都目的
韩国希望通过迁都到中部地区,利用新首都的发展辐射周边的作用,带动中南部地区的发展,最后达到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的目的。此外,将行政权力(新首都)和经济首都(首尔)分离,可以减少对首尔的过分依赖。为此韩国国会通过了《地方分权特别法》和《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旨在配合行政首都迁移,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和协调,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㈥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经历了四次迁都原因是什么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经历了4次迁都,主要是因为当时战国在的地方是山西高原上的地盘,所处的位置是比较狭窄的,周围有非常多的国家,不管是从哪个方向来看的话,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所以为了让韩国有发展空间。韩国这个国家第1次就先灭掉了弱国郑国,获得了郑国的土地位置,之后也是为了让韩国这个国家强大起来不停的迁都,这也是为了占据中原地区比较好的位置。
最后韩国迁都也是为了政治经济来进行考量的。
㈦ 韩国迁都的迁都原因
已故总统卢武铉(1946年9月1日至2009年5月23日)在2002年底总统大选期间将迁都作为竞选口号之一,赢得中部选民的选票。而在野党的总统候选人也因为反对迁都以致失去支持而在选举失败。卢武铉当选,必须要履行承诺,亦证明迁都是得到朝野的支持。
㈧ 韩国迁都的争议始末
“世宗”据说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贤明的一个国王,然而这个显赫的称号却在韩国内部引起了长达8年的“迁都”之争。
2010年1月11日,尽管韩国国务总理郑云灿在新公布的《世宗市建设规划修正案》中,已经全面废除了原计划中迁移国家部委“九部二处二厅”的内容——这意味着未来的世宗市将不再是“新行政首都”,而成为一个以教育科学为中心的经济城市,但关于新城建设的种种争议仍然没有停息。
韩国朝野各政党的利益分野,以及该国南北地区发展不均衡的裂痕,在这场争议中暴露无遗。 早在2002年,卢武铉竞选总统时,就打出迁都牌,即要将韩国首都从靠近南北方军事分界三八线的首尔迁到中部地区——忠清南道。他宣称迁都目的有二:让首都远离军事分界线,首都应该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再就是让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当时首尔城市人口超过1200万,加上仁川广域市、京畿道的首都经济圈集中了全韩国40%的人口,近一半的制造业和70%的GDP。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首都圈比有相当差距。因此,“迁都”的决定确实有根治首都圈过于严重的“人口爆炸、交通拥挤、环境污染重、房地产价格过高”等大城市病、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的初衷。
但实际上,卢武铉打出“迁都”牌不足为外人道的真实目的,却是为了拉中部地区(忠清南道与忠清北道)的选票。因害怕丢失中部地区的选票,当时与卢武铉共同参加竞选的其他党派候选人也不敢反对迁都,只得附和。
2003年,卢武铉当上总统后,为兑现诺言开始力推落实迁都计划。不想,这时最大的在野党大国家党出尔反尔坚决抵制。最后由韩国宪法法院释宪,认为迁都计划违法,迁都计划随后泡汤。
但卢武铉政府退而求其次,将迁都计划改为要在2012年前,在忠清南道建设一座“世宗行政城市”(以下简称原案)——将一部分国家部委(九部二厅二处)迁往将要建成的世宗市,还要迁入部分公营企事业单位。当时的如意算盘是,随着国家部委、公营企事业单位迁入世宗市,很多民营企业也会随之迁入,当地经济发展会因之提升,据称当时的17届国会也通过了这个“原案”。
随着卢武铉时代的离去,“迁都”的折中方案注定无法摆脱,成为下一任政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代表大国家党竞选的李明博2008年甫一上台,就多次流露出抛弃“原案”的念头——尽管2007年竞选总统时,同样出于选票考虑,他许诺如当选会按“原案”推动世宗市建设。
到2009年9月,李明博政府换了一个新总理郑云灿,而这个新总理还没上台就频频发言抨击世宗市“原案”。他认为,原案是卢武铉迁都计划的延续,实质仍然是迁都。而这个“迁都”方案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考虑到以后朝鲜半岛南北方统一后的情况,因为到那时首尔处于朝鲜半岛的中心,而拟建的世宗市则不是整个半岛的中心。
郑云灿反对“原案”的理由还很多,比如将世宗市建设成一个靠国家注入资金(输血)的政治城市,这样的城市经济造血功能(韩国媒体称自给自足能力)低,不能吸引大量的企业进入,创造的工作岗位极为有限;以及世宗市与首尔市会形成两个中心,势必影响国家部委、机关办事效率。更有甚者,他提出“提高国家竞争力水平比地区均衡发展更重要”这样的观点来为反对“原案”辩护。
李明博全力支持郑云灿的主张,其实上述观点就是李明博自己的主张。他还针对维护原案的反对党派要自己遵守竞选诺言,不能出尔反尔的指责,表示自己可以为竞选时说过的话道歉,但现在修改“原案”是以国家利益至上的。
郑云灿就任总理后,成立了直属总理府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世宗市建设官民设计委员会”。该委员会经过九次会议后,今年1月11日,郑云灿总理终于公布了韩国政府的《世宗市建设规划修正案》(以下称新案),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废弃迁移九部二处二厅的原案,改为可以自给自足的一个综合教育科学与经济的城市”。 不出预料,新案出炉遭到了韩国内多方势力的激烈反对。
首先就是在野党,当然包括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当年卢武铉代表这个党派竞选总统并提出迁都计划,后又提出建设“世宗行政城市”的原案,民主党现在当然要最坚定地维护原案,反对新案。还有第二大在野党自由先进党,忠清地区是该党的大本营,自由先进党自然不愿意失去这个大“票仓”。
对世宗市的态度,执政党大国家党并非铁板一块。大国家党内部存在亲李派(拥戴李明博)和亲朴派(拥戴朴正熙的女儿朴瑾惠)。朴瑾惠曾经担任过大国家党党魁,上届总统选举时,党内预选时输给李明博,之后两人一直貌合神离,政见也多有不合之处。韩国媒体甚至称亲朴派为韩国的准反对党。亲朴派一直认为,对世宗市应该坚持原案,理由是政治家要信守承诺。
有意思的是,在新案公布后的几天内,忠清地区各城市民众集会,发起了谴责“世宗市白纸化阴谋(即让原案泡汤)”的市民运动。到处都是诸如“死守原案,不得修改”、“违背承诺,不利于地区均衡”的抗议标语。抗议过程中,有些极端的民众还不惜削发——这种剃自己的光头以羞辱对方的办法,在韩国传统中是非常严厉的抗议手段。
事实上,眼下韩国各种反对新案的力量正酝酿联合行动,将正式提出“废除世宗市新案,弹劾郑云灿总理”。韩国主流报纸之一的《中央日报》近日搞了一次民意调查,在全国1012名接受电话调查的成年人中,49.9%的人赞成政府的世宗市新方案,反对者占40%。
如按地区分,来自首都圈的首尔市、京畿道和仁川市的受访者赞成新案的比例最高(赞成率58%),然而最激烈反对新案的还不是忠清地区的受访者(赞成率38%),而是最大在野党民主党的“票仓”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和光州市受访者(赞成率仅2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案与新案之争是党派政派利益之争。
韩国舆论对世宗市原案与新案之争提出各种化解之道,比如要求政府放下身段,向民众宣讲新案、或者要求国民投票等。但在新案宣布前,郑云灿曾4次去过忠清地区,屡屡遭到民众西红柿和鸡蛋的“欢迎”,因此在众多方式中,尤以“国民投票”解决原案与新案之争的呼声最高。
目前,世宗市新案还要提交国会讨论。韩国国会共298个议席。其中执政的大国家党占169席(57%),只要有150席赞成新案就能通过。但不要忘记,大国家党的169议员中有52位是亲朴派议员,谁能保证这些议员会不会弃“新”迎“旧”呢?因此,世宗市新案能否在国会通过尚属难料。
㈨ 韩国政府为什么下定决心一定要迁都
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发达国家,韩国首都首尔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城市之一,该市面积虽然仅占韩国面积的0.6%,但人口却占到了全国的1/5,GDP也占全国GDP的21%。
在2005年之前,首尔正式名称是汉城,从1394年起这里就是半岛政权的首都,其重要地位一直持续至今。
(世宗市现状)
不过对于迁都世宗的问题,韩国国内的反对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毕竟首尔作为首都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是韩国绝对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即便强行把政府部门迁走,也不能缓解首尔现有的城市问题,反而还增加了行政负担。
由于反对声音巨大,韩国迁都一事在李明博时期有所停滞,但韩国政府仍旧表示不会放弃迁都的计划。
目前韩国已有36个中央部门迁往世宗,但总统府和国会等核心机关仍旧待在首尔。
㈩ 韩国为什么要迁都
韩国媒体指出,行政部门迁移到世宗市被认为是中央和地方平衡发展的象征。位于韩国领土中心地区的世宗市将成为行政中心综合城市,可将集中在首都地区的人口和各种城市功能分散到这里,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迁都问题起源于卢武铉政府时期,卢武铉在2002年竞选总统时提出,为使韩国经济均衡发展,将于当选总统之后将政府机关迁往中部地区,并建立一座新的行政首都。卢武铉当选总统后,积极推动迁都法案的制定和实施。2003年12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行政首都特别法》,决定将韩国政府机关从首尔迁往韩国中部地区。2004年4月,该法案正式开始实行,并将忠清南道的燕歧郡、公州市和忠清北道清原郡的一部土地合并为世宗市。按计划,到2030年,世宗市的建设投资将达到22.5万亿韩元,约合132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