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张良是韩国丞相后裔吗
是的!~~
张良祖籍河南,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贰’ 张良原本是哪国人
(约前251—前186)字子房,汉族,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传为汉初城父(《史记.索引》引《后汉纪》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人,一说河南新郑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三国志11中的张良
可见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之后
‘叁’ 张良是哪国人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
‘肆’ 历史上韩信和张良两人简介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举行仪式,拜为大将。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韩信引兵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洛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邛等项羽所属的封国,先后归降。然后便与齐赵联合共谋击楚,四月,大军就已进至楚都彭城。攻势之凌厉,令人赞叹。未想刘邦进入彭城后就把防务丢在一边,遍搜宝货美人。正在与齐军鏖战的项羽听说彭城失守,急率三万精骑星夜赶回,一战将刘邦击败。韩信闻讯即刻赶来收集溃败的部队,和刘邦在洛阳地区会师,又成功地进行了阻击战,在京县、索亭之间把楚军打得大败,使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
刘邦兵败彭城,齐、赵、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韩信针对魏军部署,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用木框架绑扎瓦罐做成临时渡河器才,从上游夏阳渡河奇袭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俘获魏王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韩信又引兵东向阏与,活捉代相夏说,收复了代郡。这时,刘邦却命韩信急调其力主至荥阳加强该地守备,故韩信只带了万余部队东下井陉攻赵。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韩信先以两千轻骑,乘夜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天明后亲率主力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诱使赵军出营攻击。汉军背河而战,无路可退,人人拼死作战。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乘机攻入赵军空营,遍插汉军红旗,赵军见状,军心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接着,韩信用“上兵伐谋”办法降服了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楚将龙且急领二十万人马来援,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淮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
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恐慌万分,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将军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赏的大功,归楚,楚不信;归汉,汉王震恐。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韩信听了连连摆手道:“请不要再说了,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分担忧患;穿人家的衣,也应替人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饭,就应该为人家卖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可是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所以韩信已遣使修书请求刘邦立他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自顾不暇,看罢来书后勃然大怒,本不想应允。后来,听取了张良和陈平的意见后,又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当假王干什么!”于是,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攻楚。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来赞誉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曾着有《韩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经失传。韩信的军事才能令刘邦极度不安,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一天,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之军。”刘邦又问:“那末你呢?”韩信怔了一下,突然狂傲的大笑:“我是多多益善啊!” 韩信的绝世军功和才华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颍川郡城父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时,韩国国都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阳(今河南淮阳)学习礼制,到东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为此,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
张良隐藏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随意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感到惊讶,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气,把鞋子拾起来。老者又说:“履我!”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已给他拾来了鞋子,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开后张良特别惊讶,随着老者的去向注视他。老者离开约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说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很感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与老人期,后,何也?”便离开,并说:“后五日早会。”(《史记·留侯世家》)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后,何也?”离开时嘱他:“后五日复早来。”(《史记·留侯世家》)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编书,说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史记·留侯世家》)于是一言不发而去。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编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它不寻常,便经常读诵。
十三年后,张良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黄石,当做宝物供奉。等到张良死后,与黄石并葬。
数百年后,李白经下邳,作诗以记其事云: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祀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淮泗空!
张良住在下邳时,以抑强扶弱为己任,后来项伯曾经杀人,跟随张良一起藏匿。
十后年,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聚集百余青年起事,当时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张良想投靠他,却在下邳西面与已被推为沛公的刘邦相遇,便归附了他。刘邦攻下下邳后,拜张良为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常采用他的计策,而张良对别人讲《太公兵法》,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从此便一直跟随刘邦。
刘邦在薛邑(今山东滕县南)与项梁会见时,项梁拥立楚怀王,张良趁机劝说项梁立韩国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张良作韩国司徒,随韩王率领一千多人游击于颍川(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地区。
刘邦、项羽奉楚怀王之命分兵南北两路进军关中。刘邦从雒阳(河南洛阳)南出圜辕,张良率兵跟随刘邦,攻下韩国十余城,击杨熊军。于是刘邦令韩王成留守阳翟,自己与张良南下攻宛(河南南阳),西入武关。刘邦想用两万兵力进击秦蛲关(今陕西省商县西北)下的军队,张良献计说:“秦军尚强,不可轻视。我听说那里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市哙之人,很容易用钱财打动他,希望您暂且留下坚守营垒,派人先行一步,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并多多张挂旗帜于各个山头上,作为疑兵,同时派郦食其携带贵重财宝收买秦将。”秦将果然背叛秦朝,愿意跟刘邦联合一道进击咸阳。刘邦打算听从秦将的要求。张良说:“现在只是秦将想要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不一定服从,士卒不服从必然给我们带来危害,不如乘着敌人麻痹时袭击他们。”刘邦于是率军攻击,大败秦军,追到蓝田,再次交战,秦军崩溃,沛公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
刘邦进入秦的宫廷,看到宫室,帷帐、狗马以及贵重宝物,美色宫女以千计,他“好酒及色”的老毛病又犯了,想留下。樊哙进谏,刘邦不听。张良又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史记·留侯世家》)沛公这才领军队回到霸上。
刘邦顺利入关的时候,项羽正与秦将章邯的军队在巨鹿作战,等到项羽消灭秦军主力要入关时,刘邦已经派人距守函谷关,项羽闻之大怒,即派英布等攻打关口,很快破关进至戏西(今陕西临潼县东),又听刘邦叛将曹无伤报告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更大为震怒,决定第二天一早就犒赏士卒,奋全力攻击刘邦军。
这时,项羽的叔父,楚左尹项伯为报张良之恩,连夜奔往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想把张良拉走,不让他别跟刘邦一起死。张良心向刘邦,认为现在事有急难,自己就这样偷偷逃走是不义气的,于是便把项伯的话仔仔细细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大惊,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问:“您果真想背叛项羽吗?”刘邦说:“短小愚陋教我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说这样可以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张良问:“您自己估量能有力量抵挡项羽吗?”刘邦沉默良久,说道:“本来就不能够,如今该怎么办?”张良知道这时项羽有兵四十万,而刘邦不过十万,力量对比悬殊,就出主意让他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说:“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于是张良坚决邀请项伯会见刘邦,刘邦把项伯当兄长接待,举酒向项伯祝福,又攀结婚姻,让项伯在项羽面前详细地说明沛公不敢背叛他,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强盗。项伯嘱沛公“明天早些来亲自对项王道歉。”等到刘邦到鸿门会见项羽,婉言卑辞对项羽表示臣服,表示忠心,项羽设宴招待,范增授意项庄舞剑,想趁机杀掉刘邦,也赖项伯“以身翼蔽”脱险。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王主持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属巴、蜀、汉中地区。赏赐张良金百溢,珠二斗,张良把这些都给了项伯。在汉王要到封国去的时候,张良送到褒中,刘邦让张良返回韩国。张良劝告刘邦说烧掉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您没有东返的意图,用以稳定项王,免去他的疑心。刘邦乃依计而行,一边行进一边就把所经过的栈道统统烧掉了。
张良到了韩国,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缘故,项王不派韩成到封国去,让他跟自己一道东归。张良告诉项王:“汉王烧绝了栈道,已经没有东归的心意了。”张良又把齐王田荣反叛的文告报告给项王,项王由此没有担忧西边汉王之心,而起兵北上攻击齐国。正是因此,刘邦才得以乘隙回夺三秦(即关中地区,因项羽三分秦故地给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名。)。项王终竟不肯派韩王成到封国去,改封成为侯,又把他杀死在彭城。张良逃走,抄小路投奔汉王,刘邦这时已经派韩信平定三秦了。
张良归汉后,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让他跟随自己东进攻打楚国。到了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回,行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刘邦下马靠着马鞍问道:“我愿意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作为封赏,看谁可以与我共建功业?”张良进言说:“九江王英布,楚枭将,与项王有蜔;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刘邦于是派隋何游说英布,派另外的人去联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汉,汉王便派韩信带兵去攻打魏王,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之地。这样,张良实际上就为汉王制定了取天下的基本方略。而汉最后打败楚国,正是靠了英布、彭越、韩信这三个人的力量。
汉王三年(前204年),楚军把汉王紧紧地包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刘邦忧恐,和郦食其一起谋画削弱楚国力量的办法。郦食其献计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的子孙于杞国;周武王伐商纣,封商朝的子孙于宋国。如今秦丧失德性,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灭掉六国之后,使他们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够重新立起六国后代,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各国的君臣百姓一定会感戴陛下的恩德,钦慕陛下的德义,而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随着德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前来朝拜的。”刘邦听了很高兴,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们出发了。”
郦食其还没起程,恰好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刘邦正在吃饭,招呼说:“子房!你靠前边点来。有个客人为我出了个削弱楚国力量的主意。”接着把郦食其的话全告诉了张良,然后问:“子房,你看怎样?”张良说:“谁替您筹划这个计策的?您的大事完了!”汉王问:“为什么?”张良说:“我请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算这件事。”张良其说出八条不可的理由。“臣请借前箸以筹之。昔汤、武伐桀、纣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闾,式箕子门,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同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不复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马华山之阳,示无所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谁与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强,六国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诚用此谋,陛下事去矣。”(《汉书·张良传》)刘邦饭也不吃了,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销毁那些刻好的印信。张良这一筹计,使刘邦避免了授人以柄,踏人复辟老路的危险。
汉王四年(前203年),韩信降服和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靠近楚国,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国王来治理它,那局势就不会稳定,我希望代理齐王,这会对形势有利。”当时,楚军正把汉王重重包围在荥阳,韩信的使节来了,刘邦打开书信,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辅助我,你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忙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在不利的形势,怎么能够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这样,就可能发生变乱。”刘邦也醒悟过来,转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干什么做代理国王!”于是派张良前去齐国,带着齐王的印信,就地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前去攻打楚军。由此,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大局得以稳定下来。
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项羽引兵解而东归,以为可以太太平平当他的霸王了。刘邦也想西行回国,张良、陈平建议说:“汉国已经有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是上天灭亡楚国的绝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应当趁此机会径直夺取楚地。如今放走项羽不攻,这就叫‘养虎自遣患’!”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汉王五年(前202年)冬,刘邦追击项王到达阳夏(今河南太康)把军队驻扎下来,和韩信、彭越约期合击楚军。到达固陵(村落名,在今河南太康县南),而韩信、彭越的军队没来会合。刘邦对张良说:“诸侯不遵守约言,怎么办呢?”张良回答说:“楚军将被粉碎,而韩信、彭越没有确定的领地,他们不来是当然的。君王如果能够与他们共分天下,现在立即可以把他们招来。如果不能,事态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能够把陈县以东直到海滨的地区全给韩信,把从睢阳以北到毂城的地区给彭越,让他们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那楚国就容易打败了。”刘邦依计而行,韩信、彭越等诸侯兵很快地会师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经过垓下之战,全歼楚军,结束了楚汉战争,取得了争天下的最终胜利。
汉王六年(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因张良没有作战之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汉书·张良传》)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
已经封过二十多位大功臣之后,其余日夜争功不决。许多将领常三三两两坐在沙地议论。因为依军吏计算,整个天下的地盘不够全部封赏,因而他们担心皇帝不能够给每一个有功的人都封赏。高帝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建议刘邦把他平生所憎恨,君臣也都知道的雍齿先行封为什方侯。这一来担心的人们高兴了。说:“雍齿尚且封侯,我们这些人不必担忧了。”
天下统一后,刘邦与大臣商议国都应建在何处。刘敬建议建都在关中。而跟随高帝的左右大臣都是山东人,多数劝皇上都洛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汉书·张良传》)刘邦犹豫不决。张良说:“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刘邦当天动身,往西定都关中(长安)。
刘邦称帝后,一直觉得吕后所生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惠帝)生性懦弱,不像自己,而喜爱戚姬所生赵王如意,因此屡次想废掉太子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在封建社会太子韵废立往往关系政权的稳定,所以当时的大臣叔孙通、周昌等都犯颜强谏,但都没得到高帝的肯定。吕后很恐惶,想尽一切办法都不见效,最后逼张良给出主意。张良认为,这不是以口舌争所能解决的问题,建议让太子刘盈“卑辞安车”去迎请高帝很想招致但总也没请到的四位很有名望的贤人,须发皆白的四位老者——四皓,让他们跟随太子入朝,使高帝见到,表明太子刘盈得到民众拥护。这一着果然见效,高帝见到四皓跟随太子,看到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就放弃了废立的主意。
此后张良多数时间称病不出,自言:“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汉书·张良传》)于是学道,不问政事。刘邦去逝后,吕后感激张良,令其强食其邑,并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汉书·张良传》)张良不得已,强食其邑。
六年后张良去逝。谥文成侯。其子张不疑嗣侯。
据正史记载,他曾经与韩信一同整理了春秋战国以来182家军事着作,还根据实际需要删定35家,开创了日后兵书整理注释的先河。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张良的墓地,人们曾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确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似有一定来历。又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
建国以后,张良墓侧尚存张良庙,有山门3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呈四合院布局。庙内外共有石碑6通,墓区内有柏树209棵,杨树16棵。在“文革”期间,庙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杨树被砍伐做在桌椅。后来拆除庙宇的建筑材料在三义建了一所中学。1978年在修筑陇海铁路复线时又占去墓北边茔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树12棵,今剩有柏树197棵,杨树13棵。据对最大的柏树年轮考察,树龄约有230年左右。
也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的时候,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应属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一看法以唐代文献为依据,且与史实较接近,也有一定说服力。
‘伍’ 张良是韩国申徒,为什么会帮刘邦,而不是项羽,也不是韩王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陆’ 张良是哪个国家的人他究竟有多聪明呢
不仅仅是张良聪明,而且张良的整个家族都是非常聪明。我们可以看到张良的一生曾经为国家干过不少大事。第一,他是贵族出身,家族显赫,第二,张良所刺杀的人物,是秦始皇。第三,张良曾经为他的上司,也就是刘邦服务过,第四,张良经历了那么多的大事,但是最后并没有锒铛入狱,可以看到张良身上究竟有什么本事。
二、张良的聪明还在于自己能够运筹帷幄可以说,当时张良的聪明也是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可的,比如说,刘邦就曾经赞美过张良的运筹帷幄。运筹帷幄,表现在,张良能够跟对人,当初张良和项羽家的交情可以说是非常深厚,项伯曾经救过张良还有刘邦,张良也和项羽一起喝过酒。但是张良偏偏觉得项羽不能够跟,他深深知道“良禽择木而栖”这个道理,否则非但一事无成,还会有性命之忧。他选择了投靠了刘邦之后,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救了刘邦的命,还让刘邦免于铸成大错。这样的谋略,历史上,还有谁能够比得过他呢?
‘柒’ 张良是哪里人..他的字是不是叫子房..
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良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字子房,其先人“五世相韩”,即张良的祖辈有5人先后担任过韩国的国相。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相韩41年,父亲张平相韩46年,共连续相韩87年,而新郑当时系韩国的国都所在地,张良家当在韩都新郑。张良的父亲张平卒于公元前250年,当时张良应当还很年少,因此,张良的出生地当在韩都(今河南新郑县)。
韩信(?~前196)
一般认为是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刘邦(前256~前195)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广为流传的韩信小时候受“胯下之辱” ,史书并未提及有关刘邦与韩信儿时相干的记载。
据以上推测应该不是同乡。
‘捌’ 留侯张良者,其先人韩人也......后八年卒,亦为文成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留候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在韩昭候、宣惠玉和襄哀王三代为
相。父亲名平,在鳌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去世。他死后二十年,韩国被秦灭亡。张良
由于年少,没有在韩国做过官。韩被秦攻占时,家里尚有三百家奴,他弟弟死去也
无法安葬,于是他用所有的家财去寻觅刺杀秦王的刺客,为韩国复仇,因为他的祖
父和父亲王世在韩国为相的缘故。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礼,东游拜访仓海君,结识了一位力大无比的人,特地为他
制作了一个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锥。秦皇帝东游时,张良与那位力士在博浪沙袭击秦
皇帝,结果判断有误只击中了副车。
秦皇帝大为震怒,下令在全国搜捕,一定要尽快捉住这个要犯,这一切都是张
良造成的。从此张良改名换姓,流亡隐藏在下邳。
张良曾在闲暇时漫步于下邳郊外的一座桥上,有一位衣衫破烂的老人,来到张
良身旁,将他的鞋掉到桥下,他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拾起来!"张
良非常吃惊,想要殴打他,但见他是一位老人,终于强忍下来,还是到桥下将鞋给
他拾了起来。老人又说:"给穿上!"张良已经为他拾起了鞋,又双膝跪下去给他
把鞋穿上。老人伸出脚来让他穿,然后大笑而去。张良大为震惊,两眼望着他走去。
老人走了大约一里路又转身回来,对他说:"你小子还可以教育!五天以后天将亮
时,到这里来见我。"张良感到这人十分奇怪,跪下回答说:"是。"五天以后天
刚亮,张良便来到桥边。老人却早已来到,他生气地说:"与老人相约,反而掉在
后边,这是为什么?"他离去时说:"五天后你早一点来。"五天之后才刚刚鸡叫,
张良便赶往桥边,老人又已经先来了,再一次愤怒地说:"为什么又迟到了?"他
离去时又说:"五天后你早一点再来!"又过了五日,张良半夜便动身前往。等了
一会儿,老人也到了,高兴地说:"就是应当这样。"他拿出一卷书简说:"读了
它就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十年之后必有王者兴起,十三年之后你小子可以在济北
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我!"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什么,以后再也没有见
过他。等天明之后张良打开书简来看,原来是一卷《太公兵法》。遇见异人授书,
张良觉得这件事非比寻常,常常打开书来认真研读。
张良隐居下邳期间,喜欢结交游侠之士。项伯在杀人之后,也曾到张良这里躲
藏过。
十年之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队伍。听说景驹在留
自立为楚王,张良便率领队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刘邦正率领着几
千人,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于是张良便归属了他,刘邦拜张良为偏将。张良多次
用《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他都十分接受,还常常使用其中的计策。然而张良又
常给其他人讲,他们却不理解。张良说:"沛公真是上天所赐。"于是便决定追随
他,不再去见景驹。
等到刘邦到薛城去见项梁,项梁拥立楚怀王。张良便对项梁说:"你已经拥立
楚国之后为怀王,在韩国的各位公子中数横阳君韩成最有才能,你可以立他为韩王,
多树立一点朋友。"子是项梁便派张良去请韩成,将他立为韩王。让张良为韩国申
徒,同韩王一起率领一千多人往西去收复韩国土地,虽然攻占了几座城池,但很快
又被秦重新夺回去,他们便在颖川一带来来往往地游动作战。
刘邦的队伍从洛阳南部向轘辕出击,张良引兵与刘邦会合,攻克了属于韩国的
十多座城,打败了杨熊的军队。于是刘邦便命令韩成在韩都阳翟留守,他和张良一
起南下攻克宛城,向西攻入武关。刘邦想用两万人的兵力去攻打峣关的秦军,张良
对他说:"秦兵还十分强大,不可轻敌。我听说那里的守将是一位屠户的儿子,商
人便可以用利去引诱他,希望你暂时留守,派人先行一步,准备好五万人的食物,
并在各个山头插满旗帜,作为疑兵,派郦食其带上财宝去收买秦军将领。"泰将果
然背叛,想联合起来向西攻打咸阳。刘邦准备接受,但张良劝阻他说:"这只是将
军们想叛变,士兵恐怕不会服从。如果士兵们不服从就危险了,不如乘秦军松懈不
备袭击他们。"于是刘邦便带兵袭击秦军,把他们打得大败。便北上蓝田,又打了
一仗,秦军竟然被打败。刘邦率军直抵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入秦宫,看到数不尽的宫室、帷帐、狗马、贵重宝物和宫女们,便想留
下来住在宫中。樊哙向刘邦建议撤出宫去,刘邦不接受。张良对刘邦进谏说:"正
因为秦王无道,你才能够打败他们进入宫中。你要想为天下彻底推翻暴秦,就应当
身着俭素作为依靠。如今才刚进入秦宫,就安于宫中的享乐,这才真正算得上是帮
助暴君残害百姓。更何况忠言虽然不好听,却有利于行动;良药喝起来虽然很苦,
却对治病有好处。希望沛公能够听从樊哙的劝告。"于是刘邦便将军队撤回到霸上。
项羽率大军来到鸿门,准备攻打刘邦,项伯在深夜驱马来到刘邦军中,悄悄找
到张良,想带他一道离开。张良对他说:"我是奉韩王之命辅佐沛公西征,如令形
势这般危急,我逃走就太不讲义气了。"张良便去对刘邦将此事讲了,刘邦大为震
惊说:"我该怎么办?"张良说:"你真是想背叛项羽吗?"刘邦说:"是鲰生向
我建议守住关口不准诸侯入关的,这样便可以在秦的地方称王,所以我才听了他的。"
张良说:"你自己估计能抵挡得住项羽吗?"刘邦默默地想了许久才说:"当然不
能,现在有什么办法呢?"于是张良坚持要项伯与刘邦会见,项伯只好去见刘邦。
刘邦设宴举杯为项伯祝福,并结为儿女亲家。还让项伯转告项羽,说刘邦并不敢背
叛他,之所以闭关自守,完全是为了防备强盗窜入。等到项伯禀告项羽之后,这件
事也就化解了,详情记录在项羽的纪事中。
汉元年的正月,项羽分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在巴蜀。刘邦赏赐给张良黄金百谥、
珠宝两斗,张良都将它送给了项伯。刘邦又命张良重金收买项伯,让他去请求项羽
把汉中封给他,结果项羽也答应了,刘邦于是便得到了汉中的土地。刘邦率队伍到
他的封地去,张良送他到褒谷的途中,刘邦让张良回到韩王那里去。临别时张良向
刘邦献策说:"你何不将走过的栈道烧毁,向天下显示你不再回来了,以便使项羽
放心。"刘邦让张良归去,他继续西行,边走边烧毁栈道。
张良回到韩王成那里,韩王成因为让张良辅佐了刘邦,项羽没有分封韩王成回
到韩国为王,而是命令他随项羽东归彭城。张良对项羽说:"刘邦已经将栈道烧毁,
他没有再出来的意思。"还写信向项羽报告,说北方齐王田荣反叛。项羽从此不再
担忧西边的刘邦,开始出兵去讨伐齐王田荣。
项羽始终不肯让韩王成回到韩国去,只封他为候,最后还是在彭城把他杀了。
张良从项羽那里逃了出来,从小道投奔刘邦。当时刘邦已经从汉中复出收复了三秦,
重新封张良为成信侯,挥师东进攻打项羽。占领彭城以后,刘邦又败退出来。逃到
了下邑,刘邦下马来坐在马鞍上问道:"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的地方暂时让出来,
你以为让给谁有利?"张良回答说:"九江王黥布,是楚的一员枭将,与项羽不和。
另一个人是梁的彭越,他与齐王田荣共同起兵反项羽,这两个人可以立即联络他们。
在你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承担大任,独当一面。假使你想把这片土地让出来,就
可以让给这三个人,那么就可以战胜项羽了。"刘邦于是派遣随何游说九江王黥布,
另外派人联络彭越。后来北方魏玉豹反叛刘邦,刘邦派韩信率兵讨伐,一举攻下燕、
代、齐、赵。但是最后打败项羽的,还是靠这三个人的力量。
由于张良体弱多病,并没有专门带兵打仗,时常作为谋臣策士,跟随在刘邦左
右。
汉三三年,项羽将刘邦围困于荥阳,刘邦非常害怕和忧虑,他和郦食其商量如
何削弱项羽的力量。郦食其说:"从前商汤推翻夏桀,仍然分封他的后代在杞。周
武王伐纣,也分封他的后代在宋。当今秦王暴政不讲仁义道德,侵占了诸侯各国的
社稷,吞灭六国之后,使他们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如果你真正能够重新分封六国
的后代,全部颁发印玺,这样受封的君臣百姓必定都会对你感恩戴德,莫不向往你
的风采仰慕你的品德,心甘情愿作你的臣仆。你的德行已经确立,就可以称王天下,
项羽也一定会前来称臣。"刘邦说:"很好。赶快刻印,然后请先生前去颁发。"
郦食其还没有走,张良就从外面进来拜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便对他说:
"子房快来,有人正在为我策划战胜项羽的计划。"便把郦生的话告诉了他,问道:
"你以为怎么样?"张良问:"是谁人为你出的主意?你的大事就要坏在这个主意
上!"刘邦问:"为什么?"张良对他说:"请把你的筷子借来比划一下。"然后
对他说:"从前商汤讨伐夏而又敢于分封他的后代在杞,是因为他算准了能够制夏
桀于死命,不会东山再起。今天你能制项羽于死命吗?"刘邦说:"还不能。"张
良说:"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一个理由。周武王讨伐般纣王之后还敢分封他的后
代在宋,是因为他有把握能得到纣王的脑袋。今天你能得到项羽的脑袋吗?"刘邦
说:"还不能。"张良说:"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二个理由。武王占领殷商之后,
表彰商容的故里,光耀囚禁箕子的地方,封比干的坟墓。如今陛下能封圣人的坟墓,
表彰贤者的故里,光耀智者的门庭么?"刘邦说:"不能的。"张良说:"这是不
可以这样做的第三个理由。他们能将钜桥的粮食、鹿台的钱币分发给贫苦百姓,今
天你能散发府库赐给贫苦百姓吗?"刘邦说:"还不可能。"张良说:"这是不可
以这样做的第四个理由。殷灭亡以后,武王改兵车为乘车,将兵器放倒,用虎皮盖
了起来,用来表示天下不再打仗。现在你能禁止武装推行文治,不再用兵了吗?"
刘邦说:"不可能。"张良说:"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五个理由。将马在华山的
南坡放掉,以表示不再需要它。今天你能将战马当成无用的东西放掉吗?"刘邦说:
"当然不能。"张良说:"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六个理由。将牛放在桃林的北坡,
表示不再用它去运送军粮。今天你能将牛放掉不再运送军粮吗?"刘邦说:"不可
能。"张良说:"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七个理由。再加上天下许多人离开他们的
亲人,抛下祖坟,告别故园,跟随你打天下,日日盼望的就是那块封地。如果你重
新恢复六国,封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的游士都各自回去事奉自己
的主人,返回故园墓地,你又靠谁去夺取天下?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八个理由。
再加上当今没有比项羽更强大的,就是重新建立六国都比他弱小,仍然要屈从于他,
你能让他们来臣服于你吗?如果你真正来采用郦食其的计谋,那你的大事就坏了。"
刘邦气得把口中的饭都吐了出来,骂道:"这个无用的书生,差点坏了你爷爷的大
事!"立即下令将印销毁了。
汉四年,韩信攻破齐国之后要想自立为齐王,这件事惹怒了刘邦。张良劝说刘
邦,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劝告,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齐王信的大印,这件事记述在韩信
的传记中。
这一年的秋天,刘邦追击项羽到阳夏之南,战事于刘邦不利而被迫在固陵坚壁
固守,相约诸侯前来救援,但诸侯都久等不至。于是张良又向刘邦献策,刘邦采纳
了他的计策,结果诸侯纷纷赶来救援。这件事记录在项羽的传记中。
汉六年正月,刘邦分封有功之臣。张良并未立下战场上杀伐的功劳,但汉高帝
刘邦却说:"在军帐中出谋献策,使千里的战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是张良的功勋。
让他自己在齐选择三万户。"张良却说:"我从下邳起事,在留会见皇上在是天意
让我归属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并不时取得成功,我自愿分封到留在感到满足
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分封。"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这一年刘邦已经分封功臣二十多人,还没有分封的日日夜夜都在不停地争功,
使分封很难进行。刘邦一天在洛阳南宫,从复道上望见许多将领都坐在地上谈话。
刘邦问:"他们在说什么?"张良回答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谋反。"刘邦
问道:"天下已经平定,为何还要谋反?"留侯张良说:"陛下从一个平民百姓起
义,并以此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身为天子,你所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过去的亲
友,而你所诛杀的都是你平生有仇和怨恨的人。如今将领和官吏不可能都得到了封
赏,这些人不仅害怕陛下不能全都封赏,更害怕你怀疑他们平生所犯的过错被你杀
掉,所以就聚在一起商量谋反。"刘邦忧虑地说:"怎么办才好呢?"留侯说:
"陛下平生最恨的,又为君臣所共同知道的,最突出的那个人是谁呢?"刘邦回答
说:"雍齿还在儿时就与我有仇,他曾经常欺侮我。我本来想杀掉他,但因为他战
功很多,所以不忍心杀掉他。"张良说:"现在必须首先立刻封赏雍齿给群臣看,
大家见雍齿都受到了封赏,那么每个人的心里都稳住了。"于是刘邦大宴群臣,当
着大家封雍齿为什方候,还督促丞相和御史抓紧根据每个人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
君臣喝完酒出来,都高兴地说:"雍齿都能封侯,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刘敬向刘邦建议说:"应该定都关中。"刘邦犹豫不定。他左右的大臣很多都
是山东人,都劝刘邦定都洛阳,他们说:"洛阳东边有成皋,西边有肴龟,背靠黄
河,面向伊水和洛水,它的安全有充分保障。"张良却说:"洛阳虽然有这样的保
障,它的周围较狭窄,方园不过数百里,田土也不肥沃,容易四面受敌,这里不是
打仗的地方。然而关中左面是二郩山和函谷关,右边也是陇山和蜀山,有千里肥沃
的土地,南边又有富饶的巴蜀,北边胡地又盛产战马,凭借西北南三面固守,只有
东面可以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从黄河、渭河可以把全国的物资,通过水路运
到京城;如果诸侯反叛,就可以顺流而下,把充足的军粮运往前方。这就是说凭借
它的地理优势,真是一座坚固的城池和天然的府库,刘敬说得很对。"于是刘邦立
即起驾,西去定都关中。
张良跟随刘邦入关。由于他生性体弱多病,开始服辟谷之药,静养修炼,一年
多门不出。
刘邦想废太子,重新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引起了大臣的进谏和争议,没
有得到坚决有力的支持。吕后十分恐慌,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悄悄对吕后说:
"留侯张良最善于出主意,皇上也很信任他,可以请他想想办法。"吕后便派建成
侯吕泽去请张良,对他说:"先生经常充当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要废立大子,先
生能袖手旁观吗?"张良回答说:"过去皇上多次在危急之中采用我的计策转危为
安,如今天下太平,皇上以自己的爱憎想废立太子,那是他们骨肉之间的事,我们
做臣子就是有上百人反对也不起作用。"吕泽一定要他出个主意,说:"请替我们
想个办法。"张良说:"这不是能凭口说解决问题的。我看皇上也难以请动的,天
下只有四个人,这就是被称为'商山四皓'的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
四个人年岁都高了,都以为皇上过去侮辱过儒生,所以逃到山中藏了起来,耻于当
汉臣。但是皇上却对这四个人十分尊重。如果现在你真能舍得拿出金银财宝来,让
太子写一封信,用谦躬的语言派上车去请他们,派上个能言善辩的人一定要请他们
出山,或许能把他们请出来。他们来了之后,一定要待如上宾,每次公子上朝都让
他们陪同,故意让皇上看见,皇上一定会感到奇怪问是什么人。如果皇上问起他们,
一定知道四位是贤人,这就会大大地帮助太子。"吕后于是命令吕泽派人带上太子
的书信,用最谦躬的话语和最丰厚的礼品,去迎接四位老人。四人来了,住在建成
侯吕泽家里。
汉十一年,黥布谋反,刘邦病了,想让太子带兵去讨伐黥布。四位老人都说:
"从来的皇上都会让太子留下,如果让太子去带兵,形势就危急了。"他们对吕泽
说:"太子去带兵打仗,如果有功劳,太子处的地位对他不利;如果无功而还,那
就会从此受到祸害。再加上太子所率领的各位将领,都是曾经跟随皇上打天下的骁
勇之将,如今让太子去率领他们,和让羊去率领狼没有什么不同,都不会为太子出
力,肯定不会打胜仗。我们曾听说'母亲一定抱她喜欢的儿子',如今戚夫人日日
夜夜都守候在皇上身旁,常常把起王如意拖到皇上跟前,皇上说'一定不能让那个
不肖子居于我的爱子之上',这说明他是一定要废立太子的。你何不赶快去请吕后
找机会向皇上哭诉说'黥布是天下闻名的一员猛将,很会带兵打仗,如今的各位将
领都是和陛下平辈的故旧,如果命令太子去率领这些人,和让羊去指挥狼没有什么
不同,决不会为他效力的,如果让黥布得到这个消息,他更会无所畏惧地挥师西进。
皇上虽然有病,准备一辆很好的车子,安安稳稳地躺在上面,这样诸将没有敢不尽
力的。皇上虽然辛苦一些,也使自己的妻儿得到好处。'"吕泽立刻连夜拜见吕后,
转告了四皓的意见。吕后便找机会向刘邦哭诉,把四皓的意见都讲了。刘邦说:
"我也知道太子一定不能当此重任,还是让我亲自去吧!"于是刘邦御驾亲征,命
令群里留守京城,君臣都将刘邦送到灞上。张良虽然有病,也强支撑病体,赶到曲
邮见到皇上说:"本来我应该跟随你去才是,但是我病得很重。黥布率领的楚军十
分凶狠,希望皇上一定不要和他们硬拼。"同时他又向刘邦建议:"应该任命太子
为将军,监督关中的军队。"刘邦同意了他的意见,对他说:"你虽然有病,还是
请你强支病体辅佐太子。"那时叔孙通担任太傅,张良行使少傅的职责。
汉十二年,刘邦镇压黥布的叛乱后率兵归来,这时他的病更重了,愈加想废立
太子。张良劝阻,他仍然不听,张良本身也有病就不管事了。太傅叔孙通说古道今,
以死相争保护太子。刘邦虽然表面答应,心里还是想废太子。一次皇上宴请群臣,
太子在坐,四位老人辅佐太子,年纪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头发和眉毛都全白了,穿
戴的衣帽都很有气派。皇上见了非常吃惊,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位老人
上前答话,通报了各自的姓名,他们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
听了大吃一惊,说:"我找你们好几年了,但老先生们一直逃避我,今天老先生们
为什么又自己来追随我的儿子?"四位老人都说:"陛下从前看不起读书人还要嘲
笑他们,我们不愿受这种侮辱,因为恐惧而逃亡隐居起来。我们私下听说太子为人
讲究仁义十分孝顺,对读书人尊敬爱护,天下的人都伸着脖子愿为太子去死,所以
我们投奔太子来了。"刘邦只好说:"劳烦各位老先生好好教育和照顾太子。"
四位老人为皇上祝酒后随太子离去。刘邦看着他们离开,然后召来戚夫人指着
四人的背影对她说:"我本来想废立太子的,但有这四个人辅佐太子,他的羽翼已
经丰满,很难动他了。吕后已经真正掌握了主动。"戚夫人哭了起来。刘邦说:
"你为我跳个楚舞吧,让我为你伴唱一只楚歌。"他放声高唱道:"鸿鹄高高飞翔,
一飞就是千万里。它的羽翼已经丰满,可以自由地在四海飞翔。自由地在四海飞翔,
又能够将它怎么样?我虽然也有弓箭,又如何能射中它!"唱了几遍,戚夫人已泣
不成声,刘邦起身离去,盛宴终止。刘邦最终不能废立太子,完全是因为张良推荐
招来四位老人起了作用。
张良跟随刘邦平息了代地的叛乱,用奇计攻克了马邑,又劝刘邦立萧何为相国,
经常和刘邦商讨大大小小的事情,由于不关系天下存亡,所以没有存录。张良自己
评价自己说:"我家两世为韩国宰相,韩国灭亡之后,不留恋万贯家财,为韩国复
仇不畏强秦,令天下振动。后来用三寸之舌为帝王当军师,分封万户,位列侯爵,
这是一个平民书生的最高荣誉,对于我张良来说已经感到最大的满足。我如今愿意
抛弃人间的闲事,想追随神仙赤松子云游。"于是开始学辟谷不食人间烟火,修身
炼道。刘邦病逝后,吕后重视张良的才德,强制他重新食人间烟火。吕后说:"人
生一辈子,就像一匹白马从缝隙间一闪而过,何必这样自己折磨自己!"张良不得
已也吃些食物。
张良当初在下邳圮上接受那位老父赠送他的《太公兵法》,十三年后他跟随刘
邦路过济北的时候,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黄石,他把它带回去当珍宝奉伺。张良
死后,将黄石与他葬在一起。后人上坟祭祀,都要叩拜黄石。
张良的儿子不疑,承袭留侯爵位,孝文帝五年因犯法被废除。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说:许多学者都否定鬼神的存在,也有人承认有精怪药物。
就像张良遇见的老父授书这件事,也是非常奇怪的事。刘邦多次陷于绝境,很多时
候都靠张良神奇的计谋解救,难道说不是天助吗?刘邦说:"在军帐中指挥谋划,
取得战场上的胜利,我是不如张良的。"我以为张良这个人一定长得身材魁伟,后
来见到了他的画像,他的体态容貌还真像个女子,难怪孔子说:"如果仅仅从相貌
去评价人,就像子羽的相貌和德行相反一样,会造成失误。"张良也是这样。
‘玖’ 张良是哪里人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关于张良的籍贯,史学界说法不一。《史记》只称“其先韩人也”,《后汉书》则说:“张良出于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城父镇)”,因而,留下了后遗症。目前,河南新郑、禹州、郏县,安徽亳县等都认为张良是当地人。说法很混乱。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即司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后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日,郑州的一些专家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认为张良应该是新郑人。他们的根据主要有三点:其一,《史记》为证。《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其二,《汉书》为证。《汉书》记载:“良祖开地相韩41年,父平相韩46年,共连续相韩87年,其家当在韩都。”其三,良父卒,良年少,其出生地当在韩都。韩灭时,张良仅家童就有300人,这样的大家族也只能在韩都才有。 根据以上三点,可以推断,张良出生和青少年时代均在韩都,所以,张良只能是韩都人,也就是新郑人。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郑州。
‘拾’ 约法三章中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良即便聪睿,也不过是一性情中人,在流沙中处于领导地位。
想当初韩非游学归来要人没人要没,卫庄紫女从此开始了整天姬口夺非的兼职打手保镖幕僚的日子,然后呢,良子居然站队韩非了。良子与韩非办案之时过于弱势,没有个性,可是选择跟着九公子办案就已经十分果敢了,还参与组建了流沙这个黑社会,短期目标是与姬无夜张相国分庭抗礼,长期目标是实力碾压其余六国。
(10)张良怎么是韩国人扩展阅读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刘邦的确非常信任张良,每次有错误的决策,只要张良一说,刘邦马上就改正并照张良说的做。张良也是非常感恩于刘邦的信任。
在陈涉起义之后,张良本来带着自己的一百来号人是去投靠叫景驹的人,半路上遇见沛公刘邦,张良给刘邦说自己的想法,刘邦非常赞赏他,并按他说的做。张良以前给别人说,别人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于是张良认为沛公是那个懂自己的人,于是就投靠了沛公。
中国人少有人不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荆轲刺秦王失败以后,各国还有很多像荆轲一样的士,用尽各种手段继续刺杀秦王,张良就是其中之一。张良是韩国人,曾五代为韩相,到张良这一辈时,他亲死后二十年,韩国被秦国灭掉,张良当时很年轻,还未在朝庭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