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韩国姬姓祖籍是哪里

韩国姬姓祖籍是哪里

发布时间:2022-07-06 01:56:17

Ⅰ 姬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姬姓的望郡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太原郡(今山西太原) 。 堂号 寿丘堂:因为黄帝是姬姓的始祖,而黄帝又是生于寿丘,所以有这个堂号。
赤舄堂:歌颂周公旦的诗叫《赤舄》,所以姬姓又叫做“赤舄堂”。 四言
源自黄帝,望出南阳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姬姓的源流和郡望。
红衣国士,赤舄元公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正统年间监生姬序。英宗曾在梦中见异人,被告知:监生中穿红衣服的是忠臣。待监生们朝贺时,只有姬序穿红衣褐袄,于是被提拔任用。下联典指西周初政治家姬旦,即周公。
邠封衍庆,狼乳流祥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姬亶父事典。 六言 明代西安知府,汉时信义将军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西安知府姬敏,字好学,孟津人。德行纯备,节操过人。下联典指后魏信义将军姬澹,字世雅。事桓、穆二帝,征战有功,封楼烦侯。 七言 帝喾苗裔周室后,姬氏圣王天子门
——姬序阳曲公爵后裔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横匾批额:寿丘世庭,吉时撰。 九言 教稼田官,肇周家始祖;行仁者王,徙岐山古公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姬姓的祖先后稷。下联典指姬姓的先人迁岐。 山东金乡《姬姓族谱》四卷,(民国)姬中伦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金乡县卜集乡石庙村。
山东汶上《姬氏志》,着者待考,1990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
《姬氏族谱》,(现代)姬丰全编纂,1993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离休干部姬丰全处。
河南新安《姬氏宗谱》,着者待考,1996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河南安阳《姬家屯志》,(现代)姬长城、姬鹏辉编纂,2005年稿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安阳市姬家屯姬姓宗祠。
江苏邳州《姬氏家志》,着者待考,公元1988年戊辰重印,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邳州市泇口乡百户村至德堂。 大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元圣文宪王周公七十五代孙袭封一等少师少傅少保兼翰林院曾太庙主鬯东野沛然奏请蒙圣祖仁皇帝赐行辈二十字:枝兴衍圣(崇)绪,隆(龙)茂庆脉(传)长,(周85世)广生忠厚嗣,永远洁(元)正方。 河南省 温县护庄从周公85代新续20个字名准是:秉志靖兴久,立帮培忠本,喜悦宏定安,普习发明新
安阳县水冶镇姬家屯从周公115代后续20字名谁是;继旺凯福弘,承乾岐书扬,祖上太公美,先鉴智明德
南阳市:大明元朝战,振国玉成善,文化仁义志,太平修申安
清丰县裴营村(山西洪洞县老槐树):金殿传名永万世,玉界晓步职三台
南阳市:林海荣庆广
商丘市:“恭德鸿(长)”“隆茂庆传(脉)长广生忠厚世知德开文运永远争四(寺)方”
安阳市一支字辈:“昌发(旦)伯酋(熙鱼)宰(费)擢(具)濞(敖)括(戏称)弗(豫师展驱)息(允翬施)同(庆季结满)般(申夷年遂鱼)兴(买)赤(视倭肸)黑(偃归)午(衡)野(稠宋憗)蒋(溺)宁(荆)嘉衍(辰)奋(输)屯芫叔贾仇(辩)乾(明)嘉(昭)敏东宪(观)垒英得初杰章璟顺洙贡宽显岳幅骑受聁绍光大喜元德永顺咸经泰道振仪学(忠)友(海)宪西复增(福)兴容珂(荐)表(还立成旺彪恭奉容祥)免(应恕正)文良臻光超(起)思全(宪瑞朗)得崇绪隆茂庆脉长广生继旺凯福弘承乾岐书扬祖传太公美先鉴智明德”。 山东省 汶上县姬家沟牵头又后续40字名准是:至德开文运,来(达)孝毓福祥,礼教培家训,信义作宝章(障),先祖功勋着,伟名省万邦,五洲欣景慕,普天崇华光
金乡县姬氏族谱四卷,(民国)姬中伦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仁义永兆,凌尚云辉,光明高道,家发国安
泰安市:明成德瑞骏,昌新巨海富,生达耀云宗,荣惠智庆兴
菏泽市一支字辈:正建作永秉,隆茂庆脉长(又作:梦汉祭传长),广生忠厚嗣,明远真玉方
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 : 万、福、来、同;克、振、在、东 河北省 沧州市自山东莱州即墨县北迁之民,都是林泽二祖后裔,自十八世以下敬选:心正身泰,世昌国治,民恩淳厚,锦辉祥兆
沧州市姬氏家谱:鸿炳宝恩光,世锡汝庆元 江苏省 邳州市:云电景怀传,广(庆)生忠善寺
无锡:“云电景怀传广生忠善寺” 安徽省 凤君在朝中,文明传广大 陕西省 世乃存文绪,丕绍尚永清,克承良善志,继述振家声,殿任君民安,丰收谷盈仓 详见:周朝、周代诸侯国
朝代 周朝:西周,建都镐京(宗周);东周,建都洛邑(成周) 诸侯国 周太王系:太伯吴国 、仲雍虞国
季历系:虢仲西虢国、虢叔东虢国
周文王系:管叔鲜管国、周公旦周国、蔡叔度蔡国、郕叔武郕国、霍叔处霍国、卫康叔卫国、毛叔郑毛国、聃季载聃国、郜子郜国、雍子雍国、曹叔振铎曹国、错叔绣滕国、毕公高毕国、原公原国、酆侯酆国、郇侯郇国
周武王系:邘叔邘国、唐叔虞晋国、应侯应国、韩侯韩国、寒侯寒国、狄子狄国
周公旦系:伯禽鲁国、君陈周国、凡伯凡国、蒋伯龄蒋国、邢靖渊邢国、茅侯茅国、胙国、祭国
召公奭系:燕侯克燕国(战国燕国)、次子召国
毕公高系:西周魏国、楷伯楷国、毕仲毕国、季孙潘国、魏国、韩国
唐叔虞系:晋国、公明贾国
其他系:黄帝后裔禺阳祝国、周成王之子单公单国、芮公芮国、周厉王子友郑国、周宣王子长父杨国、周宣王次子志宏詹国、周平王幼子精英枞国、周惠王子叔带甘国、周僖王子虎王叔国、周顷王子王季子刘国、周贞定王子揭西周国、西周威公少子根东周国、中山国、随国、唐国、耿国、焦国、荣国、甘国、樊国、巩国、密国、胡国、共国、沈国、道国、北虢国、郄国、厉国、贝国、盛国、项国、顿国、彤国、岑国、巴子国、养国、汝州国、鼓国、南虢国、隙国、骊戎
汉代:卫公国

Ⅱ 韩姓的祖籍在哪里

祖籍是是春秋晋国。

姓韩的祖先是韩厥,同时,韩厥也是天下第一个姓韩的人,是普天之下一千余万汉族韩氏儿女的共同先祖。

韩姓,晋国六卿之一,为后宋国姓。韩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其裔韩厥事晋复封韩原,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见姓纂】信都氏。

韩厥氏之元系康,采于赵,蔺为蔺氏,哀侯少子婼,采于平,为平氏、婼氏、张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韩余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Ⅲ 有祖籍是山东的满族人吗韩姓的老姓是什么

先看韩姓的历史来源(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支孙毕万受封于韩原,其后有韩氏。(2)以国为氏。战国有韩国,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3)鲜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进入中原以后改为汉姓“韩”氏。你的祖籍是山东的满族人,你的韩姓属于少数民族的韩姓,我本人怀疑你应该属于第三种情况的韩姓,所以你的韩姓的老姓是“出大汗”氏。仅供参考。

Ⅳ 姓姬的祖先是谁

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关于后稷以姬为姓,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元配皇后,有一次她到野外出游,见到了臣人的足迹而心生喜悦,就踩踏这些足迹,而后身动如怀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后稷。后稷长大后出任尧的农官,教民稼穑,被后人尊为“神农”,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姒姓大禹的国号为夏后,姓姒,其父名鲧,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儿子。当时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舜派鲧治理洪水,历经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鲧流放到羽山,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后稷等协助。禹疏通九河,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历经10余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成功。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舜把夏封给他,又把帝位传给他。他的母亲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儿,当初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国后,就以“姒”为姓。另一说,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为姓。大禹死后,帝位传给其子启,历经四百多年,至夏桀时,因为他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桀的后人有的就以国名夏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简狄的儿子。有一天简狄同两个妇女在河中洗澡,看见一只玄鸟(即燕子)在河边下了一个蛋,就拣起来吞吃下去,不久就怀孕生下了契。契后来是舜的臣子,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务,并封给他商地。又因为契的母亲吞了玄鸟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赐姓为“子”。关于子姓来源的传说,见于《史记.殷本纪》。《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也是这个故事。

Ⅳ 姬姓来源

姬姓来源于黄帝。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也是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有近5000年历史。姬姓的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 ,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一、源于黄帝

黄帝,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与生于姜水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黄帝为少典之子,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且在他统治期间有了文字。黄帝有嫘祖、女节、丽娱、嫫母四位夫人。

二、外姓更改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 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1、公孙姓恢复。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丙午封姬相如为褒鲁节侯,奉周祀侯二千户,本系鲁顷公姬仇之裔,更姓为公孙氏,后来又恢复为姬姓。

2、周姓恢复。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南北朝陈时,尚书右仆射周弘正,召附王伟,避侯景讳,改为姬姓;梁时直阁将军、南丰侯周石珍等因事改姓为姬。

3、宗姓所改。《续通志·八四·有故改姓》记载:金宗端修,字平叔,汝州人(今属河南省),章宗时(1190~1208)避睿宗讳上一字(金睿宗名宗尧),凡太宗诸子皆加“山”为崇,并改宗氏为姬姓。

4、雍姓所改。金国时泽州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人雍翼,为避皇帝金世宗完颜雍之名讳,改姓为姬,名志真,其后世沿用姬姓。

扩展材料:

姬姓封国

姬姓封国就是分封制下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周又有西周和东周。在这段时期共有五十八位姬姓封国管、蔡、成、霍、鲁、西鲁、东鲁、卫、毛、成 、枏、郜、雍、曹、滕、毕、原、酆、郇、盂、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郑、虢、东虢、西虢、南北虢、小虢、虞、焦、曾、沈、丹、阳樊、共、荣、滑、刘、巩、密、胡、项、魏、戴、道、息、赖、唐、燕、蓼、中山。

Ⅵ 韩姓起源

来历与起源 关于呙(呙)姓之起源,历代姓氏着述都语焉不详。据本人掌握的资料分析考证,大致有以下三种可能: (一)女娲氏之后裔,去女为姓氏。娲氏应为远古母系氏族时期最强大最显赫的部落,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为大大小小许多支部落,成为华夏各民族之滥觞,包括父系氏族时代的北方黄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后世称“中华人文三始祖”)等,是故后世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即各族都尊女娲为华夏创世之祖,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女娲因此有“娲皇”之名。在氏族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娲”氏名号,直到后来去“娲”字之女旁为“呙”姓。这也与现在的姜姓、姬姓、嬴姓以及与呙姓同样罕见的“轩辕”姓氏的形成相同。姜姓、姬姓以及嬴姓都带有女旁,留下了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而“轩辕”是一直以轩辕黄帝的名号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直到发展成为姓氏。 (二)呙国的后裔。在汉代左右西域地区有一小国,名为呙国,现在的莴苣原名为“千金菜”,即是汉朝花了大量白银从呙国买来种子,在中原地区种植的。宋代陶觳在其《清异绿》云:“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千金菜即现在的莴苣,由于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品种时曾不惜千金代价,故得此美名。晋代葛洪《肘后方》已经称它为莴苣菜,可见在魏、晋之时,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菜谱。由此可知,莴苣是在晋代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虽然呙国具体建国何地,存亡时间现在仍待考证,但呙国的存在为呙姓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 (三)和氏璧的发现者。战国有名的“和氏璧”在《淮南子》中作“呙氏璧”,说明“呙”作为姓氏在战国即已形成。不过,也有姓氏书籍把“呙”注音为he(二声,同“和”),作为另外一个姓氏列出,显然是受了“和氏璧”的影响。 不过,上述三种“呙”姓起源并不存在冲突,可能殊途同归,即呙国可能由女娲氏部落发展而来,而和氏璧的发现者为呙国人或者是呙国后裔。据考证,商代初年,中国大地上有国三千余,周初一千余,到春秋就只有一百多个国家了,到战国更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战国七雄了。因此呙国可能是漫长先秦时期的一个小国。不过,由于历史久远,民间传说诡异模糊,呙姓起源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犯事改姓说。据说先祖犯事,为避祸改姓。原姓一说为“高”,因犯杀头之罪,但皇帝有意赦免死罪,于是去“高”头而为“呙”姓。此说没有文字记载,待考。不过犯事改姓于其他姓并不少见,河南登封的苟姓人先祖本姓敬,1400多年前,后晋一个"敬"姓大臣因冲了皇帝名讳,为避免满门抄斩,保留"敬"姓血脉,"敬"姓宗族忍辱减"文"留"苟",改姓"苟"。千余年后的今天,登封市唐庄乡"苟"姓村民集体到公安局上访,要求恢复"敬"姓。 另一说为“锅”。呙俊:我听我父亲说过,我们呙姓原来是有金字傍的,只是在朝廷做官的祖先把皇帝的宝物弄坏了,皇帝就把他的胳膊砍了一支,后来也就把锅去金改呙了。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有一天先祖得了一块风小宝地,要在100日内不准动那块地。但是就是在99天时祖先动了那块地,后来那地上的竹子便一个个的破了,里面掉下了许多的小人,只差一点便骑上了马。人也死了,听说那些竹人竹马便是辅助祖先的文臣武将。所以后来先祖也就只能平平淡淡的过一生了。和氏壁的故乡就在我们县城的太平乡,在我们县城的郊区有个大竹园村,里面住的全是姓呙的,上面呙氏起源上的竹子传说上的竹园可能就是哪个大竹园村。太平乡离我们县城 有10里左右。(呙俊本家未提供太平乡的具体所在,也没提供联系方式,无法进一步考证)。
还有“高”姓去头改呙姓、“过”姓去底、陈姓改呙姓之说。
历史与分布
南唐有呙拯(曾任官于歙州),宋代有呙辅,明代有呙文光。目前呙姓分布在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 各省市。其中几个主要聚居地为湖南湖北洞庭湖流域、湖南邵阳、湖北南漳、四川遂宁及江苏南京等地。
据本人从网上搜索和反馈的信息,呙姓聚集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1.湖北湖南之间的洞庭湖流域,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石首、监利以及湖南的华容、安乡、临澧等地。辈分用字:“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此辈分用字出自周易六十四卦,其中“临、豫、师”经常被误写为“林、予、思”)2.湖北襄樊的南漳县。其辈分用字为:“光宗耀祖 明登朝廷” 3.江苏南京六合区。其辈分用字不详。4.山东高密。其辈分用字为:“永、新、清、善、志”(其他不详),另“有、德、玉、智、永”5.湖南邵阳的一支,辈分用字:“仕景思一世,廷登懋养万;荣宗开文昌,助朝京殿安。新增排字:心境本长美,书田桂发香;积善余庆享,修身福寿康。”6.四川的分支。目前四川的呙姓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岳县、四川的遂宁、铜梁以及重庆的合川。拒传是在明朝末年“湖广填四川”时,有呙姓二兄弟由湖南邵阳地区迁往安岳的拱桥乡繁衍而来,排行最初为“明”字。目前大约有一万人上下,呙姓人在四川曾官至重庆知府。四川遂宁的,听老人们说我们是当初从湖北孝感迁延过来的,只知道辈分“朝廷有道启文明”。

洞庭湖流域谱系 目前呙姓聚集最集中的地区在洞庭湖流域,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石首、监利以及湖南的华容、安乡、临澧等地。元代动乱时期,始祖荣颁公从外地迁移至此定居下来。荣颁公的后人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明代时在公安等地颇为显赫。当时中国文坛性灵派的代表“公安三袁”曾为呙氏家族写过家绳,现仍见于三袁文集。目前约有两三万呙姓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呙姓同为宋太祖时大理寺评事呙正德之后,其七代长孙门贵公任淮海兵备道后定居公安,次子荣颁公世居华容。 洞庭湖流域呙姓排行用字:祖派:正从闻仁世,克寿孙荣成,思必仲海经,应养一鸣南;宗派: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续派:乾元恒济泽,坤利萃咸亨,积善徴余庆,含章另可贞;(此资料为呙飞等人提供完善)

湖南邵阳谱系 “呙”字,邵阳人习惯读为“wo”。邵阳呙氏者,椐1997年的统计为3144人,估计现时已逾4000人,以高桥(属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呙氏为中心,在大祥区板桥乡的邵水、板桥、烟塘三村交界处高有呙氏宗祠一座。其他均散居邵阳市内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邵东、新邵、隆回、武岗、邵阳、城步等县市。从邵阳呙姓中外迁至全国各地的都有,目前已知的有四川、陕西、甘肃、云南、广西等地。 邵阳呙氏祖籍为楚北公安,后迁居吴西洪都,即现在江西南昌一带,迁居时间应属元代。
邵阳呙氏来源于吴西洪都一脉,根据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呙氏成公从吴西洪都来楚南宝郡邵东(今邵阳)任职协正,举家西迁于邵阳,距今已635年,现今邵阳呙氏者皆是成公之后。邵阳呙氏始居于邵阳城东深坑边呙家桥,复迁至南门中呙家园,后散居全市各地。由邵阳呙氏外迁的主要有四川的呙姓,是在明末“湖广填四川”时,有呙姓两兄弟由湖南邵阳地区迁居至四川安岳的拱桥乡繁衍而来。排行最先为明字。
宗派:仕景思一世,廷登懋养万,荣宗开文昌,助朝京殿安。新增:心境本长美,书田桂发香,积善余庆享,修身福寿康。

http://name.netor.com/wjx.asp?id=87&name=韩

Ⅶ 姬姓的由来,名人与发展史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春秋战国时代的姬姓诸侯国有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有近5000年历史。姬姓的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1],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2]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姬姓在先秦时代演化出多个分支姓氏,如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汉族姓氏的起源。[3]
姬姓名人有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周朝始祖后稷、勾吴始祖泰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穆天子姬满、周平王姬宜臼,春秋霸主中的郑庄公姬寤生、晋文公姬重耳、吴王阖闾,以及神医扁鹊、法圣商鞅、燕昭王姬职、子产姬侨、禅宗二祖慧可、形意拳始祖姬际可、新中国前外交部长姬鹏飞等。
中文名

外文名
Ji
得姓始祖
黄帝
得姓地
姬水
望郡
南阳郡、太原郡
快速
导航
得姓始祖迁徙演化人口分布姓氏文化姓氏名望
源流发展
源于黄帝
共5张
姬-古代写法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所以黄帝又称姬轩辕。[4]《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四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5][6]《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当时可以说遍地姓姬。[7]
外姓更改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7]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公孙姓恢复。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丙午封姬相如为褒鲁节侯,奉周祀侯二千户,本系鲁顷公姬仇之裔,更姓为公孙氏,后来又恢复为姬姓。[8]
周姓恢复。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南北朝陈时,尚书右仆射周弘正,召附王伟,避侯景讳,改为姬姓;梁时直阁将军、南丰侯周石珍等因事改姓为姬。
宗姓所改。《续通志·八四·有故改姓》记载:金宗端修,字平叔,汝州人(今属河南省),章宗时(1190~1208)避睿宗讳上一字(金睿宗名宗尧),凡太宗诸子皆加“山”为崇,并改宗氏为姬姓。[9]
雍姓所改。金国时泽州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人雍翼,为避皇帝金世宗完颜雍之名讳,改姓为姬,名志真,其后世沿用姬姓。[10]
少数民族
属于流改为汉姓姬氏。白族姬姓,为“鸡氏族”谐音所变。苗族之姬姓,为名字所改。《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据传清朝造册登记时,依名取姓,有祖公奶名‘香鸡’者,遂谐鸡音而为‘姬’,以为姓。”回族中的姬姓,有的系外国人姓氏所改。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汉化改姬姓。[11][12]
满族姬姓,为近代才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格格氏,满语为Gege Hala,汉义“姐姐”,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为古靺鞨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出现的原始姓氏。靺鞨族以传统渔猎为生,后成为靺鞨族黑水部,史称黑水靺鞨,在唐朝时期隶属于黑水都督府的管辖之下。到了宋朝时期,黑水靺鞨演变为完颜部,即生女真,格格氏即其分支之一,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清朝中叶以后,格格氏所冠汉姓即为姬氏[13]。少数民族姬姓的分布范围、人口都远不及黄帝姬姓。[14]
得姓始祖
黄帝,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与生于姜水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黄帝为少典之子,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且在他统治期间有了文字。黄帝有嫘祖、女节、丽娱、嫫母四位夫人。[15][16]
共4张
姬姓始祖-黄帝
迁徙演化
迁徙
周朝以及姬姓诸侯国灭亡之后,姬姓族人几乎都要被迫迁徙,姬姓在历史上较大的迁徙有:
第一次: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初,周公之子伯禽代其就封鲁国,伯禽带领姬姓族人从陕西西安到山东曲阜创建鲁国,当为姬姓第一次大迁徙。第二次:周成王期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周公居东都洛邑(今洛阳),部分王室姬姓族人随迁。
第三次: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室成员大多随之迁徙。
第四次:周公之子滑伯所建的滑国灭亡之后,其后裔四散。
第五次:前256年,周朝灭亡之后,王室成员变为庶民,四处逃散,散居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
第六次:前255年,西周国被秦所灭,迁周文公姬咎于悉狐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西周国王族随之迁徙。
周武王姬发
第七次:前249年,鲁国灭亡之后,姬姓族人四散,隐居各地。此支姬姓人繁衍最盛。
第八次:前249年,东周国被秦所灭,迁东周君于阳人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东周国王族随之迁徙。
第九次:明朝大移民,分别由山西省迁居河南、山东、河北、浙江、陕西各地,其后裔又有转迁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17]
演化
姬姓演化
在当今《百家姓》上,姬姓名列第297位,人口约54万余,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14]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姓所以别婚姻,区别家族;氏是统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体与分支的关系[18]。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 53 个。《左传》曰:凡、蒋、邢、茅、胙 、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5]
周灭后,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被迁为家人,其后代始姓周,极大的分化了姬姓人数。同样,姬姓封国封邑灭亡之后,其王族后代多以被封之地为姓,就出现了吴、鲁、魏、胡、杨、蔡、韩、霍、蒋、郑、毛、卫、阎等姓,相反姓姬的人却不多了。[19][20]
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唐玄宗李隆基之“基”同音,为避讳,姬姓改为周姓,这一来,又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20]
分支
中国许多姓氏起源于姬姓,在现今按人口排名前四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其中部分姓氏有多个源头,但多以姬姓为主要源头:
王姓、张姓、杨姓、周姓、吴姓、李姓、孙姓、胡姓、朱姓、林姓、郑姓、郭姓、管姓、鲁姓、蔡姓、霍姓、康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魏姓、滕姓、杨姓、蒋姓、韩姓、唐姓、詹姓、何姓、梁姓、于姓、孟姓、许姓、万姓、常姓、武姓、乔姓、贺姓、赖姓、龚姓、文姓、智姓、傅姓、沈姓、彭姓、吕姓、苏姓、卢姓、贾姓、刁姓、阎姓、余姓、潘姓、杜姓、戴姓、汪姓、田姓、任姓、方姓、石姓、廖姓、邹姓、陆姓、孔姓、崔姓、秦姓、江姓、史姓、顾姓、侯姓、邵姓、召姓、龙姓、段姓、雷姓、钱姓、易姓、刘姓、黄姓、谢姓、冯姓、董姓、程姓、袁姓、虞姓、邢姓、茅姓、单姓、甘姓、耿姓、焦姓等。[14]
人口分布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姬姓人员,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苏北、淮北,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湖北省老河口、襄阳,湖南省芷江,贵州省台江县,云南省泸水、河口、陇川,四川省合江县,福建省宁德市、吉林省四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甘肃省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福海县,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等地。[12]
姬姓分布图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姬姓的望郡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太原郡(今山西太原)[12]。
堂号
寿丘堂:因为黄帝是姬姓的始祖,而黄帝又是生于寿丘,所以有这个堂号。
赤舄堂:歌颂周公旦的诗叫《赤舄》,所以姬姓又叫做“赤舄堂”。[14]
宗祠对联
四言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源自黄帝,望出南阳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姬姓的源流和郡望。
红衣国士,赤舄元公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正统年间监生姬序。英宗曾在梦中见异人,被告知:监生中穿红衣服的是忠臣。待监生们朝贺时,只有姬序穿红衣褐袄,于是被提拔任用。下联典指西周初政治家姬旦,即周公。
邠封衍庆,狼乳流祥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姬亶父事典。
六言
明代西安知府,汉时信义将军
周公庙祭祀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西安知府姬敏,字好学,孟津人。德行纯备,节操过人。下联典指后魏信义将军姬澹,字世雅。事桓、穆二帝,征战有功,封楼烦侯。
七言
帝喾苗裔周室后,姬氏圣王天子门
——姬序阳曲公爵后裔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横匾批额:寿丘世庭,吉时撰。
九言
教稼田官,肇周家始祖;行仁者王,徙岐山古公
陕西黄帝陵拜祖大典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姬姓的祖先后稷。下联典指姬姓的先人迁岐。[14]
家谱文献
山东金乡《姬姓族谱》四卷,(民国)姬中伦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金乡县卜集乡石庙村。

Ⅷ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不同姓同源韩国人同姓不同源的现象

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东亚儒家文明圈内的国家的姓氏文化,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百家姓》收录的都是一些常见的姓氏,事实上中国人的姓氏多达11万个,而日本人的姓氏则更是有28万个之多。但是,我们仔细对比就会发现,中国人的姓氏文化和日本人的姓氏文化其实有一定的相近之处:有很多姓氏其实都是一个源头。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其中包括了姬、酉、祁等十四个姓氏,其中姬姓为上古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之首。



不同姓却同源的文化传统,极大地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毕竟无论是哪一个姓氏的人,最终都要归到黄帝身上,这也是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的根本原因。

每年的黄帝陵的祭祀活动,无疑是中国人寻求认同感重要的方式,但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姓氏文化已经式微了,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自己形式的堂号和辈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Ⅸ 姓韩的具体在中国哪些地方

姓氏:韩 祖籍:周代韩国
祖宗:韩武子
郡望:南阳郡
分类:以国为氏
韩氏系承武子 望出颍川南阳。
韩姓原出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回原,日韩武子,是为韩氏。万生赇伯,赇伯生定伯,定伯生舆,舆生献子厥,盖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献子生宣子,宣子生贞子,贞子生简子,简子生庄子,庄子生康子,康子生武子,武子生景子,与赵、魏俱列为诸侯,是为景侯。
韩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诸侯之一的韩国。当时的位置,就是现在陕西的东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韩姓本来是姬姓。春秋时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晋国的后裔武子,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后来他的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为氏,就此姓了韩。当时他们的封地韩原,就是现在陕西省韩城市南边的地方。
韩武子的子孙,以后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时候,干脆“三家分晋”,与赵、魏二氏同时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这时的韩国建都在平阳,亦即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市,可见得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已经比过去扩张了许多。
后来,传到韩景侯的时候,把国都从平阳迁到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再传到韩哀侯,又迁都于新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县。由此可见,韩姓的繁衍,是从最初的陕西,然后扩展到山西、河南,最后才公布于全国各地的。
战国时代曾经显赫一时的韩国,后来被秦始皇所灭,其宗室继续以韩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颍川。到了西汉末年,韩骞为了躲避王莽之乱,举族移居南阳,并且日益繁荣茁壮成为当地的望族。因此,以后的韩姓,以河南颍川和南阳两地为最多,其他地方姓韩的人,也大多是从这两地方分支出去的。
韩姓,自始就是一个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创始祖韩非,他所着的《韩非子》五十余篇,迄今仍为治法者的必攻经典。

Ⅹ 韩姓祖籍地在哪里起原

韩姓起源于姬姓,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 ( 陜西韩城 ),其后逐有韩氏。另外,就是以国为姓,战国时代,秦灭韩(河南一带),韩国居民,以韩为姓!

历史上 有韩信,韩愈等出色的人物!

阅读全文

与韩国姬姓祖籍是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