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韩国文化产业的内容简介
“世界文化产业”丛书由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陆地教授于2004年初开始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编写,目的是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管理者、研究者提供一个了望、借鉴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和实证。
该丛书以国别为单位,分别介绍世界上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市场的最新情况、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以及经验教训等,内容涉及出版业、电影业、电视业、广播业、音像业、广告业、演艺业、网络业等方面,资料翔实,数据丰富,历史与现实衔接,宏观与微观兼具,亦述亦评,饶有新意。
Ⅱ 韩国的文化产业概念广泛,包括了以下哪些领域
韩国的文化产业概念广泛,
包括了以下领域:
游戏、电影、出版、光盘、 动画、广告等诸多方面。
Ⅲ 韩国文化包括哪些(比如生活、饮食)请写全面些……
韩国人民早期的兴起和发展并不划一,然而总的说来有一个特点, 即同中国人之间的积极接触以及有时候也发生的斗争。从韩国人民形成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开始,他们的文化逐渐与中国的文化成为一体。韩国制造了铁工具和铁武器。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化这几个方面,韩国的发展也受到中国的强大影响。 但是,仅仅了解文化交流还不能充分解释韩国文化。正确了解韩国人民的各种特点也至为必要,而这些特点必须联系韩国人民的历史发展来加以解释。不妨考虑一下佛教和儒教是如何传入韩国的。虽然儒教比佛教先行一步,然而首先为韩国人民所接受的是佛教而非儒教。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教比儒教更有助于建立一个由贵族统治和中央集权的倾向于扩张的国家。
有人认为新罗时代(公元前奏57-公元935)年青人所崇尚的世俗五戒出自佛教,但是也有人说这五戒的圆光是佛教法师,但是他也精通孔子学说。因此,对五戒作两种解释都可以。
然而,情况的另一面也应予考虑。当时,由于社会需要一套有利于建立王权和父权制家庭制度的道德规范,所以,即使佛教和儒教尚未传入韩国,组织号称"花郎"的青年队伍和保护诸如家畜之类的财产这两件无论如何也会备受重视。
佛教的禅宗也是同样情况。禅宗早在新罗兼并另外两个王国百济(公元前功尽弃 8-公元660)和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以前很久就已经传入韩国,但是直到统一 新罗时代(668-935)末期,即强大的地方地主势力起而反对中央集权统治制度的时候 才开始盛行。换言之,佛教禅宗之所以被接受和受到重视是因为它符合当地地主的需要的宗教。
新儒学在高丽时代(918-1392)末期开始引起注意,最终发展成为在朝鲜王朝时代 (1392-1910)占主要地位的哲学思想。 据信它的是在同中国元代的文化交流期间传入韩国的。但是,如果联系中产阶级的上升来看,那就能更深刻地解释新儒学何以会被接受。中产阶级是指一批具有地方乡绅地位的中小地主,他们并非通过世袭权利而且通过国家科举进入官场的。这些人为人正直,对通过非法手段占有大规模产业的亲元朝的统治家族持批判态度。这个新兴中产阶级欢迎新儒学的道德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精神支柱。
工艺
建筑
这些人在后来成为一个新王朝的领导阶层,他们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强盛的中国的崇拜者。相反,他们努力发掘民族的历史传统,把这个传统的起始一直追溯到檀群时代,并且支持世宗(1418-50在位)推行韩国新文字韩字。
到了17和18世纪,关心韩国的技术和经济进步的新风气在朝鲜王国学者中间甚为流行。在这个时期,移栽秧苗、每年种植两茬庄稼和修建蓄水库的做法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一个以汉城和开城为中心的全国商业网络组织起来了。港口商贾在义州促进了对外贸易。独立的手工业繁荣发展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儒教的一派的实学形成了。实学的宗旨是通过培养对本民族历史传统的认识来改革社会。实学在西方文化以及中国清朝的历史研究方法学的影响下受益之大是空前的
韩国饮食文化
韩国人和日本人一样,习惯于席地而座,盘腿就餐。其传统饮食比较简单,主食为米饭,爱吃泡菜,泡菜的出口量据说是世界第一,种类之多我看也能拿冠军,因为每餐都有它堂而皇之地上桌,精致 盘碟中能摆出不少花样:白菜、萝卜、辣椒,还有我们叫不出名的,既开胃也好吃。他们餐桌上的素菜显然比我们多,因为靠海的缘故,海产素菜也相当多。另外一项“多”是酱制品。我们的“酱缸文化”在那里的影响,大概已达到“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地步,他们有专门用来掺和着菜拌地饭的一种酱,我试了一下,味道很不错。以上“三多”,恐怕构成他们饮食中的低糖、低脂肪、符合营养学要求的合理因素。我们注意到韩国人中肥胖者不多,一般中老年人都能保持身材且有健康的气色,这是不是同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呢?
韩国人饮食主面的节约与科学,还可以从一种专供饮水机配套使用的“微型纸杯”上得到佐证。那是一种只有中指长、两指宽的小纸片,经过特别处理,拿上手就变成一个很小的杯子,放到龙头就能接水。比起那种透明塑料杯和普通纸杯,自有它微小、简便的优越必天韩国街头和快餐店里常能见到。
韩国饮食中最有名的恐怕还是烧烤。“铁板烧”不仅用来烧菜,也用来炒面。最有意思的,是一种“石头烧烤”:用一堆鹅卵石放在铁架上电热升温,先摊放肉块,待到一定火候再用长剪将大块肉绞成小块,拼柔到滚滚的石头中去,不一会就响吱吱地冒出香气。据介绍,鹅卵石是进口的,既然能蓄热均温,使肉免于烤焦,又能去油去腥。
韩国服饰文化
韩国服饰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对此,史书中就有记载:“服制礼仪,生活起居,奚同中国”。唐代时,新罗与唐朝交往非常密切,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韩服的个性发展开始于李氏朝鲜中期。从那以后,韩服特别是女装,逐渐向高腰、襦裙发展,同中国服饰的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礼服,仍一直延续着较多的中国特色。朝鲜战争期间(1950—1953),西式服装进入韩国。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人们觉得韩服太过繁琐,穿着不便,因在近代被洋服替代。只有在节日和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穿。
韩国服饰文化包括传统韩国服装和现代韩国服装,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优雅且有品位,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也是韩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一般来说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男性以裤子, 短上衣, 背心, 马甲显出独特的品位。白色为基本色, 根据季节,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结婚等特别的仪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华丽的衣裳和首饰。另外, 增加实用性的生活韩服很受欢迎。朝鲜时代随着儒教地位的巩固, 衣着上也开始重视形式与礼节。朝鲜时代大礼服是祭礼服。大礼服也称冕服, 戴冕冠。穿冕服。冕服是宗庙, 社稷等祭礼或正初,冬至等大节日里穿的衣服。
提到韩服就不能不提到05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在韩国釜山举行,韩国特意为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制作了韩服。据介绍,每件韩服的颜色和图案分别根据“阴阳五行说”选定,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例如黄、青、赤、黑、白五色分别代表着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图案方面,制作者则选择了青松、竹子、云和牡丹为花样。青松和竹子代表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君子风范,而云和牡丹则象征着远离世俗的超脱境界和华丽富贵。
历史上,韩服是朝鲜半岛居民的普及服装,不过如今却很难在大街上看到了。韩国人之所以平时不穿韩服,是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传统韩服穿起来相对复杂,活动也不很方便。不过,这样反而提高了韩服的档次,使之成为重要节庆活动的礼服。在韩国人心中,正式场合穿韩服已经上升为一种规范,如果有晚辈违反,长辈便不会接受他们的“请安”。过年过节,上街不穿韩服还会被陌生人指为“粗鲁、没有礼貌。”也正因为如此,不管韩国人身处何方,韩服在他们心目中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http://www.humen.com/fashion_fair/news_show.asp?id=82947
韩国的饮食礼仪文化
中国人和韩国人都说饮食文化,可见饮食与文化的关系密切。食礼便是表现饮食文化的方式,它是一种常识,你可以不去遵守,但是不要忘了,这样做会使当地人感到不愉快。
韩国的饭店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拖鞋上炕。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儿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
在你坐好后,看了墙上贴的菜单或者桌上放的菜谱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向你走来,她从托盘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当然啦,有的饭馆在桌子上已经准备好了餐具。但是讲究一点的店都是亲自给客人送上来的:筷子穿着纸衣,勺子蒙着脸—圆形,有着勺子头部大小的纸袋套在上面,纸上画着一杆烟枪和一顶帽子—韩国以前的贵族“两班”的象征。最初我感到新鲜,曾经将它收藏起来,可是后来发现韩国的几个大城市的餐馆都是用这种图案,便有点见怪不怪了。
筷子和勺子,除了婚礼的礼品、怕人谋害自己使用银制品外,还有黄铜制的。但是这两种不常见,平民百姓们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儿的筷子。木制筷子是一次性使用的,据我观察,一般韩国人在吃日式面条、紫菜饭卷时才使用。没看见韩国人用过竹筷、象牙筷、塑料筷等等。勺子的柄较长,头部又圆又大,所以刚开始使用时我挺害怕弄疼了我的嘴角。
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所以你一定要记住桌子上的饭碗是不能用手碰的,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然后你会注意到饭碗是不锈钢做的(在家里或高级餐厅时,有用陶瓷制的饭碗),圆底带盖地“坐”在桌上,没有供你的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你可以取下来随意地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你的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你的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没有水泡菜时,用其他汤代替也可以)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用勺子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
在上述中也许你会注意到:韩国人是用勺子喝汤、吃饭的。这与中国人、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不同。韩国人同时使用勺子和筷子并不是最近的发明,而是源于古代。在国立州博物馆中,我就看到过有百济时代的铁制勺子和筷子摆在一起。在朝语中,除了有分别表示勺子和筷子的单词外,还用两个字母来同时表示勺子和筷子,也就是说韩国人把勺子和筷子看成是一对不可分开的餐具。所以韩国人的饭桌上总是把勺子和筷子摆在一起。
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他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菜怎么用勺子也捞不出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2/3在桌子上,1/3在作外——着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韩国人没有使用筷架的习惯,所以这种做法,我觉得除非桌子表面擦得很干净,否则是不卫生的。因此,我给改成了把筷子放在小菜碟上。最后,当你吃完饭后,还要把勺子和筷子摆成当初的形状,有始有终。
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勺子喝汤;韩国人用勺子吃饭、喝汤,用筷子夹菜;而日本人用筷子既吃饭有喝汤。为什么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没有勺子呢?
有一位日本老人曾经告诉我说:“勺子只从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上,因为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隔着海,所以勺子没有传到日本。”
后来我在《环球旅行·韩国》中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内容:据说过去日本人用手吃饭,韩国人觉得他们挺可怜的,就教给日本人使用筷子,但是没有教给日本人用勺子,因为韩国人觉得日本人不配用勺子。
韩国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所以整个国家就好象一个大家庭,具体表现在共食——聚餐上。
中国人在家里也许不用公筷,但是在餐厅吃饭时,都用公用餐具往自己的碗、碟里夹菜。日本人除了份饭以外,亦如此。可是韩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韩国人用自己的餐具直接食用公用的汤和菜。我能够里列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表示彼此之间谁也不嫌谁的亲密感情,但是我很难接受这种方式。
韩国人是一个好动感情的民族,对于他们这种把感情通过公食表现时,我觉得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但同时又必须在理智上承认它是一种不卫生的“食礼”。
Ⅳ 在韩国文化上,你有什么了解
大家都想要了解韩国的文化,那么我们可以看到韩国的文化,其实也是非常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如果里面有一些精华所在的话,也会让我们自己能够学习回来,能够推动我们自己国家的发展。那么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会感到其实韩国的文化在某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会让我们感觉到十分的不同的。我们可以发现,韩国文化在饮食上是以高蛋白和蔬菜这样的一些食物为主的。
而且对于这样的一个方式,我们也可以发现的确有一些人,他们在吃韩国菜的时候,对于韩国的礼仪文化也有一定的重视。因为毕竟对于韩国来说本来就是一个礼仪之地,那么他们也会非常的重视礼仪,在韩国的一些语言上,年轻人必须与长辈使用敬语,才能够在饭桌上去吃饭。
Ⅳ 中韩两国文化的差异
中韩两国的文化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其原因
文化产业是投入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所创造的价值在一国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是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不断渗透到其它产品中去。因此,这一产业引起了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广泛关注。中韩这两个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也不例外,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彼此借鉴,两国传统相近,民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文化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国的文化产业结构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1999年2月韩国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具体行业门类有:影视、广播、音像、游戏、卡通形象、演出、文化、美术、广告、出版印刷、创意性设计、传统工艺品、传统服装、传统食品、多媒体影像软件、网络以及与其相关的产业。此外,还有根据国家总统令指定的产业。韩国统计厅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包括:出版产业、唱片产业、游戏产业、电影产业、广播产业、演出产业、其它文化产业(建筑、摄影、创意性设计、广告、新闻、图书馆、博物馆、工艺品及民族服装、艺术文化教育等)。
而我国在2004年3月发布了《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文化服务部分包括:新闻服务,书、报、刊出版发行,音像及电子物出版发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服务,广播、电视传输,电影服务,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其它文化艺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娱乐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文化产品出租及拍卖服务,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相关文化服务部分包括:文化用品生产、文化设备生产、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还有一些含有部分文化活动的行业门类,包括: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记录媒介的复制、知识产权服务、卫星传输服务、专业性社会团体、野生动植物保护、其它计算机服务和其它位列明的商务服务等。
从以上两个文件中可以发现,中韩两国的文化产业结构有相似之处,虽然都涉足了许多产业,并且这些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不同及角色,但国家都对其中的某些门类有所侧重。真如我们所知,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差距,韩国的游戏、电视、电影及动漫产业已经很发达,其技术也已经很纯熟,对国际的影响很大。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很慢,普遍不是很好。两国的文化产业结构有着显着的差异,其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两国的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不同。韩国曾经因其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而与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但1997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却使韩国经济几乎遭受灭顶之灾,一夜之间货币大幅贬值,外汇储备降到谷底,同时众多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攀升。面对这一深刻的危机,许多政府部门都在裁员,只有文化部门不减反增,迅速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新经济的核心。经过产业调整,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韩国经济就迅速走出危机,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将文化产业确定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
而中国文化产业兴起,首先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基本物质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逐渐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文化教育、娱乐开支逐渐增大。更多的人有经济能力享受精神文化消费。其次,是由于休闲时间的增加。随着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全社会的劳动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因此,在1995年5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每周五天40小时的工作制。这就使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有所增加,并且也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提供了时间。最后,是由于高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大量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过去只有上流社会人才能享受的文化娱乐,现在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
其次,两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不同。由于文化产业使韩国较快的走出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阴影,所以韩国较其他国家更重视文化产业,特别是游戏产业,也更了解文化产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力。因此,在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和《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等。1999年,文化观光部、文化资源部、信息通讯部通力合作,建立了各自下属的“游戏综合支援中心”、“游戏技术开发中心”,重点扶持游戏产业。2000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设立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和出版基金等多种专项基金,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为新创文化企业提供贷款。韩国还建立国家级尖端文化产业基地,构筑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完善各种法规和制度。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加上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文化没有被当作产业去经营,所以说文化产业政策相对不是很完善。对各行业的法律法规还很少,对国内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致命的一点是,我国有些当一写政策内容变化过快,甚至给人一种朝令夕改、无所适从的感觉。但目前我国正努力的完善各种政策,努力地做好一切。我国各级政府已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发现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一个文化产业较健全的国家。
再次,两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不同。韩国的文化产业主要由文化观光部负责,其他部门予以辅助。由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来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方向,发展计划及文化振兴基金作方案,检查政策执行情况,开展有关调查研究。同时,由文化产业振兴院负责制定文化政策,策划内容,组织专门人才培养和开拓海外市场及开展国际交流等。
而我国的文化产业行政管理机构从横向上看有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等单位,从纵向看又有中央、省、市、地、县四级行政区划。这种管理相对较复杂,管理起来很混乱,一个单位要同时听从多个部门的调遣,不如韩国的管理体制那么明了。
最后,两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力度和方向不同。韩国在培养人才方面进行得较早,在金融危机时,韩国政府就大力培养游戏专业人士,开设游戏专业教育机构,设立了20多个文化产业大学、游戏学院和游戏学校。为培养创造性人力资源,韩国将继续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学校运营的自律性,并扩大开放,加强教育的竞争条件,提高人才市场的效率性。除了国家政府每年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性投资以外,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尽管有近千万人在从事文化产业,但与一些国家相比,文化产业人才还十分缺乏。我国2002年才在少数的大学开设文化产业这一专业,之后相继在各大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我们需要一直熬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正在着力培养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适应信息时代文化产业高技术化人才和懂得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干部队伍。
除以上几点之外,文化传统、人民观念、技术革新以及外来文化等许多因素,都对两个的文化产业结构的差异,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文化产业之一领域,中国相对韩国较落后,韩国文化产业中的许多门类已经对一些国家产生了影响。可以说韩国的文化产业是很成功的,而作为他们近邻的中国应尽快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分析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完善各项制度,把握机遇,使中国尽快超越韩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格局中获得优势地位。
Ⅵ 韩国的文化产业概念广泛,包括了以下哪些领域
在1997年亚洲遭受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的传统制造业受到重创,政府认识到,单一的产业结构必然带来经济的脆弱性,因而欲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8年金大中出任总统后,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确定将低消耗、无污染、立足于创新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加以扶持。目标确定后,韩国随即启动了政策、法规、组织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将文化产业推向了有序的快速发展道路。
韩国的文化产业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了影视、音乐、游戏、动漫、演出、广告、出版、卡通形象、创意性设计、传统食品、传统工艺品、传统服饰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历史遗迹、传统工艺和技艺、传统艺术、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都投入大量财力、以各种方式加以保护和发扬。
比如将传统工艺、技艺和艺术的传承者列为“国宝”,给予政府补贴;将传统说唱、假面舞、摔跤、造纸艺术、宫廷御膳、礼仪、传统医药等列为无形文化财产加以管理;举办“文化遗产年”、“旅游年”等活动以及诸如“泡菜节”、“假面舞节”等活动来宣传韩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青年报》一位记者在评论中介绍了自己访问韩国时的一个片段:接待我们的韩方志愿者是一位男士。有一天,太阳很大,此君整整齐齐地穿着韩服,任额头冒汗,他连一个纽扣也不解。我很好奇,请翻译问问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我想把韩国服饰文化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Ⅶ 韩国出版社的职位有哪些
韩国自古以来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的。在古代,韩国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韩国就采用汉字进行书写。起初,汉字只为统治者和高级士大夫所掌握,平民大多是文盲。由于汉语和韩语的差别,全都用汉字来书写韩语显得越来越不方便。后来,为了推进国民的文化水平发展,在1446年,朝鲜王朝世宗大王召集了一批学者,主持创造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韩文,即“训民正音”。韩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但他在结构上依照了汉字的方块型。在这以前朝鲜的所有文书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在这以后,韩文逐渐在平民中间普及,而士大夫和贵族依然使用汉字。官方文书也使用汉字书写。汉字一直被视为正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50年代以后,由于民族主义的原因,朝鲜和韩国政府均下令停止汉字的使用,所有出版物都以纯韩文正式文字,民众识汉字率急剧下降。朝鲜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而韩国则有了另外一种声音,要求恢复汉字的使用。因为韩文是一种纯拼音文字,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且朝韩两国古代的文献等都是用的汉字,民众不识汉字会造成很大的文化断层,无法更好的继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呼吁下,韩国政府开始放宽对汉字的使用限制,民众对汉字的学习热情也逐渐高涨。但是由于韩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摆脱汉文化的影响,试图消除本国汉文化痕迹,韩国首都原名“汉城”,由于这个原因而改名为“首尔”。但是汉字在韩国文化圈中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韩国在一些正式场合会使用汉字和韩文并用。由于汉语对韩语的影响很大,现在韩语中有75%的词汇为汉语词汇,包括他的人名系统,你平时看韩剧大概都知道,什么李英爱,裴永俊,这都是听起来很汉语化的名字。
Ⅷ 韩国文化都有哪些
垃圾文化~
Ⅸ 音像制品包括哪些
链接的第二段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录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