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韩国人影响最深的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
应该是儒家思想~~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到各意识形态领域,而且还影响到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国家.韩国的“身土不二”观念,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展开.“身土不二”是韩国医学家许浚在1610年完成的医学名着《东医宝鉴》提出的.它的意思是:人身和土是不能分离的,人生活在土地上,食用土地上长出的东西,如果适应环境,就会身体健康.“身土不二”说明了人和环境互相依托的辩证关系,当环境遭受破坏以后,人类自身也会受到影响.上个世纪60年代,韩国民间组织“韩国农协”把它作为口号,号召国民消费本国的农产品,意为“韩国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最适合韩国人的体质”,韩国人应该吃韩国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当然,他们推而广之,在对待其他商品上也要求做到“身土不二”,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而韩国人“身土不二”的观念中更为重视的是保护有限的生态资源.
Ⅱ 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
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日前,记者到韩国儒教最权威的教育机构“成均馆”进行采访。“成均馆”馆长崔昌圭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时至今日,儒教在韩国仍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在两次“文化对决”中,儒教使韩国受益
在韩国历史上,儒教曾与日本的“殖民文化”和近现代的“欧美文化”进行过两次“对决”。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35年的殖民统治中,日本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要求当地人全体学日语、“改姓更名”、崇拜日本天皇,这反复冲击着当地人的精神家园。为反抗“殖民文化”,有识之士举起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旗,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马上席卷了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正是在这一儒家思想的鼓舞下,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人民掀起了全国性的抗击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独立运动”,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1945年以后,随着美军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儒教在韩国迎来了与“欧美文化”的尖锐对立。在这次“对决”中,韩国借鉴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文化观,在大力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尽量摒弃西方文化中个人至上、金钱万能、人情淡薄等弊病,倡导儒教的敬业乐群精神,创造了家庭和谐稳定、道德风气良好的社会。韩国把孔子尊为“万师之表”,并每年举行纪念孔子的“释典大祭”,正是缘于儒学对韩国作出的贡献。
从小进行儒教道德教育和熏陶
不可否认,在现代韩国社会,昔日儒教的统治地位正在受到严峻挑战。韩国为继承传统,传承儒教,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从教育入手已成为其成功的根本。1960年以来,韩国为传承儒教,正式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
韩国小学道德伦理教育的科目名为《正经的生活之道》。在这一科目中,设有“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三大部分。“个人生活”中,主要进行“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的教育。“社会生活”中,主要对学生进行“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以及公正”教育。在“国家生活”中,向学生进行“三爱”教育,即爱国家———忠诚、爱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爱人类。
中学道德伦理教育科目中,分初中“道德”科目和高中“国民伦理”科目。初中道德科目主要是关于“人际关系与各种礼节”:它以家庭内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起点,提倡学生之间相敬互爱和协作精神,同时培养学生敬老孝亲思想。在高中的“国民伦理”科目中,主要对学生进行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诚”与“敬”的修养以及“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教育。
大学里设“国民伦理”科目,过去是必修课,现改为选修课。科目中设有“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儒学部分)”、“实学思想”、“近代化与开化思想”等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吸收近代科学技术与自立自主意识结合起来,奠定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基础。
韩国着名儒教学者宋荣陪认为,当代多元价值社会面临价值混乱的危机,使个人在做人处事上难以找到标准的生活规范,在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中,传统的儒家伦理仍然具有现代意义。韩国把儒家伦理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儒家的性本善论,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和道德意义。提醒人们不要为追求物质文明而忘掉人性的尊严。韩国最近有不少高官因涉嫌腐败而跳江自杀,自杀后社会还为其举行隆重葬礼。不少人觉得纳闷,问其原因,原来是犯罪嫌疑人觉得自己失去了人性,没有脸面再活在世上,自杀是对人性尊严的反思。二、儒家的“君子”与“推己及人”思想,明确地阐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利己主义丛生的现代社会里,两者均不可偏废。三、儒家的家庭伦理,如夫妻之间的相敬互爱,父子之间的仁慈孝顺,兄弟之间的友爱恭敬,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尽管现代家庭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同居共处,但和睦温暖的家庭仍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极为重要。
“文化立国”与“孝子产业”
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韩国认为,西方文明在鼎盛期过后,开始显露出一系列弊端,为探索和创建新文化,不仅要挖掘儒教等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997年韩国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随后陆续对《演出法》、《唱片录像及游戏制品法》进行修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韩国仅在2002年就向文化产业提供了5000亿韩元的资金(约4.5亿美元)。
韩国在推行“文化立国”的国策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闯出了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新路。韩国电视剧以生动细腻地反映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见长,在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剧中的情节之所以让人感动、产生共鸣,其灵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核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不久前,记者与一位韩国朋友聊天谈起电视剧。他说,有一次到中国出差,看了一部关于爱情的电视剧,使他迷惑不解的是,剧中出现的第三者,不仅没有破坏他人家庭的羞耻感,反而感到自豪。在书店里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一些描写“一夜情”的书竟然排在前几位。他说,在韩国也有反映第三者的作品,但这种人受到社会的鄙视,根本不敢嚣张,“你们可要提高警惕,防止西方颓废文化的入侵啊!”
以儒教文化为背景的韩国文化产业近几年喜获丰收。韩国电影异军突起,《共同警备区》、《我的野蛮女友》、《实尾岛》等作品,在韩国的上座率远远超过了欧美大片,甚至给亚洲电影市场也带来了巨大冲击。有人预计,韩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出口创汇很快将超过汽车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在世界的占有率节节上升,其“天堂”、“传奇”、“千年”等游戏也处处可以看到儒教伦理的影子。有趣的是,韩国把这些出口创汇的文化产业均称为“孝子产业”。儒教的“孝”在韩国已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目前,韩国已计划到2007年,把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提高到5%,使韩国进入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的行列。
1.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
儒家思想注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认为人类社会靠的是有社会组织的群体力量,认为个人的命运与群体息息相关,整体高于个人,个人应倡导“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2]的整体主义原则。在韩国企业文化中,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是一个道德原则,在强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同时,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儒家文化从人的群体性出发,主张和为贵,“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3]它要求人们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外平成”[4]的“五典”维持企业成员之间的和谐,以“礼”和“仁”来协调公共人际关系,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因此韩国企业文化不强调个人主义,注重群体和谐、关心人、敬业乐群、勤奋和谐、互相合作、上下同心等等。
另外,韩国曾是以种植稻米为主的农业国,“稻耕文化”孕育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共同体意识。企业作为传统家庭的变形与扩大,构成了新的共同体,这一点也对形成和衷共济的团队文化起到了一定影响。
2.家长权威的从属关系
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将其作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划分社会等级的标准。“三纲五常”的核心是“君为臣纲”,即“忠君”,是封建传统阶级意识的“至理”,强调下级对上级绝对的忠诚和服从。因此,韩国企业中对经营业主的尊敬和对上司的服从被评价为美德,同时经营业主和上司以权威和慈爱带动着员工和下属。这些反映了儒教社会的两面性存续要素即权威与和睦。同时,在君师父一体的传统理念中,通过对君师父的人伦性礼仪和义务的忠实履行来达到三者间的均衡,但实际上人们在忠孝间更倾向于后者,将孝评价为优先价值,这在近代以后对韩国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另外,在韩国家庭里,父亲作为家庭的长辈,要成为夫人和子女效仿的典范,并以其权威来治家。而韩国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企业创始人非常重视家庭的血缘关系,认为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能够帮助自己巩固企业,所以在韩国企业主多为家长,企业管理者多为亲属。于是,家庭中家长式的权威管理被传递到企业中去,形成了下属必须服从上级的垂直式从属关系和服从意识。
3.务实勤勉的劳动意识
儒家教育思想推崇“名必有实,事必有功”[6]的务实作风和“克勤于邦,克俭于家”[7]的勤勉态度,主张要“谨于言而慎于行”。[8]在儒学基础上形成的实学更是保留了这种思想,实学主张面向现实,不尚空谈,在儒学和性理学的基础上寻求更加切合现实的实际性,提出务实踏实和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和生活观。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诞生了“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是改善农民生活和在农民中提倡新的劳动道德的全国性运动的一部分,其指导方针概括为‘勤奋、自立和合作’这样一个口号。”[9]不管是传统思想还是现实运动都折射出韩国国民务实勤勉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
另外,韩国的企业多为私人创办,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历过白手起家、历经磨难、顽强拼搏、创造巨额财富的实践活动,而且由于韩国民族在历史上一直背受欺压,所以韩国人又有着振兴本民族的民族志向。吃苦耐劳、勤勉敬业的传统美德,与振兴经济、效忠祖国之志相结合,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创业者的奋斗史深深地激励着企业的后来人。于是,在韩国就形成了务实勤勉的劳动意识和工作风格。
4.重教尚贤的人才观念
在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韩国民众也具有重视教育和人才的传统。中古以前的孔子在韩国更多地是作为教育圣人的形象,古代韩国人接受了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0]“学而优则仕”[11]等思想,主要在人性伦理上重视对人的教育,他们视受教育高低与否来论人的高下。儒家重视教育,更重视学习,把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直接联系起来。在学习化时代的今天来理解儒家的这种思想,就是将学习放在首位,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付诸实践。
新儒教伦理强调人的学习、修养和教育,强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教育赋予了极高的价值。接受过良好教育是通向较高社会地位的途径,全社会都形成了尊师重教、崇尚人才的风气,在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录用新职员时,非常注重学历,高学历意味着良好的资质,能获得较高职位。并且十分推崇终生学习的思想,十分重视员工的在职培训,使企业拥有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人才第一”的思想渗透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凝练成一种向上的企业精神,树立起强大的精神支柱,才使员工有了一种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思想,已成为韩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Ⅲ 儒家文化分别与中国和韩国有什么区别和影响
晕,端午节不是儒家文化啊!
具体影响:
中国:已经没有影响了。儒家在中国已经完全没有地位了。中国现在也基本没有儒家的人。
韩国:儒家影响一直没有中断,现在韩国还在传承儒家文化。虽然不如古代中国(明朝以及明朝以前),但比现在中国,强很多很多。
Ⅳ 韩国为什么受儒家学说影响
首先韩国离中国比较近。中国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是处于绝对领先地。而韩国当时的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当中国的儒家文化进入韩国的时候,对韩国产生了绝对的影响力。中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传到了韩国。所以说韩国受儒家学说影响。
Ⅳ 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孔子在韩国历史上有何种影响
作为中华文化代表的孔子,在韩国历史中很大程度上成为韩国的社会民族的一种精神,使得韩国拥有孔子的儒家理念。而儒家理念在韩国仍然是保留到至今,在韩国社会生活里的许多方面也还都充满了儒家思想。孔子也是最有影响的一位思想家,是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公认人物。他的思想理念不仅是社会生活中坚实的精神支柱,还是支配着政治、教育和社会上的氛围。
Ⅵ 讨论儒家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
韩国走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从表面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西方文化,但实际上“恰恰是儒家的价值观念,成为今日东亚国家迅速发展的基础”,当然韩国也不例外。儒家文化已经扎根于韩国这片土壤之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长期以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韩国的政治制度,并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影响着韩国社会的整个经济文化生活。
(一)早期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及其对韩国现代化的阻碍。
儒家文化大约于公元372年传入韩国,至今可以说在韩国也算是历史悠久了,这也使得韩国是典型的儒教国家。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的儒教在本质上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尽管这一论断有些偏颇,但是以自然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儒家文化的确在最初的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阻碍的作用:1.儒家文化“重农抑商”的特征忽视了工商业的发展,压抑了工业化产生的可能;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主张又压抑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这正与追求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现代文明背道而驰。2.儒家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得把国家看作一个“大家”的人际关系的伦理体系,但过分严格的中央集权使得这一体制趋于僵化。在韩国的李朝时代,一元化的思维体制逐渐发展为闭关锁国的思想,以至后来,当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涌来时,韩国社会也同中国一样拒绝开放,延迟了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儒家文化作为韩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内核,其积极作用才是值得彰显的,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要强调的重点。
(二)现今对儒家文化的肯定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由于历史因素,韩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来自外部的多种文化成分。但是在经历了异国文化冲击后,儒家文化在韩国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趋成熟、完善。连信奉基督教的金大中也不得不承认:“汉文化圈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能取得如此成功,可能同儒教的许多特征有重大关系。”因此,可以说儒家文化在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崇尚“忠”、“孝”一致的伦理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和谐的社会基础。在韩国,儒家的“忠”是指“对君主或国家”的驯服及其实际行动;所谓“孝”就是一种浓厚的家族主义。韩国的家族文化特征正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以“忠、孝”为原则的家族集团文化。这种文化具有较强的内在凝聚力。在韩国,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上下尊卑的关系,使人有一种置身于家族之中的感觉。这种企业内部呈现出的与西方企业不同的人际关系,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当然,传统家族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传统的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所蕴涵的合理成分并未失去其现存的价值。因为它重视人情,重视以家族为中心的集团的共生,强调家族、民族的同质性。这种家庭集团主义,依靠礼仪和人性把人们紧密得团结在一起,构成长期稳定、和谐的社会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强烈的国家意识为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我们已经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中央集权的政体形式和上下等级分明的伦理秩序,这些思想可以说已经成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韩国民众的思考、行动和行为准则。”韩国人的国家观念十分强烈。因此,国家意识易于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全民运动。当这种国家意识体现为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发展目标时,这种“国家”观念同其他合理因素结合起来,其潜力就会十分巨大。韩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它也是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但政府在经济中的干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韩国在现代化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国家的只能,将所谓的“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整顿经济秩序、协调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三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重视道德的伦理价值观为经济腾飞提供了精神保障。儒家文化提倡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并鼓励人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些成为韩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激励民众建功立业的感召力和鞭策力。例如,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喆积极倡导“第一主义”的经营哲学,使“三星集团”最终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行列.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韩国社会也出现了诸如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崇尚个人主义以及不择手段谋私利的颓废风气和腐败行为,这些都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违背。韩国政府,不管是朴正熙政权,还是金泳三政权都与这些进行了斗争。“廉正风暴”在韩国几次刮起,端正了社会风气,使得韩国的社会风气较为清明,受到了韩国民众的普遍拥护。可见,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对于扭转腐败之风,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确实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四是教育的发展为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儒家文化重视教育的传统在韩国社会中可以说是深入民心。韩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不甘人后、千方百计培养子女,使他们通过学习竞争来取得社会成就和地位的意识。金泳三就说过:“韩国父母们……对子女的热情,可以说是世界上罕见的。”教育现今在韩国不仅是一种全民认识,而且是一项基本国策。在发展中国家,除了以色列,韩国在教育方面的政府投资最高。由于韩国政府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韩国早已消灭文盲,全民文化素质大大提高,成为其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
五是儒家文化还是医治社会弊病的良药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催化剂。在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现代化进程中,其糟粕也必定一并带入,这就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传统。韩国学者认为:“实现现代化并保护传统的愿望在新生国家与经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运动。”⑥ 韩国的事实表明,儒家文化不仅能够成为现代化的动力,而且有助于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社会转型所出现的物欲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渐趋沦丧等社会弊病。例如,儒家文化注重人文教育的思想,可以弥补西方片面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的缺陷,使人的发展更全面化。又如,儒家文化的集体主义意识能够制约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泛滥,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健康价值观。还有,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爱”,可以转化人们彼此尊重和爱护的规范;家庭、社会、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可以用来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而儒家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树立起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
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表明: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系统,已经深深渗透于韩国社会的基层,成为韩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相信,它不会随现代化进程而消失,相反,它会继续发挥其整合性与韩国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继续展现它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Ⅶ 韩国和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差异有哪一些
韩国儒学主要崇尚明代王阳明.明代儒学的发展对日本以及朝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由于自古相成.所以并没有会出现过多的崇尚哪家的现象.
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