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许筠的诗韩国人怎么学

许筠的诗韩国人怎么学

发布时间:2022-07-21 07:06:02

Ⅰ 许筠的介绍阿

在韩国古典文学史和古典文学批评史上,许筠具有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小说家,而且也是天才的诗人、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和具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家。他的着作和思想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和进步的光芒,得到了后人的关注和研究。 韩国学界对许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其文学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许筠的文学思想进行更加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这不仅可以丰富对于许筠的研究,而且也有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韩国古典文学史和古典文学批评史。 本文力图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许筠的诗评、文论以及作品,从“道”、“情”和“常语”三方面考察他的文学思想,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学发展情况,分析许筠文学思想的形成原因,以求对他的文学思想有较为全面深入客观的把握。 本论第一部分,考察了许筠对“道”的认识和对于“文”“道”关系的看法,并对照李朝前期的朱子学文学观,分析了许筠背离朱子学文学观的倾向及其原因。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许筠的文论、诗话及诗作,考察了“情”在许筠文学世界中的体现,并分析了“情”的含义,探究了许筠重“情”的原因。第三部分,考察了许筠在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对“常语”的提倡和使用。第四部分,结合前三部分的论述,考察了许筠的文学思想在《洪吉童传》中的体现,分析了小说中离经叛“道“的人物形象、许筠之“情”在作品中的淋漓尽现以及“常语”的使用。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许筠是一位生活在封建李朝社会的极具叛逆精神和革新思想的文学家,他一反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朱子学文学观,对“道”进行了崭新的诠释,认为“文”绝不是“道”的附庸,而是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地位的。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以通上下之情”,文章须缘“情”而作,以“情“感人。他以“情”评诗,缘“情”作诗,“情”渗透在许筠的整个文学世界中。为了写出“通上下之情”的文章,他提出在写作中使用“常语”的观点。他认为“常语”贴近生活,明白晓畅,发当世之情,为后世之典。他十分赞赏用“常语”创作的“俗讴”,称赞其“清壮可听”,并身体力行,创作了韩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国语小说《洪吉童传》,开创了韩国小说史上的崭新时代。他还创作了许多充满个性的作品,并对历代诗文进行了精辟独到的品评。 在礼教森严的封建李朝,许筠遭到了世人的冷眼和社会的排斥,但他并没有畏惧退缩,反而愈加张扬个性,我行我素。在恣意任情的文学世界里,许筠放歌纵横,直抒胸臆。他的才情、他的个性、他的作品,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

Ⅱ 许筠的介绍

许筠,为朝鲜王朝中期的文臣和政治人、诗人、小说家。出生江原道江陵市,本贯阳川许氏。字端甫,号蛟山、惺所,又号白月居士。

Ⅲ 韩国为什么近代没有出现什么大文豪

提起韩国,大家脑子里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整容?三星?偶像剧?化妆品?但是从来没有一部伟大的文学巨着或者大文豪在我们脑子里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古代的韩国也有不少大诗人,比如许筠,李齐贤,黄真伊等等,他们的诗句写的不亚于我中原的文人,“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就是许筠的名句之一。而近100年来却没有什么大诗人和文学作品?

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的多少与很多原因有关,比如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历史,民族,政治,甚至地理环境。这里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元素——语言文字这个因素谈谈。韩国缺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有很大关系,因为表音文字从造字、会意、理解、记录、传播等方面与既表音又表意的文字相比有很大劣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民族或国家文明比较短暂,有的甚至资料甚少,无从考证,从而导致文明难以延续、发展。

而韩文只能表其音,不能表其意,韩国国会就曾发生过这种尴尬事:韩国第20届国会议员金成泰和金圣泰的名字,用韩文书写是一模一样的,这就容易让人搞混了,后来,还是决定其中一位议员的姓名用汉字书写,以作区分。正是出于这种原因,现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依然保留相应的汉字,以免闹出误会。有网友这么描绘,韩国人现在的名字仅仅只能被当作一种代号,不仅容易搞混,还失去了背后美好的意义。

所以在此之前,韩语一直和汉语夹杂混用,强调表音,忽略掉汉语中表意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使韩语失去了蕴含文化和传达深刻意义的能力,造成文学创作上的很大困难,比如诗歌不像中国般合辙押韵,文章又各种语言文字夹杂,很大程度上导致韩国人创造文学作品的难度,和流传的难度。韩国人认为他们的《春香传》是能够和《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想比肩的东亚三大文学作品,其实和我国的《红楼梦》相差很多。没有好的文学作品,自然也难以出现伟大的作家。当然还有其他历史、政治原因。作家的出现与这个国家的历史经历,国家政治,民族性格,和作家自身的素质关系更大,但也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因为就文学作品来说,语言文字是载体,文学作品是主体,是目标,作家和读者是客体,是创作者和传播者

韩国你彻底弃用汉字,后悔了吗

Ⅳ 韩国人为何热衷于改编《西游记

最近,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韩国奇幻爱情喜剧《花游记》在tvN播出,剧本的角色设定可能会让不少中国观众大跌眼镜,在这部剧中,齐天大圣孙悟空与三藏法师谈起了恋爱。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最大IP,《西游记》在全世界都不乏粉丝,但韩国人似乎对此尤其热衷,影视产业隔三差五就要改编一下。前些年的综艺节目《新西游记》也是大受欢迎,到今年已经制作了四季。韩国人为何热衷改编《西游记》?《西游记》在韩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如何?

韩剧《花游记》海报

《西游记》东传

由于地缘环境的影响,朝鲜半岛文学到19世纪末叶为止都处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之下。在15世纪中叶朝鲜文字创制之前,将近1500年的漫长岁月中,汉字和汉文都是朝鲜半岛唯一的书写系统。这种现象,即便在整个东亚文化圈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也正因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无需经过翻译便可为当时朝鲜半岛的读书人消化。

通常认为,中国明代长篇通俗小说《西游记》是在高丽王朝(918-1392)末期开始传入朝鲜半岛的。例如在当时流行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中已收录了元代《西游记平话》的部分内容《车迟国斗圣》。《朴通事》编修的年代是1347年,据此可知《西游记》最晚在高丽末期已经传入韩国。

元代《西游记平话》如今通常被认为是后来吴承恩所着《西游记》的母本,但原书不幸已经佚失,只有《梦斩泾河龙》的主要内容在《永乐大典》中有所记载,其余内容无从得知。《朴通事》原文收录了《车迟国斗圣》,因此也就为研究《西游记》的早期故事形态提供了一手材料。

《朴通事》中的“通事”是对翻译的称呼,“朴通事”意即姓朴的翻译

《西游记》讲述的是唐三藏师徒一行到西天求取佛经的故事。而高丽王朝尊崇佛教,“丽政甚仁,好佛戒杀,故非国王相臣,不食羊豕,亦不善屠宰”(《高丽图经》),各处修塔建寺,并且产生了现今韩国的国宝《高丽大藏经》。《西游记》在此时传入或许有其时代背景。

高丽时期,木制观世音菩萨坐像。现藏于首尔国立博物馆。

如今韩国方面可以确定的百回本《西游记》最早传入的文献记载见于朝鲜文人许筠(1569-1618)的《惺所覆瓿稿》第13卷《西游记跋》:

“余得戏家说数十种??有西游记云。出于宗藩,即玄奘取经记而衍之者。其事盖略见于释谱及神僧传,在疑信之间。而今其书特假修炼之旨,如猴王坐禅,即炼己也,老祖宫偷丹,即吞珠也。大闹天宫,即炼念也,侍师西行,即搬运何车也,火炎山红孩,即火侯也,黑水河通天河,即退符侯也。至西而东,还即西虎交东龙也,一日而回西天十万路,即攒簇周天数于一时也。虽离支漫衍,其辞不为庄语,种种皆假丹诀而立言也,固不可废哉!”

《西游记》传入朝鲜半岛后,引起了文人阶层的极大兴趣。洪万宗的《旬五志》、沈?的《松泉笔谭》、李圭景的《小说辩证说》等书中都有关于《西游记》的内容。他们甚至专门收集了《西游记》中难以理解的白话词汇和句子,先以手抄本的形式编成《西游记语解》,后以刻本出版,风靡一时。

现在可知最早的韩语手抄本《西游记》是温阳郑氏(1725-1799)于1786年至1790年间手写《玉鸳再合奇缘》中第15卷的封面内侧所记载的书目。除此以外,洪一福(1794-1859)《第一奇谚》的翻译本序文中也提到了朝鲜后期流行的代表性中国小说之一《西游记》。

《西游记》的韩语翻译

《西游记》在国内的传播和影响,自然不用多说,1949年后仅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印了近300万部,其他翻印本、删节本不胜枚举,影响力正如鲁迅所言:“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是在中国最为畅销的版本

尽管朝鲜半岛是《西游记》最早传入的地区,但第一个外文译本却是日本人的贡献。日本小说家西田维则以国木山人为笔名从1758年着手翻译《通俗西游记》,直到1831年才正式完成,前后历经三代人74年的努力。

《西游记》的韩语全译本则出现得较晚,这和当地语言发展的特殊性有关。要知道,尽管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更早,但他们并不像日本人那样早早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而是在钻研汉文化的道路上精益求精。甚至在15世纪朝鲜文字被创制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一些士大夫的反对,因为“我朝自祖宗以来,至诚事大,一遵华制。今当同文同轨之时,创作谚文,有骇观听”(《朝鲜王朝实录》)。当然,在价值观已经改变了的现代朝鲜半岛人看来,当时对汉文学的追崇和重视显得缺乏民族自主意识。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朝鲜半岛汉文学水准之高,不仅受到中国方面的肯定,而且令他们深感自豪。

这种态度直到19世纪末叶大清帝国在甲午战败前后才转变。汉字在东亚文化圈的地位悄然改变,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意识也伴随世界潮流觉醒,文字作为民族主体性的象征开始受到空前重视。

二战结束后,由于经历过日本殖民统治、战后韩国自身的文化政策等原因,从平民大众到知识分子对汉文化的掌握程度都大不如前,已经不可能做到直接消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于是,以韩语注释、翻译和解说中国传统文学的作品才应运而生。

目前已知的韩语译本《西游记》主要有以下几种:1、具永韩,民音社1966年版;2、金光洲,正音社1967年版;3、禹玄民,瑞文堂1975年版;4、金光洲、金浩城,明文堂1983年版;5、同伴人,1993年版;6、安义运,三星出版社1994年版;7、任弘彬,文学及知性社,2003年版。

但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讲,真正的韩语全译本只有任弘彬翻译的。首先,民音社、正音社、瑞文堂、明文堂所出版的《西游记》在版本上没有做过梳理和调查,而且有些翻译作品对原作的诗歌或细节描写做了部分删节,故而称其为全译本不妥。“同伴人”出版的作品则是中国延边大学的朝鲜族教授们集体翻译之后,又经修改成韩语出版的,所以也并非韩国的翻译成果。三星出版社出版的译本情况同样如此,译者安义运是北京外文出版社的朝鲜族翻译者。

直到2003年,任弘彬翻译的《西游记》问世才算是完全由韩国人独立完成的全译本成果。译者任弘彬在序文中表示,他的翻译是以明世宗时,即1587年前后金陵世德堂版本为底本,并与明代李卓吾的《批评西游记》和清代六个版本相互参校。

除了全译本之外,《西游记》在韩国的精读本、童话本和漫画作品也是层出不穷。不仅如此,韩国大学生中以《西游记》为研究对象的硕、博士论文亦不在少数。

《魔法千字文》:韩国小学汉字课

借助大量译本和动漫等大众文化的传播,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西游记》在韩国的群众基础会如此坚实,乃至成为韩国小学生们学习汉字的得力助手。

《魔法千字文》最初是一部由《西游记》改编而来的汉字学习漫画。漫画试图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自然地学习汉字,自2003年11月第一卷问世以来,迅速在韩国儿童中间流行开来。

故事的主人公是花果山猴王孙悟空。某一天,大魔王的手下混世魔王为了使三千年前被封印在千字文石碑中的大魔王复活,闯入花果山寻找散落人间的千字文碎石碑,打伤了花果山的猴子们。孙悟空见识到了汉字魔法力量,他为了守护花果山,决定与混世魔王决斗,并通过学习汉字魔法而变得强大。他进入道术岛,拜麦道师为师,和三藏、玉童子等好朋友一起学习汉字魔法。后来,为了拯救中了大魔王汉字魔法的三藏,并阻止大魔王的复活,悟空和他的小伙伴们上天入地,展开了惊险刺激的冒险历程。

该漫画2004年被三星经济研究所(SERI)评为“2004年十大畅销商品”,还被推荐为青少年优秀读物,获得了文化观光部的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并被授予韩国刊行物伦理委员会教育产业大赏等奖项。随后相继推出了音乐剧、掌机游戏、电影、动画、电视剧等衍生产品,并与好丽友、乐天公司合作生产儿童食品,成为韩国出版界一源多用以及寓教于乐型出版物的典范。

奇幻的魔法效果和冒险题材使《魔法千字文》大受小朋友们的欢迎

需要说明的是,动漫《魔法千字文》只吸收了《西游记》中的角色素材,讲述了孙悟空、三藏等人学习汉字魔法、与恶势力作斗争的探险故事,其大获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突出韩民族特色的本土化改编。

譬如,《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讲唐僧师徒一行去西天取经,途中历经八十一次磨难。而《魔法千字文》讲的则是孙悟空与他的伙伴们一起学习汉字魔法,收集千字文碎块去阻止大魔王的复活。

此外,韩语中有平语和敬语之分,朋友之间或者对晚辈可用平语,对待长辈或者陌生人则需用敬语,否则就是不礼貌、不尊重人的表现。动漫中的孙悟空一开始并不会用敬语,而是用平语跟所有人说话。但当他想拜麦道师为师的时候,麦道师以说敬语为条件收他为徒。这不仅体现出韩语特色,也从侧面展现出韩国社会尊师重教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又比如角色设置上,《魔法千字文》中的三藏是一个既善良又爱学习的姑娘,而猪八戒作为猪岛上守护魔法千字牌的老爷爷只出现了一集,孙悟空的武器金箍棒也被改成了能写汉字、会说话的如意笔等等。

众所周知,韩国和日本一样同属汉字文化圈。韩语是一种表音文字,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汉字词。古代朝鲜半岛吸收了来自中国的文字和文化,当时的很多公文等都是用汉字记载,汉字教育也源远流长。1446年韩国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后,韩文的使用逐渐得到普及,但汉字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到了近代,由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意识不断增强等原因,韩国的文字政策纠结多变,在韩文专用、韩汉混用、添加汉字等政策之间徘徊不定。由此造成整个社会对汉字认知的混乱。

《训民正音》,意为“教百姓以正确字音”。直到15世纪,朝鲜半岛才创造了适合标记韩语语音的文字体系

如今,韩国人越发意识到汉字对于韩语以及韩民族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不断提高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也使得韩国刮起了持续不断的“汉语热”。于是,各种儿童汉字学习出版物应运而生并广受欢迎。《魔法千字文》的热卖即体现了这一点。

《魔法千字文》自出版以来获得了韩国教育界与出版界的一致好评。作为寓教于乐的成功案例,不仅衍生出动画片、电影,而且还与日本合作制作了日本版的汉字学习动画《太极千字文》。

《太极千字文》是由日本东映动画与韩国国营广播公司KBS共同制作的TV动画,受到教育界的极大好评

前些年,网络上曾流传过一阵《西游记》“被韩国”的闹剧。起因是有新闻报道说,经过韩国学者长期不懈的论证,确认西游神话故事的起源是韩国无疑,结果马上引起中国网友们大规模的谴责口水。然而随后即被证明这是一则子虚乌有的假新闻。

谩骂不能代替思考。其实比起发明权的争夺,如何使经典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创造性发展,韩国人的实践着实值得我们借鉴。

Ⅳ 许筠的作品

许筠着有小说《洪吉童传》,诗歌评论集《蛟山诗话》,地方风俗饮食志《屠门大嚼》,笔记《识小录》、《闲情录》,诗文集《惺所覆瓿稿》。此外,亦编有历代诗选《国朝诗删》。

Ⅵ 冰壶映寒月到底是指什么意思

原句为“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

“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出自韩国古代诗人许筠写下的诗句。原文为:

国有中外殊,人无夷夏别。落地皆兄弟,何必分楚越。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

——韩国古代·许筠

“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是什么意思?

“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形容两人之间的友谊犹如肝胆想照,犹如冰壶倒映的寒月,真心相见,情谊深厚。

(6)许筠的诗韩国人怎么学扩展阅读:

1.许筠,为朝鲜王朝中期的文臣和政治人、诗人、小说家。出生江原道江陵市,本贯阳川许氏。字端甫,号蛟山、惺所,又号白月居士。

2.许筠于1569年出生,父亲许晔是着名文人徐敬德的弟子,在文坛上颇富盛名,官至副提学北京装修公司,父亲许晔于许筠12岁时逝世。

3.许筠着有小说《洪吉童传》,诗歌评论集《蛟山诗话》,地方风俗饮食志《屠门大嚼》,笔记《识小录》、《闲情录》,诗文集《惺所覆瓿稿》。

4.此外,亦编有历代诗选《国朝诗删》。许筠对中朝两国古代文化交流曾作出有益的贡献,为中国明清两代的一些文士所熟知。



Ⅶ 韩国人也学中国古诗吗

你问的问题是韩国人也学中国的古诗吗?
在这里可以肯定的回答你是的,他们的学习只是内容上的理解,然后翻译成韩语来学习,并不是全部照着学.中国字学起来很困难的,就算是我们这些中国人也不能说全部的汉字会读会写.
你看韩剧会发现,如(新娘18岁),里面的女一号会背诸葛亮的出师表,而被男方的传统家族感到骄傲.(出师表和我们中学学的内容一模一样).还有最近的韩剧(宫),女一号嫁入皇宫也是学习四书五经和孝经,女一号还背了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就是我们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历史文化对韩国的影响,不光韩国,日本,还有亚洲其它一些国家,中国历史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根深蒂固的,可以从他们使用中国汉字就可以看出.只要你留意,(我没去过韩国,日本),但电视里,他们的教科书都有中国的繁体汉字,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有招牌的地方也是书写的汉字.
但通过看韩剧也要认识到,就算他们再崇拜中国文化,也只是基于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崇拜.因为从韩剧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现在民族的自我膨胀.电影(太极旗飘扬)里他们就希望把太极旗插在中国的长白山上,认为长白山是他们的国土!在韩剧(宫)里也是,话里说出大韩民族是世界民族,当然也同时可以理解为做为世界民族的部分,但也有世界最优秀民族的含义.还有传出把中国的端午节申请专利,作为韩国特有节日也是!
我们喜欢把韩国和朝鲜人民通称为朝鲜族.但韩国人却喜欢自称为大韩民国,从中也体现了韩国人的自我膨胀,以及自我崇拜.
当然作为自我民族的一员,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没有错的,但也要实事求是.人口稀少,土地面积也当不了中国一省之地,也能称大(汗).哪中国不是也该叫做大汉民国.
说多了点,就你的问题而言,韩国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就象我们通过韩剧对韩国产生兴趣一样,只是基于对某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有的韩国人对中国文化特别喜欢的才会学汉字,并不是人人都很想学的.就向我,喜欢韩剧,但不会去学韩语,写韩文^_^

Ⅷ 韩国的古籍都是汉文,普通韩国人是怎么学历史的

就跟其他国家的普通人一样,韩国的普通人也是在学校通过老师的教导和翻阅历史教科书来学习的韩国的历史。
从三国时代一直到朝鲜时代为止,韩国古人都是用汉文写的书,因此在韩国有一只受过严格训练、精通汉文和韩文的队伍在进行将汉文翻译为韩文的工作,这个工作在韩国被称为“汉文古典飜译”。
在韩国有很多水平很高的研究所在进行这项崇高的工作,这其中又有许多受训于有着600年儒学传统的成均馆大学的“儒学科”或者该校的跨学科培训项目“汉文古典飜译协同课程”。

Ⅸ 韩国人是怎样学习汉诗文吟诵的

吟诵,是

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

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

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是我国优秀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

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

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比如日本的吟诗社社员就有百万人以上,他们经常来中国交流访问。吟诵规则

一、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二、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特别注意,自己不能随便编调,如果走音的话后果自负。

三、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但是,这不是好的吟诵。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四、吟诵的要求有高低之别。其初级要求为:


1、平长仄短。其中平声指1、2声,仄声是3、4声。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


注意:


  1. 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

2.入声字在古代有许多,例如月等,必须读的短而快。


3、依字行腔。中国所有的

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


4、文读语音。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

符合此三条要求的,方为吟诵。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


五、吟诵的中级要求为:


1、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2、腔音唱法。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中国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


3、摇头摆身。吟诵者不可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体态。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

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因为是腔音唱法,所以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摇为主。


做到这三条,其吟诵方有味道。


六、吟诵的高级要求为:


1、情通古人。吟诵就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终有一天,豁然贯通,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诵始成。


2、自成曲调。某些特别有感觉的篇目,才会反复吟诵,终至情通古人,而此时此篇的吟诵调,定与基本调有了比较多的差异,而只适用于此篇。


3、修身养性。吟诵者把吟诵作为自娱、学习、健身的手段,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吟诵对于身心健康、养气养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做到这三条,吟诵方至化境,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吟诵的界定

一、汉语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念,就是用口语读。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吟,有音阶,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吟和唱的区别是:唱是音乐为主,语言为辅,目的在于欣赏曲调;吟是语言为主,音乐为辅,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


二、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我们根据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吟咏一般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个别的没有音阶曲调。诵读很多没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有音阶曲调的。为此,我们现在按有无音阶曲调,来区分吟和诵。

三、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文学本来就是通过非口语的形式来表达口语不能“尽”之“意”。诗词文赋,哪里有用口语形式写成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音质,却不能说明语音的音长、音强、音高。把文学当作文字来解释,或当作口语来阅读,又怎能体会文学的涵义?用什么声音形式创作,就当用什么声音形式欣赏。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昆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体会涵义。古代的诗词文赋,皆可吟诵。

四、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五、吟诵有广狭之分。广义吟诵,当指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吟诵现象。吟诵不独汉语所有。次广义吟诵,当指各民族对于汉语古典诗词文赋的吟诵。比如日本、朝鲜、

越南以及中国多个少数民族都有

汉诗文吟诵。狭义的吟诵,当指次广义吟诵中的“私塾调”,即通过私塾、家学等教育系统代代相传的吟诵,而非直接用

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狭义吟诵即“中华吟诵”,是中华吟诵学会的主要工作内容。我们也用这个概念申报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吟诵的体系

一、吟诵的语音,与当地方言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没有全部用方言口语语音吟诵的。吟诵使用的是文读系统的语音。在北方,更接近官话,在南方,更接近当地方言。文读与方言口语的差异,在北方可在10%—30%左右,在南方更大,最多者甚至可达到80%。


二、吟诵的腔调,旧称为吟诗调、读书调等,我们统称吟诵调,在音乐学上的分类属于民歌的小调类。此前学界的关注极少。


三、吟诵调与当地的音乐体系相近,与当地的宗教音乐、民歌、琴歌、戏曲、说唱等都可能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吟诵调各地都不一样。一片地区也有相对固定流行的吟诗调,但是细究起来,则代代不同、人人不同、次次不同。

四、吟诵调和吟诵的方法,对于

中国音乐,尤其是声乐的影响非常大。中国音乐体系的很多特点,都与吟诵有密切的关系。

五、吟诵是自娱的,不是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吟诵是学习方法。怎样去吟诵一篇诗文,实际上就是怎样理解这篇诗文。学习者往往通过反复吟诵,不断修正,达到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六、吟诵又是即兴的,因为每次吟诵,吟诵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情都会有变化,所以吟诵每次也有不同。

七、古代的吟诵,还具有文人的特点。其审美趣味也是文人的。


八、各地的吟诵有各种发声特点,与汉族其他声乐有同有异,但总的来说,是汉语式的自然和自由地发声。它和汉语的特点结合非常紧密,是适合汉语特点并且放大汉语特点的。吟诵讲究以气驭声,依字行腔,腔音特征比较明显。


九、吟诵原则上没有节拍,不是均分律动的节奏。因为吟诵跟着感情走,感情的变化是没有节拍的。有节拍的吟诵是特殊情况。吟诵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始终控制着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变化分明。


十、一般吟诵是拖长腔的,所谓曼声

长吟。古代的诗词文赋,本来每个字之间的间隔就是比较长的,并非如今口语的快速读过。音长超过口语常规,自然会让人联想其深意,是为言外之意。诗词文赋的涵义,就是建立在每个字拖长的语音形式之上的。这就是吟诵的创作方式。所以也用吟诵来欣赏之。

吟诵的价值

一、吟诵是中国汉语

古诗文的活态。在吟诵中,包含了很多语言本身所没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也是附着诗文一起流传的。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现在的古诗文只剩文字,意义已经和古代有很多的不同,现代人无法体会了。不吟诵的古诗文,已经不是古诗文的原貌。


二、吟诵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吟诵里,已经包含了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等一系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寓教于乐。吟诵尤其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吟诵还是培养创造力和个性的重要方法。


三、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古代的传统是诗乐一家,即所谓诗乐传统。在诗乐传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吟诵传统。因为不是所有的诗都是唱的,但是所有的诗文在吟诵这里,都是入乐的。因此,在古代,文人即诗人,诗人即

音乐家。人人都会用自己的音乐抒发自己的感情。现代西方文化把音乐变成了职业化的东西,大众只能欣赏,不能创作。大家都只能唱别人的歌。抢救和恢复吟诵传统,也可以恢复中国古代的诗乐、吟唱的优秀传统,让人人都敢张口唱,人人都敢唱自己的曲调。


四、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诵的方法,以及经过吟诵以后的诗文内容,都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表现出来,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吟诵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吟诵的方法和内容,都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其正直、高尚、关注生命、投身社会,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精神,都是今日青少年非常需要学习的。


六、吟诵也是健身手段。日本在这方面颇有发展,因此吟诵在日本也很兴盛。

七、吟诵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是语言、音乐、

诗歌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可以揭示语言-音乐-诗歌的关系,从而证明诗歌的意义究竟与语言的意义有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有差异,以及怎样确定这个差异。如果对每首诗歌的意义的解释都改变了,整个文学史、文学理论当然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阅读全文

与许筠的诗韩国人怎么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