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这四个国家中哪个国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最深
标准的朝鲜!这个不用争 受影响最深的 肯定长期是我国领土的 朝鲜就好像二战后的日本 本土是有大国驻军的 只不过中国一驻军就是几千年 韩国和朝鲜以前就是是一个国家 因为长期处于附属国 受宗主国占领状态 朝鲜人在古代不认为自己是朝鲜人 就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没有几个朝鲜人会说朝鲜话 大量长期汉化使得两国人民生活习性各个方面并无太大差异 。日本 越南 毕竟有很长的时间是独立的国家 独立 就要有自己的文化 被统治 就要被同化 这个不是接触中国文化的早晚 你要论早晚 朝鲜最早还是商朝的遗臣建立的呢!
2. 韩国和日本的文化在哪些地方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这个就很多了,比方说像韩国人和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就是汲取了汉服的特征,以及语言方面,其实日语和韩语有不少词汇的发音也是借鉴了汉语,特别是日语,日语不仅仅文字带着很多汉字,而且有时候说话的发音也是借鉴了吴语发音,以及日本的茶道,武术,围棋这些都是从大唐时期学来的,并且把这一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韩国也是属于儒家文化圈,很多宗教和节日和我国传统文化很接近。
日本的茶道,围棋也是源自于大唐,当时遣唐使就从大唐学来了这些传统文化,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现在看到了日本武士,以及武士刀,实际上都是模仿我国当年大唐的武士,当时的唐刀,也是武士刀的祖宗了,只不过有些传统文化日本给继承下来了,反而被我们给慢慢淡忘掉了,包括汉服,韩服,和服都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毕竟都是起源于汉族的传统服饰。
3. 日本、韩国、越南在哪些方面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最深
这些都是在文化上这三个国家跟中国最接近的方面,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细小的方面,那这些就是比较多的内容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以后会更新给你们。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在下方评论
4. 中华文化是怎样影响日韩的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传播,主要有四种途径和方式。
第一个途径是移民。在古代,中国和朝 鲜半岛交通很方便,到日本列岛可以通过朝 鲜半岛渡海或沿着东海过去。所以,中国的移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到达了朝 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第二个途径是遣使。公元1世纪到7世纪,朝 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三个国家一个叫高句丽,一个叫百济,一个叫新罗。这三个国家都跟中国有遣使往来。唐代初年百济派了20多次使节到唐朝,新罗派了30多次,同时唐朝也派了9次使节到新罗。日本遣使也很早。
第三个途径是留学。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不少日本、朝 鲜留学生来中国。还有一种是留学僧,即留学的和尚,比较有名的留学生有阿倍仲麻吕。
第四个途径是贸易。朝鲜对中国主要是朝贡贸易。日本对中国,在宋、元时期主要是民间贸易,明代是勘合贸易,到了清代是信牌贸易。
5. 儒家思想对日本和韩国的影响
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着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李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
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
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
藤原惺窝于1590年着《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着作。后来受德川家康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1599年着《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着名朱子学家。
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6. 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哪个对日本的影响 最大
你就像是在问中国人,你是愿意西化多还是中化=-=
总体而言,中化比较多一些。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传统茶、礼、字以及哲学都是来自于盛唐。就连明治维新之前皇帝的名号,衣服都和 唐代一模一样。
但是明治之后,为了确立民族地位,虽然不像韩国佬一样全部丢弃,但是多多少少有改变。例如天皇,外交以及除祭祀以为正式场合都着洋服。
现代日语里,也大量含有西化词语。特别是老麦,麦克阿瑟在日本做“太上皇”的几年,把美国和西方的文化传入日本。
其实就和现在的中国人。以前哪有什么咖啡,什么摩登,什么WC这类词语。都是外来的东西。但是我们都接受了它们。但是我们真的全盘西化,不再是中国了?并不是,我们把它们用在了生活里,这些东西也就变成了中化的物品。
日本也是一样的。不过文化根源上,中国还是比西方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例如,我们,都有的,很类似的==酒桌文化以及“潜规则”社会。
7. 西方文明对韩国影响
文明的标准有很多,关键是作为历史发展阶段的文明时代是采用较高的尺度还是较低的尺度来衡量。正如有人指出的:“人类本是动物界的一个部分,人类怎样真正脱离了动物的状态?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从野蛮到文明,人类从非文明状态进入文明状态,这个变化使人真正成为人,特别是成为今天的人。”
有人认为“文明”“也可以用低标准来衡量,把文明的起源放在新石器时代中”。
具体到文明时代的认定,一般采用西方的标准,即青铜器冶炼技术、宗教礼仪、文字和城市。被西方公认为最早进入文明殿堂的古埃及,并没有城市。南美洲的古代秘鲁,并没有文字,着名的印加帝国采用结绳记事。西方的标准是不能适用于世界各古老文明的。
西方的文明标准是根据已知的认识归纳出来的,不是普遍规律。把某几个地方的文明的表现形式说成是形成文明的必备因素,其实是颠倒了因果关系,不客观也不科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活的年代,学者一般认为原始社会畜牧业的出现农业的出现之前。
现在主张牧业文明是在农业文明产生之后才出现的。这样的认识变化不能不改变我们对原始社会与文明时代的研究方法。上个世纪中叶,不少人根据商代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认定商代原始社会。现代学者们越来越多地相信中国的夏代已有国家,可没有发现夏代文字。龙山时代有文字、青铜器、城市和宗教礼仪,当时已有国家确切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