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清朝什么时候打过韩国

清朝什么时候打过韩国

发布时间:2022-07-28 16:13:46

1. 中国在历史上有攻打过韩国吗

历史上,中国曾有好几次对朝鲜半岛的战争,因为韩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建国,此后发生抗美援朝战争。而历史上有隋唐对朝鲜半岛战争,元代也征服过朝鲜半岛

2. 中国历史上几次与朝鲜(高丽)开战都是哪几次

1。汉初,燕国人卫满(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裔)[5] 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博士。卫满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合朝鲜、真番、临屯三地而有之,史称“卫氏朝鲜”,其势力范围东至日本海、西至辽宁朝阳、南至韩国大田、北至黑龙江哈尔滨。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
2。高句丽与曹魏的战争(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3。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4高句丽与隋的战争
5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高句丽的灭亡
6.高句丽993年被契丹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的关系,向契丹称臣
7.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国王投降,元朝建立后,高丽成为元朝的内属国
8.1931-1945年日属朝鲜士兵参加了侵华战争(其中一些参与了南京的大屠杀)

3. 清朝当时怎么没把朝鲜灭了

有几种答案:
1.清朝时期 已经灭了朝鲜 后来甲午战争 被日本分离 成为日本属国 最后独立 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618年明朝和清兵作战,朝鲜出兵援助,1637年清兵占领朝鲜,国王投降,成为清朝的属国。
1863年国王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为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
1873年 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克扣军饷,因而发生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清朝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
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6月6日清军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立即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城,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
1894年日本和驻朝鲜的清军展开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清军失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承认朝鲜独立。至此,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在日本的统治之下。1895年日本暗杀有反日倾向的闵妃。
1897年在俄罗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独立,成立大韩帝国,自称皇帝,追封闵妃为明成皇后,从此朝鲜改为韩国。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日本在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统治时期
日韩合并
日本于1910年8月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将皇室封为日本贵族,暗杀高宗,强迫朝鲜人改用日语,企图消灭朝鲜民族文化。
3·1独立活动
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民族语言,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顺宽等青年学子在今日汉城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3·1独立宣言”,但被日本警察暴力镇压,柳顺宽等学子被杀。史称“3·1独立活动”。同年朝鲜独立运动领导人在上海成立临时政府,上海沦陷后迁往重庆,成立独立战斗队对日宣战。
现代
朝鲜战争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在美苏支持下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双方爆发朝鲜战争,中国和美国分别介入,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为界,中朝联军同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目前美国仍有部分军队驻扎在韩国。

2.明朝时,从中原王朝考虑:
1.元覆亡后,李成桂立国后主动归附,为明之"不征之国",且从未侵扰边境,反而事明极其恭谨,出师无名,伐之不义.
2.妄动兵戈,劳民伤财.中原统治本就不稳,元季动乱后国力贫弱,妄开战端,可 能蹈隋亡之覆辙.
3.纵伐之,北地苦寒,得其地不能耕牧,徒劳无益.且人心不附,今日伐之,明日复叛,后患无穷.

至于清,皇太极时因为朝鲜极其忠于明室,曾出兵威压了朝鲜,其实跟灭了也差不多,只是没留兵占领.
后来清统治中原时想法就和明一样了,如上分析.
4.
第一,朝鲜向清朝纳贡称臣
第二,以清朝军力消灭朝鲜不是不可能,但是那却要耗费台大人力物力,并且耗时很久,这么一场不划算的战争在没有任何恶性历史事件影响下都不会发生
第三,不是一个国家强大就可以任意欺凌弱小国家的,你那种愚昧的思想可以收起来了
5.1。儒教惹的祸:妄自尊大,鄙视外夷。
别人当你的“藩属国”就满足了,就有“面子了”

2。 明朝还有“祖训”,朝鲜属于“不征国”,就是不要和其开战

3。当时人没有认识到朝鲜的特别黄金地理位置,等西方人打进来了,都在争朝鲜,都要在朝鲜安插势力,才知道其重要。

如果当年康熙或者干隆知道朝鲜这么重要,知道清朝因为甲午战争而衰弱,他们一定会灭了朝鲜,什么“藩属国”不“藩属国”的,美国和伊拉克等等都曾经是哥们呢,找个借口或者制造一个借口就行了。
6.错,中国人当然知道朝鲜半岛的战略中国性...明朝时的抗倭也是很重视日本对朝鲜半岛的占领.最后终于打败日本重新掌握了朝鲜半岛才算结束.而中日甲午战争也是从平壤战役开始的...也是由朝鲜半岛的陷落为终结.中国一向很重视朝鲜的战局,这关系到中国本土的安危.每个中国的朝代都是如此.但征服朝鲜却不需要.
中国人有句话.不是我族,不能占其土啊.朝鲜半岛上从来就不是中国人生活的,而且朝鲜也臣服于中国,让中国保护其领土的完整,中国的军队可以随时进入朝鲜,她也对中国称臣纳供,可以说占领朝鲜半岛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不需要再去占领她,成为殖民地,这是中国人的思想...中日甲午战争的失利并不是不重视朝鲜半岛而造成的,本身是因为自己战术上,和武器装备上的落后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4. 历史上中国与韩国有过战争吗

中国在朝鲜半岛作战,最早就是唐朝的白江口海战。

朝鲜半岛在公元1世纪左右进入三国时代,分成高句丽(又称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公元6世纪时,和中国接壤的高句丽因为中国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减肥,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好景不长,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千域财经网,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减肥,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而下,从水陆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

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打乱了日军阵形,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4)清朝什么时候打过韩国扩展阅读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白江口之战,日本大败。此后日本一直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拜师学艺,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日本数百年间几乎就是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中间元朝击倭不算数),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叫板。

5. 历史上中国攻打过韩国吗

隋唐都攻打过高丽(现朝鲜 韩国) 资料见下:
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这个神密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象着了迷一样发疯似地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

让我们先看看隋唐时代让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

公元589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就将征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已无力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更是念念不忘高句丽之患,一直在寻找借口讨伐高句丽。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全军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辽东城久攻不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边打边退,引诱隋军,致隋军疲于奔命,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 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高句丽得胜后,将数万中国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用恐怖的手段来威吓中国人。

公元613、614年,隋炀帝又发动二次攻高句丽之战。皆以失败告终。

隋炀帝狂征高句丽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广征丁夫,糜费巨大,加上修运河等工程,严重耽误农事,造成大量壮丁死亡,以致出现“男丁不足,役使妇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山东有一个自称“知世郎”的王薄,利用人民反战的情绪,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百姓起事造反,天下大乱。

隋实际上间接亡于征高句丽之役。

唐朝的天下是由太宗世民打下来的,作为一代明君,深知隋亡的原因。太宗继位后,接受隋灭的教训,行事处处小心谨慎,终生未犯大错,天下出现少有的治平景象。可唯独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却和暴君杨广如出一辙。贞观十九年,太宗以高句丽欺新罗为由,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唐军渡辽水,在初胜后,却在安市城碰到顽强阻击。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

唐太宗并不因此次失败放弃征服高句丽的目标,他多次训命边关进扰高丽。太宗晚年,他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句丽之用,结果造成山民暴乱,唐朝动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英明的唐太宗差点走了炀帝杨广的老路。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更是将最后消灭高句丽提上了日程。高宗虽然没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却是逢上历史的最好机遇。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相当于丞相),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公元 668年春夏,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亡国。

读遍这些历史,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国来说,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动员中华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难道隋唐的君主们真的只会欺软怕硬,专打弱小国家?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丽只是封建君主们“私欲”膨胀的结果,是对弱小国家的欺侮,如果是这样,有几点是解释不清的:

一是为什么自隋以来,连续几个政治观点、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皇帝独独在高句丽一事上观点认同?隋代以前,中国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分裂动乱,国家刚刚重新统一,中华民族处在伟大复兴的关健时刻。而在这个时候,隋唐君主们都将高句丽做为国家的重大威胁提了出来,前仆后继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征讨,这不值得让人深思吗?风流倜傥、才学过人的隋炀帝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史书上的唐太宗充满理智与自信,满口“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书生,却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象个斗劲十足的公鸡,发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二是征高句丽是不是象一些人描述的那样是欺软怕硬,欺负弱小国家?纵观六七世纪的东亚,象高句丽这样的“弱小”国家并不止一个,朝鲜半岛上还有新罗、百济,东北后有渤海,南有南诏,至于北方和西面诸国,就更多了。可为何隋唐的君主独独盯着高句丽不放,一定要将其置于死地?有人说,高丽和中国接壤,其实不然,新罗统一半岛后,唐朝并未对其采取什么大的军事行动,终唐之世,相安无事。
三是征高句丽之役是不是象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是完全多余的,中国最终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不错,表面上看是得不偿失的。征灭高句丽让六七世纪的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数年轻的生命葬送在沙场,间接死亡的人就更多。灭高句丽后不过十余年,唐军又不得不从朝鲜半岛撤军,领土多让于新罗。征高句丽的实际效果表面上是看不出的。

上面三个疑问,归结到最终一个问题,高句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隋唐君主不倦征伐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遗憾的是,大多数史书对于征伐的原因都是从表面上一带而过的,无非就是“不顺天命”、 “不臣之礼”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词,没有涉及征伐的深层次原因。但是唐太宗的一席话令人深思,贞观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太宗这句话勘称经典,道出了征伐高句丽最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史书虽对征高句丽一事起因记载不详,但观察秋毫,主要原因在于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已发展成为东亚一个强大的地区性王国,对中华的复兴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对于隋唐,犹如前三世纪迦太基对于罗马,十七世纪满清对于明朝,十九世纪日本对于中国,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兴盛,必除高句丽不可。

一、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决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强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已具备与中国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唐史载:“高丽,本扶余别种也。地东跨海距新罗,南亦跨海距百济,西北度辽水与营州接,北??。其君居平壤城,亦谓长安城,汉乐浪郡也”。高句丽人本是扶余古人的一支,于秦汉之季建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范围和面积还不到今天一地级市大,人口也少得可怜。与其说是建国,不如说还只是一个部落领地。可是高句丽的领导人和其它民族不同,善于经营,长远筹划,能够立足根据地,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地盘。对于中原王朝,采取表面顺服,暗地积力的策略,如果中国出现内乱,则乘机侵占土地,增强实力。经过500年的不懈努力,至六世纪,高句丽王国经于占领了汉代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土地,隔辽河与中国相望,并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领土扩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高句丽和唐太宗作战时,一次能调动军队十五万,可见其已不是一般的国家,加上六世纪东北地区温暖湿润,适宜耕作,分析其人口应在500万左右,常备军应在50万人左右。六世纪,高句丽已成为东亚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强国,直接威胁中国的复兴。

二、高句丽的国家结构兼有农耕和游牧两个国家形式,组织严密,国家军事潜力大,兵民不分,战斗力强。根据分析,高句丽主体上应是农耕民族,高句丽人依山筑城,垦田游猎,以农耕为主。但其又带有很强的游牧民族特点,秋冬之季是其狩猎季节,加上不断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游牧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样,高句丽在军事上,对农耕民族的筑城攻防和游牧民族的骑射都能吸收其优点,为其国家军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就是为什么在隋唐征讨战争中高丽军队进能远攻,退能守城的原因所在。相比较突厥这样纯粹“马背上的国家”,高句丽国家组织稳定,有正常的经济基础,军事潜在威胁也就更大。有了这样强大的国家军事组织,高句丽也就具备了与中原政权相对抗的实力。

三、在意识形态上,高句丽保持着部落的纯朴民风,并未完全接受儒家文化。大家切莫将高丽和后来的朝鲜王国并论。朝鲜王国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化古国,而高句丽则不是。史载“高句丽礼灵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国左有大穴曰神隧,每十月,王皆自祭。人喜学,至穷里厮家,亦相矜勉,衢侧悉构严屋,号局堂,子弟未婚者曹处,诵经习射。”可见,高句丽的民风是原始淳朴的,在国家意识形态上和中国存在较大差别。儒家文化讲究仁义,接受儒化的国家侵略性和危险性就会减退(除日本变异的儒学外),但高句丽则没有,由于文化上的不相认同,高句丽对中国的威胁也就更大。

四、六七世纪的亚洲国家关系上,高句丽的结盟和征伐已对中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六世纪,高句丽已在东北亚兴起,周围各国纷纷臣服、回纥等善战的游牧民族都已为其所用,就连强大的突厥汗国也已和高句丽结盟,不断侵扰中国的北部边境,相对于国家发展仅是雏形,极不稳定的突厥,高句丽是起主导作用,威胁更大。在朝鲜半鸟上,百济已成为高句丽的盟友,而另一个国家新罗则面临着高句丽、百济和日本三方的威胁,国家时刻都在生死存亡中。这时,高句丽的战略目标是:在朝鲜半岛,制定先消灭新罗,最后消灭百济,统一半岛的计划,不断加强对新罗的攻势,这是高句丽首要的战略计划。在北方,进一步巩固东北亚的根据地,慑服各族,对突厥采取结盟利用战略,分化突厥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挑起战争,以收渔利。对中国,首先积极备战,第二采取表面上绥靖政策,不断进贡予以麻痹,第三挑动中国河北一带的地方势力和军阀们对抗中央(如北齐贵族等),破坏中国的统一,第四不断小股部队侵扰,削弱中国边防。

相对于高句丽来说,早已儒化的新罗国危险性较小,新罗一直也和中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这一点,隋唐君主们都是清楚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唐太宗听说新罗被高句丽围攻告急时,下定决心要干涉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隋唐时代对高句丽大加讨伐的真正原因。这只能归纳为一句话:没有征高句丽战争,就不会有中华隋唐的兴盛。隋唐时代百万中华将士的鲜血不会白流。

现在大家都知道强大的罗马帝国是今天西方文明的源头。殊不知在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兴起时,在地中海对岸北非境内,还有一个和罗马同时兴起的王国:迦太基,这个国家同样兴盛强大。面对同时兴起的两个国家,地中海只要一个,虽然残酷但却是现实,于是,按优胜劣汰的原则,罗马和迦太基展开了持续近一个世纪的三次布匿战争。有好几次,迦太基的军队都打到罗马城下,但罗马上下同心,同仇敌忾,最终战胜了迦太基,将迦太基城夷为平地。每当读起这段历史时,我就会想起隋炀帝浩浩荡荡的征高句丽之战,这位才华横溢但冲动不已的君王,面对横尸遍野,天下沸腾,万人骂名,在辽河边恐怕也感慨无人知已了。

一将成功万骨枯,那一国成功呢?恐怕也是万国枯吧?高句丽国的崩溃铸就了隋唐的辉煌。在唐朝进攻高句丽的最后一次战争中,最关键的地方:“高句丽内部有人哗变,打开了城门”否则,中国军队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攻破平壤。(平壤城是按照军事堡垒来建造的)

中国进攻高句丽的目的和这个国家的体制有很大关系。

高句丽实行“全民皆兵”的体制。

高句丽
国土:包含中国现在的辽宁大部、吉林南部、朝鲜半岛北部。
人口:300万。
民族:契丹、靺和、汉、高句丽。其中高句丽人口占全国1/5。
教育:男子从幼年时候接受军事教育。高句丽少年实行文武双修制度。(白天学习军事策略、武艺格斗;晚上学习文化。)

战争导火索:

隋炀帝北巡突厥,高句丽国王因为想保全自己,曾经同时向南方的陈朝和北方的隋朝称臣,在陈朝灭亡后,隋炀帝要求高句丽将王太子献之中国作为人质;同时要求高句丽国王亲自进贡(当时中国国内的大臣认为会借此杀掉高句丽国王)。高句丽甚为惊恐,请罪。

隋炀帝在巡视突厥之时,带去了40万大军。要求高句丽王一起打猎。高句丽国王更加惊恐。

隋炀帝本想借机顺势消灭辽东,但是考虑力量不太把握,以“高句丽王不知礼数”为由发动全国军队远征。

隋炀帝发动全国军队远征,证明他很明智。--他知道高句丽的凶悍!巡游时的40万大军根本不够。

隋炀帝发动对高句丽远征,证明他很昏庸。--高句丽自称中国臣属,可以充分利用之。但是为了消灭高句丽丢掉江山是为不明智之举。

6. 历史上中国打过韩国吗

有。

永徽五年(654年),安固率领高句丽军与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们打的大败。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

夏,五月,程名振等人渡过辽水,高句丽见程名振等人的军队少,就开门渡过贵端水来迎战,程名振等人奋力攻击,击败高句丽军,杀获千馀人,焚烧了敌人的外城以及村落而返回。

显庆三年(658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人。

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击,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二千五百级;显庆四年(659年)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

(6)清朝什么时候打过韩国扩展阅读

外交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由“高句丽令主其名籍”(《三国志》卷30《高句丽传》),而且从玄菟郡领取作为中国地方官应有的按品级的官服。

高句丽政权的高官号“主簿”,正是中国县级官员的称号,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

高句丽祠“灵星”,是因为执行西汉政府“郡国县立灵星祠”(《史记.封禅书》)的规定,充分体现其作为基层组织的性质。可知在当时,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

7. 历史上的中国可有与"朝鲜,韩国"有过战争呢

古时的朝鲜和韩国是一个国家都是中国的附属国,中国曾出兵去过那里,但不是与他们发生战争(在汉以后是的)而是帮助那里的国王平乱和阻止外敌入侵,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朝时中国曾三次出兵近10万帮助朝鲜人民抗倭.

阅读全文

与清朝什么时候打过韩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