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国政府一方面实施改革防止经济下滑,一方面从国际社会得到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
这是历史题,因为事实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果你想了解的更全面一些的话,建议你看一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区别。
世界银行(WBG)是世界银行集团的俗称,“世界银行”这个名称一直是用于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这些机构联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 它是一个国际组织,其一开始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各机构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在2012年,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贷款或帮助。
http://ke..com/view/58185.htm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我们常听到的“特别提款权”就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
http://ke..com/link?url=ze5-WTUhETcNyymazrZZ1--pEOO3ZIX15GSz0G8qPn9BQ1iiiXrr-EBIG9tKBXKH
还有就是1997年相关金融危机事件的始末: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此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这些都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1997年3月至6月期间,泰国66家财务公司秘密从泰国银行获得大量流动性支持。此外,还出现了大量资本逃离泰国。泰国中央银行将所有的外汇储备用于维护钉住汇率制度,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很快,危机开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蔓延,从外汇市场向股票市场蔓延。
7月9日,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18个月来最低点。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币。
7月11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扩大本国货币的浮动范围。
8月4日,泰国央行行长被迫辞职,新的央行行长猜瓦特上任。
8月1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
随着危机的发展,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社会开始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仍在恶化,并波及香港和美国市场。危机国家在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时,也开始进行经济和金融改革。
8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的援助泰国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经过协商,确定对泰国提供约为1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以稳定泰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动用外汇基金,提供10亿美元,参与泰国的贷款计划。
9月1日,菲律宾股票市场继续下跌,菲股综合指数击穿2000点防线,最后以1975.20点收盘,是四年来最低记录。
9月4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到了韩国至1990年3月实行市场平均汇率以来的最低点,收盘价是906韩元兑换l美元。
10月7日,菲律宾比索跌至历史新低点,全天平均交易价首次跌破1美元兑换35比索大关,达到1美元兑换35.573比索。
10月24日,泰国颁布支持金融部门重组的紧急法令。
10月28日,这是当年世界股市最黑暗的一天,美国、香港股市均跌破历史记录。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438点,以9059点收市,这是自1996年以来恒生指数首次跌破10000点。
10月31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银行处置一揽子计划;关闭16家商业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存款实行有限担保。
1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宣布,国际社会将向印尼提供28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以帮助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11月中旬,泰国政府更迭。
11月18日,韩国中央银行宣布,央行通过回购协议向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提供2万亿韩元,以缓和资金短缺情况。
12月2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韩国提供3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IMF财政援助的一部分,帮助韩国摆脱危机。
1998年,在经过最初的动荡后,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始趋于稳定。多数危机国家的政府加大了改革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努力。但在印尼,经济危机已经演化为社会和政治危机,最终导致苏哈托的下台和政府更迭。马来西亚实行了外汇管制,受到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指责。
1月,韩国政府与国外债权人达成重新调整短期债务的协议。
1月26日,印度尼西亚银行重组机构成立并宣布实行全面的担保。
2月,印尼总统苏哈托解除了印尼中央银行行长吉万多诺的职务,任命中央银行董事萨比林为新行长。
3月31日,韩国政府决定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
5月4日,泰国中央银行行长猜瓦特宣布辞职。
5月17日,印尼雅加达14日发生暴动后,所有银行都停止营业。
5月21日,苏哈托总统下台。
6月5日,国际贷款人和印度尼西亚公司就债务重组达成协议。
6月29日,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宣布,关闭五家经营不善的银行。
8月14日,泰国宣布全面的金融部门重组计划,包括公共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干预。
9月,马来西亚开始实行外汇管制。
12月31日,由新桥资本公司牵头的国际财团购买了韩一银行51%的股权,成为韩国首家由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
1999年,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多数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增长,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仍然滞后。
2月9日,韩国银行业1998年因金融危机而遭受的损失达到创纪录的14.48万亿韩元。
3月13日,印尼政府宣布,关闭38家经营不善的私营银行,并对另外七家银行实行接管。
3月23日,韩国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5.8%,为近45年来最大幅度经济衰退。
7月,东南亚开始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上半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新加坡1.2%、菲律宾1.2%、马来西亚1.6%、泰国-3.5%、印尼-10.3%。
2000年~2002年,危机国家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但是除韩国和马来西亚,其他国家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这不包括已经剥离出去的不良资产。印尼不良资产处置缓慢,而泰国在2001年才开始从商业银行中剥离不良资产。
2001年6月,泰国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TMAC)。
2002年3月,印尼将全国最大的零售银行中亚银行出售给美国一家投资公司。
2002年4月,韩国银行业告别连续4年的亏损,实现净利润39.9亿美元。
2002年5月,韩国宣布将提前向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归还38亿美元贷款。(转载)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⑵ 韩国经济被疫情拖累,政府为何这么说
其实这次疫情不止拖累了韩国,全球很多国家没有幸免,因为疫情导致经济疲软,社会恢复乏力。尤其是一季度,韩国六成企业受疫情拖累陷入经济危机。不过随着韩国国内疫情控制得当,相信未来韩国的经济会逐渐恢复。
受到疫情的影响,韩国旅游业、餐饮业以及娱乐性行业影响比较大。了解到,韩国经济原本就低迷,如今为了控制疫情,韩国政府不得不关闭部分企业,而韩国银行也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了0.2个百分点,至2.1%,同时维持目前的1.25%基准利率不变。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扩散,韩国经济受到的影响将更大。
⑶ 世界上一共有几次重大的经济危机
1、1637年郁金香狂热
17世纪30年代后期,郁金香已成为荷兰、法国等投机者猎取的对象,出现全民买卖郁金香的狂潮。1637年2月4日,郁金香价格突然暴跌,使欧洲无数人瞬间倾家荡产,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陷入数年的衰退。
2、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1月,英国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以分期付款方式认购公司新发股票。公司股票价格狂飙。1720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知情者和政府官员提前抛售股票。此后,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英国金融业陷入长期危机。
3、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6年,美国总统杰克逊关闭了美国联邦银行,以使美国经济摆脱其严格的信贷监管,招致英国方面的严厉报复,英国立刻停止了对美国的各种贷款,国际银行家也同时紧缩美国银根,使美国陷入了严重的“人为”货币流通量剧减的境地,最终引发了“1837年经济大恐慌”。这场金融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4、1907年银行危机
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信托投资公司享有许多银行不能经营的业务,使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到1907年金融危机发生,导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元。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加剧了英德、法德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
5、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
1923-1926年间,佛罗里达的地价出现了惊人的升幅。房价以每年超过一倍左右的幅度疯狂增长。1925年时,仅有7.5万人口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2.5万名地产经纪人。当时,地价每上升10%,炒家的利润几乎就会翻一倍。
紧接着一年后,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碎,许多破产的企业家、银行家自杀、发疯,、沦为乞丐。紧接着,这场泡沫又激化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从而引发了华尔街股市的崩溃,最终导致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6、1989年日本经济危机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的升值幅度三年间达到了86%,日本政府开始制定刺激内需的经济增长政策,利率从1985年的5%降至1987年2月以后的2.5%。大量的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了业务扩张,利用超低利率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同一时期,国际热钱也涌入日本房地产市场。
日本房地产泡沫加速膨胀:城市土地价格指数从1985年的91.5上涨到1991年的147.8,上涨幅度61%;建筑投资从1985年的约50亿日元上升到1991年的约82亿日元,上升幅度64%。
四年后,日本政府意识到经济泡沫,开始施行紧缩货币政策,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日本银行利率从2.5%上调至6%。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刺破了股票市场的泡沫。日经225指数从1989年12月29日的高点38915点开始大幅下跌,股市陷入了长达20年的熊市之中。
这致使企业、证券公司和银行出现巨额亏损,财务压力迫使其拥有的大量不动产涌入市场,房价出现下跌的趋势。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开始撤出。1992年日本政府规定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比例的税收,囤积了大量土地的所有者纷纷出售土地,日本房地产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
从1991年开始,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自东京开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经济发展缓慢,期间GDP增长几乎没有变化。这次房地产泡沫也被称为'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
7、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下的泰国
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
与此同时,大量外国资本也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活动。然而这些国家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泡沫。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业已处于全面危险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其中办公楼空置率高达50%。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导致泰国的经济严重衰退。
8、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下的香港
上世纪70年代,李嘉诚、包玉刚等商界巨子纷纷投资房地产领域,香港十大房地产公司也先后公开上市。而来自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资金也蜂拥而入。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香港的房价和地价急剧上升。到1981 年,香港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区。
1984-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受房价飞涨的刺激,香港的房地产投机迅速盛行起来,出现了一大批近乎疯狂的“炒楼族”。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998-2004年,香港楼价大幅下跌。据专家计算,1997-2002年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产总值还多。
而对于普通香港市民而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更是不堪回首。在这场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有十多万人由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负翁”。
9、1998年韩国金融危机
90年代初,韩国政府和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经济减速的客观要求,寄希望于通过放松货币刺激经济重回高增长轨道。1992-1996年间(金泳三执政时期)韩国M2和CPI增速高达20%多,房市出现泡沫。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泡沫破裂。
10、1993年中国台湾金融危机
1985-1993年间,台湾依赖于电子信息产业强劲的出口竞争力,贸易顺差大幅上升,M2高达20%以上,流动性极为充裕,股市房市出现大幅泡沫。在1993年,由于政府收紧货币,股市房市泡沫破裂,爆发金融危机。
11、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因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坏帐而起,致使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波及房地产公司、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相关行业,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引爆了一场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1年美国IT领域泡沫破裂,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采取了连续降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市场中流动性过多,多余的流动性流入房地产市场,住房不断升值,房地产市场泡沫逐渐累积。2000年至2005年全美房屋价格指数增长了84%,新建住房增长了31.8%,住房供给过剩。
在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为了防止通货膨胀,2004年到2006年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从1%至5%,不断升息导致住房贷款市场利率上升,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房屋销售量持续下滑,房产价格下跌,信贷违约引发危机。
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序幕。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收归国有,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华尔街的危机迅速蔓延,全球股市大幅下挫。
从以上几种情况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大多是由于经济泡沫越吹越大造成的,房地产和股市都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在危机当中,发展中国家很难独善其身,中国的情况有些例外,主要缘于政府的掌控能力。相信中国领导人有能力化解。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资本价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过剩。
一般表现是: 商品大量积压,生产锐减,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虽然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出现以后就已经产生了,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具有现实性。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⑷ 韩国97年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政府欠债
不是政府欠债。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4)韩国有哪些经济危机扩展阅读:
金融危机从泰国蔓延到全亚洲:
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
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泰国政府不当的干预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鳄们利用,他们不断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一时间泰国金融市场被搅得一潭浑水、阴云翻滚。
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
对那些依赖外国资金进行生产并用泰铢偿还外债的泰国企业带来的,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泰国的老百姓也如惊弓之鸟,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
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
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⑸ 最近韩国经济危机么
有一片发表在路透社的文章说道关于韩国经济的未来,说得很有见地,全文如下: 10日,韩国股市再次大幅下跌,使得一些观察人士担心,亚洲是否也会出现本地区的冰岛。 为避免陷入拖欠债务的境地,冰岛正在四处寻找一条救生索。这使得亚洲的一些观察人士担心,亚洲是否也会出现本地区的冰岛。 虽然目前还没有人认为亚洲会再次遭遇一场金融危机,但由于冰岛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和银行体系危机的存在,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将同样实行开放式金融市场的国家与之相比。美国《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9日发表文章称,如果真有这样的国家,韩国将会排在首位。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曾经令许多外国投资者损失惨重。不过,这种说法遭到韩国总统的驳斥。 韩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是亚洲地区最高的,其银行的贷存比率在亚洲地区也最高,达到136%,大大高于亚洲地区82%的平均水平。而亚洲贷存比率排名第二的印度尼西亚为95%。因此,上述西方媒体认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重灾区之一的韩国有可能再度成为近期金融危机的飓风眼。 境外投资者无疑正在匆忙逃离韩国市场。目前,韩元已经暴跌到接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最低点水平。 但韩国总统李明博驳斥了韩国面临金融危机重演的臆测。他开始着手应对目前面临的经济困境,他将借鉴上世纪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从13日起每周发表广播演说,呼吁国家团结共渡经济难关。 韩国总统府青瓦台一名高级官员9日透露,广播演说暂名《早上好,我是总统》。“总统可能在13日早高峰时段7时30分至8时发表首次广播演说,时长大约10分钟。”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每周发表广播演说“炉边谈话”,鼓舞美国公众挺过经济难关,争取公众理解和支持他推行的“新政”。 与冰岛不同 韩国有条件避免危机 与冰岛相比,韩国也有自身的一些优势条件。由于韩元的疲软,韩国产品在国外的销售价格将进一步降低,这必将有助于促进该国的出口。 而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也给韩国带来了一线希望。高盛认为,如果今年剩余时间油价能保持在每桶85美元左右,那么韩国很有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经常项目顺差。与大多数国家相比,大宗商品价格对韩国经常项目状况的影响尤为巨大,油价每下降10%,韩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就能下降0.9%左右。 与冰岛相比,韩国银行的状况要稳定许多。冰岛的几家银行突然之间就沦落到被挂牌拍卖的境地,该国三大银行的控制权已被冰岛金融监管局接手。虽然首尔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已导致韩国的银行同业拆息像其他主要金融中心一样大幅飙升,但至少该国主要几家商业银行的韩元仍呈现为净流入,并未再现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存款蒸发景象。9月份,韩国银行体系的韩元存款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 韩国央行手中的外汇储备也多达2397亿美元,大大高于1997年时的水平。当时韩国的银行曾在海外市场上借入了大量短期美元资金。而这一次韩国各银行背负的大多是长期债务。 虽然短时间内还难以搞清哪个国家或哪家银行会在此次危机中落马,但至少韩国还有不会沦为亚洲冰岛的可能。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