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刘姓祖籍所在地是那里
刘姓祖籍所在地是河南鲁山。
最早的一支刘姓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刘备
(1)韩国刘氏祖先在哪里扩展阅读:
迁徙分布
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渤海湾、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5人以上。
刘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示:密度最高的(1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7%,刘姓人口大约2718万;10.5—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l0.5%,刘姓人口大约1143万;3.5—l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3%。
刘姓人口大约2273万;不足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5%,刘姓人口大约322万。
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刘姓在北方和中原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西北、新疆喀什地区,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1%。
B. 刘氏最早起源
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2)韩国刘氏祖先在哪里扩展阅读
历史名人
刘 邦:即汉高祖,江苏沛县人。于公元前211年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 向: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目录学之祖。
刘 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 一了全国。
刘 备: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公园221年正式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
刘 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 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禹锡:唐代着名文学家、哲学家。所着《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哲学着作。
参考资料网络-刘姓
C. 为什么韩国人姓宋,金的很多很多
因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韩国人的姓氏同中国人的姓氏很像,但大部分和中国的血缘没有关系,仅仅为借用。
韩国姓氏2000年排行
1、金姓9,925,949(人口数)
2、李姓6,794,637
3、朴姓3,895,121
4、崔姓2,169,704
5、郑姓2,010,117
6、姜姓1,044,386
7、赵姓984,913
8、尹姓948,600
9、张姓919,339
10、林姓762,767
11、吴姓706,908
12、韩姓704,365
13、申姓698,171
14、徐姓693,954
15、权姓652,495
16、黄姓644,294
17、安姓637,786
18、宋姓634,345
19、柳姓603,084
20、洪姓518,635
(3)韩国刘氏祖先在哪里扩展阅读
1、韩国金姓明星——金希澈
1983年7月10日出生于韩国江原道横城郡。韩国歌手、演员、节目主持人、电台DJ、歌曲作词家,韩国男子组合Super Junior及其子组合Super Junior-T成员之一。
2、韩国宋姓明星——宋慧乔
1981年11月22日出生于韩国大邱广域市,韩国影视女演员。1996年,宋慧乔通过模特大赛出道。1997年,出演长篇喜剧《顺风妇产科》。2000年,宋慧乔出演了《蓝色生死恋》,并获得了KBS的最上镜头奖和人气奖。
D. 韩国人的姓氏是中国传去的吗
韩国的姓氏深受中国人的影响!
韩国人本来没有姓氏,在古代的三国时期,高勾丽国在公元一世纪时首先开始使用姓氏。百济、新罗也追随其后,分别在4世纪和6世纪开始使用姓氏。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韩国人的姓氏同中国人的姓氏很相像。通常由3个音节组成,即由韩文发音的3个中国字组成。姓在前,名字中有一个字通常代表辈分。
韩国人的姓氏也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在韩国,姓大约有300个,最常见的单姓有:金,李,朴,安,张,崔,陈,韩,姜,柳,尹和赵等。复姓有司空、诸葛、独孤、鲜于、皇甫、南宫等等。
韩国人一般不习惯直呼别人的姓名,除非在极亲近的朋友之间。一般称呼对方的辈分,职务,职称或冠以先生,小姐,女士,关系亲近时,便以兄弟姐妹相称。在姓或名之后附以“君,氏”则表示亲密或尊敬。
韩国妇女结婚后不改姓,并且韩国社会里一直存在着同姓不宜结婚的忌讳。
在韩国人的姓氏中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本”。人们在相互介绍时,不只说出姓什么,还要说出各自的“本”来。所谓“本”,即指该姓氏的始祖源出于何地,也就相当于中国人的籍贯。
比如说姓金的,虽然都姓金,但各自的“本”不同。如,有广州金氏、安东金氏、义城金氏、庆州金氏等;姓李的有光山李氏、延安李氏、韩山李氏等。同一“本”的同姓人即为同一宗氏。在韩国,到处都能看见××地××氏宗亲会的牌子。这种宗亲会组织负责管理本姓宗亲的事务。如祖坟、家庙、宗祠的修整;每年两次祭祀祖先的春祭秋飨;三十年一次的族谱修订工作及帮助宗亲解决各种问题等等。
在韩国,有的姓氏只有一个“本”,有的姓氏有许多的“本”。“本”最多的当属金姓,共有二百八十二个“本”之多。李姓也有二百三十七个“本”。其它如朴、崔、郑等姓的“本”也都超过一百个。韩国人的绝大多数都在朝鲜半岛境内,但有些姓的“本”却在中国。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和韩国就是紧邻,在多年的相互交往中有些中国人移居到朝鲜半岛并带去了他们自己的姓氏,逐渐融入了韩国,成为韩国的姓氏。
在韩国,每个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谱。族谱记录了本家族始祖的起源、本血统中各门派系的出处、各世代人的官职、本家族男子娶何地何氏女子为妻、本家族女子嫁与何地何氏男子为妻等有关资料,非常详细。韩国人非常重视族谱,每隔三十年就要修订一次,各个家庭都要妥善保存族谱,世代相传。哪怕是远走海外,也要世代相传,保留族谱。
韩国汉姓的起源
据一九八五年的人口调查,归化姓氏(汉姓)的人口高达一千万,已占当时韩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达不到的,实际情况也许还不止于此,韩国姓氏中金姓就高达900万,李姓高达600万......这只是现代的统计而已,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在朝鲜半岛建立近千年的政权,500年的直辖郡县,那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如果我们根据真实的资料和数据,而不是出于个人好恶来看待朝鲜半岛的民族构成,那么,代表着亚洲人血脉象征的姓氏,直接反映出了其间的关系,以韩国现有两百五十个姓氏来看,中国人流入朝鲜的姓氏占其50%以上,这个50%又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每两个韩国姓氏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绝大部分为汉人)的后裔仍然保留着祖先的姓氏。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朝鲜民族的主体就是数千年来汉族的后裔
韩国和中国结下邦交关系,相传是始于三千一百年前周武王灭殷时,殷贤者箕子带同几位志士东来避难抵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其四十八代后孙韩奇鲜于等创三氏姓。同时,随同箕子东来之康侯、景如松、琴应、南宫修、鲁启等各成为抗氏、经氏、秦氏、南宫、鲁氏的始祖。其后,后汉光武帝四年(新罗儒理王五年),后汉儒臣黄洛与丘大林将军出使交趾,在赴交趾国途中,船行至东海遇风浪,漂流至朝鲜平海丑山港,不得已,在该处定居下来,此为韩国黄氏和丘氏的始祖。此黄、丘二姓为箕子以后,最初来韩国的归化姓氏。此后至西元九三五年新罗灭亡之时为止,总计有四十余姓氏归化来韩。唐高宗五年(新罗武烈王七年),唐苏定方率援军进攻百济时,时任中郎将之李茂于战争结束后并未返唐,归化新罗,新罗王封其为延安伯。因此,其后孙便以李茂为始祖,即以延安为其本贯。延安李氏人口达十二万六千余人,为韩国姓氏中大姓,高丽、朝鲜朝时人才辈出,为一名门大家。唐玄宗时,金忠以按廉使赴日本途中,遭遇台风漂流至朝鲜盈德地方,后居于该地并归化新罗,景德王赐姓为南氏。南氏人口亦有二十一万人三千余人,属大姓之一,历史上亦人才辈出,为一名门大族。
唐宪宗二年(新罗哀庄王八年),东来的李瑗三个儿子枝春、叶春、花春于景文王四年,因讨伐 寇有功,受赐姓为安氏,名字亦各自改为邦俊、邦杰、邦侠。邦俊受封为竹山君,邦杰为广州君,其后孙们即将本贯据于竹山、广州。邦杰的十三世孙向(裕)于高丽忠烈王十二年以儒学提举随忠烈王入元,笔抄朱子全书归来,为韩国最初研究朱子学之学者。
白姓:
韩国白氏始祖的宇经原为苏州人,唐朝时为仕,官至吏部尚书,后为*人所陷逃亡至新罗,新罗宣德王宠之,援以左仆射司空兼大司徒之官爵。目前白氏人口约有三十万人,历史上白氏人物辈出,亦为一名门大族。
张姓:
韩国张氏始祖贞弼原为浙江省人,新罗贞圣王六年随其父来韩,十八岁时随正使赴唐,文科及第,官至吏部尚书,后又返回朝鲜,于高丽太祖十三年于与金宣平、权幸等,以 退甄宣军之功,成为高丽开国之功臣。
禹姓:
韩国禹氏始祖玄,高丽显宗五年文科及第,官至门下侍中平章事。其八世孙倬,文科及第,官至成均祭酒,程子之学最初自中国传来之时,无人能晓,倬仅费时一月即通晓之,并以之教导后进,此为韩国理学之蒿矢。倬对经史、易学亦深通晓,世人皆称之为易东先生。
刘姓:
韩国刘氏始祖荃为汉高祖刘邦之四十世孙,宋朝时官至翰林学士和兵部尚书,高丽文宗三十六年归化来韩。荃精通九经、百家书,穷天文、地理,不出仕专心为义成后进而努力。目前刘氏人口约有二十万人,历史上人才辈出,亦为名门大族。
青海李氏及朱氏:
南宋忠臣岳飞五子莲为避秦桧之延祸,东渡归化来韩。其六世孙李元开助李成桂建立朝鲜,策录开国一等功臣,封为青海君,此为青海李氏之始祖。宋宁宗十七年,朱熹之曾孙潜率子余庆、婿具存裕归化来韩,此为韩国朱氏之始祖。其婿具存裕为韩国具氏之始祖。潜之孙悦,忠烈王时官至一品职之知都兼议事府,受封为绫城君。与朱熹之曾孙潜同为中国名门后裔,归化来韩之其他姓氏兹列举如下:
诸氏:
新罗兴德王时,诸葛亮的二十世孙公巡东渡归化来韩,公巡十三世孙的泓与滢将复姓诸葛分宗为朱与葛,泓为诸氏,滢与诸氏,各为其始祖。
新罗贞圣王二年,孟子四十世孙承训为翰林院五经博士,据经典为传播儒学来韩,后归化新罗。其后孙思诚为朝鲜初期有名之政丞,其清廉自持为朝鲜朝之代表。
孔子的五十四世孙昭为元朝之翰林学士,陪侍恭王妃鲁国公主来韩,后归化朝鲜。其孙俯与郑梦周、李墙等相交,诗文超卓,书法直追王羲之自成一家,当代名士之碑文皆出自其手。
程氏:
宋程颐(伊川)之十四世孙思祖,元顺帝时为御尉校丞,陪侍恭悠王妃鲁国公主来韩,后归化朝鲜,官至殿中侍御史,为韩国程氏之始祖。
董氏:
汉王帝时之大儒董仲舒的五十一代孙承宣,恭悠王十七年以接慰使前来高丽,后未返国归化高丽,成为广川董氏之始祖。另承宣之弟印宣的曾孙越,于明孝宗一年以皇帝登极诏使来韩,返国后将其遍历韩国名胜古迹之见闻,载于朝鲜赋中刊行。其七代孙一元于丁酉两乱时,以提督参战,立下大战功凯旋而归,与同时参战之二子大顺、昌顺归化定居朝鲜。其后孙称印宣为一世祖,以广川为本贯,形成广川董氏之一支。
明氏:
元顺帝二十三年,大夏国立于成都,明玉珍在三年即驾崩,其子异继承王位,洪武四年隆明,次年(恭悠王二十一年)率陈理等男女二十七人东来归化高丽,与尹熙宗之女结婚居于开城,与李成桂为围棋棋友,关系至为密切。相传后日李成桂登基时,异母彭氏制献龙袍衰衣,李太祖大受感动。此为朝鲜衰衣制度之蒿矢。其后,太宗封之为华蜀君,下赐忠烈世录。
左氏:
元镇历了济洲高丽三别抄武士的最后抵抗,于元宗十四年六月在济洲设置耽罗总管府,作为征伐日本的前哨基地。元朝军士见济洲为天然之牧草地,两年后便于此地开设了牧场,引进蒙古的战马饲养,并派遣春秋战国时代着速左传之作者左丘明的六十七代孙亨苏为牧马场的监牧官,此为韩国左氏的始祖。其后孙有一段期间以其先人世居地的中国青州(山东省)为本贯,一九二二年随着朝鲜户籍令的制定,因韩国无青州之地名,为整顿户籍,改同音之清州为本贯。左氏二代祖自又为明医,时值王后重病百药无效,闻自以神医,召至宫内治王后之疾,自以调配灵药令王后服下,不数日即愈,王钦服其神术,下赐自以以所居一圆之地。十四代孙时佑为韩末儒学者,任济州乡校训长作育许多后生。
其他二十余姓氏:
朝鲜朝时历经壬辰、丁酉两乱和丙子胡乱有二十余姓氏归化,此些姓氏视其归化之理由分别为:一、壬辰、丁酉两乱时,参加明朝援军前来的将兵各因各人情事不返国而归化朝鲜:如苏州贾氏、广州董氏、杜陵杜氏、浙江徐氏、浙江施氏、浙江刘氏、浙江张氏、颖阳千氏、秋溪秋氏、浙江彭氏、浙江片氏、全州扈氏、晋阳化氏等皆属此类。二、参加明朝援军返国之将兵后孙,当明朝为清所灭时,纷纷走避往其先人曾立下战功的朝鲜并归化之:如上谷麻氏、海州石氏、浙江柴氏、陇西李氏、广东陈氏等均属此类。三、明末以使臣身份前来朝鲜便定居下来者:如巴陵楚氏、巴陵胡氏等属于此类。四、丙子胡乱时作为人质押往潘阳的凤林大君,当其返国时陪从来朝鲜而归化者:如济南王氏、琅琊郑氏、临驹冯氏、杭州黄氏等属于此。有一特别值得记述之事,就是有关壬辰 乱时想当总司令身份率军来朝鲜的李松将军与时任兵部尚书的石星及李如松副将参战的秋水镜之故事。李如松将军于壬辰年末率军渡鸭绿江直逼平壤城,与 军相战半年,终收复 军占领之平壤城,并乘胜追击,于收复汉阳后返国。李如松停留朝鲜时遇琴氏夫人,生下子夫忠,其后孙世居巨济岛,其亦于此。明亡时,李如松之孙应祖避难来朝鲜,其后孙世居江原道淮阳地方。李如松之么弟如梅亦与其兄参战后返国,其孙成龙与表兄弟之应祖避难来朝鲜,其后孙世居忠清南道舒川之地。朝鲜王朝实录里记载:李如松将军返国时,将自己之宝剑赠予琴氏夫人,然目前不传于子孙间。李如松的五代祖英,原为朝鲜星州李氏,犯重罪走避中国,其后孙在中国立下战功,位及于高官,后归化中国,本贯亦改为陇西。李如松曾向朝鲜官员言及此事。
壬辰 乱时,兵部尚书石星之夫人柳氏,为石星任礼部侍郎时所再娶之夫人。柳氏夫人年轻时,双亲不幸罹疾去逝,独生女之柳氏无力将父母安葬于浙江故乡,不得已只得委身青楼卖身。柳氏卖身时偶遇朝鲜朝鲜译官洪纯彦,蒙其好意代为赎身,并得将双亲下葬浙江故乡。柳氏念念不忘洪译官之恩德,既使在成为礼部侍郎石星之夫人之后,犹积极地寻觅恩人,时洪纯彦率辨诬使一行前来,为回报其恩德,柳氏向礼部侍郎的丈夫亲述洪纯彦救赎之恩。因此,使臣一行因柳氏之助圆满达成其目的,使臣一行之功得以光国功臣策录,洪纯彦亦以二等功臣获策录,同时受封为唐城君。其后,洪纯彦在壬辰 乱时,于派遣数万援兵来朝鲜协助收复平壤城与汉阳之事上,亦扮演了决定性之角色。后来石星因丁西雨乱投狱殉国,柳氏夫人二子东来朝鲜海州归化定居,柳氏死于该地,其二子往南走避,其后孙世居领南地方,本贯即以当初定居之海州为之。
秋氏:
南宋高宗时,位及门下侍中之秋磕于高丽仁宗时东来韩国,定居于咸兴,是为秋氏之始祖。其孙嫡,自幼精于文章书法,博通百家,官及民部尚书艺文馆大提学,忠烈王三十一年任国学教授时,为使文字启蒙之幼儿有一学习古典之门书,在各种经书和诸子百家诗赋中,取其易懂又具深意的两百六十个字,分成十九篇编成明心宝鉴。此书成为日后数百年间初学者之道义教本,李栗谷数次详议此书,并为之作序与跋文,西山大师亦熟读此书数遍,并将之录至自己之着书儒家鉴中。目前在大邱市郊花园面所在地之秋适祠堂的仁兴院中,尚保存着明心宝鉴木刻版一百六十余枚。
秋适之孙濡,于朱元章初建明朝之际,即恭悠王十二年前往中国协助朱元章,成为开国功臣,并将其祖父所作之明心宝鉴传至中国。
濡之五代孙水镜,于壬辰 乱时任李如松之副将,与长男蔗、次男荻同时参战。树立战功,被封为完山府院君,归化定居于全州。丁酉两乱时,三男菊、四男芝、五男蔺随麻贵将军来朝鲜,于全州遇其父兄,终战后与父兄定居于全州。其后孙们即以全州为本贯并世居全州。
济南王氏、琅琊郑氏、临驹冯氏、杭州黄氏等
西元一六三六年即仁祖十四年,清入侵朝鲜,朝鲜战败,清以朝鲜王子为人质,将凤林大君押往潘阳,历八年,在西元一**年即仁祖二十二年,始让其返国。当时于潘阳的九名明朝遗臣陪从凤林大君逃来朝鲜,此谓之九义士。此九义士中,有五名士的子孙绝后,只有四名义士之子孙得继香烟,是为济南王氏、琅琊郑氏、临驹冯氏、杭州黄氏等。
总结:
箕子朝鲜之后历经新罗、高丽、朝鲜,自中国东来归化之姓氏合计共有一百三十六个,其中箕子朝鲜时八个,新罗时四十一个,高丽时六十二个姓氏。以韩国有两百五十个姓氏观之,半数以上的姓氏来自中国的归化姓氏。据一九八五年的人口调查,归化姓氏的人口高达一千万。由此观之,事实证明,韩国和中国的交邻关系是多么的深厚。透过这种和中国的血缘兄弟关系,韩国在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处境危难而有需援助之时,中国轧无保留地给予最大的协助,平时文化交流频繁,经济上则相互交易特产品,对彼此的产业发展大有裨益。 韩国人的姓氏韩国人的姓氏和中国人的姓氏一样,通常由3个音节组成。即是由韩文发音的3个中国字组成。姓在前,名字中有一个字通常代表辈分。但也有的姓氏是由复姓和单字组成。
在韩国,姓大约有300个,最常见的姓有:金,李,朴,安,张,崔,陈,韩,姜,柳,尹和赵等。
韩国妇女结婚后不改姓。韩国人一般不习惯直呼别人的姓名,除非在极亲近的朋友之间。一般称呼对方的辈分,职务,职称或冠以先生,小姐,女士,关系亲近时,便以兄弟姐妹相称。
在姓或名之后附以“君,氏”表示亲密或尊敬。
E. 历史上刘姓起源于哪里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省唐县,这里是远古洪流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
刘姓人物以政治人才居多,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上帝对刘姓实在是太垂青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刘姓来源:
1、来自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为帝喾次子帝尧伊祁氏(陶唐氏)的后裔,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
2、来自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东周时重封王室成员刘康公为刘国国君。此为姬姓刘氏。
3、来自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项伯助刘季灭楚有功,故赐姓刘。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5)韩国刘氏祖先在哪里扩展阅读
刘氏始祖介绍:
刘累(生卒年不详),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的刘姓历史上第一位名人,是国内外刘姓所信奉的御龙堂刘氏始祖。
刘累的事迹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成书的《竹书纪年》《左传》。在其他文献中的记载内容较多。据文献记载,刘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间,居鲁山,死后葬于河南鲁山县。
刘累因出生时手上显现“刘累”纹样,家人以为吉祥,遂以刘累为名。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南五十五里,乃刘累之故地,相传是他养龙时所居处。刘累为远古刘氏第十八世祖,御龙堂刘氏始祖。
F. 我们是哪个刘氏分支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着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G. 刘姓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
部分刘姓最早的祖先之封地:尧曾封其第九子监明于刘地(也称留地,今河北保定唐县)。
按当时依封地为氏的惯例为祁姓里的刘氏,
氏是姓的分支,监明(或曰又名源明)雄才大略,开拓进取。他把后裔分两支南迁:一支到山东平源,占领黄河下游一大片沃地;一支迁到山西一带,建立南唐(都临汾)和北唐(边界线上)。监明十八代刘氏里刘累名气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