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哪个朝代被韩国占领

哪个朝代被韩国占领

发布时间:2022-08-08 02:55:59

Ⅰ 关于韩国古代的所有历史

古代在朝鲜半岛忠清道的位置,生活着一群部落,统称为三韩,分别为马韩、辰韩、弁韩。
三韩人是朝鲜韩国人的祖先。后来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做新罗。
在唐朝的时候,来自中国东北的高句丽,势力已经发展到朝鲜半岛北部,新罗害怕高句丽吞并它,于是向唐朝求援。
唐朝帮助新罗,灭了高句丽的附属国百济,后来又灭了高句丽,为了有效压制高句丽复国,与新罗签订条约,把朝鲜半岛北部和东南部送给了新罗。这样新罗人就移民到了整个朝鲜半岛。
新罗占据整个朝鲜半岛以后,开始向唐朝学习制度、文化,建立新罗王朝。
新罗王朝后来又分裂为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这里的高丽、百济不是之前的高句丽、百济,而是新罗人假托高句丽、百济建立的国家。(就像北魏和曹魏的关系一样,国号一样,但是统治者不一样)
后来高丽统一三国,建立高丽王朝。然后高丽王朝被李成桂所灭,李成桂受明朝册封,建立朝鲜王国,史称李氏朝鲜。李氏朝鲜后来臣服清朝,到了甲午战争以后,清朝战败,李氏朝鲜改名大韩帝国(大韩帝国脱离了清朝控制)。之后,日本吞并了大韩帝国。
大韩帝国王室全部被诛杀,之后韩国人(朝鲜人)开始了流亡复国,其中金九提出了建立大韩民国的设想。
然后,二战之后,日本战败,雅尔塔协定准备让朝鲜半岛脱离日本,金九准备复国,然而可耻的美国人为了控制朝鲜半岛,暗杀了金九,扶植了李承晚;苏联看着美国扶植了李承晚,也扶植了金日成,与之抗衡。然后就出现了朝鲜和韩国两个南北对峙的国家。

Ⅱ 本人需要韩国每个朝代的详细资料。。。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韩国的这段早期历史阶段称为“古朝鲜”时代。
古代韩国最初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特征,各小城邦又逐渐合并成政治结构复杂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
在这些部落联盟中,位于鸭绿江中游的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国。高句丽富于侵略性的军队逐一征服了周围的部落,并在公元313年甚至攻占了中国的乐浪地区。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于今天的汉城附近汉江南面的一个小城邦发展而成的类似高句丽的部落联盟王国。百济于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统治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新罗王国(公元前57-公元935)位于韩半岛最南端,最初是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然而由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影响,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国的外来习俗和思想。它的社会阶级特征明显,后来产生了独特的“花郎团”并发展了佛教。

统一新罗与渤海

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征服了临近的伽倻王国(从1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在韩半岛南部地区发展起来的一批城邦国家)并与中国唐朝结成军事同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国。当中国唐朝后来暴露出要将高句丽和百济纳入其帝国版图时,新罗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罗将中国人逐出韩半岛。其后,居住在满洲中南部地区的前高句丽人于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国。
渤海王国不仅有高句丽人,还有众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国按高句丽王国的行政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五京政权体系。渤海王国有着源于高句丽文化的先进文化。
渤海王国的繁荣和强大在公元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它占领了北至阿穆尔河,西至满洲中南部开元的广大地区,并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渤海王国于公元926年被契丹人灭亡,其统治阶级中的很多人(大部分为高句丽人)迁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丽王国。
新罗在公元668年统一了韩半岛,并在8世纪中叶进入繁荣强大的鼎盛时期。新罗一直想建立一个理想的佛教国家,佛国寺就是在统一的新罗时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贵族沉溺于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国对佛教的崇尚开始衰落。此外,和被占领的高句丽和百济声称有统治权的地区领袖间产生了冲突。公元935年,新罗国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丽王朝投降。

高丽

尽管韩半岛经常遭受外来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罗统一后一直由一个单一的政府治理,并保持了政治独立,以及文化和民族传统。无论是高丽王朝(918-1392 年),还是朝鲜王朝(1392-1910 年),他们都巩固了政权,发展了文化,驱逐了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将军。他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现今北韩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宣称要收复高句丽在中国东北的失地。他将他的王国定名为高丽,韩国现在的名称“ Korea ”就是由此而来。尽管高丽王朝未能收复失地,但却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荣兴盛为代表的辉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国古登堡早两个世纪,韩国人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大约也在这一时期,韩国的工匠还完成了在大块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经的艰巨任务。
这些雕刻佛经的木版有8万多块,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击退蒙古人的入侵。这些称为 《高丽大藏经》的木版现珍藏在历史悠久的海印寺内。
高丽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间的冲突以及儒教信徒与佛教信徒之间的争斗,使高丽王朝衰败。蒙古人入侵高丽始于1231年,高丽人民虽然与蒙古人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高丽仍沦为蒙古的附庸国长达近1个世纪之久。

朝鲜

1392年,李成桂将军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朝鲜。朝鲜早期的统治者支持儒家学说作为王国的指导哲学,以抵销在高丽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佛教影响。
朝鲜的统治者以良好的中庸政治制度治理国家。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科举考试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以儒家学说为导向的社会高度重视研究学问,但鄙视工商。
朝鲜在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统治时期(1418-1450),国家的文化与艺术空前繁荣。在世宗大王的倡导下,王室学术机构的学者创造了韩语字母“训民正音”。
世宗大王非常重视天文学。日晷、水漏、天文图和天球仪等都是在他的要求下造出来的。后来他将王位传给儿子文宗(1450-1452在位)。文宗于1452年驾崩,年仅11岁的太子接替了王位,是为端宗。
1455年,端宗的叔叔首阳大君篡夺了少年国王的王位,成为世祖国王(1455-1468年在位)。他公布了一部名为《经国大典》的法典,这部法典成了王朝治国的基石。
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王国,准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海上,韩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将军(1545-1598),指挥“龟船”与日本人作战,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这种“龟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甲战船。
在陆上,自愿参战的农民和僧侣军队也奋勇杀敌。随着日本军阀丰臣秀吉的死亡,日本军队开始撤退,战争于1598年结束。但这场战争却给朝鲜和中国明朝留下了灾难性后果。在战争中,朝鲜大量的工匠,包括陶瓷工匠被劫往日本。
17世纪初,韩国的“实学”运动在思想开明的士大夫中开始兴盛起来。他们想借“实学”来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
他们极力建议改良工业、农业,主张大刀阔斧地对土地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但不幸的是,保守的贵族统治者尚无适应这种急剧变革的准备。
朝鲜王朝后期,政府内部和上层社会中不断产生倾轧。为了纠正这种不良的政治局面,朝鲜国王英祖(1724-1776在位)采取了不偏不倚的策略,成功地巩固了王权,并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定。
正祖(1776-1800在位)继位后继续实行不偏不倚的政策,建立了王家藏书楼,收藏王家文件、实录。他还推动了其他政治与文化改革。这一时期,是“实学”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很多杰出的学者撰写了大量有关工农业改革的进步文章,但政府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日本占领和韩国独立运动

19 世纪,韩国依然是一个“闭关自守之国”,坚决反对西方关于建立外交与贸易关系的要求。此后,一些具有帝国主义野心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竞相对韩半岛施加影响。日本在战胜了中国和俄国后,于 1910 年强行吞并韩国,并开始对其实行殖民统治。
日本的殖民统治激发了韩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日本人甚至禁止韩国人在学校使用韩国语授课。这样的同化政策激怒了韩国知识分子。1919 年3月1日,韩国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议活动,数千人为此而牺牲。
尽管“三 • 一独立运动”失败了,但却加强了韩民族的团结,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这次运动促成了在中国上海成立韩国临时政府,并在满洲开展了有组织的反抗日本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韩国人民至今仍每年纪念“三 • 一独立运动”,并将其确定为全国性的假日。
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前,韩国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在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对韩国不断进行经济剥削。

大韩民国的成立

韩国人民对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感到欢欣鼓舞,但他们并没有高兴多久,光复没有立即给他们带来他们为之英勇奋斗的国家独立。
相反,由冷战引起的意识形态的分歧造成了国家的分裂。韩国为建立一个独立政府的努力,因美军占领半岛南部和苏军控制半岛北部,而遭到失败。
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通过一项决议,要求韩国在联合国一个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大选。
然而,苏联却拒不执行联合国决议,并且不准许联合国这个委员会进入韩国北方。于是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一个新决议,要求在这个委员会能够到达的地方进行选举。韩国首次总统选举于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线以南地区举行。这条线终于将韩半岛分成了南方与北方。
1948年,李承晚当选为大韩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与此同时,三八线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领导下的共产党政权。
北韩于1950年6月25日无缘无故向南方发动大规模入侵,引发了一场持续3年,由美国、中国和其他外国军队介入的战争。整个半岛遭到破坏。1953年7月签订了停火协议。
韩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伤亡人数几乎达到300万,成百万人流离失所,骨肉离散。李承晚政府领导时期严重的社会骚乱不断。
当时韩国的民主并不成熟,国家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困难。李承晚总统最终因一次学生领导的起义而于1960年4月下台。民主党的张勉于1960年8月组成政府,建立了第二共和国。
但是,新政府却被朴正熙少将于1961年5月16日发动的政变所推翻。以朴正熙为首的国家再建最高会议,接管了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利。
朴正熙于1963年的一次选举中当选为总统。朴正熙政府致力于快速实现工业化,并于20世纪60、70年代实现了被称为“汉江奇迹”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朴正熙的统治伴随着对人民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的严格限制。
朴正熙总统于1979年10月遇刺身亡后,出现了实行戒严的过渡时期。代总统崔圭夏于1980年8月辞职,强有力的军官集团的领袖全斗焕由统一主体国民会议(选举团)选为总统。
20世纪80年代民主运动高涨。1987年修改了宪法,恢复了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
在新宪法下,另一位将军出身的人——卢泰愚当选为总统。卢泰愚执政期间,民主有了长足的发展,为32年来选举第一位文人总统打下了基础。
长期从事民主运动的活动家金泳三以执政党候选人的资格于1992年当选为总统。
1997年,主要反对党新政治国民会议领袖金大中当选为总统。金大中政府被称为“国民政府”,是韩国宪法史上第一个由执政党向反对党和平移交政权而产生的政府。
卢武铉政府,即“国民参与政府”,成立于2003年2月25日,是韩国历史上第十六届政府。卢武铉政府提出了3项目标:“国民共建民主主义”、“建立国民共享,均衡发展的社会”和“迎接和平与繁荣的东北亚时代”。
卢武铉政府是国民力量的产物。珍视原则和情理的公民自愿筹集资金开展选举活动,从而使卢武铉在总统竞选中获得胜利。
最为重要的是,卢武铉政府是在国民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一如在其诞生时一样,在政府未来的运作过程中,国民的参与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现代史
韩国历史-近代
19世纪末,英国人、俄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坚持要求建立通商关系。普鲁士商人奥佩特于1866年两次叩敲韩国大门,要求进行贸易,但是遭到拒绝。同年,美国 “谢尔曼将军号”冲进韩国水域,目的是要迫使韩国政府同意通商。这艘船满载着欧洲商品驶入大同江,一直驶抵平壤。在那里,他们在同韩国军民打交道时不体面地动用武力。被激怒的韩国军民对这艘船发起进攻,放火烧了它。
大院君屠杀天主教徒大大刺激已经在印度支那建立了立足点的法国,促使它对韩国采取侵略行动。法属印度支那舰队司令P.C.罗斯海军上将率领他的分舰队于1866年10月13日驶抵江华岛附近海域,并令军队在岛上登陆。可是,他们被韩国军队击退,于是法国舰队被迫撤走。
日本从1868年起,作为实施对韩半岛侵略政策的第一步,开始逼迫韩国举行旨在修改传统关系的谈判。从美国的观点看,作这样一种修改也是十分可取的。“谢尔曼将军号”事件促使美国加紧努力,迫使韩国开放其港口。1871年,华盛顿指示其亚洲舰队进犯江华岛。美国军队被韩国守军击退,于是他们的舰队撤出韩国海域。
当日本表示它打算终止同韩国的传统外交关系时,摄政王表示了一种不同的见解。他主张恢复由对马岛的统治氏族充当两国政府的中间人这种行之已久的办法。
由于摄政王在这件事上态度坚定不移,日本领导人抓住“韩国问题”作为缓解国内不满情绪的排泄口,制订发动侵略战争的计划。驻在这个地区的日本官员奉命暗中收集有关韩国国内形势的材料。日本领导人建议派30个团占领整个韩半岛。韩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米产量成为日本侵略阴谋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他们的目的,日本人制造了许多事件。他们派遣军舰袭击韩国沿海的一些地点,釜山和江华岛,制造一种眼看就要实际开战的气氛。1876年1月16日,由400人的军队护卫,配备了齐全的战斗装备的日本代表团在江华岛甲串登陆。
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缔结了一项12条条约。这项条约是日本单方提出的,规定要修改两国外交关系。由一项贸易协议和一项关税协定组成的条约附约于7月份签署。贸易协议和关税协定全部都是日方起草的。这些文件给予日本方面诸如治外法权、免除关税和在对外通商港口正式承认日本货币等特权,因而为日本进行侵略提供了法律基础。这些为日本在韩国进行侵略奠定法律基础的条约,是强加于韩国的不平等条约,就像一些年前日本受到欧洲国家和美国的胁迫一样。
1881年,日本的侵略范围扩大,迫使韩国方面开放元山港和仁川港。另一个要求是日本要在韩国首都派驻一名领事。在发生这些事件的过程中,韩国人中有两种强烈的意见,一种主张打退“刁滑的”外国势力,另一种则主张进行国内改革。

Ⅲ 韩国的古代朝代及皇帝

韩国没有皇帝,韩国最高称王,因为它之前只是个王国,而不是皇朝

Ⅳ 战国时期秦灭韩之前韩国的历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也是一样,既然是家天下,就不存在谈不上贪污腐败的问题;那时候没有皇帝,称国君,分公、侯、伯等爵位也就是国家的等级;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为侯国。第一代国君韩虔。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后来迁都到新郑。不知道你说的王爷??是什么意思,韩国一部分土地在现在的陕西,离秦国最近,秦灭六国就是从打韩国开始的。最着名的将领是公孙婴。 着名人物有郑国(水利工程师)、韩非(思想家)等,最厉害的是申不害(韩初国相)。申不害时期韩国凭借三件法宝:一是弩,号称“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二是剑,韩国冶剑技术高超,所制兵器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三是申不害变法。凭此三件“法宝”为各国所畏惧。后来被都秦学会,成为灭掉六国的重要基础。

Ⅳ 中国什么朝代霸占韩国

韩国和朝鲜古代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所以古代朝鲜半岛一直是王来称呼不是皇帝,但中国一直没有霸占过朝鲜半岛,包括强大的蒙古国,朝鲜半岛一直都是朝鲜人自制,所以韩国人种是比较纯正的民族
也就纯正的血统,不像中国血统混杂

Ⅵ 介绍韩国的历史

在韩国,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韩国的历史,往往断定为始于公元前2333年,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的传奇人物檀君建立称之为朝鲜(意即“宁静的晨曦之国”)的第一个王国的时候。虽然在学者之间对于檀君神话的历史真实性有争论,但是,大家知道,古代韩国是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其特征的。这些氏族几经兴衰,到公元1世纪,韩半岛和现在称为满洲的部分地方出现了三个王国,即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和新罗(公元前57-公元935)。

自668年新罗统一韩半岛以后,尽管常常遭受外国侵入,韩国却一直由单一的政府统治,并保持了政治上的独立和文化与民族的同一性。高丽(918-1392)和朝鲜(1392-1910)这两个王国,在击退契丹、蒙古、满族和日本入侵者的同时,加强了王朝的力量,繁荣了文化。19世纪末,韩国成为俄国和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激烈竞争的焦点。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建立了殖民统治,结束了朝鲜王朝,随之结束了传统的韩国。1945年,韩国光复不久,国土便被分割,南方的大韩民国建立了民主政府,北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由共产党政权统治。

除了大约23,000名华侨以外,韩国几乎不存在少数民族。大部分华侨是首都地区的的长期居民。

位于韩国和中国之间的黄海,以及韩半岛以南的海洋,形成大陆架,那里浅海床为渔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由于韩半岛三面环海,自古以来海洋就在韩国人的生活中起着突出作用,为造船业和航海术的早期发展作出了贡献。近来,又在西南沿海勘探油田。

Ⅶ 秦始皇统一六国最早灭的是韩国韩国指的是现在的那里

韩国指的是现在的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7)哪个朝代被韩国占领扩展阅读

韩国的兴衰过程

1、兴起

曲沃桓叔庶子韩万,因协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晋,被武公封于韩地,繁衍氏族,在韩献子在位时成为晋的门阀名卿,传至韩康子。

前455年~前453年,韩康子与魏桓子奉智伯之命,在晋阳之战中,讨伐赵襄子。最后韩、魏倒戈,与赵合灭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从此韩、赵、魏三卿世族独霸晋政。三卿再将晋的领地瓜分,前403年,周天子正承认晋三卿为诸侯,韩国正式立国。是为三家分晋。

2、强盛

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并迁都新郑。但由于七国间韩地处诸国包围之中,发展空间小;国土面积又最小。故屡遭其他六国攻伐。至韩昭侯在位时,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使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诸侯无侵者。

3、衰微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在昭侯时的短暂强盛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屡遭列强欺凌。

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韩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

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在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Ⅷ ==高分==欲求战国韩国史及其未解之谜==加分==

网络——网页——输入资治通鉴,回车,出现结果,打开以上网址,点击从上到下数第三个网站,就是资治通鉴的全部资料!卷一至卷六全部都是有关韩国的资料,卷七只有寥寥数字,打开浏览器,点编辑——查找——输入:韩——点下一个——全部高亮显示!这样,你就可以看到完整精彩的韩国历史了!
不是我故意刁难你,是该死的千度把所有非网络的网址全部屏蔽为广告,答案也就发布出来了
————————————————————————
资治通鉴卷第七
始皇帝下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二一九年)
初,韩人张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
《战国策》中说道: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屈子传》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韩国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结果,韩国却是第一个被秦所灭的。韩国的强弓劲弩为何人所造?
韩不似楚有欧冶子,又有宛的炼铁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么能组建一支强大的弓弩部队?
另外,韩国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怀疑,连年丧兵失地,这个又怎么能说是“强弓劲弩皆出于韩呢”?韩的强弓劲弩的表现在什么战役中?
http://..com/question/9746977.html?si=1
————————————————————————
http://ke..com/view/3299.html?wtp=tt
————————————————————————
韩国名人:冯亭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他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
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韩国着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者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着名代表人物。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其着作《申子》,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别人引用的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只有《群书治要》卷三六所引《大体篇》。

郑国灭国之时,申不害年岁约在20~30岁之间。作为一个亡国之贱臣,申不害可能杂学诸说。因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慎到的学术理论中都有“术”的成份。有人根据申不害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迹,认为他是由道入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把他的思想仅归为道法两家。

申不害相韩时,韩国已处弱势。韩昭侯即位不久,颇具雄心,任用贱臣申不害即为一例,申不害才华得有用武之地。
太多,贴不完,见谅
http://ke..com/view/77856.html?wtp=tt
................................................
韩非子http://ke..com/view/2770.htm
————————————————————————
韩国历代君主列传
http://post..com/f?kz=20085069
————————————————————————
战国之韩国疑惑(高手请进)

《战国策》中说道: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屈子传》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韩国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结果,韩国却是第一个被秦所灭的。韩国的强弓劲弩为何人所造?
韩不似楚有欧冶子,又有宛的炼铁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么能组建一支强大的弓弩部队?
另外,韩国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怀疑,连年丧兵失地,这个又怎么能说是“强弓劲弩皆出于韩呢”?韩的强弓劲弩的表现在什么战役中?
————————————————————————
韩军战斗力不错,先在弱势的情况下反败为胜,灭掉郑国.后大破楚军,夺其重镇宛(今河南南阳).宛,可是战国五大重镇之一,又是炼铁中心.对韩国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又是战略咽喉要地,故有“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之说。郑、韩两国要生存,注重发展自己的兵器是理所当然的。韩国兵器很有名,有“天下强弓劲弩皆韩出”之美誉。郑韩故城上世纪70年代出土一批韩国青铜兵器,虽然在地下埋藏 2000多年,仍寒光闪闪,相当锋利,好象刚刚铸成一样。
第一个被秦所灭是因为他距秦近,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韩王又不能采纳韩非的正确建议。
墨阳,棠溪,宛的炼铁能力不用质疑.韩国虽然地盘小,但地处今晋东南及豫中、豫西部,人口稠密.
正由于南阳是冶铁富庶之地,就成为楚、秦、韩各国所争夺的对象。 战国后期,宛(南阳)被韩国占领。 宛冯(即南阳)和邓师(邓城)就成为韩国南北两个重要的手工业冶铁基地。 其着名的剑戟就有出于宛冯的。

棠溪是春秋战国着名冶铁铸剑圣地。《资治通鉴》载:“棠溪之金天下之利。”《战国策》曰:“韩之剑,出于棠溪”。《史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中国通史》载:“河南西平有冶炉城,有棠溪村,都是韩国着名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史记·苏秦传》记载:“天下宝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柏。”

若无强弓劲弩,韩国焉能久存?韩氏系承武子 望出颍川南阳

韩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诸侯之一的韩国。当时的位置,就是现在陕西的东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韩姓本来是姬姓。春秋时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晋国的后裔武子,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后来他的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为氏,就此姓了韩。当时他们的封地韩原,就是现在陕西省韩城县南边的地方。

韩武子的子孙,以后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时候,干脆“三家分晋”,与赵、魏二氏同时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这时的韩国建都在平阳,亦即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可见得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已经比过去扩张了许多。

后来,传到韩景侯的时候,把国都从平阳迁到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省禹县;再传到韩哀侯,又迁都于新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县。由此可见,韩姓的繁衍,是从最初的陕西,然后扩展到山西、河南,最后才公布于全国各地的。

战国时代曾经显赫一时的韩国,后来被秦始皇所灭,其宗室继续以韩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颍川。到了西汉末年,韩骞为了躲避王莽之乱,举族移居南阳,并且日益繁荣茁壮成为当地的望族。因此,以后的韩姓,以河南颍川和南阳两地为最多,其他地方姓韩的人,也大多是从这两地方分支出去的。

韩姓,自始就是一个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创始祖韩非,他所着的《韩非子》五十余篇,迄今仍为治法者的必攻经典。
————————————————————————
韩国或韩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厘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而且土地都位于山地,经济很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韩国军队又特别懦弱,每战必败,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着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
实际上吴王何闾曾问过孙子类似的一个问题,但是当时并不说韩和秦,那时还是在五霸时期,吴王所问的是以今天晋国的形势,智氏,韩、魏,赵氏你说哪家先被灭,而后又谁归哪一家呢?孙子的回答是,智氏为先,韩魏其次,赵无失其法,晋可归赵也。他的分析是这几家的陇亩制度,和取税的制度。结果没想到智氏一出赵氏孤儿,三家分晋,不过这并没有改变韩国的被灭的一些根本原因。
韩国的地理位置实际上非常的不利,他的周边都与诸侯国接壤,是一个处在极端不利的地理环境,韩国的贸易是相当发达的,这也与其交通的便利有关,而就因为此,所以其防守外国入侵的能力也相当薄弱。随着战国时期不断的合纵连横。韩国的立场不是归了强秦便是从了强楚,实在是一个不知该如何自处的国家。位置是在秦国的出关之口上,而国内又人才外流。这就更加的麻烦了。哎,他不被先灭谁被啊。
————————————————————————
你们都误解"强弓劲弩皆出于韩"的真正意思了,表面上看是说韩国善造利器其实质是说韩国有非常有利的地势,易守难攻.因为地势的原因韩国在防守战时常使用弓箭,所以现在的人们误认为韩国的弓箭十分厉害.

还有在当时齐.楚.赵.三国实力较强,所以要入主中原只能选择韩或魏了.若避开韩去取魏的话齐会认为这是有目的的侵略所以一定会出兵,如果赵协同韩再插近来断了秦的后路,楚又左右不定谁敢担保那家伙不会偷袭秦军.那么秦军只好在魏地四面受敌了.
先打韩国就不同了:1.避免孤军深入 2.少了楚和齐国的牵制 3.赵国不会独自与秦叫板 4.打下韩后可以威慑四方 韩国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5.打下韩后威慑到楚就让楚的立场明确了

韩国历代君主列传

韩起又称韩宣子,是韩厥之子,宣字徙居州。
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韩、魏、赵矣。”
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贞子代立。
................................................
贞子:贞子卒,子简子代;韩简子:简子卒,其子韩庄子代;韩庄子:韩庄子卒,其子韩康子。
注:由于史记多无简子、庄子,而云贞子生康子。所以小生只有简要的说,请见谅。
................................................
韩康子:韩庄子的儿子。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余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智氏最强,智伯瑶专擅晋国国政。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据后,于前455年(周贞定王十四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城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瓜分晋国余土,废晋静公,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
................................................
韩武子:韩康子的儿子。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
................................................
韩景侯(?—前400) 战国时韩国国君。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公元前408—前400年在位。韩景侯元年(前408),攻郑,取雍丘(今河南杞县)。次年,为郑败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与赵、魏合兵攻齐入齐长城,,三晋声威大震。六年,被周天子正式册命为诸侯。
................................................
韩列侯:韩景侯的儿子。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九年,秦伐我宜阳,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
................................................
韩文侯:韩列侯之子。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七年,伐齐,至桑丘。郑反晋。九年,伐齐,至灵丘。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
韩哀侯:韩文侯之子。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三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是韩既徙都,因改号曰郑,故战国策谓韩惠王曰郑惠王,犹魏徙大梁称梁王然也。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廆,兼及哀侯。
................................................
韩懿侯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九年,魏败我浍。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
韩昭侯(?-前333) 战国时代韩国国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使韩
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越权与失职

有一次,韩昭侯因饮酒过量,不知不觉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担心君王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
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候身上。几个时辰过去了,韩昭侯终于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谁还给他盖了一件衣服,他觉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扬一下给他盖衣服的人。于是他问身边的侍从说:“是谁替我盖的衣服?” 侍从回答说:“是典冠。”
韩昭侯一听,脸立即沉了下来。他把典冠找来,问道:“是你给我盖的衣服吗?”典冠说:“是的。”韩昭侯又问:“衣服是从哪儿拿来的?”典冠回答说:“从典衣那里取来的。”韩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来,问道:“衣服是你给他的吗?”典衣回答说:“是的。”韩昭侯严厉地批评典衣和典冠道:“你们两人今天都犯了大错,知道吗?”典冠、典衣两个人面面相觑,还没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韩昭侯指着他们说:“典冠你不是寡人身边的侍从,你为何擅自离开岗位来干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为掌管衣物的官员,怎么能随便利用职权将衣服给别人呢?你这种行为是明显的失职。今天,你们一个越权,一个失职,如果大家都像你们这样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朝廷不是乱了套吗?因此,必须重罚你们,让你们接受教训,也好让大家都引以为戒。”
于是韩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职。韩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过分,但他严明职责、严格执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韩宣惠王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八年,魏败我将韩举。十一年,君号为王。与赵会区鼠。十四,秦伐败我鄢,斩首八万。十六年,秦败我修鱼。虏得韩将宧、申差于浊泽。韩氏急,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谷国虽小,已悉发之矣。原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
................................................
韩襄王

韩襄王,宣惠王的儿子。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阳。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秦武王卒。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婴朝秦而归。十一年,秦伐我,取穰。与秦伐楚,败楚将唐眛。十二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虱质于楚。苏代谓韩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今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韩咎从其计。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于,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柰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厘王。
................................................
韩厘(xi,一声)王

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五年,秦拔我宛。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齐败,愍王出亡。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闲。二十一年,使暴倿救魏,为秦所败,倿走开封。 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于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 是岁,厘王卒,子桓惠王立。
................................................
韩桓惠王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十年,秦击我于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
韩王安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太史公司马迁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鷪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
————————————————————————
灭韩之战

如果说秦、赵之战打的惊天动地的话,这秦、韩之战可就属微风细雨了。本来我们大秦的战略是“先取韩以恐他国”,即以韩国为主攻方向,控制中央战略地带,切断六国之间的策应,再两翼。可战争却先是从赵国打起的,固然有在“一”中,可不是“一中”全会啊,所写的机不可失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出于秦国的战略需要。

此韩国可不是处在38线以南三面环海的半岛上,而是恰恰位于“L”的拐角上,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北去赵国,东往魏、齐,南下楚国的通衢大道均从从地伸往他处,类似今日的北京了。那一横的黄河就穿韩而过奔流到海,其战略的重要性吗,会下象棋吧,臭棋篓子没关系,楚河汉界总是知道的吧,就是这个地方了。秦占领韩国,就可以水陆并进,运粮调兵,来去自由。写来说去,您也发现有了矛盾了。秦吃多撑着了,不先灭韩去击赵。

嘿嘿,出了差头,还得自己圆。一吗,就是要吃着一个、夹着一个,当然眼里还要看着一个,谁说的?类似:吊着平津,打淮海,要不然渡江战役会有些麻烦,今天要是划江而治的话,那就、、、。二则击弱强救,在生死关头,谁能保证赵国不发兵?五年前,公元前241年,也是赵国挑头玩了最后一把“合纵”。三是打草惊蛇要不得,谁能把自己的意图掩盖到最后,大概他就是笑的最舒心的那位了。这第四条理由,会写在下面的。

我们韩国虽然也曾经地跨山西、河南两省,“带甲数十万”。并于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的时候威风过一回,灭了郑国并把国都搬到河南的新郑。但在战国七雄中,我们是最弱的了,而且四面强敌。秦、魏、赵、楚都是爷爷。所以您翻《史记-韩世家》最常见的字句就是“秦拔我”、“楚伐我”、“魏败我”、“赵攻我”啦。我们韩国只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干活。到今天就剩下新郑周围方圆约两百公里的地方了,跟秦相比,“不过其一小郡”。故我们韩国的是此“ 熊”,非彼六国的那“雄”。

要说这韩国确实不争气。从三家分晋直到韩国灭亡,将近二百年间,韩国就没有雄起过一把,您可别拿世界杯里进过四强,创造了亚洲记录来驳我,哈哈。故司马老人家怎么也是看不上韩国。当然个别的属于例外,比如申不害为相时,“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司马老人家还是很公正的。众人皆知的人物,应该算是韩非了吧,这可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李斯大人的阴暗那半啦。不过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还是那--留侯张良!只是此时正年轻,是属于嘴上没毛、飞鹰走犬、对亮丽淑女更有心得的浪荡公子,与国事无补啊。

由于韩国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当导火索的事情没少干。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公元前262年韩割让上党郡先允秦、后给赵,一女聘两家,引爆龙虎相搏的长平大战,此战对在下的意义:是否要换标题;对我们韩国则是“韩王入朝” ,降级喽。

我们始皇帝选择的灭韩时间是公元前231、230这两年。即在秦、赵会战接二连三吃败仗的第二年、第三年的整修期。一是要恢复士气,但不能象山姆大叔那么傻,韩战没赢,拿越战找面子,结果却脱了层皮,不过现在学乖了,专挑软柿子吃。我们始皇帝奸着呢,开始就拿面瓜祭旗,一举两得,二写过了。三吗,此时的赵国连战之下,已经被打残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其它各国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主义,采用的是鸵鸟政策,太好啦。

说来也巧,公元前231年九月韩国的南阳假守腾请降,南阳这块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到手了。我们始皇帝自然封官许愿了,次年就命令“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置为颍川郡”。看见“韩奸”的好处了,学着点吧,治理国家用不上,经商同样啊。您瞧,兀术就学的不到家,结果有黄天荡之败。大清可就长一智了,靠三个汉奸蕃王,袖手旁观,唾而得了天下。日本的才智可就毛病大去了,所以只能品尝下原子弹的味道了。

太使公曰:韩国所以能“终为诸侯十余世”,是由于韩厥子使赵氏香火不灭,积下了“阴德”,去看一下“赵氏孤儿”吧,故“宜乎哉”。总之,公元前 230年,我们大秦灭了韩国。方式是:集中优势兵力,以韩灭韩,搞突然袭击,打歼灭战。占领了“天下之枢”的战略要地,从此来去自由了。我们大秦从此撕下了假惺惺的面具,露出灭六国一统华夏的雄心了,韩国成了我们的第一个牺牲品。用这个黑幽默结尾吧: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 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孟德斯鸠曾说过:“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国家不也是一样吗,一个“众”字而已。

Ⅸ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兼并郑国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七国实力超群,秦国成为这个时期的霸主。韩国正是在郑国内部发生矛盾的时候,发动战争趁机兼并了郑国。

赵国,魏国都将都城迁移到了东部。公元前376年,韩国派遣15万精兵强将进攻郑国。韩国盛产青铜,冶炼兵器的技术十分发达,许多强弓劲驽都是出自于韩国。这些精兵强将装备着优良的武器,战争势在必得。而韩国军队离新郑不远,韩军一个日夜便到达了新郑。经过一番战斗,韩军攻破新郑大门。同年,韩国将都城迁移到新郑,韩国实力大增,郑国渐渐融入到韩国之中。

Ⅹ 历史上我国的东北三省是让韩国占领过的吗

大韩民国48年才成立的,之前的李氏朝鲜在日本人的拥立下成立大韩帝国。反正这两个时期韩国都没有占领过东三省。

阅读全文

与哪个朝代被韩国占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