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凭什么能跻身七雄之一呢
传说周初有诸侯八百,也有一千二百说,四百说,七十一说,但到战国后期七雄再加上鲁卫等其他小国也只剩下了仅仅十几个。在如此残酷竞争之下,依然能够生存下来的都不会是等闲之辈,更不要说是七雄之一了。
韩国的弱小,主要来源于其地缘位置,北接魏国、西邻秦国、南面楚国,处四战之地,边上不是最后统一六国,就是曾经最有希望统一六国的超级强国。战国早期韩国唯一的发展方向,就是东面的郑国,却也曾经在春秋小霸过一段时间,并非弱国。
等韩国好不容易吞郑了,自身早已被秦魏楚三国死死包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一旦国际关系处理不好,就可能落到被三国瓜分的下场,所以只能不断的在三国之间摇摆不定,通过傍强者的大腿生存,和现在国际上那些夹在两个超级大国间生存的国家一样。
本来,韩国在历史上也是有强大起来的机会。韩昭侯时期,以申不害为相,采用法家“术派”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时间内使韩国迅速强大起来,终其一生无侵韩者。可是人死政息,申不害死后,变法也随之结束,韩国从此就再也没有雄起过,最后成为第一个被灭的七雄。
Ⅱ 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为何这么容易灭亡,什么原因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来源是在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而开创的诸侯国,国土是今天的山西南部以及河南中西部,这条狭长的土地是秦国东进扩张的第一个障碍。
另外韩国的军事装备虽然强劲,“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但在农业生产上却有较大的缺陷。“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狭小的国土面积以及贫瘠的农业让韩国无法供养数量众多的军队,发动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
可以说恶劣的环境在相当程度上遏制和削弱了韩国的军事实力。而在战争残酷、互相吞并的战国时期,这种军事实力的弱小也必定会造成韩国的国力上的衰弱。
三、外交乏力
不仅内部变法的失利,地理环境的恶劣,韩国的外交手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韩国、赵国、魏国都是从晋国中分裂出来的,在战国早期存在联盟的关系。随后联盟关系破裂,魏国势弱,韩国需要新的外交战略。
当时秦国是西方的强国,其他诸侯国也采取合纵的方式压制秦国。韩国的外交重点应该是是联合山东六国对抗秦国,但由于韩国受秦国的威胁和破坏最大,曾经选择依附于秦国;并且韩国不仅合纵攻秦,也曾合纵攻楚、攻齐。
可以说韩国在合纵的战略下首鼠两端,而且缺乏主动性。这当然是由于韩国微弱的国力和恶劣的环境所造成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韩国在外交上的无力。
Ⅲ 为什么战国时全程打酱油的韩国,根本不算强国却还能够并列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里面韩国实力最弱,并且被秦朝在统一天下的时候第一个灭国,那么韩国作为一个弱国,为什么能够和其他国家并列战国七雄呢?我个人认为三家分晋,韩国作为其中之一比较有知名度,韩国一直战斗在抗秦前线,和其他五国关系很好,韩国最终坚持到了战国末期,所以韩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并称战国七雄。
一、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作为其中一个国家,在战国里面比较有名。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非常有名,当时的秦国根本打不过晋国,始终不能东进,后来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成了三个国家,其中韩国作为三家之一,在战国里面非常有名,韩国和魏国还有赵国经常一起行动,所以韩国能够和其他六国并称战国七雄。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Ⅳ 历史上“战五渣”的韩国是如何能跻身战国七雄的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西周时,周武王把自己儿子封在韩城,韩国诞生了,但一进入春秋,韩国立即便被晋国吞了去。春秋末年时,晋国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战国时代开始,小国不断被大国吞并,而国土面积同样不大的韩国,却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跻入诸侯之列,成为存在感最低的战国七雄。
虽说是战国七雄之一,但韩国过得实在委屈,平时有事没事便挨揍,秦统一六国之战中,韩国还成了七雄中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如此弱鸡的韩国,凭什么能成为战国七雄!韩国凭什么是战国七雄?
比上虽然不足,但比下绰绰有余。先秦时期是个大乱世,周王朝实行份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如雨后春笋般涌出,韩国虽然比不上秦国、楚国、齐国这些大国,但与宋国、卫国、鲁国等诸侯国比可强出太多。
韩国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但本身国土面积小,存在感低,能欺负得过的全别灭了,剩下的都是打不过的,又没有威名,又被列强围在中间,就像小绵羊掉入狼群,只能是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了。
各国之间虎视眈眈,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横竖都以拉拢韩国为重,而无论韩国怎么选择,都会得罪一方,所以在多方政权的拉扯下,韩国成了墙头草,风往哪去往哪儿倒,直到强大的秦国开始统一六国之战,第一个灭了韩国,帮助韩国结束了困扰百年的烦恼。
只能说,韩国开局就是噩梦级的难度,虽然在韩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变法使韩国强胜过一段时间,但无奈地理位置太尴尬,短暂的强盛后就是急速衰落,任由列强欺凌,即便有强弓劲弩和削铁如泥的宝剑,但也只能勉强自保,苟延残喘,直到公元前230年被灭,可见想在乱世中存活,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啊!
Ⅳ 因地理位置举足轻重的韩国,是怎么做到跻身战国七雄的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魏国在接连惨败于齐、秦之后,惠王被迫协同韩及其他小国诸侯赴徐州朝见齐威王,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即所谓“徐州相王”;此后中国进入了群雄角逐、纵横捭阖的混战时期。
由于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国“七雄”当中的齐、秦、楚三国地广兵强,各自的综合实力均超过了其他诸侯。三强之间实力相对均衡,谁都没有绝对把握战胜对手。因为统一条件尚未成熟,任何一强要想吞并邻国,都会遭到其他数国的联合抵制与阻击,难以一举成功。
既然兼并天下的时机未到,齐、秦、楚等强国便暂且奉行徐图进展、谋求霸权的策略。一方面,胁迫或拉拢其他中小国家加入本方阵营,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形成对敌优势,即所谓“合纵”、“连横”。另一方面,通过蚕食邻土以增强国力,打击并削弱争霸对手。待到时机成熟,再来扫清寰宇,一统海内。
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斗争里,韩、魏两国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所附从的某个强国往往会取得作战的胜利,甚至能够不战而迫使对手割地求和。齐、秦、楚为了达到控制韩魏的目的,在军事和外交活动中各施谋略。而齐、楚争霸失利,秦国最终获胜,得以独步天下,这一结果与它们争夺韩魏的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韩国所处的地利形势
军事地理学上的“枢纽区域”,也叫做“锁钥地带”,指的是处于交通要道,在对立作战的双方或数方中间的“兵家必争之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夺取、控制了这一区域,就可以阻挡敌方的进击,并使自己能够向几个战略方向运动兵力,获得战争的主动权。战国中期的枢纽区域,由位居中原腹地的韩、魏两国构成。
韩国国土分布于豫西和豫南的丘陵山地、晋南谷地,以及国都新郑所在的豫东平原。《汉书·地理志》日:“韩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颍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皆韩分也。”
苏秦日:“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
韩国在军事地理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控制了当时中国几条重要的水陆交通干线。如通往东西方的陆路有:豫西走廊,西端的重镇临晋、陕、焦、曲沃属魏,宜阳和东端的成皋、荥阳与管属韩;晋南豫北通道中段的上党、轵道分属韩、魏。
连接南北方的大道则由燕赵南下,进入魏地的邺、朝歌,渡过黄河,经韩之管城(今河南郑州)、国都郑(今河南新郑),直赴楚国的方城。联系全国两大经济区域——关中与山东的水路,是由消水入黄河,历三门、孟津,到达韩之荥阳、魏之延津,黄河中游河段两岸多是韩、魏领土,几处重要渡口如陕津、武遂、河阳、白马俱在其内。荥阳又是黄河与济水的分流之处,魏惠王时开凿鸿沟运河,把济水与汝水、泗水、淮水联结起来,在河淮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运交通网,韩之荥阳与魏之大梁都是总绾几条河道的枢纽。
所以申不害说:“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当作“王”)。”这简直是要国君用阴谋权术来驾驭臣下、统治人民了。
申不害不但主张国君要用术,而且要求各级官吏只能做职权范围内的事,不能越职办事;凡不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事,即使知情也不能讲。申不害曾说:“治不逾官,虽知弗言。”其目的还是为了防止臣下篡夺大权。但是这样一来,只能使得国君听不到真实的意见,不了解真实的情况,所以韩非曾对此提出批评。
申不害所讲的术,客观上是君主专制统治体制下官僚制度推行后必然的产物。这种阴谋权术,不仅国君可以用来驾驭臣下,大臣也可以用来争权夺利,“故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申不害这样用术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成效是比较差的。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但韩国的改革有一个根本性的局限,即不大重视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各个方面进行彻底性的变革,因而效果受到影响。变法主持人韩昭侯、申不害一死,改革就不能继续下去,终战国之世,韩国一直积弱积贫,无太大的作为。
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我想与申不害的变法也不无关系。
Ⅵ 能否简述一下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呢
韩是古国名,东周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国最闻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维却为秦国所用。
历史沿革
来源
韩国来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算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分割,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强盛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闻名的武器--弩,为各国所害怕。所谓“全国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反常尖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华夏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
Ⅶ 战国时期的韩国是怎样的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
Ⅷ 能否简述一下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吗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里面的“韩”就是指韩国,
韩国发展的历程
韩国:公元前402-230年。
韩国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国被灭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韩国地处华夏,因地势原因,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围住,可以说是夹缝中求生,但奈何邻国强大,处处打压,所以彻底没有开展的空间,并且疆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秦国也是专拿软柿子捏,因此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公元前230年消亡。
在楚汉争霸时期,韩国出现了短暂的复国,后跟随刘邦入关,攻打项羽,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不能容忍中原还有个韩国,于是将韩王信改封太原,韩王信忿而叛汉归顺了匈奴。至此韩国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Ⅸ 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呢
首先说,韩国能跻身战国七雄,凭的是实力。可能有的人以结果为导向,认为韩国是第一个被秦国所灭亡,就质疑韩国被列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合理性,这是不对的。事实上从“三家分晋”到战国称雄初期,韩国是韩、魏、赵三国中实力最强的。
韩国、魏国、赵国均脱胎于晋国。韩国领导人的先祖辅助晋国,被封在韩原,所以后代宗族人以国为氏,称韩氏。晋景公时期,司寇屠岸贾作乱,要杀光赵氏,若不是韩氏后人韩厥暗中帮忙,就不会有赵氏孤儿续存,更不会有后面的赵国什么事。
公元前542年,韩武子去世,他的儿子即位,被赐封侯爵,也就是景侯。
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进攻郑国,占领了雍丘。因晋君势微,无力主持土地分封,卿族各自占领的领地都归自己,而晋君还要不停地赐封土地给有功之人,变成土地越来越少,韩、赵、魏三家的领地越来越多,晋国的瓦解已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