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长平之战后,魏国选择支援赵国,可韩国为何选择沉默呢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取代廉颇,意图速战速决,结果被白起击败。包括主将赵括在内的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由强转弱,这就是着名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10月,在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国都城邯郸。公元前257年12月,在赵国岌岌可危的时候,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由此,在长平之战后,魏国和楚国都选择支援赵国。其中,就魏国来说,和赵国都出自晋国。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魏国选择支援赵国,可韩国为何选择沉默呢?
到了公元前273年,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军速度进行长途奔袭,秦军突然出现在华阳的战场上,大败赵、魏联军。
由此,在华阳之战中,赵国和魏国进攻韩国,结果被秦国击败了。而这,无疑导致韩国对赵国比较怨恨了。
另一方面,韩国之所以对岌岌可危的赵国保持沉默,也和自身的实力存在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综合实力是最弱的。而到了长平之战前,韩国的疆域遭到了秦国的步步蚕食,比如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
Ⅱ 韩国是三晋最弱的魏赵为什么不吞并韩国呢
韩国、赵国、魏国称为三晋,同气连枝,相互倚靠,但韩国是三晋乃至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
魏国最初也打过韩国的主意,但是因韩国“扩张不足、自保有余”的基本实力和诸侯间勾心斗角而无法得逞。战国中后期,列国受秦国威胁,保存本国社稷为上,根本没有心思再打韩国的主意。
(韩国灭郑前,三晋形势图)
在早期战国政治舞台上,韩国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两件事:吞并郑国和申不害变法。
进入战国,昔日的春秋小霸郑国逐渐走向没落。韩国把都城都迁到两国边境上了,目的不言而喻。前375年,韩哀侯在位期间,韩国打了一次漂亮的“闪电战”,十五万韩国大军攻入郑国,一举占领郑国首都新郑,速战速决灭亡了郑国。韩国随即迁都新郑。通过兼并和消化韩国地盘大增,实力大涨,也在战国站稳了脚跟。
Ⅲ 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何韩国在三晋中最为弱小呢
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什么韩国最弱?根本原因就是统治者的水平行,在三家分晋的初期,三家的基础实力都差不太多,但三国统治者的眼光与对时局的把握不一样,而这种差距的不断积累,最终造成了韩国远远落后于其他两国。
战国以来,魏国有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齐国有孙膑练兵以及稷下学宫的智囊团、赵国有胡服骑射、楚国有吴起练兵、秦国有商鞅、张仪、范雎等人的变法谋国、还有苏秦的倡导下形成合纵联盟与相对的秦之连横。而在各国都在求变的这段时间里,韩国只有一次申不害相韩的振作。
韩国早期的工艺水平还是很高的,武器制造业很有水平,但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较其他几国差了一些,加上最为主要的统治者水平偏低,最后也只能在三家之中垫底了。
Ⅳ 三家分晋后,赵国实力强于魏、韩,为何魏国却占得先机首霸中原
在三家分晋后,赵国的实力明显是最强大的,不仅仅是和魏国与韩国相比,哪怕放眼于所有国家,赵国的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但令人意外的是,魏国却率先实现了对于中原的称霸。
Ⅳ 三家分晋后,魏赵两国都曾辉煌过,为何韩国却一直默默无闻呢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心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后迁至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在申不害执掌韩国朝政的时候,其推行的变法内容,同秦国的讲求法度并不一样,而是讲求“术变”。这个“术变”而是以权术的方式,提升君主的威望,以此来制衡群臣。并且,通过术治的方式,达到选贤举能的方式。这样的情况,虽然使得韩国在短时间内强盛了起来,但是随着君主与申不害的离世,因为未能触及根本,使得这场变法最终无疾而终。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因此申不害变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而就秦国来说,虽然秦惠文王除掉了商鞅,不过,商鞅变法的大部分内容则得到了保留和执行,这成为秦国持续崛起的重要原因。
Ⅵ 三家分晋之后,为何魏、赵均辉煌过,而韩国则一直默默无闻
春秋与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就是三家分晋。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被分为韩国、魏国和赵国。
这一事件标志着,天下正式进入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加入了争霸的行列,自此秦齐楚魏燕赵韩七个国家逐鹿中原。
一个国家能够强盛起来,他的成功是基于多个方面,一方面是拥有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还是拥有合理的发展方向。而韩国却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占据他既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缘政治也没有能够有正确的发展方式。
因此本身实力弱小的韩国,发展不起来也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事。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韩国的历代国君没能找到一条适于韩国生存的道路,因而才让韩国在争霸之中与其他国家渐行渐远。
Ⅶ 韩国是三晋最弱的魏赵为什么不吞并韩国
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而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就是三家分晋。春秋末期,赵、韩、魏三家分晋,瓜分了晋国,并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此事标志着晋国的逝去和周天子权威的丧失。
而在这赵、韩、魏三家中,赵国一开始分到的领土是最大的,魏国次之,韩国最小,当时的实力对比为赵国>魏国>韩国。
战国中后期发生过一件事情,那就是五国伐齐,此事的起因就是齐国灭了宋国。
宋国史称“千乘之国”,是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韩国虽说在体量上和其他几国无法相比,但也不会比宋国差。
可就是这么个中等诸侯国,齐国灭了他,却犯了众怒,以至于被人联合攻打。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齐国打破了各国之间维系多年的平衡。
在那个年代,大国吞并小国屡有发生是不假,可宋国可不是小国。再者,齐国灭宋以后,就能直逼魏、赵等国,这给了他们莫大的压力。
这才有了五国伐齐。
韩国这里也是如此,韩国连接赵、魏、秦、楚等国,从地理位置上,几乎就是西边的“宋国”,一旦强大的魏国灭了韩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未可知。
因此,魏国他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