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外留学生学历认证怎么认证的
需要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上服务大厅认证。
特别提示:
1、认证申请所需所有材料均仅需在线上传电子版,请勿将申请材料原件寄至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2、扫描上传的申请材料需为原件的彩色扫描件,应忠实于原件,保证清晰、完整。否则有可能影响认证评估进度,造成认证评估不通过。
3、如需认证多个文凭证书,请务必每个单独提交认证申请,请勿在一个认证申请里上传多个文凭证书。
一、需要认证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以下简称文凭证书)。上传文件格式为:pdf格式,不大于5M。
1、需要认证的文凭证书一般为所在国/地区的官方语言书写,如获得两种语言的文凭证书,源语言文凭证书必须上传,其他语言可选择性上传;
2、如需要认证的文凭证书的正反面均有文字图案,应同时提供其正反面的扫描件;
3、申请人如无法提供获颁的文凭证书,我中心原则上无法提供认证服务。
如文凭证书丢失,请申请人向颁证院校申请补发证书后再提交认证申请,如颁证院校无法补发证书则应提供证书副本、或院校官方出具的学位授予证明(通常由学生注册部门或教务部门开具),并提供《文凭证书无法提交声明》(下载模板,填写后上传)。请注意,此类申请人还需提交学习期间完整成绩单。
请注意,“证明信”往往核查困难,因此评估时间有可能超出文凭证书的正常认证周期,甚至可能无法通过认证评估。
持“证明信”提交申请获得的认证结果与持文凭证书提交申请获得的认证结果有可能存在差异。在认证评估完成后,我中心不再受理要求替换认证对象的复核申请。
二、国(境)外学习期间使用的护照(通行证)及签证(签注)。上传文件格式为:jpg格式,每张不大于1M。
在国外学习的申请人:应提供在外学习期间使用的护照。需扫描上传的内容包括:首页(个人信息页)、学习期间签证页(电子签或居留卡也需提供)。
如所认证的文凭证书早于10年前颁发,申请人还需提供学习期间使用的护照上所有的出入境章。
在港澳台地区学习的申请人:应提供学习期间使用的通行证。需扫描上传的内容包括:首页(个人信息页)、学习期间签注记录(卡式通行证需提交正面及背面)。如所认证的文凭证书早于10年前颁发,申请人还需提供学习期间通行证上所有的出入境章。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学习的申请人:如在国(境)外学习时间不足6个月(180天)需提供个人身份证正、反两面扫描件,不需要提交护照相关信息;
如在国(境)外学习时间超过6个月(180天),请按照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学习的要求准备材料。
其他相关材料
上传文件格式为:jpg格式,每张不大于1M。
1、在国(境)外颁证院校学习时间不满足学制要求的申请人务必提供学习期间完整成绩单或研究证明;
2、有多国、多校学习经历,或系就读院校所在国与颁证院校所在国不一致的申请人,务必提交学习期间完整成绩单;
3、为了便于准确判断申请人的专业领域,建议申请人提交学习期间完整成绩单;
4、由于少数国别教育制度的差异,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匈牙利、爱尔兰、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还需提供额外申请材料(可点击国别名称查看详情);
5、为确保认证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而需要申请人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以补充材料通知为准)。
以上内容参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上服务大厅认证-国(境)外学位学历认证申请材料--适用于中国内地居民
2. 韩国的硕士学历在中国如何认证
可以在国内的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办理学历认证,认证需要的材料如下:
1、填写完整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申请表一份
2、一张二寸彩色证件照片(蓝色背景)
3、本人身份证或户口页复印件,验看原件(港澳居民提供身份证明及来往内地通行证复印件,验看原件);
4、本人护照所有页复印件(在合作办学外方学校有学习经历者提供),验看原件;
5、所获合作办学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复印件,验看原件;
6、合作办学学习成绩单复印件,验看原件;
7、获得的国(境)外证书和成绩单的中文翻译件原件(须经正规翻译机构(公司)进行翻译,个人翻译无效);
8、合作办学中方学校开具的学习经历证明复印件,验看原件。
一般情况,整个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评估过程需要20个工作日以上。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间不包括邮寄时间,工作日从留学生服务中心收到齐全的申请材料并通过初审的当日开始计算,至认证结果发放(寄出)之日结束。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每份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收费360元人民币。
(2)韩国全日制硕士证如何认证扩展阅读:
评估标准
1、证书颁发院校是否被纳入所在国(中国)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是否拥有合法学位授予资格。
2、学生自高中开始,获得证书全过程整体学习经历中各阶段的连续性与衔接性。
3、学生在证书颁发院校所在国的学习居留时间和签证类型。
4、学习方式(如远程,函授不被认可)。
5、涉及国家地区间跨境合作教育形式获得证书的认证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本标准审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