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毛笔书法的起源
书法的起源: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书法五种书体
1、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2、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3、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4、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5、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B. 只有汉字有毛笔字吗
毛笔是中国发明的,随着中华文明一起向周边扩散,东南亚文化圈的国家都有用毛笔书写。
日本,朝鲜,越南也都喜欢使用毛笔。
C. 毛笔字是那个国家发明的
应该是我们中国发明的。日本和韩国也没有剽窃,只是当时中国还是处在世界强国的队伍里的时候,周遭邻边的那些小国都效仿,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的吧。
所以你会发现,日本字和韩国字都和汉字有异曲同工之处。
D. 除了中国,有其他国家使用软笔吗
没有了,只有我们用软笔。我们的毛笔,软毛加木管或竹管做得,主要有兔毛,黄鼠狼的毛,羊毛、鼬毛、鼠毛等~蘸墨汁些,外国毛笔是羽毛笔,鸟身上的硬毛,蘸钢笔那种墨水写。我们的毛笔,毛在下,用于写字;外国的毛笔,毛在上,用于握笔。西方的毛笔是禽羽,属于硬笔,这是他们的文字是字母;我们的毛笔是兽毛做的,属于软笔,中国字的笔画书写需要软笔。
E. 谁知道关于中国的笔的发展历史
1、笔 由 何 人 发 明 ?
自 古 就 有 蒙 恬 造 笔 之 说 , 但 查 “ 史 记 ” 蒙 恬 传 却 没 有 造 笔 的 事 , 只 有 张 华 的 “ 博 物 志 ” 有 “ 蒙 恬 造 笔 ” 的 记 载 。 秦 在 公 元 前 二 二 一 年 统 一 天 下 , 蒙 恬 因 功 被 拜 为 内 史 , 这 个 职 位 , 与 用 笔 有 关 , 因 为 撰 稿 、 撰 述 和 抄 写 公 文 , 乃 是 史 官 的 职 责 , 这 也 许 是 导 致 蒙 恬 改 进 书 写 工 具 的 原 因 。 博 物 志 说 “ 造 ” 笔 , 但 “ 造 ” 的 意 义 , 不 一 定 是 发 明 , 也 可 说 是 “ 制 作 ” 。
马 缟 的 “ 中 华 古 今 注 ” 有 一 段 话 , 或 许 可 说 明 世 人 认 为 蒙 恬 发 明 笔 的 误 会 , “ 牛 享 问 曰 : ‘ 古 有 书 契 , 便 应 有 笔 , 世 称 蒙 恬 造 笔 何 也 ? ’ 答 曰 : ‘ 自 蒙 恬 始 作 秦 笔 耳 , 以 拓 木 ( 亦 作 枯 木 ) 为 管 , 鹿 毛 为 柱 , 羊 毛 为 被 , 非 兔 毫 竹 管 也 。 ’ ” 也 就 是 说 , 蒙 恬 只 是 用 枯 木 及 鹿 、 羊 毛 等 , 制 造 了 他 们 秦 国 所 用 的 笔 。 马 缟 的 这 一 注 解 , 与 晋 朝 崔 豹 的 “ 古 今 注 ” 相 似 , 注 中 也 说 “ 蒙 恬 始 造 即 秦 笔 耳 … … ” 。
实 际 在 蒙 恬 之 前 , 古 代 的 文 献 , 早 就 有 用 笔 的 事 , 如 “ 尔 雅 释 器 ” 有 “ 不 律 谓 之 笔 ” 。 “ 礼 记 ” “ 曲 礼 ” 有 “ 史 载 笔 , 士 载 言 ” , “ 物 原 ” 有 “ 伏 羲 初 以 木 刻 字 , 轩 辕 易 以 刀 书 , 虞 舜 造 笔 , 以 漆 书 于 方 简 ” 。 “ 尚 书 中 侯 ” 有 “ 龟 负 图 出 , 周 公 援 笔 以 写 之 ” 。 其 他 还 有 “ 战 国 策 ” 上 记 载 齐 后 将 死 时 , 叫 她 的 儿 子 “ 取 笔 牍 受 言 ” 的 故 事 。 徐 坚 根 据 尚 书 及 曲 礼 的 史 实 , 在 他 的 “ 初 学 记 ” 中 , 较 明 白 解 释 世 传 蒙 恬 造 笔 的 原 因 : 或 者 当 时 的 许 多 国 家 没 有 笔 的 名 称 , 只 有 秦 国 独 得 , 蒙 恬 更 将 笔 “ 损 益 ” ( 改 良 ) 罢 了 。
笔 究 竟 是 何 人 发 明 , 恐 怕 很 难 找 到 答 案 , 只 可 说 是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一 些 人 。 从 近 年 古 代 文 物 的 发 现 , 可 以 证 明 竹 、 帛 上 的 文 字 图 画 , 是 使 用 毛 笔 的 , 并 且 还 有 用 竹 、 木 枝 杆 做 的 毛 笔 实 物 出 土 , 如 一 九 五 四 年 , 长 沙 古 墓 中 发 现 的 战 国 笔 , 笔 管 与 笔 套 ( 整 支 笔 装 入 套 中 ) , 却 是 竹 制 , 笔 头 是 动 物 毛 , 可 能 是 兔 毫 , 笔 全 长 二 一 公 分 , 套 长 二 三 . 五 公 分 。 商 代 及 周 朝 的 金 器 款 识 , 很 显 然 不 是 硬 笔 写 了 来 翻 铸 的 。 殷 商 的 甲 骨 文 卜 辞 , 看 得 出 来 是 用 毛 笔 写 后 再 刻 。 中 研 院 董 作 宾 故 院 士 , 在 他 的 “ 甲 骨 文 断 代 研 究 例 ” 中 , 还 说 到 在 公 元 前 一 四 ○ ○ 年 - 一 二 ○ ○ 年 间 的 牛 骨 上 , 有 用 毛 笔 和 墨 汁 已 写 好 文 字 还 没 有 契 刻 的 。 同 样 情 形 , 在 陶 器 上 , 安 阳 出 土 的 殷 代 陶 片 中 , 也 有 一 个 以 笔 墨 书 写 的 大 字 - “ 祀 ” 。
更 早 一 点 , 在 史 前 时 期 , 从 河 南 仰 韶 及 西 安 半 坡 等 新 石 器 时 代 遗 址 的 彩 陶 , 上 面 的 花 纹 、 卷 企 和 符 号 , 都 必 须 用 软 的 毛 笔 才 能 画 成 。 又 在 甘 肃 辛 店 发 现 的 彩 陶 , 上 面 有 人 、 鸟 、 大 及 车 轮 等 图 画 , 有 些 学 者 认 为 那 是 中 国 较 原 始 的 图 画 文 字 。 近 百 年 来 陆 续 出 土 的 古 陶 甚 多 , 至 秦 时 已 汇 集 陶 文 八 百 余 字 , 能 辨 识 者 不 到 半 数 。
2、最 初 使 用 的 毫 与 笔 管
我 们 从 甲 骨 文 及 陶 器 上 所 见 的 笔 迹 , 只 知 道 用 的 是 软 笔 毛 , 却 无 法 确 定 究 竟 是 植 物 纤 维 或 是 动 物 毛 ? 但 是 因 为 植 物 纤 维 柔 软 度 不 够 , 且 容 易 折 损 , 其 可 能 性 较 少 , 如 为 动 物 毛 , 又 是 何 种 动 物 ? 这 些 问 题 , 仍 有 许 多 未 明 之 处 。 长 沙 出 土 的 战 国 毛 笔 , 它 的 笔 头 传 为 兔 毛 , 此 为 公 元 前 三 四 百 年 之 物 , 再 早 至 公 元 前 一 四 ○ ○ 年 以 前 , 用 于 甲 骨 及 陶 器 的 笔 , 用 何 种 兽 毛 ? 则 尚 未 知 。
笔 本 字 为 幸 , 在 金 器 与 甲 骨 上 都 有 , 罗 振 玉 等 考 释 为 象 形 字 , 为 用 手 持 笔 状 。 我 们 从 以 上 金 文 及 甲 骨 文 尚 可 看 出 , 大 多 数 用 右 手 持 笔 , 也 有 用 左 手 的 , 大 多 数 的 笔 端 , 多 为 分 岔 状 , 也 有 几 字 不 分 岔 的 。
现 代 的 木 工 打 样 多 用 铅 笔 , 几 十 年 前 用 的 是 墨 斗 , 用 时 除 墨 线 以 外 , 还 用 竹 片 端 部 制 为 扁 平 丝 状 的 竹 笔 , 这 种 笔 只 能 画 直 线 , 不 能 写 字 。 笔 者 在 泰 国 北 部 山 区 及 印 尼 旅 游 时 , 见 到 佛 教 贝 叶 经 上 的 文 字 , 均 匀 如 铁 线 , 笔 痕 深 入 贝 叶 : 又 亲 眼 见 到 岑 里 岛 人 将 竹 签 削 尖 , 沾 墨 水 液 , 作 绵 密 的 细 笔 画 , 竹 笔 尖 没 有 分 岔 , 尖 端 如 锥 , 使 用 后 若 线 条 太 粗 , 可 随 时 用 刀 再 将 竹 笔 削 尖 。 由 此 实 例 推 想 , 竹 木 尖 笔 , 一 笔 可 用 甚 久 , 并 可 就 地 取 材 , 应 与 毛 笔 未 周 前 之 原 始 笔 类 似 , 或 者 说 , 在 用 兽 毛 等 软 笔 之 前 , 曾 经 过 一 段 用 硬 笔 的 时 期 。
宋 人 赵 希 鹄 说 : “ 上 古 以 竹 挺 点 漆 而 言 ” 。 “ 拾 遗 记 ” 有 记 载 任 叔 本 “ 削 荆 为 笔 ” 。 “ 白 孔 六 帖 ” 有 “ 于 阗 以 木 为 笔 ” 。 “ 南 史 ” 也 说 陶 弘 景 “ 以 荻 为 笔 , 画 灰 中 学 书 ” 。 这 些 魏 晋 以 后 的 文 件 记 录 , 看 出 毛 笔 虽 已 大 量 使 用 , 仍 有 人 使 用 非 毛 笔 的 事 。 英 国 探 险 家 史 坦 因 一 九 ○ ○ 至 一 九 ○ 一 年 在 新 疆 时 , 曾 在 和 阗 及 尼 雅 发 现 芦 苇 及 木 枝 削 尖 做 的 笔 , 也 有 木 端 开 岔 者 , 据 推 测 为 三 世 纪 以 后 之 物 , 此 项 实 物 , 与 古 文 献 各 记 载 相 合 , 也 可 证 明 硬 笔 在 中 古 曾 被 使 用 的 不 虚 , 与 上 古 有 被 使 用 的 可 能 。
一 九 三 二 年 左 西 北 居 延 发 现 的 汉 朝 制 笔 , 未 用 竹 管 , 而 是 用 四 条 木 片 夹 住 笔 头 , 用 两 条 麻 线 捆 扎 而 成 。 居 延 也 发 现 一 些 无 管 的 毛 制 笔 头 , 这 是 否 意 味 着 , 当 时 胶 笔 头 入 竹 管 之 漆 不 良 , 容 易 脱 落 , 才 会 用 木 片 捆 扎 再 用 ? 或 汉 以 前 的 笔 , 有 圆 竹 管 与 木 片 夹 管 同 时 存 在 ?
三 国 时 制 毛 笔 的 高 手 韦 诞 , 他 的 “ 笔 经 ” 上 曾 说 , 先 取 坚 韧 的 毛 当 锋 , 软 毛 后 以 为 辅 , 同 麻 捆 束 , 入 骨 中 时 “ 固 以 漆 液 ” , 再 将 毛 理 顺 后 , “ 泽 以 海 藻 ” , 就 可 濡 墨 而 试 , 终 日 使 用 也 不 会 败 坏 。 可 见 三 国 时 制 笔 法 与 现 在 相 同 , 且 可 制 成 很 好 的 笔 。 圆 管 较 夹 管 执 握 与 使 用 都 方 便 , 且 固 毛 之 胶 已 获 改 善 , 此 后 用 木 片 夹 住 毛 头 的 笔 , 便 逐 渐 被 淘 汰 了 。
3、制 笔 材 料 的 改 变
笔 管 材 料 以 竹 与 木 为 主 , 至 今 未 变 , 取 其 轻 便 , 容 易 操 纵 , 这 是 真 正 用 于 书 写 的 笔 。 汉 朝 时 天 子 用 的 笔 管 , “ 以 错 宝 为 酣 ” , 即 是 说 笔 管 的 下 半 部 , 用 镀 金 及 宝 石 装 饰 。 昔 时 皇 太 子 初 拜 , 给 以 “ 漆 笔 ” 。 曹 公 器 物 中 有 “ 琉 璃 笔 ” 。 晋 武 帝 赐 张 华 有 “ 麟 角 笔 ” 。 梁 元 帝 分 别 用 “ 金 管 ” 、 “ 银 管 ” 、 “ 斑 竹 管 ” 录 记 忠 臣 义 士 文 章 之 美 者 。 唐 朝 大 书 家 欧 阳 询 的 儿 子 欧 阳 通 , 喜 欢 用 的 笔 为 象 牙 或 犀 牛 角 做 的 管 , 狸 毛 为 心 并 裹 以 秋 天 肥 兔 的 毫 , 非 此 不 书 。 可 见 笔 管 的 种 类 , 在 晋 以 后 , 已 日 渐 增 多 。 王 羲 之 则 对 此 类 较 重 的 笔 管 不 表 认 同 , 在 他 的 “ 笔 经 ” 中 说 : “ 昔 人 或 以 琉 璃 、 象 牙 为 笔 管 , 丽 饰 则 有 之 , 然 笔 须 轻 便 , 重 则 踬 矣 。 近 有 人 以 绿 沉 漆 竹 管 及 镂 管 见 遗 , 斯 方 可 玩 , 何 必 金 玉 。 ”
笔 的 主 要 功 能 在 记 事 , 自 魏 晋 以 后 , 除 了 可 以 耐 久 记 事 以 外 , 更 加 入 法 书 艺 术 的 功 能 , 亦 即 必 须 适 应 书 家 艺 术 表 现 的 要 求 , 这 又 牵 连 到 毫 毛 的 好 坏 , 与 制 作 法 的 考 究 两 方 面 。
王 羲 之 “ 笔 经 ” 说 , 汉 时 已 用 兔 毫 , 以 赵 国 的 最 好 , 理 由 是 赵 国 广 泽 多 细 草 , 兔 食 后 增 肥 , 毫 长 而 锐 , 采 收 的 季 节 以 八 月 为 佳 , 七 月 者 毫 焦 而 嫩 , 九 月 则 毫 脆 而 秃 。 笔 经 中 还 说 到 掺 和 人 发 与 青 羊 毛 的 事 。 南 北 朝 时 , 制 笔 者 正 流 行 试 用 各 种 兽 毛 , 除 前 述 兔 、 青 羊 、 人 发 外 , 王 隐 “ 笔 铭 ” 还 提 到 用 鹿 毛 : “ 法 书 要 录 ” 说 王 羲 之 用 鼠 须 笔 ; “ 博 物 志 ” 有 虎 仆 ( 即 九 节 狸 ) 毛 , 野 鸡 毛 : 及 陶 隐 居 用 羊 须 等 等 。 现 时 台 湾 流 行 的 胎 毛 笔 , 也 是 从 南 北 朝 时 始 创 , “ 酉 阳 离 俎 ” 就 有 一 项 记 载 说 : “ 南 朝 有 姥 , 善 作 笔 , 萧 子 云 尝 书 用 笔 , 心 用 胎 发 ” 。
南 北 朝 以 后 , 各 种 兽 毛 , 都 被 使 用 , 如 狼 毫 、 猩 猩 毛 、 石 鼠 、 貂 鼠 、 鸭 毛 、 猪 毛 、 鸡 足 毛 等 , 而 用 牛 耳 毛 、 山 马 毛 为 制 笔 材 料 , 未 见 较 早 古 籍 记 载 , 似 乎 是 近 百 年 之 事 。
4、两 大 制 笔 区
笔 的 生 产 地 , 不 如 纸 与 砚 之 固 定 , 因 纸 砚 皆 从 原 料 集 中 产 地 而 得 名 , 笔 毫 取 得 分 散 , 纵 得 好 料 , 不 得 良 工 , 也 形 同 废 物 , 而 且 纵 得 良 工 良 笔 , 不 得 识 货 者 , 尤 其 是 名 书 画 家 的 称 赏 , 也 不 能 成 名 , 因 此 两 千 年 来 名 笔 的 记 录 不 少 , 而 名 笔 的 名 产 地 却 不 多 。
中 山 兔 毫 , 为 王 右 军 所 推 崇 , 中 山 在 宣 州 冻 水 县 。 唐 朝 时 宣 城 制 笔 , 甚 为 有 名 , 白 居 易 的 诗 说 : “ 宣 城 石 上 有 老 兔 , 食 竹 饮 泉 生 紫 毫 ” 。 又 有 “ 每 岁 宣 城 进 笔 时 , 紫 毫 之 价 如 金 贵 。 ” 紫 毫 笔 贵 的 原 因 , 一 为 感 叹 贡 笔 用 毫 多 , 民 间 难 买 到 , 另 一 原 因 可 能 从 右 军 笔 说 , 只 有 仲 秋 八 月 时 , 兔 肥 毫 长 , 最 为 合 用 , 孟 秋 及 季 秋 则 毫 焦 脆 , 紫 笔 乃 成 为 次 品 。
宣 城 笔 到 宋 朝 , 名 气 未 衰 , “ 避 暑 录 ” 说 : “ 笔 出 于 宣 州 , 自 唐 惟 诸 葛 一 姓 , 世 传 其 业 , 治 平 嘉 佑 年 间 ( 一 ○ 五 六 - 一 ○ 六 七 ) , 得 诸 葛 笔 者 , 率 以 为 珍 玩 。 ” 。 诸 葛 家 族 中 , 以 诸 葛 高 最 有 名 , 其 次 为 诸 葛 元 。 黄 山 谷 说 与 宣 城 邻 近 的 叙 州 有 吕 道 人 , 夥 州 有 吕 大 渊 , 皆 为 名 手 。 元 以 后 , 宣 城 的 制 笔 声 望 , 逐 渐 南 移 到 邻 州 , 如 徽 州 、 新 安 等 , “ 六 研 斋 笔 记 ” 有 新 安 四 宝 之 说 : 即 澄 心 堂 的 纸 、 汪 伯 立 的 笔 、 李 延 珪 的 墨 及 羊 斗 岭 旧 坑 的 砚 。 宣 城 、 徽 州 、 新 安 等 , 都 在 安 徽 的 长 江 以 南 , 为 文 房 四 宝 的 名 产 区 , 自 唐 宋 以 来 一 千 余 年 , 盛 名 不 坠 。
浙 江 省 湖 州 ( 今 吴 兴 县 ) 的 善 链 镇 , 受 大 书 家 智 永 禅 师 的 影 响 , 自 隋 以 后 逐 渐 为 产 笔 之 地 , 在 唐 宋 间 , 被 宣 笔 之 大 名 所 淹 , 湖 笔 尚 无 名 位 , 元 时 出 现 冯 应 科 、 张 进 中 、 沈 秀 荣 、 潘 文 新 等 名 制 笔 家 , 乡 人 受 其 直 接 间 接 的 指 导 与 互 磋 , 故 制 笔 之 功 夫 大 进 , 人 材 辈 出 , 有 “ 浙 间 笔 工 麻 粟 多 ” 之 语 , 故 湖 笔 之 名 大 噪 , 取 代 了 宣 笔 地 位 。 湖 州 人 中 赵 子 昂 的 字 , 钱 舜 举 的 画 , 冯 应 科 的 笔 , 被 称 为 “ 吴 兴 三 绝 ” 。
湖 洲 笔 系 虽 也 制 紫 毫 、 兼 毫 、 鸡 毫 , 而 以 制 羊 毫 为 有 名 。 羊 毫 最 早 受 北 宋 试 用 , 逐 渐 改 进 , 元 以 后 也 许 因 为 书 风 画 风 与 纸 质 的 改 变 , 元 人 多 用 羊 毫 , 助 长 了 湖 笔 声 势 , 加 以 湖 州 本 地 , 出 产 优 良 羊 毫 料 , 邻 近 的 陕 石 、 嘉 善 等 地 , 亦 为 好 羊 毛 料 供 应 地 , 宣 州 多 山 , 盛 产 兽 类 , 原 料 条 件 不 同 , 乃 成 为 湖 笔 取 代 宣 笔 主 要 原 因 。
4、毛 笔 的 别 名 与 古 笔 制 法
笔 与 文 人 结 缘 后 , 就 不 免 被 文 人 称 道 或 嘲 弄 , 雅 意 者 称 笔 为 “ 龙 须 友 ” 、 “ 八 体 书 生 ” 、 “ 柔 翰 ” 、 “ 实 相 枝 ” 、 “ 翘 轩 宝 扫 ” 。 或 以 毫 为 名 称 者 如 “ 毛 颖 ” 、 “ 纤 锋 ” 、 “ 毛 元 锐 ” 、 “ 毛 文 锋 ” 、 “ 毛 生 ” 、 “ 宣 毫 ” 等 。 或 以 管 为 名 称 如 “ 彤 管 ” 、 “ 管 子 文 ” 、 “ 管 城 子 ” 、 “ 漆 管 ” “ 素 管 ” 、 “ 越 管 ” 等 。 戏 谑 的 文 人 , 称 笔 为 “ 毫 锥 ” 、 “ 文 章 货 ” 、 “ 尖 头 奴 ” 、 “ 毛 锥 子 ” , 对 于 用 过 的 笔 , 则 被 称 为 “ 秃 友 退 锋 郎 ” 。 有 用 神 名 的 如 “ 佩 阿 ” 、 “ 昌 化 ” , 另 外 也 有 用 官 名 称 呼 , 如 “ 藏 锋 都 尉 ” 、 “ 中 书 令 ” 、 “ 管 城 侯 ” 、 “ 文 翰 将 军 ” 、 “ 畦 宗 郎 居 ” 、 “ 黑 曹 都 统 ” 、 “ 黑 水 郡 王 ” 兼 “ 毫 州 刺 都 ” 等 。 可 以 说 笔 是 文 房 四 宝 中 , 名 称 最 多 的 一 宝 。
战 国 时 代 的 制 笔 法 , 据 一 九 五 四 年 长 沙 左 家 公 山 掘 出 墓 葬 报 告 , 杆 长 一 八 . 五 公 分 ( c m ) , 径 ○ . 四 公 分 , 毛 长 二 . 五 公 分 , 笔 毛 不 是 插 入 管 内 的 , 而 是 将 笔 毛 包 住 杆 的 一 端 , 用 丝 线 扎 紧 , 外 面 涂 漆 。 汉 朝 的 制 笔 法 , 据 一 九 二 二 年 发 现 的 “ 居 延 笔 ” , 是 用 四 条 木 片 夹 住 笔 头 。 三 国 时 韦 诞 制 笔 , 在 他 在 “ 笔 经 ” 上 说 , “ 制 笔 之 法 , 桀 者 居 前 , 轰 ( 细 毛 ) 者 居 后 , 强 者 为 刃 , 轨 者 为 辅 ( 注 : 指 笔 毛 的 分 布 ) , 参 之 以 麻 , 束 之 以 管 , 固 以 漆 液 , 泽 以 海 藻 ” 。 这 里 所 谓 “ 束 之 以 管 ” , 意 义 不 清 , 有 可 能 是 用 “ 夹 住 ” , 也 有 可 能 是 扎 在 管 上 , 或 插 入 管 穴 内 。 王 羲 之 的 制 笔 法 , 在 他 “ 笔 经 ” 上 说 , “ 采 毫 竟 , 先 以 人 发 抄 , 数 十 茎 , 杂 青 羊 毛 并 兔 毛 裁 齐 平 , 以 麻 纸 裹 柱 根 , 次 取 上 毫 缚 薄 布 柱 上 , 令 柱 不 见 , 然 后 安 之 , 毛 抄 合 锋 令 长 九 分 , 管 修 二 握 , 须 圆 正 方 可 ” 。 这 种 制 作 法 , 是 用 麻 纸 裹 柱 根 , 外 再 包 被 上 笔 的 毛 “ 然 后 安 之 ” , 在 制 成 笔 头 以 后 再 “ 安 之 ” , 当 然 不 是 捆 扎 在 笔 杆 上 了 , 但 是 否 “ 安 ” 在 管 穴 内 , 仍 然 不 明 。 蔡 质 的 “ 汉 官 仪 ” 有 “ 尚 书 令 仆 丞 郎 月 给 赤 管 大 笔 两 枝 ” 。 “ 拾 遗 记 ” 有 “ 晋 武 帝 以 博 物 志 成 , 赐 张 华 麟 角 笔 管 , 辽 西 所 献 也 ” 。 王 羲 之 “ 笔 经 ” 对 管 的 叙 述 , 也 有 “ 昔 人 或 以 琉 璃 象 牙 为 笔 管 , 丽 饰 则 有 之 , 然 笔 头 须 轻 便 , 重 则 踬 矣 ” 。 由 以 上 汉 晋 当 时 所 用 管 的 材 料 推 想 , 玻 璃 、 象 牙 、 兽 角 , 都 是 笔 杆 光 滑 而 粗 大 , 既 不 可 能 切 片 “ 夹 ” 住 , 也 在 扎 捆 时 容 易 滑 脱 , 似 乎 只 有 钻 为 管 孔 , 将 已 制 好 的 笔 头 插 入 孔 中 , “ 固 之 以 漆 ” 一 途 了 。
由 以 上 推 考 , 汉 、 魏 的 制 笔 名 家 , 卫 夫 人 、 王 右 军 、 韦 诞 等 所 制 的 笔 , 是 将 秦 笔 改 良 , 成 为 笔 头 插 入 笔 管 胶 牢 之 法 , 至 今 未 变 。
秦 笔 以 枯 木 为 管 ( 中 华 古 今 注 ) , 一 九 七 五 年 由 湖 北 云 梦 睡 虎 地 , 秦 墓 出 土 三 枝 毛 笔 , 亦 为 木 质 , 但 其 一 端 削 尖 , 乃 掌 皇 帝 起 居 的 近 侍 , 为 记 事 方 便 常 将 笔 端 插 在 发 髻 或 冠 上 , 故 其 端 尖 称 为 “ 簪 笔 ” , “ 汉 书 赵 充 国 传 ” 有 : “ 安 世 本 持 簪 笔 , 侍 孝 武 帝 数 十 年 ” 之 语 , 可 见 东 汉 初 年 , 仍 多 用 秦 制 木 笔 。 今 之 笔 已 无 尖 端 之 式 。
F. 历史上,中国汉字书写多为毛笔(至今还用)日本文字从中国由流入,他们是不是也使用毛笔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画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
【汉字的奇迹】
当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汉字是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在人类的历史上,比汉字更早的文字有两河流域的钉头文字龢埃及的圣书文字,但是它们早已灭绝了,所以目前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国使用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即非拼音文字(汉字)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这现象难道不是很奇特吗?有人说汉字是中国五大发明,这话并不过分。我还想说,汉字是一个奇迹!
现今文字中,唯有汉字是我们祖先直接创造的,其他文字却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的。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见是从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等使用基里尔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腊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腊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Aramaic)及希腊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们祖先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闪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闪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根据大陆语言学家周有光的研究,人类最早的字母就是小方闪米特字母。但是,这种字母也不是他们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苏美尔人(Sume)的钉头文字,经过改造而成的。钉头文字最初是象形图书形状,后来由于书写工具——小棍加泥板的限制而演变成钉头的样子。钉头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圣书文字是埃及人创造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它们都不是拼音文字。现在三者之中只剩下汉字,其他两者都已经消亡了。
汉语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语言特性。语言学家把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欧洲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大得多,但是他们绝不愿意承认各自的语言是“罗曼语”的不同方言,因为它们都是独立的国家。
除此之外,汉字也能超越国界。在历史上,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日本人至今还使用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汉字,还有另一项重大发明,就是写中国字,读日本词。只要其他国家愿意,他们也可以这样做。如果真是这样做了,汉字就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符号了,就像数学符号一样,只表意,不表音。
汉字的这种功能从人类的语言史上,特别是从非拼音文字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汉字的发展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汉字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整体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到了汉代,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汉武帝雄才大略,东征西伐,不断扩大中央帝国的版图,为保边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这屯兵制使得中国文化在边疆迅速地传播和扎根。同样也对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史称“隶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小篆繁杂难写,有变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质原因是与中国人书写的工具毛笔的发明和普及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毛笔的书写形式把篆书的图画性进行了方正平直化的变革,使图画性质的汉字转向抽象化,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点、横、撇、捺、竖、提、钩、折的笔画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
关于Unicode
由于各国国家标准字集所收的汉字字数、常用字的差异,虽然象中国两岸GB/BIG5字集常用字基本类似,转换后阅读并不成问题,但是这种编码转换的混乱关系,对文字交流始终是一种障碍。因此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和文字工作者经过共同努力,终于在93年完成了包含中日韩(CJK)汉字的Unicode 汉字标准ISO 10646.1。 Unicode是完全双字节表示的多国文字编码体系,编码空间0x0000-0xFFFF。 ISO 10646.1汉字标准使用编码0x4E00-9FA5,共包含20902个汉字。其中: 大陆(S)提出的汉字17124个,台湾(T)提出的汉字17258个; S与T的并集,即中国(C)提出的汉字为20158个。 日本(J)提出的汉字为12157个,中国未提出的690个(Ja); 韩国(K)提出的汉字为7477个,其中中国未提出的90个(Ka); Ja与Ka并集共744字。 支持Unicode编码的相关电脑系统软件,如Unix, Win95已有推出,但是由于Unicode的ASCII码是用双字节编码(即一般电脑系统中的单字节ASCII码前加 0x00),同时其汉字编码与各国的现有编码也不兼容,造成现有的软件和数据不能直接使用,所以目前完全使用Unicode软件系统的用户并不多,大多数只将它此作为一个国际语言编码标准来使用。
汉字字体
目前可将各类汉字的字体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从宋代活字印刷发展起来的宋体、黑体(包括粗、细等线体)等;第二类是由书法演变而来的字体,如楷体、仿宋体、行楷、隶体、魏体、舒体、颜体、瘦金体以及钢笔书写的字体等;第三类是属于美术字体,如综艺、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体多是属于以上三类字体的变异,例如:由宋体演变的大标宋、小标宋、报宋、长宋、中宋、姚体等;由黑体演变而成的大黑、平黑、粗黑、等线体(包括粗、中、细等线体,后又演变出粗、准、细圆体)等;由楷体、仿宋体等演变而来的中楷和细仿宋等;由黑体和宋体演变而来的美黑;由隶体演变而来的隶变体等。
G. 为什么只有中国有毛笔,别的国家没有毛笔
丝绸之路之前他们多数国家用的是鹅毛之类 他们没听过世上有毛笔 所以自然不会用如今外国人也会从洋内外 所以现在别的国家有人也用毛笔 学我国书法
H. 毛笔又叫什么
相对于硬笔的话,它可以叫软笔。属于软笔的一种,但提到软笔首先会想到毛笔。再就是楼上复制的那些了。
I. 毛笔是中国特色吗我看日本和韩国也有书法,而且是汉字的书法很多。
毛笔是中国的产物,所以内容都是汉字,就像服饰一样,被日韩过去了,日本韩国的古书都是以汉字为主的,所以他们的书法也都是汉字。不过日韩的书法跟国内的是有区别的。
就像颜真卿的书法跟其他行书、草书的区别一样,就只是体不同罢了。
J. 毛笔产地
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自浙江湖州的湖笔,河南的太仓毛笔,河北的侯店毛笔以及湖南湘阴的长康毛笔江西的文港毛笔。
湖笔:湖笔它挥洒自如,经久耐用,素有“笔颖之颖技甲天下”之称,湖笔的产地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湖笔之乡在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毛笔。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湖笔,又称“湖颖”。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称为“黑子”,这是湖笔最大的特点。这种笔蘸黑后,笔锋仍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之毛整齐而无短长。这一带的山羊,每只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也只有六钱。一支湖笔,笔头上的每一根具有锋颖的毛都是在无数粗细、长短、软硬、曲直、圆扁的羊毛中挑选出来,具有尖圆齐健,毫细出锋,毛纯耐用的优点。
太仓毛笔:位于河南孟津平乐镇的太仓村的“太仓毛笔”。太仓村,因古为皇家粮仓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占了95%以上。太仓毛笔制作历史有据可查是从清朝干隆年间开始的,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当时,太仓村制作毛笔的有几十家,比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云升、潘太生等几家,这些名字也成为他们各自的号。有两家还在西安设立毛笔商铺,专营太仓毛笔。太仓毛笔的特点是笔锋锐利,饱满圆润,吸墨性强,使用起来柔而不软,婉转流畅,富有弹性。那时的太仓毛笔销往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诸省(自治区),在北方地区久负盛名。其中以小楷笔最为着名,成为商家不可缺少的记账工具。太仓毛笔还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睐,成为日常公文的书写用笔。太仓村制作毛笔者多为潘姓人,所以在鼎盛时期有“南湖北潘”之说。
蒙笔:中国侯店毛笔产于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古称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古称象笔。侯店毛笔选材精良,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主要产于“衡水毛笔之乡”桃城区侯店村,品种多达二百七十多种。侯店毛笔制笔工艺分水盆、零活、干作、刻字、色装等三百多道手工操作工序。整个流程全部执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李先念、杨成武、高占祥、王任重、姬鹏飞、方毅、刘志坚等国家领导人到侯店村视察,并试笔题词。启功、范曾、刘炳森、肖劳、沈鹏、范曾、孙墨佛等着名书法家及末代皇帝弟弟爱新觉罗傅杰,为侯店毛笔泼墨赞绝。侯店毛笔,蜚声异域,名扬海外,远销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三百多万支。荣获工艺美术“百花奖”和国家部优产品证书及天津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天津外贸出口免检证书。毛笔中“风云”、“水月”、“小狼毫”等多种毛笔被天津口岸定为“信得过的免检产品”。
侯店毛笔十分重视毛笔的装饰,以适应国内外用户的要求。侯店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靠做毛笔为生,到1952年村里成立了侯店毛笔厂,这才告别了以前的家庭作坊式生产,走上了工业化之路。侯店毛笔最红火的上世纪80、90年代,每年来自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海外订单络绎不绝,那时为了完成订单,厂里经常要加班加点,每年的销售额都在几百万元。侯店毛笔古朴、典雅、精美是广大书画家及艺术品收藏家的首选佳品,也是单位或个人交往、馈赠的上等礼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长康毛笔:美丽古老的长康镇座落在中国湖南北部,洞庭湖畔,是典型的鱼米之乡,这里庙灵毓秀,人杰地灵,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如左宗棠、夏尚书等;奇山异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心灵手巧的制笔技师。因长康自古属湖南所辖,故长康所产毛笔称为“湘笔”。在历代能工巧匠和书画名家的共同努力下,长康湘笔赢得了“湘颖之技甲天下”的美誉,并为“文房四宝”之首。长康镇,也因此被称为“湖湘笔都”。然而,时代在发展,书画艺术也不断变化,传统湘笔(尤其是纯羊毫)笔颈易扁、笔腰较软、弹性不强,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喜欢用有弹性特别是喜爱用笔颈易转、笔腰较健、弹性较强的书画界人士的要求。
多年来,长康笔业根据众多书画名家的建议,根据书写不同字体和不同绘画技法对笔性能的不同要求,选用优质的山羊毛、山兔毫、东北、华北黄鼠狼尾毛、松鼠、灰鼠、貂鼠、石獾、箭毛、猸子尾毛、香狸、猪鬃、牛耳毛、山马毛、进口尼龙毛等原材料,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制作技术,改变配料比例,生产八大书画系列和六大旅游、馈赠、情侣、寿星、胎毛纪念品等,其中有传统的羊毫、狼毫、兼毫,还有更为广泛适用的混合型加健羊毫笔、齐头笔、石獾笔、狼毫笔和油画笔、水粉画笔等各种类型的新湘笔,使长康笔业成为真正做到了具有“圆、尖、齐、健”四大特点的优质湘笔。同时有很多书画家试笔赞誉,如老书法家史穆题:“有笔一支,元气淋漓;万古之艳,千秋之资;藻擂作赋,葩吐成诗;太白而后,几人得之”。老书法家颜家龙题:“一枝独秀”。老书法家杨炳南题:“妙笔生花”。老书画家张弓题:“横扫千军”。湖南省书协副主席李潺题:“湖南笔艺,湘阴元魁”和“湖南一笔,毫端生花”。湖南省书画研究院院长刘云题:“惠风和畅”。岳阳市政协主席、书法家张治雄题:“方家求上品,好笔在长康”。老书画家巢善宝题:“长康特产笔中英,书法长锋最上乘,墨海游龙腾巨浪,一支在手扫千军”等。
如今,长康笔业的湘笔,不但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还能怡神鹤岁,长康笔业的湘笔,不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书画界人士的首选用笔,还被广大旅游爱好者、收藏家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人士喜爱,并成为上等佳品,美化家居和馈赠师友的礼品。
毛笔的品种有200多种。根据选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有些毛笔还是由两种兽毛制成的,比如兼毫是用山兔毛和羊毛合制的;紫羊毫则根据两种毛的比例,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也有用山兔毛与黄鼠狼毛合制的紫狼毫。紫羊毫比紫狼毫软些,羊狼毫的软硬程度则在两者之间。兼毫一般适合初学者练字时使用。
另外,毛笔的大小尺度也有不同。最大的叫楂笔,笔杆比碗口还粗,有几十斤重;其次是提斗、条幅;再次是大楷、中楷(寸楷)和小楷。最小的是“圭笔”。初学者写大字可用大楷,写小字用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