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魏国为什么攻打韩国呢
在公元前344年的时候,诸侯国的会盟如期进行了,这一次总共有十二个诸侯国参与,魏惠王这个时候心思又动了起来,觉得到时候可以找一些理由攻打一下没有参与会盟的国家。魏惠王在筛选了一遍名单之后,他把目光放在了韩国,觉得韩国可以搞得定,于是开始制定攻打韩国的方针。
最后,孙膑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这个方法可以说是两全其美。那就是可以决定去救韩国,但是没有必要为了韩国的利益而放弃本国的利益。对于齐国来说,可以先跟外面公布说自己会帮助韩国,但是先不要出兵,让韩国先去抵抗魏国的军队,消耗韩国和魏国的兵力,这样让他们双方都有损害了,这时候齐国的军队再出马,那么到时候就能够拿到最大的利益。
大臣们都说孙膑这个方法好,于是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就同意了这个决定。齐国一边是答应着韩国的救援请求,另外一边又看着双方在厮杀而无动于衷,观察着韩国能够坚持多久。而韩国的军队和魏国的军队交战了五次左右,孙膑觉得差不多了,齐国军队应该要出发了,于是慢慢悠悠地带着军队去救援韩国。
孙膑这一次的策略还是跟上次桂棱之战战略一样,而且还公开宣称自己又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了,让庞涓有本事不要回来。孙膑这句话非常气人,庞涓那边的大军却没有办法不重视,齐国军队万一真的偷袭大梁成功了,那魏国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他们又匆匆回来魏国国土进行驻守,这样一撤军了,魏国搞得两头都不到岸,让魏惠王非常生气。大家如何看?
㈡ 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何韩国在三晋中最为弱小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三家分晋”并不是一个即时性的短暂事件,它更像是一部漫长电视剧的最终结局,关于春秋时期发展的一个最终的结果,是春秋与战国界限的时间节点。
晋国早就是春秋五霸了,而这韩赵魏是后来的战国七雄,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这一切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为何它晋国会沦落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下场?
到了晋国后期,六大部族只剩下了韩、赵、魏这三大部族了。在封建时期,一个国家、部族的经济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单纯的农业经济建设,以及冷兵器时代士兵人数方面的军事实力的发展。
由于韩氏分封时期较晚,所分封给韩氏宗族的地也多为丘陵、山地等不宜种植之地,只是单纯的人口粮食问题,可能都不好解决。艰苦的种植环境,使当地的人口数量也是比不上其他的部族封赏的良田平原地区人口数量多。用这种比较艰苦的基础配置,来搞经济军事实力建设确实是有点难度。
就这样,韩氏一直保持着正数第三,倒数第一的发展成绩,而且由于一直没有出现前两位同学发展拉跨的情况,导致他的成绩也没有了变动的空间,就一直这么稳定的坚持着这个成绩到了三家分晋的时候。
在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居安思危,在战国七雄中最先开始了变法图强之路。通过实行变法改革,兴修水利等,使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而魏国在魏文侯之后,其子魏武侯继位,继续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夺取了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依旧大力的发展经济,到了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时,魏国早已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而赵氏宗族本身就掌握着晋国的兵权,在三家分晋后的战国时期,赵国更是名将层出不穷。如廉颇,赵奢,赵梁,韩徐等,为后续赵国进行对外的军事扩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武力保证。
赵国作为早期获封的晋国贵族,还拥有极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如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等,相对于韩国的国土类型,非常的适宜农业生产。
且赵国国土面积横向纬度跨度大,幅员辽阔,导致气温差比较明显,适合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受多样的土地类型与气候等多方的影响,使赵国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而在三家分晋后,韩国虽多有征战,但最大的战绩也只是吞灭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三晋相邻未久,魏国就为了进行军事扩张,开始频繁的攻打韩赵两国,加剧了三晋间的冲突。
在战国后期,韩国虽然也发动了变法,当时也提高了国力水平。但后续发展没跟上,且由于周围强国环伺,被诸国包围,导致发展空间小,经过了迅猛但短暂的强盛之后,韩国迅速衰落,早就沦为了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
虽然韩氏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自己,但是,赵氏、魏氏都没有停下各自进步的脚步来等韩氏。这情况就是这个情况,结局就是这个结局,只能说不是所有的屌丝都能完成逆袭。而把烂牌打出王炸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出牌人,还是要看看你的牌友水平。
㈢ 长平之战后,魏国选择支援赵国,可韩国为何选择沉默呢
长平之战,以后魏国和楚国都去支援了,赵国,可是为什么韩国去不去支援呢?为什么他会沉默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所以对于韩国来说,长平之战都采取了质保的方式,因为自己本身国家实力较弱,对于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自己也保持中立的态度,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古代的战争都是很奇怪的很多利益考虑在里面,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也只能这样说一说,具体什么情况,我们也是不怎么清楚。
㈣ 右韩而左魏
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这句话中的左和右都是动词。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看重韩国而看不起魏国
㈤ 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何韩国在三晋中最为弱小呢
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什么韩国最弱?根本原因就是统治者的水平行,在三家分晋的初期,三家的基础实力都差不太多,但三国统治者的眼光与对时局的把握不一样,而这种差距的不断积累,最终造成了韩国远远落后于其他两国。
战国以来,魏国有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齐国有孙膑练兵以及稷下学宫的智囊团、赵国有胡服骑射、楚国有吴起练兵、秦国有商鞅、张仪、范雎等人的变法谋国、还有苏秦的倡导下形成合纵联盟与相对的秦之连横。而在各国都在求变的这段时间里,韩国只有一次申不害相韩的振作。
韩国早期的工艺水平还是很高的,武器制造业很有水平,但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较其他几国差了一些,加上最为主要的统治者水平偏低,最后也只能在三家之中垫底了。
㈥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赵国都能称霸,韩国为何不能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非常强大,但是晋国内部斗争非常激烈,最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导致晋国分成了三个国家。其中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重用了李悝变法,起用了吴起,训练了当时非常强大的魏武卒,占领了秦国很多地方。赵国在赵武灵王之后胡服骑射使赵国非常强大,只有韩国从分家开始就没有强大过。那么为什么赵国和魏国能够称霸,韩国却不能呢?我个人认为韩国面积太小,无法对外战争,韩国变法不彻底,没有使国家更强大,加上秦国的崛起,韩国没有崛起机会。
一、三家分晋韩国的面积最小,被其他几个大国包围,国力不强无法对外用兵。
韩赵魏三家分晋,当时他们各自有自己领地,韩国位于中原的位置,虽然很繁华但是领地比较小。他们各自以自己领地为主瓜分了土地。韩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东北面是赵国和魏国,韩国处在中央的位置,他没有办法和这些大国竞争,国力不强无法对外用兵,打下这些国家的土地。因此韩国一直非常弱小。
㈦ 长平之战后,魏国选择支援赵国,可韩国为何选择沉默呢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取代廉颇,意图速战速决,结果被白起击败。包括主将赵括在内的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由强转弱,这就是着名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10月,在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国都城邯郸。公元前257年12月,在赵国岌岌可危的时候,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由此,在长平之战后,魏国和楚国都选择支援赵国。其中,就魏国来说,和赵国都出自晋国。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魏国选择支援赵国,可韩国为何选择沉默呢?
到了公元前273年,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军速度进行长途奔袭,秦军突然出现在华阳的战场上,大败赵、魏联军。
由此,在华阳之战中,赵国和魏国进攻韩国,结果被秦国击败了。而这,无疑导致韩国对赵国比较怨恨了。
另一方面,韩国之所以对岌岌可危的赵国保持沉默,也和自身的实力存在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综合实力是最弱的。而到了长平之战前,韩国的疆域遭到了秦国的步步蚕食,比如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
㈧ 【战国】韩国比魏国强大吗﹖
不是。
魏国是战国首霸,在三家分晋以后,魏国首先历精图治,用李悝变法,使得国家强大起来。之后,才有邹衍、商鞅等人的变法。商鞅变法可以看做李悝变法在秦国的翻遍。再来,魏国请出了鬼谷子的两个徒弟庞涓和孙武,并用庞涓为主帅,在军事上曾经打败过楚国、齐国两个没落豪门。并且对韩赵两个国家也曾用兵。
不过,由于孙武逃到齐国,使得齐国打败了魏国,杀掉了庞涓,魏国国力开始下降。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成为三晋第一强国。不过,史记等书上明确表示,韩国是三晋最弱的国家。
战国中后期,魏国也曾参加合纵,作为抗击秦国,和五国联军打败齐国的主力。最有名的,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和信陵君回国,抵挡住了秦国的一次进攻。信陵君死后,魏国才被秦国所灭。
如果不是国君怀疑,有信陵君在,秦国不但灭不了魏国,可能都灭不了赵国。三晋不平,秦国无力东向,那么中国的历史就有可能改变,秦国统一的步伐至少会被延误。
㈨ 长平之战后,魏国选择支援赵国,可韩国为何选择沉默呢
长平之战后韩国按道理来说,是应该支援赵国的,不过从实际情况来讲,韩国根本没有能力支援赵国。韩国在战国时期算是比较弱小的国家,而且在之前赵国曾和多个国家一起进攻韩国,最后还是靠秦国的救援才解困。从当时韩国的国力以及之前的恩怨来看,韩国不支援赵国也是情有可原。
长平之战落败归根结底还是赵孝成王的错,把老将廉颇换成了赵括,才导致四十多万赵军被杀。韩国在之后保持中立的态度,实在是迫于无奈。
㈩ 为什么韩国与魏国、赵国同出一源的三个国家,在发展上面的差距那么大
三家分晋,春秋结束,迈入战国,韩、赵、魏本身都同为中原知名诸侯国晋国,在春秋末年,刮分晋国以后创立的三个国家,这也是周天子在被逼无奈、不得已下,承认它们诸侯国地位,战国七雄才正式产生,韩、赵、魏三家也不再是晋国皇室而变成了实在的诸侯国。魏国变成战国首霸,赵国能与强秦对抗,韩国虽说战国七雄,则是低调的存在。那么,为何同出一源的三个国家,会在发展上面有着如此之大的差距?
因而,这些国家在变法完成之后都有着阶段性的成效检测,但是韩国却并没有,大家根本无法见到韩国在申不害变法以后,获得了哪些巨大成,也根本无法从它本国的发展之中见到申不害变法的重要作用。
反过来,韩国却在这次变法以后,变成了一个崇尚于阴谋权术的国家,造成后来肥周退秦,弱秦存韩,郑国疲秦等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件,我们都知道,韩国的变法哪怕是阶段性的彻底和成效也没有,更像是一次随大流的改善,并没捉到变法的真谛,也没有明确变法的目的和意义。
这是因为魏国、秦国等国家陆续并行处理变法而兴起的变法风潮,严重影响韩国罢了,它仅仅是为了变法而变法,并非是为了提升本国的国家实力而变法,所以这样的改革创新本来就是不正确的。
因此,孙皓晖先生在写《大秦帝国》时,针对韩国的变法只是说“以劲韩之势威协中原”,而这种威协或是建立在,韩国本身就占据着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个铁山的基础上的,因而你看到的,韩国变法的不彻底性都是它比魏国和赵国发展整体实力更为薄弱的原因。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韩国的发展落伍是通过很多方面所造成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在客观方面,它原是所占有的国土领土面积就小,并没有战略纵深,拓展空间有限,在三家分晋之中得到的具体权益也少,因此发展起来当然比其它的两个国家更加困难。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