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为什么没有收复上党,而是被韩国收复了
秦军进攻韩上党,韩、赵的献地协议放赵王手里还没捂热,上党就已被秦军驻军了。秦军占领上党之后,马上发动"长平之战",赵国惨败,45万赵卒被屠。继而兵围邯郸,赵险些亡国,幸得信陵君“窃符救赵”与春申君一起出兵方解邯郸之围,赵国再也不敢觊觎上党之地了。15年后,秦国开始敲打魏国,魏安釐王起用信陵君为将,率六国联军“合纵”攻秦,驱敌于函谷关内,秦国关外之地尽失。诸侯联军取得胜利之后,拿回各自被秦国占领的土地,韩国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上党,自然就归还韩国了。
尾声
虽说赵国接不接受韩国的上党,也不会阻止秦国进攻赵国,但接受韩国敬献的上党确实也成了秦军攻赵的导火线。赵国以自己弱微之能,贪图上党17个城邑而不能消化,是不是有点无自知之明呢?平原君以彼贤能,居然不能理性分析当时的天下形势,并劝赵王接受上党之地,以至国家蒙受大难,也是有损战国四公子之英明了吧。
从上党郡守冯亭献地给赵国,到秦军进攻上党之前,赵国自始至终未认真派军布防上党,以至秦军轻易地占领了上党,并引发了惨绝人寰的“长平之战”,甚至是“邯郸之围”,还险些被灭国的。所以,上党从未被赵国真正拥有。从秦军占领上党,到信陵君魏无忌“合纵”六国联军,将秦军赶回函谷关之内,上党于秦国的统治已有15年,而韩国派军与信陵君主导的“合纵”联军攻秦,于15年后取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上党之地,就再也合理不过了。
② 什么地方非常重要,秦昭襄王不惜出动全国精锐部队,也要将其拿下
这个地方就是上党。上党是韩国的地方,秦国如果想要攻击其他的地方,必须要经过上党。秦国拿下了上党就是拿下了自己出击的门户,反过来说上党也是其他国家防御秦国最重要的地方,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迅速的崛起,成为了七个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打破了原来平衡的局面,所有的国家都畏惧秦国。如果其他国家守住了上党的这个地方,秦国有力量也使不出来,所以上党这个地方非常的重要,是各个国家都要竞争的军事要地。
上党这个地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韩国如果失去了上党,秦国就可以随时进攻韩国,韩国根本无力抵抗秦国的军队。秦国得到了上党,就打通了自己东进的路线,秦国大军突进赵魏边境,可以把这两个国家一分为二,逐个击破。长平之战中,秦国就是采取了这个策略,不让魏国插手这场战争,赵国最后孤军奋战。
③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没收复上的而是被韩国收复了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跟赵国之间的一场战略性的大决战。秦国跟赵国谁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谁就做那个统一天下的霸主。
白起就是知道秦国无法一口吃掉赵国,才反对秦昭襄王进攻赵国,只可惜白起功高盖主,遭到秦昭襄王猜忌,最终被逼自杀。
④ 山西长治古称上党,在历史上有多重要
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往东出太行山是华北平原,往南出进程越黄河就是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往北不远是太原,由于它特殊的地理存在,决定了上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不管在哪个朝代,上党在历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⑤ 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到底该不该接受上党地区呢
首先,秦国和赵国已经撕破脸,长平之战前就有多次交手。赵国接不接受上党,秦国都会找借口打赵国。
其次,长平之战前,关东六国除了赵国还保存了一点实力,其余都元气大伤。面对强秦吞并韩魏的企图,赵国此时若还不出手,那要等到何时再出手?难道要等到秦国把韩魏都灭了之后再出手吗?(如果赵国在秦韩交战之初就增援韩国,它后来在长平也不会那么被动。越早介入,形势对赵国越有利)
所以,上党对于赵国来说,是一块必须要拿下的战略要地。
韩国宣布放弃上党之前,上党是韩国的,赵国不方便拿下。但是长平之战前,上党太守已经投赵了。这种天赐良机,赵国怎么可能不占上党呢?不占那是傻子。
这里我们不妨在地图上模拟一下。如果赵国占了上党,同时在长平打败了秦国,赵国的战略形势会发生什么变化。
首先,邯郸的威胁肯定会小很多,毕竟西面有上党挡着秦军了。
⑥ 统一六国。韩国为什么把土地送给赵国
韩国送给赵国的土地,当时名为上党,今天的山西东南部,夹在秦国和赵国之间,随着韩国北部的国土被占领,这一地区韩国已经失去控制力成为了飞地,类似于印巴分治后的孟加拉国。韩国迫于无奈,同时也为了转移秦国的视线。这块地区成为秦国和赵国的必争之地,并且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居高临下,秦国如果占领可以扩大战略防御缓冲区,并且可以以此为制高点,威胁到赵魏燕这个三个国家;如果赵国占领则可以对秦燕具有巨大的威慑力。当时形势是秦赵两强象征,韩国如此做,可以避免秦国的直接攻击,同时可以增加赵国的同盟力量,而且可以获得和赵国接壤地区的部分领土补偿,综合考察,实惠大大存在。
⑦ 战国末期最弱的韩国怎么挑起的长平之战
战国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年,但却精彩无限。
战国初期,魏国率先改革变法,一家独大,魏文侯魏武侯时期,仅凭魏国一家就把秦国扼制在函谷关以西不能东出。
战国中期,中原各国相继变法强国,强大一时的魏国,风光不再,秦国,楚国,齐国并成三强,这其中又数秦国强大的势头最盛。
战国后期,能够统一华夏的诸侯国,只有秦国和赵国了。
纵观战国时代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山东六国自始至终没有一次无私心的合纵抗秦,它们最拿手的是把祸水引向别国,面对强秦的欺凌,它们能想到的也就是割地求和,但秦国是一头喂不饱的恶狼。
山东六国的旧贵族面对强权,想到的也是自身的利益,抗秦会导致灾祸,而割地顺从却能换来几年的富贵生活,何乐而不为,在他们眼里,国家不是自己的,权力和富贵才是,用国家的土地换取自身的安逸,这是他们唯一想到的自保方式,从这层面而言,山东六国安有不灭亡之道理呢?
⑧ 长平之战的起因,你有哪些了解
长平战役的直接原因是,在韩国大败后,秦朝国王准备吞下与韩国仍有联系的上党地区,但韩国将上党作为毒饵扔给了赵。为什么上党是个毒饵?因为如果赵国吞下了上党,秦国不会放弃,韩国将实现祸东殃西的目标。
在结束了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之后,让我们谈谈长平战争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这只是两个字,秦国的扩张。商鞅变法后,随着商鞅陵墓时代的到来,秦国国力增强,西北贫瘠的土地开始无法满足秦国的消费能力,秦国开始觊觎富饶的中原。因此,即使没有上党之干,秦国仍然会选择东征。
⑨ 韩国的上党到底重要在什么地方,秦国为什么一定要拿下
地理位置重要。参见解放战争时期的上党战役。
⑩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怎样才能取胜
秦国连年伐韩,目的就是拿下上党高地,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赵国却渔翁得利,天上掉下上党这个大馅饼。所以,赵国立即派兵接手上党,秦国当然不能忍,于是也向上党派兵。你派兵、我就派兵,你增兵、我就增兵,长平之战也就不得不发了。
大战得有一个过程,很少一触即发、触发就打的,都是这样一点儿一点儿累积起来的。所以,战争得有策源地。秦赵长平之战的策源地是上党,而发起这个策源的,是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具体事件是冯亭举上党十七城降赵。
所以,就剩下一个赵国,国力尚在,而且赵国很能打。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武力值就没下去过,要文学风流、赵国不行,要变法革新、赵国也不行,但是要打仗,赵国至少能雄冠三晋。所以,秦国肯定要跟赵国干一仗,不干服赵国,就别想踏实地东出天下。
所以,面对上党这个局面,秦国的战略决策很坚定,一点儿也不犹豫,不仅要上党十七城,而且还要借这个机会痛打赵国一顿。
02.赵国是战略被动方,而且很犹豫在上党问题上,秦国一直很积极、一直很主动,决策一直很坚定。但是,赵国就有些悲剧了。
上党问题,对于赵国是一个忽然而至的新问题。
秦韩打得你死我活、赵国作壁上观,这局面挺好。勿需讨论赵国会不会安不忘危、担心秦国打完韩国就揍它,赵国朝堂就没这个程序设计,就是看热闹,而且看得很开心。
秦国攻占野王后,彻底把上党高地跟韩国本土给分割了。这时候,脱离韩国本土支援的上党,就等于是秦国的了。于是,韩国跟秦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割上党郡以求和。突然,韩国的上党太守玩了一个大幺蛾子,带着上党郡投降赵国了。所以,上党问题忽然而至,赵国上下不仅没有准备而且也没有想到。
上党高地,到底是烫手山芋还是天降馅饼,赵国彻底懵了。所以,对于上党问题,赵国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态度,他之前没想到、现在也没准备。
不接收上党,赵国舍不得,因为上党十七城啊,真得好。接收上党,赵国马上就会遭遇下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与秦国开战。对于这个问题,赵国更没有准备,而且完全就不想跟秦国打。在昭襄王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政治绩效已经彻底显现,秦国就是战国第一强国,打谁谁死、揍谁谁服。所以,赵国不想跟秦国打,甚至都不敢跟秦国打。
所以,赵国的战略决策就一直很犹豫。
第一个问题:要不要接收上党。
朝堂上分了两派:一派主张接收、一派主张不接收。最后,贪婪占了上风,赵孝成王和平原君拍了板:接收上党十七城。
但是,接收上党的依据是什么?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赵国君臣,无论是主张接收的、还是拒绝接收的,统统没有把上党高地当成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来考虑。上党问题,在赵国君臣的头脑中,就是一个占不占便宜的利益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秦国的战略依据是远交近攻和东出天下,是制胜天下的大国策。而赵国的依据却是城池、却是钱,是占不占便宜。这就是双方的格局差异。
赵国把上党问题定性为一个利益问题,也就是钱的问题。钱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要命的问题,更何况上党这么一个飞来之财。但是,战略问题和国策问题,却可以要命。
北宋拼死了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代君主,非要惦记幽云十六州。因为在北宋的这两代君主看来,幽云十六州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战略问题和国策问题。如果是十六座城池,根本就不用费这么大的劲。满清割据东北,简直就是拿大扫帚横扫,大明不仅撤军而且赶紧移民,辽东不要了,全给你。但是,关宁防线,满清就死活也过不去。因为辽东是钱的问题,关宁是命的问题。
所以,长平之战的局面就是:赵国要钱、秦国要命。
于是,秦国的战略决策很坚定,就是奔着玩命来的;而赵国的战略决策就很犹豫,它是奔着抢钱来的。所以,秦国一定要用战争手段解决这个要命的问题,而赵国则尽量不想用战争手段解决这个抢钱的问题。
于是,第二个问题,就是:要不要打上党之战,也就是长平之战。以及,赵国马上遭遇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上党之战要打多大规模。
对于这两个必须要用命来解决的问题,赵国就一直没想好。
前260年4月,秦军出击上党,赵国老将廉颇应战,战场上开始有了死伤。
前260年6月,秦军攻占二樟城和光狼城,赵军被击败。
前260年7月,秦军发动猛攻,赵军全面防守。
秦军很主动,赵军很被动,因为秦国决策坚定、赵国决策犹豫。庙堂问题,直接影响了军事问题。
之后,秦赵开始议和。
但是,秦国是一边议和、一边增兵,不仅把关中精锐全派到长平前线,而且还把名将白起也给派了过来,甚至秦昭襄王亲赴前线。所以,秦国就没想跟赵国议什么和,能打得过你、打过你还有好处、你还这么不要脸,凭啥不往死里打。
赵国呢?白白耽误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期。
秦国打韩国,韩国朝堂没脑子、一怂到底,于是割地求和。但是,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却有脑子,硬是把秦韩之间的问题转变成秦韩赵之间的问题,就是拉过赵国、把问题扩大化。
赵国也可以这么做,一直跟魏国亲近,跟齐国、跟楚国的关系也比秦国近,因为秦国是天下公敌。所以,赵国完全可以把上党问题转变成六国问题,就是不要上党郡也得把魏国和齐国的拉进来。但是,秦赵议和了,其他战国也就没有插手的必要了。
于是,暴风骤雨般的长平决战就开始了。前260年9月,赵军在被围困四十六天后投降,然后被秦军集体坑杀。
03.赵国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应对上党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就是冯亭出幺蛾子、携上党十七城降赵的问题。赵国基本无解。
两个原因:
一个是上党太诱人。接收了就得跟秦国干,但不接收却真心疼。就是发动百万大军攻占上党,都不见得能夺回来,现在从天而降,赵国还担心馅饼太大把自己砸死吗?
另个一是不接收上党真得跌面儿。七大战国都是大国,大家不仅要地要钱,还要脸。你赵国放着上党郡不敢接收,就是明摆着怕了秦国,以后真心不好出来混。
所以,就是不从战略角度考虑上党问题,赵国也得接收。
如果我们替赵国考虑一下,那就是:秦国占了上党,肯定也不会消停,马上就得揍赵国。因为韩国和魏国都揍服了,不打赵国还能打谁。
赵国派兵接收,秦国派兵攻占;赵国增兵、秦国也增兵,然后就是几十万规模的大军对峙。这个情况,可能真得超出赵国君臣的初衷设想。但是,这个时候,赵国也就可以采取战略调整了。也就是说,赵国可以在战略调整中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该怎么调整呢?
一个是学上党太守冯亭,把问题扩大化。
冯亭能把秦韩上党问题扩大化,扩大成秦赵韩三家的问题,那赵国也可以。
在长平之战前,公孙衍在前318年搞了一次合纵战争,楚魏韩赵燕五国伐秦;孟尝君在前296年搞了一次合纵战争,齐韩魏三国伐秦。
所以,赵国可以借上党之机,再次组织一个几国伐秦的合纵战争。而且,赵国不缺盟友。第一个盟友自然是韩国,因为上党郡本就是韩国的,替韩国打仗,韩国应该会同意。韩赵魏三家本就有同盟基础,所以魏国也可以争取。还有楚国和齐国,只要赵国能给出好处,这两家也不会完全不管。
另一个是放弃犹豫、坚决作战,就是要定了上党。
赵国长平之败,并非完全因为军事不行,很大原因是庙堂犹豫。赵国庙堂一直把上党问题当成钱的问题,所以犹豫着打还是不打、犹豫着打大还是打小。当秦国已经调集关中精锐,增兵到了几十万,赵国就真得没有犹豫的必要了。所以,只能拼死去打。
长平决战是赵国主动发起的,因为是赵括组织赵军全线出击,所以才中了秦军的埋伏。而赵国为什么要主动出击呢?纸上谈兵的赵括谈不死赵国四十多万大军,主要是赵国扛不住战争消耗了,赶紧计划着打一仗了事。
决战打完,打赢了,赵国全定上党;打输了,赵国退出上党。
所以,赵国主动决战并不是因为它坚定要打,而是开始要退出不玩了,所以孤注一掷了一把。如果赵国能举国动员,就是跟秦国干到底,它应该做的是征兵征粮征物资,跟秦国死耗。甚至,这时候怎么也得求援韩国、魏国以及楚国和齐国了。燕国别指望,它是秦国的狗腿子,不偷袭赵国就不错了。
长平之战,赵国的问题不是打了败仗,而是败得太惨,四十多万青壮劳力全部报废。所以,败不是问题,惨败才是问题。
如果要规避这种惨败,赵国还可以单方面退出。
一个是彻底求和,给你上党,我就是不玩了;另一个是单方面撤军,你秦国爱咋咋地,我赵国就是走了,退守上党盆地之外的太行屏障。这么做,赵国不会败得这么惨。
秦国呢?
秦国当然想暴揍一顿赵国,但是秦国更想要的是上党郡,上党郡才是主要矛盾。暴揍赵国是占据上党以后要考虑的事情,所以也没必要这么心急。
而且,秦军为了打长平之战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之所以活埋赵军那么多人,是因为自己也死伤惨重,甚至都没有粮食养活这四十几万投降的赵军。所以,赵国只要退出上党、跟秦国说不玩了,秦昭襄王也不会去死干到底,非要拿下邯郸、灭了赵国。
因为七大战国已经存续了好多年,玩一场灭国战争,秦国庙堂没做好这个准备,可以说是没这么大的胃口,也可以说是没这么大的想象力。所以,长平之战在打完之后,前线将军白起就是要灭了赵国,而秦国庙堂呢?却非要停战。直接原因是范雎嫉贤妒能,但根本原因是秦国庙堂没有灭国的想法。
不用再打仗、不用再花钱,秦国欺负了韩国还欺负了赵国,自己还拿下了上党郡,真是要实惠有实惠、要面子有面子。所以,秦国不会非要干死赵国四十万大军才停战,全定上党郡肯定会停战。
但是,犹豫的赵国朝堂,却一直犹豫着,犹豫着要不要接收上党、犹豫着要不要跟秦国干仗、犹豫着跟秦国干多大规模的仗。最后,孤注一掷、主动出击,不是改变犹豫而是在退出之前犹豫着最后一搏。结果,也就只能悲剧了。
所以,长平之战打败,要负责的得是赵国庙堂,不是什么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之战惨败,要负责的更得是赵国庙堂,也就是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这伙人,而不应该是赵括和前线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