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国人口那么少,为什么说韩国高考比中国高考竞争更加激烈
研究结果表明,韩国儿童的成绩与其父母的收入有很强的关系。父母的收入越高,他们的孩子就越容易被名牌大学录取。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的平均分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高出43分。在月收入超过612万韩元的家庭中,44.6% 的孩子上学,而在月收入低于194万韩元的家庭中,只有13.8% 的孩子上学。这并不是说韩国的高考是一场骗局。
竞争的压力仍然存在。即使回到家,许多学生也继续学习到凌晨两三点。直到完成了当天的学生任务,没有人敢上床睡觉,因为一个休息,还会有无数人在学习中超越自己。“凌晨两点上床睡觉是一种奢侈”你能相信这是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的吗?许多孩子早上8点上学,下午18点放学,吃完晚饭,19点去补习班,23点回家继续学习。州政府不能在房子里。
2. 大学教育精英化的作用有什么呢
大学教育精英化的作用:
我们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可能每个人对这一点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大学教育应该针对更多的人,但也有人认为大学教育应该针对一些人,所以边肖认为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但边肖认为,国家如果真的要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就必须教育一小部分人,这样教育才会变得更有优势,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因此,边肖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也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可以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所以它也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灌输式教育模式让数学慢慢变得枯燥,让很多孩子产生了抵触这门学科的心理。相比之下,新加坡数学教育更“人间美”。其主要特点是生活化、形象化,学习要非常贴近生活。孩子从小就知道如何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或者把生活中的东西应用到数学中。在他看来,数学最终不可能很快学完,所以孩子要逐渐培养对生活的兴趣,慢慢探索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打好基础。
3. 如何成为精英
精英应该是对社会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人才。这种人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阶层。既然如此,精英就不可能是大众的,也可以说,精英相对于大众而存在。精英应具备以下特质:
1, 有良好的思维。不一定拥有高智商,但智商都高于平均值,并且他们的推理能力是严谨和清晰的
2, 勇于创新并具影响力。他们表现出高于平均人群的动力,倾向于非常自信,善于令人佩服。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冒险精神和打破传统的天赋,在别人犹豫的时候,他已大胆走出去。
3, 能有效整合个人情绪。不屈不挠和坚定不移的精神是度过困难和达到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且能在遭遇重大挫折后,从谷底爬出。
4, 善于驾驭个人生活。仔细的计划各项活动,按计划执行而不随意改动,对冲动有着异乎常人的控制能力。
5, 具备良好的人际技巧。他们大多数都平易近人,表现亲切,善于与他人沟通,对他人的需求有强烈的兴趣,进而建立长期的友谊。
6, 善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他们懂得如何把想法转化成实际行动。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尝试新想法和方法,勇于放弃失败的方案。
因此可看出,精英具备一些常人所不具备的特质,这些特质有先天因素,但绝大部分是后天获得的。所以后天教育就担负了培养精英的重任。作为培养精英作重要的阶段,大学教育者应做到以下方面:
1,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应侧重于给学生以广泛的视野、多学科思维方法、文理交融的跨学科跨门类影响,注重对基本的哲学思辩、逻辑思维、科学发展、人文和科学素质的熏陶。
2, 强调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鉴于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短短的大学学习期间学校必须提供给最有价值的知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是最有价值的,它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尤其对于发展方向和目标、未来职业还未完全确定的精英学生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3, 提高实践课程比重。对于精英人才培养,必须加大实践课程分量。传统的科研训练主要培养学术型精英人才的实践内容,应按培养目标的不同,进行科、研训练、党政管理实践、工程技术实践等,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 国外都是如何进行精英教育的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从一些也许我们都想不到的社会生活细节,如教育、就业、食物、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实际问题入手,每一项做什么,准备怎么做,甚至具体到每一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角几分。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x0dx0ax0dx0a我把此文贴到自己在新浪网的博客上,一下子招来十多万个点击,500多条留言。这样一种教育的对比,刺痛了大部分网友的心灵。关于中国教育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原作者萧淑珍女士已经作了颇为深入的分析,我没有必要在此多嘴。但我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有责任和读者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美国的孩子与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会不同?x0dx0ax0dx0a不妨从我六岁半女儿上幼儿园和小学的经历说起。她五岁时,参加了女童子军(girlscouts)。这个组织在美国孩子中非常流行,但结构很松散,不过是几个家长凑在一起,轮流志愿带孩子而已。女儿六岁时,童子军派下差使:推销饼干,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和经营技能。童子军的网站也直言不讳地介绍,美国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在童子军卖饼干开始的。饼干一包四美元,至少高于市场价30%。这么教孩子赚钱,是否过分呢?一试才明白,买童子军的饼干,没有人嫌贵。刚开始时,女儿见了哪怕是熟人,害羞得话也说不出来。不过,大人们都特别热情,一看她穿着童子军的小制服怯生生地站在那里,就主动走过来问:你在干什么呀?是在卖饼干吗?我可以买几包吗?就这样在“客户”的引导和鼓励下,她的买卖也开张了。许多买主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在童子军里卖饼干长大的。渐渐地,女儿居然也敢主动张嘴推销了。x0dx0ax0dx0a饼干有四种,有低热量的,有巧克力的,等等,每次推销,孩子要向人家解释品种,告诉人家买某种饼干的理由,然后算账,四块钱一包,一共多少钱,算术也跟着学了。具体卖的办法是先找顾客订货,登记大家购买的数量,然后“进货”、“送货”、收款,要走整个一个商业流程。几个礼拜下来,女儿居然卖出了32包。总金额128美元。x0dx0ax0dx0a饼干卖完,大家凑在一起算账,看看总收入是多少,让孩子们讨论钱该怎么花。结论是把钱一分为三,第一部分给组织者,因为人家义务劳动,还要自己缴钱,不公平,所以孩子希望能把志愿者倒贴进来的钱支付了。也就是说,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挣钱“雇用”了组织的大人。第二部分钱,要捐给那些无家可归者。这特别合女儿的心愿。因为她生在纽黑文,那是个很穷的城市。我们又没有车,买菜来回走一个多小时,把她放在运动婴儿车上推着,一路见到许多无家可归者,所以她不到三岁就有个理想:长大开个餐馆,穷人来吃饭不花钱,她只收富人的钱。第三部分钱,留下来给孩子们开个庆功会。x0dx0ax0dx0a你如果知道美国是这样培养年幼的孩子,就很容易理解中美高中生的对比了。美国的孩子确实很实际,从小动手,赚钱算账。他们都意识到钱能干许多事情,一分一角也不会疏忽。所以我现在也这样教自己的女儿:你想要什么,必须先干点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书,练琴,帮家长干活。什么都不是白来的,必须自己挣来的。挣来钱后,用我们小时候的话来说,就是要想想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了。这种教育,改变了她的价值观念。有一次她妈妈和她讨论阅读,书里面一位奶奶式的人物对自己的孙女和其小朋友们说,女孩长大嫁给王子,这辈子就大功告成了。妈妈问她有什么看法。她马上说那样不好,因为那样一个人只能当生活的“观察者”,没有办法参与,学不到东西。看来,孩子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还是要看大人怎么教育。x0dx0ax0dx0a我们这里大人教孩子什么呢?我们也组织过援助非洲灾民等活动,那都是学校出面进行动员,就像搞运动一样。孩子从中学会的,除了几个意识形态教条外,就是如何打发上面派下来的差使。我们的家庭中,逢年过节,孩子们除了吃、放鞭炮,就是拿礼品、红包,很少有像童子军这样民间自发的组织,由家长通过生活的细枝末节自然地向孩子灌输帮助他人的价值观念。x0dx0ax0dx0a我更有必要提醒读者,美国的精英高中生,常常自己花钱到非洲等贫穷国家当志愿者,这一经历,有时成为他们竞争进入一流大学的关键。人家那里没有大道理,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浸透着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理和智慧,是他们的价值;财富和权力,是他们实现这些价值的手段。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掌握了财富和金钱,而在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5. 什么是教育大众化和精英化
为入学率要达到15%─50%和15%以下的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一个量与质统一,量的增长为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以下的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20世纪后半期是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规模和毛入学率大幅提升。
(5)韩国教育如何做到精英化扩展阅读:
教育时代的相关发展:
1、随着体制的转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下降,财政赤字高达几百亿。政府几番出台的教育拨款政策,如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达4%,教育拨款做到“三个增长”,均难以兑现。
2、改革开放以后,伴随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政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继续包揽整个高等教育的全部事务和费用。
3、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需要培养大量的高水平的生产、管理、服务人才。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21世纪掌握高新科技的创新人才只能由大学来培养,中国本科以上的人才储备量太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6. 韩国的初高中教育制度和中国一样吗
韩国高中教育制度: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韩国80%多的高中应届毕业生都可以上大学。但在韩国现行教育情况下,一些地方大学招不满学生,致使成绩很差的学生也可以读大学。怎样才能保证所有大学都招到好学生呢?这是一个和高中教育、高考制度、大学教育都相关的问题,而处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纽结点上的高考制度,在问题解决中显得尤为重要。韩国2008年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高中教育以及大学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而出台的。
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韩国教育开发研究院近日在京共同举办的“中韩高等教育研讨会”上,韩国教育开发院大学入学教育课程研究室主任郑广姬介绍了韩国2008年高考制度的改革方案。
在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高考有不同的使命
据郑广姬介绍,这次改革方案是韩国教育开发院8年相关教育研究的成果。方案提出的背景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选拔竞争型的教育结构需要彻底改变。她说,在上世纪70年代,韩国初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为66.1%,初中到高中的升学率为70.1%,高中到大学以及专科学校的升学率为26.9%,基本属于选拔竞争型结构。而到了2004年,各级教育应届毕业生的升学率分别上升为99.9%、99.7%和81.3%,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上大学,而某些大学的招生反倒出现不足额现象。
郑广姬说,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使命,高考的功能也不一样。毛入学率为15%以下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高考的主要功能是选拔。毛入学率在15%与50%之间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高考具有选拔性,同时考试目的是适当配置教育资源,使教育机会均等化。毛入学率在50%以上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高考的理念要完成从选拔生源到实现连续教育的转换,高考结构需要改变,要使教育资源得到更优化配置。
2002年高考改革,实施取得较好成效
目前,韩国需要通过高考改革,把大学与高中联系起来,使高中和大学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让学生获得平等而适当的教育机会。1990年至2004年间,韩国高中毕业生人数逐渐下降,而大学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从2002年开始,高中毕业生人数少于大学招生人数。大学出现竞争两级化现象:优秀学生集中于排名靠前的大学,与此同时,排名比较靠后的部分地方大学不能足额招生。
2002年,韩国提出高考改革方案,改革方向是自律化、多样化、特性化、灵活化。方案实施后,改革取得较好成效,但韩国高中教育功能进一步减弱,因为学生更加依赖校外补习班或家教,以考取理想学校,高考的准备教育出现问题。由于高考录取仍旧以分数为主,在大学排名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很难招到合适的学生。与此同时,各地高中教育质量发展不平衡,根据“学校生活记录簿”(记录在校高中生各方面的成绩)上的成绩难以判定学生的能力,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互信度低,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
新的高考改革,把学生的竞争变为教育的竞争
韩国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进一步拓展2002年高考制度的基本宗旨,修改并补充了2002年方案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郑广姬说,2008年高考改革具体内容有,在考试与录取中,学生学校生活方面的比重扩大,考试更多体现高中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选拔的特性化与专门化,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录取,改变主要依据学生成绩的做法,避免成绩好的学生过于集中的现象,开展符合社会需求的灵活多样的高考。
郑广姬介绍,2008年高考改革有这样几个特点:
重视改善高中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改变高中教育只重视高考考试科目、不重视其他科目的局面。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并减轻学生家长因此而来的经济负担,使高中教育正常化,把歪曲的学校教育导向正确的方向,恢复教育本身的职能,重视高考对高中教育的指导功能。
通过灵活多样的考试制度,满足社会需求,让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这意味着,大学的生源应该多样化,如扩大农、渔村家庭的学生比重和中小城市家庭的学生比重等。
录取过程中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与大学自律化与多样化相联系,大学录取也要多样化,把选拔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竞争转变为教育上的竞争。促进学生选拔的特性化与专门化,不再只靠考试分数来选拔学生,而是根据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特点等方面来选拔合适的人才。相应地,高中课程也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特色。
改革方案公布之后,韩国教育开发院的相关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止。韩国教育开发院开展2004年至2011年的“高中与大学一体化观点”中长期研究,目的是实现高中教育正常化,改革高考制度,为大学选拔合适的人才。郑广姬说,他们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是,调整具体方案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理解教育的整体结构,重新设定高考的功能与改革方向;提高教育质量,研究学生学力低下的相应解决方案
中国高中教育制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教育方面也逐渐复苏。先是高考的恢复,接着是《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的颁布,教育制度逐步完善。此后至今的教育制度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应试教育阶段和素质教育阶段。应试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度与封建的教育制度有许多相似之处:学生们为了考入理想中的学校,抱死书本,与书本无关的一概不问,可以说是一台台背书机和复印机,缺乏自己的个性,看上去几乎一样。老师教给学生的也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固定的解题方法,重视的是成绩而非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制度下产生的人才,基础知识虽然过硬,但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却不够强,在科学研究上难以取得成就。对于素质教育,我觉得其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其实施及效果在我国却不十分理想。素质教育刚开始,部分人便误解了它,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多给学生一些玩的时间。于是只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于教学方面却改进甚微。一段时间过去了,一些人发现这种做法培养出的学生反不如以前了,于是认为素质教育是错误的。他们因循守旧,又开始了应试教育。加之教育系统对考试制度改革甚微,素质教育很少落到实处。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举一个例子:在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获奖人数最多,而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中国尚无一人。而发达国家则相反,原因是外国人更具有创新精神。他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面十分宽阔,思考问题能从多个角度入手。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而中国人仅限于解决问题。这个事例就说明:真正的素质教育其效果是很好的。
素质教育在中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许多因素都制约着它的进展:如人们的观念,国家发展程度……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因为中国的学生人数最多,同时中国人具有着许多优点如聪明、勤奋等。相信只要不断改进教育制度,落实各项措施,中国的人才将会在技能方面更进一步,中国的教育事业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领先于世界,领先于时代!
只有这麽多了,不知您是否满意?
7. 韩国留学到底怎么样
歧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首先你要学会最近别人,没有无理的爱恨。
环境差:韩国的环境要是差的话我们中国真不知道是很差 还是特别差了,我没有贬低我们中国的意思,不过韩国的环境确实是很好的,很干净。
人素质低:韩国和日本是最注重礼仪的两个国家,歧视别看网上说的韩国人怎么怎么其实我们中国人,其实不是那样的自从我们中国举办了奥运会现在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完全改变了,韩国人对人很热情的,只有一些中国人出去了之后不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丢了我们中国的脸被人看低了而已还是我那句话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首先你要学会最近别人,没有无理的爱恨。
关于教学质量还是跟中国有点差距的
鲜明的反差
在中国的发展中,什么问题最刻不容缓?不是三峡,不是西部开发,不是磁悬浮,而是教育。
一条高速路可能当年见效,马上给当地gnp加上几个百分点,教育则是百年树人,收效远远慢于工程项目。然而,众所周知,教育决定的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素质,教育出了问题,影响的是国家的根本和元气。
据bbc驻联合国记者2003年9月20日报道,联合国官员对中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公共教育经费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且在教育问题上还歧视贫困人口,向他们收取他们无力承担的高额学费。中国人均教育开支之少,在全世界居倒数几位,甚至还穷国乌干达都比不上。
在教育上,中国和韩国起点相同。1945年,韩国的文盲率为78%,与中国不相上下,两国当时经济状况也相仿佛。而在51年后的1996年,韩国人口中的大学生比例达37%,超过了美国和澳大利亚,首次上升为世界第一。而中国的这一数字不到5%,居世界排名下游。在韩国已经扫除文盲,成为世界上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时,中国还有2.2亿之巨的文盲。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我国25岁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比韩国整整短了四年。
韩国成为世界上着名的教育大国,全国有四分之一人口为学生或教师,如果算上为教育服务的有关产业,可以说,少一半的韩国人在为教育努力。韩国的教育的各项主要指标都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而中国的教育到现在为止还陷在普九不达标,贫困地区失学率高、教师工资拖欠、贫困大学生上不起学等重重问题之中。
教育欠帐的后果,现在就已经显现出来了。韩国较高的国民素质在其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造就了“汉江奇迹”,并使韩国成为摆脱亚洲金融危机最快的国家。韩国在知识经济领域取得了越来越大的优势,韩国人均专利数在世界上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每年申请专利14万件。而人口为韩国数十倍的我国只有1.3万件,人均水平居世界后几位。我国越来越多的低学历人口给就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2001年,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2%,就是说,在一半左右的初中生将直接参与就业竞争或者在家待业。年复一年的低素质人口积累,将给现在发展很快的中国经济戴上越来越重的枷锁。
2001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持继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下滑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下滑至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下滑至31位。分析者指出,这与我国教育欠帐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教育发展之路
一、政府投入的差距
对比中韩教育,成败得失一目了然。
中国教育发展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家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人均教育投入在世界上长期居落后水平,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甚至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的政府教育投资也是最少的几个国家之一,低于印度、菲律宾、缅甸这些“穷国”,甚至低于许多非洲国家。
2000年的《全球教育报告》显示,1996年,世界上小学生享受的政府教育投资与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平均值为13%。全世界127个国家中只有十个国家低于这个数字,我国是其中之一,我国的这个比例为6%。
中国教育中存在的种种让人忧心如焚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普九工作困难重重,贫困地区学生流失,拖欠教师工资,大学生无力交纳学费,归结到一点,其实都是一个字:钱。
在世界义务教育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这样农村教育经费主要靠农民自己负担的国家,更没有出现过义务教育经费靠象希望工程这样的慈善活动来解决的国家。
做为一个喊出“教育兴邦”口号的国家,做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做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这种现状,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而韩国的做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早在1948年大韩民国刚刚成立时,满目疮夷,百事待举。韩国政府首先制定了“教育先行”的社会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在发展中国家中,韩国政府的教育投入比例一直是最高的国家之一。在韩国的教育发展中,政府大力鼓励私人投资,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各占半壁山河。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公共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多年来保持在3.8%左右,在国际教育组织的统计中,仅次于以色列,多年来居发展中国家第二位。韩国政府并不满足于这一比例,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韩国政府又规定从1991年到2001年,每年按国民生产总值的0.1%增加教育经费。
据2001年的数字,韩国私人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是2.96%,居世界第一位。公私教育投入相加,占gdp比例为7.03%,位于丹麦(7.17%)之后,居世界第二位。
韩国曾经是比中国还要穷的国家,但是在韩国建国后,教育一直超前发展。朝鲜战争中,韩国绝大多数学校在炮火中化为废墟,然而学校教育并没有中断,晴天在野外上课成为当时韩国一大景观。战争结束后,韩国教育很快恢复并迅速发展。整个50年代,韩国经济没有什么成就,教育却一枝独秀,各级学校的就学人数都有大幅增长。到1960年,仅仅8年,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数量比战争刚刚结束的1952年分别增长了52%,90%和97%。
60年代后,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韩国教育发展更加迅速。到目前为止,从数量上看,韩国教育发展的每一项指标在发展中国家都是最高的,它所达到的各级升学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当,有的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由此可见,韩国的教育的发展水平总是远远超过其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
韩国政府重视教育,还表现在韩国不间断的教育改革上。韩国的教育改革次数之多,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韩国教育质量不断飞跃的重要动力。每一任总统上任后,都要推进一次到几次教育改革。目前,韩国正在进行的是第七次教育改革,修订教育大纲历时三年,投入50亿韩元,广泛征求了教育专家、教授、一线员工、学生家长共计14322人的意见,召开了282次协议会、讲座会、听政会,召开了由1794名审议委员参加的127次教育课程审议会。第七次教育改革提出培养人才的方向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追求个性的人”,“以基本能力为基础,发挥创造性能力的人”,“在对韩国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的人”,“以民主市民意识为基础,为集体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韩国人正在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不断向世界教育的最高水平逼近。
教育投入的两种不平衡
中国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精英主义的路线,由此造成了教育领域一系列不平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优先发展高等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学生得不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经费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大批儿童失学。
中国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投入到了高等教育之中,基础教育投资的匮乏由此更加雪上加霜。中央财政承担的初、中、高等教育经费之比,中国为1:2.65:38.7。而印度为1:1.59:8.88。中国的高等教育投资占比是全世界最高的。
1985年,中国开始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的原则,由此造成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投资的80%,都是由政府负担。而据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1998年提供的数字,我国农村教育的投入中,中央财政约占1%,省财政占11%,县政府投入约占10%,其余78%由乡和村筹集,也就是说,是由农民自己负担。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的严重滞后。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开始研究免收中小学生课本费,以真正实现“免费教育”的时候,有多少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一年区区一百多元的学杂费而被挡在受教育的门槛之外。在大城市许多孩子坐进有空调的教室的同时,中缅边境的小学生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跨越国境,到缅甸去上学。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也是不平等的。因为城市中小学按等级拨付教育经费作法和精英性教育的影响,同等级的学校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水平上呈现出巨大的差距。《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这种差异因为种种原因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学生因成绩不同,而被分到不同的学校,而能承担高额择校费的学生,则可以超越这种不平等,而享受另一种更为恶劣的不平等,高额择校费也正成为教育腐败的重要原因。
教育不平等的最明显体现则是那些因贫困而上不了大学的大学生了。一方面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住进了学校的豪华公寓,另一方面贫困家庭的家长因为掏不出学费供孩子上大学而自杀的新闻屡屡出现,凸现了我国教育体制中的荒谬。
教育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发展教育中都遵循美国总统杰费逊的着名教育理念:衡量教育是否造福于社会,主要不是看它造就了多少杰出人物,而是使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到必要的教育。教育的基本作用,应该是使所有的社会成员能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得到一个平等的机会。而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严重不平衡,却使得部分社会成员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在未成年前就被摒弃于竞争圈外。
让我们来看看韩国是如何解决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吧。
与中国把政府投入主要放在高等教育不同,韩国的政府投入主要投向了基础教育,而把高等教育的投资机会主要留给了社会。
韩国政府在经济落后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上也有不平衡性,不过他们的不平衡方向与中国相反。他们优先把资金投入到落后地区。和我国准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率先实行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不同,韩国在推行初中义务教育时,免费的范围明确规定由偏僻的农村、岛屿开始,逐渐向小城市再向大城市分步推进。
韩国新推出的普及信息化教育方案中,明确提出,“将计算机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普及到农村、渔村、岛屿和偏僻地区以及城市中的低收入地区,提供必要的行政和财政支持,以提高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机会的均等性。”
通过这种不均衡投资,韩国保证了国民教育机会的均等。为了保证国民都能接受高中教育,韩国取消了初中升高中入学考试。现在,韩国小学升初中升学率达99.9%,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98.7%。也就是说,韩国已经普及了12年制教育。
在七十年代初,韩国也存在择校问题,中小学校分为一流二流,学校教育的应试倾向明显。韩国为此果断推出了“教育平准化”政策,具体措施有三项:第一,对“不利学校”增加教育拨款,大力改善其教学条件;二是实行教师每四年流动一次,确保学校师资水平的均衡;三是对学生进行综全评分,各学区内由计算机随机决定就读的学校。这个“平准化”教育政府实施至今有力地促进了韩国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弱化了学校应试教育倾向和学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成为韩国教育界引以为荣的佳话。
教师地位的差距
在中国,教师早已摆脱前些年“当老师的不如当理发师”的尴尬局面,然而平心而论,教师的收入并不比理发师多多少。教师并不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还存在着大批“代课教师”,力不从心地填补着师资力量不足造成的空白。
在韩国,教师被全社会敬重,享有其他国家不曾有的特殊权利。在大学里,学生跟着教授走路,不能离得太近,因为学生不能踩到老师的影子;教授到学生自习室,学生要全体起立敬礼;一个系的系主任,职责范围之是为教师们服务,而没有领导地位,资金权、用人权、晋级权,都由教授委员会负责。
另外,韩国教师的工资也比一般社会成员高得多。韩国教师的政治待遇也不同于其他国家,汉城大学的教授要总统亲自下任命书。教授任各部长官、次官是很常见的事,汉城大学校长李寿成、明治大学校长高健则先后出任总理。
我们的问题倒底出在哪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也不同:小学为43%,中学为108%,大学为300%。经济学家做过计算,本世纪初,智力因素在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5%到20%,而现在已经过到60%-80%。
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内容。教育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现在回过头来看,韩国在立国之初就提出“教育先行”,勒着肚皮抓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把教育放到第一位的做法是何等英明。
而中国的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中央政府一直以经济发展第一,认为经济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要“把钱花到刀刃上”,花到一个又一个巨型工程上,就是舍不得把gdp中的教育投资比重提高一点点。而地方政府呢,又把经济增长做为考核政绩的主要标准,教育发展与官员升迁关系甚少,由此进一步导致地方政府在教育问题上的不作为。
另一个急功近利的表现就是教育发展本身的不平衡。把投资主要放在能立刻见到效益的高等教育,这本身就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从1995年到2000年,是我国教育投资增长比较快的时期,这期间,我国普通高校能过各渠道的收入总和的增长幅度达239%,高中达156%,而小学和初中为70%,其中农村的初中和小学为50%,差距十分明显。
因为急功近利,我们在发展中已经犯了种种错误。好在新一届政府终于意识到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但愿中国能在教育发展上亡羊补牢。
8. 精英教育是指怎样的教育详细一点的。
精英教育(superior ecation),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是选拔方式。精英教育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智力、强调基础,有机会接受所谓精英教育的人占同龄人的比例很小; 精英教育不是指单纯通过考试分数来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是以综合素质提高来衡量学生的培养目标。英教育的优势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你至少在某些方式上学会思考,还可以建立一些日后开创事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获得让世人羡慕的富裕生活或其他报答。精英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精英教育正成为时下最热点的词汇之一。从一些大学把高尔夫球列为学生的选修课,到家长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礼仪培训班,这些举动无一不在勾勒着人们想象中的精英生活。
如果只从表面风度与生活方式上去理解"精英",精英教育也就成了对物质时尚与潮流的追捧,大学似乎大有成为美容机构或礼仪学校的趋势。其实,精英培养不是一些事关精英的技能培养,譬如会打高尔夫,精英意识首先是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其次才是个性气质修养,我们的大学在精英教育上是本末倒置了。
创办于1701 年的美国耶鲁大学三百年来培养了大批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甚至被誉 为"总统的摇篮"。耶鲁校长被问及应如何培养精英人物时,他并没有过多地谈及耶鲁的硬件设施在培养精英学生过程中的意义,而是谈到了学生社团。他指出,耶鲁的学生有自己组织的 250个社团,由于每年都有学生毕业,这250个社团中,每年都有一些要更换领导班子。耶鲁大学有 1万多名学生。这样算来,20% 的耶鲁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某个社团的主席,他觉得学生在自己的社团中会培养各种有用的能力。事实上,这些社团实际上就是培养领导才能的一个实验室,与人合作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说服动员能力等许多重要能力都是在这些社团活动中得以培养。美国常青藤联盟耶鲁校长的谈话对我们一些动辄就谈政府投入不足,注重用巨资引进先进的国外硬件设备的校长来说,无疑更具有启迪意义。由此看来,学生最高贵的修养并不一定需要过高的教学成本,需要的是教育理念,譬如:善意的微笑、妥帖的语言、团队合作的精神、组织能力等等,这都可以通过课堂与生活教育而获取。
9. 韩国教育制度
法律分析:2019年11月,韩国教育部宣布将废除精英高中,统一转为普通高中,以消除入学不平等问题。同时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超过2万亿韩元(约120亿人民币)用于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于2021年普及高中义务教育。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10. 为实现“教育公平”,国外是如何做的
韩国实行的是平准化教育,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是有标准的,而且也是有形式的。巴西实行的助学补助金计划,教育的投入是有明文规定的,是写在了宪法里,可以看出来巴西教育真的非常重视。日本把所有的学生成功作为目标,教育的设施设备和教学质量都是全国统一的,教师的资源也是定期轮换,欧洲也是通过法律来维护教育的公平,有很多措施来提升学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