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桂陵之战与韩国有什么关系

桂陵之战与韩国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22-12-22 15:30:35

㈠ 齐魏“桂陵之战”,齐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非常着名的截击战,魏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战略上的失误,魏国迁都大梁侵略东方之意图明显,在尚未取信于诸侯的情况下对外用兵,从而成为众矢之的。加之魏国在战国初期是老牌强国,与敌军交战常常胜多败少,难免有些轻敌自傲,轻敌是战争失败之祸根。

综上,桂陵之战规模不大,却赫赫有名,史称“围魏救赵”,孙膑用兵之计被后来的军事家借鉴使用,“围魏救赵”被后世之人列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第二计,仅次于“瞒天过海”。桂陵之战发生前,三晋的士兵从不畏惧齐军,齐军向来败多胜少,“桂陵之战”齐军以弱胜强,自此孙膑名声大涨。

魏军虽然惨遭伏击,仍然不愿放弃邯郸。但就在此时秦国大军攻占魏国旧都安邑和少梁,魏国腹背受敌,魏惠王无奈之下将邯郸的军队撤离。之后魏国跟秦国周旋了几年才达成以利益交换之协议,签订盟约,局势终获稳定,魏国从此以后国力衰弱,逐渐走下坡路,老牌强国之地位开始动摇。

㈡ “桂陵之战”中英武神勇的一代名将庞涓的死因是什么

田忌是一员战将,又有着桂陵之战的辉煌战绩,说来庞涓算是他的手下败将,按照他的战法,是要摆开阵势直接和魏军一决雌雄的。孙膑对他说,魏国军队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是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是要顺应这样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庞涓懂得兵法,我们要利用这种情况。命令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率军进入魏国境内,遇到魏军,掉头撤退。

庞涓尾追齐军三天,看到齐军埋锅做饭的灶锐减,特别高兴地对部将们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士兵就超过了半数。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率领了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估计行程,庞涓当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叫人砍去树皮,在树干露白处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同时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士兵埋伏在马陵道两旁,吩咐道:“晚上见到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露白的树干上写着字,就让点火照看,上边的字还没有看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国军队大乱,相互难以接应。庞涓进退无路,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前说:“我的死,倒成全了这个小子的名声!”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击溃了魏国军队,并俘虏了魏国申。孙膑也的确因此而名扬天下,继他的先祖孙武之后,又一部《孙子兵法》闻名于世,今天的人们为了加以区别,将其称之为《孙膑兵法》。

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庞涓死于围魏救赵之计的桂陵之战呢?这大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围魏救赵之计实在是太有名了。古代打仗攻城拔寨,列阵厮杀,靠的是将士的勇猛,胜利者多表现为“勇冠三军”,“余勇可贾”,军事智慧更多表现为临阵的随机应变,像这种事前设定战法,并最终按照这种战法完成战役进程的情况不是很多。围魏救赵之计的顺利实施,当时人赞叹,后世人效法,它的光芒已经盖过了当时所有战役,人们记着了这个计策,记住了这次战役,记住了魏国军队的失败,也误认为失败的魏国军队统帅庞涓死了。再就是古代虽然战事频仍,但能够让史学家们记载的战例却较少,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虽然相隔十二年,但齐国和魏国中间并没有战事发生,能让我们看到的这两次战役,只是连在一起的两段文字,总有一种让人感觉两场战役是一次战役两个阶段的感觉。

㈢ 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是什么国家和什么国家打

桂陵之战: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马陵之战: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㈣ 桂陵之战有哪些典故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期齐、魏两个诸侯国之间的两场着名战争。当时齐国的杰出军事家孙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孙武“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的作战指导思想,采取“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减灶诱敌”等高明战术,在桂陵和马陵地区,先后击败实力强大的魏国军队。这两场战争对于结束魏国在中原地区的霸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战国时期战略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段干木等人,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基本废除了世袭的禄位制度,推行因功授禄的政策,建立起比较清明、健全的官僚体制。在经济上,改变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井田旧制,“尽地力之效”,抽“什一之税”,创制“平籴法”,兴修水利,鼓励开荒,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推行“武卒”选拔制度,重视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通过这些改革,魏国迅速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盛的国家。魏惠王即位以后,继承文侯、武侯的霸业,继续积极向外扩张。魏国的勃兴和称霸,直接损害了楚、齐、秦等其他大国的利益,引起这些国家的普遍恐惧和忌恨,其中尤以齐、魏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是东方地区的大国。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后,任用邹忌为相,改革吏治,强化中央集权,进行国防建设,国势日渐壮大。面临魏国向东扩张的威胁,它积极利用赵、韩诸国与魏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了对魏国的激烈斗争。

桂陵之战(公元前353年)就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发生。当时,赵国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进而达到兼并土地,扩张势力的目的,赵成侯于公元前356年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结好,同时又和燕文公在阿(今河北高阳北50里)相会。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动战争,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于是魏国便藉口保护卫国,出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强行攻打。赵与齐有同盟关系,鉴于邯郸局势危急,遂于前353年遣使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闻报后,遂召集文武大臣进行商议。丞相邹忌反对出兵救赵,而齐将段干朋则认为,不救赵既会失去赵国的信任,又会给齐国自身造成麻烦,因而主张救赵。但他同时又指出,以当时的战略形势来考虑,如果立即出兵前赴邯郸,赵国既不会遭到损失,魏军也不会消耗实力,对于齐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他主张实施使魏与赵相互削弱,而后“承魏之弊”的战略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先派出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待魏军攻破邯郸,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再予以正面的攻击。段干朋这一谋略显然有一石三鸟的用意。第一,南攻襄陵,牵制魏军,使其陷于两面作战的窘境;第二,向赵表示了援助的姿态,信守盟约,维持在平陆相会时所建立的两国友好关系,帮助赵国坚定其抗魏的决心;第三,让魏、赵继续互相攻伐,最后导致赵国遭受重创、魏国实力削弱的结果,从而为齐国战胜魏国和日后控制赵国创造有利的条件。

段干朋的这番谋划,完全符合齐国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因此为齐威王欣然采纳。齐威王决定以部分军队联合宋、卫,南攻襄陵,主力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的发展,准备伺机出动,以求一举成功。

当时,魏国的扩张也引起楚国的敌视。因此,楚宣王便乘魏国出兵攻赵、后方空虚的时候,派遣将军景舍率领部队向魏国南部的睢、涉地区进攻。而西边的秦国也不甘寂寞,先后发兵攻打魏的少梁、安邑等要地。这样,魏国实际上已处于四面作战的困难境地。幸亏它的实力十分雄厚,主将庞涓又决心破赵,不为其他战场的局势所动摇,因而一直勉力维持着邯郸方面的攻势。

魏国以主力攻赵,两军相持一年有余。当邯郸形势危在旦夕,赵、魏两国均已非常疲惫之时,齐威王认为出兵与魏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正式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主力救援赵国。

田忌计划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救赵围。孙膑不赞成田忌的这种硬碰硬硬的战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策略。他说:要解开乱成一团的丝线,不能用手硬拉硬扯;要排解别人的聚殴,自己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的道理也复如此,不能以硬碰硬,而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就是撇开强点,攻击弱点,避实击虚,冲其要害,使敌人感到形势不利,出现后顾之忧,自然也就解围了。孙膑进而分析道:现在魏、赵相攻经年,魏军的精锐部队悉在赵国,留守国内的都是一些老弱残兵。根据这一情况,他建议田忌,应该迅速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击它防备空虚的地方。他认为,这样一来,魏军必然被迫回师自救,齐军就可以一举而解邯郸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惫于路,便于最终击败它。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的建议,率齐军主力向魏都大梁攻击前进。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军得到齐军大梁挺进的消息,不得不以少数兵力继续围攻邯郸,而由庞涓率主力急忙回救大梁。这时,齐军已将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准备迎击魏军于归途。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加以长途跋涉,士卒疲惫不堪,面对占有先机之利、以逸待劳、士气旺盛的齐军的截击,顿时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遭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其时,它所占领的赵国土地,也就得而复失了。

战国中期,魏国的实力要胜过齐国一筹,其军队也比齐军强大,所以荀子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然而,齐军终究在桂陵之战中重创了魏军。原因无他,就是齐国战略方针的正确和孙膑作战指挥艺术的高明。在战略上,齐国适宜地表示了救赵的意向,从而使赵国坚定了抵抗魏军的决心,拖往了魏军;及时对次要的襄陵方向实施佯攻,使魏军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处境;正确把握住魏、赵双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击。在作战指导方面,孙膑正确地分析了敌我情势,选择适宜的作战方向,进攻既是敌人要害部位、又是防务空虚的国都大梁,迫使魏军回师救援,然后以逸待劳,乘隙打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一举而胜之,自始至终都牢牢掌握住主动权。另外,主将田忌虚心听取意见,从善如流,也为孙膑实施高明作战指导,夺取胜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至于魏军的失败,也在于战略上未能掌握诸侯列国的动向,长期顿兵坚城,造成将士疲惫,后方空虚,加上作战指导上消极被动,让对手牵着鼻子走,在桂陵之战中被打得溃不成军。

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2年。这一年,在桂陵之战中遭到严重失利的魏军,又向它弱小的兄弟之邦——韩国发起了进攻。韩国自然不是魏国的对手,危急中遣使奉书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一如当年那样,召集大臣商议此事。邹忌依然充当了反对派,不主张出兵,而田忌则主张发兵救韩。齐威王征求孙膑的意见,孙膑便侃侃而谈地讲了自己的看法:既不同意不救,也不赞成早救,而是主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即首先向韩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当韩处于危亡之际,再发兵救援,从而“尊名”、“重利”一举两得。他的这一策略为齐威王所接受。

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承诺,上下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求救。齐威王抓住魏、韩两军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

魏国眼见攻韩胜利在望,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之情自不必说,遂决定放过韩国,转兵指向齐军,目的是想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

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回齐军一决胜负。这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一场鏖战是不可避免了。仗该怎么打?孙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针对魏兵强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正确判断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根据这一分析,孙膑认为,战胜貌似强大的魏军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示形误敌,诱其深入,尔后出其不意地给以的致命打击。他的想法,得到主将田忌的完全赞同。于是,在认真研究了战场的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

战争完全按照齐军的预定计划进行。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的高招,第一天挖了10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灶,第三天又减少为3万灶,造成在魏军的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庞涓虽然曾与孙膑受业于同一位老师——鬼谷子先生,可他的水平却要与孙膑相差一大截。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庞涓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来,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他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的骑兵,昼夜兼程地追赶起来。

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在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盛,地势险阻,实在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处。孙膑就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在提前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

庞涓的骑兵,果真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齐军的预先设伏区域。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因为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四散溃逃。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马陵之战以魏军的惨败而告终结。

马陵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场典型的“示假隐真”、欺敌误敌、设伏聚歼的成功战例。齐军取得作战胜利,除了把握救韩时机得当,将帅之间密切合作,正确预测战场和作战时间外,善于“示形”、巧设埋伏乃是关键性的因素。所谓的“减灶”是这场战争中“示形”的主要方式。它实际上就是孙子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诡道”原则的实战体现。

桂陵、马陵之战对齐国和魏国产生了完全不同影响。这两场战争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就开始走下坡路,最终丧失了在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地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东方数一数二的强大诸侯国。

㈤ 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分别是什么典故

魏惠王派将军庞涓伐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救兵在桂陵击败魏军。数年后魏国伐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在马陵击败魏军。具体过程如下:

桂陵之战

魏国国君魏惠王迁都大梁(今中国中部河南省开封市)后,与齐争雄中原。齐威王竭力拉拢韩、赵两国,与魏国对抗。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迫使归服于魏的卫国向赵屈服。

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国首都邯郸(今属中国中北部的河北省)。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救赵。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但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并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

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以一部兵力南下,联合宋、卫军围攻位于大梁东南的魏邑襄陵(今河南睢县),显示齐军已攻魏救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主力则进至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附近。由于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齐军有粮道被断绝的危险,魏军因此产生齐军指挥无能的错觉,齐军由此成功隐蔽了尔后进军大梁的企图。

齐军将主力隐蔽,派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二都邑大夫率师一部攻平陵城,结果兵败战死,更使庞涓认为齐军战斗力弱,不以为虑。等到邯郸城破,魏军也实力大损。田忌、孙膑就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主力则分路跟进,造成兵力单薄的假象,庞涓果然中计,撤离邯郸。

田忌、孙膑判定魏军回师必经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达该地。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庞涓被擒。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㈥ 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分别是什么典故

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那么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分别是什么典故?

1、 桂陵之战:魏国在战国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变得强大起来,因而引起了其他诸侯的戒备。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以示好,并与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阳北50里)会盟。由此,魏国开始有被诸国联合进攻的可能,因此魏国欲找机会突破,以解除这个危机。(1)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2)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2、 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1)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2)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关于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分别是什么典故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

㈦ 历史上着名的桂陵之战有什么典故桂陵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呢

历史上着名的桂陵之战有什么典故?桂陵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呢?从严格意义上讲,齐国并不弱,但魏国通过魏文帝时期的李悝和吴起的改革,在战国初期成为了一流的强国。它的士兵和军人在世界范围内是无敌的。齐国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击败魏国,有两个根本原因。首先,齐国在魏文王时期整顿了内政,国力大为提高。

韩、赵、魏三国都是从原晋国分离出来的。当时,晋国在西边阻止了秦国离开函谷关,在东边抵制了齐国的西扩,在南边避免了楚国对中原的威胁。可以说,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自己的实力抵御了三个传统大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但是,晋国分裂后,实力分散,原来的联合力量成为《三国》之间的离心力。三国之间也会经常出现摩擦。另外,三国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魏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魏国要想生存和强大,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周边国家发生摩擦和冲突,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但魏国没有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四面出击,导致魏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㈧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分别都是哪两国之间的战役,战役的意义

桂陵之战是齐国和魏国的战役,马陵之战是齐国和魏国的战役,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的战役。
1.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着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意义: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将领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将领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2.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着名战例。
意义:齐魏马陵之战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具体运用,闪烁着孙膑军事思想的光辉。作为中国古代军事 史上的一个着名战例,齐魏马陵之战知名度高,传播范围广,影响大,不仅有极高的军事研究价值,而且对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 ,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意义: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㈨ 简要介绍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着名战役

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中国历史上的着名战争有很多,比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那么这几次战争都发生在哪几个国家之间呢?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阅读全文

与桂陵之战与韩国有什么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