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韩国光海君为什么要杀了他儿子

韩国光海君为什么要杀了他儿子

发布时间:2023-01-04 02:45:02

1. 朝鲜光海君儿女

三男一女
俩儿子小时候死了名字不明,有个女儿名字也不明,只知道嫁给了朴氏。
还有一个废世子:李祗 1598~1623 权力争夺的牺牲羊,被流放时试图逃脱被抓后自杀。

2. 仁祖反正的光海君李珲

光海君李珲,万历三年乙亥(朝鲜宣祖八年,1575)四月生。生母为恭嫔金氏。初封光海君。李珲自幼足智多谋,其长兄临海君李珒(李珲同母兄)虽为长子,但是不为宣祖所爱。身为庶次子,李珲自幼便被视为王位继承的合理人选,似乎表现出了更多的本领和野心。
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倭乱爆发,临海君李珒被俘,宣祖仓皇出奔平壤,命令十七岁的李珲摄国事。李珲收集流散的军队和义兵,号召通国勤王,以图恢复。李珲的这个举措振奋了朝鲜民心军心,对全国团结一致打击倭寇很有作用。万历二十一年,日本撤出汉城,退守釜山,并将虏获的临海君和顺和君两位王子送还,倭乱暂时告一段落。
万历二十三年,宣祖册封光海君为世子,并上表明朝请求批准。明朝答复:“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遂不许。光海君由是对明朝暗有怨言。万历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鲜再次上表请求易储,其时明朝也正为立储的事情闹得鸡飞狗跳,遂均不许。宣祖末年,宣祖仁穆王后已经生有一子(永昌大君,1606年生),弃嫡立庶,与儒家宗法观念不合。朝廷中的北人党因此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
万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病逝,事实上的世子光海君嗣位。并上表明朝,自称权署国事,请求册封。万历皇帝恶其专擅,不予理睬。但是当时东北亚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新兴的女真势力对明朝构成了威胁。为了确保东北边疆无虞,需要拉拢朝鲜,所以明朝在拖延了几个月之后,于是年十月乃册封李珲为朝鲜国王。李珲即位后,按照朝鲜官方史书的说法,是“昏乱日甚,幽废母后,屠兄杀弟”。从事实来看,后两条倒也确实。李珲即位后,宣布仁穆王后为废妃,囚禁在西宫(庆云宫)内,自己则搬到新修复的昌德宫(东阙)去住。而对其王位威胁最大的两个人——其同母兄宣祖长子临海君,和年仅两岁的弟弟,宣祖嫡子永昌大君,则分别于1609年和1614年被害。
光海君在位期间,经常举办的特选科及第者们造成了对土地的迫切需求,同时,两班地主们不登记拥有土地的做法使国家的岁入大量流失。由于一些两班利用免税的学校土地来逃避税收租赋,仅仅在17世纪私立学校的数目就增加了三倍,使学校房地产成倍增加,它们所荫庇的文人学士和学生数目也不断增加。竞争官职变得激烈起来,因为担任一任官职很容易在经济上捞到好处。
1616年,努尔哈赤(朝鲜史书称老酋、老乙可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即位称汗,建立后金政权。1618年,他正式与明朝决裂,发兵袭破辽东重镇抚顺。面对努尔哈赤的挑战,明朝经过近一年的准备,于1619年春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出兵10万,号称47万,分4路夹击后金,志在必取。战前,明朝令朝鲜出兵助剿。朝鲜私下认为“老酋桀骜,虽以中朝兵力,未能必其一举而剿灭”,但又不敢拒绝明朝的要求,于是采取敷衍、拖延之策,建议明军“但当陈兵练武,以作虎豹在山之势,更观伊贼之作为,相机而动”,并且只答应将军队开到义州等边境地区。但是,在明军主帅、20年前有恩德于朝鲜的辽东经略杨镐的严厉申斥下,朝鲜还是不得不派出了1.3万军队,由都元帅姜弘立统领,前往助战。3月,明军在萨尔浒被努尔哈赤击败。由于光海君“实无战功之意”,在战前密谕朝鲜军队“观势向背,使虏勿为移兵先击之”,所以只有左营将军金应河力战而死。努尔哈赤对朝鲜致书笼络,称“尔朝鲜以兵助明,吾知非尔意也,迫于其势有不得已。且明曾救尔倭难,故报其恩而来耳”。
如前所说,在即位问题上,光海君于明朝心有不满,因此主张在尽量不得罪明朝的情况下开展灵活外交。在光海君坚持下,朝鲜致书后金,称自己臣服明朝是“大义所在,固不得不然”,而与后金的“邻好之情,亦岂无之?”,希望双方“各守封疆,相修旧好”。朝鲜与后金的往来引起了明朝的警惕,大臣徐光启奏称:“鲜、奴之交已合”,建议派官员“监护其国”。光海君闻讯又惊又怕,连忙遣使至北京“辩诬”。
实际上光海君自即位起,励精图治,对内实行改革,为稳定民生而努力,迫于国力对外则双向外交,争取实际利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颁布大同法,免除没有土地的人民向国家交纳粮食,从此只有地主才必须向政府缴纳粮食,因此,大同法是一项救济贫民的革新法案。
但是,当时的朝鲜是一个深受儒学影响的国度,光海君在后金和明政权之间的游离,以及在政治上的过于残酷,使受儒家愚忠思想影响的朝鲜大臣、王室成员受到觊觎王位的其他贵族蛊惑,使光海君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最终导致了朝鲜历史上的“仁祖反正”,使自己遭到被废黜幽禁的下场。
朝鲜举国上下都感激于明朝的“再造之恩”,不能容忍对天朝不忠的事情出现。天启三年(1623,光海君十五年,朝鲜仁祖元年)春天,在李珲左右任事的亲侄绫阳君李倧见李珲身患疾病,于是令心腹陪臣建议将西人党的平山节度使李贵教练兵马五百人调入京城“防御”。三月十二日,朝鲜发生宫廷政变。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南人党势力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后来的仁祖)的别墅内会合。当晚,仁穆王后手下在庆云宫内举火为号,李倧率领李贵等人以救火为号打入庆云宫,发动宫廷政变,将李珲绑缚,押到仁穆王后面前接受训斥,然后宣布废黜其王位。史称此次政变为“仁祖反正”。
宫廷政变后的第二天,即三月十三日晨,二十八岁的绫阳君李倧即位于庆云宫之别堂,是为李朝仁祖。大北派的李尔瞻、郑仁弘等被赐死。被废黜的光海君则被石灰烧瞎双目,流放于江华岛的乔桐,在后金再次入侵朝鲜(丙子胡乱)之后,于崇祯十年(1637)转移到南方的济州岛。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朔日卒,寿六十七。墓在朝鲜杨州赤城洞。
光海君被废,新朝廷公布其发动政变的宗旨在拨乱反正而非篡权,指责光海君囚母杀弟凶残暴虐,在诉说光海无人君资望时,其中强调光海君辜负明廷,为人不忠。仁祖打出亲明旗号,以颠覆式的姿态,欲全面否定光海君,重新回到以名分为本的“事大主义”外交路线上来。仁祖时代对光海君外交政策的批判,事实上是为了服从于其反正斗争的政治需要及舆论需要。因此,他们带着个人情绪和政治偏见来评价光海君外交,难免给历史留下谜团。这也是以后一些朝鲜史家所倾向坚持的观点,而且其中当时的一些档案文书也是人为处理过的,因为这样可以淡化以宫廷政变形式获取王位非法性的影响。朝鲜和韩国学者由于受史料观点的影响,在研究中高扬了朝鲜王朝时代外交的道德理想型特点,又难免缺乏历史客观性分析。但从此李氏朝鲜又背上了名节外交的沉重包袱。
光海君的继承者则是其侄子仁祖。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仁祖为其父亲定远君另外加上一个尊号位定远大院君,不久又追尊其为国王,上庙号为元宗,即朝鲜元宗。
朝鲜仁祖李倧(1595 – 1649),字和伯,号松窓。李氏朝鲜第十六代君主,庙号仁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万历二十三年(宣祖二十八年,1595)十一月七日出生于黄海道的海州城。父亲为宣祖大王第五子,定远君李琈。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封绫阳都正,寻封绫阳君。
当时的明朝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崇尚纲常伦理的政权,与朝鲜一直沿袭着中国古代传统宗藩关系的模式。朝鲜人擅自发动政变废除一个合法且与明有交的君主,绝对是一件忤逆不道的大事,是明朝所不能接受的。负责节制朝鲜的登莱巡抚袁可立第一个就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看得废立之事,二百年来所未有者,一朝传闻,岂不骇异。”(李民宬《敬亭集》)。袁可立马上上疏明熹宗:“李珲袭爵外藩已十五年,于兹矣,倧即系亲派,则该国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岂容倒置。即珲果不道,亦宜听大妃具奏,待中国更置。奚至以臣篡君,以侄废伯,李倧之心不但无珲,且无中国,所当声罪致讨,以振王纲。”(《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三 )。 在这道奏疏中,袁可立的观点很鲜明,他着重强调了政变这种形式的非法,这关乎到纲常伦理的“普世价值”,他认为“即珲果不道”也应该“待中国更置”。袁可立甚至主张派兵“声罪致讨”。
既然仁祖李倧的合法性得不到明朝政府的承认,朝鲜只好派出使团前往登州拜见登莱巡抚袁可立,祈求他代为转奏辨明原委。朝鲜使团在当年六月十一日(庚午)一大早便来到登州城外的庙岛。袁可立心情很不好,马上分付下去:“朝鲜来者勿许入水城门”,并命令对朝鲜船只“査访各船格军军器,要开数书给,军器则收贮船中,勿令带去”。闲来无事的朝鲜使团书状官李民宬对袁可立治下的登州水城门胜景做了生动描述:“水城门乃外北城舟楫出入之门也,粉郭矗立,水漱城趾。飞阁据增厓,俯临沧海,实一胜槩也。”在他的笔下,登州城外的庙岛也透着勃勃生机:“峰恋萦于,围抱左右。其间沙汀横亘数十里,又有二岛浮出其外,若障空补缺者然。其他海峤之可望者无数,但晴而愈暗,不得了然耳。峰顶通望处,逐设烟墩。屯田农幕,处处相望。商船战舰之抛泊近岸者,不知其数。”这也令朝鲜使团对袁可立的军政吏治不怒而威。
三天后,军门袁可立接见了朝鲜国使团。使团“升自东阶再拜”,向袁可立“呈申文”递交国书。
(袁可立)抚院立语曰:“你国旧王在否?”
(使)答曰:“在矣”。
(袁可立) 曰:“有子否?”
(使)答曰:“有一子”。
(袁可立)军门曰:“在哪里?”
(使)答曰:“同在一处”。
(袁可立)曰:“闻旧王三月十三日已死云,是乎?”
(使)答曰:“无此理”。
(袁可立) 军门曰 :“十三日动兵云是耶,抑旧君自退耶?”
(使)答曰:“其失德,详在申文中,老爷见之则可以详悉矣。一国大小臣民,不谋而同,推戴新君。昭敬王妃令权署国事,天命人归,从容正位,岂有动兵之事乎?”
(袁可立) 军门(曰:“然则烧宫室云者,何故耶?”
(使)答曰:“宫妾所居之处,点灯失火,而正殿则依旧矣。”
(袁可立)军门曰:“你国定乎?”
(使)答曰:“反正之日,市不易肆,朝野晏然,有何不定之事乎?且总镇毛驻扎敝邦,如有可疑之端,则岂有掩护小邦,欺瞒朝廷之理哉!”
(袁可立)军门曰:“晓得”
仍命茶,谢拜而退。(李民宬《敬亭集》)
这次见面后,袁可立的态度缓和了许多,“而今观来文,乃悉颠末。效顺之诚,既不异于畴昔。优待之礼,应不减于从前。一切款宴,犒赏夫马等项,已移檄促办矣。合行谕知云云。”(李民宬《敬亭集》)更主要的情况是当时明与后金正用兵,明朝国力受限,客观上也不允许明朝在这件事情上太较真。袁可立从全局和当时的实际出发退而求其次,“请正词质责之,以济师助剿为券,与廷议合。”(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袁可立上疏道:“亦当令其退避待罪,朝廷徐颁赦罪之诏,令其祗奉国祀,如国初所以待李成桂者,此又不得已之权也。”(《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三 )。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还要跑到中国来百般解释游说求得承认,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大明天朝的影响力之大。
但这件事情也远没有这样简单就会被忽悠过关,对一个纲常伦理道德至上的中国,历史一直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甚至于经过朝代更替也没有抹平。直到五十年后的清朝时期,朝鲜君臣对明登莱巡抚袁可立“致讨”的主张仍然记恨在心,在清廷开馆延修《明史》之际派出专使来中国进行“辩冤”,在清朝康熙皇帝面前大告前朝袁可立的御状,并交通说服清朝高官让其改写前史。因为毕竟政变和篡权是分不开的,这是不好忽悠的大不道,是朝鲜历史的软肋,中国清朝的《永宪录》和《池北偶谈·朝鲜疏》等书对这件事情都留下了详细而真实的记录,这可能是朝鲜史家们所始料未及的。
用朝鲜肃宗李焞的话说,他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奏疏是为了却先王的宿憾,为祖先洗雪冤屈,请求在编修明史时按照他的意思记录这段历史,替自己的祖先“正名”,并宣示天下。朝鲜国王为自己的先祖不厌其烦地辩解,并强调说当时袁可立等明朝官员所看到的情况是不全面的,自己先曾祖父所发动的政变是光明正大的,并没有阴谋在里面。但这种要求和说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点勉强,因为中国记录这段历史自有他自己的消息来源和渠道,没有必要非要按照朝鲜篡君及其继承者的意思来书写,因为在中国明朝之前秉笔直书国史是其最基本的传统价值观。
不过,审视当今美朝、美韩关系的国际新秩序,我们简单翻一下旧案,倒是对如今的中朝关系、朝贡体系有一点有益的认识。对于当今时代大国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有一个比较之后的认识。 无论是古代中华的朝贡格局,还是当前民族国家的主权独立格局,维系这样一种体系的核心力量,首先是经济军事力量。过去中国与朝鲜通过朝贡贸易使得朝鲜受到恩惠,中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帮助朝鲜消除日本的威胁,从而对朝鲜具有一种强制的号召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通过自己的文化力量,通过纲常伦理这种中华文化圈内具有“普世价值”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具有对属国的一种文化号召力。无论明朝、清朝,只要他们具有这种基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并通过经济和军事的力量确立了当时“普世价值”下的国际秩序,那么就会使其畏惧,使其感化,使其被牢笼其中,不得不尊奉这种价值观下所统御的一切,这就是“软实力”。
古代中国曾经拥有这种力量,当前这种力量的拥有者却是美国,美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有着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所以他能够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威慑力,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中国要重新拥有这种力量,还要走很长的路。不过,不管名词怎么变化,古今的情况是一理。日本人曾经惊呼,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最终会使中国恢复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
后金努尔哈赤为避免两面作战,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鲜投书,希望朝鲜与明朝脱离关系,与后金结盟。但是朝鲜不为所动,仍然支持明朝,反对后金。
1636年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积累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纷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
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决定举兵再征朝鲜。该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王京城下。京畿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仁祖再次将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则率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等待各路勤王军的到来,同时派出崔鸣吉等人赴清营谈判。皇太极见朝鲜君臣求和之切,乃对其迫降,下令清军包围南汉山城,伐木列栅,绕城驻守,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朝鲜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经爬到南汉山城的南门,看到城下清军黑压压一片,不禁长叹。清军在望月峰上升白旗书招降二字。仁祖则复书“重围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请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盖以礼有不可废,而兵威亦可怕也……”。见朝鲜方面还在纠缠于出城投降的细节,不耐烦的皇太极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时清军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虏王妃、王子、宗室76人,消息传来,见大势已去,仁祖只好求和。最终朝鲜王国奉清朝为正朔,使称“丙子之乱”

3. 临海君李珒简介 朝鲜历史上临海君是怎么死的

导读:近日,随着韩剧《火之女神井儿》的热播,剧中临海君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临海君,1572年出生,本名李珒,朝鲜王朝第十四代国王宣祖的庶长子,为恭嫔金氏所生,是光海君的胞兄。因光海君在各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张士诚简介,为了超越他,不惜使用各种卑劣手段。性格暴虐的他,仗着自己是王子的身份胡作非为,强夺人田。于1609年逝世,朝鲜历史上临海君是怎么死的呢?

临海君简介:

姓名:李珒

出生日期:1572年

父亲:朝鲜宣祖

母亲:恭嫔金氏

弟弟:光海君

逝世:1609年

临海君怎么死的?

临海君(1572年-1609年),本名李珒,朝鲜王朝第十四代国王宣祖的庶长子,为恭嫔金氏所生,是光海君的胞兄。

朝鲜宣祖的正妃懿仁王后没有生育男嗣。而临海君虽为宣祖长子,但他性格暴虐张士诚简介,仗着自己是王子的身份胡作非为,强夺人田,因此宣祖很讨厌他,迟迟没有立世子。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之际,宣祖才册立临海君的弟弟光海君为世子,并且让光海君管理朝鲜国内之事。在这场战争中,临海君奉命前往咸镜道征兵,但在当地与顺和君李一同被叛军扣押,移交日军加藤清正部,成为俘虏。在讲和后获释。

1608年,临海君的胞弟光海君即位之后,将其视为眼中钉,以私藏军器、阴养死士、密谋篡位、私携武器入宫等四条逆反罪名,剥夺爵位,流配外地。翌年光海君密令李廷彪将其杀死,享年三十八岁(虚岁)。

1623年,光海君被仁祖推翻,是为朝鲜历史上的仁祖反正。仁祖即位后,恢复李珒的临海君爵位,并过继庆昌君李珘次子阳宁君李儆为后嗣。

4. 李珲的人物生平

1575年,恭嫔金氏诞下光海君,为宣祖的庶二子。两年后金氏辞世,光海君与其大2岁的同母兄长临海君由嫡母懿仁王后抚养长大。由于懿仁王后不育,直到她在1600年过世前,宣祖没有任何嫡子。大臣们一再上书请求宣祖册立世子,宣祖却迟迟没有应许。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倭乱爆发,丰臣秀吉领兵由釜山登陆大规模侵略朝鲜,来自大臣和各地儒生的奏折层出叠现,纷纷要求即刻立储,稳固国本,宣祖在压迫下终于同意册封光海君为世子。
相对于宣祖的其他庶子,光海君最有资格成为储君。长子临海君,第五子定远君以及第六子顺和君都曾犯下敲诈、杀戮等罪行。 其中以临海君最是声名狼藉,如果按照无嫡立长的继承次序,本来临海君应该是世子之位的最佳人选,但他不仅抢占官婢与私人土地,更利用王子的身份巧取豪夺,动用私刑,招至不少弹劾。 而光海君年少之时,品行端正 ,聪慧好学、仁孝兼备,因此他受封为东宫,群臣一致赞好。
因战事告急,光海君受封翌日便随宣祖离开汉阳北下,而立储一事,8日后才在平壤公告天下。临海君李珒被俘,宣祖仓皇出奔平壤。当敌军迫近平壤之际,宣祖心虚胆怯,欲渡鸭绿江逃往辽东,表示宁愿死在天子疆土(明朝境内)也不愿成为日本人刀下亡魂 ,但只得都承旨李恒福一人支持。大多数官员,如领议政柳成龙、左议政崔兴元、右议政尹斗寿(李恒福与尹斗寿同为西人巨头,柳成龙为南人首领,崔兴元党派不详)皆反对宣祖的提议。商议之下,决定将朝廷一分为二(分朝),一部分人随宣祖渡江,其他人则在光海君的领带下驻守朝鲜。十七岁的光海君李珲受命权摄国事 ,担任抚君司代替宣祖赴前线抚军,表现出色,得到许多义军领袖和百姓的支持。李珲收集流散的军队和义兵,号召通国勤王,以图恢复。李珲的这个举措振奋了朝鲜民心军心,对全国团结一致打击倭寇很有作用。万历二十一年,日本撤出汉城,退守釜山,并将虏获的临海君和顺和君两位王子送还,倭乱暂时告一段落。此时,宣祖已经属意于光海君了。 然而,分朝却使得宣祖和光海君的关系越发生疏。原因有两个:其一,光海君做为世子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在侍讲院学习与一日两次向宣祖问安以示孝道(1593年3月,由于明兵的介入,宣祖的朝廷暂在开山落脚,光海君则驻守定州,9个月后才回到汉阳)。但是由于光海君频频卧病在床,因此辜负了宣祖的期望,导致宣祖对光海君多有不满。其二,分朝直接让光海君分享了一部分宣祖的王权。宣祖在战争时贪生怕死的表现让自己失尽民心,受到台谏(即司宪府、司谏院之合称)不留颜面的指责,更有大批儒生上疏要求宣祖退位于光海君。如此,宣祖致力收复王权,打压世子。壬辰倭乱期间(1592-1598),他18次提及禅让王位或让光海君摄政,但其目的只不过是在考验世子和群臣对自己的忠心,以便除去任何威胁。为了限制光海君的权利,宣祖在分朝时,以光海君还没有受到大明册封为借口,不愿颁发世子印。 宣祖甚至禁止光海君入殿请安,让光海君的世子之位岌岌可危。
自懿仁王后过世后,宣祖对待光海君的态度每况愈下,从他重视选继妃而有意阻扰遣使臣要求大明册封世子来说,宣祖似乎考虑到了废世子。虽然按照宗法(宗法规定,两班在确立继承人(庶子或继子)之后,即使有嫡子降生,继承人也不会更改),光海君的世子地位不会因为永昌大君的诞生而有所动摇。况且永昌大君年龄太过幼小,废长立幼也太不合理,但由于宣祖对光海君的冷淡和缺乏明朝的正式册封,让光海君坐立不安,担心宣祖会不顾宗法,改立永昌大君为世子。朝中读懂宣祖心意的人趁机结党营私,其中以柳永庆(柳永庆本是东人党,后来变卦投奔北人,之后又加入小北。1602年任户曹判书,两年后其孙迎娶翁主,升任领议政,与其他外戚勾结,被称为“柳党”,在宣祖的最后四年一时权倾朝野。“柳党”在宣祖病重期间私藏宣祖欲退位让贤的教旨,后被光海君问罪)的“柳党”风头最盛。“柳党”拥立永昌大君,常常挑拨离间,使光海君更觉地位不保,迫使他无论如何都要铲除永昌大君。
万历二十三年,宣祖册封光海君为世子,并上表明朝请求批准。明朝答复:“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遂不许。光海君由是对明朝暗有怨言。万历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鲜再次上表请求易储,其时明朝也正为立储的事情闹得鸡飞狗跳,遂均不许——似乎光海君是受了郑贵妃和福王的连累。宣祖末年,朝鲜国内在立储问题上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因为当时宣祖仁穆王后已经生有一子(永昌大君,1606年生),弃嫡立庶,与儒家宗法观念不合。朝廷中的北人党因此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 李珲即位后,按照朝鲜仁祖后史书的说法,是“昏乱日甚,幽废母后,屠兄杀弟”。从事实来看,后两条倒也确实。光海君即位后,宣布仁穆王后为废妃,囚禁在西宫(庆云宫)内,自己则搬到新修复的昌德宫(东阙)去住。而对其王位威胁最大的两个人——其同母兄、宣祖长子临海君,和年仅两岁的弟弟,宣祖嫡子永昌大君,则分别于1609年和1614年被害。
李珲即位后不久,即有三司官员弹劾临海君。虽然光海君表示不忍,但是就在同一天,光海君未经推鞠审问,便采纳三司(即弘文馆、司宪府、司谏院)的提议,以私藏军器、阴养死士、在宣祖殡天当日密谋出兵篡位、私协武器入宫等四条逆反罪名将临海君流放,关押围篱。 官员们没有对此提出异议,虽然此事由北人打头,但是南人和西人也不约而同地支持除去临海君。
之后,不断有上疏要求处死临海君,光海君没有首肯。1609年,临海君被流放地守卫李廷彪杀死。 表面虽伤心欲绝,光海君却没有下令追查,也没有惩罚李廷彪,只让其呈上一份报告书。 光海君为了避免背负杀兄的道德污点,以甸人杀害(指示守卫或地方官员秘密将流放的罪人处死,指示人通常为在位者,以此避免公开处死想要除去的人,保证自己公义正直的形象)的方式秘密处死了临海君。 解决永昌大君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处置仁穆大妃(仁穆大妃被指参与了金悌男谋逆一案,但缺乏确凿证据),为此,从1613到1617年,朝政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争议。首先是大北人名儒郑蕴上疏言词犀利指责光海君不义(借守卫之手杀害永昌大君)不孝,点破光海君借刀杀人一事 ,后牵扯出七庶狱事一案中的各种疑点,引发轩然大波。虽然因此事光海君与群臣起了摩擦,但经光海君故技重施,以数度撤换台谏官员,成功堵住悠悠众口。第二轮争议始于南人巨头李元翼的上疏,恳求光海君不要颁布对七庶狱事宣判的教旨。 光海君震怒下流放了李元翼 引起儒林不满,成均馆儒生们联名上疏抗议。光海君以杀害或流放带头者结束了这一次的危机。直到2年后的冬天(1617年),朝廷才为仁穆大妃的去留展开才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激烈的辩论。
1610年,追封生母恭嫔金氏为“恭圣王后”,并将其灵位移置太庙(生前为后宫者,死后灵位不能放置于太庙,而是别庙 )。1617年9月,在朝鲜方面多次恳求下,明朝赐冕服于恭圣王后 ,象征着恭圣王后正式成为宣祖的第二任王妃。如此一来,造成了两个后果:1、仁穆大妃象征性地降位成为第三位王妃,2、光海君的身份顺理成章变成了嫡子。这意味着即使光海君处置仁穆大妃,也不会违反母子天伦,令光海君成功消灭了铲除仁穆王后的最后一重道德枷锁(朝鲜国王称嫡母为“母后”或“慈殿”,称王妃以外的生母为“圣母”或“慈亲”。光海君最后一次称仁穆大妃“母后”是在1614年6月。一个月后,使臣带来明廷同意追封恭嫔金氏的消息。从那时候开始,光海君改称仁穆王后“大妃”;支持废黜仁穆王后的人称她为“西宫”)。
成功追封恭圣王后的20日后,光海君差捕盗厅秘密捉拿仁穆王后的叔叔金季男 , 制造的让有心人攻击仁穆王后的机会。第三轮辩论的导火线便是儒生韩辅吉的上疏,要求光海君废黜仁穆王后 ,受到领议政奇自献的反对。于是光海君召开收谥要求群臣表态,在1100名两班(包括王室成员)之间,大多数人不愿表态,只有7个人,即小北派奇自献、西人李恒福(1556-1618)、西人金德诚(?-1636)、西人金权(?-1622)、李慎仪、权士恭(1564-1624)、西人吴允谦(1559-1636)公开表示反对任何不利于仁穆王后的政策,将近50人表示支持,多为大北党(此时,反对废黜仁穆大妃的大北派脱离党派,组成新党“中北”)。光海君杀鸡儆猴,流放了反对者。余下的群臣在左议政韩孝纯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庭请。受光海君压迫,台谏弹劾了不出席的人,一时间人人自危。当同情仁穆大妃的声音彻底消失以后,光海君下教旨,软禁仁穆王后,但并没有把大妃废掉,而是拿掉了她大妃的地位,改称西宫。 在这种文武官员只顾私利不顾国家的风气下,朝鲜国势日颓。尤其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朝鲜还面临后金的军事威胁。
1616年,努尔哈赤(朝鲜史书称老酋、老乙可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称汗,定都赫图阿拉(兴京),年号天命,并于1618年正式与明朝决裂,向大明宣战,发兵袭破辽东重镇抚顺。除了辽东,整个东北落入后金掌控之中。夹在大明与后金之中的朝鲜左右为难,一方面要对宗主国大明尽忠,另一方面又要尽力与后金和平相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心求和的光海君和亲明的士大夫之间不可避免地起了矛盾,从1618年到光海君下台,朝鲜宫廷上演了了长达5年的伦理斗争。
面对努尔哈赤的挑战,明朝经过近一年的准备,于1619年春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出兵10万,号称47万,分4路夹击后金,志在必取。战前,明朝令朝鲜出兵助剿。1618年夏季,朝鲜收到3封来自辽东指挥使丘坦和广宁指挥使汪可受的信函,要求朝鲜出兵支援。大多数官员提议立刻出兵,光海君则表示反对,却只得到7人的支持(黄中允,故台谏,大北派,仁祖反正时遭流放;赵缵韩,承旨,本是西人但与大北交好,因为所属党派的关系,仁祖反正时并没有受影响;朴鼎吉,承旨,大北派,仁祖反正时被杀;李伟卿,承旨,大北派,仁祖反正时被杀;朴自兴,参判,小北派,朴承宗之子,光海君外戚,仁祖反正时自尽;任兖,处置仁海君时期的功臣,大北派,七庶狱事时遭流放,1620年死去;尹晖,西人,西人巨头尹斗寿之子,仁祖反正时遭流放,因家境显赫,不久便回到汉阳),但后来这7人禁受不住政治压力,纷纷变卦,转投亲明阵营。在光海君的坚持下,直到大明皇帝降诏书,朝鲜才勉强出兵。
壬辰倭乱期间,在前线的光海君累计了许多作战经验,并曾和明将合作,对朝鲜与明朝的军力相当熟悉。凭借军事情报与对明军的了解, 光海君早已预见明军的失败,因此不愿出兵相助,为保国家社稷,则欲讨好努尔哈赤。相反,士大夫们对明朝充满信心,大明与朝鲜之间的君臣之义,加上壬辰倭乱时大明对朝鲜的再造之恩,群臣皆愿意无条件支持大明,亦反对与努尔哈赤有任何书信往来。
虽然光海君私下认为“老酋桀骜,虽以中朝兵力,未能必其一举而剿灭”,惧怕努尔哈赤报复,但又不敢拒绝明朝的要求,于是采取敷衍、拖延之策,建议明军“但当陈兵练武,以作虎豹在山之势,更观伊贼之作为,相机而动”。,并且只答应将军队开到义州等边境地区。但是,在明军主帅、20年前有恩德于朝鲜的辽东经略杨镐的严厉申斥下,朝鲜还是不得不派出了1.3万军队,由都元帅姜弘立统领,前往助战。1619年3月,萨尔浒之战爆发,13000名朝鲜士兵度过鸭绿江到达辽东,却在深河之战中惨败,由于光海君“实无战功之意”,在战前密谕朝鲜军队“观势向背,使虏勿为移兵先击之”,所以只有左营将军金应河力战而死,指挥使姜弘立(之后姜弘立(1560-1627)背叛朝鲜,入女真阵营)与3000名幸存士兵被俘。努尔哈赤几番致信朝鲜,表示愿意和睦相处,并要求朝鲜协助后金共同对抗大明,甚至要朝鲜在大明与后金中二选其一。特别是1621年后,后金攻陷沈阳与辽阳,阻断了大明与朝鲜之间的通路,努尔哈赤开始以更高的姿态对朝鲜致书笼络,称“尔朝鲜以兵助明,吾知非尔意也,迫于其势有不得已。且明曾救尔倭难,故报其恩而来耳”,对朝鲜表现出宽容,意在要求朝鲜的合作。对此,光海君与备边司(壬辰倭乱之后,备边司代替了议政府的角色)为代表的群臣起了很大的意见分歧,前者一意孤行主张顺从努尔哈赤,后者反对并主张无视努尔哈赤的信件。最后双方各让一步,达成协商,终于暂时缓和了与后金之间的冲突。
对于1619年的战事,大明方面则派出了诏书,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对朝鲜的支援表示感谢,并送上1万两白银安抚, 至此之后,大明即使频繁送礼送银子, 但凡要求增兵,光海君都执意不肯,以各种借口搪塞,使得明使空手而归。到后来,光海君甚至将传达大明皇帝圣旨的朝鲜使臣关在汉阳城外 ,公然拒绝接旨,形同背弃大明。此时光海君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从欺瞒明朝变成了公然抵抗。备边司不齿光海君的行为,于是经常阳奉阴违,无故缺席,阻扰朝政正常运行,公然反抗光海君。1622年11月,备边司不顾光海君的抗议,强迫光海君上尊号:“建义守正彰道崇业”,“义”、“正”、“道”代表了朝鲜对大明应有的道义,借此警告光海君身为大明之臣的立场。 9日后,礼曹奏请再次上尊号 ,意在羞辱光海君,群臣纷纷廷请逼宫,直至多日后仁祖反正。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正月,李珲上奏:“敌兵八月中攻破北关,金台吉自焚,白羊出降。铁岭之役,蒙古宰赛亦为所灭。闻其国谋议以朝鲜、北关、宰赛皆助兵南朝,今北关、宰赛皆灭,不可使朝鲜独存。又闻设兵牛毛寨、万遮岭,欲略宽奠、镇江等处。宽奠、镇江与昌城、义州诸堡隔水相望,孤危非常。敌若从叆阳境上鸦鹘关取路绕出凤凰城里,一日长驱,宽镇、昌城俱莫自保。内而辽左八站,外而东江一城,彼此隔断,声援阻绝,可为寒心。望速调大兵,共为掎角,以固边防。”如前所说,在即位问题上,光海君于明朝心有不满,因此主张在尽量不得罪明朝的情况下开展灵活外交,“善殚事大之诚,勿为小弛,羁縻方张之贼,善为弥缝”。在光海君坚持下,朝鲜致书后金,称自己臣服明朝是“大义所在,固不得不然”,而与后金的“邻好之情,亦岂无之?”,希望双方“各守封疆,相修旧好”。其时辽镇塘报称朝鲜与后金讲和,朝鲜与后金的往来引起了明朝的警惕,明朝朝议遂谓李珲阳衡阴顺,宜遣官宣谕,或命将监护,其说纷拿。大臣徐光启奏称:“鲜、奴之交已合”,建议派官员“监护其国”。 李珲听到这种传言后自觉受到天大的冤枉,又惊又怕,连忙遣使至北京上疏“辩诬”道:“二百年忠诚事大,死生一节”。明朝于是要求朝鲜派兵协助攻打后金。但是朝鲜军队一战即溃,光海君不得不试图与后金议和。
在儒教思想根深蒂固的朝鲜王朝,士大夫奉五伦为正论,视大明天子为君为父。 光海君虽颇有远见(除了预见大明在与后金战争中的劣势,光海君也意识到了朝鲜本身的嬴弱,因此登基后提议组建正规军队,但因为财政困难以及威胁到了士大夫自身的利益,遭到全盘否决),其“不背明,不怒金”的外交政策也可以避免朝鲜被战火蹂躏,却违背了当时的主流思想,因此被形容为:不义或邪论,至朝鲜王朝灭亡,也无人提出异议。在延续5年的外交纷争中,光海君完全被孤立,群臣不分党派对光海君群起而攻之,甚至表示宁得罪光海君也不愿得罪明朝。光海君背叛大明,又与士大夫交恶,同时失去这两股支撑朝鲜君王王权的力量,光海君的废黜已成定局。

5. 这是电影 双面君王 里的一幕,为什么我把这部电影看了四五遍,还是看不到这一幕呢

《双面君王》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2mB53qB-rOZhVYs-2Z9H-Q

提取码: gehq

《双面君王》是由秋昌民执导,李秉宪、柳承龙、韩孝珠领衔主演的古装电影。

6. 朝鲜第15代王光海君简介 光海君李珲怎么死的

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光海君。原名:李珲。
出生在:1575年,于1641年逝世,而在位时间为:1608年--1623年。在位时间为十五年。
是朝鲜王朝第十五代君主。朝鲜宣祖庶次子。
而我们来看看,这位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王,究竟在历史上所记载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事。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倭乱爆发,临海君李珒被俘,宣祖仓皇出奔平壤,命令十七岁的李珲摄政国事。李珲收集流散的军队和义兵,号召通国勤王,以图恢复。
李珲的这个举措振奋了朝鲜民心军心,对全国团结一致打击倭寇很有作用。
万历二十一年,日本撤出汉城,退守釜山,并将虏获的临海君和顺和君两位王子送还,倭乱暂时告一段落。此时,宣祖已经属意于光海君了。万历二十三年,宣祖册封光海君为世子,并上表明朝请求批准。明朝答复:“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遂不许。光海君由是对明朝暗有怨言。万历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鲜再次上表请求易储,其时明朝也正为立储的事情闹得鸡飞狗跳,遂均不许——似乎光海君是受了郑贵妃和福王的连累。宣祖末年,朝鲜国内在立储问题上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因为当时宣祖仁穆王后已经生有一子(永昌大君,1606年生),弃嫡立庶,与儒家宗法观念不合。朝廷中的北人党因此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
万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病逝。事实上的世子光海君嗣位。并上表明朝,自称权署国事,请求册封。万历皇帝恶其专擅,不予理睬。但是当时东北亚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新兴的女真势力对明朝构成了威胁。为了确保东北边疆无虞,需要拉拢朝鲜,所以明朝在拖延了几个月之后,于是年十月乃册封李珲为朝鲜国王。李珲即位后,按照朝鲜仁祖后史书的说法,是“昏乱日甚,幽废母后,屠兄杀弟”。从事实来看,后两条倒也确实。李珲即位后,宣布仁穆王后为废妃,囚禁在西宫(庆云宫)内,自己则搬到新修复的昌德宫(东阙)去住。而对其王位威胁最大的两个人——其同母兄、宣祖长子临海君,和年仅两岁的弟弟,宣祖嫡子永昌大君,则分别于1609年和1614年被害。
光海君在位期间,朝鲜诞生了像《东医宝鉴》这样的医学论着。该书于1610年完成。在这个时期,李朝选拔官吏任人唯贤的制度早已受到破坏,因为遴选文武官员的考试已变成有权势的官员和当权派手中的工具。经常举办的特选科及第者们造成了对土地的迫切需求,同时,两班地主们不登记拥有土地的做法使国家的岁入大量流失。由于一些两班利用免税的学校土地来逃避税收租赋,仅仅在17世纪私立学校的数目就增加了三倍,使学校房地产成倍增加,它们所荫庇的文人学士和学生数目也不断增加。王亲国戚和掌权的官吏积累了战时遗弃的土地,把它转为免税的财产。竞争官职变得激烈起来,因为担任一任官职很容易在经济上捞到好处。
在这种文武官员只顾私利不顾国家的风气下,朝鲜国势日颓。尤其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朝鲜还面临后金的军事威胁。万历四十八年正月,李珲上奏:“敌兵八月中攻破北关,金台吉自焚,白羊出降。铁岭之役,蒙古宰赛亦为所灭。闻其国谋议以朝鲜、北关、宰赛皆助兵南朝,今北关、宰赛皆灭,不可使朝鲜独存。又闻设兵牛毛寨、万遮岭,欲略宽奠、镇江等处。宽奠、镇江与昌城、义州诸堡隔水相望,孤危非常。敌若从叆阳境上鸦鹘关取路绕出凤凰城里,一日长驱,宽镇、昌城俱莫自保。内而辽左八站,外而东江一城,彼此隔断,声援阻绝,可为寒心。望速调大兵,共为掎角,以固边防。”其时辽镇塘报称朝鲜与后金讲和,明朝朝议遂谓李珲阳衡阴顺,宜遣官宣谕,或命将监护,其说纷拿。李珲听到这种传言后自觉受到天大的冤枉,上疏辩解道:“二百年忠诚事大,死生一节”。明朝于是要求朝鲜派兵协助攻打后金。但是朝鲜军队一战即溃,光海君不得不试图与后金议和。
朝鲜与后金的往来引起了明朝的警惕,大臣徐光启奏称:“鲜、奴之交已合”,建议派官员“监护其国”。光海君闻讯又惊又怕,连忙遣使至北京“辩诬”。朝鲜举国上下都感激于明朝的“再造之恩”,不能容忍对天朝不忠的事情出现。光海君在后金和明政权之间的游离,以及在政治上的过于残酷,朝鲜大臣、王室成员受到觊觎王位的其他贵族蛊惑,使光海君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1623年,李倧发动宫廷政变,将李珲绑缚,押到仁穆王后面前接受训斥,然后宣布废黜其王位。史称此次政变为“仁祖反正”。宫廷政变后的第二天,绫阳君李倧即位。为朝鲜仁祖。大北派的李尔瞻、郑仁弘等被赐死。被废黜的光海君则被石灰烧瞎双目,流放于江华岛的乔桐,于(1637)转移到南方的济州岛。(1641)七月朔日卒,寿六十七。墓在杨州赤城洞,位于今日南杨州市真乾邑松陵里,2002年后改名烈陵。

7. 朝鲜第15代王光海君简介 光海君李珲怎么死的

光海君(朝鲜语:광해군;1575—1641),名李珲(朝鲜语:이혼),1608-1623年在位。朝鲜王朝第十五代君主。他是前任君主朝鲜宣祖与其爱妃恭嫔金氏(공빈 김씨)所生的第二位儿子。葬于杨州赤城洞(位于今日南杨州市真乾邑(진건읍)松陵里(송릉리))。
详情见网络:http://ke..com/link?url=bhGgklmtfoPDwPoI0-vhcBo4Q8vr09tPzeO_fe--Myed3a

8. 朝鲜第15代王光海君简介 光海君李珲怎么死的

朝鲜第15代王光海君简介 光海君李珲怎么死的?

火之女神光海君简介

李珲(1575—1641),1608-1623年在位。朝鲜王朝第十五代君主。朝鲜宣祖庶次子。

光海君,朝鲜第15代君王,1575年出生,名李珲。前任君主朝鲜宣祖与其爱妃恭嫔金氏所剩的第二个儿子,公元1608年至1623年在位。于1641年死后葬于杨州赤城洞,位于今日南杨州市真乾邑松陵里。

第十五代君王光海君简介

姓名:李珲

出生日期:1575年

封号:光海君

职业:朝鲜第15代君王

父亲:朝鲜宣祖

母亲:恭嫔金氏

王后:废妃柳氏

在位时间:1608年-1623年

逝世:1641年

陵墓:杨州赤城洞松陵里

年号:万历、泰昌、天启(沿用明朝年号)

光海君怎么死的

在即位问题上,光海君于明朝心有不满,因此主张在尽量不得罪明朝的情况下开展灵活外交。朝鲜与后金的往来引起了明朝的警惕,大臣徐光启奏称:“鲜、奴之交已合”,建议派官员“监护其国”。光海君闻讯又惊又怕,连忙遣使至北京“辩诬”。朝鲜举国上下都感激于明朝的“再造之恩”,不能容忍对天朝不忠的事情出现。光海君在后金和明政权之间的游离,以及在政治上的过于残酷,朝鲜大臣、王室成员受到觊觎王位的其他贵族蛊惑,使光海君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

《火之女神井儿》影视剧版光海君图片

1623年,李发动宫廷政变,将李珲绑缚,押到仁穆王后面前接受训斥,然后宣布废黜其王位。史称此次政变为“仁祖反正”。宫廷政变后的第二天,绫阳君李即位。为朝鲜仁祖。大北派的李尔瞻、郑仁弘等被赐死。被废黜的光海君则被石灰烧瞎双目,流放于江华岛的乔桐,于(1637)转移到南方的济州岛。(1641)七月朔日卒,寿六十七。墓在杨州赤城洞,位于今日南杨州市真乾邑松陵里,2002年后改名烈陵。

9. 《绿豆传》绿豆的真实身世是什么

绿豆传男主身世一直都是大家很好奇的一个点,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很多人表示有点弄不清男主的身份到底是什么,男主到底是王的儿子还是侄子?王为什么要杀了男主?后来继承王位的人又到底是谁?

《绿豆传》绿豆到底是王的儿子还是侄子?绿豆传后来成为王的人是谁?

韩剧《绿豆传》更新第7大集之后,之前的主线剧情总算是捋清楚了,原来男主、男二和女主之间一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男二一直都是坏的,想要谋反,而男主的身份也正式曝光,男主是现在的王王海君的儿子,而男二是光海君的侄子,也就是后来历史上的仁祖。为了追剧,很多人还专门去查了韩国历史,也是不容易呢。

被杀的永昌大君是光海君即现阶段的朝鲜王的弟弟。但这个弟弟是后来先王的王后所生唯一嫡子,是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而光海君虽不是嫡子,但确是先王的第二个孩子,早期因为有才华又好学被朝堂请求立为世子(太子)。那时候朝鲜确立世子和王登基都需要向明朝报告,并请求赐封,才具有合法性,是一个正统世子或王。但是明朝当时一直拖着,没有批准,直到先王去世才给批准,这也导致了非嫡子非长子光海君的王位争议很大,不稳固,所以屠杀了其他能威胁自己王位的兄弟。

而绿豆,是王的儿子。在朝鲜历史中,光海君也只有一位儿子。

王的侄子是男二,绫阳君,也就是后来的仁祖。仁祖当皇帝可不是继承的,而是发动政变推翻了光海君才成王的。并不是翻译暴露了男二的身份,有一个场景是王和男二在吃点心,王清楚的称男二为“绫阳君”

男二就是以后的仁祖,会推翻目前在位的王,也就是光海君;绿豆应该是光海君的私生子;密诏内容是先王要废除光海君,立永昌大君(就是那个小孩,他是光海君的同父异母的第弟)为新王。

那为啥王当年要杀自己的儿子呢?

之前一直猜测绿豆可能是王的侄子,会威胁到王位,所谓被杀害,但最新剧情表示,绿豆就是王的儿子,甚至还是王唯一的儿子,那王当年为什么要杀了他呢大?目前的主流猜测是当时的王害怕绿豆的出生会影响自己的王位,本身光海君就是庶出当的大王地位不稳,再加上是因为绿豆出生的时间不吉利,怕被人抓到把柄就派人把他杀了。也有人怀疑是王自己恐惧所有威胁他王位继承人的存在,所以杀了绿豆。

在13、14集电视剧中,绿豆(张东润 饰)听到了律武(姜泰武 饰)和东珠(金所炫 饰)的对话,东珠说离开寡妇村只是为了利用自己而已,这让绿豆备受打击。绿豆和东珠隐藏着彼此的心意,这也让两人备受折磨。在准备离开时,东珠因为想留在绿豆身边而与绿豆产生矛盾,绿豆也因为担心东珠消失而感到不安。律武得知东珠对绿豆的心意后,心中燃起了怒火,使剧情发展更加扣人心弦。

在后面的剧情中,东珠正准备离开,却发现寡妇村成了一片火海。情急之下,东珠向盗贼发起了攻击,但是力量还是太弱小,紧急关头,东珠呼唤着绿豆的名字。此时,绿豆奇迹般地出现了并救了东珠。东珠和绿豆的真情告白让人揪心,一个是王隐藏着的儿子,一个又誓死向王报仇,二人错综复杂的关系预示着他们的感情终将充满挫折。

此外,律武表现出了对王位的野心,他以王的儿子还活着的理由企图说服许允,而许允认为律武没有成为王的才干,想扶持绿豆上位。绿豆的命运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令观众好奇心爆棚。

网友表示,男二这波黑化真的是来的猝不及防,上一集还是好好的母女日常,下一集就变国仇家恨,所以编剧是一心想走正剧路线?之前的搞笑真的都只是烟雾弹?

阅读全文

与韩国光海君为什么要杀了他儿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29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0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2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4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39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6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2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19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1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1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25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4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6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6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8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27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