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韩国为什么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
在很多人看来,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比如在疆域面积上,韩国比不上越国、蜀国、巴国等诸侯国。再比如巅峰时期的实力,韩国甚至比不上宋国、中山国等诸侯国。尤其是中山国,曾是赵国的心腹大患。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韩国为何能成为七雄之一,其优势在哪里?
所以,在公元前230年开始的秦灭六国之战中,秦国第一个就吞并了韩国,这是因为不攻占韩国的话,接下来不管是进攻赵国魏国,还是齐国楚国,都不太方便了。再比如韩国的上党郡地区,更是战国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对清代山西省下辖的辽州、沁州两州与潞安府、泽州府两府一带的雅称 。即今天的晋中市榆社左权,长治市,晋城市一带。“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为了争夺上党郡,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
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韩国可以在各个大国之间纵横,甚至拥有了朝秦暮楚的客观条件。而这,自然也是韩国能够在战国时期苦苦支撑到公元前230年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对应的是,越国、宋国、巴国、蜀国、中山国等大国,都没能坚持到战国末期,所以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而这些诸侯国即便在某些方面强于韩国,也没能位列七雄。
Ⅱ 历史中的七雄争霸是什么
“战国七雄”指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争霸是指他们之间的争夺地盘的过程。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率先崛起,成为七雄之中的第一雄。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直逼赵国都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孙膑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逼退魏军,在桂陵大败魏军。
魏国衰落以后,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大国。双方旗鼓相当,不断兼并小国,扩大领土面积。同时,双方都在拉拢楚国,为什么呢?因为魏国衰落后,齐秦双方谁也没有实力消灭对方,那么第三方强国楚国,就成了左右天平的重要砝码。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军事力量日渐壮大。先后灭中山国,大破匈奴,军事实力仅次于齐秦,成为当时第三强国。
而此时齐秦两大国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齐、魏、韩三国攻秦,秦败。齐国逐渐成为东方六国盟主。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势力很盛,让六国感到恐惧。于是,秦国联合六国攻齐,大败齐军。公元前284年,燕国将领乐毅联合五国攻齐,破齐国都城,连下70座城池,齐国领土所剩无几。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交战。秦国一战坑杀赵国40万降卒,赵国从此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了。那么,此时还剩下一个韩国!
韩国在七雄之中实力最弱,南面是楚国,北面是魏国,东面齐国,西面是秦国。处于四强的包围之中,没有实力,是很难立足的!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相,实行变法。申不害任相15年,韩国实力达到历史的顶峰。但是,这并不是让韩国足以长久存在的原因。
韩国之所以立足于强国之间,是因为韩国有2个秘密武器:弩和剑。韩国的弩在各国之中最强,射程可达800米,令各国畏惧。再说韩国的剑,韩国的剑,锋利无比,削铁如泥。
可惜,纵使工具再好,终究是国家太小,难与大国抗衡!韩国成了秦国第一个消灭的对象!
(2)韩国七雄怎么发家的扩展阅读
着名战役
1、函谷关之战
函谷关之战是前318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
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二年,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
联军因各有所图,步调不一。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被击败。联军向东撤退,至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同年,义渠乘五国攻秦之机,出兵袭击秦国李帛。秦军一支仓促迎战,大败于此。
然而,这一战并未影响全局。四年(前317年),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斩杀其主力韩军8.2万人。联军再败退观泽(今河南清丰南)。秦军追至观泽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一作鲠)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
2、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即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Ⅲ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从初期七雄第一而快速衰败的
韩国最先被强秦灭亡,不应该让人们感到奇怪。因为秦国要打开东出讨伐天下之路,首先就得佂服三晋。三晋位于天下之中的位置,恰好堵住了秦军东佂的道路!
然而尽管韩王很恭顺,但还是无法阻止韩国亡国所命运。这怪不得韩王,因为韩国的实力太薄弱了,硬抗是抵挡不了秦军的。虽然他的恭顺也没能挽救韩国,但毕竟还是避免了韩国在兼并战争中更多的流血,和无谓的牺牲。当然也怪不得秦王,因为在秦强六国弱的形势下,秦国已经具备了一举扫平天下的有利条件,而且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胜战要素,也都在秦国这边。所以己经丧失了抗秦能力与信心的韩国,当然会因其实力最弱,而成为被秦军扫灭的第一个诸侯国了!
Ⅳ 战国七雄之一韩国
韩国,先秦时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后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后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
韩国以其着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改革变法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并加强王权,万事皆有法度,以法治国。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
韩国的国土面积可能还没有楚国的四分之一大。这里需要说一下,上古时代看一个国家是否强盛。不一定是看它的土地面积,还要看其他方面。比如有效土地开发程度,资源的利用率,最关键的是人口。比如,战国时燕国国土虽比韩国大很多,但燕国北方广大地区荒无贫之,人口稀少,且常受匈奴外族的侵犯,有些地区都弃之不要。所以燕国在很多时侯在七国中偏弱。韩国地处平原,土地开发得好,农业发展好,人口密度大。战国时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力的基础。因为那时侯全民皆兵,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壮年男士充当前线,壮女及老弱负责后勤。只有人口才能源源不断生产出兵力及劳动力。战国时秦国人口大约500万,楚国400万,韩国也有200万以上,七国总人口在3000万至3500之间。因为连年征战,人口增长缓慢。
韩国乃四面受敌,周边的魏赵楚都比他们强大,这样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为了拓展疆域,韩国历代祖先都在打南端郑国的主意。韩哀候时,韩国灭掉郑国,迁都新郑,一举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是韩国的黄金时代。韩哀候被游侠聂政误杀后,其子韩懿候继位,他雄心勃勃,力图开创韩国的伟业,甚至产生了灭魏统一三晋的野心。当魏国动荡时,韩懿候看准时机,联合赵国攻打魏国,企图灭魏,然而双方合作却谈崩,伐魏半途而废。死里逃生的魏惠文王对韩赵恨之入骨。
韩国虽然充满活力,但却先天不足,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父亲种下的仇恨给即位的韩昭候留下祸根。魏惠文王率先变法,最先称霸。魏惠文王站稳脚跟后分别攻打韩赵,韩国危矣。韩昭候一愁莫展,这个时候一个叫申不害的人出现了。
申不害,士人出身,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献计让韩昭候向魏国示弱称臣,忍一时保得国家生存,魏强韩弱,此乃以柔克刚,更会得到天下诸候的同情,从而更加憎恨魏国,此乃一举三得。韩昭候依计而行,魏国果然退兵。从此申不害进入韩国权利中心。此人深谙权谋纵横之术,能洞察国君心机。后来又任申不害为相邦,推行变法,打击贵族,贵族私兵土地収归国君所有,并建立起绝对王权制度。从此韩国由一个有活力青年蜕变成一个胸有城俯的中年。
韩昭候任申不害为相推行变法,一时谓之劲韩,他国不敢侵。后来,韩齐联军在马陵大败魏军,魏大将庞涓自杀,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之位。申不害在韩国推行变法,以法家治国,韩彻底论为权谋术土之国。军民不再是坚韧忠心,代之的是尔虞我诈。
魏国倒下之后,西方的霸主秦国又成长成了巨人。秦国远交近攻,不断吞食各诸候,韩国首当其冲。为了共逾强敌,曾经的敌人不得不联合起来。韩魏24万大军在伊阙激战,然合作双方各怀鬼胎,魏国不愿充当先锋,韩国不愿救援,又遭遇了战神白起,失败是注定的。白起以10万之众全歼韩魏24万大军。伊阙之战争打断了韩国仅存的脊梁。
后秦昭王派军攻打韩国上党,相邦张平又献计使秦赵发生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45万军,将赵国的脊梁又打断。为了韩国的苟延残喘,将祸水引向赵囯,而韩国却躲在背后。赵国失败后,韩国也失去了最后的屏幕。几年后,上党还是丢了,只剩下两郡土地。
秦王赢政继位后,奋六世余烈,欲统一六国,而邻近东边的韩是第一个。韩王先后派水利师郑国韩公子韩非子前往秦做间人。郑国后来投降了秦国,韩非子被赐死于秦国监狱。
韩非子死后两年,公元前230年秦国东进灭韩。韩国因时运不济,在诸国博奕中奉行以权谋治国,放弃了热血与耿直的秉性,代之的是苟活,忽视了对自身实力的熬炼,灭亡成为必然。六国之中,韩国最先灭亡,韩国的灭亡是一曲小国的悲歌。
Ⅳ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在200年时间内,先后四次迁都呢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比如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就东迁洛邑,也即迁都到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所以,韩国也选择迁都到这一区域,有助于获得更多的人口,吸引更多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韩国后来不在宜阳定都了,不过,宜阳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秦国和韩国就爆发了宜阳之战。宜阳之战中,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
Ⅵ 韩国09年女团七雄
afterschool ,F(X),4minute,rainbow,2ne1,secret,T-ara
Ⅶ 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为何这么容易灭亡,什么原因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来源是在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而开创的诸侯国,国土是今天的山西南部以及河南中西部,这条狭长的土地是秦国东进扩张的第一个障碍。
另外韩国的军事装备虽然强劲,“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但在农业生产上却有较大的缺陷。“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狭小的国土面积以及贫瘠的农业让韩国无法供养数量众多的军队,发动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
可以说恶劣的环境在相当程度上遏制和削弱了韩国的军事实力。而在战争残酷、互相吞并的战国时期,这种军事实力的弱小也必定会造成韩国的国力上的衰弱。
三、外交乏力
不仅内部变法的失利,地理环境的恶劣,韩国的外交手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韩国、赵国、魏国都是从晋国中分裂出来的,在战国早期存在联盟的关系。随后联盟关系破裂,魏国势弱,韩国需要新的外交战略。
当时秦国是西方的强国,其他诸侯国也采取合纵的方式压制秦国。韩国的外交重点应该是是联合山东六国对抗秦国,但由于韩国受秦国的威胁和破坏最大,曾经选择依附于秦国;并且韩国不仅合纵攻秦,也曾合纵攻楚、攻齐。
可以说韩国在合纵的战略下首鼠两端,而且缺乏主动性。这当然是由于韩国微弱的国力和恶劣的环境所造成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韩国在外交上的无力。
Ⅷ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经历了四次迁都原因是什么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经历了4次迁都,主要是因为当时战国在的地方是山西高原上的地盘,所处的位置是比较狭窄的,周围有非常多的国家,不管是从哪个方向来看的话,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所以为了让韩国有发展空间。韩国这个国家第1次就先灭掉了弱国郑国,获得了郑国的土地位置,之后也是为了让韩国这个国家强大起来不停的迁都,这也是为了占据中原地区比较好的位置。
最后韩国迁都也是为了政治经济来进行考量的。
Ⅸ 在战国中,韩国的存在感偏低,为什么还能并列战国七雄
韩国身处四战之地,它西邻强秦、北面魏国、南临楚国,东面也与魏国边界接壤,韩国处在各诸侯国的包围之中,不得不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以求生存。以至于,在战国历史上,韩国给人的感受都属于存在感有点偏低那种。
那它有何过人之处,能与秦、赵、齐、楚、魏、燕并列战国七雄呢?
关于韩国的兴衰,韩非子《五蠹》中的一句话可以用来做解释: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受制于环境局限的韩国,没有很好适应时代的变化,因环境的不同而做出变革,这细微的差距一步步让韩国失去了原本的优势,最终消散于历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