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被中国市场抛弃,“韩国制造成回忆”,韩国制造在华没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韩国制造在华市场迅速下跌,主要原因是中国本土产品技术提高竞争力大幅度提升,韩国在华已经难以立足,另一个原因是韩国的企业资产缩水,被美国资本控股。这也是韩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增长的直接原因。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金融危机后的韩国企业为了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曾经的中国就是比较好的对象。中国的人口众多,而且工人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攀升。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利润的韩国企业自然无法在中国立足了。撤出中国进入印度,越南等国家就成为了他们最后的阵地。
② 为什么韩国能做出三星这样的企业而中国不能
韩国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三星、LG、起亚、SK、现代。这些很有名。日本也有许多公司:东芝、日立、三菱、本田、丰田、佳能、奥林巴斯、康佳、松下。因为它是倾一国之力打造的这样一个工厂。而我们国家有多家。而且我们国情不一样。
首先,三星电子确实是一家非常强大的企业。2010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按人民币最低汇率计算,是6800亿元。但你应该想想,韩国实力打造的三星是一个超级综合体,也就是说,你在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家电和it产品都是生产出来的。
③ 时隔7年韩国支柱产业败给中国是真的吗
时隔7年,这个支柱产业败给中国!韩国媒体哀叹:拱手让出冠军宝座
说到韩国的支柱产业,因为三星电子、现代汽车、起亚汽车等知名企业的存在,电子和汽车制造业是最为人熟知的。但是,大多数人日常接触不到的造船业,也是韩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在韩国,有三大造船企业:大宇造船、三星重工和现代重工。而且,这三家造船企业长期排在全球前三的位置。
可是,由于油价持续走低、新造船需求疲软,三大船企亏损不断增加,盈利能力也将继续恶化。而就在2017年即将结束之时,韩国媒体发出哀叹:
韩国将造船业冠军宝座拱手让与了中国。
时隔7年,中国造船业超越韩国
海外网12月8日援引韩媒报道,截至2017年11月,中国造船业全年新接订单量超越了韩国,成为全球第一。
据今年3月报道,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总体保持世界领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6%、65.2%和43.9%,其中完工量居第二位,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均位居第一。
从集装箱港口的数量来看,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调查,截至2015年,在全球前50大集装箱港口中,近三分之二都或多或少有中国的投资,而2010年时的比例只有五分之一左右。
根据海事与贸易数据专门机构劳氏情报(Lloyd’s List Intelligence)的数据,这些港口经手的集装箱数量占全球的比例已从2010年的42%上升至67%。如果只计算由中国港口运营商直接经手的集装箱数量,中国的优势水平会有所降低,但仍很显着。
德鲁里的数据显示,在全球前十大港口运营商中,中国企业经手的集装箱数量占总量的39%,几乎是第二名国家港口运营商的两倍。
繁荣背后的烦恼
从港口、船坞到辽阔的大洋,中国企业的身影随处可见。但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我们也有诸多的烦恼需要正视。
2016年以来,全球造船业冷酷异常。韩国造船业遭遇“断崖式下跌”,韩国最大航运企业韩进海运破产,日本造船业复兴之路也漫漫无期。大环境不佳,中国也必然受到影响。
去年全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无一独善其身,均出现大幅下滑。行业低迷,一些知名造船企业,如熔盛重工、明德重工的造船业务均深陷泥潭。
造船业本应是“去产能”的重要阵地,但如今“僵尸”船企“僵而不死”,与化解过剩产能的矛盾越发突出。我国此前通过淘汰、消化、整合、转移过剩产能,已将2012年的8000万载重吨的产能削减至2015年底的6500万载重吨,然而仍然存在无效产能。业内估计,我国至少还需要去除近2000万载重吨的造船产能。
航运企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根据兴业证券的统计,国内航运上市公司在2016年的整体净利润亏损54亿元,其中中远海控一家就亏损了99亿元。尽管这一状况在今年一季度得以好转(盈利16亿元),但相比规模庞大的营收,效率还远远不够,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仍未完全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