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通用砸千亿猛追特斯拉背后,这款动力电池是关键
▲通用全新电动车平台
如果计划顺利,通用未来3年将会推出20款电动汽车,并在2025年达到100万辆电动汽车的销量。
一旦通用借助NCMA电池实现了电动化的成功转型,各大车企也会争相进行效仿,布局NCMA四元锂电池的车企将会大量增加。
锂电材料商、动力电池企业、整车厂三方入局,意味着NCMA四元锂电池方案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动力电池的备选方案之一。
如果顺利实现大规模商用,这一产品将会对上游矿业、中游动力电池企业、下游整车厂造成影响。
对于上游矿业而言,钴矿需求量大幅减少,一度处于高位的钴价有可能出现大幅下滑。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新一轮技术的迭代将会为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带来福利,谁先布局的企业将能够抢占第一拨市场,而晚布局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落后或是被淘汰的情况。
对于整车厂而言,NCMA四元锂电池由于减少了钴的用量,成本大幅降低,车企生产电动汽车的成本压力下降。并且NCMA电池拥有更加优秀的循环寿命与稳定性,电动汽车产品的可靠性将会得到提升。
结语:四元电池时代将至?
通用与LG合作的四元锂电池很有可能会掀起一轮动力电池的产业变革,对比NCM/NCA三元锂电池产品,四元锂电池有着循环寿命更长、安全性优秀、成本更低等优点。对于车企和电池厂而言,这些优点意味着四元锂电池是一个难以拒绝的选项。
但不到大规模量产,四元锂电池的命运尚且无法盖棺定论,三元锂电池后续的发展路线众多,且新的技术在生产工艺、材料等方面均有变革。
单从材料来看,镍锰酸锂“无钴”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都是成为四元锂电池的潜在竞争者,这些电池产品对比目前的三元锂电池同样有着不小的性能优势。
只能说,四元锂电池是目前相对而言接近量产的三元锂电池替代方案,后续情况仍需持续观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㈡ 世界电池公司排名
1、Sanyo(高能量锂离子电池+高功率锂离子电池) Sanyo(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锂电池生产企业,该公司目前主要生产高能量电池,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电子设备上,月出货量约650 万节。2000 年,三洋公司在北京投资8900 万美元(注册资本3000 万美元)设立了三洋能源(北京)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锂离子电池,月出货量约7000 万节。三洋公司计划从2009 年开始投入1250 亿日元(约12 亿美元)扩大锂电池生产能力至9000 万节/月。
2、Sony(高能量锂离子电池+高功率锂离子电池) SONY(日本索尼公司)是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先导者,目前其锂离子电池产能位居世界第二,该公司同时生产高能量电池和高功率电池,其中高能量电池月出货量约4000 万节。2000 年9 月7 日,索尼公司在江苏省无锡市投资2300 万美元(注册资本约 1000 万美元)建立生产聚合物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工厂“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生产适用于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使用的聚合物锂离子充电电池。索尼公司计划从 2008 年开始其投入400 亿日元(约4 亿美元)并在2010 年第一期结束后继续投资以扩大其锂电池生产能力至7400 万节/月。
3、MBI(高能量锂离子电池+高功率锂离子电池) MBI(Matsushita Battery Instrial Co., Ltd.)为日本松下公司下属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创立于1923 年,1994 年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为世界第三大锂电池生产企业,该企业目前的电池出货量约为2500 万/月,该公司计划从2008 年底开始投入1230 亿日元(约12 亿美元)分两个阶段建设两个新工厂,同时改造现有工厂,最终将产能提高到7500 万节/月的水平。
4、Maxell(高能量电池) Maxell(日本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成立于1960 年,是日本国内第一家研发生产碱性电池、软盘等产品的企业。目前为世界第四大锂电池生产企业,出货量约为1700 万节 /月。该公司在国内设立有无锡日立麦克赛尔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 4000 万美元,总投资为9750 万美元。第一期投资开发、生产、销售无汞碱锰电池,第二期投资开发、生产、销售锂离子充电电池。
5、SGS(高能量电池) 由GS Yuasa (日本GS 汤浅)由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日本电池株式会社)和 Yuasa Corporation(日本汤浅公司)合资成立。SGS 在全球拥有81 个下属机构和41 个合资公司。公司主要生产各类蓄电池、电力供应系统、照明设备等。该公司锂电池月出货量约50 万节。
6、NEC(高能量电池) NEC(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成立于 1899 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世界 500 强企业之一。主要从事通信网络系统和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及服务、集成电路及电子 元器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种类多达 15000 多种。NEC 也是世界上开发和利用锂离子电池最早的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约48 万节/月。
7、SDI(高能量锂离子电池+高功率锂离子电池) SDI(Samsung SDI,韩国三星SDI 公司)为韩国三星集团下属企业之一,主要从事显示器和锂离子电池的生产,目前锂离子电池月出货量约为530 万节。SDI 在国内有 6 家企业,其中东莞三星视界有限公司(三星 SDI 东莞)成立于 1997 年 12 月,专业生产多型号的液晶显示片(LCD)和锂离子电池。
㈢ 华友钴业要建设韩国国内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规模最大的工厂
《松塔 财经 》 最及时有效、中立客观的 财经 公告和公开讯息解读。
华友钴业
公司将在韩国建正极材料工厂。
【概述】
松塔 财经 获悉,2022年1月12日,媒体报道,针对LG化学与华友钴业(603799.SH)韩国合资企业将生产NCMA正极材料的消息,华友钴业相关人士回应称,“公司与LG化学的合作按计划在推进,后续如果达到披露要求会及时公告,具体情况以公告为准。”据接近华友钴业的一位业内人士证实,华友钴业确要在韩国建正极材料工厂。
1月12日,华友钴业涨停。
【科普】
正极裂亩材料在锂电池产业链中处于中游。
锂电池上游为原材料资源的开采、加工,上游原材料在中游形成锂电材料,主要为各类化工产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锂电材料应用于下游的锂电池等。
【解读】
在韩国生产正极材料,是华友钴业完善“上控资源、下拓市场、中提能力”的业务布局之举巧数。
此前,1月5日即有市场消息,称LG化学旗下正极材料子公司LGBCM将与中国浙江华友钴业合资建设电池正极材料工厂,并于1月10日在韩国庆北龟尾举行开工仪式。龟尾正极材料工厂是LG化学与华友钴业共同建设的第三家工厂,占地面积为6万平方米,年产能可达6万吨,将成为韩国国内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规模最大的工厂。
1月11日,华友钴业公告2021年净利同比预增218%-261%,该业绩预告超机构预期,印证了“上游资源增利润,下游材料出业绩”的成长逻辑。
华友钴业是涵盖了锂电上游和孝源首中游的一体化企业。无论是其涉及的新能源上游的钴、镍、碳酸锂,还是中游布局的锂电池正极材料,未来若干年都将长期高景气。
公司有望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中推动业绩高速增长。
【相关企业业绩近况】
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56亿元,同比减少7.07%;归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净利增加22.07%。
免责说明
信息和数据来源于深沪交易所、北交所等公告信息以及公开媒体资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因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㈣ 国外固态电池研究进展
本文将介绍国外在固态电池的发展现状:
日本:
2018年7月,日本国立研究机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宣称,日本部分企业(包括丰田、松下等23家 汽车 、电池和材料企业)及15家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目前第二阶段固态锂离子电池研发项目已经启动,预计将投资1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3亿元)。
在整车厂商的研究进展方面,丰田 汽车 凭借雄厚的技术经验积累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9月,丰田披露了其全固态电池的框架,并计划于本世纪20年代初实现商业化。
丰田全固态电池基础就是降低固态电池内电阻的技术。凭借该技术,丰田将全固态电池的能量输出密度(按照体积)提高至约2.5kW/L。同时,成功将能量密度提高至400Wh/L,比2010年左右生产的锂离子(Li-ion)电池的能量密度高一倍。
但是目前丰田的全固态电池的性能远远比不上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因此,为了使固态电池可以尽早商业化,丰田正努力提高其性能。
韩国:
韩国企业选择抱团研发固态电池技术:
2018年11月消息,韩国三大蓄电池厂商LG化学、三星SDI和SKI将联手开发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和锂硫电池,此外,它们将成立一个规模1000亿韩元(约合9000万美元)的基金,来打造下一代电池产业生态系统。
三星SDI在2017年北美车展便已展出过固态电池和基于21700圆柱电芯的电池模组;LG化学本身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也有布局。
整车厂商现代 汽车 则选择投资材料技术公司——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初创固态电池材料企业Ionic Materials来布局固态电池,推动电池技术发展。有业内人士透露,现代正通过南阳研发中心(Namyang R&D Center)旗下的电池研发团队进行固态电池的研发,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技术水平,预计2025年可实现固态电池量产。
德国:
德国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了固态电池研发工作支持。
据外媒报道,为了减少德国车企对于中日韩电池厅胡供应商的依赖,德国总理默克尔将计划拨发10亿欧元用于支持德国的一家电池生产商,同时也将资助一家电池研发机构,用于开发下一代的固态电池。
宝马:宝马一方面在自建电芯研发中心,研发固态电池技术并有望于2026年扮源拦实现固态电池突破性进展并随后量产。另一方面,宝马也积极和Solid Power在固态电池方面深度合作,快速提升电池研发裂态能力。
大众:老牌 汽车 厂商大众此前宣布将计划自主生产固态电池,可能从2024或2025年开始批量生产,工厂或将建在欧洲或德国。此外,大众还获得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许可,同意其向电池技术公司-QuantumScape投资1亿美元成为QuantumScape最大股东,增持股份。QuantumScape拥有200多项固态电池技术专利和专利申请量,这将为大众研发固态电池提供强有力的帮助。目标在2025年前建立固态电池生产线。
美国:
2018年10月,菲斯克宣称其新款固态锂电池充电仅需9分钟,并将实现量产。此后,该公司的固态电池技术获得了重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投资,但并未透露具体投资数额。菲斯克表示,正申请专利的菲斯克柔性固态电池的成本每千瓦时不到100美元,可用于建筑、储能、交通和采矿业。预计将于2018-2033年间实现商业化。
英国:
2018年10月,Ricardo宣布与4家机构/企业合作开展PowerDrive Line项目,目的是建立固态电池的预试验线,并为固态电池材料供应链开发流程。
项目合作方包括Ilika technologies公司、英国技术创新中心- Centre for Process Innovation、本田欧洲研发中心(Honda R&D Europe)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澳洲:
2018年10月,澳洲马格尼斯资源有限公司(Magnis Resources Limited)宣布其合作伙伴C4V(Charge CCCV)已经生产出固态电池的原型。该原型电池容量目前为380Wh/kg和700Wh/L,预计进一步优化可达400Wh/kg和750Wh/L。该新型电池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无需使用钴金属,减少了制约因素。
C4V计划将于2019年第二个季度开始商业生产。
㈤ 日韩动力电池辛酸入华路:六年挣扎,将正面PK宁德时代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㈥ 韩国媒体唱衰比亚迪,背后是一场中韩动力电池争霸战
传统燃油车时代,国际巨头车企构建起了铜墙铁壁般的汽车产业链体系,可谓密不透风。虽然中国汽车工业在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难有机会深度参与其中。
不过,借助新能源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持续谨亏肆深入,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尤其是电动化转型全球引领,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迭代,使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一句话,中国汽车品牌正在深度参与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好比业界传闻许久的特斯拉与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合作,即被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参与全球化产业链的象征。
如果没记错的话,LG新能源CEO权英寿曾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地向宁德时代开炮。“宁德时代对中国客户的高度依赖是一个弱点,而在争取欧洲和美国的全球客户方面,我们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预计将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
不过,有一说一,在全球不可逆转的电动化发展趋势下,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进入了深水区,而竞争比拼的是全产业链实力,光靠嘴上喊是不行的。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宗巍表示,我国已基本建成完备且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车企业顺势崛起、产品优势日益凸显、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展现出全方位领跑态势。
诚然,受到国际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以LG新能源为代表的韩企的确能在某些层面“讨到一些便宜”。但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已经在全球领先,并且产业化布局非常齐备,当前的中国汽车产业正迅速往电动智能方向进化,中国汽车品牌也正在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这些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护城河”,是我们参与到全球竞争的底气,是目前韩企所无法比肩的。
【结语】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到整个世界新能源车63%的市场份额,这充分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领域的领导地位和话语权。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是依赖中国市场,在除中国以外的市场,日韩企业更有竞争优势,就比如动力电池这一领域。
面向全球电动化转型提速,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按部就班的进入更多跨国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加速全球市场的布局。诚然,全球化征程的道路固然不是一帆风顺,注定充满了诸多坎坷,就像迟迟不能落地的比亚迪和特斯拉电池“联姻”一样。但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相信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情报,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㈦ 韩国半导体单晶硅设备生产厂家有哪些
目前主要有六家:1、兰花科创(600123):
兰花科创称,重庆兰花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1000吨单晶硅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为500吨。兰花太阳能的主要产品是单晶硅片。该项目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单晶硅棒生产车间设备安装已完成60%,并试生产出一小部分单晶硅棒,还未进入批量生产。单晶硅棒属于单晶硅片的中间产品。单晶硅片生产车间设备还未安装到位。2、大港股份公司完成了对子公司大成硅科技剩余25%股权的收购工作,大成硅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硅切片、硅棒的生产、销售。2008年7月1日,大成硅科技、江苏辉伦和公司在江苏省镇江市就太阳能单晶硅片购销签订《购销合同》。大成硅科技向江苏辉伦提供符合约定技术标注的125mm×125mm太阳能单晶硅片,合同金额45333万元,供货时间为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到2009年第四季度结束。3、中环股份公司从事半导体分立器件和单晶硅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高压硅堆、硅桥式整流器、快恢复整流二极管、单晶硅及硅切磨片等,其中分立器件产品主要应用于电视机、显示器、微波炉等各类电器;单晶硅材料主要应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太阳能电池等。公司与航天机电共同组建内蒙古中环光伏有限材料公司,共同打造内蒙古光伏产业基地项目。该项目分四期建设,目标是建成年产800-1000MW太阳能单晶硅锭、硅片的生产基地。
4、拓日新能国际上只有西门子、夏普、德国RWE等几个厂家能够同时生产非晶硅、单晶硅、多晶硅三种太阳能电池,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公司使用的生产设备自制化程度高达70%以上。打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业“国外设备垄断、国外技术包干”的双垄断格局。
5、海通集团公司将采取资产置换以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置入亿晶光电100%股权,进军光伏行业,亿晶光电也将成功借壳上市。据了解,亿晶光电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光伏产业链,成为国内仅有的三家拥有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且产能在200MW以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企业之一。重组后,海通集团的主业将从果蔬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变更为单晶硅棒、单晶硅(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及销售。
6、有研硅股
公司处在多晶硅产业链条的中间。大股东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主营单晶硅、锗、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其主导产品单晶硅为太阳能电池重要原材料。公司充分利用大直径单晶回收料,成功将其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
㈧ LG新能源的野心:2024年成为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第一企业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4月29日,LG化学披露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公司 一季度销售额86.7亿美元,同比增长43.4%;营业利润12.7亿美元,同比增长584% 。
LG化学表示,这是季度营业利润自公司成立以来首次突破12亿美元,大幅度超过2020年第三季度创下的8.1亿美元的纪录,销售额也超过好嫌碧2020年第四季度创下的80亿美元的纪录。
关于第一季度业绩,LG化学CFO车东锡表示,“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业务重组和对新增长引擎的持续投资,奠定了利润增长的坚实基础”。他还强调,“ LG化学将培育正极材料、CNT等电池材料业务作为增长引擎 ,积极投资回收再利用、生物材料等具有未来前景的ESG领域,促进与外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合作,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LG化学之前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报告显示,该年公司销售额254.7亿美元,同比增长9.9%;营业利润19.9亿美元,同比增长185.1%。LG化学2021年目标销售额为316亿美元,将同比增长24.1%。
计划到2023年达到260GWh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动力电池销量的增加,LG化学的全资子公司LG Energy Solution(以下简称“LG新能源”)不断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盈利能力得以提升: 一季度销售额与营业利润双双突破季度新高,销售额实现38.2亿美元,营业利润实现3.1亿美元 。
LG新能源预计第二季度电动 汽车 的销量增长将带动 汽车 电池和圆柱型电池的业绩增长,通过尽早实现增建生友举产线和降低成本,继续努力提高盈利能力。
在韩国《The Electronic Times》近日举办的“2021电池日”上,LG新能源电动 汽车 开发中心负责人崔胜东(Choi Seung-don)表示,公司 计划在2025年年底实现锂硫电池商业化,并在2025年至2027年间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 。其中,“锂硫电池可能比全固态电池更早实现商业化”。这是LG能源解决方案首次详细披露下一代电池开发进展和商业化计划。
此外,LG新能源计划到2023年达到260GWh产能,“这将是全球最高产能”。
崔胜东还详细介绍了公司针对电动 汽车 电池领域的发展战略:
电池联盟注意到,LG新能源正在推进全固态电池和锂硫电池的研发,那这两种电池有哪些不同?LG新能源花大力气投资这两种电池的理由是什么呢?
研发全固态电池和锂硫电池
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等方面均优于锂电池,被认为是液态电池的下一代技术 ,吸引着各方争相投资。不过,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是全球车用动力电池首选,固态电池要者乱想做到完全量产,还需要克服很多难题。
和固态电池相比,锂硫电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事物。
公开资料显示, 锂硫电池是一种以硫为正极、锂为负极的锂电池。 一般情况下,该电池的能量密度是锂离子电池的1.5倍。同时,硫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回收时比金属更方便、效益更高。
锂硫电池的最大优点是轻,不仅适用于飞行器,还是城市空中交通(UAM)的很好选择。
成本及性能优势是LG新能源考虑将锂硫电池用于电动 汽车 的主要原因。
早在去年9月,LG化学就宣布,搭载锂硫电池的太阳能无人机高空试飞成功,以22km的飞行高度在韩国国产无人机的平流层飞行中创下 历史 最高记录。
同年12月,LG化学验证锂硫电池长效性能,搭载该电池的无人机滞空时间达13小时11分钟,其中在12-22km高的平流层飞行7小时。
不过,对于LG将研发能量密度大于410Wh/kg的车用锂硫电池的传闻,宁德时代之前表示,虽然公司已有相应技术储备,但 锂硫电池存在一些技术劣势,如循环寿命较差,体积能量密度低 ,就目前技术状态来看不太适合用于对体积能量密度要求高的应用场景。
新消息不断
去年12月,LG新能源正式从LG化学拆分成立,该公司 计划到2021年末前,将电池年产量从2020年的120GWh增加到156GWh,提高30%。
而今年以来,关于LG新能源的消息不断:
今年年初,据外媒报道, LG新能源计划于今年年底前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并在今年年底上市 。
LG新能源方面对此回应称,待相关事项确定后,公司将正式发布公告。若LG新能源能按期在2021年内上市,有望成为2021年韩国市场最大的一笔IPO。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 LG新能源的企业价值至少为5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953亿元)。鉴于蓄电池产业呈现超高速增长态势,其企业价值可能高达100万亿韩元。
4月15日,LG新能源成为全球电池行业中首个同时加入RE100和EV100的企业。 LG新能源承诺在2030年前,在全球所有生产经营场所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并将LG新能源的运营车辆全部更换成新能源车型。此举将是LG新能源全球可持续经营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奠定企业ESG经营的坚实基础。 4月16日,LG新能源董事会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出资1.0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2亿元),用于建设与通用 汽车 平分股权的Ultium Cells公司的第二家合资工厂。 据预测,兴建第二电池厂合计投资2.7万亿韩元。LG方面将从今年至2023年,分批投资1.06万亿韩元。
LG新能源方面3月表示,这家耗资23亿美元的电池厂将在田纳西州建造。它的规模将与在俄亥俄州建立的首家LG-GM合资电池厂Ultium Cells的规模相似。年产能为35GWh,工厂计划于2022年开始运营。
LG新能源的目标是,到2025年,除与通用 汽车 的合资企业外,投资超过5万亿韩元(292亿人民币),确保仅在美国的电池产能就达到70GWh。
此外,还有知情人士透露, LG新能源计划在2023年开始为特斯拉生产其先进的4680电芯 ,并正在考虑在美国和欧洲建设生产基地。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