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罗姓在韩国叫什么名字

罗姓在韩国叫什么名字

发布时间:2023-04-08 19:26:48

① 罗姓有哪些明星

1、罗晋,1981年11月30日出生于江搏老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国家二级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2级本科。

② 罗姓在韩国排名多少位

第48位。
罗姓在山搜韩国排名当中是第48位,罗姓在韩国也是一大姓氏种族了。
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首都为首尔,韩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是APEC,世界贸易组织和东亚峰会的创始念唯埋成员国,也是经合组织,仔蚂二十国集团和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成员。

③ 罗姓用韩文怎么说谭呢

罗启亩租 在姓和名字中读音不一样,如果悄兆作姓是나(na),如果作名字是耐芹라(la)
谭 담(dam)

④ 韩国人的祖先是什么

韩国人祖先不是百济族和高句丽族,布里亚特人(未识别民族)就是古扶余人,
日本人,百济,高句丽,布里亚特人(扶余)都是扶余系民族,DNA接近,
高句丽族是黄帝之孙太阳神高阳氏之苗裔,属于古羌人的一支
古代文献和高句丽壁画也表明高句丽是黄帝之后,五胡十六国的高句丽人高云自称为高阳氏之苗裔

韩国人的祖先是古亚细亚人种的尼夫赫人、科里亚克人,韩民族发源地在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

朝鲜族是古亚细亚人种(尼夫赫-科里亚克人)和新亚细亚人(逃避苦役的中原人姓氏氏族)混合而成,古亚细亚人血统占主体,就像混血儿有几分之一新亚细亚人血统。

中国中原人带青铜兵器和铁器征服了 原始韩部落 建立了辰国,后来辰国变成三韩,土着部落马韩,和中国中原人和杂居的辰韩、弁韩。
尼夫赫人和科里亚克人或为古代马韩人,带有先进青铜武器和铁器的避苦役的秦人建立了辰韩、弁韩

辰和秦 发音相近

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

韩国人遗传DNA基因和尼夫赫人、科里亚克人最接近。俄罗斯有科学家说科里亚克族,尼夫赫人与朝鲜人属于蒙古人种北亚型中的b型,韩民族属古亚细亚人(千岛人种),和爱斯基摩人、日本少数民族爱努人,美洲印第安土着基因相似。

韩语、尼夫赫语、科里亚克语 为 吉古亚细亚语系(古西伯利亚诸语)利亚克-尼夫赫语群

五官骨架:不光韩国人骨架大、大饼脸、一线眼、颧骨高,尼夫赫人,科里亚克人,同样很多骨架大,五官大饼脸,有俄罗斯混血的尼夫赫人科里亚克人除外

韩国人和东北朝鲜族五官差异,朝鲜族是

kreao发音 像极了 科里亚,科里亚克

科里亚克族 (Коряки) 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住在科里亚克自治区。科里亚克族自古以来实行明确的男女分工劳动制。有人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接近朝鲜族的民族,他们的语言与语法与韩语相似,也有同源词,以鹿为图腾(朝鲜人也以鹿为图腾),也是古亚细亚人,不少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古代秽貊-夫余人的后裔;而。狗是他们最主要的牲畜,他们与韩国人一样喜欢吃狗肉(他们是少数喜欢吃狗肉的民族),因为他们也养驯鹿与从事捕捞,被称为驯鹿民族,他们与尼夫赫人(吉里亚克族)即是满人所说的费雅喀人是朝鲜人的族源,朝鲜半岛南部和东部濒海地区的一些韩系语言(新罗,伽耶)也属于吉利亚克-尼夫赫语群的一个亚分支,推测远古时期吉利亚克-尼夫克语群是沿着海岸线由勘察加半岛一直延伸到朝鲜半岛南部,后来由于通古斯语族肃慎系民族和东夷濊系民族的相继东扩,割裂了南北两个吉利亚克语群的联系,使得吉里亚克语群被压缩在南北两块狭小的飞地上各自演化,北部的吉里亚克人被通古斯人驱赶到黑龙江下游地区和库页岛。南部韩系各族则被北方东夷中的濊貊系与通古斯民族压缩到朝鲜半岛南端,逐渐发展为后来的三韩。

⑤ 中国的汉字是何时流入朝鲜的

汉字是怎样传入古朝鲜的?文 / 王雄

——“汉水文化”札记之三十三

据最近出版的《凤凰周刊》报道:汉字在韩国几经沉浮,今日时来运转。随着汉字使用的越来越普遍,韩国已形成了一股浓烈的汉语热。城市交通要道,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字和汉字标志。各地中学开始推行“1800个常用汉字必修教育”。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朝鲜日报》,在第一版以醒目的文章标题所示:汉字考试不及格的应聘者将被淘汰。专家认为,韩国已经走上了汉字广泛使用的新时期。
文化上,韩国是与中国最相近的国家。甲午战争前古朝鲜的重要历史文化典籍,基本上都是用汉字记载的。直到1945年朝半岛南北方的报刊、政府文书仍然是韩、汉文字混用,并且大约一半是方块汉字。朝鲜半岛光复后,为了强化韩文,韩国自动脱离了汉字文化圈,中断甚至废止了裂戚汉字的使用。
中韩建交后,恢复汉字教育是韩国各界的普遍呼声。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纵向看,如不恢复汉字教育和使用,韩国人读不了自己历史文化典籍,谈不上对韩国文化历史的传承。从横向看,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场,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千亿美元以上。韩国商品出口额的近百分之二十是输出到中国,百分之四十(包括中国)输出到汉字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市场。
地理决定历史。翻开韩国地图,中国的地名几乎遍及全国,其中有湖北的江陵、襄阳、黄州、利川,还有湖南的洞庭、长沙,河南的南阳、淮阳,江苏的丹阳等等。甚至连韩国现在如察的首都首尔一年多前还叫汉城(又称汉阳),与我国汉水下游的汉阳相同。汉江也与中国的汉江一样,东西走向,其发源地都叫太白山。
关于韩国与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笔者已在《韩国为啥与咱争夺端午节?》一文中予以了肤浅的论述。这里笔者想探讨一下:汉字是怎样流入古朝鲜的?意在再论韩国与中国汉水文化之渊源。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就提出:“先秦的湘、沅、澧诸水都在今湖北省境、分布于汉水流域一带,以后楚人南迁、地名随迁。”史载,长江中游地区的巨大变化集中发生在公元555~561年间,主要是一大批原在汉水中游两岸的古地名向南迁移到了长江中游两岸。古朝鲜江原道的古地名和今民俗的发生和继承,原因亦同此理。只不过前者是发生在中国,后者则发生在韩国;前者是南北推移,后者是东西迁徙。
追踪溯源,公元前7世纪,汉江中游荆楚腹地有两个苗蛮小国,罗国和卢国。罗,熊姓,与楚有共同渊源。楚武王并吞罗国,国亡,以国名为姓,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姓。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卢国和罗国同属苗蛮,但来源却不相同。公元前7世纪,卢人顺着离嘉陵江不远汉水上游朝南迁徙,到达汉江中游的襄阳县西,建立了卢国。楚人入侵,卢国和罗国同时灭国。
据史料记载,罗、卢氏族是跟随着一个名叫韩终的方士在公元前215年渡海到韩国的。韩终与同时代的徐福一样,是为秦始皇求药入海,徐福到了日本,而韩终却到了韩国。韩终炼丹采药,修炼成仙。也有学者认为,秦灭楚后8年,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有准备地逃离了秦国,渡海到了朝鲜半岛东南部。而韩国的汉字传入时间大约在战国至汉初,这和韩终之属到韩国的时间吻合。
专家分析,韩终可能就是韩国檀君神话中桓雄的原形。史籍中记载韩终已经修炼成仙,完全有可能被后人奉为天神,韩终带领以罗氏族、卢氏族为主的三千臣民,选择适合居住的太白山下落户。而神话中桓雄与熊女所生的檀君,应该是以熊为图腾的新罗首领。新罗率先统一了半岛,并以熟练使用汉字的优势,创造并记录下来了开国神话。
这时的韩国,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与中国的汉藏语系不太一样,但古朝鲜文化落后,一直没有自己的文字。作为中国附庸国,古朝鲜是朝语与汉语并用。他们只能以口头方式进行文化交流,无法充分表现民众的思想感情,其生活知识和年积月累的农业耕种经验和农耕方法也都无法长久地流传下去。韩终及三千臣民的到来,带来了汉字文化,也为韩国人带来了新生活的曙光。当然,最早只有古朝鲜的贵族、官员会使用汉字,称为“吏读文字”。
到了古朝鲜世宗国王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古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上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因而朝鲜民众对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愿望更为强烈。作为一个想要发展民族文化,推进国家独立的朝鲜君王,世宗执意要创制出一种独特而易学易懂的朝鲜本土文字。一批优秀学者受到音乐和北方渣源茄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启发,设想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世宗特意派遣一位古朝鲜知名学者,前后十几次到中国来学习、研究汉字精髓,历时达三十年之久,最终于1446年发明创造了朝鲜文字。古朝鲜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国汉字以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令人好笑的是,前一段时期,韩国人居然到处宣扬: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2006年10月10日《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日前对记者说,经过他十年的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
据《淄博日报》报道:“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山东寻根,说姜子牙是他的祖先。”从而在韩国引发了卢姓到山东寻根的热潮。其实,这是一场历史的误会。因为韩国卢氏应是汉水流域楚国卢戎之后裔,祖籍应该是湖北襄阳。另据《河南商报》报道,有韩国媒体报道,已就任联合国秘书长的韩国人潘基文祖上出自河南荥阳。荥阳,古时为楚汉战处。
显然,韩国人以汉字发明者自居,是一种自卑心理作怪。韩国国土小得可怜,而且曾是中国的被保护国,它的文化大多数来自中国,令韩国人觉得无脸见人。韩国的文字过去一直使用汉字,它的图书馆充斥着中国的古籍,民间流传着中国的故事,过的节日有很多是中国节日,纪念的伟人也是中国古代伟人。再看看韩国人的姓氏,也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的姓氏。高丽人其实是一个被汉族高度同化的民族,同化的程度甚至超过好些至今还在中国版图上的少数民族。
不用置疑,韩文化的主体部分是中国南方文化,而且直接受到汉水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关于端午、汉字、印刷、韩医等方面的那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历史依据,却是忽略或掩盖了更早的史实。在近期举行的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关系探究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作出结论:韩国文化烙上了中国汉水文化的深刻印记。这个结论是非常符合实际的。

⑥ “罗”这个姓在韩语里面是什么

《罗》用腊信于尘派姓氏的时候
朝鲜写法及发音为


Ra
韩国写法及发音为


Nah
+++++++++++++++++++++++++++++++++++++++++++++++++++++++++++++
而《罗》在一般文章或单词的轮兄轮结尾处,一般发音为
<라>
.

⑦ 罗氏豫章堂,日昌公是谁

据有关资料:罗姓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2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预计人口数约有1000余万。罗姓还遍布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罗氏后裔世代繁衍枝繁叶茂,尽管他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尽管他们迁徙到域外番邦世界各地;无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无论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散居各地的罗氏后裔,都坚定地认准豫章(今江西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之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之祖。

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故世称为“大农公”,罗珠与灌婴平定九江郡。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

据罗氏22世孙罗新会罗龙胜为《罗氏家谱滚氏》作序解说:“豫章罗氏者,始自黄帝有熊氏,姓公吵备键孙。再传颛顼高职氏,姬姓,皆有圣德帝天下。颛顼之裔黎回代司祝融。回后季连,芈姓。连后鬻熊,佐周有功,以熊为氏,孙熊绎封于荆楚,┅┅遂国于罗,以国为氏。子孙奔散于江汉之间。汉罗怀,为梁王相,食采于豫章。父君用为武陵令。用子珠为大司农,自长沙奉命守九江,遂籍豫章。豫章之裔出大司农者,子孙特盛焉!”

北宋丞相司马光为追念罗珠的崇高品德,卓越功勋,作诗赞曰:“起家内史,职在司农,留侯推毂,灌侯共功,相度豫章,仡仡崇墉,勋成辟谷,邈矣高风。勋在汉室,泽及生民,媲美后稷,于今为烈,定太平功,建中兴业,寿而且康,厥后克昌。”

千百年来,民间世代流传“天下罗家无二派”的名言。自罗珠之始,家族繁衍,分支发展脉络清晰,家谱记载严谨有序,至今已有70余代。

罗氏发源之初,各分支自行起名,并无统一的排行字辈。至宋代,第40代后裔罗盛得任吏部侍郎,着手统一天下罗氏排行字辈。他把对罗氏子孙的殷切升巧期望,写成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德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得业是常禄。”(大意:罗氏兴盛依赖你们,仿效前辈成为俊彦。凭借德行光耀家族,依靠奋斗追求幸福。亨通机运时常来到,贤能后裔继祖传宗。根基厚实每天进步,受业创业发达永恒。)

由于罗盛得的显赫地位和社会影响,所以这首五言古诗成为罗氏统一字辈。自此开始,散居各地的罗氏家族后裔基本按照统一字辈起名,记入《罗氏家谱》。至今全国各地的罗氏后裔,主要是:运、会、时、来、贤、嗣、序等辈。

到了明代,儒学训导罗文溥仿照罗盛得,也作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为罗氏家族延续制定字辈,两者合并共计80代。“忠孝全鸿烈,芳名振豫章,立朝荣甲第,奕世萃冠裳,理学家声远,英才国瑞长,灵礽同绍述,庆衍发麟祥。”(大意:忠孝两全满门忠烈,芳名远播豫章之罗。高官满朝荣耀门第,显贵辈出世代相承。理学世家声名远振,英才俊杰国运久长。灵敏聪慧后裔光大,繁衍兴旺家族吉祥。)

罗文溥制定的字辈,其中特别指明罗氏家族发源于豫章,“芳名振豫章”。

自豫章罗氏一世祖罗珠公始,由于做官、经商、谋生、避祸等等原因,罗氏后裔逐渐迁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逐渐形成5个郡望,即豫章、襄阳、河东(太原)、齐郡(济南)、长沙。今国内的四川、广东、湖南、江西、湖北、贵州等6省所聚居的罗氏,约占全国罗氏总人口的75%。

据古代史书和各地罗氏家谱的记载,大致可以看出豫章罗氏迁徙的概况。以豫章(江西南昌)为发源地,至东汉末年,罗氏后裔主要聚集在襄阳、长沙、豫章三个地方,开始进入四川,随后又进入贵州。

至唐代中页,罗氏后裔遍布江西及湖南、湖北,开始进入福建。宋末元初又由闽入粤。

罗姓迁居台湾,目前所见文献记载最早始于清朝雍正初年。福建漳州罗氏与郭、何二人一道到台湾基隆开垦。雍正八年广东人罗朝章在台湾新竹红毛乡开垦。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罗合泉在台湾彰化县东螺西堡新庄仔庄开垦。此后大批罗姓子孙迁入台湾,与当地民众一起建设台湾,生息繁衍。今天罗姓人口在台湾排名第十八位。

自清朝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海外迁徙。主要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一百零八年(公元1777~1885年)。目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还居住着数十万罗氏后人。

韩国是豫章罗氏海外后裔的主要居住国家。据统计,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共居住罗氏后裔60万人。韩国的罗氏分为“锦城罗氏”和“罗州罗氏”两大分支,均自认是豫章罗珠公后裔,均自认江西南昌是寻根问祖之地。

摘录于《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珠公在汉初事高祖有功,封于豫章郡,是为豫章罗氏。……遭黄巢乱,徙往各处,中国之罗皆一本。”

据《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先系考》记载,罗至强是“锦城罗氏”一世。罗至强,唐代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兼侍中侍郎、御史中丞大夫、黄州团练副使、按全州致讨司马事。罗至强避难逃至韩国,有两种说法。一是反对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廷议,二是由于战乱。由于史料缺乏,难以定论。

罗至强驾船到达韩国,在发罗县(今罗州)定居,后来在新罗朝廷任左丞相。罗至强官居高位,显赫一世。于是家族繁荣,根深叶茂,人丁兴旺,形成浩浩荡荡的“锦城罗氏”。

《罗州罗氏大同谱》记载罗富为“罗州罗氏”始祖。“旧文记载,始祖讳富,奉命出使东渡,未及返命,宋亡,仍居艅艎,后贯罗州。”(译:历史文件记载,始祖罗富,奉朝廷之命出使,东渡韩国。还来不及返回复命,北宋灭亡,于是仍然居住在艅艎,最后定居于罗州。)

《罗州罗氏大同谱》对始祖罗富特别注明:“本是中国人仕宦,来渡东方,定居罗州,丽朝出仕,官至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和金紫光禄大夫门下平章事。墓所在罗州艅艎面涌珍洞子坐之原。”

韩国《李朝姓原杂记》更加明确指出:罗富是江西南昌人。“罗氏由中国豫章东渡而来,有讳富者,是高丽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为始祖,贯罗州。”

罗富本是武官,又是宋朝使者,留居韩国之后,因此受到高丽朝廷重用,荣华富贵。虽远离祖国,却光宗耀祖,使豫章罗氏发扬光大于异国他乡。

国内《罗氏族谱》记载凿凿:罗富是江西南昌东岗罗村人(今罗家集罗家村)。其父:“罗廷重,北宋庆历元年应茂才异等试簿将作终严州通判。”其母:“樊氏,进贤县人。”

罗富是罗廷重次子,“仕萍乡令。大观二年明堂恩进武骑尉,加云骑尉升奉议郎。”

国内《罗氏族谱》和《罗州罗氏大同谱》相互吻合,历史纪年和相关史料以及传说相互应证,韩国“罗州罗氏”是江西南昌罗家集罗家村罗氏后裔和分支。

2006年至2007年间,南昌县莲塘镇小蓝村(柏林罗氏)曾经迎接数批韩国罗氏寻根问祖代表团。据《罗氏通谱》记载,“一世祖珠公世系,传至十六世祖绥公字均章生二子:企生、遵生、忠孝一门,分成南昌柏林罗氏两大支派”。由此可见,莲塘镇小蓝村并不是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

地方志准确记载,我们今天说说的的南昌城是在“公元637年(贞观11年)从灌城西迁至东湖太乙观西”。既然南昌城是“西迁”,那么罗珠公与灌婴一道所筑“灌城”就应该在今日湖坊乡一带。所以,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应该是罗家集一带,即东岗罗氏。至今,韩国罗氏还流传说他们的祖先在“豫章东20里”。

(二)

“天下罗家无二派”,罗氏后裔无论如何背井离乡漂泊异国他乡,他们永远铭记列祖列宗延续罗氏家谱。他们的心中永远保持着对“根”的思念,永远保持着对“发祥地”“发源地”的崇敬。由此,“豫章罗氏宗祠”成为天下罗氏顶礼膜拜的圣地。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古人说“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古时候,人们认为祠堂是祖宗灵魂的栖息所在。

“豫章罗氏宗祠”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大约公元前150年。据《豫章罗氏宗祠重修祠志序》记载:“吾罗姓豫章始祖,讳珠、字怀汉公,本诸学问文章,发为功名事业。佐汉高开国,内而治粟,外而太守。继灌侯之后,竟筑城之功。望重奇勋,贤称大隐,借以家于豫章。厥后,子孙济美,忠孝一门,遂有‘豫章世家’之誉。

太尉周亚夫奏以公筑豫章城功绩,奉敕建祠祀之以崇明德。”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尉周亚夫(周勃之子)上奏提议,皇帝准奏降旨,可见由此“豫章罗氏宗祠”地位之高。北宋徽宗赵佶特为“豫章罗氏宗祠”御制诗曰:“罗氏大宗祠,晋唐柏垂丝,始代不迁祖,万古常如斯”。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74年),“豫章罗氏宗祠”因年久颓废而重建。

明代末年,“豫章罗氏宗祠”毁于兵燹战火。

自清朝嘉庆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豫章罗氏宗祠”迁址重建,规模宏伟,蔚成大观。

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豫章罗氏宗祠”重修。

1931年,罗氏后人集股募捐,“豫章罗氏宗祠”再次重修。

民国期间政府所颁“产权证”复印件至今依然存于《罗氏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豫章罗氏宗祠”早已烟消云散。据《豫章罗氏宗祠产权证》记录,其原址具体方位:东临子固路(民德路口至“福辉大厦”);南临民德路(“南昌市第二按摩医院”及“家常饭酒家”大部;西接“凤凰坡小学”;北即“福辉大厦”围墙),占地面积约10亩。

“豫章罗氏宗祠”是天下罗氏之根,另外还有两处重要的“罗氏宗祠”是罗氏分流的重要见证:“呈坎罗氏宗祠”和“石壁罗氏宗祠”。

一、呈坎罗氏宗祠

安徽黄山市的呈坎罗氏宗祠,规模宏大,装饰精美,整体上仿照曲阜孔庙等规制,四进四院,轴线对称,是中国祠堂建筑的最杰出的代表,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列为“国家文物保单位”。

唐朝末年,呈坎罗氏始祖文昌公、秋隐公为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逃难。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奇佳,于是定居下来。罗氏兄弟通晓风水理论,把原名“龙溪”改为“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罗氏家族鼎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高官、隐士、富商、诗人、画家、高僧等等,英才辈出,各领风骚。《罗氏族谱》记载,仅在明代在朝为官者就达110多人。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赞曰“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

二、石壁罗氏宗祠

客家罗氏始祖罗令纪(688—777年),系豫章罗珠公第二十五世裔孙。其曾祖父罗万发,于隋开皇年间(580—600年),由沙县徙居黄连峒。罗令纪协同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致力开发黄连,使黄连于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镇为县,天宝元年(742年)更黄连县为宁化县。

宁化尚属初创时期,地广人稀山清水秀,各地罗氏陆续向宁化汇集。例如:唐乾符五年(878年),豫章珠公第三十二世罗仪真因避黄巢之乱,携子罗景新由南昌西山迁虔州虔化县(今赣州宁都县),历数十年,又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元代战乱,豫章珠公第四十五世罗尚立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谋生。

罗令纪是福建宁化的开县功臣,福建宁化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例如顺德、南海、番禺、河源、程乡(梅县)、兴宁、长乐(五华)、归善(博罗)、龙川等等。《嘉应州志》云:“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英国传教士肯贝尔早在1912年发表的《客家源流与迁移》一文中也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者”。

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宁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由此衍播、散居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后裔有1.2亿人,其中客属台胞460多万人。豫章罗氏后裔是宁化石壁最早的开拓发展者最重要的群体,由此石壁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祖地。

“石壁罗氏祖祠”原建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传至明代永乐年间迁建于今址,至今已有600余年。“石壁罗氏祖祠”是石碧客家罗氏唯一总祠,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祠,总祠内设始祖罗令纪纪念堂。

(三)

祠堂常常会有一个“堂号”,实际上就是家族分流的一个名号。例如:唐朝末年,兵部尚书罗令则,从浙西北桐庐迁往浙东北慈溪。慈溪罗氏敬罗令则为“慈溪罗氏基祖”,其祠堂号称“嘉德堂”。 “嘉德堂”就是慈溪罗氏的名号。列举部分豫章罗氏支脉的“堂号”,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豫章堂、尊尧堂:豫章罗氏的嫡系的堂号。豫章本是罗氏的郡望,由此以郡望为堂号。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谨遵师训,隐居不仕,广传朱熹的理学,着有《尊尧录》。由于罗从彦德高望重影响深远,所以嫡系罗氏亦称为尊尧堂。

柏林堂:南昌柏林罗氏的堂号。柏林公,名瑭,字公秀,珠公第十三世后裔,南昌柏林罗氏之基祖。幼居武阳之泗洲,因梦柏而移北林迁居,广种柏树于所居之左右。不数年,柏渐成林,于是改北为柏。罗瑭曾和许逊一道治水,享誉四方。于是其后裔堂号“柏林”。

明德堂:大埔豫章罗氏的堂号,是客家罗姓的一支。据清嘉庆六年(1801年)罗氏总祠“明德堂”会簿载:“吾族自豫章衍派迨宋季由闽人粤、散往四方,各世其家,各宗其祖,虽同出一源,无以联之……”。其后遂有兴建大埔罗氏总祠“明德堂”之举。据载,在该祠陈役主位的计有一十八个宗支。

贻谷堂:浙江上虞罗氏的堂号。《上虞罗氏谱》称“始迁祖”是南宋的罗元。罗元,行元一,字符善。由慈邑罗江迁居上虞三都永丰乡,是为迁虞始祖,开“贻谷”之名。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罗氏的堂号。罗复仁(1306-1381),明代着名廉吏,曾任弘文馆学士,与刘基同列。明太祖朱元璋为罗复仁题诗:“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此布衣,放归田里。”取诗中“忠直”为堂号,以示荣耀。

世德堂:广东南海豫章罗氏堂号。元代罗宠为《南海紫洞豫章家谱》作序:“始至宋绍兴间,先世,讳点,居于江西,生子讳明,生孙,讳周易,咸失纪录,及曾孙讳裔,然后迁居于保昌珠玑里,生子,讳福。至孙,讳佑,又迁居于南海梓桐乡,实为保昌祖裔之孙也,是故有可考者,因以为始焉。生子讳芳誉,至元,祖兵,诗书第宅,几为之危。幸而成立,断简残篇,掇拾于灰烬,得存其一二,亦我豫章氏一脉之未绝也。”

罗宠,字承恩,号念公,南海紫洞罗氏第九代子孙。元朝英宗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以司务部高官。然而罗宠执意辞让,英宗皇帝只得准其还家,并赐手书“世德堂”作为罗氏宗祠牌匾。由此,“世德堂”成为堂号。

义恩堂:福建沙县罗氏堂号。据《沙县罗氏宗族谱牒》记载,其肇迁始祖为江西南昌柏林里人,可惜名讳已失,只知唐元和十五年(820)作官于沙县。居“罗巷”,肇启闽沙罗氏一脉。

肇光堂:福建省永安市大陶镇美坂(原名“尾坂”)村的罗氏宗祠名称。宗祠原为祭祀洪砂罗姓开基始祖“真辉公”所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所谓“肇光”,即“开始、光大”之意。

(四)

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以血缘文化这一特殊形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代表着中国民族传统的宗族观念。“血浓于水”,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无锡市已经宣布将修复和恢复一批祠堂建筑,邹公祠、李忠定公祠、华孝子祠、张中丞庙、至徳祠(泰伯殿)、过马郡祠等。

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及汉族后裔)自古以来都有根深蒂固的观念:寻根祭祖,造化桑梓,报效祖国。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的始祖。重建“豫章罗氏宗祠”,使之成为天下罗氏寻根祭祖的圣地,对于广泛联系天下罗氏,对于南昌的建设发展,必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这正是笔者撰写短文的根本目的。

⑧ 韩国名字女孩 罗氏 谢谢哦

罗丰芸 罗梓平 罗陇娴 罗迎娉 罗汐烨 罗柔栖 罗旖曦 罗菁惠 罗玥宝 罗秋之 罗颍缦 罗辰琀 罗方空 罗彗凌 罗菡君 罗静翎 罗桓宁 罗咏丰 罗音陇 罗童好 罗品琪 罗俪旻 罗晰玲 罗妹晴 罗慧婕 罗纺谕 罗韵鸯 罗花宇 罗旻彤 罗枫韦 罗亭诚 罗弘如 罗衡晶 罗泽奕 罗娥静 罗秀嫣

⑨ 罗姓的历史

罗姓源流
罗(Luó)姓源出有四:
1、据《说文通训定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以国为氏。颛顼。颛顼号称高阳氏,是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的孙子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他为祝融,被后人尊为火神。祝融的后裔分为己、董、彭、秃、女云、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他的孙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建立罗国。公元前六九零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子孙逐渐向南迁移,为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姓,尊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携困迹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2、赐罗姓而得,隋、唐、明时赐姓。
3、据《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自西周以后有罗国后人以国名为姓。得姓始祖:
4、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据《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赖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在南北朝时,北魏汉化,鲜卑族复姓破多罗氏、叱罗氏皆改罗姓,西突厥人在唐代时,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姓。清代爱新觉罗氏改姓罗,赖氏族人在春秋战国时改罗姓。

一.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辩并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二、迁徙分布
罗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罗国为楚所灭,罗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渐向南迁移,周末时迁至湖南长沙,产生湖南罗姓。秦汉时期,罗姓发展缓慢,但出现了罗姓当时最着名的人物罗珠,历任高官,甚至被称为罗姓人鼻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罗姓居住地战事频繁,争战不断,加之两晋时期“永嘉之乱”,罗姓族人又大举南迁,由原聚居地湖南,迁至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从此罗姓遍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成为南方一大姓氏,并且形成了八个着名的罗姓郡望。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壮大、播迁,罗姓名人相继涌现,郡望大量形成,在各个地区的人口尺毁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罗姓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元朝后期,明清时代,外族入侵中原,为避战乱罗姓族人又一次迁徙,并与外族进行融合,促使罗姓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但后来成为汉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成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罗姓在元明时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时融入彝族成为大姓,后又融入苗、布依、瑶、侗等族,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中的大姓。如今在我国分布广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罗姓人口约占全国罗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⑩ 韩国的汉江名字的由来是由于中国么汉城的名字也是又中国传过去的么

楼主可以看看这里,太长了,贴不全,更多看网址。

http://blog.daqi.com/article/59540.html

试 论 韩 国 与 古 楚 国 的 文 化 渊 源

我是个文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看地图。有专家说“地理决定历史”,也有专家说“历史影响地理”,我觉得都很有道理。
多年前就"发现"朝鲜地图上有不少“中国地名”,好多还是我家乡的,感到很好奇。直到今年上半年看到一篇有关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交流的文章,才解除了我心中的疑惑。

2005年6月在韩国江陵举行的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7次学术会上,一批中国学者参观、考察了江陵端午祭。主会场设在江陵市政大厅,市政府门前不远处的一块巨石上刻着“第一江陵”几个大字,在端午祭场“第一江陵”这几个字也随处可见。
江陵是笔者家乡湖北省的一个地名,是古代楚国的都城所在。何故“飞渡”到了东北亚的韩国?这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个中缘由容我慢慢道来。

韩国与古楚国地名辨析

在公元前的古朝鲜时期,朝鲜半岛北部先后出现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3个王朝,南部则有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等部族国家。公元前后半岛进入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

公元7世纪,新罗(676~935年)灭高句丽、百济两国,统一了半岛。公元10世纪高丽王朝(918~1392年)取而代之。后李氏朝鲜(1392~1910年)又取代高丽。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李氏朝鲜亡。1945年日本战败,朝鲜独立。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建都汉城,称为南朝鲜或韩国;同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成立,建都平壤,称北朝鲜或朝鲜。
以上就是整个朝鲜半岛的完整而概要的历史。

翻开朝鲜地图,中国的地名几乎遍及其全国,其中有湖北的江陵、襄阳、黄州、利川,湖南的洞庭、长沙,河南的南阳、淮阳,江苏的丹阳(古代河南、湖北亦有此地名),还有陕西的咸阳、延安,山西的五台山等等。甚至连韩国现在的首都首尔去年还叫汉城(又称汉阳,与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相同),而与古楚国息息相关的汉江,贯穿了整个韩国东西,其发源地竟也叫太白山!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韩国的这些“中国地名”是怎么来的吧。

江陵在三国时代称“阿瑟罗”,高丽时代称“东原京”。在李氏朝鲜时代改称“江陵大都护府”,也称“江陵府”,历史的确不短,距今已600多年。1397年新罗的翼岭县改为“襄阳府”,后为“襄阳郡”。
韩国的首都汉城在高丽时代(1308年)就称为“汉阳府”,现代则称为汉城。同样在高丽时期,新罗的赤山县改为了“丹阳郡”。洞庭湖位于江原道通川郡,是江原道最大的自然湖。另有因太白山而名的太白市,三韩时曾属于辰韩的悉直国领域,于公元102年编进新罗。

从表面上看,韩国的江陵、丹阳、襄阳、汉阳、汉江、洞庭等地名和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国地名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时间相差太远。
展开中国地图,就可以看到汉江的主要源头在陕西秦岭的太白山下,尽头则在下游的汉阳。上述那些地名也几乎都在汉江沿线或以南地区,而那里正是均为楚之灭国罗国、卢国人的居地。古代中国的罗国和卢国的原地在襄阳,灭国后其族人一起迁到洞庭湖附近的长沙;楚发源地丹阳和楚国的都城江陵同样重要。

再看看韩国几个地名的分布情况:属于忠清北道的丹阳在汉江的上游,汉阳(汉城)在汉江的下游,属于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阳均在汉江上游不远处,洞庭湖也在江原道,襄阳-江陵-长沙在地图上南北排列的次序与位置也都大体一致。最重要的是韩国汉江发源于江原道和庆尚北道连接处的太白山下,这简直就是楚国地名的翻版!
和古代楚国地名相同的韩国地名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韩国东部海岸的江原道。这里有江陵、襄阳、洞庭湖、长沙洞等。而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太白山脉南北向纵贯全道,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包围圈,使它与外界相对隔绝。当地许多古风古俗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与这样的地形有关。

古代楚国地名曾经的地理位置的变化似乎让人难以接受。早在20世纪30年代钱穆先生就提出:先秦的湘、沅、澧诸水都在今湖北省境、分布于汉水流域一带,以后楚人南迁、地名随迁。
后来,石泉先生对此现象也研究了多年,发现:长江中游地区的巨大变化集中发生在公元555~561年间,主要是一大批原在汉水中游两岸的古地名向南迁移到了长江中游两岸。
韩国江原道的古地名和今民俗的发生和继承,原因亦同此理。只不过前者是发生在中国国内,后者则发生在国际间;前者是南北推移,而后者则是东西迁徙。

楚国与辰韩、新罗的渊源

在此,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楚国及罗国、卢国历史。
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季连之苗裔鬻熊被周王室授予“子”的封号,封于楚,居丹阳, 以此开篇拓土。公元前706年,楚国征讨随国获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自己称王的国君。
随后几年里,熊通先后征服了罗国、卢国等周围小国,以扩疆土。楚文王继立,迁都于郢(今湖北宜城境内),打通了前往中原的道路。楚成王时,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到了庄王,他励精图治,终成霸业,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庄王之后楚国开始走向衰微。
公元前506年,吴、蔡、唐三国合兵攻楚,并陷落郢都,秦王发兵,秦楚联军击败吴军。休养生息后,公元前400年,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此时,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到怀王时楚国又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前278年,秦军对楚国国都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了郢,楚国诗人屈原愤世投江,顷襄王东逃至今河南淮阳,建立新都陈郢。考烈王时,迁都寿郢(今安徽寿县)。后秦王政即位,开始统—全国的进程,公元前223年秦军大举伐楚,攻陷寿郢,绵延800年的楚国灭亡。

公元前7世纪,在汉江中游荆楚腹地有两个苗蛮小国,罗国(也称罗子国)和卢国(也称卢戎、卢子国)。罗,熊姓,与楚有共同渊源。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吞罗国,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姓。国亡,以国名为姓,是周秦时代所惯行的通例。
罗被楚灭后,楚王把罗国迁到枝江(古枝江在今宜城南境),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尔后楚师扩境江南,再迁其罗国遗民至洞庭以南的长沙。秦汉时,罗人有的留居长沙,有的东迁豫章(今江西南昌)。所以在中国的三国、南北朝时期,史书上记载的罗姓名人,多为襄阳、长沙、豫章三个地方的人。
卢国和罗国同属苗蛮,但来源却不相同。罗人和楚人一起来自中原,而卢戎则来自岷山、岷水之地。
来自三危的三苗顺着离嘉陵江不远的汉水上游朝南迁徙,在公元前7世纪到达汉江中游,建立了卢国。这些逾越千年后从三危迁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经浓浓的融入了西戎氐羌的诸多习俗,他们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样尊虎崇虎。
卢国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卢国和罗国距离非常相近,犹如唇齿相依。楚人入侵,唇寒齿亡,所以抵抗楚国的侵略,罗、卢两国一向是同仇敌忾的。历史上罗卢联军曾打败过楚国。卢国和罗国同时灭国后,一起被迁到枝江然后又迁到长沙。到长沙后,卢戎的一支往西到了的辰州,在辰溪和泸溪一带安营扎寨。

再让我们看看辰韩、新罗的来历。
辰韩,中国史书《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东夷列传》都有这样的记载:“辰韩者,古之辰国也,……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
大量的历史资料说辰韩是秦朝时逃亡过来的中国人,对这一点中韩学者是一致认同的。从中韩史籍中可见古朝鲜半岛东南部的三韩部落,马韩为原住民,辰韩、弁韩来自中国,弁韩臣属辰韩。
在韩国史籍中也可以找到辰韩、弁韩是苗裔的记载。韩国野史《桓檀古记》等书籍中说倍达国(韩国人自称为倍达民族)是第14代蚩尤之后。《三圣记全》下篇也记有“蚩尤即14世慈乌支桓雄,是中国和韩国军神的象征”,目前韩国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遗址。这就说明辰韩和弁韩和楚国的罗氏、卢氏一样均为其苗裔,同样尊蚩尤为始祖。有韩国学者也认为韩国和苗族的创世神话很相象,与其他民族的创世神话大不相同。
韩国的新罗也称斯罗、斯卢,公元前57年古新罗建国,古新罗是由辰韩部落联盟中斯卢部落所建,在徐罗伐(庆州旧称)建都,统治地区先在朝鲜半岛东南部,直到公元三世纪,新罗仍只占据庆尚南北道东部和江原道一部分地区,地盘狭小。四世纪后,开始征服周围部落,成为半岛东南部的强国,继与百济、高句丽形成鼎足,互相争霸。新罗在唐朝的配合下,于660年灭百济,再于668年灭高句丽。后唐朝试图占领百济、高句丽故地,新罗奋力反抗,在公元676年新罗首次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
新罗在统一后的两个多世纪内,出现和平、繁荣景象,农业、商业、手工业、艺术、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发展,这时是新罗文化的最盛时期,独具特色的新罗文化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广为传播,最终成为韩国主流文化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辰韩和弁韩来自被秦灭国的楚国,是罗和卢戎之后,既有以熊为图腾的罗氏族,也有以虎为崇拜的卢氏族,这也是新罗为什么也称斯罗、斯卢之原因。
罗、卢一起迁到了韩国,初期以虎为崇拜的卢氏族势力强大,于是国名以来自楚地辰州的卢氏族命名为辰韩。之后以熊为图腾罗氏族日益强大,在领土扩张中占了上风,国名更改为新罗国,这是为了与原在楚国的故罗国相区别。

韩终与楚-韩历史公案

韩终是古楚国与韩国的这段历史公案的核心人物。
据史料记载,罗、卢氏族是跟随着一个名叫韩终的方士在公元前215年渡海到韩国的。秦汉及以前的战国时代,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睐,他们不仅通晓方术,而且熟知天文地理、医术、农业及航海等知识。徐福作为方士中最着名的一个,为秦始皇入海求药,最后到达日本。与徐福同时代的方士,还有韩终、卢生、侯公等,他们也先后为秦始皇访求仙药,徐福之属到了日本,这是现在中日学者基本统一了的认识,韩终之属出海后到了哪里呢?
韩终乃齐国方士,炼丹采药,修炼成仙。不论韩终炼丹也好、成仙也好,关键的问题在于,韩终修炼的地点是楚国境内的长沙。唐代司马承祯《洞天福地记》记载:“第二十三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修炼成仙并非一日之工,必须长期呆在所治之处。由此当可推知:韩终在长沙时与罗氏、卢氏交往密切。
在秦灭楚后8年,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有准备地逃离了秦国,渡海到了朝鲜半岛东南部。而韩国的汉字传入时间大约在战国到汉初,这和韩终之属到韩国的时间吻合。至于渡海路线,有人认为在山东。而鉴于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都有过丹阳地名出现,而且在东海普陀山至今有海礁被称做“新罗礁”,当可推知:韩终人马是从长江口渡东海,绕过济州岛到日本海西岸的朝鲜半岛登岸,(若从山东出发,则登陆北朝鲜的大小青岛-海州一带较为近便)。在庆州-江原一带重建家园。为纪念韩终和卢氏原籍辰州,辰韩就此出现在朝鲜半岛东南部。
韩终可能就是韩国檀君神话中桓雄的原形,史籍中记载韩终已经修炼成仙,完全有可能被后人奉为天神,他带领以罗氏族、卢氏族为主的三千臣民,选择适合居住的太白山下落户(太白市一直属于辰韩、新罗的领地)。而神话中桓雄与熊女所生的檀君,应该是以熊为图腾的新罗首领。新罗率先统一了半岛,并以熟练使用汉字的优势,创造并记录下来了开国神话

阅读全文

与罗姓在韩国叫什么名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2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09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87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20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45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3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6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16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190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59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1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2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29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3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6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39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63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86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24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