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韩国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韩国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5-03 18:19:49

❶ 核心素养有哪些国际新趋势王涛

  1. 核心素养的人本主义转向:

(1)从经济主义市场经济主义到人本主义。

(2)从高阶素养到基础素养、必备素养。

(3)从适应社会到改进、改造社会。

2.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

(1)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未来而非我们的过去。

未来需要:全球素养、财经素养、媒介素养、健康素养等。

(2)精选精练

现代知识迭代、扩融较快,新加坡提出“教少学多”,韩国提出减少30%左逗枝右的内容。瞎乎

(3)价值融入:学生的能动性、创新创造新价值。

5.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

(1)关注儿童的独特性

(山神敏2)关联与回应个体情况

(3)模拟社会情景

(4)差异化学习任务与个性化学习支持

(5)实践性与综合性学习及跨学科学习

❷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模式有哪些

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几乎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亏悔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差亮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此处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美国(西方国家代表)、新加坡(亚洲国家代表,与我国具有同样的儒家文化背景)所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
1997年12月,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1)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该框架对于PISA测试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12月,EU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这些核心素养作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2013年2月,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将各种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虚空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❸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模式有哪些

国外"核心素养"框架模式有哪些?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
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心理学中能力模型可以看做是素养研究的前身。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几乎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此处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美国(西方国家代表)、新加坡(亚洲国家代表,与我国具有同样的儒家文化背景)所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
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1997年12月,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1)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该框架对于PISA测试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12月,EU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这些核心素养作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2013年2月,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美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将各种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见图1)。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新加坡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见图2)。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
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就是为了培育这些素养,最后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

(以上内容来源:中国教育学会官微;根据相关研究文章综合整理。)
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
王烨晖 辛涛
一、英国模式:核心素养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
1.通过立法形式建立以核心素养为重要构成的国家课程
1979年,英国“皇家文学、制造和商业促进会”(RSA)颁布了《能力教育宣言》(Ecation For Capability Manifesto),指出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素质构成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忽略了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与发挥专长的能力的培养。随后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资格与课程局等诸多机构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系统研究,为后续课程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框架。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正式颁布,该法案要求设立国家统一的课程,对课程制定统一的目标和教学大纲,在学生7、11、14、16岁四个关键阶段末进行评估。
基于前期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多年研究,英国在《国家课程》总目标中,明确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既包括跨领域的涉及学生精神、道德、社会性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这些方面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也包括与学科领域紧密结合的关键能力。2007年修订的《国家课程》对核心素养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表述,其分别从课程目标、学科重要性、关键概念、关键过程和内容范围几个方面,对跨领域和学科特异性的学生发展所需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
2.基于核心素养建立跨年级连续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国家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业质量标准,是基于核心素养建立起来的。每个学科的学业成就标准包括八个水平加一个优秀水平,每一个水平都描述了学生在完成该水平学习后所能展示的能力类型和能力范围。这八个水平贯串于学生的四个关键阶段。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四个关键阶段末的国家课程考试对学生课程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保证预设的课程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保证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增长。
英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源起于职业教育,并逐步在整个教育系统推广,最终与课程紧密结合。在课程中,英国并不是简单地将核心能力按照学科进行切分:一方面,各个学科中都有综合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各门学科还有各自特有的相应的关键能力。随着对各种能力的不断深入认识与理解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修订后的《国家课程》对各种能力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区分与界定,为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这是英国《国家课程》长期积累与改进的结果。
二、澳大利亚模式:将核心素养细化至各个学科
1.概括七项通用能力并融入各个学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澳大利亚启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课程改革,开始尝试建立覆盖所有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2008年发布的《墨尔本宣言》(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从长远规划的视角出发,为澳大利亚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卓越,培养青少年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且富有创造力的个体和主动明智的公民是其总体目标。基于这个总体目标,澳大利亚概括出了公民所必须具有的包括读写、计算、信息和通用技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道德行为、个人和社会能力及跨文化理解在内的七项通用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土着居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历史和文化、亚洲文化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啮合和可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都需将根据总体培养目标所提出的七项通用能力充分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因为学科性质不同,有的学科能够将七项通用能力全部进行整合,有的只能进行部分整合。以跨文化理解素养为例,英语课程中要求“学生使用跨文化理解和创造一系列的文本,即呈现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对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与物的认同”,科学课程中则指明“科学中有很多的机会来发展跨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在科学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线及科学在多样文化背景的应用中”。除此之外,各学科均有专门的部分用于阐述本学科如何体现三大跨学科主题以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2.建立可操作的基于年级水平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澳大利亚的国家课程标准结构清晰、思路明确,分为概述和标准两个部分。其中概述部分从宏观层面对学科所应培养的通用能力、跨学科主题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有关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说明和阐释;标准部分包括年级的水平描述、内容描述和成就标准三个部分,按年级对各学科进行详细规定与说明,是概述部分内容结构和成就标准的具体化,明确给出了各年级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
总体来说,澳大利亚从今后所需的人才角度出发,确定总体教育目标,勾勒出相应的学生所需培养的跨学科通用能力和主题领域,并且将这些内容细化到每一学科中。同时,学业成就标准的设置与年级紧密结合,从知识、能力等多角度具体规定大部分学生在本年级所被期望达到的具体目标。同年级的学业标准与内容标准以及年级水平的描述相互呼应,并提供了合格水平、合格水平以上和合格水平以下的具体样例。样例的形式多样化,为后续的课程评价、教师对学生开展评价提供了明确的范式。
三、芬兰模式:核心素养与整体的课程设计一体化
1.设置跨领域的核心素养模型并分解至各学科、各学段
芬兰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是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儿童成长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的社会成员。1994年,芬兰国家教育事务委员会颁布的《高中教育课程大纲》中明确规定了高中教育的目的: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热爱和平的社会成员。
在2004年颁布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中,根据当代以及未来社会对公民、欧洲国家对公民的要求,芬兰对所培养的学生设置了七个明确的主题:成长为人,文化认同与国际化,信息素养与交际,参与行使公民与企业家的权力,对未来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安全与交通,技术个体。在每个主题下,都有对具体目标和核心内容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都是跨学科的,体现的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在实际课程设计与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这些目标和核心内容被分解到不同的学科,进一步提出更具体的学科目标和核心内容,同时还有具体的对学生优秀表现的评价标准。芬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与其课程的制定紧密结合。从上位的教育目标到中间层面的核心素养到具体的学科目标,各个层面之间有较好的衔接,核心素养与整体的课程设计是一体的,这有助于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和对教育目标的把握。
2.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对独立
相比较而言,芬兰的课程体系与评价是相对分离的。虽然芬兰也有专门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但它并不像《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那样具有法律效应,只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提供建议。这样的设置与芬兰的教育体制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芬兰全国的教育质量非常均衡,课程丰富多样,教师的整体素质高,所有的教师、学校领导者和地区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当地学校课程的编制。在国家课程框架的宏观目标指导下,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方面结合。参与教育各个环节的人员对课程体系都有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因此相应的评价只需要提供大致的要求和方向即可。
四、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我们回顾总结国际课程体系中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并不是鼓励直接照搬任何一国的做法,而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取经验,借鉴国际上一些成熟有效的做法,为我国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巩固并且进一步提升我国课程改革的成效。
1.立足学生发展,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世界各国根据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公民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的综合分析,总结出本国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是学生们成功且有责任地生活于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他们应对当前与未来世界的各种挑战所必备的。
在我国,面对当前社会急切渴求优质教育的大背景,我们应当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中,进一步改变课程教学重内容轻能力的现状,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我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系统分析,充分吸收和借鉴各国的成熟做法,明确我国学生所需掌握的核心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2.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下,进行课程设计与改进
对于学生的培养,终将要落到课程体系,落到教师的教学之中。核心素养是一个相对宏观上位的理论模型,如何将核心素养细化到课程之中,是课程设计与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英国、澳大利亚和芬兰等国家,虽然各自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的模式不同,但是其共同之处在于,具体学科设计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模型或者框架来进行的,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这些国家的课程在设计与改革过程中,不断地对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和调整,将宏观上位的核心素养理念具体化,并最终与微观的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由此将理论层面的素养具象为教师可具体实施和教学的内容,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完全融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从而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3.基于核心素养体系,建立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英国、澳大利亚和芬兰的课程体系中均有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但是各自建立的模式又有不同。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在课程体系的统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中设置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更为合适。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指导下,在课程标准中建立起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为我国的教学和评价带来诸多好处。首先,由于课程标准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权威地位,学业质量标准的设立,能够为后续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教师的教学实施以及学生的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其次,由于基于核心素养体系建立起来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从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入手,而不再局限于知识内容的死记硬背,因此,这就能够逐步扭转片面追求“应试教育”的局面,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理念。同时,作为一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它能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指标,告诉教师教学应当达到的程度,保证学生能够达到质量评价标准的要求。[4]这样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既能作为教师平时教学中进行自我评估的重要依据,又能作为外部的评价准则,实现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区域教育质量的科学评测,是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站;《中小学管理》2015年第09期;作者:王烨晖辛涛;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创新协同中心。)
守望新教育“核心素养”文章链接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那里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清华附小的素养之光,跨界之美,主题之智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 swxjy_cdq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❹ 核心素养有什么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

  1. 核心知识

  2. 核心能力

  3. 核心品质

❺ 核心素养的六大内容是什么

核心素养的六大内容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❻ 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❼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有哪些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顷物能,包括雀晌液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新加坡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见图2)。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批判性、谨银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
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就是为了培育这些素养,最后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

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哪些

学生核心素养:从身体健康、社桥孙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这七个维度,建构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体系。

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敏历链材的学习。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

养成自控式学习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自控式学习习惯是指在自控式学习活动中,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在需要的学习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情境中不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而能自动学习的行为倾向。

它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并不直接参与智慧活动,但在智慧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效能,属于意志活动范畴。语文学习尤其要有这种习惯,如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制订学习计划、烂判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

阅读全文

与韩国的核心素养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