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韩国崛起之路有哪些挑战

韩国崛起之路有哪些挑战

发布时间:2023-05-11 11:31:54

Ⅰ 二战后,日本、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素质。 2、从共性角度比较二战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方式。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工业大国的典型,其共性有: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教育、科技,造就经济拍迅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创造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3、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①面临的机遇:A、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B、二战后,世界局势处于相对稳定时期。C、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D、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面临的问题:A、人口多、基础差、各地发展不平衡,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B、长期的殖民统治,受西方列强控制较严重,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C、国际经济旧秩序、世界大国的影响和制约;D、亚洲国家差异大,内部矛盾复杂。 ③中国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4、从历史机遇、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德、美、韩经济发展原因: 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美国则在原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稳定发展。韩国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并一跃实现了工业化。历史机遇:联邦德国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和马歇尔计划援助。美国则在战后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场。韩国利用西方袭贺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开始工业化进程。 经济发展战略:联邦德国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美国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韩国政府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从发展密集型产业到发展外拍乎向型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实行不均衡发展。

Ⅱ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

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2.47%。

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2.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3.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我们在抓紧利用这些机遇的同时,也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中国在世界产业水平分工中的地位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由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核心技术含量低,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等附加值低的方面。

发达国家一些跨国公司,把一些污染程度高的行业(如塑料、橡胶等),产品、工艺和设备转移到中国。使中国成了“世界的工厂”,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2.经济全球化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首先,跨国公司削弱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吞食我国骨干企业,形成市场垄断,抢占中国市场。这不仅在中国今后的发展中会造成生产力布局失衡、失控,产业结构畸形,而对作为国民经济骨干的国有企业来说,他们会陷入市场越来越狭小的窘境。

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了新的表现,恐怖主义的威胁依然存在,这些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国家安全等均有所影响。

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劣势。然而某些西方大国控制着国际经济组织,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困难。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会凭借其经济与技术的强大优势,使我们在产业发展上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发达国家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投入外资会优先集中于利润率高和外向型的领域。

这样,对于我们来说,引进外资虽然可以带动少数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却不能带动整个国家产业的整体发展。在这方面,许多国家已有严重的教训。

例如韩国,确有若干外向型为主的行业实现了"现代化",也有一些大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但大量的以内需为主的行业和企业还是相当落后的,处于所谓"半现代化"状态。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可能会操纵和控制我们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

5.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会更多的传导给我们,使我们的经济出现不利波动。

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也可能不时冲击我们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像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给我国造成很大危害,但其正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6.经济活动具有整体性。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它们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就是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全部战略。

(2)韩国崛起之路有哪些挑战扩展阅读: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Ⅲ 为什么韩国综艺会那么受欢迎他们都有哪些创新的地方

我本人也是一个韩国综艺迷,韩国的很多综艺我都喜欢看,我个人认为韩国综艺节目之所以领先于亚洲其它国家,就是因为他们的制作团队非常强大。曾经有一部韩剧是专门反映韩国综艺制作人的,在韩国电视台里有很多节目制作人,每个制作人领导一个团队,这些团队会分别制作一个综艺节目,并同步在电视台播放。

所以正是他们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拼搏精神才造就了今天韩综艺节目的伟大,其实创意靠的不是一拍大腿的想象,而是从很多失败中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

Ⅳ 韩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经验

韩国近4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70至1979年为12.84%,1979至1990年为18.70%,1990至2000年为39.54%,并推动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研发主体,国家承担基础、先导、公益研究和战略储备技术开发,大学从事基础研究,产学研结合并有健全法制保障的国家创新体系。同时,韩国政府在各个阶段的重大战略选择和适时调整的科技发展规划是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由政府统筹的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正是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韩国实现了经济的飞跃。其经验如下:

1.政府战略重点的抉择和适时调整的科技发展规划是实现经济飞跃的重要保障

“科技立国”战略的确立是韩国经济实现飞跃的重要转折点。在科技立国战略的影响和科技政策的引导下,韩国企业经过引进、吸收技术,现在已逐步过渡到自主研发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审时度势,正确选择重点产业领域,制定出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则是韩国成功的关键。

韩国的发展经历了“贸易立国”、“重化工业立国”向“科技立国”战略的转变。通过各个战略的实施,韩国的产业结构也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再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过渡。韩国各个发展阶段的战略重点和政策选择如下:

(1)“科技立国”战略的准备阶段

朝鲜战争后到1961年,韩国经济处于战后恢复期。这个时期,经济困难,发展缓慢,国内没有像样的技术,也根本谈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此时,韩国推行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着重点是保护和促进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以满足内部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和社会。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不久,韩国将“进口替代”型转为“出口导向”型战略。这时产业政策的重点是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工业化步伐和资本积累。相应的科技发展重点是加强科技教育,建立技术基础设施,引进外国的技术和人才等。1963至1969年,科技投资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翻了一番,研究人员增长了2倍。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二、三产业在GN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43.3%、11.1%、45.6%变为28.9%、22.8%、48.3%;GNP年均增长9.1%,人均GNP年均增长12.7%,出口额年均增长34.5%。

在这一阶段,韩国科技发展过程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是:在1966年成立了韩国第一所综合产业研究所——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1967年,韩国政府将原隶属于经济企划院中的技术局扩展为独立的“科学技术处”(副部级),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中较早地建立起管理科学技术事务的政府机构。韩国科学技术处自建立之日起,就担负起了管理科技事务和协调国家研发计划的重任。

20世纪70年代,是韩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充实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韩国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遇到挑战。需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工业现代化进程。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强化工业基础,提高工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改善工业技术结构,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出口竞争力。与此同时,也调整了科技发展战略,重点是进一步扩大技术教育,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和改进,资助应用导向的研究和开发。在此阶段,韩国政府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积极消化、吸收和扩散引进的先进技术上,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引进先进技术同时,大力发展本国的技术力量,并不断开发自主技术,提高国家整体的技术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技术引进方式上,严格禁止一揽子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做法,鼓励企业有选择地引进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到1978年为止,韩国政府仍对技术引进实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制度,引进技术的主导权基本上掌握在政府手中。

•为促进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的转变,1973年1月韩国内阁决定建立大德研究学园城,即大德研究中心,这是韩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它对集中国家的科学技术力量,提高技术创新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基本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产业技术需求。

•为鼓励民间企业培养自身的研发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政府采用了一些激励措施,诱导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部门。

•1971年设立了韩国科学院。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成立了很多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

(2)“科技立国”战略的形成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经济技术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兴起,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韩国科技面临新的挑战;70年代由于过分突出重化工业,使得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再生产比例失调;工资不断上升使以廉价劳动力成本为支柱的出口工业对外竞争力下降,需要经济技术革新提高产品档次,特别是需要以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产品,增加出口竞争力。为此,韩国当局将“贸易立国”、“重化工业立国”战略向“科技立国”战略转变。目标是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高技术产业转变,开发技术人才以提高生产率。

此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对大规模的技术引进项目和高科技引进项目进行组织、管理、协调和促进。为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公共研发机构、企业与大学三者之间的技术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大学的技术优势以及研发机构的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如,1982年开始实施国际研发事业;促进企业附属研究所的设立;加强企业的研发投资支援制度。为了克服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技术界限问题,于1978年实行了技术引进自由化的政策。

另外,自1982年开始,每年每季度都要召开一次由政府各部负责人、科技界、企业界代表参加的科技振兴扩大会议,检查全国科技发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由于贯彻“科技立国”战略,韩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很快,大大改变了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出现了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趋势。

(3)“科技立国”战略的深化阶段

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遭受重创。为此,韩国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十大增长产业”,预示着韩国将经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经济机制的转型,即通过建立适应高技术的经营管理体制、增加研发投资和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使产业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带动经济的再次腾飞。

在这一时期,科技计划的制定转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1991年4月,卢泰愚总统发表了科学技术政策宣言,提出到2000年要使韩国的科学技术达到西方7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即G7)的水平。

过去,韩国的国家科技计划通常由政府资助的非营利研究机构具体执行。在科技计划制定时,通常是按自下而上的途径,由基层研究者监测本领域的技术进展,提高研究建议,然后采取同行评议的方法审查这些建设。一般而言,研究者只注意本领域的最新进展,很少关心工业应用的相关性。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获得经费,而不是研发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这种计划制定方式对于提高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竞争力是不利的。因此,韩国从90年代开始把科技计划的制定转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途径,由政府确定长远的国家发展目标,选择技术领域,并征求基层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调整,制定科技计划。

为提高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政府在持续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不断改革完善科研体制,《尖端技术发展计划》(G7计划)、《国策研发事业》、《大型科技研发事业》等新的科技发展计划相继出台。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间企业的研发活动更加活跃,研发投入规模超过政府,大企业研究所在设备、规模、人才等方面都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了以民间为主、政府为辅的技术开发体制。

在这个阶段,韩国还实施了科技计划管理和决策的重大变革——关键技术选择和技术前瞻。韩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技术前瞻工作,把这一任务纳入到研发管理范围之内,并且完全由国家机构负责,由韩国科技研究院的研究小组主持。

另外,韩国还着手对国家科研体制和政策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调整。改革和调整国家科研体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加强国家对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与协调。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本着“小而有效的政府”原则,政府于1998年进行了重组,科学技术处被升格为科技部,并进入内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科技部长官的排位从各部长官的末席一举跃升到24个部中的第8位,在经济部门中则仅次于财政经济部位居第二。科技部不仅地位提高,管理权限也相应扩大,科技发展政策和计划的制定实施,各部门研究机构的管理、协调,人才培养、信息扩散和成果转化等业务,统一划归科技部实施。科技部还全面负责协调部门间科技政策和监督落实情况。1999年,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由金大中总统挂帅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是非常设的、与科技相关的最高政策审议、调整机构。它负责制定科技发展长远规划,协调各部门的科技政策,决定科技预算分配原则等,使国家科技管理更具权威性;科技部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行使职责。

•改组政府科研体系。
•改革科研院所管理体制。

(4)新世纪:面向未来的科技战略与政策

2000年6月,经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批准,韩国科技部公布了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韩国2025年构想》,规划中提出的重点领域有:信息技术(IT)、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机械电子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其远景目标是:到2005年,韩国科技竞争力排名要超过其它所有亚洲国家;到2015年,韩国要成为亚太地区的主要研究中心;到2025年,韩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要达到世界第7位。

为了增强科技创新体系的能力,政府应该发送科技环境,并通过实施“选择与集中”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资源。

在科技政策方向上,韩国政府认为:

•科技体系应该由政府主导的现有体系为私营部门主导的体系。
•应该将注重增加数量的投资扩大战略转变为注重效率的投资分配计划。
•韩国需要学会克服本国自然资源的限制,利用全球的技术、人力资源的信息,以及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为了确保科技创新体系的自力更生,政府应该制定和系统化地实施一些限制对国外先进技术模仿和复制的政策。

韩国在继续执行既定的中长期科研计划的同时,采取“选择与集中战略”,重点培育未来将成为经济增长动力的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太空和平利用技术。其发展目标如下:

目标一:2010年纳米技术进入世界5强。
目标二:生物技术2010年进入第7位,并占领世界市场的5%。
目标三:2005年实现卫星及火箭全部国产化和本土发射,2015年完成实用卫星发射,使航天产业进入世界第10位。

2.企业研发主体地位的培育和良好创新环境的形成是实现经济飞跃的关键

韩国的经济表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调动企业的力量。韩国政府努力建设一个均衡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三方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注重企业在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努力培育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为企业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积极扶持企业研究所的发展

1972年,政府制定了《技术发展促进法》,其宗旨是支持各种私营产业研究组织,如企业研究所、产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协会、产业研究集群等。2002年,科技部出台了《产业研究集群支持计划》,其目的是支持将中小企业研究所划分为10个研究集群,以便发现共同的净技术,并开展合作开发。

近年来,企业研究所蓬勃发展。企业研究所从而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力量,大大促进了科技进步及国家经济发展;形成了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的技术支撑力量;密切了生产与科研的关系,加强了研究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2)推行国产化政策,鼓励国内企业竞争

韩国政府在推行国产化道路上,采取的是对外保护新兴民族工业、对内鼓励国内企业之间竞争的政策。

(3)对技术开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此类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了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技术及人才开发费税金减免制度,以及新技术推广投资税金减免制度等。为确保政府的税收支援政策落到实处,通过修改国家有关规定,将技术开发组织(企业研究所等)作为法定支持对象确定下来。同时还修改有关法律,将原来仅适用本国人的研究设备投资和新技术产业化投资5%的税率减免政策扩大至外国人,以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投向本国高新技术产业。

(4)扩大技术开发资金支持

韩国的技术开发资金支持制度大致分为政策金融、一般金融、技术信用保证基金等形式。政策金融中包括了政府财政拨款和各种政策性贷款。1999年政府用于对企业的研发费支出达1300亿韩元,比1998年增加311亿韩元,增长31.4%。政策性贷款以低息向企业技术开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国家的科研经费也向企业开放,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的科研计划。

(5)强化产学研合作研究

为促进技术创新,政府强调产学研的合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以及优惠政策。目前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有合同研究、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专利使用等。通过产学研协同技术开发活动,既提高了企业技术研发投资的效率,又促进了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同产业实践的结合。

(6)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韩国政府过去主要支持和培育大企业集团。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中小企业在维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转而扶持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给予风险企业50%的税收优惠、在科斯达克上市的中小企业5年内享受免税待遇。

1996年7月,模仿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韩国在股票市场上开设创业板科斯达克(KOSDAQ)。科斯达克设立的目的十分明确,即便利高科技企业、知识经济背景新创业企业及中小企业进行融资。韩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斯达克市场的发展,把建设科斯达克作为振兴韩国经济的战略措施之一,且在1999年提出《健全科斯达克市场的政策》,从而为科斯达克的迅猛发展注入活力。

科斯达克具有多元化的上市结构。上市公司涉及形形色色的行业,而不是仅局限于IT等高技术行业。另外,由于科斯达克独特的市场定位,与韩国证券交易所相比,科斯达克市场上市门槛低,交易费用低廉,符合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的特点,从而吸引了众多高成长、高科技含量的企业上市。

3.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是实现经济飞跃的必要条件

韩国在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等诸多国家产业发展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在其成功的各种要素之中,科技管理功不可没。韩国科技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科技的有关部门分工不分家,同心协力地办事。科技部、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部、商务、产业和能源部、文化观光部等许多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参与科技工作,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使得有限的科技资源得到合理地配置,形成合力,促进了国家总体目标的实现。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研发投资总量的同时注重研发投资的高效分配

韩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加强,首先得益于过去30年中政府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

韩国政府研发开支占政府总预算的份额也在逐年提高。

另外,在重视研发投资总量增长的同时,韩国政府逐步认识到高效分配研发资源的重要意义。韩国的研发体系在资源的分配和成果的利用与推广方面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改变关键投资分配战略,对投资资源的高效利用给予更高的重视。为了提高研发投资的总效率,需要将资源用在最佳位置。为此,政府加强了对研发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为加强管理,提高研究资源的利用率,政府于1999年1月颁布实施了《关于政府资助研究机构的设立、运作及育成的法律》,对政府资助研究机构的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按领域分设产业科技研究会、公益科技研究会、基础科技研究会、经济和社会研究会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会等5个研究会。将原属政府各部门管理的43个政府资助研究机构从主管部门分离出来,划归相应的研究会,统一隶属国务总理室。

韩国政府对研发经费实行多重管理监督,管理监督的主体主要有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调整室、企划预算署、5个研究会、民间机构等。为了提高政府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自1998年起正式启动对国家研发计划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根据《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这项工作每年由科技部长官主持实施,并将结果向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报告。科技部下属的韩国科学技术评价院具体负责此项任务。

(2)合理设计和调整科研结构

根据韩国现行研究体制,研究所分为三大类,即民间研究所、公立研究所和大学研究所。

4.加强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韩国非常重视科技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过去30年中,研发人力资源的数量增加了93倍。

韩国的一些大中型企业财团纷纷独资兴办企业院校,甚至研究生院,每年可保质、保量地为本企业输送大批建设与开发人才。如三星企业集团每年用于培养人才的经费高达6000多万美元,人均投资相当于美国、西欧等大中企业的2倍。

韩国还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技术培训,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作。政府认为要达到成熟的工业化水平,其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应占5%,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应占10%,其余的85%则是具有不同技能的技术工人。

为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合作”,韩国各地还成立了由学校、产业界、地方自治团体、民间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计划、指导和协调该地区“产学合作”。

阅读全文

与韩国崛起之路有哪些挑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