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知道阿萨德 阿萨德
哈菲兹·阿萨德
简介
哈菲兹·阿萨德(Assad,Hafiz al-;1930年~ 2000),叙利亚前总统
阿萨德
,1930年10月6日出生于拉塔基亚
省卡达哈镇。阿拉维派穆斯林。中学时加入社会主义复兴党。毕业于霍姆斯军事学院。复兴党“1963年3月6日政变”的领导成员推他为叙利亚空军司令。1967年阿以6天战争期间,身任国防部长的阿萨德承担了叙方失败的全部责任。1970年11月13日和平政变推翻了对立的复兴党小集团,阿萨德成为总统。并在30年内,以民选方式连任四届,为20世纪后期,中东地区在位最久之国家元首。[1]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时期,阿萨德驾驶飞机击落了英国皇家空军第58中队的“堪培拉”PR.7侦察机。[2]
1973年阿以战争的结果使他成功地通过外交从以色列手中收回戈兰高地的库内梯腊。埃以达成关于以色列从西奈半岛部分撒军的协议后,他声称以色列必须同时与巴勒斯坦谈判,否则拒绝作进一步对话。为结束黎巴嫩内战,1976年阿萨德出兵约2万,它是“阿拉伯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批评埃及总统萨达特1977年耶路撒冷之行是“危及阿拉伯事业”。1978和1979年访问伊拉克,并与伊拉克结为联盟,反对戴维营协议。坚决要求以色列无条件地从1967年战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撤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返回家园和自决的权利,主张全面解决中东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巴以关系缓和,叙利亚多次同美国会谈,并开始同以色列对话。[1]
个人资料
复兴党“1963年3月6日政变”的领导成员推他为叙利亚空军司令。 1967年阿以6天战争期间,身任国防部长的阿萨德承担了叙方失败的全部责任。
1970年11月13日和平政变推翻了对立的复兴党小集团,阿萨德成为总统。
1973年阿以战争的结果使他成功地通过外交从以色列手中收回戈兰高地的
阿萨德
库内梯腊。埃以达成关于以色列从西奈半岛部分撒军的协议后,他声称以色列必须同时与巴勒斯坦谈判,否则拒绝作进一步对话。为结束黎巴嫩内战,1976年阿萨德出兵约2万,它是“阿拉伯威慑力量族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批评埃及总统萨达特1977年耶路撒冷之行是“危及阿拉伯事业”。1978和1979年访问伊拉克,并与伊拉克结为联盟,反对戴维营协议。坚决要求以色列无条件地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撤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返回家园和自决的权利,主张全面解决中东问仿穗顷题。
90年代以后,随着巴以关系缓和,叙利亚多次同美国会谈,并开始同以色列对话。
政治体制分析
1996年6月8日阿萨德(中)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左)和沙特王储兼第一副首相阿卜杜拉(右)
1970年11月,以阿萨德为首的复兴党务实派因不满激进派过度的左倾政策而发动政变,推翻了贾迪德政权。
1971年3月,阿萨德就任叙利亚总统。大权在握的阿萨德依靠军队和复兴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直到2000年6月阿萨德病逝,叙利亚当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随之结束。在长达30年的统治期间,阿萨德确立了一种具有家长制色彩的一党制总统权威体制,并将叙利亚缔造成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地区强国。
其间虽有过挫折和动荡,但阿萨德建立起的政治体制依然巩固,社会也相当稳定。可以说阿萨德政权是叙利亚当代政治史上的一个特例,客观地研究这种政治体制及其长治久安的原因,对理解叙利亚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权力结构
阿萨德政治体制权力结构 比较准确地讲,阿萨德政治体制是一种具有家长制色彩的
阿萨德
一党制总统权威体制。其中,总统作为体制的核心,掌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和部分党政军要员形成一个亲信集团,凌驾于军队、复兴党和行政机关之上,并利用它们进行统治。这种体制的形成,既是叙利亚现代化进程要求建立强大国家和政府、摆脱涣散虚弱的客观需要,也是阿萨德作为忠诚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和具有权力欲的现实义政治家为实现其政治理念而做出主观努力的结果。(一)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
1973年3月,叙利亚颁布了所备陆谓“永久”宪法。
在政治制度方面,叙利亚名义上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人民议会行使立法权,它有权提名总统人选、批准法律、审批总预算和发展计划、批准有关国家安全的条约和协定等。总统代表人民行使最高行政权,他会同内阁制定国家总政策,有权任命或解职副总统和内阁成员,根据现行立法颁布法令;有权宣布战争及媾和,任命驻外使节;对议会通过的法令有一次否决权,在适当时候解散议会,在议会闭会期间或国家安全紧急时刻或两届议会交替时期行使立法权;还是军队和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
内阁是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对总统负责,协助总统制定总政策,并负责执行指导、协调和检查各级国家机关的工作,颁布行政决定并监督执行。在司法方面,叙利亚“永久”宪法规定司法权独立,总统在最高司法会议的协助下保证司法独立权。除三权分立原则外,该宪法还体现了所谓权力制衡原则,如议会以2/3多数通过,则可对总统的叛国行为进行指控;总统可解散议会,但不能以同样理由第二次解散;最高宪法法院有权检查各项法律是否违宪,但议会和总统有修宪倡议权,2/3的议员赞同并经总统核实即可修宪。
叙利亚“永久”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是典型的一党制总统共和制。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包括最高行政权和部分立法权,但整体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之间仍有相对的独立性,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渗透和制约。然而,与叙利亚的现实政治稍加对比就可看出,叙利亚“永久”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只具有形式上的特征,要研究其内在本质,尚需深入到实际的权力结构中去。
(二)总统集团的实权
从权力结构看,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阿萨德体制的重要特点。
除了宪法赋予总统的广泛职权外,阿萨德还兼任复兴党的民族领导权机构和叙利亚地区领导机构的总书记,并担任政治协商组织——祖国进步阵线的主席。在复兴党统治下,
阿萨德
人民议会充其量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表决机构,其成员的产生及活动实际上受复兴党和国家机器的严格控制与操纵,因此立法权和决策权实质上都由总统及其幕僚行使。所谓司法独立也同样是一纸空文。通过部分宪法条文的保障以及现实的政治运作,阿萨德个人实际上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并超越三者之上,稳固地居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阿萨德与其周围的亲信共同形成一个真正的权力中心,行使最高权力。总统与亲信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是基于一些传统的社会关系纽带,如宗派、家族、利益裙带关系等,他利用这些关系进行权力上的分配和调控。在总统集团内部,最核心的部分由阿拉维派军人骨干组成,他们与阿萨德同属一个教派,来自同一地区,彼此甚至是战友、同乡或亲属,因而深得阿萨德信任,掌握各级重要的军事战略部门、暴力机关和情报组织。
集团的另一部分,主要是同总统有依附和利益关系的逊尼派党政军要员,他们主要从意识形态和行政运作上支持阿萨德。由于总统集团中的所有成员只对阿萨德个人负责和效忠,并根据其号令来行使实际权力,所以各部门本应具有的权力反而缺乏自主性。从权力集中程度、权力运作中的依附关系以及个人忠诚等特点来考察,可以认为,阿萨德政权具有浓厚的家长专制色彩。
三大支柱
在总统集团的最高权力下,叙利亚国家权力的基础实际上由3种力量构成,即军事安全机构、复兴党组织机构和行政官僚机构。这3个机构分别发挥各自的作用,并相互协调,彼此联系,共同成为政治精英们制定大政方针、调解内部冲突、进行政治控制和社会整合的最主要工具。 1.军事安全机构 作为阿萨德政权最主要且最忠诚的捍卫者,军事安全机构主要由军队、情报部门、警察宪兵系统等构成,规模庞大且自成体系。至20世纪如年代,叙利亚全国武装力量总人数达43万,加上警察和情报系统约10万人,以及附属的文职人员,整个安全体系雇佣了近一半的国家公务人员,占总劳动力的15%左右。
本系统内按权力大小,分为3个有部分重叠的层次:其中最接近权力中心的是阿拉维派高级军官集团,他们控制着最重要的军事、情报部门,并直接听命于阿萨德本人;第二个层次是复兴党的军事机构,其成员多由党内非阿拉维派高级军官组成,也是总统权力圈中的重要成员;第三个层次是由更为职业化的广大军官构成的集团,其成员一般不介入政治领域,通过军事预算和资源的广泛配置权而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利益集团。
在阿萨德的统治下,军队虽然表面上被复兴党化,但就实际的政治能量而言,其地位要在党组织之上。然而。军人权力的显着提升,并不说明阿萨德政权就转变成军人政权或军人
阿萨德
统治。实际上,由于阿萨德拥有超越于党政军之上的绝对权力,能在几者之间进行权力调控和分配,在阿萨德的统治下,复兴党上台前的那种军人频繁干政的现象反而受到很大遏制。此外,阿萨德政权毕竟以复兴党的意识形态为基础,党的组织机构仍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军队的权势构成一定的制约和限制。作为最重要的权力支柱,军事安全机构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正反面作用和影响都是非常显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使叙利亚成为一个复兴党统治下的地区强国。众所周知,叙利亚曾是一个涣散弱小、处在内忧外患中的国家,但在阿萨德掌权后,他的统治日益巩固,保障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增强了国力,使叙利亚能够与以色列抗衡,并在阿拉伯国家中保持独立自主。
二是成为国家进行社会整合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军事安全机构的优厚待遇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众多青年,这不仅有利于统治集团遴选人才,也便于国家控制社会。三是从消极方面说,使军人政治的潜在负面影响难以消除。尽管阿萨德政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军人政权,但军人参政、军队权力过大的现实,绝不可能从制度上根除军人暴政和政治动荡的危险。军队集团的腐败和特权化,也极易使他们蜕变成反对进一步社会变革的保守势力。此外,过于庞大的军队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加重了财政负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复兴党组织机构 叙利亚宪法明确宣布:复兴党是社会和国家的领导党。因此,党的纲领就是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阿萨德体制下,党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精英选拔和权力调控。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复兴党在权力运作程序中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精英选拔和人
才招募就是通过复兴党进行的。在上层统治集团内,许多军政要员往往兼任党的高级职务。在权力场上,政治斗争往往以党的名义进行,其结果需得到党的认可,许多重大决策也以党的名义颁布实施。 (2) 政治动员和社会整合。阿萨德上台后,复兴党得到迅速发展,其成员总数1974年为16.3万,人,1984年为53.7万人,1992年则达100万人,其中1/4为正式党员;党员来自各个阶层,文职党员中近一半是大学生和高中生,14%是工人和农民,9%是职员,7.5%是教师,
阿萨德
军人党员约占10%。②如此广大的党员群体和社会群众基础,为复兴党进行政治动员和社会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3) 政治和社会控制,协助政策实施。依靠强大的组织力量,复兴党在各级国家机构和社会团体中普遍建立起自己的组织机构,通过人事任命和政治指导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各个社会职能部门,从而加强了政权的政治和社会控制能力。与此同时,复兴党监督行政机关的运作,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协调两者关系,并通过对群众进行广泛的解释、宣传、指导、劝说,使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党组织过度膨胀、以党代政或党政不分的现象,加剧了党政部门间的矛盾,降低了办事效率。
3.行政官僚机构 在阿萨德体制中,行政官僚机构的实权相对较小,但其作用和地位也不容忽视。除行使具体的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外,官僚机构在政治控制和社会整合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国有体系的迅速发展,行政部门雇佣的公职人员不断增加,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至70多万人,约占劳动力总人口的20%,其中60%可称之为官僚阶层。这实际上起到了国家吸纳和控制中产阶级、维护政权统治的作用。加上围绕这个阶层形成的血缘、地域、职业等裙带关系网络,其社会整合和控制范围也得到进一步扩大。正是通过行政机构及其关系网,国家的统治才得以延伸至社会基层。但是,行政权构过于庞大臃肿,行政效率低下,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极易滋生腐败。这种状况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容易对社会的深化变革形成阻碍。
体制管理
阿萨德政治体制的突出特征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政治参与的角度看,阿萨德体制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国家力量空前强大,对社会的控制力空前提高,国家能使民众服从它的要求,参与它的体制,并认同体制的合法性。国家主要通过对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强有力控制来达到这一目的。 根据宪法,叙利亚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制度,人民通过民族进步阵线、议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来实现参政权利。然而,这些组织和机构在强大的国家权力的渗透下,事实上已变成国家统治的手段和工具。
民族进步阵线于1972年成立,由包括复兴党在内的诸多“爱国和进步”的政治团体组成。实际上,阵线内其他政党从一开始就接受复兴党的领导。作为回报,复兴党给予它们一些次要的政府职位和一定限度内的政治自由。靠这种手段,阿萨德政权笼络、控制并削弱了其他政党,孤立了复兴党的潜在对手,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叙利亚议会,或称“人民议会”,实际上是阿萨德政权的政治咨询机构,而非立法和决策机构。尽管如此,议会仍在发挥难以替代的社会政治功能:它是政权合法的一种标志,是当权者所宣扬的人民民主制度在形式上的象征和标识,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功能。同时,它还起到了有限的利益表达功能,便于政权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增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
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数量众多,最重要的包括各级工人、农会、妇联、革命青年联盟、复兴党少年先锋队、学生联合会以及各种职业联合会,它们实际上代表了形形色色的利益
阿萨德
集团。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特别是那些拥有重要政治潜力的集团,对它们利益的协调处理更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兴衰成败。在阿萨德政权统治下,这些织织和团体发挥3种作用,即利益表达、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是通过国家组织建立或渗透控制各种社会团体,并在它们之间进行利益调配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组织和团体以一种“社团主义”④的方式管理起来,它们在国家机关、议会等部门各自负责或代表特定的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因此,它们就成为半官方或半政府的机构,一方面以排他的方式代表本利益集团或社会群体的利益,并向政权决策层转达它们的意图和要求;
另一方面在政权的授意下履行特定的政治功能,即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功能。这两种政治功能的实现更充分说明了政权的性质和国家力量的强大。在阿萨德体制下,社会团体和组织虽能部分地代表和传达其成员的利益及要求,但它们实际上是国家机器的延伸与扩大。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政策实施和重大政治活动时,政权既能以此方式进行政治动员以获得民众支持;在遭遇社会动荡和政治风暴时,政权又能以此加强控制,甚至组织和武装那些亲政权的团体,镇压政治反对派。
可以看出,在阿萨德政权统治下,国家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正是在此基础上,阿萨德将叙利亚改造成为一个在动荡的中东能雄据一方的地区强国。
稳定原因
阿萨德政治体制长期稳定的原因 阿萨德政权之所以能长治久安,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权力结构的特点。在阿萨德政治体制下,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总统及其核心集团手中,阿萨德靠军队、复兴党以及官僚机构牢牢地掌握政权,并通过对社会团体的控制和渗透将政权的统治延伸到社会基层。
正是通过这种集权主义、个人专制主义、一党制及国家主义的方法和手段,阿萨德政权才变得空前稳固强大。因此,尽管叙利亚有众多的政治反对派,且有时会造成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如1982年穆斯林兄弟会在哈马地区的暴动,但它们在阿萨德政权强大的国家机器和社会动员控制能力面前都遭到失败。
当然,不可否认,政权的稳固还与阿萨德杰出的才干、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权术谋略、坚强的品质及强烈的民族主义信念等个人因素密切相关。但所有这些因素也只有同他建立的权力结构结合起来考虑,才具有充分的解释力。
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作为上层建筑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
阿萨德
定性,同时不可避免地受社会现实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只有适当调整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能相应地保持稳定。事实证明,阿萨德政权得以长期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此。1970年阿萨德上台伊始,其政权便开始了被叙利亚人称为“经济开放”的经济改革与调整。这种开放仍以国有制为主导,但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开放程度,政府引进西方的资金和技术,获取海湾产油国的贷款和赠款,确立了工业优先发展计划,投资比例高达40%~52%。
⑤同时,政府放松了对私营部门的限制,鼓励本国商人和其他国家阿拉伯人以及叙利亚侨民进行生产性和非剥削性的投资,并制定了相关法令。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的有利环境下,经过政府的努力,叙利亚经济一度呈现繁荣,国内生产总值翻了近一番。
阿萨德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发展战略不尽合理,宏观经济结构失调,时值油价下跌,外汇短缺,叙利亚经济发展开始放慢,甚至出现严重倒退。1981~198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0%。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政府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经济调整与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外汇、外贸管理体制,鼓励发展私有经济,拓宽投资渠道,转变经济模式,发展外向型经济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叙利亚经济好转,到1994~1995年度,增长率甚至达12.8%,1995~1996年度达7.3%。 但是,这场改革仍不彻底,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市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增长波动较大。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担心市场经济过分冲击国有企业,使其失去对整个经济命脉的控制,在中东地区严峻的形势下,可能出现政权不稳甚至遭倾覆的危险。
国有企业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因素以及上层决策者的观念,而这也正说明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阿萨德政权的稳固恰恰得益于这种有限的改革。然而过分强调稳定,在改革发展上裹足不前或过于迟缓,也不可能保持长治久安。因此,处理好改革发展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仍是阿萨德政权及其继任者面临的严峻问题。
体制评价
对阿萨德政治体制的评价 总体上说,阿萨德体制作为叙利亚当代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形态,具有复杂性、混合性和过渡性的特征。
从政权组织结构上看,阿萨德体制虽具家长制色彩,但又有较高的制度化水平;虽是权威主义,但具有完善、系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其政治目标并非一般权威主义政权具有的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虽有军人政治色彩,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军人干政,并提高了军队的职业化程度;虽是复兴党一党专政,但在现实政治中党的权力相对较小,党领导军队的目标远未实现。
从政治统治的手段和方法来看,阿萨德政权不仅凭借宪法、议会、政党、官僚机构、意识形态等进行管理运作,而且利用宗派、家族、地域、个人权威、利益裙带等传统的社会关系纽带,以及以“家长制”为特征的传统政治文化,作为重要的政治资源来进行统治。
就政权与各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的关系而言,国家政权主要代表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国家官僚阶层的利益,但由于体制的集权主义、专制主义和国家主义特点,国家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自身的独特利益。只有从这种复杂性、混合性和过渡性特征出发,才能合理地评价阿萨德体制的具体历史作用。
一般而言,评价一种政治体制是否合理、有价值,应主要看在此体制下,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和成就,以及体制能为此提供多大的后劲和潜力。从整个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来看,这种标准无疑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说服力。经过阿萨德30年的统治,叙利亚从一个涣散弱小的国度逐渐转变成一个团结稳定、独立自主、具有相当综合国力的地区强国。可以说,这是阿萨德政权最大的功绩所在。
30年来,叙利亚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特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整体上讲,阿萨德体制能够适应叙利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因而具有相当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与此同时,也应从其他角度出发,更为全面地评价阿萨德的政治体制。首先应看到,阿萨德体制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围于政治上的需要、意识形态上的宣传以及国家安全的考虑,叙利亚经济仍在国营与私有、计划与市场的两难中徘徊,没能给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无疑影响了政府的经济决策和民众的热情,造成经济发展迟缓。
就体制的合法性而言,政权虽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中下阶层的支持与拥护,但城市工商业阶层和政权的关系仍较为疏远,激进的原教旨主义组织甚至对政权采取抵触和对抗的政策,一些自由民主人士也对政权的专制统治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而且,政权的合法性仍缺乏建立在法制理性基础上的制度保障,制度化程度尚不充分,个人权威、裙带关系以及军人政治因素依然存在。
从政治参与的角度看,政权一方面能够动员和组织社会群体大规模地参与政治生活(尽管有时是强制性的),但另一方面又限制反对派群体参政,甚至进行严厉压制,做出一些损害民主和人权的事情。从民主化的角度看,这种体制元啻于民主进程的巨大障碍。
总之,在叙利亚的现代化进程中,阿萨德的政治体制大体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无庸讳言,该体制还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和局限,为叙利亚的政治发展留下了负担。阿萨德去世后,其子巴沙尔继承权力。叙利亚政坛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阿萨德确立的政治体制依然如故。叙利亚未来的政治走向如何,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痛别阿萨德
2000年6月13日是叙利亚最悲伤的日子,3天前逝世的阿萨德总统在这一天离开了首都大马士革,返回自己的故乡卡尔达哈镇。大马士革百万市民满怀悲痛的心情,送别这位为捍卫叙利亚的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为叙利亚人民的幸福奋斗一生并做出卓越贡献的领导人。 上午8时,阿萨德总统的灵柩由陆、海、空三军10名将领和士兵肩扛,在军乐队的引导下,从总统的住所向着名的倭玛亚广场行进,早已等候在广场和灵车经过的街道两旁的各界群众,手持黑纱和阿萨德的肖像,不停地呼喊着悲壮的口号。
通往广场的各条街道人流似涌,宏大的倭玛亚广场变成了人的海洋。当载着灵柩的炮车经过广场时,人群中爆发出巨大的呼喊声和悲痛的哭叫声,人们不顾一切地涌向灵车,想最后看一眼为他们的幸福操劳一生的总统。许多人跟随着灵车奔跑,想在几公里的长街上多送总统一程。
灵车在通往城西卡西尤山上人民宫的宽阔街道上缓慢地行驶着,街道两旁高层建筑的阳台上,站满了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久久望着西行的车队,用悲伤的眼光目送总统远去
上午10时许,阿萨德总统遗体告别仪式在宏伟的人民宫举行。人民宫是阿萨德总统生前会见各国国家元首的地方。今天人民宫显得格外庄重肃穆,阿萨德总统的灵柩被安放在人民宫的侧厅内。叙利亚党政军领导人首先在阿萨德的灵柩前默哀致意,接着各国代表团陆续走进厅内向阿萨德总统遗体告别。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苏丹总统巴希尔、约旦国王阿卜杜拉、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沙特王储阿卜杜拉亲王、法国总统希拉克等世界各国领导人和代表出席了阿萨德总统遗体的告别仪式。由中国政府特使、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乘专机抵达大马士革,参加了告别仪式,并同阿萨德之子巴沙尔进行了会见。
下午3时30分,告别仪式结束。阿萨德的灵柩在一片哭声中离开了人民宫,由亲属和叙党政军领导人陪伴,乘专机去家乡卡尔达哈镇。傍晚,阿萨德总统的遗体将在卡尔达哈镇家族的墓地下葬。阿萨德总统故乡的人民正等候在当地的机场,200多万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⑵ 叙利亚战争是怎么回事
1、叙利亚-内-战已爆发了2年零5个月,是2011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爆卜液裤发的颜色GEMING的后续,也是西方新殖民的表现。
2、叙利亚并未发动大幅度战争(有许多反对派与政府军的小规模冲突),但如果俄罗斯和中国不力挺巴沙尔政权,可能现在叙利亚早打起来了。首先叙利亚各反对派与巴沙尔政府做了许多斗争,包括恐怖袭击,上埋态百人被反对派军队击毙,所以现在叙利亚的局势十分混乱,人民流离失所。
3、之前美国曾发起对叙利亚进行军事行动的草案,15个安理会成员中,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反对票,这才使美帝国主义没能得逞。
4、目前美国已经发动了对叙利亚的战争。
⑶ 叙利亚战争的起因
起因是因为叙利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靠近多条原油的输送管道和海上航线的出海口,目前从中东运往欧洲的原油几乎都要经过叙利亚。石油资源非常丰富,导致其他国家眼红。
叙利亚政府也存在很严重的独裁腐败现象,虽然说他们的总统都是民选出来的,但其实都是前任总统的亲属,这种情况下官僚腐败成风,国家各方面都得不到发展。
而且中东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比较杂,个个宗教之间的矛盾也很激烈。叙利亚当权的是人数较少的阿萨德派系,这让逊尼派感觉到很不满意,因为他们认为政府根本没什么作为,于是就一直在制造各种活动给他们添乱。
(3)韩国阿萨德反导系统最后怎么解决扩展阅读:
20世纪之前50年间,叙利亚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组成部分。一战后,叙利亚现代国家诞生,但法国殖民当局设法将叙分成6个独立国,因遭当地人强烈反对而未得逞。二战前夕,法国从叙利亚版图上割走两块土地,即黎巴嫩和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1946年,叙利亚宣告独立,但国外各股势力纷纷施加影响。
1958-1961年,埃及一度与叙利亚合并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3年,“复兴党”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执政,仅将叙利亚视为“复兴党”和阿拉伯民族的“地区统帅”。直到哈菲兹·阿萨德统治晚期,特别是其子巴沙尔·阿萨德执政时期,叙利亚才开始通过教科书、国家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塑造国家认同。
在叙利亚危机爆发后,沙特从克罗地亚大批采购前南斯拉夫制无后座力炮、手榴弹、机枪、迫击炮、打坦克和装甲车的火箭弹等武器,以歼贺及乌克兰制步枪子弹、瑞士制手榴弹、比利时制步枪,运抵叙反政府势力手中。土耳其2011年8月起从巴沙尔政权的友好邻邦变身为主要对没改虚手,支持叙穆斯林兄弟会等反对派,并向逊尼派反政府武装提供庇护、武器和培训,甚至默许“圣战”势力流窜到土耳其。
参枯燃考资料:网络_叙利亚内战
⑷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东局势的论文
中东动荡历时一年多,导致该地区多国政权更迭,并迅速扩充套件到叙利亚,叙危机已成为这场动荡旋涡的中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中东剧变与中东军火贸易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剖析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产生及发展入手,重点分析了2010年以来中东变局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商品结构、供需市场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该地区极有可能掀起军备升级狂潮、再攀军火贸易高峰。从一定程度上看,军火贸易是军备竞赛的“晴雨表”,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地区军备竞赛的升级加剧,会导致地区安全角势恶化、经济发展延缓、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将对 *** 一 *** 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冲击,中东地区的军备控制依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中东地区;军火贸易;军备控制;中东变局
文章编号:1673-5161201205-0109-12
中图分尘氏返类号:E92
文献标码:A
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特殊、利益关系复杂,因其特殊的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和地缘环境,军事冲突与区域性战争频发,局势长期动荡不安。2010年以来,该地区又经历了自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冲击最广、影响最深的大变局,安全角势恶化、武装交火频发、军事储备锐减。各方历史矛盾与现实利益交错萦绕,主要大国的利益角逐与国际社会的调解压力相互碰撞,使得各国“不安全感”持续加深。
在此背景下,部分国家将购置武器、升级军备作为安身之本,某些大国为谋求经济利益,实现多重战略目标,又极力兜售武器装备。中东剧变后,该地区达成了多笔大规模的军火贸易订单:沙特同美国于2011年12月29日签署了294亿美元的钜额军事装备销售协议;叙利亚自局势动荡后投入数10亿美元购买了俄罗斯最先进的武器系统,着力提升空中和海上作战能力;伊拉克计划今年从美国进口110亿美元军火。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该地区极有可能再度掀起军备热购的狂潮、再攀军火贸易的高峰。
一、中东变局前地区军火贸易发展现状
军火贸易是指直接用于战争的武器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买卖,是贸易双方或多方通过买卖方式把军品从卖方让渡给买方的行为,贸易主体是武器及武器系统。军火贸易作为国际间的一种间接军事斗争手段,在调整多边关系、改善战略态势、平衡战略力量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具有政治、军事、外交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历派饥经从无到有,从萌芽、发展到高涨的演变过程。几十年的军火贸易过程,牵动着中东政局的脉搏,同时还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武装冲突和区域性战争的血雨腥风,其产生及迅速发核弯展的主要过程是:
一在“地区冲突”的激化下产生。中东国家竭力扩充军备的原动力始于1948年5月以色列国建国后阿以矛盾的激化。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 *** 国家占据战争主导权,但以色列充分利用停战良机,向西方国家购进了大批先进的航空及装甲兵器,打造了一支机动能力强、打击威力大的正规化军队,对后来几次战局的演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国家为打破和消弭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历年来一直把振兴军备作为优先追求的目标,力图通过大规模进口先进武器以确保自身安全、夺回军事优势,但这一举动进一步 *** 了以色列争取军事平衡的欲望。阿以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对抗成为了中东地区军火贸易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二在“石油美元”的支撑下攀升。中东地区堪称世界“石油宝库”,石油与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能力紧密相连,许多国家的军火贸易都是以“石油美元换武器”的形式进行的。而且,不仅中东产油国惊人的军费消耗依赖石油美元,就连部分 *** 非产油国,其采购武器的费用,有相当一部分也是用产油国的军援资金支付的,如沙特国民卫队曾出借过F-15S战斗机、M1A2坦克和“狂风”战斗机,供埃及等 *** 国家军队使用。2010年,欧佩克中 *** 国家的石油出口达到了创纪录的4510亿美元。钜额的石油收入为中东地区的军费提供了充足雄厚的资金保障。目前,中东已成为世界上军费增长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中东各国军费在保障自身军事力量的正常运转之外,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就是进口武器装备。据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中东地区军费资料显示,2010年军费开支较十年前增长了35%以上。
三在“大国之争”的 *** 下升级。大国的利益争夺对中东的军火进口起到了极大的 *** 作用。对美国等军火出口大国而言,军火贸易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获取超级丰厚利润,还可以支撑和促进本国强大的军火工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本国经济。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军火贸易,大国可对国际和地区局势施加影响,使之服务于本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美国资深国际问题专家安德鲁·内森和罗伯特·罗斯指出,对于军事大国来说,“军火贸易是和平时期维持军工生产的重要收入来源和对武器进口国施加影响的工具”。中东地区一直是众多军售大户不断进行“肉搏”的军火大市场。2006至2010年5年间,美国约有28%的武器出口去向是中东地区,主要物件是阿联酋、以色列和埃及;俄罗斯约有8%的武器销往中东,主要物件是叙利亚及北非国家,2005至2009年5年间,俄罗斯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的武器出口分别占两者进口量的92%及78%;欧盟成员国作为一个国家集团,约有9%武器出口去向是中东国家。未来,这些国家仍将是中东武器进口的主要源头。
四在“安全困境”的桎梏下加剧。世界大国对中东军火贸易的发展影响巨大,但是真正决定当地军火贸易发展趋势的是处于“安全困境”下地区各国做出的外交和战略选择。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为了自身安全,都会从最坏的情况出发,想尽办法扩充军备,企图以此方式提高自身安全,最终却陷入螺旋上升的军备竞赛中,成为无法摆脱的“安全困境”。中东地区的几个大国——以色列、伊朗、埃及、沙特等国都曾经或正试图成为地区主导,由此而导致了多次战争发生以及各方敌对程度加深。目前,阿以冲突根深蒂固、经久难解;伊以之间针锋相对,相互难容;伊阿之间缺乏信任,互相提防; *** 国家内部存在领土、资源争端,矛盾重重。中东国家之间这种“互为威胁”的恐惧感及历史积留的多方矛盾,驱使相关国家通过军火贸易的方式进口先进军备,意图牢牢占据优势地位,其结果却更加深了他国的不安全感,导致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升级。在此影响下,中东地区成为世界军火贸易中最为重要的买方市场,军火进口密集而频繁,进口比例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东地区武器库几乎囊括了所有门类的顶尖常规武器,装备总量几乎处于饱和状态。2005至2009年五年间,北非国家主要常规武器的交易量环比增加了273%。2006年至2010年五年间,在世界主要常规武器进口国排名前五十位中,中东国家就占据了五分之一,包括阿联酋第6位、阿尔及利亚第8位、以色列第12位、埃及第16位、沙乌地 *** 第22位、伊拉克第24位、伊朗第30位、约旦第38位、叙利亚第39位、阿曼第45位等10个中东国家均跻身于其中。
二、中东变局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影响
纵观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在相关国家内在“不安全感”的 *** 和外界大国的利益追逐的影响下,当地军火贸易保持着几十年“长盛不衰”的历史。从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形势来看,该地区各种矛盾丝毫没有缓解,仍然纷繁复杂,尖锐激烈,很多国家仍在竭力扩充军备,不断寻求有效威慑手段获取相对战略优势,由此造成了地区军火贸易“愈演愈烈”的局面。而2010年底开始的中东大变局,不仅改变了当地原有政治程序,更使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失衡,国际体系转换进一步加快。在权力与资本扩张日趋借助暴力手段的大背景下,中东地区变得更不太平。不管叙利亚和伊朗未来是否会遭受西方军事打击,但可以肯定的是,利比亚战争绝不是中东地区的最后一场战争。
在战争阴霾的笼罩下,中东国家普遍认为,在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的国际政局中,“达摩克利斯剑”仍然高悬,军事力量始终是争取强国地位的基础和条件,是实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手段,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是决定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因素。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2年3月释出的全球军火交易最新资料显示,中东变局开始后,2011年的中东地区军火贸易额有所上升,占全球军火进口总量的17%,远远高于其人口比重、领土比重以及经济比重。中东变局使各国更加重视军事力量在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商品结构、供需市场等方面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第一,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
此次中东变局是 *** 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各种矛盾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对地区安全域性势、科技发展等方面造成巨大冲击,可能会对未来地区军火贸易发展格局产生如下影响:首先,安全域性势的恶化将造成持续的贸易需求。目前,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 *** 国家分化严重,沙特与伊朗矛盾加深,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地区影响力增强。中东和平程序、叙利亚问题和伊朗核危机等热点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地区局势的恶化加之美国 *** “伊朗 *** ”的不断炒作,致使陷入“安全困境”的中东国家纷纷开始重调军品编制、武器购买清单。包括以色列、沙特、伊拉克、卡达、科威特在内的几个中东国家,近期同美、英等国已经达成了相当规模的军事订单,如阿联酋在2011年接连丢掷大笔军事订单升级军备,其中已签约的合同金额高达11亿美元。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东地区的军费开支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军火贸易额将迅速增加,极有可能出现一轮新的地区武器装备竞赛;其次,自主军工科技发展的滞迟仍将强化其依附地位。中东变局之前,许多当地国家尚未形成独立的军事技术体系。就研发基础而言,基本上没有自行研制、开发武器装备的能力。很多国家的国防工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对自行生产缺少一个完整、清晰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缺少发展军事工业所急需的高素质科技人员,依赖自身无法完成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武器装备。除以色列、埃及等少数国家俱备一定出口能力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均属纯粹的武器进口国。目前,中东变局造成的动荡已对当地国家造成了深远并具有持续性的内在影响。利比亚前“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就曾表示,利比亚战争使该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状况比战前落后50年。可见,目前中东相关国家的军事体系在短期内很难通过自身能力“造血”而充分发展。因此,中东地区在未来的军火市场中仍将处于依靠大量“输血”提升军事能力的买方地位;最后,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促使二手市场升温。从历史发展看,中东地区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结束后都曾进入一个军火贸易的高涨阶段,两次战争相隔时间较短,引进的新式武器功能还未等完全发掘利用就已成为更新换代的物件。目前,中东各国的武器均处于比较饱和的状态,共包括装甲战车约7万辆,各种火炮超过6万门,各式飞机5200余架,直升机2000余架。庞大的数量、无休止的进口使得原有武器的解决就成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退役的装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为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利用。这些被称为“二手”武器的军火,价格相对便宜,使用价值并不低,很有吸引力。因此,若中东地区依然以这种势头大量进口武器的话,该地区在未来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武器交易市场。
第二,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产品结构
中东变局引发的利比亚战争呈现出不对称战争样式,呈现出以空袭作战为军事干预主要打击手段、以精确制导为空袭毁伤手段的显着特征。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场上显出的威力将会进一步促进军火贸易结构的调整,在此影响下,中东军贸市场的产品结构将随之发生一定改变:首先,空中力量的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空中打击是利比亚战争的主要作战手段,由于作战半径的局限,传统上由地面炮兵完成的任务在这次战争中几乎全部成为空军的专利。很多中东国家都更为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战争的重点在于现代化的空军,这无疑为全球战斗机市场注入了强心剂,2011年沙特就与美国签订了154架F-15SA作战飞机的钜额订单。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军用战机的市场份额将位居中东地区军贸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次,精确打击能力将不断予以强化。从国际武器装备技术发展看,无人控制技术、精确打击技术和隐身技术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军事装备的关键评价要素。利比亚战争中联军第一周使用的武器全部是精确制导武器,包括巡航导弹、空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在解除被攻击方的防空能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少中东国家已经将精确打击武器如近中距空空、空地导弹、智慧炸弹、导弹防御系统列入优先采购专案。美国 *** 在2011年11月公布的军事援助计划中表示,将出售给 *** 国家4900枚精确制导炸弹;最后,防空体系建设将提上议事日程:从以前的中东武器市场格局来看,防空系统的进口只是整个武器进口的“零头”。目前,中东各国的军事攻击能力不断增强,但防御能力偏弱。特别是近些年,伊朗在导弹技术上突飞猛进也给其他中东国家造成巨大压力,迫使其加快防空体系的建设。阿联酋2011年已经计划引进俄制“铠甲S-1”系统,并升级已部署的美制“爱国者”系统,还计划引进美国“末段高空区域防御”先进反导系统,仅这一项就可能耗资约70余亿美元。
第三,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供需市场
从买卖双方来看,中东变局前的地区军火贸易市场分布不均衡,买卖双方都很集中。买方市场中,进口最少的国家与进口最多的国家相差甚远,且买方地位变化较快,以2009年为例,沙特从昔日中东最大的武器进口国降至第四位;而阿联酋则突飞猛进,占据榜首。就卖方来看,主要集中在世界大国,尤其是美、俄、欧洲部分国家,其他国家少有参与。结合各国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及最近的局势变化,中东变局后,未来五年地区军火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将会出现一定变化:就买方市场而言,可谓有升有降。叶门等国由于国内局势不稳及自身经济实力的抑制,在军火市场上的份额可能会下降;伊朗由于联合国对其实施武器禁运等干涉因素的影响,也很有可能减缓前几年军火贸易的高额势头。以色列作为美国打入中东的一支“楔子”和战略“棋子”,仍将会在美国的支援下继续保持军事优势;伊拉克已重新进入世界军火市场,军火购买能力逐步恢复,利比亚的未来也可能类似伊拉克,二者未来的贸易份额将逐步攀升。埃及目前每年从美国获得约13亿美元军事援助,相关援助将持续到2018年,重新整合过的政权预计会继续寻求获得美援。对于目前正处在动荡之中的叙利亚而言,阿萨德政权自从反 *** *** 爆发后,就花费巨资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近期叙利亚的军火贸易份额仍将保持高涨。此外,在周边局势动荡的 *** 下,“财大气粗”的海湾 *** 国家所占市场比重也将会越来越大;就卖方市场而言,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优越性、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巨大的市场利润的吸引,注定了现有的中东武器供应国都会紧紧抓住这个市场,并试图扩大市场份额。未来几年各国的竞争很有可能不会打破这一格局,即美国扮演重要角色、欧盟不断谋求扩大影响,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积极介入。可以预料,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随着各军火供应国争夺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买方市场的活跃,争夺中东军火市场的战斗必将趋于“白热化”。
综上可见,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当地不少国家对军火的需求更加旺盛,军火出口大国也将继续死死咬住中东市场这块“肥肉”,地区军火进口产品型别将继续以高、精、尖武器为主,武器杀伤力将不断增强。日益兴旺的军火贸易将会加剧武器扩散和军备竞赛,对本身矛盾重重的中东地区而言,更无异于“火上浇油”,会对各国发展、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中东变局后地区军火贸易的负面效应
军火贸易所带来的影响效应十分复杂,就积极方面来而言,中东国家的军事力量增长的确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巩固了国家独立、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相对积极影响,中东变局后,地区军火贸易的升级加剧带给当地国家更多的则是消极作用,各种高、精、尖武器的扩散将会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东地区的稳定、全世界的安全等方面造成重大冲击。
从国家经济层面看,中东国家大力扩充军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援,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阻碍一些中东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进步。目前,许多中东国家依然背负着相当沉重的军事负担,以2007年为例,包括沙特、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军事开支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8%甚至更多,阿曼甚至达到了10,6%。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军费开支水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为4,7%。超出正常防务需要的军事开支会对国家经济建设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影响 *** 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致使科研技术的发展滞后,还会造成失业率升高和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从地区稳定层面看,军火贸易使中东军备竞赛得以长期持续进行。由于缺乏强大的现代工业基础,大部分中东国家的武器供应严重依赖进口,而随着武器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和生产难度加大,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在某种意义上看,军火贸易是中东军备竞赛的“生命之源”,离开了外部供应,中东军备竞赛就难以长时间进行。军备竞赛的长期存在会使固有争执更加复杂、危险,致使该地区的国家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下,大大削弱安全系数。本已十分脆弱的中东军备控制机制会面临新挑战,地区安全环境将愈加恶化。
从全球安全层面看,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加剧,为恐怖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方便。长期的军火贸易使中东地区积累了大量武器,由于管理不严格及其他因素影响,致使大批武器流落民间,为恐怖主义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特别是中东变局中,卡扎菲政权的垮台导致大量武器在混乱中流失,它不仅加剧了 *** 社会的动荡,更成为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的物质基础。一旦 *** 掌握先进军备或相应制造技术,将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这不仅威胁着特定地区安全,而且还使国际社会处于不断加剧的恐怖主义威胁之下,对国际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从国际军控层面看,国际军备控制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如前所述,中东变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 了军贸需求,对新一轮的国际军备竞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持续进行的军备竞赛将日益成为国际和平、安全甚至人类生存的威胁,将是人类为追求发展目标而付诸的努力的威胁,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障碍,并妨碍了人类面临的其他关键问题的解决。
四、结语
从14世纪以来,军火贸易一直是破坏性力量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区频繁爆发的冲突、战争及恐怖主义事件,无不与逐渐上升的军火贸易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时期军火贸易引发的军备竞赛使中东地区囤积了大量武器,整个地区成为一个“火药库”,随时都可能爆炸。这不仅阻碍了中东地区和平与进步,还累及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与稳定。
自2010年开始的中东变局引发了 *** 世界的大动荡,西方大国不断插手干涉地区事务,致使各方的历史矛盾与现实利益不断碰撞,不仅打破了地缘力量的平衡、推动了地区格局的“大洗牌”,还严重冲击了当地政治、经济秩序。不断恶化的地区安全环境促使各国大量进口先进武器装备,对本就十分旺盛的军火贸易起到了“火上浇油”的 *** 效应。军火贸易的不断攀升带给中东地区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它恶化了国家间关系,致使地区局势长期紧张,还给西方大国插手中东事务提供了机会;大量宝贵的资金、人力投入军火贸易,挤占了有限的经济资源,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武器的泛滥又导致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此背景下,推动军备控制对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削减军费开支和武器进口,建立相互信任措施等手段,可以有效缓和紧张局势,增进国家间理解,推动中东和平程序、地区矛盾的解决和实现共同繁荣。但就目前局势而言,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依然兴旺,军备竞赛的势头依然强劲,军备控制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中东地区要想全面、彻底地实现军备控制,就必须首先改善地区政治、安全环境,减少、消弭中东各国之间的猜疑与敌视,增进各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各方只有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保持耐心、克制的态度,寻找并扩大利益遇合点,加强相互信任与理解,才能真正实现军备扩散的有效遏止与军备控制的全面落实。
⑸ 以阿在1948至1998的冲突发展...我把我所有的分都放上了
如何把握错综复杂的中东和平进程
每当人们谈到"中东",脑际中浮现的总是"战乱与流血"。的
确,中东局势长期和岩动荡不安,且复杂多变。国外一些学者把复杂
的中东局势喻为捉摸不定的"政治流沙",就是来自中东地区的资
深学者和分析家也认为,没有人能预料到中东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例如,去年底叙利亚、以色列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谈判后,国内
外媒体都作了重头报导,有的报刊称其为"拉开了实现中东全面和
平的大幕",也有的甚至称"中东和平正在迈过最后的一坎","20
00年是实现全面中东和平的一年",在媒体看来实现全面和平似乎
已经指日可待了。然而叙以只进行了两轮"程序性"谈判,第三轮
谈判被无限期推迟。1月底开始的巴以关于"最终地位"的谈判尽管
有美国的介入也同样无果而终。而2月初因以色列军人在黎巴嫩南
部受到袭击,以军对黎巴嫩的贝鲁特等城市的电厂和民用设施进
行轰炸,此后又对真主党在贝卡谷地的基地进行了空袭。中东租穗局
势出现近乎"戏剧性的变化"。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中东问题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均有其
客观发展规律。由于中东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其非
理性成份和多变性,但并非完全无规律可循。那么,以下几个方
面则是认识、了解、把握当前中东和平进程发展态势的主要因素
。
关于阿以冲突的分期问题
虽然阿以冲突是一个尚未完结的矛盾冲突进程,但对延续长
达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进行整体考察和分期研究将有助于把握
阿以冲突的发展态势,使我们对阿以冲突发展动向的分析更客观
、更贴近事实。
根据阿以冲突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其发展进程大致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时期):即全面对抗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政
治解决阶段。
一、阿以冲突全面对抗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1947年联合国通过的"分治决议"、1948年以色列国的成立和随
即爆发的巴勒斯坦战争揭开了阿以全面对抗的序幕。这一时期的
特点是阿以双方在政治、经济方面针锋相对的斗争:在1950年召
开的阿拉伯联盟理事会上通过了共同防御条约,明确规定了阿拉
伯对以共同立场,在1967年召开的第四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
进一步确定了对以色列的"三不政策"(不承认,不和解,不谈判
)。 在军事方面的激烈对抗,包括着名的四次中东战争:1948年
的巴勒斯坦战争,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的"六·五"
战争,1973年的"十月战争"。
在这一阶段阿拉伯国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阿以冲突发展
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阿以冲突战略相持阶段(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埃及
前总统萨达特1977年底的耶路撒冷之行,打破了阿以双方长期全
面对抗的格局,开始了部分直接谈判。阿拉伯国家对"埃以媾和"
先是采取抵制和制裁措施,进入80年代后逐步放弃了长期坚持的
对以"三不政策",实际上就是默认了以色列的存在及其在1948年
战争期间占领的土地。阿拉伯国家在对以立场上的现实主义历史
性转变,对冲突发展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以色列仍然采取强
硬立场,甚至在1982 年发动侵略黎巴嫩战争(又称第五次中东战
争)。阿以冲突也由此进入一个冲突与谈判交织、斗争波澜起伏
的战略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初期,阿拉伯国家仍处于阿以冲
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后期产生角色易位,以色列逐步成为矛盾
的主要方面,主导着冲突的发展进程。
三、阿以冲突的政治解决阶段(90年代初至今)。以1991年
10月在马德里召开的中东和平会议为标志,阿以冲突进入了政治
解决阶段。阿以双方都认识到战争和对抗无法解决阿以冲突,从
而使双方对冲突的立场均有程度不同的变化:阿拉伯国家进一步
表明愿在联合国决议的基础上、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解决冲突,
以色列也愿意"有条件"的谈判。虽然阿以之间小的冲突至今不断
,但酿成大规模战争的因素已明显减少,特别是作为阿以冲突矛
盾的主要方面--以色列对阿战略的转变,使政治解决冲突成为这
个阶段的"主旋律"。马德里中东和会开始的中东和平进程不是阿
以双方的应急策略调整,而是阿以冲突进入第三阶段后的逻辑发
展。因此,就其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有着不可逆转性。
以色列对阿总体战略
在长期的冲突、斗争中,以色列由西亚一隅的小国发展成为
中东唤型御地区的强国,特别是它同美国结盟的外交战略使其综合国力
得到"扩展",一改过去被动挨打的局面,成为阿以冲突矛盾的主
要方面,在中东和平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分析以色列对
阿拉伯总体战略对把握中东和平进程走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阿以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阿拉伯国家(就整体而言)远
远超过了以色列,即以色列处于劣势。但是如果就每一个阿拉伯
国家同以色列进行比较的话,以色列则处于优势地位。以色列深
知在力量对比上的这种微妙关系,特别是阿拉伯各国在自身国家
利益上的"差异性",所以在对阿总体战略上,无论在处于全面对
抗的战争环境中还是在复杂的和平谈判中,始终坚持对阿拉伯国
家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曾几何时,以色列"各个击破"的战略
在阿以冲突的战场上屡试不爽,在和平谈判中也已经多次尝到了
甜头。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的开始阶段(即确定阿以和谈的程序
阶段)以色列一直坚持同有关阿拉伯国家进行"分组双边谈判",
反对阿拉伯国家提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以此来消弭阿拉伯国
家的整体优势,并使自身在"整体"力量对比中的劣势转化成在分
组双边谈判中的"优势"。此后在同阿拉伯国家的具体谈判中,以
色列为了自身国家利益始终坚持强硬立场,当同某一对手的谈判
受阻或陷入僵局时,便寻求在同另一对手的谈判中实现某种进展
或突破,从而形成对其他对手的影响和压力。去年底叙以恢复谈
判便是"故伎重演" ,而今年1月底启动的巴以关于最终地位的谈
判也恰恰是在叙以第三轮谈判无限期延期的背景下开始的。
阿拉伯国家虽然清楚得看到了其中利害关系,但终因阿拉伯
世界是由20多个独立主权国家组成的,其对以政策和立场也因自
身国家利益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如果说在阿以全面对抗时期阿拉
伯国家还能够保持相对一致的"统一阵营"的话,1978年埃以签定
的"戴维营协议"则造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严重分裂。90年代阿以冲
突进入政治解决阶段后,尽管阿拉伯国家之间也常有协调,但再
也无法组成对以"统一阵线",整体优势自然也就消失殆尽。
自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以来阿以和谈已经进行了9年,约旦与
以色列签定和平协议、实现关系正常化之后,阿以和谈还剩下3组
双边谈判(即巴以,叙以,黎以)。在3组谈判中,以色列对任何
谈判对手都处于优势地位;在阿拉伯方面,叙利亚是最强的,黎
巴嫩由于同叙利亚保持着"特殊关系", 其对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叙利亚,巴勒斯坦则是比较弱小的。就此意义而言,任何
其他分组双边会谈的进展都将在客观上影响巴以谈判,使巴勒斯
坦方面承受更大的压力。
目前影响和平进程的主要问题
以下几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影响着阿以和谈进展,是分析中东
和平进程发展态势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阿以和谈面临的棘手问题。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以来阿
以和谈也曾实现了一系列的突破、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包括巴
以相互承认并签署了《巴勒斯坦临时自治原则宣言》(1993年)
、《开罗协议》(1994年)、《奥斯陆宣言》(1994年)、《塔
巴协议》(1995年)、《希伯伦重新部署协议》(1997年)、《
怀依备忘录》(1998年)、《沙姆沙伊赫协议》(1999年)等一
系列重要协议,以及1995年以约签定和平条约、实现关系正常化
等。但从总体来看,已解决的基本上属于相对次要的"外围"问题
,而遗留下来的问题则是更棘手的核心问题。例如巴勒斯坦在本
土建国与其疆域划定问题、耶路撒冷问题、戈兰高地问题、水资
源问题、巴勒斯坦难民以及犹太移民定居点等都是十分敏感的问
题,涉及到阿以各方自身国家利益,必然是锱铢必较,本身就增
加了谈判的难度。有的问题(例如耶路撒冷问题,它不仅是犹太
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伊斯兰圣地,涉及到世界穆斯林的情感问
题,阿拉伯国家还专门成立了耶路撒冷委员会)恐怕还不完全是
双边谈判可以解决的。
——双方在力量对比上悬殊造成的困难。弱者在谈判中没有
讨价还价的筹码、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强者同样很难心甘情愿
地交还曾经用武力、甚至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夺取的土地等既得
利益。尽管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支持,
1988年在阿尔及尔宣布建国后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正式承认,
但却苦于没有实力:迄今为止尚未明确其疆域、没有正式定都,
也没有正规的军队,甚至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
也正因为如此,阿拉法特多次宣布要在巴勒斯坦本土建国。而巴
勒斯坦问题恰恰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巴以谈判中将涉及诸多
敏感、棘手的问题。这种"理与力的背离"状况,使巴勒斯坦在这
场旷日持久的谈判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法律程序上的障碍。1980年以色列议会曾通过立法宣布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一年后又通过了在戈
兰高地实施以色列法律的法案,从立法上完成了对两地的"吞并"
。1999年1月,以色列议会又三读通过"戈兰高地法案"。该法案规
定,以色列从戈兰高地的任何撤军行动都必须得到议会批准并经
过全民公决通过后方可实施。以色列是实行议会民主制国家,也
是中东地区法律体系比较健全、民主程度比较高的国家。那么在
阿以和谈中所涉及的耶路撒冷问题和戈兰高地问题就必须面对以
色列业已存在的立法和法案。这就意味着以色列如果不通过新的
立法(至少是立法修正案)或全民公决,任何一届政府也无法解
决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问题。而在目前以色列国内右翼势力仍很
强大的情况下,恐怕很难顺利清除法律程序上的障碍。
——以色列执政联盟面临司法调查的麻烦。今年1月27日以色
列总检查长宣布,就以色列执政联盟"只有一个以色列"涉嫌在去
年大选中非法收取巨额捐款一事展开司法调查。自然也使人们想
起当年右翼势力为了牵制拉宾,对其夫人在国外存款(据说只有
2万多美元)问题进行调查。此前,以色列国家审计总长向议会提
交了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巴拉克和他的助手利用某些"非赢利组织
"筹集竞选经费,严重违反以色列有关法律。并据此要求对"只有
一个以色列"联盟处以1370万以色列谢克(约350万美元)的重罚
。有报导说,实际上以色列各政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非法筹集竞
选经费"问题。但在中东和平进程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刻,对以
色列执政联盟进行司法调查,就很难排除"党派斗争的色彩"对和
平进程产生的不利影响,当然它也反映出以右翼在国内仍有相当
大的势力。
此外,还应该看到,尽管美国是推动和平进程的主要外部力
量,但它既无法做到"大包大揽",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无意如此。
更何况克林顿总统任期已近尾声,美国国内通常称此类总统为"瘸
鸭",不仅指政治路程不会走太远,其政治影响也要"打折扣"。
**********
综上所述,去年叙以谈判在中断多年后再次恢复、今年巴以
关于最终地位的谈判再次启动,使陷入僵局的和谈走出"死胡同"
、"和平列车"继续前进,当然是好事。但是,由于目前面临的问
题个个都十分棘手,所以叙以谈判因安全安排和戈兰高地撤军承
诺等方面的分歧严重而中断,巴以双方先后进行了约20次关于最
终地位的公开或秘密谈判也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客观地讲
,中东实现全面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叙以谈判、还是
巴以谈判都有许多十分棘手的问题有待双方通过谈判、讨价还价
、妥协才能解决,期间的艰辛、曲折、甚至反复在所难免。而现
有时间表期限内恐怕很难全部解决文中提及的所有棘手问题,如
果能达成某种框架或原则协议就已经是十分可观的成果了。
⑹ 普京对俄罗斯的历史功绩,能与彼得大帝相提并论吗
彼得大帝是沙俄在17世纪迅速崛起的关键人物,他为深居内陆的沙俄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建立了港口城市圣彼得堡,开创了沙俄的西化也就是现代化历程,为沙俄成为了近代化强国和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当今的普京便是21世纪的彼得大帝,他对俄罗斯做的贡献绝不亚于彼得大帝曾对沙俄的贡献。
俄罗斯还颁布了许多惠及国内少数民族的政策,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普京也在少数民族人群当中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威望。普京还进行了综合性的经济改革,大力提升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农业产量得到了一个迅速的提升,摘掉了贫穷国的帽子,持续长达10年的高油价为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活力,人均水平已经达到了中国最富裕省份广东省的人均水平。外交上,普京为了支持阿萨德,果断出兵叙利亚,收复克里米亚,与沙特、伊朗等中东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外交关系。俄罗斯女人要嫁就要嫁像普京一样的男人,普京为全俄罗斯带来的是大国的尊严和荣誉。
⑺ 中俄为什么支持叙利亚
俄国支持叙利亚的原因有几个。
第一,利比亚和叙利亚都是俄国武器的购买大国,利比亚让老美搞了,叙利亚再被老美搞了那就俄国武器出口是损失。
其次,俄国在叙利亚有军事港口,对俄国海军远洋震慑有很大帮助。再而现在美国联合北约遏制俄国导弹发展,在其周围部署大量的反导系统,这样会使俄国的导弹震慑能力大大减弱,俄国需要一个像叙利亚这样的平台来撕裂北约的反导系统。中国支持叙利亚是因为俄国支持的,因为近期美军重返亚太,周边小国不断在领土上进行挑衅,中国需要国际支持,和军事同盟,所以作为无常国之一的俄国是不错的选择。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سّوريّة;英语:The Syrian Arab Republic),通称为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为邻,西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包括戈兰高地,全国总面积为185180平方公里。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叙利亚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历经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大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法国委任统治,1944年独立,1963年起由阿萨德家族领导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至今。从2011年年初开始,爆发了叙利亚政府与叙利亚反对派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
叙利亚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地处世界石油天然气最丰富的中东中心位置,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石油、加工业和旅游业,石油正面临枯竭的境况,人口增长过快,失业率在逐步增高。
叙利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国家,远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叙利亚就有了原始人类。公元前第4千纪左右,那里的居民开始定居,并使用铜器。公元前第3千纪,叙利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出现了一些以商业城市为中心的奴隶制城邦国家。
叙利亚人的主食是白面和大米。将面粉发酵后制成的面饼是各阶层百姓喜欢的食品。叙利亚人餐桌上常见的菜肴有烤羊肉、鸡肉、炸鱼、煮牛肉、黄瓜、腌橄榄、奶酪、西红柿沙拉、生菜、洋葱、焖蚕豆等。甜食也是叙利亚人爱吃的食品,几乎每餐必备。在饮料方面,人们常饮红茶、咖啡。阿拉伯地区除了动人的传说和美丽的民族风情外,阿拉伯菜也别有一番风味。
⑻ 俄罗斯为什么不敢卖先进武器给伊朗
俄罗斯不是不敢卖先进武器给伊朗,而是不太愿意卖给伊朗。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非常复杂,现阶段是因为叙利亚问题与反美才有的共同立场。从俄罗斯的角度,并不愿意看着伊朗在中东地区做大。再加上,俄罗斯必须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的武器禁运决议。到了2020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的武器禁运决议解除。出于共同反对美国中东战略的立场,俄罗斯必然会出售给伊朗一批先进武器。强调一点,国与国之间没有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俄罗斯做得非常到位,利益至上。
苏-57战斗机
当然,俄罗斯与伊朗之间很难成为真正的盟友。从伊朗的角度,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只会与什叶派国家成为盟友,其他国家最多只能算是普通朋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