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韩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外直接投资

韩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外直接投资

发布时间:2023-05-28 11:54:19

‘壹’ 2006-2010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情况是怎样的,有项目数,合同金额和使用金额就可以,请高手指点

年 度 2007 2008 2009 2010
申报金此判额 71.2 48.6 26.5 37.6
比森帆改上年增减% —轿桥31.7 —45.5 42.1

‘贰’ 论述韩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和背景

说到韩国崛起的原因,有三个最重要的因素:美国,日本,以及50-80年代那个发展经济的最佳时期。 韩国经济起步时期是全斗焕的军事政府,过分地独裁,为韩国的民主化发展构成了很大的负担 50年代与60年代之交,以电子科学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新技术新产品的问世,提高了生产率,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世界发展呈现强劲的势头,使国际市场日益扩大,刺激了各国贸易持续增长。加上美、日全球战略的考虑,对韩国在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给予援助,为韩国发展出提供了宽活的发展空间。从64年开始,韩国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把重心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采取多边化自由化的政策,参与世界竞争,以外贸出口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60年代初,韩国作出加快引进外资步伐的决定。有利于发展出口和国际收支改善的原则,30年来,韩国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为依据,制定了引进外资的鼓励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术引进作为引进外资的一个重点。在60年代,大胆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了产业技术的发展,形成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重工业经济。80年代以后,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以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 韩国持续高速增长为剩余资本集中提供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有利条件。为了扩大出口,稳定国际资源进口,抵制保护主义,强化本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劳动成本,80年代以来,韩国推行了对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策略 韩国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的基础,立国之初就提出“教育先行”,教育一直超前发展。长期以来,在发展中国家中,韩国政府的教育投入比例一直是最高的国家之一。 韩国在社会发展中有明确的规划和强有力的手段,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农村问题,及时采取雷厉风行的措施,扭转了发展的偏差。 韩国在治理腐败、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金融危机等方面同样表现了韩国人刚毅的特点。 由于儒家传统,韩国社会发展中强调社会伦理价值,强调社会风气的纯洁,强调爱国主义,强调人的精神面貌。 韩国社会还保留了大量的旧传统。现在还有人按古礼祭祀孔子,长幼尊卑秩序在韩国社会中表现明显。传统道德仍然被韩国人所信守。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成为韩国人最突出的民族特点。

‘叁’ 中国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有什么不同

对外直接投资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国际化的产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已逐渐从贸易主导型转向投资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较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整个80年代和 90年代初中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逐渐上升。199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3064.65亿美元,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456.42亿美元,所占份额为14.9%。最近几年,几个对外投资数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投资的能力有所下降,但总体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呈增长态势,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逗雀帆投资额达到了995.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岁弯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不同,目标也不同,因此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

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资本过剩的产物,或者说,是资本输出的一种形式,可以称之为“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不存在资本过剩的问题,而且各国国内建设资金短缺,大规模地引进外资仍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属于“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它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不仅在动因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且在投资效果的价值判断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整体产业素质偏低

发达国家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率先实现,为各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国际生产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之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改造产业结构的任务还很艰巨,整体产业素质仍然偏低。这意味着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不具备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先决条件或优势,相反,是要通过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种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还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客观要求,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也就是通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来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

3.行业分布以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多地集中于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以发达国家公司为主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相比,产业分布有很大不同。多样化经营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中,所占比例高达22%,而在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仅占4%。相反,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投资相对集中于电子、电山雹器设备、化工与制药、汽车等行业,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行业中的投资比例较低,尤其是汽车、传媒和电信三个行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很少涉足。

4.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相对较低

跨国程度指数是一个跨国企业国外资产与总资产、国外销售额与总销售额和国外雇员与总雇员3个比率的均值。跨国程度指数可以衡量一个跨国公司对国外资产、国外销售和国外雇员的依赖程度。跨国程度指数高,表明海外企业相对于母国企业,在跨国公司中的地位较为重要;跨国程度指数低,表明这个公司虽然也有海外投资企业,但对母国的资产、市场和雇员依赖性较大。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指数为54.8%,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5.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的劳动密集程度高

研究表明,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30.4万美元,发展中国家5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6.4万美元。表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项目,具有资本含量较少而劳动相对密集的显着特点。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和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

为了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笔者引入对外投资依存度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两个概念。对外投资依存度是指货币和资本流入流出累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I+FI*/GDP)。这里对外投资中的货币和资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股票与债券投资以及贸易信贷、各类贷款、存款和其他长短期的金融资产的投资。对外投资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中金融资产的国际化程度。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则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流出累计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DI+FDI*/GDP)。这一指标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国际产业资本的依赖程度或生产的国际化程度。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国在经济国际的过程中,首先是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逐步提高。但当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出现了相对稳定或缓慢增长的态势,而对外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外投资依存度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明显提高,并超过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尽管目前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还处在快速增长时期,除韩国等少数新型工业化国家以外,马来西亚、墨西哥、泰国及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仍处于持续增长阶段,但他们的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也已出现增长的态势。韩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增长较快,韩国从1990年的0.729%增长到2000年的 3,04%,巴西从1990年的0.386%增长到2000年的6.13%,马来西亚则从1990年的6.22%增长到2000年的9.43%。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总体上增长较快,对外直接投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2.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均衡

(1)对外直接投资额在经常项目的收支中已占有一定比例。例如,2002年马来西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占经常项目收入的比例为34.7%,韩国为30.2%,泰国为0.64%。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对经常项目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另外,对外直接投资的收入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缓解商品贸易项目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严重不对称会加剧经常项目赤字,使国际收支恶化,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金融危机与这些国家连续数年的经常项目赤字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国家出现经常项目持续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收入项目和服务项目出现了连续逆差。马来西亚的商品贸易项目是连续盈余的,但由于服务项目和收入项目的较严重逆差而冲销了商品项目的盈余,从而导致经常项目赤字。泰国和韩国的商品、服务和收入三个项目连续出现赤字,收入项目和服务项目的逆差加剧了经常项目的赤字。而收入项目赤字则主要是由投资不对称(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流入流出严重不对称),以及长短期信贷投资的严重不对称引起的。投资不对称导致投资利润支出大于投资利润收入,引起收入项目连续逆差。此外,有些发展中国家过分强调外来的直接投资,注重外商在本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则发展缓慢,投资收入逆差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和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

三、当代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宏观产业政策与微观经营决策的冲突

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政府希望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推动本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从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其着眼点在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但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有自己的经营决策,其对外投资的目的仍然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其投资流向符合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这样,国家的目标函数与企业的目标函数就发生了偏离。企业对此要么以“隐藏行动”的方式不予合作,要么要求国家给予补贴。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函数中一开始就包含着政府补贴的部分。实践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这部分补贴盲目进行数量扩张,更有少数企业通过寻租的方式始终将这部分补贴控制在自己手中。结果,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不具竞争力,出现了所谓的“大企业病”。

2.产业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不匹配

一般来说,一国的产业结构是依据其资源的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禀赋多为不可转移的自然资源储备和劳动力。这样在不具备垄断优势的情况下,一旦离开母国的生产区位,其产业结构与新的投资区位就难以匹配,区位优势甚至会转变为区位劣势。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多是建立在资本、技术和知识这类可转移的资源禀赋之上的,这样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在转移上述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新投资区位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即使在面对区位劣势或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突破资源禀赋的限制,或者利用自己对知识和技术的垄断以及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弥补其他要素的劣势并攫取超额利润。这一点是发展中国家无法做到的。

3.世界市场结构的新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特征。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建立了近百个区域经济集团。但不论哪一个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内相互开放市场,实行贸易、投资的自由化,而对外实行壁垒。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有自由贸易的性质又具有反自由贸易的性质。自由市场在缩小,封闭市场在扩大,这种双重属性导致世界市场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区域内市场、区域内与区域外市场以及区域间市场等新的次级市场结构。这种新的市场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提出了挑战: (1)如果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区域集团外,就会遭遇更多的壁垒,原有的市场机会会被区域内成员的相互投资所取代; (2)如果是发展中国家间的区域经济集团,由于他们实行贸易一体化的结果主要是贸易转向而不是贸易创造,因此反而可能产生净福利损失,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通常失败的原因; (3)对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从理论上说,将大大促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但在现实中,这种形式的经济集团很少,只有美加墨自由贸易区,原因在于发达国家获益较少,缺少动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其分工演进水平决定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工业国家再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路径,但该条路径在动态过程中是可逆的。新兴工业国家在分工演进中加速了对技术、人力资本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从而能够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新兴工业国家的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即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技术和生产经验的累积,同时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开发和掌握发达国家外溢的生产技术。

2.由于与国内目标、企业微观经营决策发生冲突,再考虑到技术是否可得和成本、风险、对手反应等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理论上可行的一些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如学习型和策略竞争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

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由于这一行为并不是完全遵循比较优势逆资源禀赋而动,因而可能会导致政府的产业政策被少数厂商利用,通过寻租竞争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从而降低了经济效率及福利。

4.对于我国“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投资活动必须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层面去解析。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要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投资回报的项目,而且这种投资项目还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辐射效应。这种辐射效应越大,跨国投资也就越有利。企业对外投资对母国经济发展辐射效应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资本的增值程度,还取决于投资的产业选择。因为只有在优化跨国投资产业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企业自身的利润增长,还能通过技术传递和市场扩展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肆’ 关于韩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的问题

韩国的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增加,主要投资地区为东南亚,投资的企业大部分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投资主要是为了加强因国内工资上涨而削弱的国际竞争力。韩国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的投资,主要是大企业为了躲避发达国家日益加剧的关税、进口限制等贸易壁垒。

六.社 会

(一)科教、文化及传播媒介

1.教育

(1)概况

韩国历来十分重视教育,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基本扫除文盲,目前成为全世界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1万人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重仅次于美国,教育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教育资金由中央统一筹措,政府拨款占学校预算的绝大部分。教育费预算通常占政府支出总额的20%左右。教育部负责有关学术活动、科学及公众教育的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

韩国的教育机构分为国民学校(小学)、中学校(初中)、高等学校(高中),以及大学。根据义务教育制度,韩国小学对6岁到11岁的儿童提供6年的义务教育。韩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分公立和私立,其中80%是私立的。

(2)教育政策、目标和改革

为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加快现代教育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在1968年制订的《国民教育宪章》中规定,韩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热爱国家、并为祖国的发展与繁荣而献身的真正的韩国人”。20世纪70年代,政府以《国民教育宪章》为准绳,改革教育课程、修改教科书。韩国还成立了“韩国教育开发院”,进行大学教育改革,实行大学特色化制度,目的是“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韩国人”。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教育改革顺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将目标定在建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育体系。韩国制定《面向2000年国家长期发展构想¾¾教育部门报告书》,提出了“培养主导信息化、国际化和开放的高度发达的21世纪社会的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韩国人”的目标。1992年公布第六次《课程改革大纲》,再次把教育改革的战略“着眼点放在面向民主化、信息化社会,高度产业化、国际化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上”。1995年5月31日,出台了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即《为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把培养具备全球意识和良好素质、领导能力的人才作为基本目标,把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并将教育开放视为“教育国际化及保证国家竞争力的契机”。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从“整齐划一的教育”向培养高素质、有创造性人才的“多样化教育”转换,从“供给者决定的教育”向“尊重需要者选择的教育”转换,从“以规章制度为主的教育”向“自律教育”、“参与教育”转换。这是基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韩国经济、科技发展战略提出的对策,改革目标是要造就符合、并能引导国际化潮流的人才。

(3)社会教育与在职培训

韩国社会教育机构包括公民学校和商业学校等。公民学校和高级公民学校为那些希望提高或恢复初中正规教育的人提供1~3年不等的相当于正规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商业学校和高级商业学校则对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传授1~3年的职业教育课程。广播函授大学是韩国社会教育的另一条重要渠道,为在职青年和成年人提供高中之后的4年课程。修完所要求的学分的学生可以获得与正规高等院校毕业生同等的学位。

此外,还通过街道、农村文库(即小型图书阅览室)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公园、文化馆等场所举行各种短期讲座,在乡村地区还组织各种青年班或妇女班,作为社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课程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特殊职业技能到各种工艺技术,可谓丰富多彩。

1976年,韩国颁布了《企业员工培训法案》,该法案规定:任何一
个超过150名员工的企业,每年必须对其20%的员工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脱产技术培训。事实上,韩国一些大中型企业集团都有独资办企业院校甚至办研究生院的文化传统,

(4)特殊教育

韩国教育法规定,每个道和广域市必须为残疾儿童建立1所以上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提供小学及中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数目在不断增加。截至1997年,韩国共有109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总数达22,569人。这些学校中有12所盲人学校、19所聋哑学校、16所肢体残疾人学校、63所弱智学校和4所精神残疾人学校。除了普通教育之外,这些学校也提供技术培训,以便为残疾学生从事生产工作做好准备。教育部负责学生的就业安排,并举办特殊技能竞赛。

2.科技

(1)概述

科技是韩国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几十年来韩国对发展科技有高度认识,政府带头倡导,官、企、学共同合作,制订并采取了许多政策、法规、措施。如1967年,政府成立科技处,统管韩国的科技研究工作。再如从1982年1月起,由总统亲自主持并定期召开科技振兴大会,使韩国的科技事业得到飞速发展。

目前,韩国在科技方面优先考虑的领域是计算机、半导体、机器人、电信和精密化学制品等。1999年,韩国政府制订了在2025年前将本国的科技竞争力提高到世界第七位的科技振兴长远规划。按照这个规划,韩国把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能源、环境等7个领域作为21世纪的先导科技领域,集中人力、物力大力支持这些领域的科研工作。同时,政府还推进“一人一台电脑”、“一人一个网址”等运动。政府还制订了“地方科技振兴综合计划”和“宇宙开发工作体制预备方案”,逐步提高对地方科研的投资,推进地方科技的均衡发展,并制订有关宇宙开发的计划及政策,培养宇宙空间开发人才
为切实保障“科技立国”的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实,韩国政府大力加强科技立法工作。1999年11月,新的《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正式颁布实施。新法规在以下几方面作了较大修改,使科技立法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1.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强化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领导;2.扩大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职能;3.增设韩国科学技术评价院;4.发行技术开发彩票;5.振兴地方科技等。

为了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韩国政府在颁布实施新法规的同时,着手对国家科研体制和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调整。1.改革和调整国家科研体制,包括加强国家对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改组政府科研体系,改革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在用人和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实施评价制度;2.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主体的作用;3.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4.加强基础研究。

(2)科技研究与开发

从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资规模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科技研究与开发总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提高,1981年仅为0.81%,1996年提高到2.79%,计划到2001年提高至5%以上,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政府还提供税收和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将其研究开发费用提高到占营业总额的3~4%,从而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看齐。从投资结构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是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投资占多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投资比重急剧下降,民间部门的投资比重大幅增加。

在1997年之前,研究与开发投资增长率基本上每年都在12%以上。据瑞士国际经营开发院(IMD)的调查,按1997年的标准,韩国科技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绝对规模位居世界第六位。199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研究与开发投资增长率下降到10.5%,1999年又恢复到13.4%的水平。1999年研究与开发总投资额为12.37万亿韩元。其中,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投资为3.11万亿韩元,增长率为14.1%,占研究与开发总投资的比重为25.1%,民间部门的投资为9.26万亿韩元,增长率为13.2%,比重为74.9%。

(3)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

韩国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增加速度十分迅速。1972年,韩国的科研人员仅为5,599人,1995年增至12.8万人,平均每千人中有2.86名科研人员。韩国每年向海外派遣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人数也逐年增加,20世纪70年代年均600余人,80年代初年均9,000余人,90年代初年平均近万人。韩国政府还极力招揽国外高级科技人才,并吸引在发达国家深造和受训的有才能的科学家归国工作。

1996年,韩国共有2,856所科研机构,其中包括163所公立研究院所、258所附属于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的研究机构和2,435所属于私营企业的研究所。韩国的科技信息机构和科研机构主要有韩国科学技术院(KIST)、韩国高级科学技术院(KAIST)、产业技术情报院、生产技术研究院、国立工业实验院、专利厅、中小企业振兴工团及大田附近的大德科学城等。韩国科学技术院和韩国高级科学技术院在提高科学知识和技术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大德科学城于1992年11月全部竣工,拥有60个研究开发机构和3所大学。

3.文化艺术

(1)概述

韩国的文化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大韩民国政府成立之后,韩国的文化艺术摆脱殖民文化政策的桎梏,开始了新的发展。但由于在一段时期韩国政府实行文化限制政策,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988年,政府颁布新的文化政策,开始实行宽松的、扶持性的文化政策,文化领域从此出现了繁荣的局面。1994年7月,创建韩国文化政策开发院,专门对国家的文化发展政策进行研究,并制订文化发展方案。

为了振兴文化事业,韩国把文化纳入法制化管理,有关法律有《文化艺术振兴法》、《公演法》、《电影法》、《文物保护法》、《着作权法》、《声像作品管理法》、《博物馆法》、《传统建筑物保存法》等,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健

康发展。韩国文化部统管韩国的文化艺术工作。

(2)世界级文化遗产

1995年12月9日,韩国3项文化遗产首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之中,加入了其他105个国家的469项文化遗产的行列。这三项文化遗产包括坐落在庆尚北道庆州的8世纪的佛国寺及附属于该寺的人工开凿的石窟庵,收藏于庆尚南道海印寺中的13世纪的《高丽大藏经》,以及位于首都汉城的朝鲜王朝(1392~1910)的宗庙。1997年,另两项文化遗产——华城和昌德宫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之中。

在1997年于乌兹别克斯坦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咨询委员会第3次会议上,韩国的《训民正音》和《朝鲜王朝实录》被认定并列为“世界记录遗产”(UNESCO Memory of the World)。1998年,韩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公约》。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国家文化遗产,1999年5月,韩国国会通过政府组织法修正案,将原来的文化遗产管理局升格为“文化遗产管理厅”。这是韩国政府成立以来首次设立文化遗产管理厅,而且又恰逢强调精兵简政之时,因此这一举措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4.传播媒介

(1)报纸和期刊

韩国报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朝鲜日报》和《东亚日报》是韩国历史最悠久的两家报纸,均创办于着名的“三·一”独立运动之后的1920年。最近几年,韩国报纸在出版印刷的环境和设备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1997年底,韩国共有106种日报、5,249种周刊和月刊。加上其他期刊,包括双月刊和季刊及1,465种非商业性期刊,使韩国出版的报纸和期刊总数达到7,393种。但在1998年,受金融危机和结构调整的影响,许多报社、杂志社倒闭或停刊、休刊,韩国的报纸、期刊总数大大减少。作为报刊行业的改革措施,最显着的一点就是将原来归属于某大企业集团的报社和杂志社与企业脱钩,如中央日报从三星、文化日报从现代、京

乡新闻从韩化分离独立出来。另外,从1998年1月起,多家报社纷纷将原先几十年来竖排的排版方式改为横排的排版方式,便于读者阅读。

(2)通讯社

1945年光复后不久,韩国的第一家通讯社“解放通讯”便成立了。1980年,两家最主要的综合新闻社“合同”与“东洋”合并为“联合通讯社”。“联合通讯社”成了全国新闻媒体的合作机构,是韩国第一家此类的通讯社,也是目前韩国惟一的综合通讯社。联合通讯社与国际上主要通讯社,如美联社和法新社等45家以上的外国通讯社签有合同及新闻交换协议。

(3)无线电台

1927年,日本人在汉城建立了第一家电台,这是韩国无线电广播的开始。1945年9月,美军政当局接管了这家电台,并成立了韩国广播公司(KBS)。这是韩国当时惟一的广播电台。直到1954年,一家私有的广播网——基督教广播电台(CBS)成立,才开始了教育和宗教节目以及新闻和娱乐节目的广播。韩国第一家商业性电台是1959年4月在釜山成立的釜山文化广播电台,一些私有电台也随之建立。1966年,汉城调频广播公司开办了一家电台,这标志着韩国调频广播的开始。其他三家调频广播电台成立于1970年。

各传播媒体于1980年秋进行合并,使韩国无线电广播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韩国广播公司(KBS)成为拥有25家地方电台的最大的广播网,目前用10种语言进行广播服务。1990年,再次出现了遍及韩国广播业的改革浪潮。改革的一项政策是以私营广播电台的出现作为对国营电台的补充。另外一个现象是一些专门性广播电台的设立。由汉城市管理的交通广播电台(TBS)于1990年6月创立,国营教育广播电台(EBS)于同年12月建立。1996年6月,韩国共有116家无线电台,其中包括62家调频电台。1997年,驻韩美军广播网更名为美军广播网(AFN)。1998年12月,韩国广播界成立广播改革委员会,主张提高和强调广播电台的

公益性和公正性。

(4)电视

1956年,韩国第一家电视台也是一家私人经营的商业性电视台在汉城开设,但这家电视台毁于1989年的火灾。1961年12月31日,政府在汉城创立了官方的韩国广播公司电视台(KBS-TV),以此作为韩国第一家提供全国电视服务的电视台。此后,民营东洋广播公司电视台(TBC-TV)于1964年12月开播,民营文化广播公司电视台(MBC-TV)于1969年8月成立,后来扩展为拥有19个地方电视台的遍及全国的电视网。1980年12月1日,韩国政府允许播映彩色电视节目。1990年开始,私营电视台不断涌现。目前,韩国共有46家电视台。

1961年韩国广播公司电视台开播时,韩国仅有2.5万台电视机。到1998年3月,在韩国广播公司注册的彩色电视机超过1,580万台,全国平均每户超过1台。还有数百万台黑白电视机在全国各地使用。

(5)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于1970年首次传入韩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由于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广泛接收有线电视成为一种必要和可能。1991年,政府决定允许引进完备的有线电视设备。1995年3月1日,有线电视开播。到1997年为止,有线电视共有29个频道播出16类节目,其中有3个是公用频道。

(6)卫星电视

从1996年7月起,韩国广播公司通过无穷花通讯卫星用2个频道播放电视节目,1997年8月起,教育广播电台也用2个卫星频道播放电视节目。1999年8月,韩国阿里郎电视台从韩国向海外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卫星电视直播。该电视台在整个亚太地区、北欧和北非等60多个国家获得电视直播权,全天候播放电视节目。

5.体育

韩国政府特别重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通过提高国际比赛

中的成绩以扬国威,发展体育事业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

为发展体育事业,韩国政府很早就制定并颁布了有关法规,如1962年颁布《国民体育振兴法》,1976年颁布《国民体育振兴基金法》等。政府还重奖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1982年,政府设立体育部。1993年,该部与文化部合并,成为文化体育部。1998年该部改为文化观光部。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会成立于1989年,负责筹措和管理用于促进全国体育和提高运动员水平的基金。韩国体育理事会(KSC)主管所有的业余体育活动。这一协会由47个单项联合会组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韩国对体育事业的拨款逐年增多。1977年以前每年体育经费不足10亿韩元,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经费大幅度增加。1995年筹集体育振兴基金5,000亿韩元。

为加强体育科研和教学,有关体育组织有计划地组织体育教师、教练到国外进行考察和学习,并重金聘请外国体育人士赴韩讲学、指导和传播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国家承认的教练员研修制度,指定汉城大学、大韩柔道学校、忠南大学、朝鲜大学、东亚大学等为社会体育指导者研修院,负责培养体育人才。

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提倡,使韩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很快,在一系列的国际比赛中屡创佳绩。尤其是1988年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夏季奥运会中名列世界第四位的成绩最为世人所瞩目。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夏季奥运会上韩国名列第七位。在亚洲,韩国是4次打进世界杯足球决赛阶段的惟一的国家。

现在韩国已经是世界公认的体育强国,不仅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体育比赛,还主办了很多国际比赛和地区比赛。自1971年起,韩国每年主办国际足球锦标赛,除1986年的第10届亚运会、1988年的奥运会之外,韩国于2002年在釜山主办了第14届亚运会,同年还与日本共同主办了世界杯足球赛。

(二)国民生活、社会保障及医疗卫生

1.国民生活

随着3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的国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6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GNI)达到11,380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使韩国加入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生活水平跻身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的失业率大增,工资水平下降,收入大幅减少。1998年,人均国民收入仅6,823美元,为20世纪90年代新低,并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消费者物价上涨7.5%,这是自1991年(9.3%)以来涨幅最大的年份。城市居民月平均收入为213.3万韩元,同比减少6.7%,月平均名义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家庭月平均支出为153.6万韩元,同比减少8.4%,月平均消费支出也首次出现负增长。从消费动向来看,除家庭必须支出项目之外,其他项目的支出明显减少。从收入分布情况来看,最高工资收入阶层的月平均收入为424.4万韩元,是最低工资收入阶层月平均收入78.4万韩元的5.4倍以上。从消费支出规模来看,最高工资收入阶层的月平均消费支出为207.2万韩元,是最低工资收入阶层月平均消费支出76万韩元的2.73倍。从消费比重来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在食品、住房、水、电、取暖、医疗保健等基本消费项目上所占比重较大。相反,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在教育、娱乐、交通、通讯、服装等选择性消费项目上所占比重较大。1999年,通过两年多大刀阔斧的经济、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经济恢复景气,就业人数大大增加,失业率明显下降,收入增加,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581美元。

2.社会保障

韩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分两类:一类是根据社会保障法制订的保险计划,包括医疗、歇业、失业、老年、工伤事故、家庭补贴、孕妇分娩和家属丧葬等补助。另一类是公共救济计划或免费赠予,向老年人、工伤致残者、精神错乱者、先天残疾者提供生活费、津贴和医疗费用。保险范围分为可以享受保险和可以享受公共救济两部分。根据政策实行各种福利制度,

并逐步扩大和发展这些制度。

韩国社会保障计划的具体内容如下:在社会保险方面有医疗保险、工伤事故赔偿保险、养恤金保险、海员保险、解雇金津贴制度等。另外,在公共救济和社会福利服务方面,对需要生活照顾的人由社会保健部向他们提供食品、燃料、教育、药品和丧葬费用。

1998年抚恤金制度的实施扩大到了一切工作场所和个体户。2000年2月,韩国出台《国民基本生活保障法》。根据这项新的法规,从2000年10月起,收入在韩国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线以下的所有家庭都将得到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新法规的核心是放宽政府救济对象的标准。预计新法规实施后,接受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将从现在的50万人增加到153万人。实施这一政策是韩国迈向福利国家的重要一步。

3.医疗卫生

(1)概况

韩国于1963年制订医疗保险法,并从1977年7月开始在拥有500人以上员工的制造行业和建筑行业单位中实施医疗保险制度。1979年1月,韩国开始对公务员、教师等行业的人群实施医疗保险制度。1988年1月,韩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农村和渔村地区和拥有5人以上员工的单位。1989年7月,又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城市个体户等城市居民,从而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目前,韩国实行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险的种类有4种,即公教人员的公教保险、文艺界与城市自由职业者的职业种类保险、农渔村居民的地区医疗保险、私有企业工人的工厂医疗保险等。

韩国的医疗保健事业已经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先后制订了医疗法、医疗保险法、公务员与私立学校教职工医疗保险法、医疗技师法、农渔村保健医疗特别措施法等。

保健社会部是韩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归口管理单位。另外在医疗保健界有影响的团体是大韩红十字会、大韩医学协会和大韩护理协会
(2)医疗卫生状况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总开支中医疗费用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起,大多数人都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险和医疗援助。1989年7月1日,全国医疗保险系统的范围扩大到全国。从此,享受医疗保障的人数为总人口的100%。到1997年12月,全国加入医疗保险制度的医疗机构共有55,429个。1998年,有95.3%的人受益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保险,剩下的4.7%的人可以直接获得医疗援助。

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基本根除了霍乱和脑膜炎,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传染率也逐渐下降。目前,韩国4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2.0‰,达到较先进国家水平。

2000年,韩国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员共计20.74万人,其中医生总数为6.22万名,医院总数为32,774所,其中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医院为271所,病床总数为209,248张。

太多啦,这只是一部分,我给你地址吧,满意记得给分哦,(*^__^*) 嘻嘻……

‘伍’ 国际直接投资的关联性

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认识到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联性,即两者既存在互补性,又具有相互替代性。中国已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面对国外对华反倾销不断增长的势头,中国的出口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加强联合,多管齐下,采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等措施进行积极的应对,同时还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试图通过加大对相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到相关国家内进行投资设厂等方式绕过反倾销壁垒,推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和企业认真研究了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个案及其分析。例如Goodman,Spar和Yoffie(199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倾销诉讼所达成的“有序市场安排”和“自动出口限乱郑巧制”协议促使日本和其他外国企业改变了向美国出口打字机、彩电、汽车、钢铁和半导体的方式,而直接到美国当地去生产。Barrell和Pain(1997)也发现,日本1981~1991年间对欧盟和美国的直接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渐增多的反倾销诉讼的影响。1991年,韩国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揭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贸易联系比较密切,如开拓市场和回避进口限制所占比重在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正面临着20世纪日本和丛兆韩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相同遭遇,所以中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绕开贸易保护壁垒,改变国际贸易关系中被动的局面。事实上,在不断面临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的压力下,中国一些企业也已经转而采取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例如中国彩电厂商到土耳其设立生产基地,不但带动了一定的零部件出口,而且为避开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如TCL公司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直接在德国境内设厂生产各种型号的彩电整机,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其效果更为显然。 中国根据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积极实践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绕开国外的贸易保护壁垒,推动本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调整。
首先应该看到的是,目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2002年年底,中国设立境外中资企业总数6960家,中外双方协议投资总额 137.8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金额93.4亿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企业4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22亿美哗键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也从最初的只投资于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逐步拓宽到工农业生产、投资开发、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咨询服务、技术开发、贸易、金融、房地产等各种产业。特别是服务贸易型的行业投资十分突出,按照投资额计算,截至1999年年底,在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投资占62%,资源开发型投资占19%,生产加工和农业开发投资占18%.此外,对外投资的区域逐渐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延伸。在中国跨国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由于投资主体的限制,外贸公司的投资区域多选择在原进出口市场集中的地区,以亚洲尤其是东南亚为主,而承包工程多集中在中东和非洲。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海外投资从以港澳、东南亚地区为主逐渐扩大到其他国家。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布154个国家和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排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中国香港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泰国、墨西哥、赞比亚、俄罗斯和柬埔寨。中国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都超过了1亿美元,约占中方投资总额的67%,其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额都超过了3亿美元,占中方总投资额的29.4%.所有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应当承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效用不够明显。根据国内有关院校和学者的调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目前还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既有可能是母公司出于长期战略和开拓外国市场的目标需要,也有可能是为了克服已经存在的贸易壁垒,还有可能是为了安置和转移国内过剩的资源,等等。但是,无论如何,在所有的动因之中,通过增加或扩大直接投资,以绕过贸易壁垒,克服进口国贸易限制的动因所占比重是很低的,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在面临贸易壁垒时,较少使用直接投资的方法去绕开。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也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不大。如2001年,中国向对反倾销问题叫嚷最厉害的地区之一的欧盟出口了492亿美元,而对欧盟的投资仅为1161万美元,是中欧贸易额的2%.统计中还发现,中国对欧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德、法、英、意等大国,即使在这些中国企业投资偏好的国家中,中资企业的总投资额也不足5000万美元。另一方面,据统计资料显示,1998~2000 年三年内,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分别达到281亿、302亿和455亿美元,但三年内中国对欧盟投资总量增幅不大,分别为5097万、5149万和5884 万美元,就是明显的例证。
怎样进一步发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对外贸易的作用?根据中国的实际状况,除了需要积极地鼓励与提倡服务业和自然资源开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之外,应当重点抓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复杂。首先,由于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中,有近一半投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生产初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对带动中国相关行业的贸易出口作用很小,但如果能进口该初级产品,经过深加工再出口,则能间接起到贸易创造效应。其次,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如机械行业,由于其技术是与原材料、零部配件等高度结合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带动中国相关技术、原材料和零部配件的出口,因此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此外,遭受贸易壁垒的行业如纺织品业,由于直接出口的困难较大,出口成本提高,为了规避这一壁垒,寻求在海外的市场,争取参加国际分工,企业往往转而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对贸易的替代,补充市场的贸易损失。如果在投资中可以使用国内原材料,则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的出口,对贸易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虽然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能产生替代效应,也可能会有创造效应,但经验性研究表明,作为投资母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替代效应,对外直接投资会改变母国向东道国出口的商品构成,以中间产品出口代替终极产品出口,这也就更说明了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联性将会不断发展,中国应该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积极改变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缺乏竞争优势,与对外贸易的规模不相适应的状况,鼓励企业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确实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同时,政府要加速完善境外投资立法,利用财政、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提供优质服务, 努力建立起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健康良性的发展关系。

‘陆’ 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韩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1948年韩建国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韩经历了三年战争洗礼,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战争结束后,其经济主要依赖美国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
60年代韩经济开始起步,以第1个“5年经济发展计划”为标志,韩开始工业化进程。此时,韩政府开始实施以促进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促进出口,韩将韩元贬值100%,并将多元汇率体系转为单一汇率体系。当时劳动力成本较低,出口主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进口中粮食占较大比重。采取措施扩大出口同时,韩还制定了《外国资本促进法》,鼓励外资流入。外资在当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62年外资在韩国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3%。
70年代,韩开始着力促进重化工业的发展。1973年韩公布并开始实施“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大量投资向重化工行业倾斜。这一时期是韩造船、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工业的萌芽期,也是韩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的时期。重化工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效果十分明显,1972-1978年韩GDP年均增长10.8%,重化工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韩发起了着名的“新农村运动”,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80年代韩经济开始自由化并开始着手进行结构调整。70年代的过度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韩政府要求大企业进行合并重组,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汽车、重机械制造、冶炼、造船和海外工程建设领域。这一措施促使韩产生了一批大财阀加深了这些大企业集团的市场垄断。同时,韩开始银行业私有化,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障碍,金融服务开始逐步走向多样和成熟。这一时期韩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亦有所放宽,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资法》,取消了对外资持股比率和利润汇出等的限制,对外资的审批亦转向NEGATIVE系统。
90年代是韩经济逐步融入世界化进程的时期。90年代经济区域化蔚然成风,新的国际贸易体制逐步形成。韩积极参与乌拉圭回合谈判并于1995 年成为WTO创始国之一,1995年韩人均收入首超1万美元,1996年韩加入OECD,标志着韩正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同期韩还先后加入了APEC、ASEM等国际组织。
1997年韩发生金融危机。80年代以来的过度经济扩张过程中,韩积累了大量外债,外债在GDP中所占比重快速增长,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债所占比重极高,1996年曾高达58%,而韩本身外汇储备并不充足。大企业为实现自身快速发展不惜大举借贷进行投资,导致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企业财务结构十分脆弱。据统计,1997年前韩企业平均负债率超过400%,30家大企业的平均负债更高达518%。此外,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前一年即1996年,韩贸易收支状况较差,韩宝钢铁、起亚汽车等若干大企业又相继破产,更加重了韩整体的经济脆弱程度。
1997年10月,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韩国股市随之暴跌,韩元汇率急剧下跌。截至11月21日,韩外汇储备几乎耗之殆尽。韩政府迫不得已向IMF申请了135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援助,暂时渡过了这场危机。
危机过后,韩政府根据与IMF达成的协议,开始对其经济进行改革,主要着眼于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通过在公共领域、企业领域、金融领域、劳动力领域进行大幅度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迅速地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提前偿还了IMF借款,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997年韩外汇储备仅为38亿美元。截至2009年1月,韩外汇储备为已增至2017.4亿美元。

‘柒’ 韩国经济是如何腾飞的

韩国经济起飞始于60年代初期,尔后30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自1965年至1990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增长率为7.1%,列世界各国之首。按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莫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国家主要指标”剖析,韩国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产业在GNP所占比重为46%,非农业就业人口比例、受过基础教育人口比例、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均已达标,可见90年代的韩国已进入国民经济现代化阶段。对外开放进而实现市场经济国际化被认为是韩国经济起飞过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国际舆论称之为“韩国奇迹在战争的废墟上出现”。

一、对外贸易推行由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多边化发展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片废墟上诞生的韩国,复经历了朝鲜战争的洗礼,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达到24亿美元。为摆脱战后的经济困境,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最初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于本国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的进口征收低关税,对于准备由本国产品替代的消费品进口征收高关税,对于替代进口的国内产业给予财政、金融优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经济和发展生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进口替代不仅限制了某些国外产品的进口,同时也限制了本国产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资源和资本,又缺乏技术和设备的局面,加深了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使国内的工业化进展非常缓慢。

50年代与60年代之交,世界上发生了以电子科学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强劲的势头,促使国际市场容量日益扩大,刺激了各国之间贸易的持续增长。加上美、日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对韩国在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给予援助,为韩国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较宽活的发展空间。据此,从1964年开始,韩国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把经济活动的重心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采取外贸多边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竞争,以外贸出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随后,韩国出口额开始逐年扩大,年均增长达40%以上,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及就业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到1990年韩国的GDP业已高达2364亿美元,30年来增长99倍。

二、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为依据,促进国内外经济一体化

60年代初,韩国在转向出口导向型战略时,资金缺口很大,投资需要增长很快,据此,韩国政府果断地作出加快引进外资步伐的决定。韩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着眼点,一是有利于发展出口和国际收支改善的原则;二是有利于关键性工业公益事业发展的原则;三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出贡献的原则。30年来,韩国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为依据,制定了引进外资的鼓励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术引进作为引进外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业化进程,大胆利用外国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了产业技术的发展,形成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80年代以后,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以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引进技术的比重,机械制造业占27.8%,电子工业占20.9%,石油化工占16.4%。

韩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相对剩余资本集中提供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有利条件。为了扩大出口市场,稳定国际资源进口,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本国产业的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劳动力成本,80年代以来,韩国推行了对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策略。韩国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本国企业向外扩张,在信贷、税收和保险制度等方面给予优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韩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筹措资金发展起来的,1988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4.8亿美元。目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资源开发型产品投资,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本国限制性的产业,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再次是对发达国家投资,借以达到引进高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实现了国内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又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

三、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逐步迈向资本市场国际化

60年代后,韩国为摆脱国外的资金援助,求得经济独立,有计划地建立了各种金融机构,发展各类金融市场,逐步完善了金融体系。80年代初,韩国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国际金融中心的筹建,到90年代初,除国家中央银行(韩国银行)在国内建有15个分行,在海外设有8个分支机构外,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其中包括全国性市中银行(又称存款银行)5家,拥有资产约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75%,其分支机构达1857个;地方银行12家,拥有资产约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6%;外资银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国,美国的10大银行就有8家在韩国开设了分行,其次为日本和西欧国家。

韩国的金融市场分为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即以银行为中心的短期货币市场,非组织的金融市场即以非银行机构为中心的长期资本市场。韩国政府认为金融业的开放首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因此于80年代开始实施资本市场国际化计划。第一阶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许外国投资者通过韩国证券公司管理的开放型国际信托基金和由外国证券公司管理的封闭型基金间接参与投资。第二阶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韩国投资者间接投资外国证券的活动。第三阶段(1988年以后)扩大海外基金的规模,以便利外国投资者间接投资韩国证券市场,准许韩国机构和企业投资外国股票,逐步迈向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业的发展已成为韩国政府管理经济、加速资本积累和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

纵观韩国经济发展的演绎过程,可资研究和借鉴的基本经验:一是从韩国经济体制运行情况来看,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政府调控为主,众多国外经济学家认为当前韩国仍属“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它通常实施集中的宏观经济决策,并通过指示性计划和控制经济参数,借助经济立法和行政手段,规定产业和企业发展方向,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以推动主要经济决策的实施。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均极端匮乏以至无法依靠民族资本的积累来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情况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二是从韩国政府宏观决策的选择来看,特别注重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和策略。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够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推行不同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较早的使国民经济通过计划手段,从粗放型发展及时转变为集约化发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关键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三是从韩国经济发展格局来看,实行以贸易为导向,以工业为基础,以金融为后盾的三元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市场经济国际化,形成国民经济投入和产业的良性循环,为韩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高能化的结构。对外开放不仅有助于促进各项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交流,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于适应国际竞争机制,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金融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恰恰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薄弱环节,中国政府要加大开放力度,重点似应在金融开放上大做文章。诚然,目前韩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协调,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配套等还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捌’ 韩国跻身世界第十大经济体,韩国是怎样逆袭的呢

韩国科技部公布创立元宇宙/NFT安全委员会,以查验元宇宙概念和NFT等虚似结合经济发展散播所形成的新安全难题,并寻找领域协作。与此同时,韩国互联网与安全局(KISA)也打算在今年底以前制订NFT应用规范。但在资金扶持方面,韩国政府部门已然宣布逐渐对外直接投资元宇宙概念新项目。依据科学与信息通信技术部长LimHyesook的申明,将投入超出1.77亿美金来运行元宇宙概念的大国产业和企业。值得关注的是,韩国是第一批向元宇宙概念资金投入的国家之一。

由弱国跃居资本主义国家

韩国的总面积仅有10.3万公顷,与我国江苏省总面积尺寸非常。在G20经济大国中,韩国领土面积最小一个,可是经济水平却早已位居前十。韩国的经济繁荣肇始于上个世纪60时代,一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这30多年时间里,韩国经济的狂飙突进,经济发展增长率基本上维持在8%上下,造就了着位的“汉江惊喜”。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并没有步拉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覆辙,经济发展依然保持了一定提高。今日,韩国的车、家用电器、半导体材料工业制品,手机上、计算机等IT商品销往世界各地。

‘玖’ 谁知道世界各国外资在中国的份额比例是多少

作为世界上最大新兴市场的中国,成为全球投资阴霾中少有的亮点之一,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变化中的主要受益者。在加入WTO后的第一年,中国利用外资保持了很高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外经贸部统计,2002年1-8月,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44.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52%。可以预计,2002年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总规模将超过500亿美元,创下历年外资引进规模的最高记录。而且,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提高,流入中国的外资构成也在发生积极变化,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资比重在明显提高。从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投资构成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仅根据台湾的统计,在1991-2000年间,台湾对大陆电子及电器制造业的投资仅占其对大陆投资总额的28%,而2001年则提高到45%,而相应地,纺织与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则从12%下降到3%。
中国日益成为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格局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的崛起,标志着国际直接投资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与两年来亚太地区外资流入的减少形成鲜明的反差,投资中国与外资在华并购的热潮正在升温。由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并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开始产生显着的影响。例如,2001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东道国不是美国,而是中国。而且,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正在从东南亚迁往中国。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是中国劳动力廉价所致。实际上,一向被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资料显示,外资企业的中国职员的劳动力成本已高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而且,随着外资大量流入和国内企业吸引力的提高,使得对合格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加上中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完善,这些都在加大外企的投资成本。因此,影响中国外资流入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开始下降。

其实,真正影响和加快外资流入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的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如投资政策及其透明度)正在上升。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入世”后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保障,都坚定了跨国公司投资信心。仅从中国的外资政策方面看,在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中国政府本着鼓励外商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原则,增加了鼓励类目录,由过去的186条增加到262条;减少了限制类,由112条减少到75条。同时,放宽了外商投资的持股比例限制,并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络系统首次例外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商业等领域。

正是在此背景下,大量的跨国公司却纷纷表示要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规模。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它们的全球战略都将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投资对象。中国投资市场的国际竞争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小到钟表、眼镜,大到汽车、航空,竞争的硝烟都将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仅以汽车业为例,在大众、丰田等巨头南北割据的情况下,不甘落后的日产公司亮出大手笔,投资85.5亿元(10.3亿美元)与东风汽车公司组建一家新公司,双方各持50%股份,要在2006年实现55万辆汽车的年销售目标。

在新的外资政策导引下,外商已不再满足于已往的合资等投资方式。2002年前8个月,外商独资企业占新批外资企业总数的65.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6.3个百分点,体现出日益明显的外商“独资倾向”。伴随着中国允许国有企业向外资出售股权政策的出台,外资在华并购必将呈现迅速升温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将它们的地区总部迁入北京和上海。2002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上海的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已超过70家,其中以信息技术产品公司以及物流、航运等行业的跨国公司居多。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台湾企业在外资流入大幅减少的同时,对大陆却显示了极大的投资热情,其中2002年上半年的新增投资有88%都投在长江三角洲。而且,台湾电子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投资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地区的并购活动有可能率先走出低谷,成为全球并购形势中最为活跃的地区。随着中国开始向外资出售国有企业股权和有关外资并购法规的完善,外资并购的可操作性将不断提高,外资并购热潮将从2003年继续升温。同时,作为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已居世界第六位的经济大国,中国对外投资能力也必将迅速提高。尤其是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中国对世界直接投资增长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大。作为周边国家,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也纷纷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加上亚太新兴地区现已成为国际资本最重要的避险地区,因此,可以预计,整个亚太地区正在酝酿着以中国为核心的新一轮企业兼并高潮

‘拾’ 论述国际投资的起源和发现历程

国际投资的起源和发展

一、形成和发展阶段
形成过程:国际商品资本—国际货币资本—国际生产资本
1、初始形成阶段(1870年—1914年)
1870年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
特点:
(1)借贷资本和证券投资形式占主导地位,约占国际投资总额的90%左右
(2)投资国主要是欧洲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债权国为英、法、德
(3)东道国主要是当时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国家
(4) 投资产业主要是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

2、低迷徘徊阶段(1914—1945年)
特点:
(1)国际投资总额有所增长,但幅度不大
(2)主要投资国地位发生了变化
(3)官方投资规模扩大。

3、恢复性增长阶段(1945—1979年)
特点: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
(1)美国对外投资霸主地位进一步确立
截止1960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的累计额分别为662亿美元、220亿美元、115亿美元、31亿美元、5亿美元;到1970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的累计额分别为1486亿美元、490亿美元、200亿美元、190亿美无、36亿美元。
(2)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3)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对外投资舞台
到1969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达到1100个。印度、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中国台湾省以及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对外投资。

4、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
特点
(1)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2)美、日在国际投资中地位发生变化
80年代后期,日本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在1985年结束了其长达67年的债权国地位而沦为债务国,其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3)国际投资重点向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4)发达国家资本对流形成大趋势。

5、高速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1)FDI的规模剧烈波动
(2)经济高增长地区成为FDI的热点
90年代,美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再度上升,成为世界头号对外投资国,而日本在国际投资中地位则下降。
(3)跨国公司在FDI中所承担的角色日益突出
(4)FDI 的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5)跨国并购成为FDI的主要方式。

二、“二战”后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 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2 生产资本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物质基础

3 追求更高的资本利润率——内在动因

4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扶持和保护
(1)纳税优惠政策
税收抵免(Tax Credit)
税收饶让(Tax Sparing)或税收豁免(Tax Exemption)
税收延付(Tax Deferral)。即投资国对海外公司的投资收入,在汇回本国之前不予征税 。
(2)提供信息服务和情报
(3)实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5 东道国利用外资政策变化——国际投资的助推器
A、财政激励
B、金融优惠(赠款、贷款担保与补贴等)
C、建立经济特区、科学园区等
D、提供法律保障和投资承诺
E、其它措施:如提供信息、为技术合作与技术扩散提供便利等。

6 金融市场一体化和交通通讯国际化——重要条件

7 国际投资环境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国际直接投资新动向及发展趋势
1 FDI规模总体上持续增长,但势头有所减缓
1990年OFDI存量为17214.6亿美元
2000年OFDI存量为60864.3亿美元
2003年OFDI存量为81968.6亿美元
2007年OFDI存量已超过15万亿美元
2010年OFDI存量为18万亿美元
2、发达国家资本双向渗透占主流,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很不平衡(见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的前10位)原因:
(1)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
(2)集团内部相互投资增加
(3)发达国家投资环境优越

3 国际直接投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受到青睐
转向服务业的原因分析:
A. 它体现了服务业在经济整体上的地位上升:2001年,该部门平均占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72%,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2%,占中东欧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7%。
B. 许多服务是无法交易的,它们只能在消费当地生产。因此,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是将服务带入国外市场的主要方式。
C. 各国已放宽了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限制,使增加流入量成为可能,尤其是进入以往对国外关闭的行业。
D.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中东欧国营公用事业的私有化浪潮。

4 国际投资方式灵活多变,跨国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的新形式
跨国战略联盟(Trans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共同投入互补性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形成协调运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按形式分:
(1)合并式联盟
(2)互补式联盟
(3)项目式联盟
按具体内容分:
(1)股权式联盟
(2)产销式联盟
(3)技术式联盟
组成战略联盟的原因:
(1)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2)分摊巨额研发费用和投资风险
(3)增加新的市场机会,提高国际竞争地位。

5 国际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对外FDI能力增强
典型代表:
(1)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较富有的国家和地区
(2)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海尔案例)
(3)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

6、国际投资政策自由化成为大趋势,双边和多边投资协调合作取得新进展
投资政策法规变化的影响:
(1)改善了市场进入的条件
(2)改善了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3)改善了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
(4)相对降低了国际直接投资风险。

7、 跨国并购投资潮起潮落
(1)跨国并购投资金额巨大。
(2)跨国并购涉及领域广泛。
(3)跨国并购区位分布不平衡,欧美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并购较多。
(4)跨国并购动机趋向长期化,善意并购呈现上升趋势。
(5)跨国并购方式多样化,“强强”联合逐步取代“强弱”联合。

四、国际间接投资发展趋势
1、总体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国际间接投资继续大量流向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也受到投资者青睐
3、国际间接投资主体机构化趋势
4、国际间接投资种类衍生化趋势(双刃剑)
5、国际间接投资方式的证券化趋势(银行信贷比重下降,债券、股票融资增多)

阅读全文

与韩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2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09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87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1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44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32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5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15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186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59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1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1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2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38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6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3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63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83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2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