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天文学泰斗为今年毕业生写的一封信
“以无垠时空为丈量尺度,人生拥有无穷可能”,向着更好的自己,出发吧少年!韩天芑(1923),男,天文学家,测绘学家。中国天文大地测量学科开创者之一,在天文大地测量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渗昌。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开拓者之一,在世界时服务、地球自转变化和恒星光干涉技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他从小就爱唱:满天星,亮晶晶,数来数去数不清……
他的工作:同2628颗恒星打交道,依靠天上的星,测量大地,走向、定位、定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他的口头禅:“人,应该象天猜喊散上的星星,安于他所在的位置。把光无私地献给这个世界。”
难怪,人们称他——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天芑是穗氏“巧摘天星的人”。
❷ 如何看待天文学泰斗为今年毕业生写的一封信
这个世界最终是年轻人的,包括这次期间,90后、00后都是表现非常突出,有很多照顾爷爷的医生、护士都是非常年轻的,爷爷觉得这代年轻人是大有可为。
正如韩天芑在信中给年轻人的寄语——“天空时明时暗,人生有起有落。当我们放长些去看,星光总是璀璨的多,人生也是曲折向上。孩子们,你们很年轻了,未来可期。是我们期待你们,更是你们期待自己。”
【附】韩天芑信件全文:
亲爱的年轻人们:
展信开颜。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我刚刚从新冠肺炎中康复不久。在康复期间,我每天都努力吃饭。现在病好了,也要努力吃饭。因为我的生命是多少人付出血汗换来的,为了他们,我要更珍惜自己。
2020年开年至今,对全国各行各业的人来说,都实属不易。但最不容易的还是即将迎着今年的艰难,从学堂毕业奔赴社会的弊庆你们。这种不易或许让你们有些措手不及,这是外界的变化,让个体难以招架。当你们离开校园,你们或许就会发现,学习是一件最公平的事情,你投入多少,就能收获多少。而工作并非如此的。比如我们看星星的,或许看几十年,都没有好运气看出个新东西。
康德说天上的星空令人敬畏,不断唤起他的惊奇和思考。的确如此,在过往几十年里,我一直在观测星空,测量经纬度,宇宙之浩瀚,星球之恒定,科研之孤独,时常提醒地上的人们,视野必须宽广,不为一朝一夕而喜悲起落。
我一生从中国天租冲握文学的一穷二白,肉眼观星,走到建立起完整的必要的大地天文学理论和技术基础,其中除了相信总有更明亮的星空在等待着我们,无论周遭多么黑暗,将观测镜深远一些,扩展一些,就能看到光亮。就是在这近一百年间,恰逢几次物理学、天文学、测绘学科技浪潮。技术的革新,可以把科研的准确度和想象力带上新的台阶。当然也可以给你们新的机遇和方向。疫情以来,就算是我这个年纪,也感受到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健康码、外卖、买菜,线上问诊、开药,环绕着每个人的生活背后,必然是数字生态蓬勃而起。而这注定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
今年,国家也提出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基建计划,这更是数字趋势到来的标志。我的学生们给我举例子。仅阿里巴巴一家数字公司,其生态就包罗万象:既有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型专业的研发、技术运用岗位,又有面向市场的线上运营、内容创意、基础小程序开发等数字基建岗位,还有服务于数字微循环及生态的数字配送、数字分拣、虚拟仓库管理等新蓝领。
我不敢说这其中一定有适合你们的,但既然新的机遇已经出现,就一定去尝试,牢牢把握。我所经历的中国历史,出现过许多敢为人先,勇于尝试的故事。而我们能有今天的经济成就,最开始的尝试就是小岗村的联产承包制,新的模式不断推广,改革开放的春风起。
七十多年前,我国的天文测量主要都是依据苏联的测量细则,而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大地测量组一众师友们尝试了一些新的测量方法,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的金格尔测时法”,完成了精度高和数量多的大地测量。那正是百业待兴的时代,我们面临你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也有了更多的机遇。
危机中永远蕴藏着机遇,这种机遇会比风平浪静之时爆发出更多的能量。今天,你们身处危机之中,机遇也潜藏其中。
天空不仅仅是康德所说的令人敬畏,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能够容纳天空。魏晋名士刘伶写道: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这是何等辽阔的格局,判键以无垠时空为丈量尺度。人生拥有无穷可能,不必为眼前的成败得失所困住。
天空时明时暗,人生有起有落。当我们放长些去看,星光总是璀璨的多,人生也是曲折向上。孩子们,你们很年轻了,未来可期。是我们期待你们,更是你们期待自己
❸ 当今天文学的泰斗是谁其贡献是什么
当今天文学的泰斗是戴文赛.
戴文赛是现代天体物理学、天文哲学和现代天文教育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是中国天文事业的泰斗级人物,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他主持和编写过多种教材,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渗仿工作,为培养中国天文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宇观”概念和太阳系起源的新学说。在恒星和星系方面发表过《星系的质量和角动量的分析》等十多篇论文,编着有《恒星天文学》一书。
戴文赛(1911年—1979年),中国天文学家。1911年12月19日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市),1979年4月30日病逝于南京。21岁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数理系,29岁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历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教授。1954年任南京大学数学天文学系副系主任,1962年任该校早蚂天文系系主任。致力于太阳系演化学的研究,晚年在全面丛睁纤评述各家太阳系演化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太阳系起源的新星云说 。
1979年出版这方面的专着《太阳系演化学(上册)》。着有《恒星天文学》、《天体的演化》、《太阳系演化学》(上册),有《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20世纪60年代前期,提出了宇观这一新概念,并剖析了微观、宏观、宇观三个不同层次间的差别和联系,开创了中国天文学哲学领域中对宇观过程的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此外在恒星光谱分析、恒星物理、恒星天文、星系结构等方面也发表了许多论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天文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中国各天文台站的骨干力量。
❹ 天文学泰斗叶叔华:宇宙这么大,难道会是只属于人类的吗
“宇宙这么大,难道这个世界只是属于人类的吗?但是太远太远了,”对于是否存在外星生命,天文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会后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叶叔华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中国第一个女天文台台长,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她在32岁时主持建立了中国世界时系统,确定了当下所说的“北京时间”。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还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开创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网(VLBI),倡导并建成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推动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推动上海建设SKA数据中心。
对于寻找外星生命的探测手段,叶叔华认为这是个无底洞,“你可以费很多力,但是一无所得,要有准备可能有这样的结果,也可能你找到辩雀什么。这两个结果都要有所准备,不一定找的多远,或者你的方向不对,或者你的方法不对。”
但这不是代表天文台的存在就是为了寻找外星生命,这是很长时间都存在的误解。像是对于上海天文台的主要工作,叶叔华介绍说,“一方面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国家需要的,比如北斗的作用非常大,在国防领域会有很大帮助,比如战争时帮助精确定位对手的目标位置。另一方面,基础科研与此完全不同,比如黑洞,黑洞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但对于增强对宇宙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而“仪器设备对于天文学很重要很重要,”叶叔华表示。
对于仪器设备与国际上的差距,叶叔华说道,“现在好多了。比方我们贵州的设备(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不单是口径大,而且使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当然这是应该的,因为原先美国做的都是几十年前,当时他不可能做到的现在你能做到,那应该是这样。”
“所有这些天文的建设都是基础研究,出来了以后,最主要后面应该起码对全国的用户可以开放。大家可以去申请,我用这个时间做什么事情,甚至它有时长的话也可以对国外的用户开放。而且由此产生的科研成果应该是用户本身的受到保护的。”
除了自主核心设备外,叶叔华提到还要有技术,“而且技术答慧不光是来自于天文台的人,全国有关的技术人员都可以做出帮助,做出贡献。”
“在一个问题涉及不同学科,有所需要时就会寻求别的学科的帮助,但是彼此都有不同的处境,比如经费问题、人员问题等等,所以都要大家彼此好好商量清楚,”叶叔华继续说道。
对于合作,一个让人至今还印象深刻的就是2019年多个国家共同发布的首张黑洞照片,叶叔华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比如前年的全球性看黑洞,这就需要大家共同来合作,我们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大家再来合作。”
目前最大的国际合作就是SKA项目(Square Kilometre Array平方公里射电阵),其是一个世界最大的巨型射电望远镜阵列,由数千个较小的碟形天线构成,将负责解答一系列科学疑问,比如行星如何形成,引力波如何拉伸,宇宙的结构以及首批形成的星系如何演化等等。公开资料显示,平方公里射电阵计划始于1993年,项目预计于2024年前后完工,但真正投入使用还要等到2030年底。
对于这个项目,叶叔华也有一些谨慎的思考,“但是因为这个参加的国家很多,也许就很难统一起来发挥力量。”
“在SKA里,中国是一个合作者。在上海天文台,有些年轻同志就首先努力做到了让一些仪器设备可以接收来自对方的数据,这也是很不容易的,现在到底做到了,而且是全世界第一个做到,我们也是很为他们高兴。”
那么关于中国在其中的话语权,叶叔华表示,“有时候很难说,很多时候是和你的服务对等的,可以合作,可以去提供方便。比如请大家来提课题,提的对就给时间做,这个就很对,携举早就发挥了仪器的作用了。”
对于天文学领域年轻科学家常常选择去海外深造的现状,叶叔华也持非常开放的态度,“现在国内已经有些条件,但不是说有这个条件就不能去海外学习了。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优点和特点,我们也是有些部分刚刚赶上国际最先进水平,并不是所有地方我们都能够做到世界第一,所以并不妨碍大家希望到国外去多探讨。”
现场一位物理爱好者提出了“是否存在暗物质”的疑问,叶叔华做了正面的回答,“暗物质暗能量当然是有的,但是是不是能把它抓住,这个现在还没有能做到。”
“天文有助于拓宽一个人的世界观宇宙观。宇宙如此浩瀚,人只是沧海一粟,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存在,都应该珍惜自己短暂且唯一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地去做一些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人啊,总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不如意,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这些真的微不足道也!”叶叔华此前在一次采访中如此表达。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