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锦衣卫服饰与朝鲜族国服
明朝的着装就是那样了,你可以网络一下“朝鲜老照片”。现在的韩服都是改良过的。和传统的韩服不一样。传统的韩服更像明朝的着装。
至于朱元璋。N多资料证实他是安徽人,其中包括朱本人的自述。说朱元璋是高丽人也是韩国提出来的,我还没读到什么有说服力的证据。大多都是传说。可能是因为朱身边有很多高丽侍从,但是朱身边还有更多的,汉族,回族,色目人,甚至蒙古族。这个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朱确实是高丽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不远万里从朝鲜半岛长途跋涉来到安徽凤阳。何况当时蒙元实行类似保甲制度,不允许百姓随意旅行。到了安徽他又改说汉语,写汉字,隐瞒身世,出家为僧。而后有为了汉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懈的斗争。最终建立的明朝差点和朝鲜开战。起码从常理上讲不通吧?
② 锦衣卫在万历中日战争中的表现
曾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朝鲜万历之战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
万历中日战争我最喜欢的是忠勇公李舜臣1597年10月于鸣梁海峡,
以13艘舰船击退330余艘敌舰,粉碎日军西进企图
在首尔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可见他在韩国人心中的地位,太牛了
韩国片“天军”就是写他的,向英雄致敬
哈哈哈,下面是复制的相关资料,可以补充一下
1。
锦衣卫,明朝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382)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2。
朝鲜之役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战。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汉城)。朝鲜国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备,军队望风而溃。李昖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日军进占王京后,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又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免。明廷得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又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三月,刘綎、陈璘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王京,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明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和议。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明神宗朱翊钧下石星等于狱,以邢玠为蓟辽总督,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分道向釜山挺进,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打败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中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大败。但李舜臣和明军老将邓子龙也在与日军的海上会战中牺牲。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
三次战役虽取得胜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史载:“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经此三次战役后,明朝元气大伤,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万历朝开始,随着“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中国北方粮产量大减,军户既要打仗,更要从事武器生产等各种劳役,人数不足的情况下,军屯收上来还没有种下去的多。为此,万历搜刮矿税、商税、瓷矿,靠这些资金保证了边军的战斗力,所以万历虽然赢得了“三大征”的赫赫武功,但不能不在历史上留下“万历苛政”的名声。
两次抗日援朝八次主要陆战的兵力对比和结果
(一)临津江之战:
日军:15万总督:宇喜多秀家其他将领:小西行长,加腾清正等
朝鲜军:20万主将:李溢
结果:北韩军失利,20万大军几乎被全歼。
朝鲜军失利的原因:朝鲜已经有几百年没有战争了,''人皆不知兵'',在这次战役中朝军虽然也很英勇但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日军。失败再所难免。
(二)平壤大战:
明军:4万余人
主将: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等
日军:第一军团2万余人(号称3万)
军团长:小西行长
偏副将:大村纯忠,远藤又次郎,如藤安等
结果:明军大胜,毙伤俘日军1万余人,而明军伤亡仅仅是不到800人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明军胜利的原因:明军充分发挥了大炮的巨大优势,日军在日本战国时期基本上没有见过大炮,他们的火器是以火枪为主,而明军的火器则以大炮为主,射程远,威力大,还有就是日军将领和士兵缺乏躲避炮弹的经验,他们往往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