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上“战五渣”的韩国是如何能跻身战国七雄的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西周时,周武王把自己儿子封在韩城,韩国诞生了,但一进入春秋,韩国立即便被晋国吞了去。春秋末年时,晋国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战国时代开始,小国不断被大国吞并,而国土面积同样不大的韩国,却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跻入诸侯之列,成为存在感最低的战国七雄。
虽说是战国七雄之一,但韩国过得实在委屈,平时有事没事便挨揍,秦统一六国之战中,韩国还成了七雄中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如此弱鸡的韩国,凭什么能成为战国七雄!韩国凭什么是战国七雄?
比上虽然不足,但比下绰绰有余。先秦时期是个大乱世,周王朝实行份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如雨后春笋般涌出,韩国虽然比不上秦国、楚国、齐国这些大国,但与宋国、卫国、鲁国等诸侯国比可强出太多。
韩国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但本身国土面积小,存在感低,能欺负得过的全别灭了,剩下的都是打不过的,又没有威名,又被列强围在中间,就像小绵羊掉入狼群,只能是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了。
各国之间虎视眈眈,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横竖都以拉拢韩国为重,而无论韩国怎么选择,都会得罪一方,所以在多方政权的拉扯下,韩国成了墙头草,风往哪去往哪儿倒,直到强大的秦国开始统一六国之战,第一个灭了韩国,帮助韩国结束了困扰百年的烦恼。
只能说,韩国开局就是噩梦级的难度,虽然在韩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变法使韩国强胜过一段时间,但无奈地理位置太尴尬,短暂的强盛后就是急速衰落,任由列强欺凌,即便有强弓劲弩和削铁如泥的宝剑,但也只能勉强自保,苟延残喘,直到公元前230年被灭,可见想在乱世中存活,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啊!
❷ 因地理位置举足轻重的韩国,是怎么做到跻身战国七雄的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魏国在接连惨败于齐、秦之后,惠王被迫协同韩及其他小国诸侯赴徐州朝见齐威王,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即所谓“徐州相王”;此后中国进入了群雄角逐、纵横捭阖的混战时期。
由于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国“七雄”当中的齐、秦、楚三国地广兵强,各自的综合实力均超过了其他诸侯。三强之间实力相对均衡,谁都没有绝对把握战胜对手。因为统一条件尚未成熟,任何一强要想吞并邻国,都会遭到其他数国的联合抵制与阻击,难以一举成功。
既然兼并天下的时机未到,齐、秦、楚等强国便暂且奉行徐图进展、谋求霸权的策略。一方面,胁迫或拉拢其他中小国家加入本方阵营,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形成对敌优势,即所谓“合纵”、“连横”。另一方面,通过蚕食邻土以增强国力,打击并削弱争霸对手。待到时机成熟,再来扫清寰宇,一统海内。
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斗争里,韩、魏两国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所附从的某个强国往往会取得作战的胜利,甚至能够不战而迫使对手割地求和。齐、秦、楚为了达到控制韩魏的目的,在军事和外交活动中各施谋略。而齐、楚争霸失利,秦国最终获胜,得以独步天下,这一结果与它们争夺韩魏的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韩国所处的地利形势
军事地理学上的“枢纽区域”,也叫做“锁钥地带”,指的是处于交通要道,在对立作战的双方或数方中间的“兵家必争之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夺取、控制了这一区域,就可以阻挡敌方的进击,并使自己能够向几个战略方向运动兵力,获得战争的主动权。战国中期的枢纽区域,由位居中原腹地的韩、魏两国构成。
韩国国土分布于豫西和豫南的丘陵山地、晋南谷地,以及国都新郑所在的豫东平原。《汉书·地理志》日:“韩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颍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皆韩分也。”
苏秦日:“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
韩国在军事地理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控制了当时中国几条重要的水陆交通干线。如通往东西方的陆路有:豫西走廊,西端的重镇临晋、陕、焦、曲沃属魏,宜阳和东端的成皋、荥阳与管属韩;晋南豫北通道中段的上党、轵道分属韩、魏。
连接南北方的大道则由燕赵南下,进入魏地的邺、朝歌,渡过黄河,经韩之管城(今河南郑州)、国都郑(今河南新郑),直赴楚国的方城。联系全国两大经济区域——关中与山东的水路,是由消水入黄河,历三门、孟津,到达韩之荥阳、魏之延津,黄河中游河段两岸多是韩、魏领土,几处重要渡口如陕津、武遂、河阳、白马俱在其内。荥阳又是黄河与济水的分流之处,魏惠王时开凿鸿沟运河,把济水与汝水、泗水、淮水联结起来,在河淮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运交通网,韩之荥阳与魏之大梁都是总绾几条河道的枢纽。
所以申不害说:“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当作“王”)。”这简直是要国君用阴谋权术来驾驭臣下、统治人民了。
申不害不但主张国君要用术,而且要求各级官吏只能做职权范围内的事,不能越职办事;凡不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事,即使知情也不能讲。申不害曾说:“治不逾官,虽知弗言。”其目的还是为了防止臣下篡夺大权。但是这样一来,只能使得国君听不到真实的意见,不了解真实的情况,所以韩非曾对此提出批评。
申不害所讲的术,客观上是君主专制统治体制下官僚制度推行后必然的产物。这种阴谋权术,不仅国君可以用来驾驭臣下,大臣也可以用来争权夺利,“故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申不害这样用术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成效是比较差的。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但韩国的改革有一个根本性的局限,即不大重视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各个方面进行彻底性的变革,因而效果受到影响。变法主持人韩昭侯、申不害一死,改革就不能继续下去,终战国之世,韩国一直积弱积贫,无太大的作为。
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我想与申不害的变法也不无关系。
❸ 战国七雄是怎么形成的
春秋到战国时期朝代都属于周朝,但是却是属于一种社会体制的改变,是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改变。也是军阀割据的开始。春秋时期有春秋五霸,但是春秋五霸出现是有时间间隔的,就像齐桓公,和越王勾践,相差了上百年。
但是战国七雄是在同一个时期并存的存在,相当于是军阀割据,各自拥兵自重。比较强大的就称雄了。有些很小的国家就名不见经传
❹ 韩国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是因为在战争中消灭了哪国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因此,在笔者看来,精锐的兵器,也成为韩国成功消灭郑国的原因之一。消灭郑国后,韩国实力增强,从而和魏国、赵国、楚国、齐国、秦国、燕国并称为战国七雄。韩国实力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推行了申不害变法。不过,对于韩国来说,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其疆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到了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❺ 历史上,韩国是如何消灭郑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
公元前403年,周安王正式承认韩景侯为诸侯,韩国这一诸侯国正式成立。但是,在正式成为周朝册封的诸侯国之后,韩国的内部却爆发了一些冲突,大臣严遂和韩侈间也发生矛盾,郑国便于公元前400年包围了韩国都城阳翟,韩景侯也在同年去世。不过,在三家分晋彻底完成之后,韩国得到快速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韩国和郑国之间的差距。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克郑国的阳城。公元前377年韩哀侯继位后,灭亡郑国的时机已经成熟,韩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举兵攻克郑国都城新郑,并迁都到新郑。
❻ 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凭什么成为七雄之一
1、“战国”一词最早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刘向在《战国策叙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为战国。”
2、可见,战国七雄是前人对战国时期国家的排名并沿用至今。就军事力量、国家版图而言,它是七国中最弱的,但与宋,卫,中山等千乘之国相比却是强了很多。毕竟,战国七雄也是有强弱之分的。
3、韩国位列七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第一,韩国实力不弱,为万乘之国。从苏秦合纵时游说韩宣惠王的话可知,“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即使考虑到苏秦为了合纵有拍马屁之嫌,那么张仪为了连横而提到韩国“见卒不过二十万”,可见其兵力也不少。而且韩国出产的武器比较精良,“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士卒战斗力不足的缺陷。第二,韩国与魏、赵并称三晋,在战国之世常常联合行动,实力也不容小视。第三,韩昭侯时期,用申不害为相,国治兵强。
4、韩国的弱势在于处中原四战之地,地缘政治上先就处于弱势,且国力相对其他六雄本就有差距,加上没有及时推进改革,因此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成为最早灭国的六雄之一。
❼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中的韩国和现在的韩国有什么关系吗
很荣幸能帮你解答。
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成王(周成王就是周武王的儿子)的弟弟,到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卿族瓜分,之后形成了韩国。韩国着名的人物有韩非子,张良也是韩国大臣之后。
而当今的韩国,是当时朝鲜战争结束后,以三八线以南的朝鲜半岛为国土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个国家没有很大的联系,但是大家都知道,像东南亚这些靠近中国的地区,很大程度上都是古代中国人迁徙、贬谪而形成的国家,所以在民族血缘上,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希望对你有用。
❽ 韩国能成为战国七雄,是因为经历了哪个大事件
战国的时间跨度很长,几乎每一个时期里都有相对强势、相对弱势的国家。有的国家一开始很落后,后面却崛起强大起来了,比如秦国。有的国家一开始很厉害,后面没落了,比如魏国。也有的国家,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强国的存在,如齐楚两国。还有的国家,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弱国的存在,比如韩国。但是即便是弱小的韩国,也有其“光辉的岁月”。
最可怜的是郑康公,刚刚还兴高采烈地参加会盟,现在就成了亡国之君。最后韩哀侯将郑康公软禁起来,从此再无郑康公的任何消息了。另一方面,韩国在攻下新郑后,便把首都迁到新郑,并且安抚了对原有的郑国贵族,不伤害这些贵族的一丝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很快郑国上下便认同了韩国的统治,从此成为了韩国人。
❾ 明明韩国如此弱小,那它是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韩国也有一定的实力,而且在外交策略上也是比较灵活的,所以才能在强敌如林的战国时期称雄。其实不管从韩国的国土面积上来看,还是从韩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上来看,韩国被吞并的几率都是非常非常大的,毕竟韩国周边是强大的秦国、楚国、魏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韩国还是顽强的存活了下来,而且还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一员。
第三个原因就是韩国的外交策略很灵活,及时的投靠强国以保全自己也是韩国经常做的事情。由于周边的几个诸侯国实在是太强大了,所以谁都惹不起的韩国也就只能跟着最强大的那个混了。由于韩国背后有强大的靠山,所以韩国在保存实力的同时也积蓄了一些力量,自然也就能成为七雄中的一员了。
❿ 能否简述一下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呢
韩是古国名,东周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国最闻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维却为秦国所用。
历史沿革
来源
韩国来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算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分割,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强盛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闻名的武器--弩,为各国所害怕。所谓“全国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反常尖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华夏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