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战国时的韩国都城
公元前403年,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
(1)战国韩国划分为哪些郡扩展阅读:
1、阳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为史记记载中夏启的都城。据传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
禹州之地,属暖温带气候,温和宜人。其地形有山区、丘陵、平原,且各占三分之一。更有颍水穿境而过,颍水之大小支流遍布全境,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使禹州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尤以此地曾为夏禹之故都,有钧台古迹之遗存而着闻,故后来又改称钧州、禹州。
2、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 。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 ,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 ,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
西周灭殷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管城区)建立管国,当时周朝在郑州地区的封国,除管国外,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密国等。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洛阳,是为东周。
但此时周天子己名存实亡,代之是诸侯兴起、互相争霸兼并的局面,而新郑则在“‘乱世”之际,作为一个重要都邑而兴起,并开始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
春秋初年,郑国向东迁都于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国势强盛,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将国都自阳翟迁至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多年。
② 韩国为什么在战国七雄当中,它的地盘是最小的一个呢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其中,在很多人看来,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诸侯国。
因此,对于韩国来说,正好位于魏国、秦国、楚国、赵国等大国之间,是其难以扩大地盘的重要原因。同样的道理,早在春秋初期,郑庄公率先称霸,彼时的郑国也是非常强盛的,可是因为地理位置上居于天下之中,郑国在晋楚争霸中走向衰落,这也是韩国可以在战国时期消灭郑国的重要原因。可是,在消灭郑国后,韩国依然面临四战之地的问题,这导致其疆域不仅难以扩大,反而遭到了秦国等大国的步步蚕食,乃至于在秦灭六国之战中第一个被灭。
③ 战国七雄中的韩国现在在哪个位置。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史记》记载秦吞并韩国时韩的疆域范围:“九年,秦虏王安(韩最后一个王),尽入其地,为颖州郡。”
以上资料说明,韩的领土范围大致应是黄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颖水之滨,故在河南界内,郑州、洛阳之间,西北与山西接壤,南不过淮河一线(当时是楚地)。
(3)战国韩国划分为哪些郡扩展阅读: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
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
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
④ 秦朝置行政为九州三十六郡,各州下辖哪些郡
首先,秦朝初期设天下行政区为三十六郡,下设县,这是当时朝廷规定的行政区划,而九州是大禹时期划定的,在秦朝已经不作为官方的行政区划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划分的越来越详细,划分的州数也越来越多。所以史记上说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而不是秦始皇分了九个州,然后州下面又划分了三十六个郡。这是你所提的问题本身的错误所在。
如果以大禹划分的九州在当时的地理情况大约是这样的:冀州,为现在的河北、辽宁、内蒙一带,在战国为燕赵之地;兖州,为现在的山东西部、北部一带,在战国为齐国之地;青州,为现在的山东半岛一带,在战国为齐国、鲁国之地;徐州、扬州、荆州为现在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战国为楚国之地;豫州,为现在的河南一带,在战国为魏国、韩国之地;梁州,现在的四川、云贵一带,在战国时期属巴蜀古国;雍州,现在的陕西、甘肃及以西的地区,战国时期为戎狄所在。秦朝统一全国后,在这些地区设立郡县,三十六郡只是秦始皇最开始所设的数量,后期超过四十八个。
秦始皇所划诸郡与九州的大致关系如下:
冀州有燕赵之地,郡数最多:有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兖州有齐国北部之地,主要的郡有:齐郡,济北郡;
青州兼有齐鲁之地,主要的郡有:琅琊郡,胶东郡、薛郡(鲁国故地);
徐州有部分楚国之地,主要的郡为东海郡、泗水郡;
扬州是楚国最东边的土地,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主要的郡有会稽郡、九江郡、衡山郡
荆州是楚国的核心地带,主要的郡有南郡
豫州是当时的中原地带,战国时期有魏国、韩国和楚国的一部分,主要的郡有:南阳郡、陈郡、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梁州有黔中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现在的大西南
雍州有九原郡,当时是匈奴所在。
当时的梁州、雍州还是莽荒之地,故行政机构很少,有凑数的嫌疑。
⑤ 古代战国时期韩国的地理位置在哪
韩国地理环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
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
(5)战国韩国划分为哪些郡扩展阅读: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韩国起源: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⑥ 战国时期的韩国位于现今的哪个省市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韩国先祖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在残酷的战果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6)战国韩国划分为哪些郡扩展阅读
晋国韩氏的第一位为韩万,本为晋君之后,姬姓,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公元前679年前后。韩万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武公夺得晋君之位后,将韩原(今陕西韩城)封给韩万作为采邑。
因而以韩为氏。韩万生韩赇伯,韩赇伯生韩简,韩简生韩舆,韩舆生韩厥,韩厥生韩起,韩起生韩须,韩须生韩不信,韩不信生韩庚。以上为春秋时历代韩氏家主。
战国时期的开始年代,公元前475年的韩氏家主为谁,由于史书记载的缺失,已不可考。公元前514年,韩宣子(韩起)去世,之后至公元前455年之前,韩氏家主有:韩贞子(韩须)、韩简子(韩不信)、韩庄子(韩庚)。
韩须在公元前541年之时已为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514年继其父为韩氏家主,在位时间当不长。韩庄子在位时间已不可考,以韩庄子之子韩康子为战国时期韩氏第一位家主。
⑦ 战国时的韩国与现韩国有关系吗
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的大韩民国之韩即来自于朝鲜王国的末代国号大韩帝国,而大韩帝国的国号来自于古代的三韩联盟。现在的朝鲜民族的成员均称自己为“三韩子孙”,这一点和华人自称“炎黄子孙”的缘由相似。
古代朝鲜半岛南部有三个小部族,它们是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当时朝鲜半岛北部为汉四郡(卫满朝鲜被汉朝所灭,设立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史称汉四郡)。
三韩演变成百济和新罗。后来百济被中国唐朝所灭,百济国皇室成员向中国唐朝称臣,并也成为了中国的熊津都督府,其存在时期后来被称作“前三国时代”,百济、新罗属不同民族。
⑧ 古代韩国是现在哪里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史记》记载秦吞并韩国时韩的疆域范围:“九年,秦虏王安(韩最后一个王),尽入其地,为颖州郡。”以上资料说明,韩的领土范围大致应是黄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颖水之滨,故在河南界内,郑州、洛阳之间,西北与山西接壤,南不过淮河一线(当时是楚地)。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
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韩,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这就是中原的韩国,也就是后来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故国。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⑨ 战国时期韩国上党郡十七县是哪些县了
这是个误会,韩国上党郡没有17县,只有17城市邑,也就是6个县,韩国上地当时还剩有三个郡,上党郡有皮牢、伊是、端氏、翟泽、濩泽、轵道6个县,临汾郡有平阳、高粱、杨氏、彘县、阴县、百邑县6个县,长治郡有涅、屯留、长子、铜提、襄垣5个县,一共17县
⑩ 战国时的韩国
战国时韩国与现在的韩国没有什么关系
战国时期的韩国在现在的河南一带,《史记》上有这样的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也就是说,韩国祖先最初是被封于“韩原”这个地方的。致韩厥之时,列为晋国六卿之一,即“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献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贞子徙居平阳。至于“郑”这个地方,最初不是韩的领土,而是另外一个诸侯国——郑国。《史记》记载“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因徙都郑。”我们知道,春秋与战国分野的标志就是韩、魏、赵的三家分晋。所以,说战国时期的韩国都城应该是郑。《史记》记载秦吞并韩国时韩的疆域范围:“九年,秦虏王安(韩最后一个王),尽入其地,为颖州郡。”以上资料说明,韩的领土范围大致应是黄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颖水之滨,故在河南界内,郑州、洛阳之间,西北与山西接壤,南不过淮河一线(当时是楚地)。
朝鲜族,又称韩民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通常被认为是通古斯—阿尔泰人种的一支,与其接近的民族包括蒙古族、日本的大和族、中国的满族,以及一些中亚的民族。朝鲜族人主要居住在朝鲜半岛的朝鲜、韩国、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
中国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白山),另外,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及吉林市也有较多的朝鲜族居住,还有些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
人口
目前中国境内约有192万人(截止2000年)。
来源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部分是从清末到满洲国时期迁入来的。现在也很多朝鲜公民越境迁入中国。
中国的朝鲜族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是同一民族,都使用朝鲜文,说朝鲜话。不同的只是语言习惯、外来词汇等,他们使用的文字和语言是互通的。
朝鲜字和韩文没有区别
应该是朝鲜文 但是韩文他们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