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朝鲜跟韩国哪个发展在前

朝鲜跟韩国哪个发展在前

发布时间:2022-04-28 09:30:24

1. 韩国和朝鲜同生活水平起家,为何现在两家的发展有天地之别

韩国和朝鲜同生活水平起家,为何现在两家的发展有天地之别,其实这主要是因为韩国接受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帮助,并且努力开放发展,而朝鲜依然有点固步自封导致的

朝鲜一直到90年代初期,也就是金日成去世前,朝鲜即完成了独立的现近代工业体系的建设,水平也只比韩国略低,在70年代更是在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分析指导之下,经济迅速发展,大有超越韩国之势,但是89年金正日逐渐执政后,特别是金日成猝死后,朝鲜的政策突然激进化,工业刚出雏形的朝鲜撑不住了,在加上连续的天灾,农业受到重大打击,最终在短短的90年代,就立刻从小康迅速跌落到贫困。因此现在朝鲜和韩国差异非常大。

2. 朝鲜和韩国那个历史比较早

两国原本一个国家,后分裂为南北朝鲜。若说早晚,只能从国家名字出现的先后来分了。

根据传说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后代檀君王俭于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统治朝鲜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传说记载于《三国遗事》之内。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着建立了“箕氏侯国”。
而韩国的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马韩、弁韩等“三韩”部落。“Han”在古韩语中表示“大”或“一”的意思。“三韩”最迟在西汉时便与中国有密切交往,其中辰韩因语言、称谓、器物等与秦朝相似而被称为“秦韩”。
所以朝鲜这个名字早于韩国。

3. 韩国和朝鲜的发展程度为什么相差这么大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朝鲜从2000年以来已把强国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由于半岛目前的不战不和的态势,朝鲜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沉重的军费负担仍将继续拖累朝鲜国民经济的发展,朝鲜只能继续采取“建设与军事并举”的方针。朝鲜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对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的高投入,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军工生产却发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不仅直接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也排挤了民用生产资料的生产。目前,朝鲜人口总数为2300多万,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据外电报道,近年来朝鲜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军费支出为56.6亿美元,占GNP的26.7%。这种巨额的军费不能不严重阻碍并延缓朝鲜现代化的正常进程。

东欧剧变和苏联崩溃,使朝鲜失去了原来与这些国家协作保有的战略物资来源和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停止与朝鲜进行易货贸易后,朝鲜又没有足够的外汇继续进口石油、棉花、焦炭等战略物资;而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开放市场,又使许多朝鲜商品失去了竞争力。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封锁和制裁,进一步缩小了朝鲜的国际经济空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东欧剧变后,在美国要求停止与朝鲜进行贸易,否则西方国家不提供贷款的压力下,东欧等国家都停止了与朝鲜的正常贸易,导致出现了朝鲜有竞争力的商品也无处输出的局面。1995~1997年连年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朝鲜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能源、原材料的短缺和工业生产的瘫痪,使朝鲜不仅难以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而且不得不砍伐森林作为工业和民用能源,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恶性循环。与美国进行的核对峙,使安全问题陡升为最紧迫的课题,致使朝鲜无法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结果更加恶化了经济困境,逐渐降低了国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解决方法和越南一样:加快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国家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裁军放权,改变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模式,逐步将经济管理权下放,采取按劳分配制度,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积极性,鼓励发展个体和私人经济,扩大市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增至10.68亿美元。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

进入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五五”计划(1982年~1986年)和“六五”计划(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1984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1%,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57美元

(三)调整改革发展阶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开始实施第七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可是,1992年12月当选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选总统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后提出了“新经济五年计划(1993年~1998年)”。在此计划中提出行政改革、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1992年与中国建交。由于韩国具有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199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1995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势头,增长甚至超过1994年,达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10037美元)。1996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韩国出口下降和设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回落为7.1%,可是,在这一年韩国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这标志着韩国基本上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1997年10月开始韩货价值暴跌,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之中。97年11月末,韩国可用外汇储备降至73亿美元,陷入无法支付外债之困境。韩国政府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并于12月1日与IMF签订了金融救济协议。55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救助计划实施后,不稳定的外汇状况随着1998年1月韩国政府同国外债券组织签订短期外债向中长期转换的协定后开始趋于稳定。以IMF的金融救济为契机,韩国摆脱了全国范围的危机。而受到金融危机洗礼的韩国经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改革中的韩国经济,于2000年显示出有力的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增长3.8%。2002年新当选的卢武玄总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经济施政纲领。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7.0%。而2003年仅增长3.1%,国内生产总值为6012亿美元,人均为12646美元。

纵观韩国经济的发展,“根据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的研究,韩国经济的主要转换增长时期(transitional growth)为1963年~1983年。1963年随着第一次经济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业化正式启动。1970年韩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韩国经历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1980年负增长后经济得以恢复,并在经济稳定基础上促进自律化、开放化。”而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挫折之后,韩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韩国不同历史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评价
通过韩国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促成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宏观角度来讲,韩国处于后发展国家可以利用更发达国家技术革新成果,“浓缩”工业化进程之优势地位;以及超越传统贸易理论所指出的一个出口国需先在本国国内市场上充分收集消费者偏好使其成熟后再向国外市场扩张的漫长过程;还有对像韩国这样资源匮乏国家,战后节约资源型技术得到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发展中资源匮乏束缚得到大大缓解;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即“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贸易将使双方受益,而后者比前者受益更多”又一次得到部分验证。而从韩国本身来讲,政府实施的以下几种经济增长战略不能不为其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的“定向”和“导向”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作用。对韩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政府规划、指导、管理和调控经济。其主要手段是:首先,运用经济开发战略,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方向。韩国政府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经济活动重点由国内市场转向国外。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出“重化工业化”经济开发战略,80年代以后,又提出“技术立国”等。其次,根据经济发展远景目标,制定五年经济开发计划,以自由与计划相结合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政府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开发计划。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各项经济政策、法规及措施并加以执行。第四,韩国政府首脑亲自干预经济。由于政府将干预经济活动视为其重点职能之一,所以,政府最高层直接干预经济、直接处理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初期是比较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韩国当时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是旨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由政府充当其经济活动的总指挥。政府主导经济的主要手段为宏观经济决策、计划指导、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干预,经济立法和行政手段等。然而,这种依靠政府主导,30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自有其弊端。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制度演进存在路径依赖。由于政府主导的企业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的安排,造成了企业对政府的强力依赖。韩国大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优惠,竞相不计后果地扩张,沿着规模扩张的路径走下去。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大企业集团没有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创新;企业的高负债、财务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集团的制度缺陷,终使企业管理失控。到1997年金融危机时,大企业集团纷纷倒闭也就不难理解了。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另一弊端在金融体制上表现显着。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是一个金融市场,根据市场信号运用市场运行规律,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相关部门中去,推动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可是在韩国,其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使然,金融业的职能仅是行使政府指令、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政府决定利率、存贷、投资等,使金融机构丧失了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动因,大量的呆账成为其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扭曲与滞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将其所有弊端都展现给国人,使其始于90年代初但又未能痛下决心的改革调整不得不真正使上轨道。政府由此转向旨在减少干预、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场秩序、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上。政府这种由主导经济向重点规划经济的角色转变,使如三星电子这样的大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韩国现任总统卢武玄当政之初提出的四大经济施政纲领,并非言之无物。首先提出确立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具体包括建造易于创业的环境、构筑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构筑先进的金融基础系统和进行财政税收改革。在建设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中,提出要用东北亚时代的视野,构筑以物流中心基地与国际化金融为两翼、围绕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务中心。而建设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和面向广阔未来的农渔村社会都有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基本完成其使命,成为其历史的一部分。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六十年代初韩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继续发展以进口替代产业为主的内向型经济,建立独立的、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和人民所需要的产品尽量不进口或少进口;其二,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通过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选择后者,使韩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韩国当时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资本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势,为韩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来讲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源于其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措施。概括起来韩国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其一,以比较优势为其出发点。针对缺乏原材料、资金不足但劳动力丰富的现状,韩国决定了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其二,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保持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能够适时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三,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出口。尽管这些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随着外部压力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在出口企业的发展初期,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不平衡增长战略。韩国在增长方式的选择上,理论上受经济学家哈士曼(A.D.Hirschmann)的“不平衡发展论”的影响,认为在短时间内可以牺牲部分产业和工业部门而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业,通过发展重点产业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⑰]。在财力、物力和技术积累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同时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因此,选择“倾斜式”的重点投资,“不平衡中求平衡”发展,采取“先工后农”,“先出口后内需”,“先轻后重”,“先大后小”,“先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后一般产业”,“先增长后稳定”,“先速度效益后技术效益”,“先内涵后外延”,“先效率后公平”以及“先增长后发展”等一系列经济不平衡增长战略。

对于韩国所推行的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62年至1971年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韩国重点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的轻纺工业,增加出口创汇,以此增加对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资金的积蓄,取得显着成效。而70年代初期起,由于重点转向重化工业过程的过急过猛,出现了对重化工业的重复、过剩投资,降低了经济效益。再则,效率与公平上的不平衡,出现经济增长之同时工潮迭起等并非完美之现象。但从本质上看,应该说不平衡增长实际上是一种交错的平衡增长。

(四)与国际经济变动协调的产业政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韩国在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及时捕捉和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以其协调的产业政策来调整其产业结构。80年代开始,韩国开始推行国际化,力图把其企业全面推向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冷战结束后,随着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发展经济,韩国更加强调其经济的国际化、世界化发展,同样,这符合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潮流。

(五)高科技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及其人力资源要素的支撑。韩国历来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而此战略得到产业界的普遍赞同,认识到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素质。韩国的大企业大都创办了职工业余学校、职工训练所、人力开发院等职工培训机构。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现任总统卢武玄提出的“构筑技术中心的社会”经济施政纲领,体现了韩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中,以高尖端科学技术立国的志向。

4. 朝鲜和韩国那个综合国力更强

毫无疑问是韩国。

首先韩国是中等发达国家,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实力远超朝鲜,

军事上虽然不是那么强,但是有美国做靠山,也后顾无忧。

朝鲜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很弱,曾记得的他们的主席金正日在10年初

说过:要保证朝鲜人民经常吃上大米。这就足以看见,朝鲜很弱,连大米

都经常吃不上,而且朝鲜因为核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经济发展较慢。

军事上,一般,自主研发很少,进口较多,真打起来,也是不堪一击,

只能用人海战术了。

5. 朝鲜(北朝鲜)和韩国(南朝鲜)哪个国家历史更悠久

我记得十多年前的电视演的,首先说明一下,我说的不一定对。日本吞并朝鲜后的若干年,大概是30年代,大韩民国是由朝鲜族的一些精英人物在中国的上海宣布成立的,旧址好像现在还在上海。他们宣布,不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权利,大韩民国代表朝鲜的合法地位。所以韩国在先。朝鲜和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两个国号两个意思。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成立在后。
我说的不一定对,记不请了
我刚才查到了,是1919年在上海现在的卢湾区马当路306弄4号成立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6. 朝鲜和韩国哪个先建国

朝鲜先建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是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北部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是朝鲜劳动党,首都平壤。南部与韩国以三八线朝韩非军事区分隔,北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接壤。西临黄海,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东临日本海。

朝鲜属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8~12℃,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六月到九月的降雨量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约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减少。冬季平均气温为零度以下。

据2021年1月朝鲜官方公布数据, 2020年完成预算收入100.1%,增长1.1%。预算执行99.9%,其中45.3%用于发展经济,36.5用于卫生、教育等领域,15.9%用于国防建设。2021年国家预算规模增长1.1%,其中经济建设投资增加0.6%。国防预算15.9%,与去年持平。

7. 朝鲜和韩国经济实力对比

韩国有人口4856万。面积996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87人每平方公里。
朝鲜有人口约2400万。面积12276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96人每平方公里。
从韩国的人口密度对比中,可以看到,朝鲜人均土地面积是韩国的2倍多。朝鲜处于优势。两国气候类似。
人均土地面积大了,可能,就人均矿产资源多,从概率上看,应该如此。但是,朝鲜半岛的资源分布,竟如此不均。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朝鲜境内。
朝鲜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占整个半岛储量的80%~90%,享有“有用矿物标本室”的称誉。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矿产蕴藏区约占国土面积的80%,已探明矿物有300多种,其中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矿物达200多种。最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钨、钼、铅、铝、镁、锌、铁矿;石灰石、云母、石棉、重晶石、萤石、石墨和菱镁矿,以及煤炭等。朝鲜自古以来就有“产金国”之称,而且金常与银、铜等矿共生。菱镁矿和石墨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大约为49万吨的菱镁矿储量在世界占最大比重,占全球储量的40%~50%。
另一个地方的内容,铁矿石以茂山铁矿为首的20多个矿山进行生产。其中茂山铁矿埋藏量约10亿吨,是年生产能力达800多万吨的朝鲜最大的铁矿山,也是世界性的露天矿山。特别是菱镁矿的埋藏量在全世界处于第一位,在前十位的矿物还有钨,钼,石墨,重晶石,萤石等7种。应该是世界前十位。
看了上面的内容,我们会很吃惊,原来朝鲜相对韩国矿产资源如此丰富。几乎每种矿物的储藏量都比韩国多,有些是远远的多。韩国人口总量是朝鲜的二倍,朝鲜人均矿产资源,就更比韩国多了。一般是,朝鲜人均比韩国人均矿产资源多10倍以上,有些会更多一些。一个小小的朝鲜,竟然还有占世界前列的矿产资源,前十名的就好几个,还有第一名的,可见世界矿产资源分布是多么不均。拥有资源确实是好现象,因为有利于自己经济的发展。从矿产资源上看,朝鲜相对于韩国很有优势,应该经济发展的更快一些。
朝鲜半岛没有石油,这对于韩国与朝鲜都很平等。从能源上看,朝鲜拥有几乎足够用的燃料煤。朝鲜煤炭的探明储量为147.4亿吨,其中无烟煤储量117.4亿吨,褐煤储量30亿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可开采储量约为79亿吨,主要缺乏炼焦煤。而韩国是哪种煤都缺乏。
朝鲜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其河流发电能量估计约在1000万千瓦以上。韩国大概就没有这么多水能了。毕竟朝鲜多山,且国家面积大,在气候相似时,水能一般要多一些。由于朝鲜人口总量少,那么,朝鲜人均的水力资源,就比韩国更多了,应该至少多一倍吧!这看来也是朝鲜相对于韩国,一个不小的优势。
淡水资源,也是朝鲜人均比韩国大。不过,淡水一般都是过剩的资源。因此,人均多一些淡水资源,也不见得能沾多大光。
朝鲜的森林面积在2005年大概有930万公顷,韩国森林面积在2005年有640万公顷。朝鲜森林面积比韩国的多290万公顷。朝鲜人均森林面积几乎是韩国的3倍。森林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在土地资源中,仅次于耕地的价值。这应该也是朝鲜相对于韩国的一个小优势。
在朝鲜国土面积中,农业用地约为20%,其中耕地只占16%(1997年总耕地面积约为185万公顷),因此,可以估计出2005年的朝鲜的人均耕地。耕地2775万亩,人口2400万,人均耕地1.16亩。韩国2005年有耕地2925万亩耕地,人口4865万人。人口密度490人每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6亩。朝鲜人均耕地面积几乎是韩国的2倍。考虑到朝鲜的气候冷一些,朝鲜耕地就是打八折,打折以后,朝鲜人均拥有的耕地照样也比韩国的多。这应该也是一个优势。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资源。
前几十年来,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都很快。短短几十年内人口就翻番。现在韩国人口,由于生活富裕,生育率已经很低了。朝鲜的生育率依然比较高,但是死亡率也很高。
如果从上面的各个资源对比中,可以看出,朝鲜要占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源,真的能决定自己的人口数量的话,那么,朝鲜相对于韩国,人口的压力应该更小。如果韩国没有人口压力,那么朝鲜就更应该没有人口的压力了。韩国现在确实是没有人口压力,因为,韩国在大力鼓励自己国民生育,如果有人口压力就不会这样做了。既然这样,那么朝鲜就更不会有人口压力了。比朝鲜人口密度更小的大陆也不会有人口压力了。但是,朝鲜的现状是那么的不理想,人民经常饥饿。按照大陆的人口理论,就是朝鲜人口太多了,资源太少了,需要减少人口。看来,朝鲜如果想解决自己的饥饿问题,似乎只有学习大陆,通过计划生育减少自己人口这一条路了。大陆现在应该积极的伸出援助之手,把自己的计划生育经验输送给朝鲜。或者把计生系统的人员或者专家,输送给朝鲜,来解决朝鲜的饥饿问题。如果朝鲜只有很少的人,就不会有饥饿现象了。并且,朝鲜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一举两得。

以下是经济文化及实力数字比较:
经济方面:朝鲜的人均一个月的工资折合人民币40块钱
韩国人均一个月的薪水折合人民币8555元
两国人民的工资悬殊是200多倍!
韩国2010年GDP是1200多亿美元。
朝鲜2010年GDP只是韩国的6%~12% 。

两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悬殊是10倍还要多!

8. 听说朝鲜和韩国地理位置优越性都差不多是真的吗那问题来了:朝鲜和韩国哪个更先进更发达或生活水平更好

这个从各方面来看都是韩国比朝鲜先进的。

9. 朝鲜和韩国哪个先存在

韩国比朝鲜早建立1个月 朝鲜在北韩国在南 不存在谁分裂谁 只是双方在统一问题上没达成共识

10. 朝鲜与韩国的区别未来谁更强

区别: 1.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体制的不同,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2. 历史上,朝鲜半岛上曾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朝鲜。20世纪初,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后,由于政治的原因,朝鲜被人为地分成两部分: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其间是着名的军事分界线——“三八线”(北纬38。线)。朝鲜位于亚洲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北部与中国为邻,东北与俄罗斯接壤;韩国则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朝鲜半岛的南半部,东濒日本海并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面与中国山东省隔海相望。 朝鲜与韩国部位于朝鲜半岛上。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半岛北部和中国大陆相连的部分最宽,东西直线距离约360千米;半岛南北间最长的直线距离达840千米,因而有“三千里锦绣江山”之称。这里的山地是亚洲大陆上的山系从北向南的延伸,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其间比较着名的有朝鲜境内、‘立于半岛东部的金刚山,韩国南部的汉拿山等,水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着名的图们江、鸭绿江等大河,以及众多的湖泊。这里的河流水量大而清澈,水质较好,为水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那道有名的“三八线”虽然可以将原本统一的国度一分为二,坦朝鲜半岛的完整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也并不能影响朝鲜半岛上山咏的起伏绵延和河流的曲折贯通,三千里的锦绣江山依然美丽而富饶。 朝鲜和韩国境内的居民绝大多数为朝鲜族人。朝鲜民族是一个相当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民族。大约从60万年~40万年前开始,就有原始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相传在公元前1世纪中期,在朝鲜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奴隶制国家一一古朝鲜和辰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朝鲜民族逐渐形成了坚忍不拔、刻苦耐劳、能歌善舞、讲究礼貌、热情好客的品德。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朝鲜人民也非常注重礼节,在语言习惯上,同辈之间、对长辈、对晚辈的用语都有严格的区别。而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衣着、缤纷的民族体育活动、可口的风俗饮食、精巧的民间技艺等各个方面的民俗文化,则为这个纯朴而多情的民族添加了数不尽的吸引世人目光的亮点。 朝鲜与韩国的首都分别是平壤与汉城。平壤市依山傍水,地势起伏,气象万千,自古以来就以美丽富饶而着称。平壤是朝鲜最古老的城市,悠久的历史给平壤留下了许多古迹,如3世纪~5世纪修筑的高句丽山城、安鹤宫遗迹、高句丽东明王陵等。平壤是古都,但并没有像古都那样狭窄的街道和杂乱的小巷。宽阔的街道、广场,规划整齐的住宅、公共建筑,以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雕塑、壁画,加之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得今日的平壤,处处都充满了现代化大都市的青春风貌。汉城不仅是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时也是朝鲜半岛上最大的城市。它地势险要,陆运交通枢纽、国际航空站,韩国政府机关及金融、企业、文教事业和宣传机构均云集于此。汉城众多的名性古迹和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体育设施和公园,具有极大的魅力,但与此同时,由于人口过分集中,在住宅、交通、失业、犯罪、城市环境等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有“公害城市”之称。 韩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个国号,甲午战争后日本完全吞并朝鲜,1910年时朝鲜改国号为韩,1919年被日本长期囚禁的朝鲜国王猝死,朝鲜完全成为日本殖民地,直到二战结束后才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美苏沿北纬38度线分别接受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日军的投降。之后美国极力在南部扶持傀儡政府,1950年时由极端反共的李成晚组织“大韩民国”政府。我国长期不承认这是合法政府,认为北朝鲜的社会主义政府才是全朝鲜唯一合法政府,韩国是统一朝鲜国家的一部分,所以才把韩国称为南朝鲜,后来冷战结束,朝韩关系改善并相互承认,我国也在1992年承认了韩国。 其实朝鲜人管韩国就叫南朝鲜,而韩国人管朝鲜则叫北韩,韩和朝鲜都是朝鲜国家历史上曾经用过的国号。 未来不确定,不过如果比外国援助,朝鲜厉害,如果比官员特权,朝鲜厉害,如果比核武器,朝鲜厉害如果比科技水平,韩国厉害,如果比出口商品,韩国厉害,如果人民生活水平,韩国厉害。朝鲜目前现役总兵力为106万人,其中陆军92.3万人,拥有坦克和装甲车6000辆以上(其中坦克3500辆,装甲车2500辆),各种火炮约28200门,地对地导弹发射装置80余部,防空导弹10000枚以上。 海军共4.7万人,装备各型舰艇780艘(其中,水面作战舰艇247艘,常规潜艇80余艘)。 空军8.5万人,拥有各型飞机1335架,防空导弹发射装置300部。 预备役部队470万人,准军事部队约18.9万人。 与朝鲜相比,韩国现役总兵力只有67.2万人,其中陆军56万人,配备坦克和装甲车4620辆,各种火炮11354门,地对地导弹发射装置12部,防空导弹1830枚,陆航飞机543架。 海军共有6万人,拥有各型舰艇350艘,海航飞机80架。 空军约有5.2万人,配备各型飞机669架。 预备役部队450万人,准军事部队4500人。 从双方军事实力来看,朝鲜兵力是韩国的1.6倍,装备量是韩国的2倍,占量的优势;但韩国由于近年来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装备,在质量上稍居上风。另外,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朝鲜的十几倍,工业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朝鲜。 从双方军事战略来看,各自都作了调整。随着其综合国力的增强,韩国已把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消极防御战略调整为进攻性防御战略。朝鲜则由于各种因素而将其进攻性军事战略调整为防御战略。目前,双方都已调整了各自的战略,谋求政治解决而非武力统一,故在军事行动上相对克制。 从双方军事发展来看,各自都在进行装备现代化建设。在“全民武装化、全国要塞化、全军干部化、装备现代化”的建军思想指导下,朝鲜力求建立一支装备优良素质较高的现代化军队。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军费开支。 朝鲜汲取海湾战争的教训,正加强通信、化学、工程等技术兵种的建设,并加紧国防工程施工。此外,加紧中远程导弹的研制与试射以确保在尖端武器方面领先于韩国。 韩国方面则坚持“质量建军”的方针,走精兵之路,调整三军人数与军费比例,加强海空力量。韩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提出,韩国“国防优先考虑的是发展高科技军事力量”。采取军备购置“多边化”政策,从美国及其他国家引进一些最先进的武器。韩国的军费由1992年的113.8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79.4亿美元,其中军事装备进口费用由1992年的35.21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49.74亿美元。 韩国国防部在“国防中期计划”中透露,从1997年至2001年,韩国共投入了87万亿韩元,用以提高部队战斗力和维持军队运转,其中军事进口费用达352.88亿美元。国防费用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6%。

阅读全文

与朝鲜跟韩国哪个发展在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8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3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4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7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9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3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