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马陵之战后,为什么魏国的实力会直线下降呢
马陵之战后魏国实力直线下降原因在于,其一,在马陵之战前的桂陵之战魏国战败,遭受了打击,接连战败使得魏国实力下降;其二,魏国在战国初期进行变法,占领先机。之后各国也紧跟其后进行变法,通过变法都变得强大。第三,魏国不占据地理位置的优势,容易被人夹击;第四,魏国没有留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
魏国处于中央的位置,在实力强大的时期能够不惧其他国家,四处征战。但是马陵之战后魏国实力下降,只能落得个腹背受敌的结局。魏国多年来到处征战,到处树敌,各个国家都得罪了遍,导致最后慢慢衰弱都没有国家帮忙。魏惠王在位长达82年之久,由于他的轻视,使得原本效忠于魏国的人才纷纷投向其他国家。当时孙膑、商鞅、张仪先后离开,为其他国家卖力,帮助其他国家变得强大,反过来对付魏国。
2. 马陵之战
孙膑也知道围魏旧赵只能用一次,庞涓吃了一次亏后大梁必有防备,所以马陵之战中孙膑用的是是围魏救赵,而是诱敌深入,他每天减少一部分军队作饭用的灶,庞涓以为这是因为齐国军队士兵士气低落,逃兵越来越多,军队人数越来越少,于是就率领一队骑兵亲自去追,结果中了埋伏,战败身亡。
申不害是政治家不是军事家,而且韩国国内也没什么象样的军事家,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讲秦始皇的时候也说过韩国是个出思想家、政治家的国家,但是没出过着名的军事方面的人才,所谓千军一得、一将难求,统帅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我想也不必再赘述了吧?再说,当时魏国军队也没有衰退,马陵之战以前,魏国仍然是当时的军事强国。
马陵之战后,短期内中国是不可能统一的,因为要统一必须有一个国家对于其它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压倒性的优势,而当时齐国刚刚打败强魏、锐气正胜,楚国和赵国这两个传统军事强国国力还很强盛,秦国也很强大,这几个强国相互牵制,其中任何一方想统一天下都很困难,所以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
3. 韩国是三晋最弱的国家,魏国和赵国为什么不吞并韩国
韩国的确是三晋最弱的国家!
但是都说了三晋、三晋。虽然在春秋末代,赵、魏、韩三家把晋国分了,但是在那个时期,仁义道德是可以站立在人性之上的。
在初期,韩国一直被赵国和魏国所照顾!所以,战国七雄便理所应当的给韩国留了一个位置。
所以,在众人的注视下和自己的表演下,弱小的韩国也第一个被秦灭。
4.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赵国都能称霸,韩国为何不能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非常强大,但是晋国内部斗争非常激烈,最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导致晋国分成了三个国家。其中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重用了李悝变法,起用了吴起,训练了当时非常强大的魏武卒,占领了秦国很多地方。赵国在赵武灵王之后胡服骑射使赵国非常强大,只有韩国从分家开始就没有强大过。那么为什么赵国和魏国能够称霸,韩国却不能呢?我个人认为韩国面积太小,无法对外战争,韩国变法不彻底,没有使国家更强大,加上秦国的崛起,韩国没有崛起机会。
一、三家分晋韩国的面积最小,被其他几个大国包围,国力不强无法对外用兵。
韩赵魏三家分晋,当时他们各自有自己领地,韩国位于中原的位置,虽然很繁华但是领地比较小。他们各自以自己领地为主瓜分了土地。韩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东北面是赵国和魏国,韩国处在中央的位置,他没有办法和这些大国竞争,国力不强无法对外用兵,打下这些国家的土地。因此韩国一直非常弱小。
5. 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何韩国在三晋中最为弱小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三家分晋”并不是一个即时性的短暂事件,它更像是一部漫长电视剧的最终结局,关于春秋时期发展的一个最终的结果,是春秋与战国界限的时间节点。
晋国早就是春秋五霸了,而这韩赵魏是后来的战国七雄,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这一切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为何它晋国会沦落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下场?
到了晋国后期,六大部族只剩下了韩、赵、魏这三大部族了。在封建时期,一个国家、部族的经济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单纯的农业经济建设,以及冷兵器时代士兵人数方面的军事实力的发展。
由于韩氏分封时期较晚,所分封给韩氏宗族的地也多为丘陵、山地等不宜种植之地,只是单纯的人口粮食问题,可能都不好解决。艰苦的种植环境,使当地的人口数量也是比不上其他的部族封赏的良田平原地区人口数量多。用这种比较艰苦的基础配置,来搞经济军事实力建设确实是有点难度。
就这样,韩氏一直保持着正数第三,倒数第一的发展成绩,而且由于一直没有出现前两位同学发展拉跨的情况,导致他的成绩也没有了变动的空间,就一直这么稳定的坚持着这个成绩到了三家分晋的时候。
在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居安思危,在战国七雄中最先开始了变法图强之路。通过实行变法改革,兴修水利等,使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而魏国在魏文侯之后,其子魏武侯继位,继续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夺取了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依旧大力的发展经济,到了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时,魏国早已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而赵氏宗族本身就掌握着晋国的兵权,在三家分晋后的战国时期,赵国更是名将层出不穷。如廉颇,赵奢,赵梁,韩徐等,为后续赵国进行对外的军事扩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武力保证。
赵国作为早期获封的晋国贵族,还拥有极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如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等,相对于韩国的国土类型,非常的适宜农业生产。
且赵国国土面积横向纬度跨度大,幅员辽阔,导致气温差比较明显,适合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受多样的土地类型与气候等多方的影响,使赵国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而在三家分晋后,韩国虽多有征战,但最大的战绩也只是吞灭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三晋相邻未久,魏国就为了进行军事扩张,开始频繁的攻打韩赵两国,加剧了三晋间的冲突。
在战国后期,韩国虽然也发动了变法,当时也提高了国力水平。但后续发展没跟上,且由于周围强国环伺,被诸国包围,导致发展空间小,经过了迅猛但短暂的强盛之后,韩国迅速衰落,早就沦为了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
虽然韩氏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自己,但是,赵氏、魏氏都没有停下各自进步的脚步来等韩氏。这情况就是这个情况,结局就是这个结局,只能说不是所有的屌丝都能完成逆袭。而把烂牌打出王炸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出牌人,还是要看看你的牌友水平。
6. 战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对魏国之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公元前389年,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五十万之众,一战使魏武卒扬名天下,魏国傲视群雄!
之后吴起率领魏武卒横扫天下,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皆平,建立起魏武卒不败的神话!
但是在之后魏军遭遇马陵惨败,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魏国因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马陵之战是魏武卒乃至整个魏国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是孙膑和庞涓的生死较量,对历史走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得不去探究一下马陵之战,看看魏国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霸主地位的。
但是马陵一战魏武卒死伤惨重,就算再培养新军,那也没有实战经验,发展十分缓慢。而且装备是一个大问题,每个魏武卒都身佩甲胄、弓弩、兵戈、剑,这一套装备非常昂贵,更别说搞几万套了。魏国全盛时期也不过是5万武卒,魏惠王时期的魏国财力根本就不支持他重建魏武卒。就算魏王豁出去了,砸锅卖铁搞魏武卒,齐国会坐视他重建魏武卒吗?不会,齐国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止魏国重建魏武卒。
总之魏武卒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种军队是难以复制的,至少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无力重建魏武卒。魏国失去这一助力导致国家走下坡路,魏国在中原的统治严重动摇。同时引起了两大连锁反应,影响了历史走向。
齐国维持“中原均势”
齐国一直致力于维持“中原均势”,避免中原出现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马陵之战过后魏国失去统一三晋的能力,但是魏、韩、赵都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他们抱团取暖,形成了三晋联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齐国、秦国的侵略,但是三晋毕竟分家了,他们再也不能放心的把后背交给对方,魏、赵、韩三国各个心怀鬼胎导致三晋联军始终没有什么大作为。
齐国原本是有机会趁马陵之战后扩大战果的,但是内部出现政治斗争,田忌出走楚国、孙膑隐姓埋名,一时间军队没有了主心骨,导致齐国错失良机。但是齐国在之后开始不断修正,虽然错失了最佳时机,但还是成了东方霸主。
魏国无力阻止秦国东出
魏国长期担任封锁秦国的重任,在河西地区压得秦国喘不过气,在商鞅变法之前被欺负的非常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而马陵之战让魏国迅速变弱,此消彼长导致双方攻守易形。秦国迅速收回河西地区,并且开始逐步蚕食三晋。秦惠王时期秦国吞并巴蜀之后居高临下,三晋面临严峻的考验。试想一下,如果魏国还是那个强大的魏国,秦国还会这么顺利的东出吗?不,绝对不会。秦国自身实力的提高固然是东出的一个因素,但魏国的衰败才是秦国东出的直接原因。
7. 韩国是三晋最弱的,魏国和赵国怎么没有吞并韩国
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而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就是三家分晋。春秋末期,赵、韩、魏三家分晋,瓜分了晋国,并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此事标志着晋国的逝去和周天子权威的丧失。
而在这赵、韩、魏三家中,赵国一开始分到的领土是最大的,魏国次之,韩国最小,当时的实力对比为赵国>魏国>韩国。随后,魏国经历变法,成为了战国初期的霸主,逐渐在赵、韩、魏三家中占据优势,此时三家之中的实力对比应该是魏国>赵国>韩国。
在那个年代,大国吞并小国屡有发生是不假,可宋国可不是小国。再者,齐国灭宋以后,就能直逼魏、赵等国,这给了他们莫大的压力。这才有了五国伐齐。韩国这里也是如此,韩国连接赵、魏、秦、楚等国,从地理位置上,几乎就是西边的“宋国”,一旦强大的魏国灭了韩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未可知。因此,魏国他不敢。
8. 魏国为什么攻打韩国呢
在公元前344年的时候,诸侯国的会盟如期进行了,这一次总共有十二个诸侯国参与,魏惠王这个时候心思又动了起来,觉得到时候可以找一些理由攻打一下没有参与会盟的国家。魏惠王在筛选了一遍名单之后,他把目光放在了韩国,觉得韩国可以搞得定,于是开始制定攻打韩国的方针。
最后,孙膑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这个方法可以说是两全其美。那就是可以决定去救韩国,但是没有必要为了韩国的利益而放弃本国的利益。对于齐国来说,可以先跟外面公布说自己会帮助韩国,但是先不要出兵,让韩国先去抵抗魏国的军队,消耗韩国和魏国的兵力,这样让他们双方都有损害了,这时候齐国的军队再出马,那么到时候就能够拿到最大的利益。
大臣们都说孙膑这个方法好,于是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就同意了这个决定。齐国一边是答应着韩国的救援请求,另外一边又看着双方在厮杀而无动于衷,观察着韩国能够坚持多久。而韩国的军队和魏国的军队交战了五次左右,孙膑觉得差不多了,齐国军队应该要出发了,于是慢慢悠悠地带着军队去救援韩国。
孙膑这一次的策略还是跟上次桂棱之战战略一样,而且还公开宣称自己又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了,让庞涓有本事不要回来。孙膑这句话非常气人,庞涓那边的大军却没有办法不重视,齐国军队万一真的偷袭大梁成功了,那魏国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他们又匆匆回来魏国国土进行驻守,这样一撤军了,魏国搞得两头都不到岸,让魏惠王非常生气。大家如何看?
9. 【战国】韩国比魏国强大吗﹖
不是。
魏国是战国首霸,在三家分晋以后,魏国首先历精图治,用李悝变法,使得国家强大起来。之后,才有邹衍、商鞅等人的变法。商鞅变法可以看做李悝变法在秦国的翻遍。再来,魏国请出了鬼谷子的两个徒弟庞涓和孙武,并用庞涓为主帅,在军事上曾经打败过楚国、齐国两个没落豪门。并且对韩赵两个国家也曾用兵。
不过,由于孙武逃到齐国,使得齐国打败了魏国,杀掉了庞涓,魏国国力开始下降。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成为三晋第一强国。不过,史记等书上明确表示,韩国是三晋最弱的国家。
战国中后期,魏国也曾参加合纵,作为抗击秦国,和五国联军打败齐国的主力。最有名的,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和信陵君回国,抵挡住了秦国的一次进攻。信陵君死后,魏国才被秦国所灭。
如果不是国君怀疑,有信陵君在,秦国不但灭不了魏国,可能都灭不了赵国。三晋不平,秦国无力东向,那么中国的历史就有可能改变,秦国统一的步伐至少会被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