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
起源
韩起源于晋国同姓宗室,姬姓,可上推晋穆侯。
曲沃桓叔庶子韩万,因协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晋,被武公封于韩地,繁衍氏族,在晋成为门阀名卿,传至韩康子。
韩康子与魏桓子奉宰相智伯之命,在晋阳之战中,讨伐赵襄子。最后韩、魏倒戈,与赵合灭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从此韩、赵、魏三卿世族独霸。然后三卿再将晋的领地瓜分,在周天子的同意下,成为三个诸侯国,是为三家分晋。
中国历史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强盛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着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1]。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1]。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厘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2]。末期的韩国成了秦国和山东各国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2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降于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的困境。前230年,韩国军队屡战屡败,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❷ 战国七雄中的韩国现在在哪个位置。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史记》记载秦吞并韩国时韩的疆域范围:“九年,秦虏王安(韩最后一个王),尽入其地,为颖州郡。”
以上资料说明,韩的领土范围大致应是黄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颖水之滨,故在河南界内,郑州、洛阳之间,西北与山西接壤,南不过淮河一线(当时是楚地)。
(2)战国韩国在哪个朝代扩展阅读: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
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
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
❸ 能否简述一下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呢
韩是古国名,东周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国最闻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维却为秦国所用。
历史沿革
来源
韩国来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算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分割,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强盛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闻名的武器--弩,为各国所害怕。所谓“全国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反常尖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华夏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
❹ 战国时期韩国是什么时候灭亡的
战国的韩国,春秋时晋国六大夫,战国七雄之一,姬姓。春秋时,晋昭侯封其叔叔成师于曲沃,成师的儿子庄伯又封弟弟姬万于韩原(今山西省稷山县),韩万以封地为姓,称韩武子。公元前589年,韩武子之孙韩献子佐晋景公打败齐国,被封为大夫,为晋国六大夫之首。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魏、赵三家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景侯为诸侯。韩国建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韩国强盛时的疆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所处位置东有魏,南有楚,西有秦,北有赵,强国环伺,势力一直不能发展。公元前355年,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政治改革,国势有所发展。战国中后期,秦国向东扩张,对韩的威胁日益严重。公元前335年至公元前301年之间,秦先后攻取了韩国的宜阳、鄢、石章、武遂、穰等地。但韩也不示弱,公元前296年,韩与齐、魏联军攻入秦地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迫秦归还了河外及武遂等地,但不久诸地又被侵占。以后,秦国日益强大,不断攻韩,韩军屡败。公元前230年,秦派内使滕攻韩,掳韩王安,在韩地设立颖川郡,韩国亡。
韩国自韩虔公元前403年开国至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共历十一君,一百七十四年。
很详细哦
❺ 战国时期魏国韩国各什么地方
战国之前唯春秋春秋的时候有五个强国,史称春秋五霸,其中有一个国家叫建国,就是山西附近,河北附近。经国这个国家一分为三,就形成了战国时代的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魏国,韩国,楚国就是这三个国家,在六国抗秦的时候,有三晋合一的想法,不过没有实现,最终都被秦国歼灭。魏国应该就是在河北一带,韩国是在山西一带,楚国是在山东一带。
❻ 战国时期的韩国是怎样的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
❼ 战国时期的韩国位于现今的哪个省市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韩国先祖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在残酷的战果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7)战国韩国在哪个朝代扩展阅读
晋国韩氏的第一位为韩万,本为晋君之后,姬姓,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公元前679年前后。韩万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武公夺得晋君之位后,将韩原(今陕西韩城)封给韩万作为采邑。
因而以韩为氏。韩万生韩赇伯,韩赇伯生韩简,韩简生韩舆,韩舆生韩厥,韩厥生韩起,韩起生韩须,韩须生韩不信,韩不信生韩庚。以上为春秋时历代韩氏家主。
战国时期的开始年代,公元前475年的韩氏家主为谁,由于史书记载的缺失,已不可考。公元前514年,韩宣子(韩起)去世,之后至公元前455年之前,韩氏家主有:韩贞子(韩须)、韩简子(韩不信)、韩庄子(韩庚)。
韩须在公元前541年之时已为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514年继其父为韩氏家主,在位时间当不长。韩庄子在位时间已不可考,以韩庄子之子韩康子为战国时期韩氏第一位家主。
❽ 古代战国时期韩国的地理位置在哪
韩国地理环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
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
(8)战国韩国在哪个朝代扩展阅读: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韩国起源: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❾ 秦始皇时期的韩国指的是现在哪里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秦始皇十二年吕不韦死,秦始皇真正执掌大权,秦国开始开展灭国大战,秦始皇十三年,秦将樊于期攻打赵国,杀了十万赵军,秦始皇十四年,赵国调来了李牧挡住了秦军攻势,樊于期逃亡燕国。秦始皇十五年,秦军再度分南北两路攻击赵国,仍被李牧击败。秦始皇十六年,韩国灭亡。
在秦始皇十三年时其实韩国已经投靠了秦国将近三十年,韩国平时要给秦国上供,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县,但韩王仍旧感到惴惴不安,他看到樊于期灭杀十万赵军之后,派韩非去秦国工作,希望通过韩非做秦国内部工作保全韩国,但无奈没有成功。
(9)战国韩国在哪个朝代扩展阅读: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旧地置颍川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韩国(战国七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