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韩国辣椒酱怎么做怎样做好吃
其实中国生产的“户户”牌辣椒酱跟韩国的差不多!价格还算公道!自己做太费事了!并且做出来的也不一定好吃!至少没有韩国的那种老酱油!!
㈡ 酱曲子如何做
黄酱
原料配方 黄豆100公斤 面粉50公斤 食盐60公斤 清水240公斤
工艺流程 黄豆→过筛→渍泡→控干水→蒸煮→碾轧→掺入面粉→八砸黄子机→切片→入曲室码架→封席→放气→黄子成熟→刷毛→入缸→加盐水→木耙搅动→过筛→续清水→打耙→成品
制作方法 1.采黄子(制曲)
(1)泡豆。将黄豆过筛除去杂质,清水浸泡20小时(用水量25%)。
(2)蒸豆。捞出泡好的豆控净水,入锅蒸煮。开始用急火,气上匀后改用微火。煮蒸时间约3小时。蒸好的黄豆要求色红褐,软度均匀,用两个手指一捏即成饼状为好。
(3)辗轧。把蒸好的黄豆放到石碾上,掺入面粉,进行碾轧。边轧边用铁锹翻动,以轧到无整豆为止。
(4)砸黄子。将轧好的原料放入砸黄子机内,砸成结实的块状。块的长度为80厘米,宽53.8厘米,高13.3厘米。再切成长26.6厘米、宽8.3厘米、厚1.7厘米的黄子块。块要切得薄厚一致。
(5)制黄子。将曲室打扫干净,铺上苇席。席上放长方形木椽,木椽分167、200、233厘米3种,167厘米的横放,200、233厘米的纵放,上面再码好细竹竿,俗称黄子架。然后将切好的黄子片一卧一立码在架上,一层层地码至距离屋顶67厘米为止。用两层苇席封严曲室,每天往席上洒两次水,以调节室内温湿度。封席后的3~5天,曲室内温度上升到35℃,将两席之间揭开一道缝散发室内温度、湿度(俗称放气)。每天放气一次,一般早晨6时至7时约放气1小时,使曲室温度保持在30℃左右。一周后,每隔1~2天放气一次,直至曲内无潮气,再将席缝封气,20天以后黄子制成。
(6)刷黄子。黄子成熟后,拆开封席,吹晾一二天,用刷黄子机刷去菌毛。
2.泡黄子(发酵)。刷净的黄子入缸,每缸100公斤,再加入盐水,其比例为黄子100公斤、食盐50公斤,水200公斤。黄子入缸后,每天用耙搅动,促使黄子逐渐软碎,然后过筛,搓开块状,筛去杂质。过筛后续入少量清水(每缸25公斤),以调节浓度,促进发酵。但水不能一次续入,应分3次续入。续水时间在夏至前完成。夏至开始打耙,每天4次,每次20耙。在此期间,打耙要缓慢,不宜用力过大,防止再发酵。暑伏开始定耙,早晚各增打20耙,1个月后,改为每天打耙3次。处暑停止打耙,黄酱即成熟。成熟的黄酱色红褐,鲜艳而有光泽,有酱香及酯香,咸淡适口,不酸、苦,无其它异味,粘稠适度,无霉花。
黄酱
黄酱和酱油一样,是制作韩国菜肴的基本调味料之一,它广泛地用于韩国人的每一餐饭菜之中,也是他们最喜欢的家常菜“黄酱火锅”和“黄酱汤”的主料。
黄酱的制作是在每年的11~12月间,将黄豆煮熟捣碎,做成木枕大小的豆块,之后再经过三、四个月的反复晾晒、发酵,并逐步加入干红辣椒、大枣和盐等工序,最后用纱布封缸,防止雨水和异物进入,经过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就做成了韩国人人爱吃的黄酱。
大酱做法
煮豆,得在大锅里加水和盐煮,熟了后你要是想吃豆多一些的不用太管他,要想吃豆少点的,用勺按碎他,做好后打成胚,用报纸包好,最可以多少两层,如果有稻草,最好包上草这样过完年到快到夏天时就可以打开它,把外面的纸和长出来的东西刷干净,打成碎块,然后加盐和水,经济要打缸,就是有那个小工具不停的上下搅。制作 成功后你只在上面盖一块纱布,再在上面放上两个小要棍,再在上面压上玻璃,这样又通风,还能让他接受阳光的照射,如果天气不好,在上面倒扣着一个大大洗衣盆。不用加酱油的,因为他本身就是黑色的,还有,这个酱就是你再仔细的保存,过了当年的春节后再拿出来吃也不好吃了,越往夏天走,他的味道越难吃
东北黄酱做法
一、做酱块(在每年的2月末)
1. 洗黄豆,将坏的黄豆拣出来。然后泡5个小时。(应该在2月底3月初开始做)
2. 把黄豆煮熟,烀黄豆的大约要两三个小时,需要文火。要经常翻锅,注意不要煮糊了,我是开锅煮。
3. 1个小时后,满屋子的豆香,尝了几颗豆子真是好吃,索性就盛出一碗黄豆放些切碎的葱花,酱油,香油,虾皮搬匀后享用。吃了一碗又一碗,打住,这样下去就做不成大酱了。
4. 然后搅碎,也不是特别的碎其中还有好多半颗的豆瓣。我买了一个搅碎器,
5. 将搅碎的豆子放入一个四方形的盒子,这个盒子是用来装蛋糕的。用力的压豆子,然后将盒子翻扣,慢慢得让豆子滑出来 。
6. 将四方体的酱块子用刀切成四分,手里少粘些水,将酱块子的四面压平整。
7. 酱块子晚上放到荫凉的地方,我放在地下室。白天放到阳光下面晒,要把每个面都晒干成一层壳,其实中间还是软的。我们学校的老师经常骂学习不好的学生的脑袋是大酱块子脑袋,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二、下酱(每年阴历4月18)
1、2006年得(阳历5月15 )是下酱的日子,这个季节在端午左右,雨季之前,稳中有升的温度才能保证大酱里的毛霉菌正常而快速地发酵。把晒好的酱表面(有毛是正常的)洗干净,然后弄成小块。
2. 准备一个坛子,先放水,后放盐,搅拌均匀,我们老家的规矩是1斤酱块子半斤盐,盐少了不行,会坏掉。
3、 用细纱布盖上放在阳光下(这样酱才会发酵)。
4、 需要每天用酱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订了一块板)每天捣(一定要),把沫子盛出来丢掉,每天弄酱会变的很细。
5、等酱发了就可以吃了,一搬在6月份就可以吃了。
三应用
大酱做好了,怎么吃呢?最简单,小葱沾酱,想复杂点,炸肉酱,鸡蛋酱,炸好的酱可以拌面,下饭。当然也可以腌菜,但是不要放在酱缸里,把各种蔬菜抹上大酱,放三天就能吃了。也可以用来酱肉,炒菜的时候可以当盐用。
东北大酱的家庭传统做法
材料;黄豆、盐、水。
将大豆黄豆精选,剔除坏的、变质的豆粒和其它杂质,清水洗净,放进锅里加水煮熟,待汤焅净,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极酥烂,熄火焖至次日上午,豆焖成呈红色。然后用搅肉机绞成均匀豆泥。酱泥干湿适宜,过干则难以团聚成坯,影响正常发酵;水分过多则酱坯过软难以成形,坯芯易伤热、生虫、臭败。酱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为宜,约为30公分长的横截面积20平方公分柱体,易于发酵酶变。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晾至酱坯外干(约三、五日),然后在酱坯外裹以一层牛皮纸(防止蝇虫腐蚀、灰尘沾污等),放在阴凉的地方通风处,坯件间距约一寸,酱坯多时可以分层摞起,但以细木条隔开,约一周时间将酱坯调换位置继续贮放如前。发到一定的程度,里面都长白毛了才好。待之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开始下酱。去掉外包装纸后将酱坯入清水中仔细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洁物;然后将酱坯切成尽可能细小的碎块,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阳光充分照射之处,为避免地气过于阴凉,一般要将酱缸安置于砖石之上。随即将大粒海盐按二斤豆料、一斤盐的比例用清净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淀,注入缸中,水与碎酱坯大约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后用洁净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后开始打耙。每天用酱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订了一块板)打耙,大约坚持打耙一个月时间,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来丢掉,直到将发劲儿(酱液表面生出的沫状物)彻底打除为止,每天打耙酱会变的很细,等酱发了就可以吃了。此间,要特别注意避免“捂了酱头”——酱液发酵过劲儿而产生异味。为了通风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顶“酱缸帽子”。农村酱帽的传统制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苇子秸编成大草帽形状,既透气又防雨水。
东北大酱
东北大酱有豆瓣酱和盘酱两种做的比较多,但现在比较流行的只有豆瓣酱,所以一般所谓的东北大酱对现代人来说就是豆瓣酱。
豆瓣酱的做法:
材料;黄豆、曲子(一种用来发酵的菌)、盐、水。
先把黄豆用锅煮熟,然后用搅肉机搅碎,也不是特别的碎其中还有好多半颗的豆瓣,参入曲子。(我妈做的是用了十斤黄豆放了两小把曲子)
墩成二个立方体,放到阳光下面晒,要把每个面都晒干成一层壳,其实中间还是软的当六个面都晒好了,用纸包上放一段时间(里面基本上也是干的了)。
到下酱的日子,以前有特定的日子,现在你想什么时候都可以,把晒好的酱块弄成小块,你会看到有好多毛,就是长毛了,放到坛子里后放水放盐(尝一下)。用细纱布盖上放在阳光下(这样酱才会发酵)。
最后就还需要每天用酱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订了一块板)每天捣(一定要),把沫子盛出来丢掉,每天弄酱会变的很细。
等酱发了就可以吃了。
㈢ 很多韩综里,在韩国农村家里放酱曲然后做成大酱,可是有的都市人受不了酱曲的味道。酱曲到底闻起来是什么
东北农村也做酱曲。黄豆煮烂捣成泥状后做方形酱块子挂到厨房屋顶发酵。表面长各种霉菌里面长枯草杆菌。也长不少杂菌,产生不良气味。吃惯了东北大酱和吃臭豆腐一样臭里有香的。
㈣ 酱曲是怎么做出来的
简称酱曲或酱黄,要求表面呈黄绿色,内部灰白色,无塘心无硬心。质地酥松。有曲香,无不良气味。
酒曲是多种微生物的复合,是酿酒发酵的原动力。要酿酒必须制曲,制曲实际上是扩大培养酿酒微生物的过程。一般先用谷物为原料来富集微生物制成曲、再用曲促使更多的谷物经糖化、发酵酿成酒,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酒的质量和产量。因而要出好酒必须用好曲。
㈤ 酱曲是怎么做出来的
酱具体上分两种,一种是盘酱,一种是大酱。
上面说的满族先人发明的,后来完善工艺,制作的酱就叫盘酱。为什么叫盘酱呢?
由于这种食物多在营盘中食用,所以,至今满族还把下酱称为“盘酱”。后来,由于文
化的融合,不光是满族人做盘酱,汉族人也有做盘酱的。只是由于个人喜好的口味不同
罢了,已不是早期的观念了。我家里原来就做盘酱。
具体的做法是:春节过后的正月里,或者二月初。人们精选上好的黄豆,用锅文火
炒熟。出锅晾凉后,用磨磨成粉,现在都用粉碎机粉碎了。然后用水活好了,做成一尺
来长,半尺来宽的长方体的酱块。做得不能太大,太大则容易伤热,太小则容易失水而
发不透。发不透则没有油儿。将来作出的酱,品质也不好,不好吃。
这里面做多少块还有讲究。闰年做单数,平年做双数。
做好后,先放在室内阴凉通风处晾至酱坯外面干燥(约三、五日),然后在酱坯外
裹以一层牛皮纸或报纸包好(防止蝇虫腐蚀、灰尘沾污等)。然后用绳子捆扎好。或挂
在房梁上,或在炕稍锅台的犄角找个热乎地方放在哪里,等待发酵。每块之间距约一寸,
人口多的人家,酱块多时可以分层摞起,但以细木条隔开,约一周时间将酱块调换位置
继续贮放如前。发到一定的程度,里面都长白毛了才好。
等到农历四月二十八。这时把发酵好了的酱块子洗刷干净。掰开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要在太阳下暴晒,这为了消毒杀菌。这时酱块发酵好了,里面会有油泛出。这时就是准
备要下酱了。
下酱时,酱块和盐的比例,一般都是三比一,这样咸度正好。把咸盐用开水化成盐
水,这时可以放一个包着大料和花椒粒的纱布包放在开水里,溶解出来香味儿。再把酱
缸在院子里,或园子里固定好,刷洗干净。在下午四五点钟时候,先把“酱耙”洗干净,
放到缸底,倒进酱块,然后再把融化好的咸盐水倒进缸里。
这里介绍一下“酱耙”,是用杨木或者椴木做的,一个直杆比酱缸略高一点,另一
端按上一个边长十公分的正方形木板就成了。记住,一定要做成“卯榫”的,切不可用
钉子钉的,因为铁钉子在盐里会生锈。哪为什么强调一定用杨木或者椴木做的呢,因为
这两种木料本身没有异味儿。切不可用松木做,那会有松木的怪味儿,将来酱不好吃。
下好酱后,用一块白布蒙上酱缸,用绳子绑好了。白布上要订上一个红布条。据说
是为了保护酱缸里的酱不生虫,有避邪的作用。
上面再盖上一个“酱帽子”,一般都是铁皮做的圆锥形的。下酱之后三天之内不动
酱缸。为的是让酱块里充分融进盐水,将来更容易碎。三天之后开始打耙,就是打开“酱
帽子”开始用手拿着酱耙在酱缸里按一定的方向搅动酱。这是为了,让酱块充分的溶解,
融碎。同时,也会把酱块里的杂质,发酵时长的一些白毛,漂浮在上面,好用饭勺子把
那些沫子撇出来扔掉。
推荐于 2016-09-20被提问者采纳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㈥ 自制酱油的曲精是什么,
采用蛋白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较高的米曲霉和黑曲霉经过干燥、分离提取有效的孢子。
中文名:曲精
孢子数:孢子数可达2×10^10个/g以上
功能:改善面酱、豆酱的风味
目的:缩短发酵时间
曲精的孢子数可达2×10^10个/g以上。既能改善面酱、豆酱的风味,又能加快类的成熟速度,缩短发酵时间。
(6)韩国酱曲粉是什么材料做的扩展阅读:
酱油特点:
酱油中甜味主要来自于原料中的淀粉经曲霉淀粉酶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和麦芽糖;其次是蛋白质水解后所产生的游离氨基酸中呈甜味的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和脯氨酸等;在发酵过程中,水解生成的甘油微甜。
酱油中的有机酸有二十多种,酱油的酸度以呈弱酸性(含酸1.5%左右)时最适宜,可产生爽口的感觉,且能增加酱油的滋味。
酱油的成分中有呈苦味的物质存在,但苦昧在酱油合成中被改变了味道,苦味消失。
通常情况下,酱油需与食盐并用,应先调入酱油,待酱油确定后再调入适量的盐,即所谓“先调色,后调味”。
酱油在加热过程中有三个变化:糖分减少,酸度增加,颜色加深。因此,必须把握好用酱油调色的尺度,防止成菜的色泽过深。
㈦ 怎样做酱曲
酱具体上分两种,一种是盘酱,一种是大酱。
上面说的满族先人发明的,后来完善工艺,制作的酱就叫盘酱。为什么叫盘酱呢?
由于这种食物多在营盘中食用,所以,至今满族还把下酱称为“盘酱”。后来,由于文
化的融合,不光是满族人做盘酱,汉族人也有做盘酱的。只是由于个人喜好的口味不同
罢了,已不是早期的观念了。我家里原来就做盘酱。
具体的做法是:春节过后的正月里,或者二月初。人们精选上好的黄豆,用锅文火
炒熟。出锅晾凉后,用磨磨成粉,现在都用粉碎机粉碎了。然后用水活好了,做成一尺
来长,半尺来宽的长方体的酱块。做得不能太大,太大则容易伤热,太小则容易失水而
发不透。发不透则没有油儿。将来作出的酱,品质也不好,不好吃。
这里面做多少块还有讲究。闰年做单数,平年做双数。
做好后,先放在室内阴凉通风处晾至酱坯外面干燥(约三、五日),然后在酱坯外
裹以一层牛皮纸或报纸包好(防止蝇虫腐蚀、灰尘沾污等)。然后用绳子捆扎好。或挂
在房梁上,或在炕稍锅台的犄角找个热乎地方放在哪里,等待发酵。每块之间距约一寸,
人口多的人家,酱块多时可以分层摞起,但以细木条隔开,约一周时间将酱块调换位置
继续贮放如前。发到一定的程度,里面都长白毛了才好。
等到农历四月二十八。这时把发酵好了的酱块子洗刷干净。掰开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要在太阳下暴晒,这为了消毒杀菌。这时酱块发酵好了,里面会有油泛出。这时就是准
备要下酱了。
下酱时,酱块和盐的比例,一般都是三比一,这样咸度正好。把咸盐用开水化成盐
水,这时可以放一个包着大料和花椒粒的纱布包放在开水里,溶解出来香味儿。再把酱
缸在院子里,或园子里固定好,刷洗干净。在下午四五点钟时候,先把“酱耙”洗干净,
放到缸底,倒进酱块,然后再把融化好的咸盐水倒进缸里。
这里介绍一下“酱耙”,是用杨木或者椴木做的,一个直杆比酱缸略高一点,另一
端按上一个边长十公分的正方形木板就成了。记住,一定要做成“卯榫”的,切不可用
钉子钉的,因为铁钉子在盐里会生锈。哪为什么强调一定用杨木或者椴木做的呢,因为
这两种木料本身没有异味儿。切不可用松木做,那会有松木的怪味儿,将来酱不好吃。
下好酱后,用一块白布蒙上酱缸,用绳子绑好了。白布上要订上一个红布条。据说
是为了保护酱缸里的酱不生虫,有避邪的作用。
上面再盖上一个“酱帽子”,一般都是铁皮做的圆锥形的。下酱之后三天之内不动
酱缸。为的是让酱块里充分融进盐水,将来更容易碎。三天之后开始打耙,就是打开“酱
帽子”开始用手拿着酱耙在酱缸里按一定的方向搅动酱。这是为了,让酱块充分的溶解,
融碎。同时,也会把酱块里的杂质,发酵时长的一些白毛,漂浮在上面,好用饭勺子把
那些沫子撇出来扔掉。
㈧ 做大酱用的是什么曲种
建议使用米曲霉曲种,全制曲法:大豆和大米(或炒麦)7:3 6:4 5:5等比例制曲加盐水发酵。半制曲法:用大米或小麦制曲,大豆蒸熟后加曲加盐水发酵。
大酱又名黄酱,是以黄豆、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蒸煮、制曲、发酵等工艺酿造而成的咸鲜口味的调味品。是北方餐桌必备调味品之一。
㈨ 酱曲是什么做成的
清曲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并且,清曲酱既有增强胃肠的食品吸收能力的作用,又有分解血管内胆固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