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安庆和湖北哪个是韩国人

安庆和湖北哪个是韩国人

发布时间:2022-05-09 03:32:52

1. 中国五大戏种之一黄梅戏的起源是怎样的

黄梅戏是中国特有的地方戏曲,尽管历史不长,但凭着优美的唱腔、鲜活的人物、灵动的表演与通俗的故事情节享誉全国,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虽然黄梅戏的曲词发音是安徽省安庆等地区的方言发音,但是最初并不是在安徽省产生的,而是流行于湖北省黄梅地区流行的采茶歌,因此也称采茶戏。


但是,由于风格多样、样式丰富,既高雅又朴素,而且曲风非常适合表达情感,因而情感内涵十分丰富,易于触动人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经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黄梅戏被收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韩国人祖先来自湖北,是导致韩国地名与湖北相似的原因吗

现在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就是中国,而且从古至今,中国都创造了十分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在强大的中华帝国周边,很多国家成了我们的千年藩属,学习我们的文化和制度,甚至连人种都起源自中国。

在《史记》的记载中,曾经与古代中国对抗过几百年的游牧民族匈奴,其实祖上就是从中原迁徙过去的,“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中原人。

这些来自楚国尤其是江汉地区的移民,在选择地名的时候,几乎是将家乡的地名全部照搬,才有了现在的韩国地名。因此,从这一点来说,韩国祖先来自湖北也就是先秦时期的楚国是有很大可信度的。

到了现代,韩国的国旗是武当太极八卦,而韩语的调调也跟钟祥地区的方言很像,都不得不让人相信这种推测啊!屏幕前的你怎么看呢?

3. 黄梅戏是哪里的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壮大于安徽安庆。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

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

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

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3)安庆和湖北哪个是韩国人扩展阅读

黄梅戏鼻祖

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干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

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干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着名演员

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马兰、陈小芳、张辉、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韩再芬、周莉、李萍、汪菱花、汪静、李文、赵媛媛、孙娟、余顺、周源源、周珊等。

经典剧目

1、《梁祝》

2、《红楼梦选段:黛玉葬花》

3、《女驸马选段》

4、《天仙配》

5、《相思泪》

6、《琵琶颂》

7、《夫妻观灯》

8、《谁料黄榜中状元》

9、《赏花》

10、《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参考资料

安徽省人民政府-黄梅戏

4. 安庆是哪个省的城市

安庆是安徽省的城市。

安庆,简称“宜”,安徽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于安庆。

地名由来

安庆是东周时期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5. 我是韩国人。请帮我~

电影明星本人喜欢的推荐你几个:梁朝伟 金城武 赵薇 陈坤 成龙 李连杰 甑子丹等等,很多啦!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干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t喜、怒、哀、乐、惊、恐、悲"t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干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干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t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t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t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干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t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t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t。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着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干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t合京秦二腔"t。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t京秦不分"t(《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t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t(《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t各擅胜场"t。三庆以"t轴子"t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t曲子"t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t把子"t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t孩子"t取胜(以童伶为号召)。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梦华琐簿》说:"t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t又说:"t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t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阳人(一说安徽人),生于干隆四十五年(1780),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演正生,擅红生戏,声望极隆(见《梦华琐簿》及李登齐《常谈丛录》)。被视为着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当时曲艺唱词有"t亚赛当年米应先"t之句)。道光年间(1821-1849),汉调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渐增多,着名的有王洪贵、李六。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约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说:"t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称于时。"t楚调即汉调,也就是西皮调。可见当时北京已流行西皮调,王洪贵、李六"t善为新声"t,又推动了西皮调的革新发展。在徽、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开始不同的剧目,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后来,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罗成叫关》(源出徽调《淤泥河》)就是一个例子。声韵方面,形成"t中州韵、湖广音"t的格律,字声间杂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t十三辙"t押韵。二黄的伴奏乐器,几经反复,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废笛,而与西皮统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常。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击鼓骂曹》、《扫雪打碗》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擅变到此已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不称京剧)。另一种说法,认为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同年,丹桂茶园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着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润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冯三喜(冯子和之父)等。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嗣后,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际云(想九霄)等,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在这之前,约在咸丰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三麻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t高拨子"t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梆子艺人田际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对南派京剧的发展也有所影响。他的"t灯彩戏"t《斗牛宫》等,实为后来"t机关布景连台本戏"t的滥筋。从光绪五年(1879)起,谭鑫培六次到沪,后来梅兰芳等名演员也经常到沪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一带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即在天津活动(他和他父亲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动,后来才到北京"t下海"t。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夭津的票友。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曲阜孔府早在干隆时就有安徽艺人入府演戏。京剧的较早流布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至20世纪初,南至闽、粤,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组成的剧组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着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着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编演的《穆桂英挂帅》等。

6. 安庆是哪个省的

安徽

安庆市,简称“宜”,别称宜城,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总面积13589.99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千米。

安庆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桐城派”的故里,京剧鼻祖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人的故乡。

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庆文化。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

7. 安徽安庆跟湖北那个市接攘

安徽省安庆市与湖北省的黄冈市接壤。具体的是安庆市的岳西县,太湖县和宿松县,潜山市与湖北的黄冈市接壤。

皖鄂两省边界接壤有3个市、10个县(市)。

其中安徽省有:六安市的金寨县、霍山县,安庆市的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湖北省有:黄冈市的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

8.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哪里

湖北人怎么和韩国人一样喜欢偷文化然后说是自己的。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9. 湖北和安庆讲话是一样的口音吗

湖北地区很广,南部和东北以及鄂西北地区口音差别都很大,安庆地区也是同样道理,最北的桐城和南部的几个县区差别也很大。但是鄂东北的黄梅和公安、监利等地区和安庆地区的宿松、望江、怀宁等几个地方的口音还是很相近的,基本都是传统的黄梅腔口音。

阅读全文

与安庆和湖北哪个是韩国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