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韩国官员怎么上朝

韩国官员怎么上朝

发布时间:2022-05-10 13:33:03

⑴ 韩国“两班”到底指的是什么

简称:贵族,是古代高丽和朝鲜的贵族阶级。
"两班"一词指上朝时,君王坐北向南,以君王为中心,文官排列在东边,武官排列在西边,即"文武两班",之后,两班专指上朝会的官员延伸到两班官员的家族及家门。古代朝鲜对贵族或官员的称尊称也是"两班

⑵ 在古代,官员都几点去上朝

对于现在的上班族生活来讲,每天除了休息,吃饭,休闲,剩下的就是上班了吧?一般来说,我们上班的时间都是早上七点钟至八点钟,那么对于我国古代的官员们来讲,他们一般上朝是几点上朝呢?

而且还有的朝代规定是每个月特定的几号去上早朝,例如每月的五号,十五号,二十五号,这样的日子去上朝,其余的时间官员是不需要每天早上去上朝的,只需要在自己的官府里,或者在自己的府邸之中,进行自己应有的工作,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认真办公就可以了!

⑶ 古代官员参加早朝的流程是怎样的,什么级别的官才有资格参加

唐玄宗晚年逐渐怠政,尤其是杨贵妃进宫之后,更是沉溺于享乐。白居易《长恨歌》有诗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在封建社会,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被称为上朝。而早朝,更是一个很重要的处理国事的群臣集体性活动,尤其是想要励精图治的皇帝,都会特别重视。那么,都会有哪些官员可以参加早朝呢?

《唐六典》记载:“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意思是凡是在京的官员,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来参加早朝。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官,每天都要参加早朝。

唐朝地方官,要想参加早朝,至少要五品以上,还要等到皇帝召见或者入京述职时才有资格。五品以下,是没有机会参加早朝的。上朝的时间,大概是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唐朝是十旬休假,节假日不需要参加早朝。

可以看出,整个早朝还是很威严,规矩很多的。而早朝,也通常被看做皇帝是否勤政的风向标。勤政的皇帝,自然坚持早朝,像朱元璋时期,即便遇到恶劣天气,也很少罢朝。而清朝的康熙、雍正,除了早朝,还专门开设了午朝。

但是,也正是因为早朝比较正式,规矩较多,有些皇帝不愿意参加。像明朝嘉靖和万历皇帝,竟然二十多年不上朝。因此,被很多人批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参加早朝与否,并不是好皇帝的必要条件。

嘉靖皇帝虽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经常批阅奏章到五点多。而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继位时就想做中兴之主。经常披奏章到1点多,早朝也从未中断,但是明朝最后还是在他手上灭亡了。

文:墨羽翩翩

⑷ 1、官员上朝需不需要什么检查,上朝完毕后,办公地点在哪里

不同的朝代里面,上朝时间不一样,上朝的方式也不一样。朝代众多,拿唐朝举例。

早朝时间一般在五点到七点,离皇宫近一点的可以晚点出门,远一点的凌晨一两点就要整装待发了。唐朝人起的早,睡得更早,因为古代没有电,一般在七点就已经休息了。就算三点赶去上朝,都已经休息了八小时。

上完朝一般会比较累,所以这个时候大都回家休息,有个说法叫‘回笼觉’,据说由此而来的。有资格上朝的人,都是大官,不用再去做值班之类的小事。一般有需要处理的事务,在家也可以处理,当然不排除敬业的上完朝就去上班。

(4)韩国官员怎么上朝扩展阅读:

每个朝代都有这个朝代的特点,但是一般都是前紧后松。在朝代的前期,所有人都是干劲十足,恨不得一天24小时开会。所以一般这个时期,除了遇到重大的丧葬、节日之外,每天都要有早朝。到了后期,就比较松散了,有的是三六九早朝,有的干脆几十年不上朝,无怪乎国家走向灭亡。

到了朝代的后期,朝廷官员虽然不用每天都要上朝,但是每天早起是必须的。因为即使不上朝,每天也要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去上班,处理政务。一些重要的衙门,全部都是设在皇城里面的。

⑸ 古代官员是怎样上朝的

古代官员是怎样上朝的?

从影视剧和小说中看,中国古代官员的上朝方式似乎千篇一律,他们都是在宫殿中面见皇帝,一如现代的上班族到会议室参加公司会议。那么,古代官员上朝真的是这样吗?

朝会的起源

宋朝话本和元朝戏曲兴起后,西汉式的朝会仪式得到了广泛传播。明清小说兴起后,西汉式的朝会仪式更是广为人知,以至于现代的影视剧作品也普遍采用了这种形式。

影视剧中普遍采用西汉式的朝会仪式不能说全错,也不能全对。之所以这样说,还要从大朝和常朝说起。

⑹ 什么品级的官员可以上朝古代官员上朝都站什么位置

每个朝代的规定是不太一样的,唐朝时期是五品以上官员每天都要上朝,九品以上的一个月只需要上两次,明朝时期只要在京的都要上朝,至于站位,一般都是文官武官分开站,按照自己官位等级排列,在清朝时期有很多的王爷,一般他们都是排在最前面的,之后百官才开始排列。在古代上朝面圣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的,在首都附近的官员还好一点,那些距离太远的官员想要去面圣,那真的是得翻山越岭的,特别危险跟麻烦。

虽然参加上朝的官位有一定的严格要求,但是并不是所有能够去参加早朝的官员都能够在大殿上向皇帝汇报工作的,有的官员只能在下面默默的站着,听着。

⑺ 韩国的官职都有什么

现代还是古代?
古代如下:
朝鲜王朝的官职仿照中国分为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官服也是仿照明朝式样制作的。在剧中穿红袍可以与国王在殿中议事的那些官员就是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可见正三品堂上和堂下是职位高下的分水岭。
在国王之下,有最高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长官为“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
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 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
在《大长今》中出现的从属于六曹的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服务于宫中王室的专属医疗单位)、内侍府(掌宫廷内膳食、传令、守门、打扫等事)、内赡寺(掌管宫中各殿以及朝中二品以上大臣食物、酒饮及油等物)、司饔院(掌管御膳以及宫廷内三餐之事)、内需司(掌宫廷内用的米布、杂物和奴婢宫人等事)等,其他机构还有典医监(负责训练医官)、活人署(负责救治都城病人)、义盈库(掌管油、蜜、黄腊、素物、胡椒等事)、司圃署(掌管园圃、蔬菜等事)等。
教育科举制度
《大长今》里的男主角闵政浩出身士大夫家庭,精明干练、学识渊博,才16岁便通过司马试。他是文科及第的书生出身,却有高强的武功,被选为内禁卫从事官。闵政浩对长今的聪明好学非常钦佩,更被她的坚毅与学识所倾倒,在帮助她的过程中渐渐情根深种。政浩多次因为长今而陷入险境,后成为内医院副提调。他独排众议支持长今当中宗主治医师时,受朝中官员弹劾,被迫流放异地。这位近乎完美的闵大人不仅赢得了长今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是长今竞争对手今英的梦中情人。剧情讲到长今刚入宫时,每晚都会被骄横的令路赶出寝室,无处休息。长今无奈,只好利用这个时间在宫中偷偷蹓跶,想要到退膳间去寻找母亲留藏的遗物。一天,正好碰到今英在偷偷地对着一间殿宇行大礼。今英满怀崇拜之情地对长今介绍她所喜欢的这位大哥哥(即闵政浩)刚刚通过了司马试,国王正在召见他。想必大部分电视观众会同小长今一样,对今英提到的司马试懵懵懂懂,所知不多。
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小科(司马试)、大科(文科)、武科、杂科四种。大科为高级文官考试,最受重视,只有“两班”子弟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合格者发给“红牌”证书。小科又分为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的生员科和以诗赋、表策等为考核内容的进士科。武科为高级武官考试,合格者发给“红牌”证书。杂科为技术官考试,分为译科(主考汉语、蒙古语、女真语、倭语)、医科(主考医学)、阴阳科(主考天文、地理、命理学)、律科(主考律学)。其中医科考试在典医监进行。两班的庶子或中人,在技术馆中学习技术,等熟练之后便可以参加杂科考试。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创立的一种以考试成绩优劣为主要标准,面向社会公开竞争的选官制度。它起始于隋,兴于唐,鼎盛于宋,延续于明、清,至1905年废止,前后实行1000余年,被誉“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高丽太祖在建国之初,即确立“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遵其制”的基本国策。高丽“文物之盛,拟诸中华”,其目的就是学习借鉴当时中国先进的儒家文明以发展其本国的民族文化。958年,高丽实施科举制,而其考试内容就是儒家经典,主要以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考试内容。

从此,科举制成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此后的朝鲜王朝也实行科举制,直至1894年朝鲜王朝实行“甲午更张”废除科举制为止,实行了长达千年之久

宫女制度
小长今在一次给客人送酒的途中,被正在策划宫廷政变的朝中大臣相中,让她给晋城大君送酒,并传递信息。长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趁机表达了想入宫当宫女的心愿。中宗即位后,宫中派人到姜德久家接小长今入宫。听到消息的姜德久夫妇反应激烈,极力劝阻。这一方面是因为担心缺少了小长今这个得力的帮手,他们会有诸多不便,但更多的则是出于对小长今命运的担忧。长今入宫后先是成为御膳房宫女,后遭诬陷,被流放到济州岛。不甘沉沦的长今学了一身精湛的医术,又以医女的身份重新入宫。可以说在长今故事中,她的主要身份就是宫女和医女。围绕在长今身边,与她发生关联,产生恩怨纠葛的主要人物也都是宫女和医女。
宫女即“宫中女官”的简称,指的是在宫中担任官职的女人。朝鲜王朝王宫中的大殿、大妃殿、中殿、东殿等,内设不同部门,如御膳厨房、退膳间、饼果房等,宫女们就在这些部门当差。此外,国王、王妃、王子和公主的日常起居饮食也都由宫女负责,宫女的需求量很大。王宫每年从民间招收女孩入宫,中人、白丁的女儿都可以报名。这些女孩入宫以后从小宫女做起,以后可以晋升为内人、上赞内人、尚宫、最高尚宫、提调尚宫等。女孩入宫当小宫女的年龄,由四五岁至十多岁不等。宫女要接受很长时间的训练,要熟悉宫廷礼仪,以备长大以后派往大殿,担任国王身边的“至密尚宫”。每个入宫的孩子会由一个内人或尚宫管教,尚宫担任老师兼母亲的角色,大家在同一个房间生活。小宫女在宫内学习礼仪以及技术,大约8至10年后可参加考试,合格后正式成为九品官阶的内人。宫女通过内人考试即意味着正式成为国王的女人,一生不能婚嫁。内人再经过数十年的磨练后,可以参加尚宫考试。通过考试获赐碟纸与发盘,取得正五品官阶。以后,可以升任更高官阶的最高尚宫、提调尚宫。王宫内所有妃嫔及宫女,均属内命妇,内命妇之首是王妃。作为宫女,要离开王宫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再有就是服侍的主子病逝,守丧3年后才可离开宫廷。宫女离开王宫以后仍不能婚嫁。
朝鲜王朝内命妇的品阶:
正一品:嫔 从一品:贵人
正二品:昭仪 从二品:淑仪
正三品:昭容 从三品:淑容正四品:昭媛 从四品:淑媛
正四品:昭媛 从四品:淑媛
正五品:尚宫 尚仪 从五品:尚服 尚食
正六品:尚寝 尚功 从六品:尚正 尚记
正七品:典宾 典衣 典膳 从七品:典设 典制 典言
正八品:典赞 典饰 典药 从八品:典灯 典彩 典正
正九品:奏宫 奏商 奏角 从九品:奏变徵 奏徵 奏羽 奏变宫
朝鲜王朝尚宫品阶:
一品提调尚宫(以大殿的最大)、大妃殿指定尚宫(大妃指定)
二品东宫(世子)殿提调尚宫
三品副提调尚宫
四品最高尚宫
五品正殿尚宫(包含至密、烧厨房等)
六品东殿尚宫(包含至密、烧厨房等)
七品偏殿尚宫(包含至密、烧厨房等)
八品训育与监察尚宫(未能直接侍奉上殿或偏殿,品阶较低)
九品上赞内人
正殿、偏殿的尚宫除了有特别指定的之外,其余均交由提调尚宫分派,东宫殿则由东宫殿提调尚宫分派。另外,生前有特殊贡献或功绩的尚宫,可由国王下旨,封为正四品尚宫。
医女制度
医女制度是1406年(太宗六年)建立的。因为男女有别的观念越来越严格,内宫女眷忌讳被男性医官诊治,即使病入膏肓也不就医。为方便内宫女眷及其他女性的就医需要,培养医女就成为必须。医女属一种看护性的工作,一般中人都不情愿让自己的女儿去做这些事。该制度创立之初,便由官厅指定由贱民身份的婢女充任。当时选择汉阳官衙的女性官婢在惠民署学习。在地方也挑选10到15岁左右的官婢前往惠民署接受教育,学成后从事医疗工作。这样,地方上的妇女在生病时也能得到救治。在世祖时代,还设立奖惩法,规定医女每月必须阅读的书籍,并进行严格的考核,成绩优秀者由政府提供俸禄,不合格的则在官署中做杂役,到医术稍有进步才能恢复医女身份。成宗时,将医女分为内医、看病医及初学医三个等级。
燕山君时,医女制度逐渐变质,医女被迫参加宴饮等娱乐活动,身份等同妓女。中宗即位后,着手革除弊政。他明文禁止召唤医女参加达官贵人的宴会,但并没有彻底消除这种陋规。在电视剧《大长今》中就有长今因拒绝出席宴饮活动而受到老师报复的情节。
医女接受教育时,需先修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道家经典及其他诸子经典,学好经典后,才学习看病、助产、把脉、针灸等医术及研读医书。在剧中有这样的情节,医女阿烈在陪护连生时朗读的是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长今在医女考试的时候能流利地背诵《孟子见梁惠王》。韩医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医理上,韩医除了阴阳五行思想外,对道家的有无辨证、《周易》的象数辨证、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综合引申为医学哲学,分析病理,辨症施治。熟读、背诵儒家及先秦诸子经典,是韩医医德、道行和医术的体现。医者儒学修养与朝鲜王朝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根本的国策有直接关系。
社会等级
朝鲜王朝时期的社会等级观念很重。两班阶层族世代承袭贵族身份,不用向国家纳税,不用当兵打仗。所谓“两班”,是指经过文、武两科考试而进士及第的文官武将,其中文官比武将地位高,朝中的重要官职大多由文官担任。两班之下的阶层,称为中人,主要担任技术官职,例如医官、译官等。比中人低一等,比贱民高一等的是民人、良人、军丁、保人等。地位最低的阶层称为贱民,奴婢、优倡、白丁、僧尼等为贱民。奴婢分为公贱和私贱。公贱属于官府,分私奴婢、官奴婢等。官奴婢可通过训练成为医女。此外,在朝鲜王朝时期还有“茶母”,她们负责搜查女犯。当时,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士大夫不能娶平民或奴婢为妻,只能纳她们为妾。她们所生的子女,依然保持平民或奴婢身份。同样,士大夫的女儿也不会与平民或奴婢通婚。
这些社会底层人物不仅在经济上遭受盘剥,政治上没有地位,就是在受教育上也被限制。幼年长今聪明可爱,求知欲强,常常瞒着母亲跑到学堂去偷听上课。母亲对长今的这一行为非常生气,甚至用木棍将她的小腿抽得条条血痕。只有了解了这些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处境,才能真正理解母亲阻止长今认字读书的苦衷。在母亲看来,天资聪颖却又身处下层,也许无知才是自保的最佳良方。

⑻ 朝廷上官员们的站位有讲究么

以左为尊.
《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着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
(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简介
远古尧时期
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
御使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正四品
郎将——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从五品下
中书令——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议政官之一

⑼ 古代的官员去上早朝时,都经过了哪些流程

我国古代对于早朝十分的有考究,虽然如今都没有了早朝,但是不得不承认早朝之中的流程也让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毕竟我国古代的历史十分神秘且有趣,所以至今都有很多人,想要去探索。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能够参加早朝,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等级,才能够让自己进入到早朝之中,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制度,让很多人都以能够参加早朝而感到荣幸。

我国古代的早朝制度十分严格,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于早朝的制度都会有所了解,但是并没有十分了解透彻,也正是因为早朝制度繁琐,且繁杂让很多人在了解的过程中不免会有所烦躁。一直以来,我国的严明制度都受到了很多其他国家的赞叹,毕竟也只有这样严格的制度,才能够让一个国家有所稳固。

与韩国官员怎么上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