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明灭亡后,韩国用明朝年号几百年,说明韩国在历史上是认同明朝的。为何韩剧要丑化中国的明朝
因为自古以来,韩国文化都被包含在中华文化圈中,处于依附地位;而今韩国政治经济迅速发展,促使文化民族主义生长,演变成影视剧中虚造意淫出来的“韩强华弱”、“华人称臣”等情节。
佘宗明分析了韩剧“鄙华”情结的成因,“越是矮子,就越想穿高跟鞋与高个子比肩”。他认为,自古以来,韩国文化都被包含在中华文化圈中,处于依附地位;而今韩国政治经济迅速发展,促使文化民族主义生长,演变成影视剧中虚造意淫出来的“韩强华弱”、“华人称臣”等情节。
韩国方面也曾作出自我检讨。韩国媒体曾报道了中国驻韩大使馆新闻官陈俊杰对《该隐与亚伯》的批评,“难道编剧们不经考证就写作品吗?简直难以置信!”
《朝鲜日报》也发表评论:“不经考证的韩剧只能助长反韩情绪”,“现在到了进一步加强韩国人对中国了解的时候了”。
早在几年前,韩剧中涉及中国戏份的,多为展现中国的贫穷和破败。其中最惹众怒的,当属五年前一部《该隐与亚伯》。该剧是韩星苏志燮重返荧屏的首部作品,在中国取景拍摄,备受中国剧迷关注。
然而,该剧开播后却令人失望:剧中韩国场景光鲜明亮,画面一转到中国上海,色调立马变得灰暗,仿佛从现代韩国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
没有宽阔的街道,没有高楼大厦;机场工作人员收受贿赂,的士司机漫天要价,小偷遍地都是,黑社会当街开枪、绑架人质;而中国监狱更被刻画成古罗马竞技场,犯人受尽迫害……
将中国描述得落后不堪的,还有《天空之城》和《花样男子》。在前者登场的中国人,不是毒贩,就是走私犯;不是造假犯,就是杀人犯;而在后者里,中国人多是黑社会和小混混,他们欺负女主角,遇到韩版F4后被打得满地找牙,听到韩国黑社会的名号后更是吓得跪地求饶。
韩剧还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明成皇后》中将清朝和袁世凯说成干涉朝鲜内政的“侵略者”;
《大长今》中说针灸是朝鲜人发明的;《薯童谣》中不仅大肆丑化隋朝派遣的使臣,还自称造纸和纺织技术比隋朝发达;
《大祚荣》中把唐太宗李世民丑化为愚蠢无能的侵略者,侵略高句丽时遭到惨败,不仅败退到长城脚下,更是被刺瞎一只眼睛,成了“独眼龙”。
② 万历出兵韩国人怎么看
万历年间中国出兵援朝抗倭,更使朝鲜人刻骨铭心,感激不已。
③ 韩国的万年历和中国的万年历有些不同,为什么高手进来帮忙
韩国比中国快1个小时。。。
这种时间差累积的吧
不过万年历几乎不分国界
我个人觉得是你找的其中一个万年历写错了
④ 万历崇祯为什么让韩国人尊敬爱戴
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虽说朝鲜投降了清朝,但是在纪年上、皇统上都还是沿袭明朝的制度,直至朝鲜国灭。
因为朝鲜国很尊敬明朝,历史上曾经日本渡海攻打朝鲜,明朝万历皇帝派大军抵抗,和朝鲜军合力把日本军打败了。那时着名的明朝老将邓子龙和朝鲜明将李舜臣。
朝鲜作为明朝的属国学到了明朝很多的制度和文化,以及帮助。
⑤ 韩国如何看待万历援朝战争
对于这段历史,韩国的学界还是很尊重的。我们在学《湖南地方史》时(这里的湖南不是咱们中国的湖南省,而是韩国的整个全罗道统称为‘湖南'),我们教授专门拿出了8课时来讲“壬辰倭乱”(即万历援朝),他们一直都很强调是由于中国大明朝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并且日本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朝鲜半岛为翘板来侵略明朝(在丰臣秀吉给朝鲜国王宣祖李昖的战书信中有很明确的记载),而正是因为这场耗时近十年的战争让明朝国力大大损耗,才使得清军有入主中原的机会。对于几位牺牲在韩国的明朝将领比如,邓子龙等都设有纪念馆。本国的功臣将领李舜臣跟是被韩国人奉为神一样。可见他们对于这段历史的重视。
⑥ 被洪水冲出的汉文石碑上写了什么,韩国人看了是什么反应
二,再说后金内部环境。
由于后金实行的是”三大贝勒按月轮值坐政”的奴隶社会制度,导致皇太极权力分散,掣肘颇多。这汗位说白了,也就是股份多点的股东,完全与中央集权制皇帝的唯我独尊,不可同日而语。
权力的分散,不仅意味着汗王没有太多的主控话事权。而且,这话事权,什么时候说没了,也可能就真会没了。
权力,男人的春药,女人的依靠。贝勒们对汗位的虎视眈眈,汗位遂成众矢之的。
此时,基于内权未固、外援无着的状况,后金却选择鲁莽地突袭朝鲜。皇太极的初次试水,水平确实也不咋嘀。
皇太极虽然出错了招,运气却是好极了。
三,丁卯之役及战后地缘政治的影响。
朝鲜无力,不足为虑。但天启一走,崇祯继位,忙于治内,也无暇北顾。辽东前线,前期王化贞的应对无措,后期袁崇焕的偏于固守辽边,加上毛化龙的掩败为功。种种因素,让大明变得危机四伏。
如此一来,命运女神把从皇太极处,拿走的运气,又重新放回到皇太极的甲胄之中。
局势开始峰回路转、一马平川了。1627年,皇太极命阿敏、济尔哈郎、阿济格、杜度、岳托等贝勒统兵3万袭朝。
战争之胜败,实际上不是在比谁的高招出得多,而在比谁的昏招出得少。
显然,皇太极出错少了点,侥幸在战术上取胜。最终得以与朝鲜立坛盟誓(史称江都之盟),结金兰之交,订立《江都和约》。
逼朝鲜与大明绝交,从此岁贡后金(此战前,是女真向大明、朝鲜岁币进贡)。并要求朝鲜废除大明“天启年号”,改用皇太极的“天聪”年号。
谈判良久,朝鲜政府就是死活不肯废弃大明年号,最后,双方妥协,朝鲜不用任何年号,只用天干纪年。
此战,大明史称“丁卯之役”,朝鲜史称“丁卯胡乱”。
⑦ 韩国人自称:我们5000年前已经建国。国人怎么回应
韩国处于和平的角落,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文化结缘。各种蹲文化现象表明,韩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需要不断掠夺文化来填充韩国文化。甚至韩国人也觉得有必要为他们5000年文明的称号而战。
不认为这是取笑他们,有韩国人真的这么想,和不少,特别是在废除汉字,这个论点在韩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傲慢,所有这些都是与中国古代的传说,一些碎片的关注是一个传奇。
然而,中国关于朝鲜半岛佛教的记载可追溯到372年,所以这个神话不可能在4世纪之前出现。而且,故事中的民间传说产生的时间较晚,与所谓的年代并不相符。此外,《三国遗》属于私人着作,完全是无史料者编造的。汉学时期,朝鲜国王安定甫在《东师刚牧》一书中也认为谭军的说法是“荒谬而无可争辩的”。
现代通货膨胀与疯狂
近代以来,尤其是在韩国,韩国的“亲日分子”(一度),导致美国经济起飞后的大腿。
⑧ 韩国为什么喜欢明朝
因为朝贡体系和共同信仰的儒家文化。
⑨ 韩国人怎么看待万历朝鲜战争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毕竟一百个人,一百种角度和想法。和韩国教科书以及教师引导有关的
⑩ 韩国明朝遗民至今仍然坚持每年祭拜崇祯皇帝,你怎么看
韩国(当然在历史上并不叫韩国,更多的时候是叫高丽和朝鲜)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当时的朝鲜半岛的内外政策的决定权都在中国手里面,甚至连朝鲜国王的册封都要经过中国皇帝的确认。因此,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如今的韩国在很多习俗与礼制上面都与中国非常像,特别是与中国明朝时期特别像。
从韩国人至今仍然纪念崇祯皇帝可以看出,“小中华”意识一直存留在韩国人的心目中,虽然朝鲜在清朝初年迫于形势,选择了臣服于清朝,但是朝鲜君臣实际上根本就瞧不起满清,认为他们自己才是中华正统文化和政教制度的延续者,虽然到了清朝中期,朝鲜人对于清王朝的印象已经大大改观,但是小中华的意识一直留在韩国人的脑海中。
实际上,除了韩国人之外,日本、越南都曾经出现过“小中华意识”,纪念崇祯皇帝只是一种态度的宣示,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