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战国时期韩国国都
韩自三家分晋后定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后韩于公元前375年灭郑后,迁都至郑故都新郑,直至公元前230年韩被秦所灭为止。
㈡ 当年战国七雄的首都,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从奴隶制向封建过渡的巨大变革,奴隶制时期的井田制,到了战国时期彻底崩溃。春秋战国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虽然诸侯纷争,但是培养出来一大批知识分子。
战国时期,对后世的存在有着巨大的影响。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抨击批评对方,以确立自己的学说。那么,战国七雄的首都,现在是什么样子了?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楚国——郢都
楚国的国都为郢都,曾一度成为盘踞长江以南的诸侯国,在灭了越国以后,国土面积就非常大了。由于历史的原因,楚国的国都曾几经迁徙,先后迁徙到丹阳、U都、鄢都、陈都、巨阳、寿春。
楚国人都深厚的恋土情结,于是将郧字的贝改成王代指国都,此后迁都之地均成为郢。今天的郢都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的纪南城,面积不过16平方公里,属于文化保护单位,已经不能算一座城市了。
总结:曾经繁华的战国七雄的首都,有的比之前还要繁华,有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已经变得落魄,正所谓: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㈢ 战国时期韩国首都在哪!
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平阳,古代地名,一说古帝尧所都,今山西临汾市,春秋晋羊舌氏邑,另一说春秋鲁邑,在山东新泰县西北。
新郑市是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新郑位于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南部,为河南省18个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之一, 1994年5月16日撤“新郑县”建市。全市总面积8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9个镇、3个乡。总人口60万人。
一、起源
曲沃桓叔庶子韩万,因协助曲沃武公的曲沃克晋,被武公封于韩地(韩原,山西稷山,其东邻襄汾西邻河津。襄汾为陶寺遗址所在),繁衍氏族,在晋成为门阀名卿,韩献子韩厥在“下宫之难”后帮助赵武复兴赵氏。
传至韩康子,韩康子与魏桓子奉执政正卿智伯之命,讨伐赵襄子。最后韩、魏倒戈,与赵国合作,三家灭智,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从此韩、赵、魏三卿世族独霸。然后三卿再将晋的领地瓜分,经过三晋伐齐之战后,在周天子的同意下,成为三个诸侯国,是为三家分晋,故中国历史将韩、魏、赵合称为三晋。
二、强盛
韩国地居中原,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着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釐侯在位之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宰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
三、衰微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成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
末期的韩国成了秦国和山东六国中其它国家争霸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2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降于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的困境。前230年,韩国军队屡战屡败,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3)战国时期韩国国都叫什么扩展阅读:
大事年表
前403年:周命晋大夫韩虔、魏斯、赵籍为诸侯。
前400年:韩联同魏赵伐楚,至桑丘。郑围韩阳翟。
前394年:韩救鲁于齐。
前391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前385年: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前380年:齐伐燕,取桑丘。韩联同魏、赵伐齐,至桑丘。
前378年:韩联同魏、赵伐齐,至灵丘。
前376年:韩联同魏、赵三家废晋静公,分其地。
前375年:韩灭郑,徒都新郑。
前366年:秦败韩师、魏师于洛阳。
前362年: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前358年:秦败韩师于西山。
前353年: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
前341年:韩被魏伐。齐救韩,马陵之战。
前337年:韩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韩,拔宜阳。
前333年:合从。
前323年:韩、燕皆称王。
前318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317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麿、申差于观泽。
前316年:侵秦,败北。
前314年:被秦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前312年:秦、韩、魏南袭楚,至邓。
前308年-307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前306年:秦以武遂复归之韩。楚王与齐、韩合从。
前303年:秦复取韩武遂。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国引兵去。
前301年:秦会韩、魏、齐兵伐楚,败楚。
前296年: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
前293年:韩、魏伐秦。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韩,拔宛。
前290年: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前286年:秦败韩师于夏山。
前284年:乐毅领燕、秦、魏、韩、赵联合伐齐。
前275年: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
前273年:魏赵联合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秦王欲令韩、魏与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齐赵联合伐韩,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前262年: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韩献上党与赵。
前256年:秦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前254年:韩王入朝于秦。
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成为秦国的三川郡。
前246年:韩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
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
前233年:韩王向秦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聘秦。
前231年:韩向秦献南阳地。
前230年: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韩亡。
楚汉争霸时期,韩国曾复国,后被灭。
㈣ 战国时韩国都城在当时叫什么
韩国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后千郑(今河南新郑)。
㈤ 战国七雄的都城,分别是现在哪些地方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段时期了,在这期间,战国七雄相互之间的各种战争,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家常便饭了,虽然说战国不止有七个国家,但是也只有这战国七雄更为出名了。而既然是七个国家,自然就有七个首都,那么,战国七雄的首都分别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这些地方经过两千多年的变化,现如今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6.赵国邯郸。邯郸最为厉害的点在于,数千年的历史以来,它始终保持着文化的沿袭和传承,也未曾被战乱所隔断,西汉时期,邯郸城有着“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的美誉,除了国都长安外,邯郸和洛阳、临淄、成都、宛共称为五大都会。当年赵国的首都邯郸,曾经也是五大都市之一。即使是在宋朝,大名府仍然是威名赫赫。现在邯郸是河北省南部的地级市,在风土人情上更接近河南。
7.秦国咸阳。秦都咸阳同样也是举国闻名的大城市,位于山西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它作为秦汉文化的发源地,是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很多人认为咸阳就是西安,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咸阳是咸阳,西安是西安。两个城市虽然相邻,但咸阳也是一个地级市,和西安当真不是一回事。
㈥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国都在哪
1、齐国国都在临淄(今山东淄博)。
齐(前11世纪—前221年)
本为姜姓,吕氏。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田氏。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覆灭。
2、楚国国都比较多,分别在丹阳、郢、鄀、鄢、陈、矩阳、寿春。
楚国(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建立楚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杀死楚怀王熊心。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自杀,刘邦建立汉朝。
3、燕国国都在蓟(今北京市房山)。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前228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辽东。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4、韩国国都一开始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到了新郑。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韩国以其着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
5、赵国国都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附近)。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
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
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为赵之别都,赵国在邯郸、邢台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
6、魏国国都一开始在安邑,后来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国(前11世纪-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首任国君失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
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这就有点像商鞅一样以封地为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7、秦国国都在咸阳(今陕西咸阳市西)。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和蜀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㈦ 秦始皇统一六国最早灭的是韩国韩国指的是现在的那里
韩国指的是现在的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韩国的兴衰过程
1、兴起
曲沃桓叔庶子韩万,因协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晋,被武公封于韩地,繁衍氏族,在韩献子在位时成为晋的门阀名卿,传至韩康子。
前455年~前453年,韩康子与魏桓子奉智伯之命,在晋阳之战中,讨伐赵襄子。最后韩、魏倒戈,与赵合灭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从此韩、赵、魏三卿世族独霸晋政。三卿再将晋的领地瓜分,前403年,周天子正承认晋三卿为诸侯,韩国正式立国。是为三家分晋。
2、强盛
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并迁都新郑。但由于七国间韩地处诸国包围之中,发展空间小;国土面积又最小。故屡遭其他六国攻伐。至韩昭侯在位时,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使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诸侯无侵者。
3、衰微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在昭侯时的短暂强盛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屡遭列强欺凌。
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韩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
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在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㈧ 战国时期各国国都
1、东周国:都城为巩,即现在河南巩县。
2、西周国:都城为洛阳,即现在河南洛阳。
3、蜀国:都城为蜀,即现在四川省成都市。
4、巴国:都城为巴,即现在重庆市。
5、中山国:都城中山,即现在河北省正定。
6、宋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7、卫国:初都濮阳,即现在河南省濮阳县。
8、邹国:都城先是位于今山东都城市,后迁都于峄。
10、小邾国:都城倪,即现在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
11、赵国:邯郸,即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
12、、齐国:临淄,即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原齐国都城即位于现在的淄博市郊区。
13、秦国:咸阳,即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原秦国的咸阳位于西安市郊区。
14、燕国:西周至春秋初期都城在易,今河北易县;后来灭蓟,迁都到蓟国故都。
15、魏国:原都安邑,位于现在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即现在河南开封。
16、韩国:战国初期都阳翟,即现在河南禹州市;后灭郑国,迁都于原郑国都城。
17、越国:都城先后有好几个。琅琊:即现在山东省即墨市;会稽:即现在浙江绍兴。
18、楚国:郢,古代楚国都城迁了好多次,但都叫郢。相当于现在湖北省的江陵、枝江等地方。战国时期,秦国占领郢,楚国迁都宛,即现在河南南阳;之后迁都寿春,即现在的安徽寿县 。
(8)战国时期韩国国都叫什么扩展阅读:
战国中部经济中心是大梁,当时位于中原核心,水路发达,经过魏国几十年的经营,人口最多时达到近40万人。是当时文明的商业大都会。
战国东方经济中心是临淄。这个城市历经齐国几百年的发展,在当时是大周最负盛名的教育中心。可以说是高校云集,大师云集。
战国的西方经济中心是咸阳,作为秦国的首都,当时秦国商业并不是很发达,所以并不是特别繁华,但是是一座很威严的城市。
战国北方城市经济中心是邯郸,为赵国的首都,但是从商业地位来说还比不上洛阳、定陶甚至楚国的寿春,人口最多时在20万左右。
㈨ 战国时的韩国都城
公元前403年,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
(9)战国时期韩国国都叫什么扩展阅读:
1、阳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为史记记载中夏启的都城。据传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
禹州之地,属暖温带气候,温和宜人。其地形有山区、丘陵、平原,且各占三分之一。更有颍水穿境而过,颍水之大小支流遍布全境,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使禹州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尤以此地曾为夏禹之故都,有钧台古迹之遗存而着闻,故后来又改称钧州、禹州。
2、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 。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 ,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 ,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
西周灭殷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管城区)建立管国,当时周朝在郑州地区的封国,除管国外,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密国等。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洛阳,是为东周。
但此时周天子己名存实亡,代之是诸侯兴起、互相争霸兼并的局面,而新郑则在“‘乱世”之际,作为一个重要都邑而兴起,并开始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
春秋初年,郑国向东迁都于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国势强盛,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将国都自阳翟迁至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多年。
㈩ 韩国的首都到底是新郑吗
战国时期韩国首都是新郑。
参考《大秦帝国》
“韩国都城新郑座落在洧水北岸。城池不大,历史却是悠久得很。相传这里曾经是黄帝的都城,留下了一个有熊氏城墟。周宣王时封了他的弟弟姬友做诸侯,国号“郑”,封地在华山以东,史称郑桓公。这郑桓公眼光颇为远大,在周幽王时见西周国运大衰,便将封地中心城池迁徙到华山以东近千里之外的颖水洧水之间,远远躲开了灾难即将来临的镐京。到了第二代,郑武公率领臣民,将黄帝废墟一带的荒芜土地全部开垦出来,并在黄帝废墟上建立了一座大城,定名为新郑。从此,小小郑国日益强大。到了郑庄公时,郑国竟是称霸一时,天下呼之为“小霸”。谁想自郑庄公之后,郑国便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战国初期,郑国第四百二十一年的春天,也就是公元前三百七十五年,终于被新诸侯韩国消灭。韩国原都城在黄河西岸的韩原,灭郑后便将韩国都城南迁新郑,远远离开咄咄逼人的魏国安邑。到韩昭侯时期,韩国已经南迁新郑二十余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