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郑成功的历史事件
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2、民族政策。郑成功率部进入台湾后,严以治军,下令不许骚扰高山民族,不许侵占高山民族的耕地。还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区设乡塾,送子女入学者可减免赋税和徭役。
3、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台湾。
4、郑成功利用台湾四面环海,对外贸易方便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在厦门时,他就经常派遣商船到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到了台湾后,清朝实行“海禁”,不许大陆商船下海,郑成功更独占了海上贸易,他继续和日本、暹罗、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通商,把台湾的土特产,如鹿皮、鹿脯、樟脑、硫磺、蔗糖等外销国外,换回所需要的刀剑、盔甲和生活日用品。
5、1662年(康熙元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四月遣使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罗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到时可里应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郑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疟疾,不久病逝。
后来,郑经也于1670年(康熙九年)和1671年(康熙十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因为三藩之乱郑经率军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没出兵菲律宾。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B. 郑经婚外情,为何让中国丢了将菲律宾纳入版图的机会
一场因为婚外情而引发的祸事,不仅让当事人差点丢了性命,更让国家丢失了一个将菲律宾纳入版图的机会,这堪称史上代价最高的婚外情。
收复台湾,意气风发
明朝时期,台湾被荷兰殖民者掠夺掌控,就已经脱离了中国大陆的管辖。于是郑成功作为爱国将领就被皇上赋予了收复台湾失地的任务。
郑成功拥有着卓越的战斗指挥能力与作战的经验,一路上郑成功带领着士兵横渡海峡、巧渡鹿耳门,追着穷寇到了赤嵌城。
最后迫于郑成功的步步紧逼,荷兰宣布投降,台湾自此回归中国内陆,西方殖民者也落得个抱头鼠窜的下场。郑成功也因此扬名于天下,意气风发的准备进攻菲律宾。
可天意弄人,就在郑成功准备好了粮草与兵马想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偏偏天意弄人,一场出乎意料的婚外情打破了这个将军原有的平静。
有缘无份,冥冥注定
细细想来,历史总是那么奇妙,一次次阴差阳错,看似可惜的背后也常常隐藏着偶然中的必然,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无形中也预示着接下来的剧情走向。
郑经的风流倜傥,郑成功的恪守礼义,以及郑氏集团对明代的深厚感情及效忠,都在暗地里预示着可能到来的一场坏结果。
郑成功因为郑经的婚外情而与吕宋无缘,郑经又因为''三藩之乱''而无缘与吕宋,后期郑氏集团的衰落,内部的明争暗斗,这也让攻打吕宋再无条件。
看似一个个微妙可笑的事件,却阴差阳错地推动着整个国家历史车轮的发展,郑经的婚外情也经常为世人调侃为世上最贵的婚外情。
C. 明末清初郑家困守孤岛台湾,为何没有选择向菲律宾扩张
其实郑成功和他的部队在攻占台湾之前,就已经非常的孱弱了,当时满清王朝在中原的统治越发稳固,各种各样的反清势力也都沉寂了下来。而郑成功,此时也经历了转折性的失败,那就是在南京战役中元气大伤,输给了满清军队。经此一役,郑成功的势力范围被压缩到金门和厦门这两处地方,生存空间已经极为狭窄。
所以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不久之后,就制定了攻占菲律宾的计划,可是呢,还没有来得及将计划实施,郑成功就猝然离世了,因此攻占菲律宾吕宋岛的计划,也就随着郑成功的离世而搁置。
D. 南洋华商的主心骨郑成功,真的曾致书菲律宾总督朝贡吗
郑成功是我国着名的民族英雄,从他与荷兰殖民者的几次交手过程中,可以看出郑成功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1662年春,郑成功接受了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的投降,彻底将荷兰殖民者赶出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消息在南洋华商中传开后,增强了华侨的信心。
假如郑成功如果不是死得那么早,他占领台湾后,发展得能再顺利一点,以他的雄才大略,可能真的会出兵菲律宾,打败并驱逐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将势力范围进一步扩散到南洋诸岛,建起一个广阔的华人海洋帝国。可惜,不论是满清政府还是郑成功的后人,都不及郑成功对海洋岛屿的雄心壮志。清政府收回台湾后,所有精力都只是龟缩在内陆地区,只知道关注内陆地区的任何风吹草动,而把南洋的华人视为化外之民,彻底丧失了发展近现代科技及近现代海军的机会。
E. 关于郑成功的小故事
潮州之役
清军入关之际,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队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军阀;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
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清军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已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随李成栋反清,但曾袭击施琅、郑鸿逵等部,也曾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军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之为难,与郑成功素有嫌隙。
165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击之;郝部不敌,退守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清军再次攻入广东;郝尚久背腹受敌,负气降清,引清军入潮州城以抗郑军。郑军围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气低落,又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5)郑成功为什么出兵菲律宾扩展阅读: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F. 郑氏集团曾想驱走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
是的。
郑成功父子的确是前后三次欲对菲律宾出兵,但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成行。至于原因,主要是为了讨伐西班牙殖民者。
明朝晚期,西班牙殖民者来到菲律宾。起初,他们对当地的华人采取拉拢政策,因为当地的经贸发展要仰赖华人的努力和贸易。但随着华人影响的提升,西班牙殖民者与华人的矛盾开始凸显,并最终导致1603年的大涂刹!
当时明朝正府获悉此事大为震惊,但它一贯把移民国外的华侨视为贱民,因此仅写了一份《谕吕宋檄》,于1605年5月底、6月初,由中国贸易船队中一名船主带到马尼拉,分交菲律宾总督、马尼拉最高法院和马尼拉大主教。檄文未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涂刹行为进一步严加追究,只要西班牙殖民当焗保证华侨今后生命财产的安全,并宣布对殖民者“不忍加诛”,“其海外戕刹姑不穷治”,要求西班牙方面“当思皇帝浩荡之恩,中国仁义之大”。
明朝未出兵讨伐还有当时现实条件的限制。在西班牙殖民者涂刹华人大致同一时期,明王朝进行了3场大规模战争,虽然3场大战明朝都获胜,但国家军事和财政损耗极大。
明朝的纵容使得西班牙殖民者对菲律宾华侨的欺压更加有恃无恐,绝境中的华侨不堪其苦。得知菲律宾华侨的悲惨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致函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名华侨,要求他停止与西菲当焗进行贸易。他还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示惩罚。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派人向菲律宾总督下书,谴责其刹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
面对郑成功的威胁,西班牙人反而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集体涂刹。郑成功闻讯,一面抚恤逃到台湾的华侨,一面组织筹备军队,于是菲律宾岛上再度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但郑成功尚未出兵就出现内乱,不久郑成功病逝。他的儿子郑经接着治理台湾,并派人同西班牙殖民当焗交涉。据说郑经在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征讨马尼拉,但因各种因素而未能出兵。
G. 郑成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爱国反清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东进台湾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干坤、抗清朝于海外。同年4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湾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传说被郑经害死。康熙皇帝题撰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后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1684年4月,台湾(时为台湾府)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湾的历史学家重视,还广受中国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对海外华人的保护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起兵抗清后,于转战中国大陆东南部期间,多次帮助明室宗族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另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宾
1565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菲律宾这个名字,就是来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遣使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到时可里应外合,但还没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又患疟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后来,其郑经也于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最终没有出兵。赞同
H. 菲律宾没被郑成功拿下,真的是因为婚外情吗
1654年,清军大举进攻江南地区,郑成功所率领的部将成为明朝末期最后残存的势力之一。面对清军的攻势,郑成功也无法匹敌,只好一路退居到海岛厦门、金门等地。
为了有一处坚实的固定地盘,郑成功将目光放在被荷兰殖民的台湾岛上。
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与岛上驻守的荷兰大军交战,翌年成功收复台湾,开启了郑氏统治台湾的时代。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清朝采取了计划达20年的“迁界令”,阻断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交流,断绝台湾的经贸财源。郑氏集团为此深感焦急,为了缓解清政府“迁界令”对台湾造成的打击,郑成功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继续向南进军,攻占菲律宾群岛。
郑经的这次代价最高的婚外情,是导致郑成功死亡的最直接原因,郑成功的死亡也导致了唾手可得的菲律宾群岛与中国失之交臂。若郑成功攻占菲律宾,中国极有可能增加7000多座岛屿、近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I. 郑成功的英雄事迹
爱国反清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东进台湾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干坤、抗清朝于海外。同年4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湾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传说被郑经害死。康熙皇帝题撰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后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1684年4月,台湾(时为台湾府)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湾的历史学家重视,还广受中国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对海外华人的保护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起兵抗清后,于转战中国大陆东南部期间,多次帮助明室宗族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另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宾
1565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菲律宾这个名字,就是来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遣使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到时可里应外合,但还没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又患疟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后来,其郑经也于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最终没有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