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任次官和常任文官有什么区别
常任制,是某些国家官员任用的一种制度。现代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对文官实行常任制。文官经考试录用任职后,除因辞职、过失被辞退或免职、退休、死亡外,一般均长期任职;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违背个人意愿,强行免职、休职或辞退。常任制与终身制是不同的,二者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实行退休制度,后者则不实行退休制度,而是终身任职。实行常任制是西方文官制度的一大特征。西方国家将国家行政管理工作视为一种职业,由不参加党派之争的文官担任,使之保持“政治中立”,不受政治潮流的影响,这有利于保证国家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但是,实行常任制,如果管理措施不力,也容易使官员滋生惰性,以致缺乏活力,带来效率不高的弊端。与西方只是事务性公务员即文官实行常任制不同,我国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区别,所有公务员实行的都是常任制。实行常任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容易造成公务员队伍人浮于事,互相推委扯皮的现象。因此,公务员法确立了职位聘任制度,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较强的职位实行聘任制,以很好地激发这部分人的积极性,降低国家行政成本。
B. 事务官与政务官的区别是什么,详细
1、任务性质不同
事务官:事务官为文官公务员系统成员。相对于政治系统中的政务官,事务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政治中立,任期不由选举和党派转换所影响。
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对。民主政治制度下享有政治地位的非职业政府公职人员。或直接由选举产生,或由选举中的获胜者提名、任命产生,有权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并负有政治责任。
2、任用资格不同
事务官:为行政专门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检核及格始可,事务官有一定的任
用资格限制但享有一定的任用的保障
政务官:没有资格的限制在英国由内阁总理基于其才能与信任度来选任,在台湾则由行政院长选任之
3、身份保障不同
事务官:非依照法律及法定程度,不得任意免职,并享有身分保障权。
政务官:随着上级长官共进退,并得随时被任用、免职,其身分不受法律之特别保
障。
4、退休制度之有无不同
政务官:无退休制度之适用
事务官:有法定退休制度,并有其相关之退休事项之规定
5、惩戒种类不同
政务官:政务官有撤职及申诫两种,而实际上政务官应向人民负担政治责任
事务官:事务官的惩戒则有撤职、休职、降级、减俸、记过及申诫等六种
C. 国民政府文官长是个什么职务
荐任为中华民国文官制度事务官中的一等,类似军人之军衔、古代中国官员之品级,又如现在电脑游戏中的角色升级。
公务员所取得的官等,不是指任实际职务,具体任何种职务,要依考试院铨叙部来核定何种官等、职等与任何种职务的关系。
中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是在北伐后民国18(1929)年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条例》基础上,经过两次修订逐步形成,最终在行宪后成型《公务人员任用法》。
依据早期《公务人员任用法》的规定,公务人员有官等及职等区分,官等分为简任、荐任、委任三等,职等分别对照分为一、二、三三阶共九等。简任第九职等为最高等,荐任次之。要取得一定官等和职等,需要在符各项资格的情况下,参加考试院举办的国家考试,并由考试院取成绩优者进行授阶。
也就是说,尊公当年官等为荐任,职等在第七等或第八等,即荐任第七/八等公务人员。至于当年该等人员应可行何种公务即当时之职务列等表,资料未及查询。
若要对照现在的中华民国文官体制,按照现行的《公务人员任用法》,已在民国75(1986)年时改为:官等依旧为委任、荐任、简任;职等分一至第十四职等,以第十四职等为最高职等。荐任为第六至第九职等。
至于现行的职务列等,要按各公立机关组织法视之。譬如以中央机关之一的行政院为例,按照《行政院组织法》,荐任官等者可从事行政院本部的如下公务:
“第十一条,秘书之编制:行政院置秘书十六人至二十人,其中十人简任,余荐任;科长十五人至二十人,荐任;科员五十人至八十人,委任,其中二十人至三十人,得为荐任;书记官三十人至四十人,委任;并得用雇员四十人至五十人。”
“第十二条,参事编审书记官之设置:……置编审十人至二十人,荐任;书记官十人至二十人,委任;并得用雇员十五人至二十五人。”
“第十五条:会计统计及人事室之设置及编制:会计室置会计主任一人,荐任;科员六人至八人,委任;佐理员二人至四人,并得用雇员二人至四人。……”
又如公立大、专院校中,获荐任官等者可任为干事、护士、图书管理员、辅导员、训导员等等职务。
各公立机关都有各自的职务列等表,要查及各公立机关的组织法,不一一赘述。
另外要说明下的是,是先有国民政府,后有总统府。依据孙中山民主三步曲,中国完成民主要经军政、训政、宪政三步,北伐扫除军阀时期是为军政,而国民政府就是在北伐成功后依法设立的训政政府,训政政府以党领政奠定经济基础、教导民众行民主之事。训政一旦完成,就要还政于民,办理民主宪政,解散国民政府,建立民选之政府。原定在民国25(1936)年结束训政,但因抗战军兴而延宕。抗战胜利后民国35(1946)年起国民政府正式开始举办制宪国大,最终在1946年12月25日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备宪法《中华民国宪法》。因此,国民政府完成了历史任务,成为看守政府,最后在1948年5月20日选举总统、副总统,国民政府解散,原址改称总统府,中国也由此进入宪政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D. 急求黄岩岛事件详细来龙去脉
黄岩岛事件全记录,网络有敏感字过滤,所以更加详细的内容看参考资料吧。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拥有黄岩岛主权从未提出任何异议,不存在对该岛的主权之争。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拥有黄岩岛主权从未提出任何异议,不存在对该岛的主权之争。
1992年以来,菲律宾前国家安全顾问戈勒斯声称黄岩岛是菲律宾国土,挑起争端。
从1993年起,菲律宾对该岛进行勘测、考察和巡逻。1997年,菲律宾海军毁坏了中国主权标志;当一艘载着中、美、日三国无线电爱好者的中国船只抵该岛考察时,菲律宾竟在外交场合称中国“企图占领黄岩岛”,还制定了作战原则以维护其“主权”。1998年,菲律宾成立了包括舰艇部队、航空分遣队和情报部队的专门机构。
1999年,菲军舰多次驱赶、撞沉中国渔船。并特意将淘汰的军舰“BRP Benquet ”搁浅在黄岩岛(11月3日)上。中国要求菲律宾拖走。作为总理朱镕基正式访问菲律宾的前提,12月5日“BRP Benquet”被拖离了黄岩岛。2004年菲律宾又将其置于南沙中业岛。
依据1898年的《巴黎协议》、1900年的《华盛顿协议》、1930年的《英美条约》,东经118°线为菲律宾领土的西部边界,而黄岩岛在此之外。1935年颁布的菲律宾《宪法》和1961年的菲律宾《领海基线法》中菲律宾政府均重申了这一界线。
1990年代以前菲律宾出版的地图也未将黄岩岛列入其领土,国际社会(包括菲律宾)对中国拥有黄岩岛主权从未提出任何异议。但当时黄岩岛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
2009年3月10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不顾中国的反对,正式签署“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据菲媒体报道,菲总统府文官长埃尔米塔2009年3月11日宣布,尽管中国抗议并坚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但阿罗约还是于前一天签署了第9522号共和国法案,即“菲律宾领海基线法”。他告诉媒体,“领海基线法”并未特别宣称斯普拉特利群岛(指南沙群岛)和斯卡伯勒浅滩(指黄岩岛)归属菲,因为菲对这两个岛屿的主权主张“已经在现存法律中得到体现”,“不需要再在新签署的法案中得到体现了”。
埃尔米塔声称,该法案的通过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并且“新的法律并不是要扩张领土,只是要对领海基线进行技术上的调整”。
目前中菲两国在岛上都没有永久设施或主权标志。中国主权标志于1997年被菲军破坏。
截止到2008年,黄岩岛地区还是被菲律宾海军实际控制。旅游潜水(1998)和业余无线电探险(1994,1995,1997 和2007)也是允许的,但会受到菲律宾海军的监视。
菲方进犯
原因
菲方染指黄岩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黄岩岛海域资源丰富。同南沙群岛一样,黄岩岛海域不仅是重要的海上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盛产经济价值较高的金枪鱼、红鱼、章鱼、梅花参及各种贝类产品,特别是珊瑚种类繁多、经济价值高。
其次,70年代以来,以菲律宾、越南为首的几个东南亚国家先后宣称对我国南沙群岛的某些岛屿拥有部分或全部主权,有的派军舰和飞机巡逻;有的甚至在岛上构筑工事,派兵驻守,摆出“先占为王”的架势,使南沙局势主权之争不断升温,这一“乱世”为菲当局霸占黄岩岛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E. 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的主要事迹
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加入了埃米利奥·阿奎纳多反抗西班牙的革命战争队伍中,奎松在战争中显示他的英勇和无畏的战斗作风,这对他个人今后的政治生涯促进很大,1899年,菲律宾宣布共和国成立,但新领袖不承认美国拥有菲律宾主权,于是又爆发美、菲战争。奎松被移交给美国人,并监禁了6个月,后来返回了马尼拉。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菲律宾法案,宣布结束军事统治,在菲律宾建立以美国人为主的文官政府。
1903年,奎松通过了律师考试,但他放弃了律师的职业,到塔亚巴斯的省级政府部门工作,1906年参加竞选,并被选为省长。1907年,奎松又成功的作为民族主义党后选人参加竞选,他和塞尔吉奥·奥斯米纳一起被选入了众议院,并担任在哥伦比亚特区的华盛顿驻地专员(1909-1916年)。在那里他被评价为是‘一个浪漫的舞蹈演员,花花公子外交家, 精明的说客’。
1916年2月,奎松发起制定了琼斯法案,主要内容是扩大本地人参与政治的机会,以此缓和菲律宾人的反美情绪。这个法案使菲律宾立法的权力不再受美国人的约束,也凭借了这个法案,使奎松成为了菲律宾的英雄。同年当选为参议院,并很快成为参议长。
1935年9月,奎松当选为菲律宾联邦的第一任总统,塞尔吉奥·奥斯米纳当选为副总统,奎松首次担任首席执行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国防预算法案,这项法案使理事会主席;国防与参谋长;武装部队都直由他管理。1941年11月,奎松连任菲律宾联邦总统。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强占菲律宾,奎松带领他的内阁成员逃离了菲律宾,直到1943年战争胜利后才回国,1944年8月1日,奎松去世。
F. 市委、市府的秘书长到底是什么职务
一般来说,市委秘书长(兼任市委常委)为副厅级,相当于副市长;
市政府秘书长为正处
是领导的大秘书!
大凡党政机关和部队都设秘书处,处长称秘书长。秘书处的职责是负责各处室的工作协调,还直接负责对领导的公务活动安排、接待、领导讲话材料的起草与把关等等。秘书长对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如果某项公务活动领导不能参加,秘书长可以代表领导参加。秘书长的实际职权大于同等处室的负责人。
G. 诺利·德卡斯特罗的菲律宾内阁组成
菲律宾 实行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本届内阁于2004年8月组成,此后略有调整。目前,内阁成员24名:副总统诺利·德卡斯特罗(Noli de CASTRO),文官长埃杜阿多·埃米尔塔(Eardo ERMITA),外交部长阿尔韦托·罗慕洛(Alberto ROMULO),财政部长凯撒·普里斯马(Cesar V. PURISIMA),司法部长劳尔·冈萨雷斯(Raul GONZALES),农业部长黄严辉(Arthur C. YAP),国防部长阿维利诺·克鲁兹(Avelino CRUZ),贸易与工业部长胡安·圣托斯(Juan V. SANTOS),公共工程与公路部长弗洛伦特·索里奎兹(Florante SORIQUEZ),教育文化与体育部长佛罗伦西奥·阿巴德(Florencio ABAD),劳工与就业部长帕特里莎·桑托·托马斯(Patricia Santo THOMAS),社会经济计划部长罗慕洛·奈利(Romulo NERI),卫生部长曼努埃尔·戴里特(Manuel M. DAYRIT),土地改革部长莱纳·维拉(Rene VILLA),内务与地方政务部长安吉洛·雷耶斯(Angelo REYES),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长米歇尔·迪范瑟(Michael DEFENSOR),交通与通讯部长雷恩德洛·门多萨(Leandro R. MENDOZA),社会福利部长科拉松·索利曼(Corazon Juliano N. SOLIMAN),预算与管理部长艾米利亚·本科丁(Emilia BONCODIN),科技部长埃斯特莱拉·阿拉巴斯特罗(Estrella ALABASTRO),旅游部长约瑟夫·杜兰诺(Joseph Ace DURANO),能源部长拉斐尔·洛提拉(Raphael P. M. LOTILLA),新闻部长伊格纳西奥·布涅(Ignacia Toting BUNYE)。
H. 联合国有哪些成员国秘书长的官到底有多大每天做什么工作
联合国成员国
联合国成员国有192个。
(括号内为加入联合国的日期)
阿尔巴尼亚--(1955年12月14日)
阿尔及利亚--(1962年10月8日)
阿富汗--(1946年11月19日)
阿根廷--(1945年10月24日)
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1955年12月14日)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1年12月9日)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1945年10月24日)
阿曼--(1971年10月7日)
阿塞拜疆--(1992年3月2日)
埃及--(1945年10月24日)
埃塞俄比亚--(1945年11月13日)
爱尔兰--(1955年12月14日)
爱沙尼亚--(1991年9月17日)
安道尔--(1993年7月28日)
安哥拉--(1976年12月1日)
安提瓜和巴布达--(1981年11月11日)
奥地利--(1955年12月14日)
澳大利亚--(1945年11月1日)
巴巴多斯--(1966年12月9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1975年10月10日)
巴哈马--(1973年9月18日)
巴基斯坦--(1947年9月30日)
巴拉圭--(1945年10月24日)
巴林--(1971年9月21日)
巴拿马--(1945年11月13日)
巴西--(1945年10月24日)
白俄罗斯--(1945年10月24日)
保加利亚--(1955年12月14日)
贝宁--(1960年9月20日)
比利时--(1945年12月27日)
冰岛--(1946年11月19日)
波兰--(1945年10月24日)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1992年5月22日)
玻利维亚--(1945年11月14日)
伯利兹--(1981年9月25日)
博茨瓦纳--(1966年10月17日)
不丹--(1971年9月21日)
布基纳法索--(1960年9月20日)
布隆迪--(1962年9月18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9月17日)
赤道几内亚--(1968年11月12日)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45年10月24日)
大韩民国--(1991年9月17日)
丹麦--(1945年10月24日)
德国--(1973年9月18日)
东帝汶--(2002年9月27日)
多哥--(1960年9月20日)
多米尼加--(1978年12月18日)
多米尼加共和国--(1945年10月24日)
俄罗斯联邦--(1945年10月24日)
厄瓜多爾尔尔--(1945年12月21日)
厄立特里亚--(1993年5月28日)
法国--(1945年10月24日)
菲律宾--(1945年10月24日)
斐济--(1970年10月13日)
芬兰--(1955年12月14日)
佛得角--(1975年9月16日)
冈比亚--(1965年9月21日)
刚果--(1960年9月20日)
刚果民主共和国--(1960年9月20日)
哥伦比亚--(1945年11月5日)
哥斯达黎加--(1945年11月2日)
格林纳达--(1974年9月17日)
格鲁吉亚--(1992年7月31日)
古巴--(1945年10月24日)
圭亚那--(1966年9月20日)
哈萨克斯坦--(1992年3月2日)
海地--(1945年10月24日)
荷兰--(1945年12月10日)
黑山-- (2006年6月28日)
洪都拉斯--(1945年12月17日)
基里巴斯共和国--(1999年9月14日)
吉布提--(1977年9月20日)
吉尔吉斯斯坦--(1992年3月2日)
几内亚--(1958年12月12日)
几内亚比绍--(1974年9月17日)
加拿大--(1945年11月9日)
加纳--(1957年3月8日)
加蓬--(1960年9月20日)
柬埔寨--(1955年12月14日)
捷克共和国--(1993年1月19日)
津巴布韦--(1980年8月25日)
喀麦隆--(1960年9月20日)
卡塔尔--(1971年9月21日)
科摩罗--(1975年11月12日)
科特迪瓦--(1960年9月20日)
科威特--(1963年5月14日)
克罗地亚--(1992年5月22日)
肯尼亚--(1963年12月16日)
拉脱维亚--(1991年9月17日)
莱索托--(1966年10月17日)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1955年12月14日)
黎巴嫩--(1945年10月24日)
立陶宛--(1991年9月17日)
利比里亚--(1945年11月2日)
列支敦士登--(1990年9月18日)
卢森堡--(1945年10月24日)
卢旺达--(1962年9月18日)
罗马尼亚--(1955年12月14日)
马达加斯加--(1960年9月20日)
马尔代夫--(1965年9月21日)
马耳他--(1964年12月1日)
马拉维--(1964年12月1日)
马来西亚--(1957年9月17日)
马里--(1960年9月28日)
马绍尔群岛--(1991年9月17日)
毛里求斯--(1968年4月24日)
毛里塔尼亚--(1961年10月27日)
美利坚合众国--(1945年10月24日)
蒙古--(1961年10月27日)
孟加拉国--(1974年9月17日)
秘鲁--(1945年10月31日)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91年9月17日)
缅甸--(1948年4月19日)
摩尔多瓦共和国--(1992年3月2日)
摩洛哥--(1956年11月12日)
摩纳哥--(1993年5月28日)
莫桑比克--(1975年9月16日)
墨西哥--(1945年11月7日)
纳米比亚--(1990年4月23日)
南非--(1945年11月7日)
瑙鲁--(1999年9月14日)
尼泊尔--(1955年12月14日)
尼加拉瓜--(1945年10月24日)
尼日尔爾尔--(1960年9月20日)
尼日尔爾利亚--(1960年10月7日)
挪威--(1945年11月27日)
帕劳--(1994年12月15日)
葡萄牙--(1955年12月14日)
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1993年4月8日)
日本--(1956年12月18日)
瑞典--(1946年11月19日)
瑞士--(2002年9月10日)
萨尔瓦多--(1945年10月24日)
萨摩亚--(1976年12月15日)
塞尔维亚--(2000年11月1日)注1
塞拉利昂--(1961年9月27日)
塞内加尔--(1960年9月28日)
塞浦路斯--(1960年9月20日)
塞舌尔--(1976年9月21日)
沙特阿拉伯--(1945年10月24日)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年9月16日)
圣基茨和尼维斯--(1983年9月23日)
圣卢西亚--(1979年9月18日)
圣马力诺--(1992年3月2日)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980年9月16日)
斯里兰卡--(1955年12月14日)
斯洛伐克--(1993年1月19日)
斯洛文尼亚--(1992年5月22日)
斯威士兰--(1968年9月24日)
苏丹--(1956年11月12日)
苏里南--(1975年12月4日)
所罗门群岛--(1978年9月19日)
索马里--(1960年9月20日)
塔吉克斯坦斯坦--(1992年3月2日)
泰国--(1946年12月16日)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1961年12月14日)
汤加--(1999年9月14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62年9月18日)
突尼斯--(1956年11月12日)
图瓦卢--(2000年9月5日)
土耳其--(1945年10月24日)
土库曼斯坦--(1992年3月2日)
瓦努阿图--(1981年9月15日)
危地马拉--(1945年11月21日)
委内瑞拉--(1945年11月15日)
文莱达鲁萨兰国--(1984年9月21日)
乌干达--(1962年10月25日)
乌克兰--(1945年10月24日)
乌拉圭--(1945年12月18日)
乌兹别克斯坦--(1992年3月2日)
西班牙--(1955年12月14日)
希腊--(1945年10月25日)
新加坡--(1965年9月21日)
新西兰--(1945年10月24日)
匈牙利--(1955年12月14日)
牙买加--(1962年9月18日)
亚美尼亚--(1992年3月2日)
也门--(1947年9月30日)
伊拉克--(1945年12月21日)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1945年10月24日)
以色列--(1949年5月11日)
意大利--(1955年12月14日)
印度--(1945年10月30日)
印度尼西亚--(1950年9月28日)
约旦--(1955年12月14日)
越南--(1977年9月20日)
赞比亚--(1964年12月1日)
乍得--(1960年9月20日)
智利--(1945年10月24日)
中非共和国--(1960年9月20日)
中国--(1945年10月24日)注2
此外,宗座(梵蒂冈)在联合国永久性的保持一个观察员代表团。一些国际组织也有相似的观察员地位。
注1:最初以南斯拉夫身份加入,后国名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拥有同一席位,2006年6月3日黑山议会宣布独立,席位改由塞尔维亚接替。
注2:1945年代表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是中华民国政府。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替中华民国席位至今,中华民国从此退出联合国。
联合国秘书长,常被看作是“世界的总管”。现在,让我们对“世界的总管”作一些了解。
秘书长的职责
联合国秘书长,其全称应该是联合国秘书处秘书长。它的职责在联合国宪章中有着明确规定,即负责秘书处的工作,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家和平和安全的任何事项提请安理会关注,并执行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和其他(联合国)主要机构托付的“其他职务”。
不过,在世界各国面前,联合国秘书长往往被看作是联合国的象征,因此,秘书长常常利用自己的这一身份对各种国际争端进行调停。
秘书长的条件
联合国秘书长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秘书长必须有着非凡的外交才华和卓越的外交经历,而且,这个人不仅会英语,法语也必须非常熟练。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秘书长人选必须得到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五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方可。由于谁当选后对其所在洲及其所在国的影响非常巨大,所以这就牵扯到各国的利益均衡问题。实际上,联合国本身就是大国政治的产物,因而秘书长的产生历来就反映着大国利益的角逐。就是说,没有安理会五大国的一致同意,任何人都不可能登上秘书长的坐席。
因此,想当联合国秘书长,一个敢于“挑衅”大国权威、太有个性的人没什么戏。倒是一个来自和任何大国无冤无仇的安分小国公民,很有可能“胜出”。
I. "菲律宾文官长"是个什么官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设立文官长和参军长各一名。后来,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设秘书长和参军长各一名(参军长后来取消)。从这种对比来看,文官长就相当于秘书长,他是总统的幕僚长。
J. 黄岩岛问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黄岩岛(曾用名:民主礁),是中国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距中沙环礁约160海里。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由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实施行政管辖。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拥有充分法理依据: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中国一直对黄岩岛进行长期开发和利用。黄岩岛以东是幽深的马尼拉海沟,这是中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
“领海基线”的划法据史料记载,1279年,元代着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
1935年1月,中国政府由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和教育部等官方机构派员组成的水陆地区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中,黄岩岛以斯卡巴罗礁之名,并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1947年10月,民国政府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将斯卡巴罗礁改成为民主礁,列在中沙群岛范围内。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中国历代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为中国领土。黄岩岛一直不间断地在中国广东省、海南省的管辖下。中国政府关于南海诸岛主权公告和声明中均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拥有黄岩岛主权[2]从未提出任何异议,不存在对该岛的主权之争。
1992年以来,菲律宾前国家安全顾问戈勒斯声称黄岩岛是菲律宾国土,挑起争端。 菲学者:黄岩岛确属中国[3]
从1993年起,菲律宾对该岛进行勘测、考察和巡逻。1997年,菲律宾海军毁坏了中国主权标志;当一艘载着中、美、日三国无线电爱好者的中国船只抵该岛考察时,菲律宾竟在外交场合称中国“企图占领黄岩岛”,还制定了作战原则以维护其“主权”。1998年,菲律宾成立了包括舰艇部队、航空分遣队和情报部队的专门机构。
1999年,菲军舰多次驱赶、撞沉中国渔船。并特意将淘汰的军舰“BRP Benquet ”搁浅在黄岩岛(11月3日)上。中国要求菲律宾拖走。作为总理朱镕基正式访问菲律宾的前提,12月5日“BRP Benquet”被拖离了黄岩岛。2004年菲律宾又将其置于南沙中业岛。
中国常规导弹潜艇南海巡视依据1898年的《巴黎协议》、1900年的《华盛顿协议》、1930年的《英美条约》,东经118°线为菲律宾领土的西部边界,而黄岩岛在此之外。1935年颁布的菲律宾《宪法》和1961年的菲律宾《领海基线法》中菲律宾政府均重申了这一界线。
1990年代以前菲律宾出版的地图也未将黄岩岛列入其领土,国际社会(包括菲律宾)对中国拥有黄岩岛主权从未提出任何异议。但当时黄岩岛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
2009年3月10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不顾中国的反对,正式签署“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据菲媒体报道,菲总统府文官长埃尔米塔2009年3月11日宣布,尽管中国抗议并坚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但阿罗约还是于前一天签署了第9522号共和国法案,即“菲律宾领海基线法”。他告诉媒体,“领海基线法”并未特别宣称斯普拉特利群岛(指南沙群岛)和斯卡伯勒浅滩(指黄岩岛)归属菲,因为菲对这两个岛屿的主权主张“已经在现存法律中得到体现”,“不需要再在新签署的法案中得到体现了”。 埃尔米塔声称,该法案的通过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并且“新的法律并不是要扩张领土,只是要对领海基线进行技术上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