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看菲律宾 > 古代人怎么到菲律宾

古代人怎么到菲律宾

发布时间:2022-06-22 14:40:12

1. 古代很早有人到南洋求生,这里的”南洋”指现在哪里地区

南洋是指哪里,我想这里没有一个比我更有发言权,我是广东汕头人.南洋指什么在我们这里是人所周知的常识.我的叔公,外叔公都是华侨,叔公刚好回来.我问他,他说南洋指的是东南亚除了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之外的国家.不仅他这么说,我问我的叔叔,伯伯,他们也是这么说,南洋是指陆地,而不是海!!!!!
也许很多人觉得奇怪,但是事实如此.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编写的世界通史中世纪卷中的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其中分成三部分,中国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的关系,中国与缅甸的关系,和中国与泰国,马来半岛各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关系,在最后的这一部分中还提到福建,广东一带的先人"不少到南洋经商,贸易."南洋如果是海,还怎么定居啊?"书中还提到泰国,马来半岛各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就是所谓的南洋地区.
再者,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西洋"的解释"古代指南洋群岛,马来半岛,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可见,所谓的西洋其实不是指海,而是指陆地,郑和下西洋是说郑和去西洋各国,同样的,福建广东的先人去南洋定居,其中的南洋应该是指泰国,马来半岛各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些地方,而不是楼上各位说的什么海.

2. 古代菲律宾 菲律宾古代是中国的吗

不是的。公元226年,东吴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浮海巡抚东南亚,抵达过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也曾到过今菲律宾境内的臣延、耽兰和杜薄。但是,只是短暂的停留,没有形成什么痕迹。
十四世纪之前,菲律宾群岛上未形成国家,多以土着部落形式存在。1390年,苏门答腊岛移民米南加保人建立了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苏禄苏丹国。1565年,西班牙侵占并统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国占领。1942年被日本占领。二战后重新沦为美国殖民地。1946年,菲律宾独立。

3. 古代人生活资料和传说

自来水,没有电脑……古人可怎么活啊?事实上,他们过得可丝毫不比我们差!

古人女人刮除体毛吗?
比起她们与时俱进的高智商,中国的女人在刮除体毛上可没什么进化。事实上,很早之前古代女性就推崇将眉毛剃掉,再用黑色颜料画眉……没错,黑泽明的电影《乱》里的女人喜欢把眉毛搞成一小点儿,就是师从中国先人的成果……除此之外,古代女人们还流行“挽面”,就是用线除掉脸上的细毛……都说只有男人爱面子,看来并非如此。

古代皇帝后宫3000人,果真有这么多吗?
3000?这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古代皇帝在女色方面上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着名的昏君隋炀帝,就曾下诏广征天下美女,更是选了3000童贞女子入宫供他 “消遣”。隋炀帝还是小菜一碟,排行榜冠军当属唐玄宗。别看古书中把他和杨贵妃的爱情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他的后宫人数可是高达四万……嗯,一天一个,也得100多年才能用完。

古人常说学富五车,五车到底能装多少书?
需要指出,这“车”是马车、牛车,而不是大卡车。这词儿是描述战国时代的名家施惠如何勤奋好学的。他每次出个门,都要带上五车竹简在路上阅读。也不知道这一路颠簸的,他能不能看得进去,总之这范儿算是做足了。这五车竹简也没几本书,大概连精装版的《古文观止》也装不完。照这么个算法,咱们随便一个人都是学富几十、上百车的。

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他们用什么来洗头呢?
古人比我们想象中讲卫生多了。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现在的公务员哪有这待遇?更有人因为喜欢洗澡而着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沐浴经》。古人洗头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 “无患子”来洗头。

古人没有卫生纸,那么上完厕所用什么擦屁股?
古人大概都练过“忍者神功”,在纸张还没有发明之前,古人大便完后用小木片、竹片来“刮擦”屁股,也不怕刮出痔疮来。即便是纸张发明之后,因为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而且纸张较为昂贵,用纸来擦屁股,是大不敬的奢侈行为,古人只好继续当“忍者”。直到元代,蒙古人才不鸟你什么爱惜纸张呢,屁股自此得到了“温柔”的对待。

古人没有冰箱,那如何保存食物呢?
谁说古人没有冰箱?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曾出土一件“铜冰鉴”,就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冰箱。早在春秋时期,奴隶们就冬天凿冰储藏,供贵族夏季饮用。简单地说,古代的“冰箱”是一个盒子,里头放冰块,再将食物放在冰中间,以达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不过,以前的“冰箱”简陋且功能单一,不像现在,冰箱甚至可以成为惊悚片里杀人兇手的容器。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在商朝,运用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统来观测天象,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在政府里混个高职完全不成问题。到了周朝,人们已经学会从动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了。秦汉时期,古人完成了二十四气节的制定。之后,农历的问世,更是历代祖先智慧的结晶。古人预测天气,虽然没有精密的仪器,但很多时候却比现在那些所谓的“天气预报员”靠谱多了。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的?
涂脂抹粉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样法宝是:黛粉、妆粉和胭脂。“黛”是一种黑色矿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来画眉。妆粉就是现在的粉饼。胭脂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现在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让女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假面”功力更胜古人几筹。

古人没有保险套和避孕套,如何避孕呢?
古代的皇帝如果不希望他的妃子怀孕,会命令太监把那女子倒挂起来,用藏红花来清洗下体。过去的青楼女子也会服用一种含有麝香的“凉药”来避孕。不过,效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韦小宝八成就是他妈避孕措施没做好才蹦出来的,甚至还有人喝剧毒水银。当然,多数古人不会刻意避孕
古代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古人比现代人可要环保多了。随手乱扔垃圾这种不文明的事情,很少发生。早在8000年前,古人就会将垃圾集中处理,利用天然的或挖掘而成的土坑来堆放垃圾。解决垃圾最快的方法是直接烧掉,烧不掉的就掩埋起来。古代垃圾场的遗迹里,大多数是碎裂的瓷器、漆器。拼一拼,说不准能还原一件古董。所以,想发横财的,可以翻翻古人的垃圾。

古人喝水是生饮还是会煮开再喝呢?
只有现代人才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古时候还没有环境污染,无论是河水、泉水、井水,甚至是雨水都可以直接饮用,不用担心拉肚子。只有天气寒冷时,古人才会把水烧开了喝。虽然可以随时随地取水,但古人要提防水源受到污染,因为古代瘟疫的流行,大多跟饮用水有关。武侠片里的恶人,常使用在水里投毒这种下三滥的招,取人性命于无影无形。

古时就有地图吗?那如何制作的呢?
传说大禹治水时,就有地图。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3幅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古地图。西晋的地理学家斐秀创立的《制图六体》,使地图的编制有了更大的精确度。古代地图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量出来的,所以,制作地图的兄弟们,首先得是跟唐僧似的苦行者。因为,想要制作一张全国地图,往往需要10多年,是个浩大而枯燥的工程。

古人写错字如何修改?
直接用毛笔涂掉是最简单的办法。王羲之和颜真卿,就是这样应付错别字的。所以,《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稿》算是两位大书法家的“涂鸦之作”。最普遍的方法是:在错别字旁边(通常是右上方)用毛笔加点,保留原字继续写下去。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名为“雌黄”的矿物涂在错别字上,有点类似现在的“涂改液”……信口雌黄就这么来的。

在没有杀虫剂的时代,古人如何扑杀害虫?
古代用于防治害虫的药物五花八门,植物性的包括嘉草、莽草等,动物性的包括蜃灰、鱼腥水等,矿物性的则有食盐、硫磺、石灰、砒霜等。使用的方法包括混入种子收藏、伴同种子种植、浸水或煮汁喷洒、点燃熏烟、涂抹虫蛀孔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政府甚至还得专门设官员管治虫害。每到害虫猖狂的时节,便会出现“全民捕虫”的壮观景象。

古人上班时几点到几点?打卡吗?
别以为打卡上班是现代的变态发明。看看古人上班的记录,你会觉得现在算是人性化多了。古代衙门里的公务员上班的时段为:春冬二季,清晨六点签到;夏秋二季,清晨五点半就得签到。如果谁敢无故旷工或迟到,就不是扣点钱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依天数和情节轻重,可处以笞刑或徒刑。所以,上班迟到有可能遭受皮肉之苦,不好混啊。

古代学生有寒暑假或周末假吗?
现在的学生常常叫嚷假期太短,如果这种抱怨发生在古代,估计手掌心早被老师或家长打掉两层皮了。古代学生没有专门的假期,除了新年、端午节等举国同庆的节日外,学生每天的任务就是寒窗苦读,考试前还得头悬梁锥刺股,或凿个壁偷点光,进行一下考试冲刺。古代只有官员才能休假,所以,努力考取功名后,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放假了。

古代的婴儿会喝羊奶或牛奶吗?还是只喝母乳?
古代的婴儿如果可以喝羊奶或牛奶,就不会有这么多幼年夭折的惨况了。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喝动物奶。婴儿还是以含有人类抗体的母乳为主,因为那时候动物奶还没有现在的杀菌处理技术,婴儿对细菌没有抵抗力。若母亲没奶怎么办?只能“借乳”了,奶妈这一职业由此诞生。没奶的穷人家,只能用米磨成适合吞咽的细浆来作替代品。

古人怎么取火?
最初,古人看到火山爆发或雷击起火,以为是什么神灵,会顶礼膜拜。后来,燧人氏看见啄木鸟与木摩擦生烟,从中学会了钻木取火。西周时发明了“阳燧”取火,就是用凹面的铜镜,运用阳光聚焦的原理取火。直到人类懂得击石取火后,用火就很方便了。所以,打火石是古人居家的必备品。不过,也要警惕放在小孩小猫够不着的地方,免得玩火**。

铁杵真能磨成绣花针吗?如果不行,那针是怎么做的?
在古代,凡属于金属类的东西都算贵重物品,如果典故属实,那位磨铁杵的阿婆,算得上有钱又有闲的人了。不过,制作铁针的确需要很大的恒心和耐心。先要将烧红的铁抽成铁丝,再剪成一段段,将一头磨尖,另一头钻洞。制作用于针灸的针就更烦琐了,要先插入腊肉中用油脂来填补坑洞,尖端还要磨得又尖又圆,才能避免针戳断血管。

以前没有卫生棉,那月经布是抛弃式的,还是重复使用?
古代妇女身上最长的东西,除了头发、裹脚布,就数“月经布”了。月经布是一根长布条,用于“大姨妈”来时紧紧包裹下体。但是,由于古代妇女参加体力劳动比较频繁,所以依然难免“见红”。此外,因为中国向来崇尚节俭,使用过的布条还是会经过清洗后重复使用。现在的女人应该好好感谢卫生棉的发明者,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人”。

古人如何减肥?有丰胸的偏方吗?
比起现在五花八门的减肥药,古人的办法就简单多了,比如用喝茶来减肥。不过,古代的老百姓难得大鱼大肉,一天到晚都得干又重又累的活,哪儿还胖得起来?古人丰胸的方法比较自然,比如运用红豆和黄豆等食补的方法来达到丰胸的效果。此外,古人认为穴道按摩也能助长胸部汹涌。比起古人的“内调法”,现在的丰胸法更危险,一不留神就成了“毁胸”。

半夜在街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更夫,算公务员吗?
更夫在古代类似现在的社区巡守队和管理员,主要负责夜晚邻里间巡逻和报时的工作。由于夜间出行,他们“撞鬼”的可能性比常人高,港台的僵尸片里头,更夫常莫名其妙地暴毙。话虽如此,但更夫好歹是个正经的职业,也算是公务员,因为古代军队较低阶的士兵,会被安排当更夫,就像保镖和警察。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待遇没有现在的公务员好。

除了听听唱戏外,古人都怎么过生日的?
中国讲究尊老重贤,只有老年人,才能过大寿。新生婴儿满周岁时,会举行“抓周”。以后每年过生日,往往是父母煮几个鸡蛋就糊弄过去了,这叫“小生日”。直到60岁才有资格贺“寿”,也就是过“大生日”。此时,可以大摆戏台,亲朋好友还会送上珍贵的礼物和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古代,想要过个像样的生日,还得有长命的本事。

如果古代的大侠参加现在的奥运会,会大获全胜吗?
你觉得蜘蛛侠和孙悟空PK,谁会胜出?这种问题只能激起唇枪舌战,永远没有结论。古人大多数从事的是体力劳动,所以耐力和承受力应该比现代人要好很多。但是,现在的奥运会,是以举国之力培养那一小撮运动苗子,有财力、人力、技术的支持,古代大侠八成拼不过他们。不过,像一些看重耐力的比赛,比如马拉松,古人的胜算还是很大的。

古人整容吗?
古人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古人是不会像现代人那样,主动在自己的身上动刀子的。以前的战争很盛行割掉战俘的鼻子,因此古人研发出一套鼻子的再造手术,就是将手臂割开一个缺口,将手臂固定在受伤的鼻子上,等两边的伤口愈合,再从手臂上挖掉一块鼻子大小的肉,来当作新鼻子。不过,这和为了变美的现代整容完全不同。

古人刷牙吗?
古人也是很注重口腔卫生的。咱们的祖先老早就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了。再后来,印度人发明的“杨枝牙刷”由僧人传入中国,又名“木齿”。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将杨枝一头咬软,蘸了药物刷牙,便令牙齿光洁。更简单的方法是用“嚼”的,跟长颈鹿似的嚼嫩树枝,也可达到类似效果。现代人哪天“野外生存”时,忘记带牙刷,不妨回归一下古法。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古时还没有什么环境污染问题,也没有电视、电脑的诱惑,所以近视的人非常少。通常近视的都是苦读的书生,你想啊,老凿壁偷光、囊萤夜读,不近视才怪呢。古人以为看不清是因为精神不集中,所以,“定志丸”是最常用的药方,也有用穴道按摩和针灸来治疗眼睛的。明朝时眼镜从西方传入中国,仗着眼镜,大家毁起眼睛来,更肆无忌惮了。

太监如何被阉掉?那该怎么尿尿?
做手术时,会先用白布条将被阉者的腹部以下绑紧,再用有麻痹作用的辣椒水来消毒,接着将人的手脚捆住,之后就得看师傅的刀功了。最好一刀解决,将阴茎、阴囊一并割掉,否则软骨长出来的话,还得再割一次。如果不慎割得太深,又会凹一个洞,导致尿尿乱洒。手术后由于少了“水管”,太监尿尿大多呈扇状,为了不弄脏裤子,只能蹲着尿。

古代男人割包皮吗?
在中国古代,没有这种让男人“皮之不存”的习俗。男人普遍爱惜自己的体毛发肤,只有少数民族中才有割礼的传统。倒是割包皮在国外更为常见,比如古埃及的浮雕作品中就有描绘成年男性以立姿接收割礼。传统割礼的原因,不是为了卫生,而是对阳具的崇拜,认为包皮是外观上的缺陷。

古代女人上衣是肚兜,那她们穿内裤吗?
古人说的衣裳,上半身为“衣”,下半身为“裳”。“裳”有点像裙子,说白了就是块遮羞布。直到春秋时代,才有了裤子。后来,女性月经时会多穿一条旧裤子在内,避免弄脏外裤,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渐演变成今天穿的内裤。如今,不穿内裤却成为另一种性感的表达。

古代男人有变装的喜好吗?
“变装男”类似如今男同性恋中,阴柔俊俏、喜欢扮演女性角色的一方。在春秋时代的文献中就有相关记载。当时这种喜欢美男子的风气,主要盛行于贵族之中,到了魏晋南北朝,连民间也多有耳闻。魏明帝时的潘安、何晏、杜弘治等人,就是当时着名的美男子,善敷朱粉,连女子都自叹不如。

古代有女同性恋吗?
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多称为“磨镜”,双方相互以厮磨或抚摩对方身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故称“磨镜”。也有一人女扮男装,在腰间系一假阳具和对方进行性交的。古代女同性恋多发生在后宫,因为宫女们接触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监,在男性不足的情况下,宫女只好自行“内部消化”。

飞鸽传书真的可行吗?
在中国古代,何时开始使用飞鸽传书,已不可考。在蒙古西征时,传讯鸽就已经被大量用于军事活动,立下汗马功劳。发展到后来,鸽子还成为传递情书的绝妙用具,成为不少美好姻缘的“红娘”。古人飞鸽传书,多用红丝线捆扎信笺字条,以引起收信者的注意。如今,我们用的是E-mail、电话、视频等,虽说更方便快捷,却少了一丝浪漫和期盼。

古人有金库或保险箱吗?他们是怎么藏钱的?
早在原始时代,为了保存辛苦捕猎来的食物,古人会挖洞将食物放入洞穴,再放块大石头挡住。后来,演变成用兽皮包裹捆绑贵重物品,这应该算是保险箱的雏形了。随着器皿和锁的发展,人们开始将钱放入不同材质的箱子和柜子中。然而,即便“保险箱”出现了,也难免半路杀出群绿林大盗。钱庄由此应运而生,却也成为更专业的“窝藏赃款”的机构。

以前的纸钞要防伪吗?
古代最早的纸钞诞生于民间,由商人自由发行。但这样做,很容易出现乱发和伪造的情况。后来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收归官方发行,防伪措施更为严密,还会在纸钞上盖上两枚官印。到了宋徽宗时期,改为图案更复杂的“钱引”,加上多色套印,防伪性更强。此后,历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防伪方法。花样之多,让现代人至今都没有搞清咱们老祖宗到底是怎么防伪的。

古代人装假牙吗?
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发明了汞合金填充龋洞法。宋朝还出现了镶假牙的专业医生。古代的假牙材质很多,除了象牙、牛骨之外,还有坚硬的檀香。假牙除了能解决实际的用牙问题,还有装饰和卖弄的功用。“牙桥”,就是用软金铁线绑住牙齿,再绑入口内,没有咀嚼功能,纯装饰使用。这让人想起八九十年代的港片里,暴发户一张口,金牙闪倒一片。

古代男生头发都留长发吗?
古人对三千发丝劳心劳神的程度,非现代人所能想象。古代无论男女都留长发,而且是越长越好。他们几乎都不剪头发,顶多修理一下边毛,即便这样,还得看着黄历挑日子。男孩到了读书的年纪,会将头发挽结成发髻,叫“束发读书”。古时的“秃刑”,是古人不堪忍受的惩罚,也就是司马迁说的“剃发受辱”。

古人抽烟吗?
烟草最早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菲律宾的吕宋岛传入中国的,最初在广东福建两省有少量的种植,但抽的人并不多。众所周知,烟草造成祸害,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小小的鸦片,成为改写中国历史的导火线。清光绪年间,英国商人借通商之便,把纸烟带入大陆,刚开始免费送抽,等人上瘾之后开始贩售。

古代玉或宝石类的饰品,是用什么东西雕琢而成的?
黄金有价玉无价,古人老早就知道玉器宝石的珍贵。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表明古人对硬度早就有了认识,知道利用更坚硬的矿物来研磨石器。雕琢玉器,古人往往是把硬度更高的石英、拓榴石、金刚石等矿物捣碎成沙砾状,就成了“解玉砂”。后来还出现了硬度最高的“金刚砂”,也就是碎钻。这下再硬的宝石都可以任人“宰割”了。

古代人的闹钟只有公鸡吗?
如果那只当闹钟的公鸡被宰了,怎么办?古人当然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除了漏壶和日咎外,古人还发明了香钟。就是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燃烧时间才能准确。再从燃烧后剩余的盘香上的刻度来推测时间。后来,古人对香钟进行了改良,在香火烧到固定刻度时,上面挂的重物就会落下,撞击盘香下的金属器皿,达到闹钟的效果。

4. 菲律宾历史上属于中国吗

菲律宾和中国在历史上存在过一定的隶属关系。 菲律宾在漫长历史时期内,其境内7000多个岛屿上虽有人居住,但并未形成国家形态,而最早到达菲律宾群岛的国家力量,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东吴。226年(吴孙权黄武五年),东吴官员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浮海巡抚东南亚,前后历时数十年,抵达过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也曾到过今天菲律宾境内的臣延、耽兰和杜薄。由于康泰回国后着有《吴时外国记》(俗称“扶南传”,扶南即柬埔寨),但这本书早已亡佚,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有所引述,《晋书》中也有提及。此次“出访”的目标是扶南,菲律宾各地仅是顺风路过,因此中国此时对菲律宾,也只能说是“到此一游”,去过而已。 隋唐时期,中国航海业空前发展,南方大港泉州十分繁荣,海船和航海设备也大为进步,中菲之间已出现了较为固定的海上贸易航线。由于风浪、潮流的关系,这条航线是从泉州出发,先绕过海南岛,沿越南海岸线抵达越南南部的占城,然后继续沿海岸线南下,在马来半岛一带横渡南海,抵达加里曼丹岛的渤泥(文莱),再从文莱北上,抵达今天菲律宾的苏禄群岛和棉兰老岛一带。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繁荣,但菲律宾群岛却只是这条海商黄金航线的一个并不起眼分支,因为菲律宾列岛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市场容量有限,中国的大宗输出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在当地利润较薄,而当地出产的水果、香料、海产品等在其它南洋地方也能买到。这条航线最重要的意义,是开辟了一条中国福建沿海居民迁徙菲律宾的通道,此后几百年间,吕宋等地逐渐聚集起不少华人,他们经商、务农,甚至成为海盗,在当地居住下来。 纵观唐朝、宋朝、元朝三代,中国官方对菲律宾群岛似乎没有什么兴趣,一直到明朝初年这种局面才开始改变。1405年(明成祖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前往渤泥途中停靠吕宋,在当地见到许多福建侨商,并应侨商请求,任命福建晋江籍华侨商人许柴佬为吕宋总督,成为吕宋岛的最高行政长官,一直持续到1424年。 这17年是菲律宾和中国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时期,因为此时吕宋最高行政长官是中国人,最高行政机构法理上直属中国明朝中央政府。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郑和许下的不过是“纸上富贵”,既没有给兵,也没有派员,而许“总督”所能依靠的,不过是听命于己的一些商人、同乡和伙计,所能控制的不过是商端口周围一小块地盘,广大岛屿上绝大多数土地、人口他们既不能统治、管理,也无法征收赋税,甚至彼此间都未必知道对方的存在。 在此前后,吕宋以南,出现了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苏禄苏丹国(在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前,该国是当地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1409年郑和三下西洋时路过苏禄,在和乐与苏禄第二代东王巴哈剌会晤,并赠对方丰厚礼物。叭哈剌十分仰慕中国的富庶繁荣,与同信奉伊斯兰教的郑和也一见如故,请求同船到中国“朝觐观光”,但郑和当时领命出访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归期未卜,因此婉拒。叭哈剌在郑和走后向西王、峒王描述中国“盛况”,二王啧啧称赞,三王决定共同设法前去中国。 1417年,东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及随员、家属等共340多人航海来到中国,当时明成祖正在北京为迁都做准备,苏禄三王抵达南京后又换船沿运河北上,于八月初一抵达北京朝觐天子,逗留27天,受到明成祖接见、赐封和隆重接待,进贡“金镂表文”和“珍珠、宝石、玳瑁诸物”,明成祖“赐印诰、袭衣、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其从者亦赐冠带有差”,临行时再获接见,三王各获得“金镶玉带一条,黄金100两,白金2000两,罗锦文绮200匹,绢300匹,钞1万锭,钱3000贯,金绣蟒衣、麒麟衣各一袭”。终明朝一世,外国国王亲自来访的寥寥无几,三王一齐来访的仅苏禄一例,因此所受的礼遇也是最郑重的,和南洋号称“最恭顺”的满剌加相同。 由于南北往返,舟车劳顿,加上寒流突袭,习惯热带气候的叭哈剌沿运河南下至山东德州,因病医治无效,于九月十三日与世长辞,遗命留葬中国。明成祖闻讯后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前往祭奠,以国王礼节将扒哈剌葬于德州,并赐谥号“恭定”。安葬扒哈剌后,西王、峒王一行辞别归国,而东王一家除长子都马含回国嗣位外,其余家属包括王妃葛本宁、叭都葛苏性,次子安都禄、三子温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 1424年明成祖去世,明朝对外政策发生剧变,耗资巨大的“下西洋”因内部激烈争议暂停。

5. 古代人怎么出入边境

两国可以在有战略意义的位置设立关卡,建设关隘型城镇,平时允许普通百姓通行,一旦开战或者有特殊情况发生(例如钦差巡查或者皇帝驾崩之类的)就封闭边境,禁止百姓和兵马出入
为了保证货物流通,边境不可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例如蒙古贵族需要汉人的茶叶和丝绸,汉人需要北方的腱马,这就必须有商人进行贸易流通,必须保证边境道路的畅通,而且设立关卡还可以征收关税,增加财政
看到题目改了,我也改一改
南宋和元朝的边界线是什么,这个就不好说了。不过其中最出名的关隘型城市就是襄阳了,百姓平时可以出入襄阳,一旦蒙古人攻城,百姓将兵出入靠平常的路引就已经没用,需要按赴使的将令或行在临安的官文

6. 古代的中国人 是怎么到国外旅游的

甘英(生卒年不详),字崇兰,东汉人。曾于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诸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增进了中国人当时对中亚各国的了解。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西域都护的设立: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公元399年,东晋的僧侣法显,不顾年事已高,与四位同仁一道从长安出发了。横穿塔克拉玛干,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中印度,经过14年的旅程,最后从海上回到中国。法显此行,抄写了佛教《律藏》。
公元629年,唐代僧人玄奘再次从长安启程,开始了真实的?#35199;游记?#12290;经凉州、过流沙河、哈密、穿越天山山脉,来到撒马尔罕,再前行,与大雪山的冰雪搏斗,最后到达印度。
杜环 唐代旅行家。唐中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详。唐玄宗天宝十载年(751),随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出征西行至西域。与大食军战于但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唐军大败,被俘甚众,杜环从军在营,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他远游中亚和西亚的许多地方,行踪直至地中海,历时11年之久。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环乘商船从阿拉伯半岛经海道由波斯湾、阿曼湾、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回归祖国。这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当时中国海外交通贸易的最远航路。杜环回国后,将自己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以及在西域、西亚等地的见闻,撰写成《经行记》一书。杜环的西域之行,走过了当时东西方陆路和海道两条丝绸之路,全程约计八万里。他的行踪范围之广,游历时间之长,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少有的。他是最早到达西亚和地中海的中国旅行家。它不仅向人们介绍了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概况,增进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还促进了东西方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7. 古代人们很少流动,三国时期有人到过今天的外国吗

三国时罗马依然统治者西方世界直到476年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有点变化的是匈奴人已经在横穿亚欧大陆到达里海附近,不就逼迫歌德人被迫迁往罗马帝国境内,孙权曾派人出访越南南部的扶林国,顺道去了菲律宾、南洋群岛和柬埔寨。也就是这一次,再没有后续了。东吴当时也没有实力去浮海控制东南亚。

三国时期,战斗三方都是汉族人。明白了吧,这是民族内部的矛盾,是汉族人之间的矛盾。他们都都共同的理想就是同一中国。哪有统一的过程中往别的地方跑的?如果东吴将宗室及功臣封到日本、朝鲜半岛、琉球、台湾、海南、菲律宾、越南等地为王,只需定期向东吴朝贡即可,相信百年之后,上述地区皆为汉地。

看上去“进军东南亚”条件很好。但这些区域,当时都还比较落后,而且多由当地部落首领担任长官。为什么不能直接控制?蜀汉户口只有二十八万户,军队最多十万人,甚至直接弃之不顾。整个中国的版图以及东亚、东南亚格局也不会有丝毫改变。

8. 谁知道中国古代人口和吴姓人口怎么迁徙的

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加大,明清大移民使吴姓的迁徙频度也随之加快,吴姓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从人口总数看,明代吴姓总人口达23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5%,成为全国第七大姓。从分布情况看,这一时期的吴姓分布呈现两大特点:其一是人口进一步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杭州吴氏、宜丰吴氏、海虞吴氏、高邮吴氏、太仓吴氏、全椒吴氏、仪征吴氏、桐城吴氏等一批吴氏家族日益繁盛,形成了赣浙苏皖、闽粤两大吴姓聚集区。浙江取代江西成为吴姓第一大省,其吴姓人口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其中,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四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广东、安徽两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6.4%。其二是吴姓向海外迁徙的速度加快。虽然吴姓早已有走出国门的历史,但明中叶以后,随着沿海居民移居东南亚的移民浪潮出现,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吴姓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向海外迁徙,至今吴姓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依然拥有较大的影响。
近现代吴姓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分布地区的日益广泛,宗族分布的日益分散。随着昔日“安土重迁”观念的变化,人们因为工作、求学等原因进行的迁移与前代相比显得更多了,而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的迁移与前代相比显得更加频繁,城市的发展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转向了城市,这就使得原来聚族而居的情况在某些地区出现较大的变化,这些都对吴姓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现代以来出现的多次社会大变动也进一步推动了近现代吴姓的迁移,太平天国运动、北洋军阀的混战、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不造成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为调整地区经济布局,尽可能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以满足当时特定的需要,曾有大批工厂从东南经济发达地区迁往西部地区,这一系列的迁移对以东南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的吴姓不能不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此后的“上山下乡”等运动也对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对而言,近现代吴姓的迁移情况显得更加的复杂、更加的凌乱。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吴姓人口的增加,当代吴姓人口数以千万计,如此庞大的人口群,其迁移情况必然是头绪众多、纷繁复杂。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族谱的态度出现很大的变化,大量的族谱被作为宗法制度的象征送进废品回收站,送进造纸厂,更不用说去新修族谱了,其结果则是大量的宗族成员的迁移资料因此

9. 泉州人移居海外的历史进程

有充分证据说明,早在宋代,就已经有泉州人向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地迁徙。而元代征爪哇时,自泉州出航,作战失败,军中病卒数百人均留在当地,成为华侨。当时,在东南亚从商的泉州人,有的也在“蕃国”成家立业,开店贸易。
近年,德国汉学家傅吾康(Woifang Franke)利用所搜集的东南亚古代汉文碑刻数据论述泉州海外交流的盛况。据他所述的资料,元时东南亚早有中国人的墓碑、庙碑、亭碑等碑刻,充分证明当时在东南亚留居的泉州人已经不少。[傅吾康(Woifang Franke):中文碑铭所反映的1254——1800年中国与东南亚的海外交往《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在明朝以前泉州海外贸易的黄金时期,泉州人侨居海外有其时代的特点:
首先,这个时期侨居海外的泉州人,大多是临时性的,而且除了特别的原因(如元兵因失败、重病而无法回来)以外,移民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发展。
其次,当时的朝廷并不禁止海外移民,也允许商人自由活动,所以他们从海外重返故里的可能性较大。

明代中后期,泉州人移居东南亚的人数日益增多。
人口移动特点
从明至清,由于海禁及抑商政策,宋、元时期那种人口海外自由活动的环境不复存在,泉州民间的第一种反映是成规模的海上私商与海盗的兴起(参见《海丝之路.私商与海盗》),第二种反映就是大量向海外移民,形成泉州地区人口移动历程的第二次重大变动。
在中国移民史上,大规模的向外(一般意义上的居住地之外)移民,大多是因为生存压力太大引起的。五代之前大量北方人口迁入泉州这个边陲之地,就是因为当时中原战争动乱、自然灾害、土地矛盾、人口压力等频繁发生,迫使民众向未开发之地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明、清时期泉州之所以出现海外移民潮流,也是因为到了这个时期,泉州已经不再是一个能够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的地方了。在这个时期,泉州充满了各种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导致的矛盾。因而,向中华帝国的外部迁移,成为许多人寻找生存空间的基本手段。
台湾的开发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日益增长,是与闽南人勇于冒险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从整体上说泉州人具有冒险进取的精神,但是由于晋江上游多是比较封闭的山区,因此在民风习尚方面,山区与沿海各地还是存在一些差别。
大体言之,比较靠近大海的,冒险进取的性格比较明显,而交通不便的山区居民,社会风尚就相对敦朴保守一些。如泉州府沿海的晋江、同安等县,“滨海为岛夷之贩,安平镇其最着矣”,“滨于海,探珠而从海贾游者,经鲸波蜃浪之险,而心无畏慑。”而内地如永春县的一些乡村,“民树艺外百勿能解,商贾百工艺业咸远人擅之……条本薄末,有幽凤焉”。

明.初、中期
泉州人冒险进取的传统,在明代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的兴起,一开始就带有违法走私的性质,亦商亦盗的特点十分明显,再加上当时沿海人多地少,农耕不足以养家糊口的困窘,许多泉州人不得不挈妻携子移居台湾以及海外,谋求开拓发展。
早在明初,泉州人便已较多出国定居。永乐癸巳(1413年)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南洋爪哇已有不少“唐人”居住,“皆是广东、漳、泉人”,旧港国的“国人多是广东、漳、泉人移居在此”。郑和下西洋时,闽南人有不少人随其出国而居留不回。
明.长乐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漳、泉之人,“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旅宋,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剌迦、暹罗,彼此互市,若比邻然。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夏去秋来,率以为幸,所得不赀,什九起家。于是射利愚民,辐辏竞趋,以为奇货”。(谢肇制《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明.初、中期,不仅实行海禁,还禁止海外移民。因此,这个时期的移民与海上私商和海盗势力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而且与国内政治压力下出洋寻求发展机会的目的息息相关。移民的目的地主要包括菲律宾和日本,与前两者为主。
在16世纪后期西班牙占领菲律宾群岛以前,中国商人早已有侨居菲律宾的。这些商侨主要来自泉州、漳州和江浙一带,散居菲律宾岛屿之间,主要从事商业贸易。西班牙占领菲律宾群岛后,随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闽南人移居东南亚特别是菲律宾的人数大增,既有商人,也有工商业者和渔民。
当时的泉州侨民已经在马尼拉等地成立了自己的小区。这一方面是为了在海外贸易中保护侨商的利益,另方面也为了在侨民中维护正统秩序。这是因为泉州人冒险犯禁、勇于进取的作风,不仅要受到官府的压制,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乡族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也相当激烈,这样造成闽南人嚣悍多心机的性格,所谓“事杂易淆,物多觊,襄隙构戾,职此之由。以舶主中上之产,转盼逢辰,容致巨万,顾微遭倾覆,破产随之,亦循环之数也。”“竞胜于讼,竞利启棼,鼠辈因凭社作威,虎冠以生翼滋暴,狡者视音劣为奇货。……以夷为市,子母即赢,因而机械百变,此漳与四方之所异也。”没有一个自治权威,是不利于共同生存发展的。
到16世纪70年代以后,华侨的势力在菲律宾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致于引起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恐慌。为了控制华侨,他们利用传教向华侨灌输殖民主义文化,同时禁止华人经营零售商业。
当时的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当局,还必须同时面对以闽南人为主体的中国沿海商盗的挑战。嘉靖(1522—1566年)以后,尽管明政府加强了海防控制,这些商盗集团在势力上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扩张,一些集团甚至在东南亚各地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压制中国商盗的海外扩张力,欧洲殖民主义势力处处设防,勾结明政府对他们加以围剿。
在同一时期,泉州向日本的移民也很重要。向日本迁移的泉州人,大都是经过南洋诸国周转而去的,即谢肇制《五杂俎》所谓“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当时,明政府因为倭患问题(参见《泉州典故.倭患》),严格禁止商民与日本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因此,泉州人经常以去南洋为借口,获得官府许可出境,然后辗转到日本。在日本,许多泉州商民与当地人成婚,也有许多人在当地定居并发展家业。他们利用与居住在泉州各地的家属和家族亲缘关系,与内地形成相对稳定的贸易关系。

明.晚期
明末,郑芝龙为首的海商军事霸权集团逐步形成(参见《泉州人名录.郑芝龙》),控制着东方海上贸易的主动权。
郑氏集团早期已经利用海上势力促成一些泉州商民外迁。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郑芝龙占据台湾北港。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的招抚,正值闽南大旱,饥民甚众,遂在福建巡抚熊文灿支持下,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使泉州出现第一次移民台湾的高潮。去台的泉州移民有的携带家眷,有的返回原籍而留家眷于台,有的单身前往在台长住。
这一时期,泉州商民移居东南亚的人数也日益增多。史载,明.万历间(1573-1620年),漳、泉民贩吕宋(今菲律宾),或折阅破产及犯压冬禁不得归,流寓土夷,筑庐舍,操拥贾杂为生。《明史.卷 323》云,在菲律宾,“闽、粤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至者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
仅从西班牙殖民者在吕宋对华侨的几次大屠杀,可知泉州华侨之众。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八月,西班牙殖民者在吕宋对华侨进行第一次大屠杀,有 2.5万人被杀害,泉州府籍死者甚众,致使晋江安海等处“讣至家,哭相闻,妇人女子不知几人称寡”。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西班牙殖民当局对吕宋华侨进行第二次大屠杀,有 1.2万名华侨被害,死者大多是福建漳、泉人。此后至清朝期间,西班牙殖民者共进行五次大屠杀,数万名福建华侨被害,其中有不少泉州人。

清代,泉州人移居海外已成为民间谋生的一种习惯。
迁居台湾
清初,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参见《泉州人名录.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04月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此时,清政府在北起辽东,南至广东,对沿海居民实行野蛮的“迁界”政策(参见《海丝之路.迁界》),把各省沿海30里居民一律迁居内地,并禁止船只出海,在沿海地区发兵戍守,使泉州沿海居民受到一次空前浩劫,父子兄弟妻女流离失所者众多。
郑成功在台湾一方面实行军屯,另方面从福建沿海招集“迁界”后流离失所的流民,给予经济上的鼓励政策,到台湾参加开垦,使泉州出现了迁台的第二次高潮。
在同一时期,向吕宋等东南亚各国的移民,在泉州也得到持续,数量不在少数,只不过这个时期的移民大多是深受“迁界”之害的民众,与海上商盗关系不大。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郑成功海上政权败局已定,清廷开始在沿海地区复界,重新从内地把人民迁到沿海居住。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江苏松江、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广东广州四口岸开放对外贸易港口,并对海外商船减少关税。然而,这些政策只维持30多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之后,即重新对海上贸易加以严厉打击,也对海外移民实行严厉限制。在康熙、雍正年间,三次严申禁令,企图杜绝沿海人民“偷渡”去台。但是,实际上根本无法阻止泉州的去台移民运动。清政府不得已开放泉、台通航对渡(参见《泉州史迹.蚶江海防官署碑记》)。在控制放松的情况下,泉州向台湾的移民出现了第三次高潮。这次移民高潮的出现,使台湾得到开发。(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如清.嘉庆六年(1801年)安溪新康里(今虎邱镇)卓源周氏部分精壮族众移居台湾淡水大加蚋堡东门外三板桥,开垦原野,从事农耕,逐渐蕃衍,成为台北望族。
与此同时,随着汉人移民入台,清政府把海疆的概念延伸到台湾,确立“以台治台”的政策,把郑成功遗留势力迁回大陆,派福建班兵驻台防守,对台湾人事制度实行特殊政策,将其列于福建属下,对人员进行频繁调动,在民政方面广泛实行保甲、里社制,海防方面大力建设军事防线。(驻闽海军军事编纂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这一时期,移民有的单身前往,有的举家入台,而移民社会身份背景也从流民转变为包括士绅阶层。随着台湾地方政府的设立和士绅阶层的入台,清代正统制度和文化也逐步移植到台湾。台湾科举制度的实施,吸引了大批城乡居民追求功名,促使以“四书五经”为象征的国家正统观念体系成为渗透性极强的文化。
至于现在台湾的汉民,原籍为福建泉州、漳州二府的,约占台湾人口的70%以上。

移居海外
在清代,泉州人移居海外已成为民间谋生的一种习惯。“闽漳、泉人避地往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者尤多。”清.干隆五年(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城制造“红溪惨案”,屠杀华侨万余人,其中不少是晋江人。
直到光绪年间,在吕宋的华侨人数还很多。《清史稿.卷 119.职官志》云:“日斯巴尼亚,一名西班牙,即大吕宋也。明.嘉靖初,据南洋之蛮里剌(马尼拉),是为小吕宋……光绪六年(1880年),小吕宋华民请设领事,不果。光绪十三年(1887年),置小吕宋总领事。”
据本世纪的一些统计数字记载,有些闽南人的族姓,向海外移居的族人已超过了留居在本国的族人人数。如永春东平乡东山村颜姓在国外人口有八百多户六千多人,而国内仅有二千多人;城郊乡桃溪村周姓1950年修谱时登记海外人口四千多人,比国内人口多一倍以上。又如永春东门后村郑姓在国外人口达三万余人,而国内人口只有一万多人;城效乡张埔村李姓1937年调查国内人口不足三百人,而国外人口则达六百多人。

10. 菲律宾人的祖先是谁

菲律宾人的祖先都是走狗,在战场上逃出来的,跑到其他岛上避免被军队逮到。就这样

阅读全文

与古代人怎么到菲律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