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秘鲁寒流的成因
秘鲁寒流是垂直补偿流和水平补偿流的混合型。当东南信风将大陆西岸的海水吹走之后,空缺处的海水将会被中层海水垂直向上补偿。同时也会夹杂着水平方向上的海水补偿,方向主要是由南向北的,因为西风漂流来的海水会因为地转偏向力向北偏转,加上遇到大陆的原因,海水会由南向北进行水平补偿。
秘鲁寒流又称洪堡德寒流,是一支补偿流,是寒流中极为强大的一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补偿流。它是一个低盐度的洋流,沿南美洲西岸从智利南端伸延至秘鲁北部,由南极方向向赤道方向流动,在北端可向西伸延至离南美洲海岸1.000千米,其影响甚至可达科隆群岛。着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与秘鲁寒流存在密切联系。
秘鲁寒流属于什么流,为什么
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上升补偿流的形成原因是海下的深层海水上泛形成的一股寒流,秘鲁寒流的主要成因是太平洋较宽阔,而且平均深度有很深,所以当北赤道暖流流走时,秘鲁沿岸地区的海水,无法迅速得到补偿,那么最近的补水区域,就是下层海水。
秘鲁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秘鲁寒流使得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更加干燥,而且秘鲁寒流使得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区,向低纬度地区扩展,范围扩大。
⑵ 在秘鲁渔场的海区,当水温比常年高时,为什么海水上泛会减小
说起来好像很玄,其实很简单。
秘鲁渔场附近海域在赤道到南纬30°之间,这段区域多刮东南风,表层海水由东南吹向北方,(由于是南北球)由较冷的地方,吹向较热的地方,海水称为寒流。
表层海水被吹走后,底层海水就是上升过来补充,称为上升补偿流。
碰到异常年份,东南风减弱,因而流向北方的秘鲁寒流减弱,流出的少了,需要上升补充就会少一些,而此地的鱼类多靠上升的营养物质为食,上升流少了,鱼类也会大批死亡。
除此之外对气候也有巨大娥影响,原来秘鲁岸边是寒流,气候干冷,多是沙漠。现在变温暖了,降水多了起来,出现沙漠发大水的怪事。
因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当地人把此现象称为圣婴,西班牙语是厄尔尼诺。
⑶ 因为洋流因素影响气候的地方有哪些
1、因为洋流因素影响气候的地方有:
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形成荒漠环境,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形成荒漠景观;秘鲁太平洋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荒漠景观。
副热带大陆东岸暖流——沿岸形成热带雨林景观。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洲东部等。
2、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⑷ 秘鲁寒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为什么不是形成着名渔场
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南美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气候干旱,温度较低。秘鲁寒流(Per Current)又称洪堡德寒流,是一支补偿流,是寒流中最强大的一支。是一个低盐度的洋流,沿南美洲西岸从智利南端伸延至秘鲁北部,由南极方向向赤道方向流动,在北端可伸延至离岸1,000千米,其影响甚至可达科隆群岛。它始于南纬45°左右的西 秘鲁寒流风流,贴近南美西海岸经智利、秘鲁、厄瓜多爾尔尔等国北流直到赤道海域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洋流长3700~5500公里,宽370公里以上,流速平均每小时0.9公里。在向北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加以沿岸盛行南风和东南风,表层海水向西偏离海岸,使平均每秒100米的中层冷水上泛到海面,海水温度很低。年平均水温一般为14°~16℃,比周围气温低7°~10℃,使近海岸洋面多云雾,日照弱。秘鲁寒流是导致智利北部、秘鲁沿海地区和厄瓜多爾尔尔南部干旱的重要原因:向岸风被寒流冷却,不能造成降水。
2、形成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秘鲁寒流大海洋生态系是世界上其中一个重要的上升流系统,支持大量海洋生物,全世界每年渔业捕捞量的18%-20%来自该生态系。由于海水上泛带来了大量的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饵料,因此秘鲁沿岸成为世界着名渔场之一——秘鲁渔场。
⑸ 秘鲁洋流成因
秘鲁寒流(Peru Current)又称洪堡德寒流,是一支补偿流,是寒流中最强大的一支。是一个低盐度的洋流,沿南美洲西岸从智利南端伸延至秘鲁北部,由南极方向向赤道方向流动,在北端可伸延至离岸1,000千米,其影响甚至可达科隆群岛。
秘鲁寒流大海洋生态系是世界上其中一个重要的上升流系统,支持大量海洋生物,全世界每年渔业捕捞量的18%-20%来自该生态系。由于海水上泛带来了大量的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饵料,因此秘鲁沿岸成为世界着名渔场之一——秘鲁渔场。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
其依旧是上升流,不过受到反常暖流的影响,海水温度上升。
⑹ 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顺风可以节省能量和节省时间.
洋流
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前者表现为作用于海面的风应力,后者表现为海水中的水平压强梯度力。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动,又有铅直流动。由于海岸和海底的阻挡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处的表现,和在开阔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别。
大洋中深度小于二三百米的表层为风漂流层,行星风系作用在海面的风应力和水平湍流应力的合力,与地转偏向力平衡后,便生成风漂流。行星风系风力的大小和方向,都随纬度变化,导致海面海水的辐合和辐散。一方面,它使海水密度重新分布而出现水平压强梯度力,当它和地转偏向力平衡时,在相当厚的水平层中形成水平方向的地转流;另一方面,在赤道地区的风漂流层底部,海水从次表层水中向上流动,或下降而流入次表层水中,形成了赤道地区的升降流。
大洋上的结冰、融冰、降水和蒸发等热盐效应,造成海水密度在大范围海面分布不均匀,可使极地和高纬度某些海域表层生成高密度的海水,而下沉到深层和底层。在水平压强梯度力的作用下,作水平方向的流动,并可通过中层水底部向上再流到表层,这就是大洋的热盐环流。
大洋表层生成的风漂流,构成大洋表层的风生环流。其中,位于低纬度和中纬度处的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在大洋的西边界处受海岸的阻挡,其主流便分别转而向北和向南流动,由于科里奥利参量随纬度的变化(β-效应)和水平湍流摩擦力的作用,形成流辐变窄、流速加大的大洋西向强化流。每年由赤道地区传输到地球的高纬地带的热量中,有一半是大洋西边界西向强化流传输的。进入大洋上层的热盐环流,在北半球由于和大洋西向强化流的方向相同,使流速增大;但在南半球则因方向相反,流速减缓,故大洋环流西向强化现象不太显着。
大洋表层风生环流在南半球的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带,由于没有大陆海岸阻挡,形成了一支环绕南极大陆连续流动的南极绕极流。
在大洋的东部和近岸海域,当风力长期地、几乎沿海岸平行地均匀吹刮时,一方面生成风漂流,发生海水的水平辐合和辐散,而出现上升流和下降流;另一方面因海水在近岸处积聚和流失而造成海面倾斜,发生水平压强梯度力而产生沿岸流,就形成沿岸的升降流。
大洋西向强化流在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流动,而后折向东流,至某特定地区时,流动开始不稳定,流轴在其平均位置附近便发生波状的弯曲,出现海流弯曲(或蛇行)现象,最后形成环状流而脱离母体,生成了中央分别为来自大陆架的冷水的冷流环和来自海洋内部的暖水的暖流环。这是一类具有中等尺度的中尺度涡。此外,在大洋的其他部分,由于海流的不稳定,也能形成其他种类的中尺度涡。这些中尺度涡集中了海洋中很大一部分能量,形成了叠加在大洋气候式平均环流场之上的各种天气式涡旋,使大洋环流更加复杂。
在海洋的大陆架范围或浅海处,由于海岸和海底摩擦显着,加上潮流特别强等因素,便形成颇为复杂的大陆架环流、浅内海环流、海峡海流等浅海海流。
海流按其水温低于或高于所流经的海域的水温,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前者来自水温低处,后者来自水温高处。表层海流的水平流速从几厘米/秒到300厘米/秒,深处的水平流速则在10厘米/秒以下。铅直流速很小,从几厘米/天到几十厘米/时。海流以流去的方向作为流向,恰和风向的定义相反。
海流对海洋中多种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地质过程,以及海洋上空的气候和天气的形成及变化,都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故了解和掌握海流的规律、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长时期的气候变化,对渔业、航运、排污和军事等都有重要意义。
世界主要洋流
(一) 太平洋
洋流名称 地 理 位 置 出现频率 (%) 流速 (公里/小时)
北赤道暖流 大体沿北纬10°流动 25-75 0.9-2.8
台湾暖流(日本暖流,即黑潮) 沿台湾省东岸、日本群岛南岸及东岸流动 25-75以上 0.9-2.8
北太平洋暖流 平行于北纬40°流动 25-75 0.9-1.9
阿拉斯加暖流 沿阿拉斯加湾岸流动 夏季25-50,冬季25-75 0.9-1.9
堪察加寒流(亲潮) 沿堪察加半岛东岸流动 25-75 ≤0.9
千岛寒流(亲潮) 沿千岛群岛东岸流动 25-75 ≤0.9
滨海寒流 沿苏联远东区滨海边区南部沿岸流动 夏季25-50,冬季25-75 ≤0.9
加利福尼亚寒流 沿北美洲西岸流动 ≤25 ≤0.9
赤道逆流(反赤道流,系暖流) 大体平等于北纬5°-8°流动 冬季25-75夏季25-75以上 0.9-2.8以上
棉兰老暖流 沿菲律宾棉兰老岛东岸流动 25-75 0.9-2.8以上
南赤道暖流 沿赤道南侧流动 25-75以上 0.9-2.8
东澳大利亚暖流 沿澳大利亚东岸流动 25-75 0.9-1.9
西风漂流(寒流) 平行于南纬45°-50°流动 25-50 0.9-1.9
合恩角寒流 沿火地岛西南岸流动 25-75 0.9-1.9
秘鲁寒流(洪堡德洋流) 沿南美洲西岸流动 25-75 ≤0.9
埃尔.尼纽暖流 南美洲秘鲁西北岸附近 —— 约1
(二) 大西洋
洋流名称 地 理 位 置 出现频率 (%) 流速(公里/小时)
北赤道暖流 平行于北纬15°-20°流动 25-75以上 0.9-1.9
圭亚那暖流 沿南美洲东北岸流动 25-75以上 0.9-2.8
加勒比海暖流 沿安的列斯群岛往南 25-75以上 0.9-2.8以上
佛罗里达暖流 佛罗里达半岛东南海域 ≥75 ≥2.8
安的列斯暖流 沿安的列斯群岛往北 25-75以上 0.9-1.9
墨西哥湾暖流 (简称湾流) 沿北美洲东南岸往北到西经40°附近 25-75以上 0.9-2.8以上
北大西洋暖流 从西经40°附件往北到不列颠群岛北岸 25-75 0.9-1.9
伊尔敏格尔暖流 冰岛以南海域 25-75 <0.9
西格陵兰暖流 沿格陵兰岛西南岸流动 25-75 0.9-1.9
拉布拉多寒流 沿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东北岸流动 25-75 0.9-1.9
加那利寒流 沿非洲西北岸流动 25-75 0.9-1.9
赤道逆流(暖流) 沿平行于北纬5-10°流动 25-75 0.9-2.8
几内亚暖流 沿非洲几内亚湾岸流动 25-75以上 0.9-2.8以上
南赤道暖流 沿赤道南侧流动 25-75以上 0.9-2.8
巴西暖流 沿南美大陆东南岸流动 25-75 0.9-1.9
合恩角寒流 沿南美洲南端流动 25-75 ≤0.9
马尔维纳斯(福克兰)寒流 由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往北 25-75 0.9(冬季达1.9)
西风漂流(寒流) 平行于南纬42-48°流动 25-75 0.9-1.9
本格拉寒流 沿南部非洲西岸流动 25-75 0.9-1.9
厄加勒斯暖流 沿非洲大陆以南海域流动 25-75 0.9-2.8
(三) 印度洋
洋流名称 地 理 位 置 出现频率 (%) 流速(公里/小时)
季风暖流 印度洋北部赤道以北海域 25-75以上 0.9-2.8
赤道逆流(暖流) 沿平等于南纬5°流动 25-75 0.9-1.9
南赤道逆流 沿平行于南纬10°-15°流动 25-75以上 0.9-2.8
索马里暖流 沿索马里半岛沿岸流动 50-75以上 夏季0.9-2.8 冬季0.9-1.9
莫桑比克暖流 沿莫桑比克海峡的大陆沿岸流动 25-75以上 冬季0.9-2.8 夏季0.9-1.9
马达加斯加暖流 沿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流动 25-75以上 0.9-1.9
厄加勒斯暖流 沿非洲大陆东南岸流动 25-75以上 0.9-2.8以上
西风漂流(寒流) 位于南纬40°-50°间 25-75 0.9-1.9
西澳大利亚寒流 沿澳大利亚西岸流动 25-75 ≤0.9
(四) 北冰洋
洋流名称 地 理 位 置 出现频率 (%) 流速(公里/小时)
挪威暖流 沿挪威西岸流动 25-75 0.9-1.9
北角暖流 沿挪威北岸流动 ≤25 0.9-1.9
斯匹次卑尔根暖流 沿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西南、西岸流动 25-75 0.9-1.9
北冰洋寒流 沿北冰洋北极地区大陆架流动 25-75 0.9-1.9
东格陵兰寒流 沿格陵兰岛东岸流动 25-75 0.9-1.9
东冰岛寒流 沿冰岛东北岸流动 25-50 0.9-1.9
⑺ 形成洋流的原因是秘鲁渔场的天然条件和洋流对其的影响
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洋流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则称为暖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则称为寒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暖寒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此外,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秘鲁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经过,在常年盛行南风和东南风的吹拂下,发生表层海水偏离海岸、下层冷水上泛的现象。这不仅使水温显着下降,同时更重要的是带上大量的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加之沿海多云雾笼罩,日照不强烈,利于沿海的湾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对于冷水性鱼类,特别是鳀鱼(喜 20℃以下的冷水)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因而秘鲁沿海一带便成为大渔场,渔区宽约370千米。
⑻ 菲律宾最接近哪个大洋
太平洋,菲律宾四周被太平洋包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