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菲律宾海沟分布在哪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地方
1,菲律宾海沟属于亚欧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的交接处,所以位于菲律宾附近的马里压纳海沟就是亚欧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碰撞形成的。
② 菲律宾在地图上的位置
菲律宾在地图上的位置如下:
(2)地球上的菲律宾板块在哪里扩展阅读
1521年,麦哲伦率领西班牙探险队于地理大发现首次环球航海时抵达此地,麦哲伦亦是在此地被土着砍死。1542年,西班牙人以王子菲力普之名,将此群岛命名为“Las Filipinas”,成为“菲律宾”名称的由来。
1565年,宿雾岛被西班牙人所占领。1571年,西班牙人侵占吕宋岛,建马尼拉城。1594年,西班牙人公告马尼拉成为菲律宾群岛的首都。此即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的开始。
1896年8月,安德烈·滂尼发秀领导的卡的普兰(Katipunan)在马尼拉近郊的马林塔瓦克山(即巴林塔瓦克山)发动起义,各地响应,进攻西班牙殖民军。次年阵营内部发生分裂,埃米利奥·阿奎纳多(Emilio Aguinaldo)篡夺领导权,杀害滂尼发秀,并与西班牙殖民者妥协。
但起义者坚持斗争,后起义者几乎占领全国。埃米利奥·阿奎纳多于5月17日乘美舰麦克科洛济(Mc culloch)号返菲活动。1898年6月12日菲律宾宣告脱离西班牙独立,建立第一共和。
③ 菲律宾海板块,属六大板块中的欧亚大陆板块还是属太平洋板块
如果非得划在其中,我觉得属于太平洋板块。
在琉球海沟处,菲律宾海板块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也就是在此处亚欧板块的大陆架消失。
菲律宾海板块大部分是属于洋壳性质的。西菲律宾海板块是洋壳扩张形成,东菲律宾海部分是弧后扩张形成,同样都是洋壳形式,所以划给太平洋比较合适。
④ 菲律宾属于那个洲
亚洲
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遥遥相对,南和西南隔苏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峡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望,西濒南中国海,东临太平洋。
总面积为29.97万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其中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等11个主要岛屿占菲律宾总面积的96%。海岸线长约18533公里。
(4)地球上的菲律宾板块在哪里扩展阅读
菲律宾的地理、历史
1、菲律宾位于西太平洋,是东南亚一个多民族群岛国家,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人口1.03亿(2016年)。 菲律宾人的祖先是亚洲大陆的移民,14世纪前后建立了海上强国苏禄王国。
2、1565年,西班牙侵占并统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国占领。1942年被日本占领。二战后重新沦为美国殖民地。1946年,菲律宾独立。 菲律宾主要分吕宋、米沙鄢和棉兰老岛三大岛群,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种族与文化为数众多。
3、菲律宾是东盟(ASEAN)主要成员国,也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24成员国之一。 菲律宾群岛地形多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3/4以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1座。除少数岛屿有较宽广的内陆平原外,大多数岛屿仅沿海有零星分布的狭窄平原。
4、吕宋岛东南的马荣火山是最大的活火山;棉兰老岛东南部的阿波火山海拔2954米,为境内最高峰。各岛之间为浅海,多珊瑚礁。菲律宾群岛两侧为深海,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菲律宾海沟,最深达10479米,是世界海洋最深的地区之一。
5、菲律宾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台风多。年平均气温约27℃,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2000-3000毫米之间。群岛西部有旱季(11-次年4月)和雨季(5-10月)之分,东部海岸终年有雨,并以冬雨最多。
南部地区也终年多雨,无明显旱、雨季之分。东部的太平洋面是台风发源地,每年6-11月多台风。
⑤ 菲律宾海板块属于六大板块中的哪一个板块
菲律宾板块是地球的地壳板块之一,位于菲律宾以东、太平洋西面,其形状呈菱形,与东面的太平洋板块、南面的的澳洲板块、西面的欧亚板块和北面的北美板块相连。
东部与太平洋板块的接壤处,是马里亚纳海沟,它是全球最深的海沟,深度达10公里以上。而北部顶端的位置是日本的伊豆半岛,而富士山也是与欧亚板块及北美板块的交汇处。
⑥ 菲律宾板块的说明
菲律宾板块是位于菲律宾以东太平洋中的一个大洋板块,其形状略呈菱形。菲律宾板块的面积。因为菲律宾板块由菲律宾海以下的大洋岩石圈构成,而菲律宾群岛的大部分都位于该板块以西,所以它也被叫做菲律宾海板块。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它是亚欧板块的一部分。
菲律宾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底,西部以菲律宾群岛为界,西北部以台湾和琉球群岛为界,北部以日本为界,东部以伊豆-小笠原列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为界,南部则以雅浦岛、帕劳和印度尼西亚最东部的哈马黑拉岛等岛屿为界。板块的东部形成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系。
菲律宾板块的东界是会聚边界,太平洋板块消减于其下。其西界、西北界和北界主要也是会聚边界,菲律宾板块在此边界消减于亚欧板块(或由较广义的亚欧板块细分为的巽他板块、扬子板块和阿穆尔板块)之下。其南部主要与加罗林板块相接,东北部一隅则与北美洲板块(或其细分出的鄂霍次克板块)相接。
菲律宾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台湾岛,这一过程在今天还在延续。在其最北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的增厚地壳则与日本碰撞形成了伊豆碰撞带。
菲律宾板块构成了菲律宾海的海盆,它是5个较小的岩石圈板块之一,面积与阿拉伯板块相仿(Anderson, 2002)。在地球上现存的所有板块中,菲律宾板块是唯一的一个几乎全部由消减带包围的板块。它因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被“捕获”和不活动的西半部,及由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消减而形成并不断增生的东半部。西半部将来注定会消失,因为它将向西和北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而东半部则由几条南北向的海岭(自西向东依次是九州-帕劳海岭、冲之鸟-四国海岭和西马里亚纳海岭)及其间的海盆(如四国海盆,是巨大的弧后盆地)组成。伊豆-小笠原列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及其附近的水下火山,则通常被看作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系。
⑦ 菲律宾地理环境如何为何总是频繁的发生地震
因为菲律宾坐落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地震频发,火山活动也颇为活跃。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有一连串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
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
(7)地球上的菲律宾板块在哪里扩展阅读:
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
六十年代中期到一个新的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单元。世界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向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
根据这一理论,在火山学家,在俯冲带温度上升显着,甚至地壳岩石下面的部分熔融程度发生时的碰撞之间的组成地球的最外层的层的巨型岩石板和挤压研磨的形成火山口上。由于绝大多数世界上火山分布在各个部分的边缘,似乎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
⑧ 菲律宾在地球仪的哪里
菲律宾属于东南亚,在地球仪上在中间位置,靠近赤道了。
⑨ 印尼菲律宾位于哪三个板块之间地壳活跃
菲律宾海板块是地球的地壳板块之一,位于菲律宾以东、太平洋西面,其形状呈菱形,与东面的太平洋板块、南面的澳洲板块、西面的欧亚板块和北面的北美板块相连
⑩ 世界七大板块 图
世界七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板块、南美板块。
1、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东以太平洋海隆为界,北、西、西南都为深海沟,与阿留申岛弧、日本岛弧、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板块接界,南部以海岭同南极洲板块相接的板块。
2、欧亚板块:为包括大部份欧亚地区的大陆板块,但不含括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次大陆)、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次大陆)以及东西伯利亚的上扬斯克山脉以东的地区。
3、非洲板块:非洲板块的西界是一个离散边界,形成中大西洋海岭的中段和南段,非洲板块隔此边界在北部与北美洲板块相接,在南部与南美洲板块相接。
非洲板块的东北界与阿拉伯板块相接,东南界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接,在北部和南部与之相邻的则分别是欧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了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北界外,其余边界均是离散边界。
4、北美板块:是一个较大的板块,它的范围覆盖了北美洲的大部,向东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岭,向西延伸至东西伯利亚的切尔斯基山脉。它是1968年萨维尔·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美洲板块的一部分。后来,美洲板块又被细分为北部的北美洲板块、南部的南美洲板块和周围的一些小板块。
5、印度洋板块:为次级的大陆板块,属于印度洋澳洲板块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东和东南部、印度半岛、大洋洲的大陆、岛屿及邻近的海洋。
6、南极板块:是一块包括南极洲和周围洋面的板块,面积约169,000,000平方公里。每年正以1公分的速度向大西洋移动。南极洲板块与纳斯卡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洲板块、斯科舍板块和印度-澳洲板块交界,并正与合并。
7、南美板块:包括南美洲和南大西洋的西部。其东以大西洋中脊的南段与非洲板块接界;西界为南美滨太平洋深海沟,北部与加勒比板块接触,南部为南极板块。南美板块同北美板块一起向西运动,在南美洲的西部形成了高耸的安第斯山脉。
(10)地球上的菲律宾板块在哪里扩展阅读:
世界七大板块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由于“极移动曲线”和海底扩大等提供的证据,大陆漂移的确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 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