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水温度是多少
海水温度是在变的,在-2~30℃之间变化。
简介:
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海水温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变化,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收支状况及其时间变化。
海水温度是表示海水热力状况的一个物理量,海洋学上一般以摄氏度(℃)表示,测定精度要求在±0.02℃左右。太阳辐射和海洋大气热交换是影响海水温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海流对局部海区海水的温度也有明显的影响。在开阔海洋中,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纬圈平行,在近岸地区,因受海流等的影响,等温线向南北方向移动。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一般是随深度之增加而降低,并呈现出季节性变化。
❷ 台风知识
一、台风由来
台风是一个强烈的热带气旋。它好比水中的漩涡一样,是在热带洋面上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漩涡。在移动时像陀螺那样,人们有时把它比作“空气陀螺”。由于台风影响时常常伴有狂风暴雨,气象上给它取了一个与普通大风不同的名字—台风。
二、台风(热带气旋)的命名
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以2000年1月开始执行。
对于造成严重灾害的热带气旋,台风委员会将对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剔除,代之以另一个首字母相同的名字。而被剔除的该热带气旋名称,将永远钉在灾害史的耻辱架上。
台风委员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
(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达维 康妮 娜基莉 科罗旺 莎莉嘉
龙王 玉兔 风神 杜鹃 海马
鸿雁 桃芝 海鸥 鸣蝉 米雷
启德 万宜 凤凰 彩云 马鞍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蝎虎
布拉万 帕布 巴蓬 凯萨娜 洛坦
珍珠 蝴蝶 黄蜂 芭玛 梅花
杰拉华 圣帕 鹿莎 茉莉 苗柏
艾云尼 菲特 森拉克 尼伯特 南玛都
碧利斯 丹娜丝 黑格比 卢碧 塔拉斯
格美 百合 蔷薇 苏特 奥鹿
派比安 韦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玛莉亚 范斯高 海高斯 奥麦斯 洛克
桑美 利奇马 巴威 康森 桑卡
宝霞 罗莎 美莎克 灿都 纳沙
悟空 海燕 海神 电母 海棠
清松 杨柳 凤仙 蒲公英 尼格
珊珊 玲玲 欣欣 婷婷 榕树
摩羯 剑鱼 鲸鱼 圆规 天鹰
象神 法茜 灿鸿 南川 麦莎
贝碧嘉 画眉 莲花 玛瑙 珊瑚
温比亚 塔巴 浪卡 莫兰蒂 玛娃
苏力 米娜 苏迪罗 云娜 古超
西马仑 海贝思 伊布都 马勒卡 泰利
飞燕 浣熊 天鹅 鲇鱼 彩蝶
榴莲 威马逊 翰文 暹芭 卡努
尤特 查特安 艾涛 库都 韦森特
潭美 夏浪 环高 桑达 苏拉
三、热带气旋分类
热带气旋分类详见表2-4。
热 带 气 旋 的 分 类
表2-4
四、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范围很大,它的直径常从几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垂直厚度为十余公里,垂直与水平范围之比约一比五十。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一般可分为台风外围、台风本体和台风中心三部分。台风外围是螺旋云带,直径通常为400-600公里,有时可达800-1000公里;台风本体是涡旋区,也叫云墙区,它由一些高大的对流云组成,其直径一般为200公里,有时可达400公里;台风中心到台风眼区,其直径一般为10-60公里,大的超过100公里,小的不到10公里,绝大多数呈园形,也有椭园形或不规则的。
台风在垂直方向上分为流入层、中间层和流出层三部分。从海面到3公里高度为流入层,3-8公里高度左右为中间层,从8公里高度左右到台风顶是流出层。在流入层,四周的空气作反时针(在北半球)方向向内流入,愈近中心风速愈大,把大量水汽自台风外输入台风内部;中间层气流主要是围绕中心运动,底层流入现象到达云墙区基本停止,尔后气流环绕眼壁作螺旋式上升运动;中间层上升气流到达流出层时便向外扩散,流出的空气一部分与四周空气混合后下沉到底层,一部分在眼区下沉,组成了台风的垂直环流区。台风气温愈到中心愈高,气压愈到中心愈低。
五、台风的形成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一是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二是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四是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六、台风的分布
台风的形成具有一定条件。因此,它的发源也在特定的地区。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它经常发生在南、北纬度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7至10月。其它季节明显减少。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以西北太平洋台风为例:在冬春季节(11月至翌年5月),台风主要在东径130度以东的海面上转向北上,在北纬16度以南往西进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陆越南南部,还有少数在东径120-125度的近海转向北上,少数台风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陆广东;在7-9月的盛夏季节,台风路径更往北、往西偏移,中国从广西到辽宁的沿海省份在此季节都有可能遭受台风侵袭;在6月和10月的过渡季节,台风主要在东径125度以东海面上转向北上,西行路径较偏北,在北纬15-20度之间,少数可登陆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
台风运动除自身呈快速反时针(北半球)旋转移动外,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长波槽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引导。正常情况下,台风移动路径平滑、稳定。但少数台风移动路径曲折多变,有停滞、打转,突然转向,移速突然变化,路径飘移不定等多种形式。
七、影响台州市的台风
台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又处于我国海岸线的中段,台风影响范围广。西北太平洋上生成,发展并向西北移行的台风可直接袭击和影响我市。从1949年至1997年的49年中,影响浙江的共53个,其中登陆台州的就有12个,是全省台风登陆最多的市。
八、台风的危害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完)
❸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地处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温度的升高,使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失衡,从而导致气候异常。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由于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因此,海水温度相应较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西太平洋呈现气流上升,气压偏低,热带东太平洋呈现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极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的力量
科学家最近注意到,由于受目前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温度不断升高,进而导致大气风速加快,地球自转速度变缓。相对于地球这个实体行星而言,厄尔尼诺加速了大气的向东运动,因此它给地球带来了恶劣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大气角动量变化的分析显示,从1997年3月中旬至11月底,大气角动量始终高于平均值。在没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代,热带地区的风由东向西刮,地球其它区域的风则从西向东刮。两者迭加起来的净动量则是由西向东的角动量。随着风在地球表面及山脉间的来回移动,大气按照惯例与这个实体地球也在来回地交换着部分动量。在北半球的冬季,大气加速,地球减速;而在夏季时节,这种情况正好相反。专家指出,厄尔尼诺通过减缓热带东部的风速,加大热带地区以
外的风力可使大气角动量增大。 在爆发厄尔尼诺期间,随着大气风力的不断加速,地球本身自转速度的减缓,使这种混合了的角动量得到守恒。美国NASA戈达德宇航中心的约翰•吉普森说,他通过监测昼间的长度变化,观察地球的自转情况。在过去一年里,白天曾缩短和延长过约1毫秒,这基本上是因大气角动量发生偏移所造成的。吉普森说,在目前发生厄尔尼诺的时候,白天已经延长了四分之一毫秒。
解读今秋怪天气 专家分析厄尔尼诺是祸首
北方网消息:虽已进入初冬,但大暴雨、暴雪、雷暴、寒潮以及连续两次“偷袭”的风暴潮,都让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季令人难忘。昨天,市气象专家对此做了总结分析,认为这种异常主要跟环流形势以及海温变化有关,据目前的资料推断,很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的一种表现。
总降水多2倍
按照一般的情况,到了秋季,降水主要以小雨或小雪的形式出现,中雨和中雪亦属少见,大雨大雪就更难见到,而今年这一系列异常天气是一场大暴雨拉开的大幕。10月10日—11日本市全市范围内降下大暴雨,仅仅一次降水市区的降水量就达到160.9mm,创下了自1887年以来历史同期本市的最高纪录,而在此之前这一纪录仅为41.9mm,各区县也纷纷创下降水量的极值。
从整个秋季9月—11月的统计数字来看,本市在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普遍偏多的情况下,降水异常偏多达222.8mm(市区),比在此之前1955年秋季创下的降水极值164.0mm多出近60mm,而相比30年平均值81.5mm则多近2倍,创下1887年有正规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
雪伴雷暴历史罕见11月7日本市首场大雪提前降临,此次大多数区县出现大雪和暴雪,市区日降雪量达到12.5mm,本市蓟县的降雪量更是达到了20.7mm,创下自1918年以来历史同期降雪量的纪录。在降雪同时,还伴有深秋极少出现的强雷暴现象,形成罕见的雷雪,再次改写了本市的气象纪录。
风暴潮两次袭津10月11日和11月25日前后,在天文大潮和海上大风的共同作用下,本市滨海地区先后两次出现了风暴潮,海水明显超过警戒水位并倒灌入街区。而其中11月25日这次风暴潮出现之晚创下了自1918年有正规气象记载以来的新纪录,比1993年11月16日曾出现的最晚风暴潮还晚了9天。
寒潮提前来袭
黄金周刚刚结束,10月11日包括本市在内的我国华北地区就出现了一次寒潮天气,市区11日清晨的最低气温骤降至4.7℃,当天的平均气温由前一天的17.2℃降到了7.3℃,按照气象上规定日降温幅度超过7℃、最低气温达到5℃以下即可称为寒潮天气的标准,这次刚刚进入10月便出现的降温天气则已经可以称为寒潮。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
原来,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经如,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
厄瓜多爾尔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那次厄尔尼诺效应造成了1500余人丧生和80亿美元的物质损失。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迄今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另有人则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
生厄尔尼诺现象。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
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厄尔尼诺现象之谜
在秘鲁利马以南的沿海,是一个富饶美丽的渔场。沿海的群岛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海鸟。这些海鸟多得密密麻麻,它们飞来飞去,鸟声鼎沸。
海鸟在大海上嬉戏,在海岛上栖息。它们悠闲自得地生活在这儿,生生息息靠的是什么呢?
原来秘鲁渔场产量非常高,连续10年来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大海提供足够的鱼儿供海鸟吞食,大约每年被海鸟吃掉的鱼达250万吨。
1982~1983年,发生了一件异常的事件。这一年秘鲁亚卡俄沿海庞大的鳀鱼群悄然失踪了。以鳀鱼为食的海鸟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源,奄奄一息,不久都死去了。原来生机勃勃的海滩上,这时一片凄凉,留下了几万只海鸟的残骸。渔民们无鱼可捕,鱼粉厂没有原料,濒于倒闭。不到几天,海水也变了颜色。原来大量的死鱼和浮游动物布满了海面。腐烂的有机物发酵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把海水搅得又脏又臭。硫化氢和渔轮外壳上的油漆化合,生成了硫化铅,就像给渔轮涂上了黑漆,船员们无奈地摇头叹息。渔场失去了往日的生气和繁荣,陷入一片死寂。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很快查清楚了。负责调查鳀鱼失踪之谜的科学家,对这儿海水发生的各种变化,进行细微周密的调查。原来,这片冷水性的海域里,近些日子里出现了一股活跃的暖流——厄尔尼诺。暖流突然涌来,使海水的温度一下子升高了3~6℃。在暖流的突然袭击下,习惯于冷水中生活的鳀鱼受不了了。它们开始生病,不久便大量死去。鳀鱼的可悲命运,使海鸟也跟着遭了难。它们失去了鱼儿作食粮,不久便饿死在海滩上。
奇怪的是,秘鲁发生鱼灾的同时,世界各地以至全球的气候都发生了异常。有的地方一年不下一场透雨;有的地方水灾连连。亚洲不少地区久旱无雨,天气干燥,仿佛烧烤一般;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地区却暴雨成灾……
气候为什么会发疯?人们纷纷推测其中的原因。
有人说,那两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引起了地球上天气系统的变化;也有人说,地球上火山活动增多,在空中形成了火山灰层。火山灰层又变成了许多奇特的云彩。它在地球的上空飘动,经久不散,影响了气候变化……
他们的推测各有各的道理,但总让人觉得没找准真正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
就在秘鲁发生那场严重的渔灾时,研究天气异常的科学家也把注意力转向那支不寻常的暖流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越发深信不疑,全球气候变坏,就与这支暖流有关。
真是厄尔尼诺引起气候发疯吗?人们打开历史的案卷,真相大白了。在档案里,气候异常的年份都记载在册;厄尔尼诺出没活动的年份也记录在案。以前人们没有研究过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才发现,它们常常先后出现,竟然配合如此默契。
一支太平洋东部的赤道暖流,为什么能破坏大气环流的正常工作,影响气候的变化呢?
原来,浩瀚的大海是地球上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器。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受热不均匀。海洋向大气不断提供着热量。海洋自身温度升高了,它提供给大气的温度就多;反之,海洋自身的温度下降了,给大气的热量就比较少。海洋面积巨大无比,它对热的容量比空气大。要是把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以使3000立方厘米的大气气温升高1℃。同时海水是流体,海面的热可以传到深层,使厚厚的海水都来贮存热量。如果让全球海洋里100米深的表层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供整个地球的大气增温6℃。
这么说来,秘鲁海域海水增温对大气环流的作用真不小。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它不仅影响了附近的天气,通过大气环流,还会影响到遥远的地方,遍及地球的各处。厄尔尼诺,这支小小的赤道暖流,牵动了大气舞台的风云变幻,真令人不安!
气候发疯的原因虽然找到了,要是人们能在厄尔尼诺暖流将要出现的时候,预先向全世界人发出警报,人们就可以有避开灾难的准备,那该多主动啊!可是厄尔尼诺在哪里呢?它是股出没无常行踪不定的海流。人们只知道它大约每隔几年出现一次,但并不知道它出现的确切时间。
科学家研究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想方设法弄清它的活动规律。他们在各个不同的领域研究,从各个方面对这支暖流的形成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是由于地球上东南信风变弱的缘故;有的气象学家说,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减慢有关系。
不久前,有两位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用声波定位仪,在夏威夷群岛和东太平洋一带的海底进行测量。通过一些数据,使他们发现了这一带海底的一个秘密。原来,这里的海底蕴藏了很多火山,火山正在喷发大量的熔岩。巨大的热流体随着熔岩的喷发,源源不断地涌入海洋,使海水的温度升高了。这种现象告诉人们,东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奇怪暖流——厄尔尼诺,可能就是海底火山喷发提供的热量。
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地注意着这股暖流的动态,有信心揭开它的秘密,并准确预报它的到来。
❹ 关于台风的资料
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最低而气温最高。
台风分级。台风按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大小进行分级。过去中国气象部门将8级至11级风称为台风,12级和12级以上的称为强台风。1989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统一分级方法,近中心最大风力在8级~9级时称为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力在 l0级~11级时称为强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或12级以上时称为台风。为了叙述简单,以下仍统称为台风。
台风路径。台风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但有时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大风。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以上。②暴雨。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在台风经过的地区,一般能产生150mm~300mm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 l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③风暴潮。一般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江苏省沿海最大增水可达3m。“9608”和“9711”号台风增水,使江苏省沿江沿海出现超历史的高潮位。
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圆形涡旋半径一般为5OOkm~1000km,高度可达15km~20km,台风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阵性降水;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最大风速区,平均宽8km~19km,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最常见的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状,直径约10km~70km不等,平均约45km,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台风编号。中国把进入东经l50度以西、北纬 l0度以北、近中心员大风力大干8级的热带低压、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这就是我们从广播、电视里听到或看到的“今年第×号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
危害: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预防:
在台风来临前要注意收看各级气象台站发布的台风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为确保广大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外出,远离低洼地区以及海边等危险地区及树木、广告牌等危险设施或物品;将地处在危险地区的学校及学生、居民提前转移至安全的地区。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 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❺ 菲律宾每年结婚的人数统计
一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有可能形成台风:①存在一个广阔的高温洋面。海温必须大于26~27℃,这样才能造成洋面空气始终维持高温高湿状态,由此形成中、低层空气层结不稳定(见大气静力稳定度)。②当地的科里奥利参数(f=2ωsinj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j为纬度)要大于一定的数值以保证初生的气旋性环流不致减弱。所以,赤道(j=0)不会形成台风,一般形成区域离赤道约5个纬度以上。③基本气流铅直切变要小。这样才不致使凝结潜热被高层强风吹向远方,而能集中于同一铅直气柱中,有利于暖心的形成。根据统计,台风多形成于200百帕和850百帕等压面间风速差小于10米/秒的地区。④低空有较稳定的辐合流场或高空有较强的稳定的辐散流场。例如:热带辐合带中,南侧强西南气流和北侧强东北气流的汇合区,东风波、高空反气旋前部等区域,就满足这个条件,是最容易形成台风的区域。在暖季,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常能满足上述四个条件,这个地区是形成台风最多的地区,每年发生的台风个数占全球总个数的36%。全球主要的台风发生源地还有:北太平洋东部(16%),北大西洋(11%),南太平洋(11%),南印度洋西部(10%),南印度洋东部(3%),孟加拉湾(10%),阿拉伯海(3%)。若按中国气象部门的标准统计,北大平洋西部和南海地区每年平均发生台风的个数约为28.8。
广东一带的主要都是在南海和菲律宾以东洋面一带生成,向福建浙江一带的有些是在西北太平洋远洋生成,像关岛啊那些位置形成的台风也比较多的!!
❻ 今天天气为什么这么热
应该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尔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爾尔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 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是“孩子”之意,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爾尔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根据对近百年来太阳活动变化规律与厄尔尼诺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谷值期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并有2至3次厄尔尼诺发生。
❼ 厄尔尼诺
在2004年,美国全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称,7月份到9月份期间太平洋中部赤道地区的海洋水温异常高,这也是厄尔尼诺的初期迹象。截至9月底的迹象还没有表明这会是厄尔尼诺的全面重现,特别是因为西经95度和南美海岸之间,太平洋赤道靠东的部分的SST依然低于正常水平。NOAA称,厄尔尼诺预计对如下地区造成影响,印度尼西亚(持续到2005年初),澳洲北部和东北部(2004年11月到2005年2月份),非洲东南部(2004年11月到2005年3月)。如果热带太平洋的水温升高加强,并且扩散到南美海岸,厄瓜多爾尔尔、秘鲁北部在2005年的头几个月将会出现降雨偏高。今年晚些时候,亚马逊河以东的天气干燥,而且会在明年2至4月份期间扩散到巴西东北部[1]。
新华网马尼拉2005年7月5日电(记者范跃龙)菲律宾气象专家4日宣布,一直盛行在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结束了。《马尼拉公报》5日援引菲律宾气象部门的话说,这次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始于去年7月,现在终于结束了。气象专家对海洋表面的监测显示,太平洋赤道海域的中部与东部温度已经趋于正常。气象专家预测,年底之前的这段时间内,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气象将大多处于平稳状态[2]。
据国家气候中心2005年1月29日报告,近期,赤道中太平洋海面温度仍然持续偏暖,大部为0.5℃以上的正海温距平控制,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正距平较前期有所减弱,南美沿岸出现了-0.5℃左右的负海温距平。以上特征表明,2004年9目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仍然维持,但较前期有所减弱[3]。
据国家气候中心2005年2月6日报告,2004年9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为高于0.5℃的正海温距平控制,NINO综合区(NINO1+2+3+4区)海温距平指数达到0.6,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2004年10~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持续偏暖,赤道太平洋大部维持0.5℃以上的正海温距平,南方涛动持续表现为负指数。1月,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较前期明显下降,由上月大部为0.5℃的正海温距平控制转变为接近正常,但赤道中太平洋大部仍然维持大于0.5℃的正海温距平。NINO综合区海温指数为0.6,较上月下降了0.2。南方涛动指数变化显着,由上月的-0.5上升为0.3。综合近期热带海洋大气特征分析,目前热带海洋大气仍然持续厄尔尼诺状态,但较前期有所减弱[4]。
2月监测结果显示,热带太平洋海洋总体上反映为正常状态,大气海洋处于调整适应阶段[5]。据中国气候中心的观测,2004年9月发生的弱厄尔尼诺现象在2005年2月结束。
林振山等人发现,极地和高纬地区的日食与厄尔尼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连续3-6次发生的高纬地区日食可以减弱赤道信风,诱发厄尔尼诺现象。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0就可以引发一次厄尔尼诺事件,2004年的厄尔尼诺系数为8.5,他们预测2005年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6]。
我们发现,太平洋海温的准两年震荡是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与厄尔尼诺之间存在12-24个月位相差的原因,厄尔尼诺一定发生在太平洋海温暖年,拉尼娜一定发生在海温冷年[7,8]。从1951年到2003年,这种对应关系无一例外,是预测厄尔尼诺的最有效指标,也是决定厄尔尼诺发生的主因。2004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较大值8.5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或2006年的暖年,2008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大值12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暖年)[9-11]。
由于2004年出现的厄尔尼诺暖位相强度较低,最终未形成符合标准的厄尔尼诺事件。按照我们的分析,原因是受到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的干扰,出现2005年2月的低温冲击。未释放的能量可能在2006年引发厄尔尼诺暖位相的回潮,出现匡耀求指出的情况发生。不过这时发生的厄尔尼诺强度较低,禽流感爆发(在2006-2007年冬春两季)的规模也不会太大(随低温冷害的强度而变化)。海温有两年的波动周期,我们在2003年就指出,2004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8.5,可能使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海温暖年的2004年或2006年[12]。
2006年9月13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宣布,海洋温度升高标志着厄尔尼诺效应已经重返热带太平洋。在8月10日发布的“讨论”月报中,NOAA下属的位于马里兰州泉水营市的气候预报中心(CPC)报告说,近几个月来,季风和海洋变暖将有利于较弱的厄尔尼诺效应的形成,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与此同时,气候预报计算机模型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然而在接下来的1到2周内,热带太平洋的表层海水开始迅速升温,仅在9月上旬便增加了1摄氏度。CPC的Vernon Kousky表示,这一现象足以使气候预报学家和计算机模型相信,“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厄尔尼诺效应,它将继续发展下去”。与此同时,一些气候预报模型显示,较弱的开端正在逐渐加强,从而演变为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效应[13]。
根据2004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8.5,2006年的厄尔尼诺不会发展成为强厄尔尼诺事件,时间也不会超过2007年的6月份。因为在2008年强厄尔尼诺事件之前,还有一次拉尼娜事件的能量没有释放[14]。我们的预测得到证实。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监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于2006年春季起开始增温,到2006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为高于0.5℃的正海温距平控制,其中日界线附近的正海温距平超过1.0℃(见图1)。8月,各NINO区海温指数均达到或超过0.5℃,NINO3和NINO3.4区海温指数均为0.5℃,NINO综合区海温指数为0.6℃。自2006年5月以来,南方涛动指数持续为负值,8月南方涛动指数为-1.3。2006年8月起,热带海洋大气已表现为厄尔尼诺状态。未来2-3月内,热带海洋大气的演变仍有利于ENSO暖位相的维持和发展,预计可能形成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15]。自2006年8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已于2007年2月结束[16]。
二、2005年拉尼娜现象与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预测
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发生在赤道和低纬地区的日食可诱发拉尼娜事件。2005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2(累计值为-5),与1998年相同,可诱发一次拉尼娜事件。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拉尼娜现象将逐渐强烈,台风灾害日趋严重。2005年拉尼娜将比2004年厄尔尼诺更危险。2004-2005年将是对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的实践检验[17,18]。
从1951年以来,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达到-2的年份共有14个,其中9个发生了拉尼娜事件,发生概率为0.64。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负值有累计特征,没有发生拉尼娜的负值,一定累计到下一次负值,强化下一次的拉尼娜事件。如,1954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累计值为-4(1951-1952年累计值为-3),发生了拉尼娜事件(中间间隔1953年厄尔尼诺事件)。1954年单凭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值-1是不能发生拉尼娜事件的,所以,没有连续两次不发生拉尼娜事件的负值出现。这就是能流不灭定理,即一种能量在没发生作用前是不会消失的。2001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3,没有发生拉尼娜事件,2005年为-2,累计值为-5。这是我们预测2005年5月以后发生拉尼娜事件的根据[6-8,17-19]。
美国气象部门2006年2月3日警告说,2006年春季和夏季将再度发生“拉尼娜”现象。在美国气象学会于亚特兰大举行的会议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象预报中心负责人爱德华•阿兰•奥利尼克说,“拉尼娜”现象可能将在今年春末持续发生,甚至持续整个夏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已确认,过去3个月中,太平洋部分区域水温低于正常值[20]。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警告称,有充分迹象表明,南美洲西海岸地区即将出现“拉尼娜”气候现象,并将进一步破坏全球多个地区的气候模式。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在一份新闻公报中称,监测显示,今年年初以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温度比正常情况下低0.5至1.0摄氏度,“再加上更广范围内的热带太平洋和大气条件,这与‘拉尼娜’现象的早期特征是一致的”。世界气象组织说,从历史记录来看,一年中这么早就出现“拉尼娜”现象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拉尼娜”现象形成速度异常迅猛,以至于目前根本无法推断它会造成什么影响、持续多长时间。“但大多数气候模型和专家的分析认为,这次的‘拉尼娜’现象会在接下来的3到6个月内快速消失”[21]。
《中国海洋报》报讯 美国气象部门2月3日警告说,2006年春季和夏季将再度发生“拉尼娜”现象,它将带来更猛烈的飓风,美国、亚洲和南美洲气候都将受到影响。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象预报中心的负责人说,“拉尼娜”现象可能将在今年春末持续发生,甚至持续整个夏季。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已确认,过去3个月中,太平洋部分区域水温低于正常值[22]。
由于2005年是海温冷年,2006年是海温暖年,所以,在2005年9月开始的拉尼娜现象持续到2006年3月就突然消失,未能形成合乎标准的拉尼娜事件。但是,相应的能量并不能消失,会在2007年的海温冷年释放出来。这是2006年9月出现的弱厄尔尼诺现象在2007年初结束的原因[14]。这一预测也得到证实。
新华网华盛顿3月8日电 美国气象部门8日预测,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有可能5月前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出现。受这一现象影响,今年晚些时候也许会出现更多的大西洋飓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发布的最新月度预测报告称,一些计算机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拉尼娜现象有可能在今年3月到5月间快速形成。报告指出,这一预测得到最新海洋观测结果等的支持。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会引发气候出现反常,给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灾害。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介绍,上一次拉尼娜现象于1998年至2001年间出现,曾导致美国西部地区出现大面积干旱[23]。
我们在2006年11月21日指出,2007年2月到6月,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差不超过三天,为强潮汐时期。5-6月潮汐强度和南北震荡幅度最强,可激发冷空气活动、沙尘暴、暴雨、地震火山活动、矿难、空难。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大。2007年的潮汐南北震荡状况与1996年类似,1974、1985、1996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表现出典型的11年周期。2007年2-6月的强潮汐可能导致厄尔尼诺暖位相向拉尼娜冷位相的转变。由于冷暖气候变化剧烈,要关注严重低温冷害的袭击[24,25]。我们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三、结论
实践证明,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是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有效指标,强度不大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一定遵循海温准两年波动的规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海温暖年,拉尼娜现象发生在海温冷年。如我们在2003年指出的那样,2004年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8.5,使弱厄尔尼诺发生在海温暖年的2006年,200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5将使拉尼娜现象在海温冷年的2007年发生,而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的2008年海温暖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6-8]。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可以提前数十年算出,海温准两年波动可以提前两年确定,这使厄尔尼诺事件的准确预测可以提前两年作出。2004年和2006年厄尔尼诺现象的两次出现和后一次发展成厄尔尼诺事件,2005年和2007年拉尼娜现象的两次出现和后一次正在发展成拉尼娜事件,检验了预测的准确性。
2006-2007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强潮汐南北震荡非常明显。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开始于8月[29],结束于2007年2月[24],都处于强潮汐时期的开端,表现出强潮汐对厄尔尼诺事件的激发作用[30]。潮汐和厄尔尼诺都有2.2、5.5、11、22年周期。
世界流感大流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像时期的强厄尔尼诺年(具有7大特征);8.5级以上强震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像时期;拉马德雷冷位像时期的厄尔尼诺年要预防低温冷害和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发生[26-28]。
如果2006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就得到证实。
❽ 夏天海水温度与气温差多少
海水的温度简称海温(Sea Temperature),是表示海水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以℃表示。影响海水温度变化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海水温度不仅是支配海水运动的重要因素,而且对天气、气候的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
表层水温是指海水表面到0.5m 深处之间的海水温度。
1、 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
据计算,各大洋中,年平均表层水温以太平洋最高,为19.1℃,印度洋为17.0℃,大西洋最低,为16.9℃。三大洋平均表层水温为17.4℃,比近地面年平均气温(14.3℃)约高3℃。
1)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 且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大体来说, 纬度每增加1°,水温约降低0.3℃。这表明影响大洋表层水温的主要因子是太阳辐射。
2) 北半球的表层水温较高( 平均为19.3℃),南半球则较低(平均为16.0℃)。这是由于海陆分布的差异造成的。
3)海流对水温的影响也较显着。暖流所及之处,海温升高;寒流所及之处,海温降低。在北半球大洋西部寒流与暖流交汇处, 水平温度梯度大,形成等温线密集带,称为“海洋锋”。这种现象在北大西洋特别明显。“海洋锋”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海水本身的运动,而且对于气旋和锋面的产生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海洋锋区的上空往往是大气多风暴活动区域。
综上所述,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海流和海陆分布三个因素。而且从长期来看,整个海洋的年平均温度基本上是不变的。这说明整个海洋在一年中的热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
2.中国近海表层水温的分布
中国近海靠近亚洲大陆,一方面受大陆性气候影响显着,另一方面,受沿岸江河径流的影响较大,再加上水深较浅,因此表层水温的分布状况要比大洋复杂一些。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两个特点:
1)全年表层水温2 月份最低;冬季表层水温分布是南北温差大(温差达26℃),等温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同纬度相比,沿岸表层水温低于外海。
2)全年表层水温8 月份最高;夏季表层水温分布是南北温差小(温差只有3~4℃);同纬度比较,沿岸表层水温高于外海图
二、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
水温的垂直分布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太阳辐射,二是海水的垂直运动。总的特点是:上层水温变化快,下层水温变化慢。在大约南北纬45°之间,海水的垂直结构大体自上而下分为混合层、温跃层和恒温层三个层次。混合层的深度一般为0~100m ,该层中温度很均匀,垂直温度梯度几乎为零。温跃层位于混合层与恒温层之间,因该层中温度梯度很大而得名。恒温层是最下层,该层水温变化很小,在2~6℃之间,相差仅4℃,故而又称之为渐变层。
三、海温的日、年变化
大洋表层水温的日变化比较小,日较差通常小于0. 4℃,而近海表层水温日变化相对较大,可达到甚至超过3~4℃。通常,在大洋上纬度越低,日较差越大;冬季日较差比夏季小。最高水温一般出现在下午2~3 时,最低水温一般出现在早晨6 时左右,具体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稍有差异。
表层水温的年变化比日变化幅度大。赤道、热带海区及寒带海区年较差较小,一般只有2~3℃;在温带海区较大,大约为5~10℃。另外,北半球海温年较差比南半球要大,这主要与盛行风和海陆分布差异有关。北半球表层水温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8~9 月,最低值出现在2~3月,一般比气温的年变化滞后1~2 个月。
与气温变化相比,表层水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海水温度变化的幅度小;二是水温的变化相位要落后于气温的变化相位,且冬季水温比气温高,夏季水温比气温低。
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海面和陆面是两种热属性很不相同的下垫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太阳辐射穿透性的差异。太阳辐射穿透陆地只限于表面一个薄层,在海洋上太阳辐射却可达几十米深,同样多的太阳辐射能作用于海面和陆面,陆面温度的变化大于海面。二是热容量不同。海水的热容量比土壤的热容量大很多,因此,当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时,水面温度变化比土壤小很多。三是海水具有流动性。海水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流动,使热量在较大和较深的层次内均匀分布,而陆地则无此性能。
由此可见,陆面温度要比海面温度对太阳辐射敏感得多。在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时,海面温度变化和缓,陆面温度变化剧烈,因此海洋具有很大的热惯性。在海洋的调节作用下,海上气温的变化也和缓。例如,海洋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同纬度陆地上小得多。
五、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是指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大范围海水出现异常增温的现象。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海洋和大气之间不稳定相互作用引起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不仅影响热带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天气,而且波及全球,引起世界性的天气异常,如某些地方暴雨成灾,另一些地方则严重干旱等。20 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于1997~1998年,在它的影响下,1998 年夏天,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
“拉尼娜(L anina)现象”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特征恰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它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都成为预报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
你所说的的夏天海水温度与气温差多少不能给出定值,引起海水温度变化的因素复杂,以上是比较详细的解答。
❾ 海水的温度是多少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达19.1℃,印度洋次之,达17.0℃,大西洋最低,为16.9℃。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2000米处为2~3℃,深于300D米处为1~2℃。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约为3.5℃。海水温度还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海水温度常作为研究水团性质、鉴别洋流的基本指标。研究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不仅是海洋地理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渔业、航海、气象和水声等学科也有重要价值。
❿ 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北极圈冷空气由北极圈向地球赤道方向运动(地球自转形成),把大陆上热空气扫向太平洋。冷空气团边缘象一垛墙向赤道方向运动,挤压太阳直射下的热气团。
南半球冷空气同时也向赤道方向运动。
由于南半球是冬季,冷空气的“墙”比处夏秋季节的北半球冷空气的“墙”坚固。
冷空气不断向热气团运动挤压,热气团越来越缩小,对冷气团“墙”压力越来越大,热气团又在太阳相对直射下,体积因太阳光照会膨胀。
热气团对冷气团“墙”压力达到一定值,一直不进攻的热气团压力冲破冷气团“墙”,热气团尖峰冲进冷气团,被冷气团挤压转向,形成旋转气流。
热气团尖峰后面有更大热气团,热气团对冷气团压力很大,热气团尖峰不断冲进冷气团中。
这样台风就形成,并持续一段时间。
热气团冲进冷气团中,冷热空气交锋形成雨,达到冷气团与热气团气压差不多相等,台风逐渐消逝。
台风消逝,风平浪静。
台风旋转方向由地形形成。
台风时期大风大雨,有时风雨交加。
台风在相对冷空气与热气团气团边缘运动。
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台风分类 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从1989年元月起,使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国际标准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小于8级称为热带低压,8~9级称为热带风暴,10~11级称为强热带风暴,12级或以上称为台风。为统一台风警报的发布,我国对出现在150°E以西,赤道以北洋面上的台风,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9202号台风,表示这个台风是1992年出现在150°E以西的第二个台风。台风的活动有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季节性。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在5~10月,尤以7~9月为最多。台风的源地有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地域性。台风源地分布在南、北纬5°~20°左右的有岛屿分布的洋面上。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西太平洋菲律宾东侧的洋面、日本的关岛附近和我国南海中部等地。
台风结构和天气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按其结构和带来的天气,分为台风眼、涡旋风雨区、外围大风区三部分,从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排列。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直径约5~10公里。台风眼内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睛朗,风平浪静。台风眼外侧为涡旋风雨区,这里盛行强烈的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浓厚的云层,出现狂风暴雨,风力常常在12级以上,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区域。再向外为外围大风区,风速向外减小,风力通常在6级以上。台风过境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的形成 台风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广阔的高温洋面。台风的形成与发展要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大量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热带洋面上,海温高,蒸发强,通过湍流运动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和水汽,具有高温高湿不稳定条件,其大量内能是台风产生和发展的巨大能量来源。②合适的流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气流产生拢动后,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若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则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台风无法形成。所以台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④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上升气流发展为气旋性涡旋。气流上升,绝热冷却产生凝结,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暖。风的垂直切变小,使潜热不向外扩散,保持台风的暖心结构。暖心的反馈作用,使台风中心气压继续降纸,空气涡旋愈旋转愈强,最后发展为台风。
台风的移动 台风形成后要发生移动。移动路径基本上沿副热带高压外缘,自东向西移动。但受众多因素影响,移动路径又很复杂。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路径分为三条:①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②西北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浙闽一带登陆。③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
http://rcs.wuchang-e.com/RESOURCE/CZ/CZDL/DLBL/DLTS0002/3748_SR.HTM
根据近几年来台风发生的有关资料表明,台风发生的规律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季节性。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最早发生在五月初,最迟发生在十一月。二是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准确预报。台风的风向时有变化,常出人预料,台风中心登陆地点往往与预报相左。三是台风具有旋转性。其登陆时的风向一般先北后南。四是损毁性严重。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海上船只,海上网箱养鱼、海边农作物等破坏性很大。五是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六是强台风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
http://www.zjfile.com/index4.files/lw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