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杂交水稻是什么,多一些,问题说明详细
杂交水稻的发明
我国的杂交水稻,无论在科研方面、制种方面,或是推广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人民争得了一个世界第一。
水稻是我国人民的重要粮食,早在5000年前我国就已种植水稻了。如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陶器中,就发现了栽培稻子的种粒。又如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稻”字。到了周朝黄河流域一带已广泛种植水稻了。
我国不仅水稻种植较早,研究水稻杂交也较早。早在1960年我国就有人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4年又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进行了研究。1972年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经过农业简单科技人员的努力,同年先出了稳定的雄性不育系,1973年实现了籼型稻“三系”配套,从此杂交水稻首先在我国正式培育成功。1974年开始繁殖制种。经过几年的试种和推广,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平均每亩增产一百斤以上。通过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低产面貌,得到了农民的高度评价。
杂交水稻是由两个具有不同遗传性的水稻品种,经过杂交以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杂合体。但是,不是任何两个亲本杂交水稻品种都有杂交优势。只有在亲本选配上做大量的杂交组合,才能筛选到具有强大杂交优势。我国经过努力,筛选出具有强大优势的杂种。
我国培育的杂交水稻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茎杆粗壮、穗大粒多、适应性广等优点。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约增产二成。
杂交水稻的育成,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为水稻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对农业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杂交水稻的成功引起了国外专家的重视。许多国家要求传授和转让,1979年引到了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中心,1980年以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
那么,培育和探索这种杂交水稻的专家是谁呢?他就是我国水稻杂交专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从小就爱学习、爱钻研。五十年代初期(1953年),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便来到山青水秀的湖南省黔阳农校教书。在教遗传学过程中,他被千变万化的植物界所吸引。不久,一个改造水稻的想法占据了他的心窝,如何找到一个好的水稻品种,使水稻大幅度增产呢?于是便开始了培育和探索水稻增产的秘密了。
1960年春天,他发现了一株水稻长得格外健壮,穗大粒饱,非常高兴。第二年他将珍藏的这穗种子播种在试验田里,可是长出的稻苗没有一株能超过它们的前代。他思索着考虑着,后来在遗传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纯种水稻,它的第二代和第一代相似,只有杂交水稻,性状才会和前代不同。因此,要想使水稻获得高产,就要培育出杂交水稻来。他还从资料中得知,水稻中可能会存在一个雄性不孕的特殊品种,如果把它找到,杂交水稻就可能成功。这样他就开始寻找。1964年的夏季袁隆平头戴草帽,手拿放大镜,一朵花一朵花去找………在第14天上,他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他小心翼翼地把它移植在花盆里,用别的稻花和它杂交。经过一代、两代,果然成功了。他的试验引起了国家科委的重视,便给他配了两名助手,拨了研究经费,在开出试验田上试种,并日日夜夜工作在试验田里。1967年“文化大革命”也给试验田带来了灾难,实验秧苗全被拔光了。可他不气馁,从污泥中和水井里各找到了五株秧苗,把它们移栽到试验盆里,坚持试验。以后,育种又碰到了困难,从失败中他知道了远亲杂交比近亲杂交好,他们又到处找,第二年他的助手在海南岛发现了一株雄性不孕的野生稻“野败”进行培育,并把它的种子分送给各地的同志,他要依靠大家的力量,把杂交水稻工作迅速推向前进。
不久,从各个试种地区传来了好消息,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了。袁隆平试种的一亩多试验田,平均每亩达到了1200多斤。
袁隆平同志的杂交水稻增产成功的消息,引起了各地区的广泛重视。于是大面积试种工作从湖南推广到全国各地,并迅速地开展起来了。致使杂交水稻在全国农村安家落户了。
前已讲过,杂交水稻技术不仅在国内引起重视和推广,很快地引起了国外专家们的重视。不久,杂交水稻技术传到了国外,试种后得到了高产。现在许多国家的水稻专家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同志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并于2001年2月18日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
❷ 杂交水稻是哪一年
1963年,HenryBeache在印度尼西亚首次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并且借此获得了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但是由于存在缺陷,未得到推广。1973年,以袁隆平为首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2000年、2004年、2011年和2014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kg、800kg、900kg和1000kg的目标。
❸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有着怎样的艰辛过程
袁隆平毕生的精力,铸造了我国杂交水稻事业发展的“前生”。
袁定阳回忆,父亲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农校。在那里,袁隆平立志“科技报国,以杂交水稻研究为终身事业”。此后,着眼于粮食增产实际需要,袁隆平开始杂交水稻研究,发表了跨越半个世纪依然是经典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我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点明了方向。
以湖南省农科院为例,现已自主建立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体系,成果应用实现了双季稻大面积示范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并创下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周年产量的历史新高。耐盐碱水稻种植技术国际领先,在含盐量3‰—6‰的海滨示范最高产量达533.95公斤。耐盐碱水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今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在湖南,还新建了耐盐碱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21个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
❹ 袁隆平从哪一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64年
❺ 袁隆平对国家的贡献是什么
袁隆平对国家的贡献是研究出来了杂交水稻。
袁隆平1930年的9月在北京出生,祖籍是江西省九江市的德安县,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培育专家,同时也是中国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人们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1964年的时候,袁隆平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并且于1966年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当中培育出了奇迹稻。
1974年袁隆平又成功的培育出了起一个杂交水稻的优质组合,也被称为南优二号。之后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在1975年的时候研制成功了杂交谁造的制作和栽培技术。
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下了基础,1985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培育的战略设想,在一次为杂交水稻的发明进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袁隆平又先后研发出来了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还有超级杂交水稻的一期和二期。
(5)杂交水稻于多少年来到菲律宾扩展阅读:
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
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
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等大事件。
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20%以上,此后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❻ 袁隆平成功研发杂交水稻经历了什么过程
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一场“绿色革命”。袁隆平说:“我很赞赏八个字,那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汗水意味着实干,勤勤恳恳地去干;灵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实干的升华;机遇就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的需要。
1960年7月的一天,同往常一样,袁隆平到水稻试验田里观察,突然发现一棵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当该植株成熟后,穗大粒多。他如获至宝,很仔细地收集起来,准备明年种植。第二年春天,他将种子播在试验田里,然而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一点儿也没有看出任何有利的优势性状。
但是,袁隆平并不气馁,经过仔细调查分析,看起来没有生长优势的水稻,若根据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分离定律来分析即可知道,纯种的第二代不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所以他意识到他所发现的这棵水稻是天然杂交稻,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一棵杂交水稻呀!
根据这些情况,袁隆平决心自己培育人工杂交水稻,于是设计了水稻三系配套方案,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要实现杂交水稻的三系方案,首先必须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系植株。袁隆平在稻田里连续工作了十几天,1964年6月20日,他终于搜寻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1966年2月28日,《科学通报》刊登了袁隆平关于《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多年的种植实践告诉我们,采用三系法种植水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在生产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79年4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袁隆平宣读了论文,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一致公认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应用居世界领先地位。
1981年7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来华拍摄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彩色纪录片,片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该影片先后在美国、日本播映。日本的《神秘的水稻威胁日本》一书中称:杂交水稻这一海外传奇给日本带来了风暴。
但是,袁隆平并没有就此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看出三系杂交水稻还是有缺点的,比如杂交优势还不够强,增产幅度不大,并且没有早熟的品种,品质一般等。于是袁隆平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两系法”。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关键是培育出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此不育系的植株在长日照下(夏季)表现为雄性不育,可用于制种;在短日照下(春、秋季)低温时,雄性植株却变为可育,能自交结实。这种特性使它本身既可用于自身的繁殖,又可以杂交制种,从而可减少三系法的保持系,成为两系法。
两系法和三系法相比,简化了生产程序,杂种优势强,增产潜力大。袁隆平说:“三系杂交水稻单产10年徘徊,两系杂交水稻可望异军突起。”
两系杂交水稻在我国一些省市种植正在开花结果。湖南两系杂交早稻种植17万亩喜获丰收。平均单产与同熟期的常规品种相比,每亩可达450千克,增产50千克,生长期缩短10天,而且米质提高了一个档次。
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所在李丁民的率领下,从1987年开始研究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经过10年的努力,已育成KS—7、KS—9和KS—14三个不育系。近几年,又育出一批新的恢复系,比三系杂交水稻增产10~15%。计划到2000年推广示范面积300万亩。
杂交水稻的培育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研究和推广都迅猛发展。早在1986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旺米纳塞说:“我相信,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不仅仅是湖南和中国的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全世界杂交水稻的研究中心。”1992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水稻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立项资助一些如越南、朝鲜、印度等国开展高效益的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掀起了第二次杂交水稻的热潮。
两系法水稻是我国独创的方法,是育种方法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已被列为我国科学技术重大成就之一。同时,袁隆平也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并先后荣获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奖”(198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87)、英国让克奖(1988)、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1993)、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奖(1994)、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1995)、日本“日经亚洲大奖”(1996)等。
袁隆平教授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是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所谓一系法是培育不分离的第一代杂种,能够将杂种优势的性状固定下来,免去制种,程序就更简化了。
目前,袁隆平正向着一系法这一目标迈进,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饥饿问题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❼ 杂交水稻成功是什么时间
01 1973年
杂交水稻成功是1973年。1971年2月袁隆平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杂交水稻(hybrid rice)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一般杂交水稻仅指由两个遗传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形成的第一代杂交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具有个体高度杂合性,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
袁隆平于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1986年提出“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观点,经6年艰难攻关,与研究人员成功地突破了两系杂交稻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发明的杂交水稻,除国内发展迅速外,在国外,已有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美国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并取得了显着的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