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花蛤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
花蛤即杂色蛤,隶属帘蛤科,中文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山东称蛤蜊(gala),日文名:アサリ[あさり]Asari,英文名:short necked clam。 [地方名]花蛤、沙期子。 [形态特征]口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淡灰色或向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产地、产季]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山东青岛和福建及广东沿海产量较多,旺季在春末夏初。 [经济价值]肉味鲜美,除鲜食外,可制罐头、蛤干,壳可入药。近年来大量出口日本活蛤和冻鲜蛤肉,售价很高。 出口输往国别:日本。出口口岸:山东。 --------------------------------------------- 菲律宾蛤仔(帘蛤科)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地方名]蛤仔、既子、砂规子、蛤例、花蛤。 [形态特征]贝壳呈卵圆形。壳质坚厚,膨胀。壳顶稍突出,稍向前方弯曲。小月面宽,椭圆形或略呈梭形,盾面梭形。韧带长,突出。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端边缘略呈截形。贝壳表面灰黄色或深褐色,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花纹长,不规则。壳面有细密的放射肋,顶端极细弱,至腹面逐渐加粗,与同心生长纹交错形成布纹状。壳内面灰黄色,略带紫色。铰合部细长,每壳有主齿3枚,左壳前2校与右壳后2枚顶端分叉。 [产地、产季]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中辽宁、山东产量较大,沿海渔民常年可采捕。 [经济价值]肉可鲜食,亦可加工成蛤干,五香蛤仔,是价廉味美的大众化食品。活蛤也是出口创汇的水产品。 花蛤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莆田下尾盛产花蛤苗。花蛤养殖利润惊人!
满意请采纳
B. 这是什么品种的蛤蜊
花蛤一般指菲律宾帘蛤
菲律宾帘蛤(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通常又称杂色蛤或菲律宾蛤仔,壳长2.5-5.7厘米。商业规模平均40毫米。是一种常见的贝类动物。壳坚固,壳瓣左右相等;两侧不等,壳顶的喙位于前半部分;外形略呈椭圆形。
C. 这是什么蛤
花蛤一般指菲律宾帘蛤
菲律宾帘蛤(学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通常又称杂色蛤或菲律宾蛤仔,壳长2.5-5.7厘米。商业规模平均40毫米。是一种常见的贝类动物。壳坚固,壳瓣左右相等;两侧不等,壳顶的喙位于前半部分
D. 菲律宾蛤仔的介绍
菲律宾蛤仔通常又称杂色蛤,是贝壳类海产品,隶属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中文名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山东称蛤蜊(gala),英文名:short necked clam。花蛤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E. 嘎啦是什么海鲜呢
嘎啦是花蛤蜊。
花蛤通常又称杂色蛤,是贝壳类海产品,隶属帘蛤科,学名菲律宾蛤仔,南方俗称花蛤,辽宁称蚬子,山东称蛤蜊。花蛤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营养价值
花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及配比合理;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较高,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还有各种维生素和药用成分。含钙、镁、铁、锌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蛤肉以及贝类软体动物中,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
F. 蛤仔是什么。
蛤仔
双壳纲(Bivalvia) 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蛤仔属(Ruditapes)的统称。中国近海发现有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见图)和杂色蛤仔(R.varieegata)2种。其生态习性相似,仅外部形态特征和分布区稍有差异。
分布和特征 菲律宾蛤仔又名花蛤、蛤蜊、沙蚬子等,是广温、广盐性海产经济贝类。中国沿海北自辽东半岛鸭绿江口,南至雷州半岛都有分布,辽宁、山东较多。天然产量很大,是水产捕捞和增养殖的重要种类。此外也分布于苏联、日本、朝鲜、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沿海。引种后又分布于美国夏威夷及北美沿岸。贝壳亚圆形,坚厚,较宽。壳表有花纹或斑点色彩。壳形、斑点色彩因栖息的地区、水深、底质不同而变异较大。放射肋90~100条,与生长纹交叉形成布目状格。进出水管基部愈合,顶端小部分分离,进水管口缘触手不分枝。精子头部呈弯锥形。
杂色蛤子的外形及色彩与菲律宾蛤仔相似。宽度稍小,放射肋50~70条,闭壳肌痕清楚。进出水管从基部起完全分离,进水管口缘触手不分枝。其分布地区大体与菲律宾蛤仔的分布一致。在中国沿海分布于福建省平潭以南至海南岛、北部湾沿岸。
生物学特性 蛤仔多栖于有适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分布范围从潮间带到水深10余米的泥沙海底。潜入海底泥沙中生活,栖息深度因个体大小和水温高低而异。个体小、水温高时栖息较浅;个体大、水温低时则较深,一般不超过其体长的2倍,可密集成数层生活在一起,以水管伸出滩面滤食。栖息区海水比重在1.016~1.027之间。短时间内低盐度对其生长无影响。 适应水温为0~36℃,致死温度为37℃以上和-2℃以下。最适水温为18~30℃。栖息底质含沙率一般为70~80%。在含泥率为2~50%的海滩均能生活,含泥率在90%以上时也有发现,但死亡率较高。食物主要为浮游及底栖硅藻类。被动滤食。
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的海区较其他海区生长迅速。一般1龄贝体长在2厘米左右,2龄贝长3厘米多,3龄贝长4厘米以上。雌雄异体,1龄性成熟。雌贝每次可产卵数百万粒。成熟卵呈圆形,沉性,直径约65微米。产卵水温23~26℃。产卵次数1~2次。精卵成熟后分批排放,在水中受精。第 1、2次排卵量较大。受精卵孵化后经2~3周浮游期生长至200微米以上便沉入水底,分泌足丝附着于固体物上,随着壳长增长,潜入泥沙中生活。
增殖和养殖 蛤仔的养殖方法简单。在底质适宜的中、低潮区,直接将种苗均匀撒播于滩面即可;在底质较硬或乱石较多的滩面,可先行清理,耙松滩面,以利苗种潜入,也可围泥作堰或四周围网。播放密度与养殖海区的条件、苗种规格有关。500个/千克的苗种每100平方米可播放75~125千克。养殖1年产量可增加3~4倍。养殖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修堰、预防自然灾害、清除敌害生物(如海星、螺类、蟹类、蛇鳗、鸟类)等。
增殖的方法,就是划定适于蛤仔生长并能自然附苗的滩区,封滩育贝。初期在种苗稀少的地方先行移播苗种,在自然贝苗分布不匀的滩面可移密补稀,促进生长,达到商品规格(体长3厘米以上)后进行轮捕、销售,以有利于贝苗的再附着。增养殖用苗种多采捕自然苗,但其产量不稳定。中国已采取土池人工育苗的方法,即在潮间带高、中潮区建造育苗池,水深保持在2米左右,大潮不能没及,设有进、出水大闸和排纳上层池水的滤水闸。成贝经流水刺激后即在池中排放,自受精经各期发育直至变态都在池中附着生活。池水中施肥繁殖硅藻等饵料生物,并投以可作为蛤仔饵料的单细胞藻类辅之。变态后栖于池底滩涂层间生活; 待长至1毫米左右时即可用竹筛将贝苗洗出,移至育苗海区暂养。生长至数毫米时,可开始作为贝苗使用。此法能提供大量苗种。
蛤仔肉嫩味鲜。鲜蛤亦可作为养殖对虾的饵料。在内湾潮间带滩涂污染严重的海区,蛤仔常大量死亡。食用受污染的蛤仔后可引起肠胃疾病。
G. 蛤仔是什么样子的
蛤仔
双壳纲(Bivalvia) 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蛤仔属(Ruditapes)的统称。中国近海发现有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见图)和杂色蛤仔(R.varieegata)2种。其生态习性相似,仅外部形态特征和分布区稍有差异。
分布和特征 菲律宾蛤仔又名花蛤、蛤蜊、沙蚬子等,是广温、广盐性海产经济贝类。中国沿海北自辽东半岛鸭绿江口,南至雷州半岛都有分布,辽宁、山东较多。天然产量很大,是水产捕捞和增养殖的重要种类。此外也分布于苏联、日本、朝鲜、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沿海。引种后又分布于美国夏威夷及北美沿岸。贝壳亚圆形,坚厚,较宽。壳表有花纹或斑点色彩。壳形、斑点色彩因栖息的地区、水深、底质不同而变异较大。放射肋90~100条,与生长纹交叉形成布目状格。进出水管基部愈合,顶端小部分分离,进水管口缘触手不分枝。精子头部呈弯锥形。
杂色蛤子的外形及色彩与菲律宾蛤仔相似。宽度稍小,放射肋50~70条,闭壳肌痕清楚。进出水管从基部起完全分离,进水管口缘触手不分枝。其分布地区大体与菲律宾蛤仔的分布一致。在中国沿海分布于福建省平潭以南至海南岛、北部湾沿岸。
生物学特性 蛤仔多栖于有适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分布范围从潮间带到水深10余米的泥沙海底。潜入海底泥沙中生活,栖息深度因个体大小和水温高低而异。个体小、水温高时栖息较浅;个体大、水温低时则较深,一般不超过其体长的2倍,可密集成数层生活在一起,以水管伸出滩面滤食。栖息区海水比重在1.016~1.027之间。短时间内低盐度对其生长无影响。 适应水温为0~36℃,致死温度为37℃以上和-2℃以下。最适水温为18~30℃。栖息底质含沙率一般为70~80%。在含泥率为2~50%的海滩均能生活,含泥率在90%以上时也有发现,但死亡率较高。食物主要为浮游及底栖硅藻类。被动滤食。
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的海区较其他海区生长迅速。一般1龄贝体长在2厘米左右,2龄贝长3厘米多,3龄贝长4厘米以上。雌雄异体,1龄性成熟。雌贝每次可产卵数百万粒。成熟卵呈圆形,沉性,直径约65微米。产卵水温23~26℃。产卵次数1~2次。精卵成熟后分批排放,在水中受精。第 1、2次排卵量较大。受精卵孵化后经2~3周浮游期生长至200微米以上便沉入水底,分泌足丝附着于固体物上,随着壳长增长,潜入泥沙中生活。
增殖和养殖 蛤仔的养殖方法简单。在底质适宜的中、低潮区,直接将种苗均匀撒播于滩面即可;在底质较硬或乱石较多的滩面,可先行清理,耙松滩面,以利苗种潜入,也可围泥作堰或四周围网。播放密度与养殖海区的条件、苗种规格有关。500个/千克的苗种每100平方米可播放75~125千克。养殖1年产量可增加3~4倍。养殖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修堰、预防自然灾害、清除敌害生物(如海星、螺类、蟹类、蛇鳗、鸟类)等。
增殖的方法,就是划定适于蛤仔生长并能自然附苗的滩区,封滩育贝。初期在种苗稀少的地方先行移播苗种,在自然贝苗分布不匀的滩面可移密补稀,促进生长,达到商品规格(体长3厘米以上)后进行轮捕、销售,以有利于贝苗的再附着。增养殖用苗种多采捕自然苗,但其产量不稳定。中国已采取土池人工育苗的方法,即在潮间带高、中潮区建造育苗池,水深保持在2米左右,大潮不能没及,设有进、出水大闸和排纳上层池水的滤水闸。成贝经流水刺激后即在池中排放,自受精经各期发育直至变态都在池中附着生活。池水中施肥繁殖硅藻等饵料生物,并投以可作为蛤仔饵料的单细胞藻类辅之。变态后栖于池底滩涂层间生活; 待长至1毫米左右时即可用竹筛将贝苗洗出,移至育苗海区暂养。生长至数毫米时,可开始作为贝苗使用。此法能提供大量苗种。
蛤仔肉嫩味鲜。鲜蛤亦可作为养殖对虾的饵料。在内湾潮间带滩涂污染严重的海区,蛤仔常大量死亡。食用受污染的蛤仔后可引起肠胃疾病。
参考资料:http://www.hoodong.com/wiki/%E8%9B%A4%E4%BB%94
通俗的来讲,就是沙蛤,文蛤,蛏子,……等等贝类的水产品。
H. 菲律宾蛤仔的形态特征
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淡灰色或肉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